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时间:2019-05-12 06:1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第一篇: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良好的小学教育可以为学生的后期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在受教育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师德会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师德是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教师师德会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人品德、个人意志力、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师德培养已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其对教师持有一种膜拜的态度,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参照老师的做法。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尊重并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而那些不注重职业道德建设的小学教师,所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会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师德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长,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楷模,小学教师在孩子们心中打下的烙印是比较固定的。

教师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永久的影响。所以,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

1.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教案和板书的整体美观性特别注重,在教案书写和板书安排方面,教师的字迹都非常工整,而且内容非常条例规范,受到这种教学工作态度的影响,那么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作业书写也会认真,卷面整洁,并能按时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很多细节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眼神、表情、手势、语调、演示动作,课堂气氛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有着必然的影响。学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形象载体,透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了解到教师的优劣程度。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注重细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教师师德反映了教师的思维品质,它将影响到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说来,教师“精细”的教学风格,促进着学生把握事物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趋于成熟,从而造就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具有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引导着学生联想能力趋于周密,从而也造就了学生独立思考、深思熟虑的思维特征。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思维方式和思维创新,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有创造性思维的老师,则会对某一事物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和多个方面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对某一问题的解答产生不同寻常的结果。如果老师不注重思维品质提升,而始终保持着传统刻板的教学思维,那么学生在学校里时刻就会感到一种压力,他们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偏离教师的做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会受到严重阻碍。

3.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其教学风格的塑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上述可知,教师的教学风格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必然会对小学生的道德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的个人品德往往可以触及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随时随地融于知识的传播和治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知识情操,纯朴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都会在无形中受到熏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在塑造自己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到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营养。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模仿,都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二 小学教师师德修养途径分析

1.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在小学教育发展中,应该将师德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将爱岗敬业、尊重宽容、团结和谐等理念进行倡导和发扬,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定期举行交流大会,将有效教师的师德事迹进行宣传,以此来激励更多的教师,使教师师德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

2.健全学校师德教育制度。首先,应该将师德教育列入学校制度化的工作日程,学校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内容,师德教育不仅仅包括教师的个人品德教育,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思维能力培养、教学风格塑造,以此来塑造小学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3.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耐心积极地引导,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完善的个人品质。其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师师德建设,首先,要建立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师德教育制度。最后,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素质。

作者简介:郝平平,女,1985年3月,中共党员,硕士,邢台市南大郭小学一级教师。2013年6月所教班级3名同学同时在第十一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获得铜奖,个人也被评为“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2014年5月执教《日食和月食》荣获一等奖;2014年10月撰写的《<日食和月食>教学案例》荣获二等奖;2014年11月,在教育系统“共筑中国梦 助力中国梦”读书活动中撰写的心得体会,荣获三等奖;2015年11月在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中指导的《吊兰创意水培》荣获三等奖;2016年1月撰写的《<鸡兔同笼>教学案例》在“名师引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荣获三等;2016年被授予桥西区教育系统“十佳创新党员”。

学校通讯地址:邢台市桥西区南大郭小学

第二篇: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摘 要:该文以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为题展开论述,首先对小学教师师德与学生成长关系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通过引用调查资料来明确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之后从学生学习态度、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品德发展等方面对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从人文环境建设、学校师德教育制度完善、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等方面对小学教师师德修养途径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师师德 学生成长 品德 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186-02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良好的小学教育可以为学生的后期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在受教育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师德会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师德是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教师师德会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人品德、个人意志力、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师德培养已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研究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斯霞、丁有宽曾经对吉林市的小学生个性发展做了调研,他们从吉林市内多个小学中随机选取300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变量控制法,研究各个因素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其中,自变量包括教师的性别、教师的年龄、教学环境、教师师德等,因变量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人品德、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等。整个调查研究过程分4个步骤,首先,在自变量的其他3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分析教师性别变化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分析自变量中其他3个因素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教师性别、教师年龄以及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时,学习态度、个人品德、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兴趣发生变化的学生数量都在10%以下,而当教师师德发生变化时,学习态度、个人品德、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兴趣发生变化的学生数量分别为47.2%、51.31%、43.0%、52.45%,由此可见,教师师德会对小学生的个性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其对教师持有一种膜拜的态度,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参照老师的做法。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尊重并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而那些不注重职业道德建设的小学教师,所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会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师德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长,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楷模,小学教师在孩子们心中打下的烙印是比较固定的。教师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永久的影响,所以,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

2.1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教案和板书的整体美观性特别注重,在教案书写和板书安排方面,教师的字迹都非常工整,而且内容非常条例规范,受到这种教学工作态度的影响,那么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作业书写也会认真,卷面整洁,并能按时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很多细节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眼神、表情、手势、语调、演示动作,课堂气氛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有着必然的影响。学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形象载体,透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了解到教师的优劣程度。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注重细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教师师德反映了教师的思维品质,它将影响到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说来,教师“精细”的教学风格,促进着学生把握事物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趋于成熟,从而造就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具有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引导着学生联想能力趋于周密,从而也造就了学生独立思考、深思熟虑的思维特征。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思维方式和思维创新,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有创造性思维的老师,则会对某一事物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和多个方面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对某一问题的解答产生不同寻常的结果。如果老师不注重思维品质提升,而始终保持着传统刻板的教学思维,那么学生在学校里时刻就会感到一种压力,他们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偏离教师的做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会受到严重阻碍。

2.3 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其教学风格的塑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上述可知,教师的教学风格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必然会对小学生的道德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的个人品德往往可以触及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随时随地融于知识的传播和治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知识情操,纯朴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都会在无形中受到熏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在塑造自己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到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营养。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模仿,都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途径分析

3.1 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

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在小学教育发展中,应该将师德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将爱岗敬业、尊重宽容、团结和谐等理念进行倡导和发扬,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定期举行交流大会,将有效教师的师德事迹进行宣传,以此来激励更多的教师,使教师师德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

3.2 健全学校师德教育制度

首先,应该将师德教育列入学校制度化的工作日程,学校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内容,师德教育不仅仅包括教师的个人品德教育,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思维能力培养、教学风格塑造,以此来塑造小学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3.3 加强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耐心积极地引导,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完善的个人品质。其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师师德建设,首先,要建立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师德教育制度。最后,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其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玲玲,张海珠.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32-33.[2] 杨超,杨明.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95-97.[3] 郑航,王清平.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1(3):95-97.[4] 杜志强,汪昌权.失范与规范:教师权力的规约[J].教育导刊,2011(1):67-70.[5] 王蓓蓓.师德的现代意蕴解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37-140.

第三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的倾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指教师对待学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的态度有价值判断成分和感情色彩,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指向教育的对象——学生。孩子出生以后跟随父母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和父母有了相同的个性。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个家庭,教师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供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下,学生的思想、行为、看待事物的态度等都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本文将从教师对待学生的语言、行为方式、情感等方面论述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所带来的影响。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一、教师的爱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师爱又是对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自教师接手一个班后,便会对这个班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对优秀学生加强督促、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学生教诲、促使其进步是爱,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使其改正错误也是爱。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悔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梭“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师爱犹如春雨,无论滋润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

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形成“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

二、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等都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吃这家饭像这家人,不同性格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性格温和,语气和顺,教出来的学生文静,听话;教师脾气暴躁,经常动粗,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胆怯,要么蛮横不讲理。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家长的话可以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听。人的情绪象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如焦虑、压抑、烦躁、失落、言行过激、怨恨、愤怒等)去影响学生,而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如乐观自信、情绪饱满、愉悦、温和等)来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才能更有益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

三、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的作用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对大人如此,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孩子年龄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为了让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表扬时的用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许多亮相课上,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厉害!”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肆表扬,使表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而在教师滥用表扬之词时,学生只知道自己好,却说不清好在哪?更别提保持这种良好的行为了。如果说回答出一个轻而易举的问题就算好,那么别的同学一定会忿忿不平,这问题大家都能回答,凭什么只表扬他。如果教师能表达得更具体点,学生就容易找到别人的长处进行学习。比如:“你真大胆!”“你回答得真完整!”“你的声音真响亮!”这样的表扬方式就比“你真棒!”更具体,更容易让人理解。

2、表扬要体现个体差异

某位教育家曾言: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能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再给予不同的表扬。(1)对优生的表扬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老师、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尤其是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有的学生成绩优异,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偏爱,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遮盖其缺点,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对待,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2)对后进生的表扬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个学生学习习惯极其不好,作业马虎,经常有拖拉作业的现象,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组织他和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先完成作业,当他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时我及时鼓励他:“好样的!你的进步很大!”从那以后每天回到家他都先做作业,他妈妈问他:“你最近怎么认真了?”他说:“老师表扬我学习好了!”从他母亲那了解到的这句话让我明白我的一句赞美之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是啊,在平常的课堂中,这些后进生的行为很少有令我们满意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总是无休无止的埋怨、责备。表扬对他们来说是冬天里的那一缕阳光,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会带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四、教师对学生批评的作用

如果说:表扬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批评同样能帮学生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一提到批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谁也不愿意自己受批评,被人批评总不是件开心和光彩的事情吧!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受宠的环境中,在家中以小皇帝自称,吃不得半点批评,批评过了点,伤其自尊心,不仅学生不满意,家长也要站出来说句话了。因此,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批评用得不恰当,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1、批评要指向行为而不是人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失误而对他加以人格判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很难作出判断,大人都难免会犯错,何况孩子呢。我们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

2、批评不能一味指责

俗话说:“行船人爱舟跑得快。”教师当然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成材。但人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难免有一部分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经常跟老师唱

反调,学习不好、不听话等诸多不良行为陆续涌出,有的老师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不良行为,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快,对学生出言刻薄,三句不离骂字,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态度会习以为常,不加重视了。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不着边际,应该给学生和自己都留个台阶下。

所以,批评学生时要坚持以说理贯穿整个过程,通过说理让学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研究表明,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比单纯使用批评的效果好。

既然教师的言行、态度等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来感化学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态度行为,从平时的细节做起,做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特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孩子出生以后跟随父母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和父母有了相同的个性。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个家庭,教师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特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教师要捧着一颗爱生之心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师爱又是对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自教师接手一个班后,便会对这个班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对优秀学生加强督促、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学生教诲、促使其进步是爱,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使其改正错误也是爱。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悔乎?”到夏丐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梭“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秋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师爱犹如春雨,无论滋润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形成

“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

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在暑期的家访中听到很多家长都说:“要是暑假学校也上课就好了,小孩在家烦得不得了。”每个家庭教育一个孩子都这么烦,何况老师们带了一个班甚至二三个班的孩子呢?怎能没有烦恼的时候?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都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吃这家饭像这家人,不同性格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性格温和,语气和顺,教出来的学生文静,听话;教师脾气暴躁,经常动粗,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胆怯,要么蛮横不讲理。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更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家长的话可以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听。有一次,我带了一根手链,第二天,n个学生手上多了一根链子。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位名教师来指导我上课,当课堂纪律混乱时我扣了一下教鞭,这下可好,非但这位名教师帮我指出错误,学校的领导个个找我谈话,他们只是告戒我以后不可以再这样了,一个也没确切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扣教鞭。当时我心理觉得很委屈,现在不是主张不可以体罚学生吗?我打不得、骂不得,扣扣桌子总行吧!直到后来的一次事故我才恍然大悟。又是一次纪律混乱的公

开课,课后为了表示我对学生的不满,我让他们全部坐端正,并用教鞭时不时地顶他们的后背,下课后有个学生模仿我,也去顶其他人的后背,弄得你追我赶,最后撞破了头,缝了好几针,虽然没有人指责我什么,但我知道这次事故的起因是因为我的粗鲁。

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教学上也是这样,一定要以细致耐心的态度来辅导学生。有一次,我辅导了几个差生,我发现他们连最基本的都不会做,太不应该了,就很生气,带着几分怒气辅导他们。第一个学生:订正了又订正,结果还是错的,我很生气,把他大骂一顿,结果还是订正不出来,我干脆把答案告诉他;第二个,又是这样一个过程,不同的是,因为我的指责,他明明订正出来了却不相信自己,还是把对的改成错的;第三个,在前两个的基础上,我气得都没气了,就温和地对他讲话,慢慢跟他讲道理,结果居然在我 的引导下他自己会做了。通过这件事我知道,教师的怒气会使学生变得胆怯,对自己没有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惧怕学习的心理。

三、教师要对学生适度表扬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对大人如此,对小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小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孩子年龄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1、表扬要体现其价值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许多亮相课上,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厉害!”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肆表扬,使表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而在教师滥用表扬之词时,学生只知道自己好,却说不清好在哪?更别提保持这种好的行为了。如果说回答出一个轻而易局举的问题就算好,那么别的同学一定会忿忿不平,这问题大家都能回答,凭什么只表扬他。如果教师能表达得更具体点,学生就容易找到别人的长处进行学习。比如:“你真大胆!”“你回真答得完整!”“你的声音真响亮!”这样的表扬方式就比“你真棒!”更具体,更容易让人理解。

2、表扬要体现个体差异

某位教育家曾言: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能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再给予不同的表扬。

(1)对优生的表扬方式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老师、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尤其是在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的学生成绩优异,教师容易产

生一种偏爱,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遮盖其缺点,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对待,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

(2对差生的表扬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个学生学习习惯极其不好,作业马虎,经常有拖拉作业的现象,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组织他和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先完成作业,当他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时我及时鼓励他:“好样的!你的进步很大!”从那以后每天回到家他都先做作业,他妈妈问他:“你最近怎么认真了?”他说:“老师表扬我学习好了!”从他母亲那了解到的这句话让我明白我的一句赞美之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是啊,在平常的课堂中,这些差生的行为很少有令我们满意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总是无休无止的埋怨、责备。表扬对他们来说是冬天里的那一缕阳光,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会带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三、教师要擅用批评

如果说:表扬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批评同样能帮学生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一提到批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谁也不愿意自己受批评,被人批评总不是件开心和光彩的

事情吧!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受宠的环境中,在家中以小皇帝自称,吃不得半点批评,批评过了点,伤其自尊心,不仅学生不满意,家长也要站出来说句话了。因此,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1、批评要指向行为而不是人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失误而对他加以人格判断,儿童年龄小,对自己的行为很难作出判断,大人都难免会犯错,何况孩子呢。我们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比如班上某个同学由于喜欢别人的东西而偷偷地去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老师知道后,就当众批评他,说偷东西的人是小偷,于是这名学生就觉得自己永远成了一个小偷,起码其他同学是这么认为的。擦不去,抹不掉,他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阴影中。假如当时老师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偷东西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现在老师可以为他保密,不告诉其他同学,希望他今后能改正,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2、批评不能一味指责

俗话说:“行船人爱舟跑得快。”教师当然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成材。但人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难免有一部分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经常跟老师唱反调,学习不好、不听话等诸多不良行为陆续涌出,有的老师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不良行为,按奈不住心中的不快,对学生出言刻薄,三句不离骂字,甚至舞枪弄棒,大打出手,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出言不逊有可能产生尴尬局面,比如某个学生经常不做回家作业,老师动手把他的书包一扔,说:你回家去吧!不要来读书了!学生作出的反应当然是呆立不动,等待老师的处置,难办的还是老师,因为这句话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只能婉言问:“你想不想读书了?想就要怎样怎样。”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态度会习以为常,不加重视了。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不着边际,应该给学生和自己都留个台阶下。

此外,批评学生时要坚持以说理贯穿整个过程,通过说理让学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研究表明,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比单纯使用批评的效果好。我们班的学生大多不爱劳动,一天我走到教室,看到一片狼籍就叫人打扫,结果有的不动,有的还解释说已经扫过了,我当时很生气,很想对他们大发雷霆,但最终忍到了晨会课上,我对同学们大谈什么是集体主义,什么是主动性,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最后我希望他们多为班级做点事。从那以后,同学们开始爱劳动了,更能主动参与到班级的卫生工作中去。

教师的入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无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态度行为,做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通过我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让我们的新一代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篇:教师的师德修养对教育学生的影响[模版]

教师的师德修养对教育学生的影响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教师道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修养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它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其一,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由于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使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的特殊性。

其二,教师道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因此,教师修养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其三,教师道德又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行为,它建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长远的眼光面向未来,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它依靠的是内心的

信念,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具有的自律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道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读好书、又要育好人。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外部力量的作用和内在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地对自身各个方面素质进行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成熟的专业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六个特征或标准:第一,专业知识和能力,即构成专业的首要标准是需要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第二,专业道德,即某一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及伦理标准;第三,专业训练,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第四,专业发展,即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第五,专业自主,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第六,专业组织,即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对教师各种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是教师成长中的核心要素。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领导者,其形象必须成为学生的“审美”中心,必然会潜移默化、深刻地浓缩成为学生心中活生生的影子。因此班主任形象的好坏,对于学生形象好坏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要树立良

好的班主任形象,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良好的师德是树立良好班主任形象的根基。

班主任要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爱因斯坦也认为,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人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力也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他们影响极大。因此,班主任的师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感染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够身正形端,以身作则。

我曾经为使学生形成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规定学生每日放学前,须将各自桌椅下的纸屑拾净,方可离校,并指派一名卫生员,负责讲台四周的环境卫生。一日放学,大家正弯腰捡纸屑,我发现唯独一名小组长正潇洒地把手插在兜里,一副袖手旁观的模样。而他的座位下的纸屑则由同学代劳。并且一连数日,天天如此。于是,我找他询问原因。孰料,那同学一脸无辜,理直气壮地说:“您每次都让卫生员替您捡讲台边的纸屑,我是个组长,为什么不可以派同学为我捡纸屑呢?”我哑然。我想,学生的这番话虽然是“童言无忌”,但不正在提醒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一举一动是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我们切不可只关注于向学生提出各种行为要求,尔后,像检查官一样检查学生做得怎样,像法官一样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忽视了自己在与学生交往中的榜样作用。

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善举,会让他们产生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瑕

疵,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楷模。无论教师是否被学生喜欢,他留给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都显得很突出。

在和我们的班学生相处时,我也在仔细的观察他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我喜欢留长发扎起来,班级中大部分女同学都和我一样,我还发现多数孩子会选择和我的牛仔裤颜色类似的牛仔裤。这些小事孩子都如此在意,想象其他行为我不禁感到教师责任是如此的重大。

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这样你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每当学生做操时,我都率先垂范,和同学们一块做。而每当此时,同学们看着老师认真做操的样子,他们也都会认真地做着每一节动作。为了把学生的两操做好,我对学生的做操的态度是严格认真的。每学期初我都会向学生讲清做操的意义和目的,并教育学生做操不是为了别人,就是为了自己锻炼身体。我在班级里制定了做操的规则。由体育委员和卫生委员负责两操,各小组长负责管理本组做操的情况,并准确记录小组奖励分和扣分的有关情况。这就增强了学生做操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同时也让每位同学感受到来自小组之间竞争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最为微妙的接触。因为用心灵可以赢得心灵,用人格可以塑造人格!所以老师若不做操,只站在班级后面,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想要真正成为学

生的表率,老师就必须从小事入手,起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模范带头作用。那么你的言行、理想、人格等,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每一天的发展。所以,老师只有与学生平等相待,才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级工作也才会井然有序地开展。

总之,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完善自我的巨大动力。只有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呕心沥血,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分析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高尔基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个大殉道者。童话中有个小女孩,由于穿上了红舞鞋,就只能拼命地旋转下去,穷其一生,欲罢不能。老师一旦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其情其感也如红舞鞋一样,让老师永不满足,永无止息,直至奉献一生的精神与心血。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实在是一项人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了情感的事业。老师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老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起到很强的感染作用。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起到塑造学生品格、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从这意义上讲老师就是传播知识文明的殉道者。

老师的真诚教育情感,往往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它往往以顿悟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促使学生明白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在学习中享受生活,享受快乐吧,让学生顺其自然快乐学习,让学生读书明理智慧积德,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这种教育的瞬间灵感离不开老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强烈的教学欲望和“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苦思索。老师的情感不仅能激发老师的教学欲望,而且能使老师长时间地保持对教育和教学的专注思考,为学生学习的顿悟产生铺垫条件。通过老师的真诚教育情感在学生中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去影响、感召、塑造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高尚的精神种子,使他们成为健全人格的人。因此,老师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深刻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情感能够培养老师的教学欲望

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或所操作的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的关系,当客观事物符合主观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有了情感就能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强烈的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培情原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有些归于智力,有些归于非智力因素,第三者是没有的。”所谓智力因素是指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所谓非智力因素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它对智力因素的发挥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要素,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密切相关。情感形形色色,往往呈现出积极的和消极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等两极趋向。每种情感又可按其强度分为不同的等级。情感具有两极性、情境性、效能性、迁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所产生的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等,对人的智力活动起着激发、选择和调节的作用,不仅会影响一个人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且会影响人际交往间的交流、沟通及关系的发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对人们活动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它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有的情况下,则起着消极的破坏作用。因此,了解情感现象,把握情感规律,以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十分重要。

一个老师心中一定要装着学生,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首先就要有强烈的教学欲望,要不停地学习,捕捉教育新观点、新思想、新题材,不断地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这种强烈的教学欲望会成为老师教学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老师的行动,并引导老师的行动向着明确的目标进行。现代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多是在十五至二十五岁之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意向,而且自重感在他们的心中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别人对他们尊重,愿意引起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他们不仅期望教师给予知识和一般情感上的温暖,还要有心理上的接近和朋友般的理解:这是学生的情感特点。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教学,即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情和爱,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得到平衡。一个具有健全心理品质的学生是学好文化知识的首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老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许多老师在谈及学生学习成绩时,常常将其好坏归于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无可否认,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是最关键的因素,但是,对于情感冲动多于理智选择的当代学生而言,教师的责任实在是无法规避。如果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不融洽,学生势必与其有了戒备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学生绝不会产生喜悦情绪的状态下,任老师怎样讲授知识,学生也会本能抗拒,难以全部接受。这种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学生有了这种心理既不可能对此学科产生兴趣也无法静心地听课。当教学过程出现师生情感融洽时课堂欣欣然的场面和气氛时,教师自身成了强大的磁场.学生的双眼闪烁着敬慕、爱戴、喜悦之光神。融洽的师生情感对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健康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师的情感不仅能够“放大”老师教学欲望的内驱动力,而且有的时候会成为老师教学欲望的直接动机。在人格系统的四种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物质,都起着重要的教练作用。老师的个人情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高尚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并激发老师的教学欲望,加大老师对学生成长出现的机率。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以及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感与人的认识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感会推动认识的发展,激励学生创造性地探索和大胆地思考求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通过讲授专业、高深的心理知识使学生获得积极情感的认知,而只能采用“寓教于情”的方法,以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教师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所以说,情感是促进师生间教与学的最大的力量,有了情感的教学就有了生机,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所以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让这种情感转化为学生奋斗的内在要求,将成为老师教学活动中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情感能够保持老师思维的专注性

在教育活动中,老师要追求“恍然大悟”的一刹那的顿悟,大都要有一个“痴”和“傻”的过程,也就是说,老师要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作艰苦的、专注的思考。这种思考的专注性在心理学上称为“定向──探究反射”,它有利于调动老师心理的积极性以及老师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老师内在情感深刻地影响着老师这种思维的专注性。学生成长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老师要以长期积累的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坚持不懈地、全神贯注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并对知识的“生长点”和“临产状态”进行规律性的探索。也就是说,老师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抱有极大的热情,对知识前沿有着深切的关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把握容易发生知识和诞生知识的“生长点”和“临产状态”,表现出高度的思维的专注性。一个只关心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老师,是不可能长期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并满怀热情地关注学生成长的实践活动的,也不可能用敏锐的眼光来准确地预测知识的“生长点”和“临产状态”的。

有的时候,老师对具体教育事物教育对象的情感投入也会强化老师思维的专注性。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并以之作为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旦特定的教育活动引起了老师强烈的兴趣,投入了老师足够强度的情感,那么老师就会在这次教育中呈现出情感的正效应状态,促使老师精神百倍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自觉摆脱周围环境的干扰,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艰苦的思考。这个时候老师表现得十分专注,意志的力量也会起保证作用,以至于“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直到他找到一种直觉的顿悟时,这种心理状态才能消失。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老师的内在情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的作风和意志等心理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注意、关心等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喜欢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学生喜欢教师,才有高的学习积极性。日本学者继有恒(1961)在研究中发现,喜欢某位教师的小学生有80%、中学生有75%想成为像这位教师一样的人。在科尔(Cole,1968)的调查中,喜欢某位教师的中学生有60%喜欢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认为这一学科更有价值,在平时的学习中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学业的发展。教育研究表明,富于同情心,有热情的教师往往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热情并多方鼓励学生时,学生更富有创造精神。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对待学生要热情、真诚。教师还必须注意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养成。因为,这些情感不仅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激励价值,对信念、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有陶冶价值。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及时合理的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同时,也能控制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健康到环境,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感。

三、情感促进师生共同顿悟的产生

顿悟是学生成长的主要思维活动,是灵感发生后的一种直觉状态,也是老师的认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口。在顿悟之前,老师的认知处于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种量的积累达到认识突破的临界点,也就是达到能够保证质变所必需的条件的时候,由于典型诱因的出现,老师便会在瞬间摆脱旧思路的束缚,体会到“拨云见日”的畅快与如涌的思绪。

顿悟的产生有两个前提:一是强烈的创造动机和适量的情绪情感;二是原型启发。所谓“原型”即外界事物中的有启发性的事物,也就是典型诱因。动机和情感使老师的心理能量逐渐积蓄到足以开启人的一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量,但仅有内部心理量的积蓄是不够的,还需要典型诱因的启发,使老师因触及原型而联想到深藏于潜意识的某种冥思苦想之物,并立刻跃入显意识状态,产生顿悟现象。因此,顿悟的产生需要以联想思维为中介,把老师教学欲望这个内因与典型诱因这个外因有机结合起来。联想是一种有目的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考察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与内在属性。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判断或发掘事物新闻价值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而需要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种种关系上,去探究知识所包含的应用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的联想,它在发现与开掘知识的价值方面起着能动作用。同时,联想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促使各种信息向同一个中心汇集,有意识地形成一个使复杂的神经系统暂时联系起来的趋于优化的“心理场”。老师的情感能够帮助形成有利于联想思维发生的“心理场”。根据情绪智力理论,一般情况下,人从外界接受信息以后,要通过丘脑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一定的认知,并由这种认知再传送到杏仁核,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但如果情感到达一定强度,外界的信息就不再通过大脑皮层的认知反应,而是直接由丘脑抵达杏仁核,唤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并反馈给大脑皮层,使它因受到刺激而转入全面觉醒或注意,保持神经通路的紧张与兴奋。这个时候老师头脑中的某种主体信息对外界的相关的客体信息显得特别灵敏,产生有利于联想思维的“心理场”,使老师在典型诱因一出现的时候就能马上意识上它的价值和意义,缩短顿悟出现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必须以一定的认知条件为基础,但如果有一定的情感激发作条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些。很多时候,只有认知基础,而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与老师是无缘的。为什么不少老师搞教育不成功呢?因为他们虽然精心做了准备,但自身的情感没有调动起来,所以整个教育例行公事、枯燥干巴,自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找不到学生兴趣和情感,也产生不了灵感。老师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就会对身边学生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失却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造成知识嗅觉钝化甚至麻木,白白浪费许多具有知识价值和应用价值。学生学习的弱化,大多是从老师责任感事业心弱化、也就是活动动机的弱化开始的,因此,克服惰性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激励老师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强化老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活动动机。当今中国教育,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情感关怀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不愿与老师沟通,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而老师的这种误会可能会造成学生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学生常常会在后来的学习中表达出自己强烈的失落感。所以,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而言之,老师情感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师必须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保证学生成长不会迟钝褪化。丰富的情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积累,二是情感积累。积累的方式一方面是投身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系,把握好在时代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方式上产生的情感的旋律和基调;另一方面,老师要充分运用感觉器官,对此作独特的内心体验,形成独特的“情感库存”。这样,老师才会时刻以充沛、饱满、独特的情感浸润社会生活,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知识,创造知识。教师本身的情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如果教师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本门学科,以饱满的情绪带领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正象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所以,老师上课要全身心地投入,用生动简练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将自己对所教学科深深热爱的激情融于每一节课中,去吸引学生听课,激发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并使他们建立起持久而牢固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通过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利用他们的心理动力因素去加以补偿,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心理成果。教学过程和效果,凝聚着老师的大量心血,显现着老师由思想和感情综合而成的情操。没有浓重的心血,没有杰出的情操,没有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沟通就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情感就是冬夜的一团篝火,夏日的一抹凉阴,在无声无息中走进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以前进的力量。教师都应充分地认识到情感的效能,充分发挥情感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愉快地畅游。一个优秀的老师,要心明、眼亮、情热,即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刻的鉴别能力和挚热的事业情怀,更要这一行爱这一行,思想不能老化,情感不能匮乏,对人对事不能冷漠麻木。由情感而升华的使命感和事业心是老师生活的精神支柱,是老师工作的灵魂。

下载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信任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5篇模版)

    教师信任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 要求: 一、研究对象 至少选取5名大学生,让他们回溯中小学阶段教师信任对学生思想观念、知识掌握、职业选择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的典型事例,要以故......

    教师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影响 [内容摘要]: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而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

    浅谈教师威信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威信与教育影响 ——河北涉县更乐镇中学刘秀峰 摘要: 改革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们多致力于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材,提高师资学历,增加教学设施,改善管理机制等等有形的......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张金键 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也就越加突显。 作......

    浅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浅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姓名班 级-- - 学 号--------------- 陇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二 〇 一 二 年 七 月 浅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苏锐娟 2011级汉语言文学4班......

    教师礼仪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礼仪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摘 要】 现代礼仪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内核,以自尊和互相尊重为原则,以个体素质和修养的提升为出发点。教师礼仪包括微笑礼仪、语言礼仪、课堂礼仪、......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作为社会对人类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的一种结果,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引言 谈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先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说起。孔子是一个思想深沉、举止端方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几千年来他“聚徒讲学”平易近人的神情语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