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情境绘画教学探索-优秀获奖美术教育论文
幼儿园情境绘画教学探索-优秀获奖美术教育论文
[摘要] 情境绘画教学打破传统绘画教学接受性学习的弊端,重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尝试构建开放性的绘画教学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探索过程和观点。
[关键词]
情境绘画教学
模式
开放
体验
互动
一、情境绘画教学的含义
情境绘画教学指的是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幼儿发自内心的情感体会和独特的理解,从而使幼儿把自己的这种理解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整个过程。
二、情境绘画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结构框架
情境绘画教学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氛围,将绘画教学与幼儿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表现,在情境中互动,使幼儿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结构程序: 教师 双边活动 幼儿
第一环节:感知情景
选择自然、社会生活中符合幼儿愿望与情趣的对象,借助语言、音乐、形象、情感氛围的创设多通道地作用于幼儿的感官,引发幼儿的共鸣,使幼儿自主地感受情境中的形象,引起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需求。第二环节:积累表象
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比较,培养幼儿感受事物美的能力。第三环节:表现表达
孩子自由选择材料进行表现,给孩子创造想象的时间及空间。尊重幼儿个性表现,尊重幼儿的想法,欣赏幼儿的独到之处并给予鼓励,在幼儿的表达有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引导。第四环节:交流共享
让幼儿互相评价。从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中找优点,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与之互幼,适宜地启发,让幼儿阐述自己的思想,强化幼儿作品中的优点,增强每个幼儿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五环节:感受发现
欣赏艺术大师的创作风格,对幼儿的绘画作品提出再创作的要求。第六环节:内化迁移
在自主表达和欣赏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
上述六个方面构成了情境绘画教学基本模式的结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六个步骤并不是每一次绘画教学活动必须经历的环节,它是针对某一个绘画内容而言的。
(二)操作要求和策略
1、改变教学形式——从单一封闭到开放自由
打破传统的在课堂中学习的习惯,与主题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与主题活动的其他领域的教学情境紧密结合,特别是要与幼儿自身的生活情境紧密结合。我们把孩子的生活生活作为他们绘画表现的题材,比如以“好朋友”、“妈妈送我上幼儿园”、“小白免与老狼的游戏”、“滚雪球”等为内容的绘画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种种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一个女孩子画了与妈妈“比美”的一幅画,因为妈妈平时有许多漂亮的新衣服,自己的衣服没有妈妈的好看,她在画中就把自己的脸涂上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同时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漂亮的舞蹈动作,以此与妈妈比美。后来孩子妈妈在我们幼儿园搞的一个“家园读画活动”中看到了这幅画,她很激动,说:“孩子把我胖乎乎的特征都画出来了,真不简单。”
2、改革教学方法——从技能传授到重视情感表现
幼儿绘画是其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幼儿绘画中的“艺术”表现通常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现没有太多的区别。“一幅好的儿童画,是儿童画出了自己头脑中的情感意象,能将对象的气质特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使情感„明朗化‟,这就是儿童的艺术创造。”(杨景芝)在情境绘画教学中我们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到特定的教学情景,然后在情感氛围的感染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乐意用自己特有的绘画方式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传统的绘画教学太重视技能,我们认为技能仍然需要,但这种能力首先得益于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我们的任务就在于把幼儿从生活中发现和感受到的美感以及在绘画创作里闪现的美感加以肯定,使之在认识上得到提高,并培养他们进一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使幼儿萌芽状态的艺术创作,象阳光辐射一样得到无限的延长。
3、优化师幼关系——从教师权威到平等互动
绘画教学中既有师幼交往,也有同伴交往。师幼交往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手段与幼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伴交往中,同伴之间通过讨论交谈相互产生认同感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正是师幼、同伴的互动互学,使情境绘画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在情境绘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幼儿是活动中的主体,他们在情境中感知,在情境中表达和交流,每人都会有对现实现象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现,特别是在幼儿作品的评价上,要把评价标准放在作品是否反映了幼儿的真情实感,是否有童心童趣上,而不是放在模仿得像不像上。
三、情境绘画教学的实施:
情境绘画教学将绘画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整合在一起,教学环境、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组成一个优化的大环境,促使幼儿能动地活动于其中,使教学成为幼儿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
(1)展现自然生活情景——选择反映孩子生活的内容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讲话不能动,动动就是小蜜蜂。”草地上,小朋友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一位教师悄悄地用数码相机拍下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造型:有的学奥特曼,有的扮小动物,有的歪着头做出优美的动作变成了小花小草……。来到活动室,当教师把孩子们游戏的镜头在媒体上展示的时候,小朋友们兴奋极了,他们指指点点,寻找着自己和同伴是不是也被拍上了,他们评论着自己和同伴们的动作造型,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
这是我们大班绘画活动《游戏》的一个教学环节记录,这次活动是让小朋友画人物动态。按以前的做法我们总是给幼儿讲人的结构并画出范例让孩子模仿,结果每个幼儿都学会了画人,但是他们画出的却是缺乏生气、造型单一的概念化的人。现在我们跳出课堂的物理空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中思考,在情感驱动下进行表现,使绘画教学活动与幼儿自身的心理需求汇合在一起。
我们为孩子选择积极、健康、快乐、温馨的生活情境,寻找幼儿一日生活中典型的生活情境,描绘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学习和游戏,使绘画活动呈现一种幼儿所喜欢、所需要的富有“童心”、“童趣”的儿童文化,让幼儿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促进幼儿在这种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2)创造艺术情景——唤起情感体验、增强感受能力
幼儿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他们纯真的心灵间。根据年龄特点我们知道幼儿期的绘画处于象征期,他们更多的是画心中的世界而非眼中的世界,所以精心选择和优化教学情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们大量运用艺术手段渲染情境,比如用音乐渲染气氛,让幼儿参与亲身体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观察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给幼儿以完整的印象。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幼儿进行各画欣赏是我们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凡高、康定斯基、毕加索等名家的画作风格独特,表现手法多样。借助于这些大师的作品,我们教给幼儿一定的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例如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即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然后让幼儿试着象大师那样去画自己的画。(3)走进游戏情景——趣化教学过程
这是一次小班的绘画课:
“兔妈妈”带着一群“兔宝宝”用大型积木造了一个“家”。“兔妈妈”告诉孩子们:不能让“大灰狼”进到家里来。突然,大灰狼出现了,“兔妈妈”赶快动员孩子们在“家”的周围插上“篱笆”……在这里,“篱笆”是“兔妈妈”和孩子们用粉笔画在地上的长长的线条。小兔们为了阻止大灰狼,个个精神抖擞,快速地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一根根直直的线条。不一会工夫,一圈篱笆都插上了,“小兔们”松了一口气。但是“大灰狼”再一次来了,它发现有的篱笆太疏了,不够牢固,正在想办法挤进来。“兔妈妈”赶快动员孩子们加固“篱笆”,小兔们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他们寻找需要加固的地方,互相提示,在直直的“篱笆”上加了“横条”,大灰狼挡在了“篱笆”外面,灰溜溜地走了……
玩是幼儿的天性,爱动是幼儿的特点。在这个活动中,小朋友自始至终在游戏情境中学习画线条,每个孩子都是那麽投入。这里老师将地点从活动室移到室外,绘画工具从蜡笔变成粉笔,打破了常规教学模式,把绘画学习变成最喜爱的游戏。
又如一次大班《向日葵》的教学活动中,小朋友自由观察了向日葵实物,欣赏了凡高的《向日葵》名作。凡高画的向日葵色彩明亮,造型多变,幼儿非常喜欢。如何进一步指导幼儿理解不同造型组合的效果呢?老师让幼儿3人以上自由结伴扮演向日葵进行造型的组合。孩子们忘我地投入活动,角色意识和合作意识很强。他们选择站立、有的蹲着、有的侧面、有的弯腰,还有的用身体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教师用数码相机摄下了几组代表性的画面,与幼儿一起讨论了各组“造型”上的优点和不足,为幼儿的绘画表现起到了引导作用。由于幼儿每人参与表演,他们在画向日葵的时候就好像是在画自己和同伴,作品生动有趣,富含童心。将游戏情境贯穿于绘画教学,它遵循了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保证了每个儿童在自己喜爱的活动氛围中感受、体念、想象和表达,幼儿的画充满了灵性。(4)引入故事情景——启迪创造和想象
童话和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许多优秀的童话和故事为孩子们描绘了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世界。我们发现,幼儿之所以喜欢他们是因为它符合幼儿善于幻想和将世界万物拟人化的特点。在引入故事情景时我们结合音乐、动画、图片和其它操作性教具创设一种故事氛围,借助于情节的深入启发幼儿想象,丰富绘画内容,依据童话角色,塑造适宜的绘画形象。画鱼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当教师在课堂上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幼儿画一条鱼时,绝大多数幼儿画的鱼没有鱼鳍,而且鱼的身体都画成了椭圆,画面中的鱼都是侧面朝着左或右两个方向游的,这是因为幼儿概念中的鱼就是这样的。怎样使幼儿画出现实中灵动的鱼呢?课堂上,教师以《鱼朋友的故事》引出课题,同时选取了《海底总动员》光碟中的片段让幼儿观看,引导幼儿观察鱼儿游动时的体态、样子。因为碟片中有鱼儿的对话,而且两条鱼游动的姿态很美,幼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沉浸在鱼的故事中。在引导幼儿观察鱼的身体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创编一个鱼的故事并把它画下来。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整合头脑中鱼的形象,将自己创编的鱼妈妈、鱼孩子的故事画得很可爱。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条向我们游来的睁着两只大眼睛的鱼妹妹,使们很感动,因为我们发现这就是《海底总动员》中在大海中迷路急着寻找出口的那条鱼啊!
以下是孩子们给自己图画编的几段故事,幼儿对自己的绘画作品作了生动的解说: 快乐的小鱼
“有一天,鱼哥哥带着鱼妹妹游到海草的旁边,一不小心,它被海草困住了。后来鱼哥哥叫鱼爸爸和鱼妈妈想了一个办法,鱼妈妈说,用我们的牙齿把海草咬断。最后他们成功地把鱼妹妹救了出来,他们过了快乐的一天。” 绿色的大海
小鱼儿在绿色的大海里游来游去。突然一条大鄂鱼游过来,张开可怕的大嘴巴……咦!小鱼儿都不见了。只见大鄂鱼又张开大嘴巴,小鱼儿又出现了。这时一条大鲨鱼慢悠悠地游过来了,所有的小鱼儿全都跑进大鲨鱼的嘴里,一会儿进,一会儿出,一点都不怕凶猛的鲨鱼和鄂鱼。原来他们现在都是好朋友,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他们开心地生活在这片绿色的大海里。
在《乌龟结婚》的故事情境绘画活动中,老师以综合教育的理念让小朋友观察乌龟、讲述乌龟新郎和新娘在结婚中的趣事,最后让小朋友画乌龟的故事。小朋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绘画中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他们让乌龟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给乌龟新娘披上婚妙,给新郎系上领带,新郎新娘一起喝酒、跳舞,有的新郎、新娘还带上自己的小宝宝参加婚礼,画面表现妙横生。
四、体会和思考
自05年9月绘画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以来,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小朋友特别喜欢画画,他们在其它主题教学活动(如语言活动、科学探索活动)中也乐于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许多小朋友让家长买来绘画工具经常将家里画的图画带到幼儿园给同伴欣赏,有的怕别人不理解还配上了优美有文字说明。在欣赏活动中,小朋友更能从情感上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了毕加索的《梦》后,幼儿说:“我好像感到有一个女人在睡觉,感到心里很开心。”“她在做美梦”、“好像很幸福”、“脸上的线条圆滑的表示她很温柔”……而观察了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时,说:“线条尖尖的。乱乱的好像很害怕、”“好像是碎了的感受”……等等。在幼儿自己的作品中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体会,如在《好朋友》的绘画活动中,许多幼儿都表现出了好朋友的明显身体特征,有些幼儿把好朋友画得细致,有些幼儿画了自己和好朋友二人在拍照,有的画了二个好朋友,并且把好朋友的学号标在画像上把自己的学号写在画纸上……画面稚气可掬,充满了童心童趣。
教学研究初期的绘画教学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绘画作品中概念化的成份很多,天总是蓝的、草总是绿的、太阳都是红的等等,经过一年多的方法研究以后这种现状有了很大改善。又如以前的水墨画教学往往是教师先示范,再幼儿学画。现在我们让幼儿玩水墨游戏,感知浓淡不同的墨在纸上的变化。活动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墨色在宣纸上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笔一点就会说是花朵、蝌蚪,有时画一笔又说这是小河、波浪,水墨交融的感觉丰富了幼儿想象,幼儿自主的点睛之笔又使想象变成现实的画面。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现在的幼儿作品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竟境,而不再是画面满和多而实质内容空洞的小大人的画面。
情境绘画教学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它通过有选择地创设和优化情境,激发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幼儿在情境绘画活动中通过观察、感受,引起联想、产生直觉并通过绘画手段展现具有独特意义的原创性作品。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在与大师作品的对话中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审美意义上的进一步建构。这种方法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
第二篇:幼儿园情境绘画教学探索
幼儿园情境绘画教学探索 [摘要] 情境绘画教学打破传统绘画教学接受性学习的弊端,重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尝试构建开放性的绘画教学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探索过程和观点。情境绘画教学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氛围,将绘画教学与幼儿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表现,在情境中互动,使幼儿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 情境绘画教学 模式 开放 体验 互动
情境绘画教学指的是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幼儿发自内心的情感体会和独特的理解,从而使幼儿把自己的这种理解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整个过程。情境绘画教学将绘画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整合在一起,教学环境、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组成一个优化的大环境,促使幼儿能动地活动于其中,使教学成为幼儿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那么情境绘画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有哪些呢?
一、展现自然生活情景——选择反映孩子生活的内容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讲话不能动,动动就是小蜜蜂。”草地上,小朋友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一位教师悄悄地用数码相机拍下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造型:有的学奥特曼,有的扮小动物,有的歪着头做出优美的动作变成了小花小草„„。来到活动室,当教师把孩子们游戏的镜头在媒体上展示的时候,小朋友们兴奋极了,他们指指点点,寻找着自己和同伴是不是也被拍上了,他们评论着自己和同伴们的动作造型,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
这是我们大班绘画活动《游戏》的一个教学环节记录,这次活动是让小朋友画人物动态。按以前的做法我们总是给幼儿讲人的结构并画出范例让孩子模仿,结果每个幼儿都学会了画人,但是他们画出的却是缺乏生气、造型单一的概念化的人。现在我们跳出课堂的物理空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中思考,在情感驱动下进行表现,使绘画教学活动与幼儿自身的心理需求汇合在一起。
我们为孩子选择积极、健康、快乐、温馨的生活情境,寻找幼儿一日生活中典型的生活情境,描绘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学习和游戏,使绘画活动呈现一种幼儿所喜欢、所需要的富有“童心”、“童趣”的儿童文化,让幼儿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促进幼儿在这种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二、创造艺术情景——唤起情感体验、增强感受能力
幼儿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他们纯真的心灵间。根据年龄特点我们知道幼儿期的绘画处于象征期,他们更多的是画心中的世界而非眼中的世界,所以精心选择和优化教学情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们大量运用艺术手段渲染情境,比如用音乐渲染气氛,让幼儿参与亲身体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观察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给幼儿以完整的印象。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幼儿进行各画欣赏是我们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凡高、康定斯基、毕加索等名家的画作风格独特,表现手法多样。借助于这些大师的作品,我们教给幼儿一定的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例如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即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然后让幼儿试着象大师那样去画自己的画。
三、走进游戏情景——趣化教学过程 这是一次小班的绘画课:
“兔妈妈”带着一群“兔宝宝”用大型积木造了一个“家”。“兔妈妈”告诉孩子们:不能让“大灰狼”
又如一次大班《向日葵》的教学活动中,小朋友自由观察了向日葵实物,欣赏了凡高的《向日葵》名作。凡高画的向日葵色彩明亮,造型多变,幼儿非常喜欢。如何进一步指导幼儿理解不同造型组合的效果呢?老师让幼儿3人以上自由结伴扮演向日葵进行造型的组合。孩子们忘我地投入活动,角色意识和合作意识很强。他们选择站立、有的蹲着、有的侧面、有的弯腰,还有的用身体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教师用数码相机摄下了几组代表性的画面,与幼儿一起讨论了各组“造型”上的优点和不足,为幼儿的绘画表现起到了引导作用。由于幼儿每人参与表演,他们在画向日葵的时候就好像是在画自己和同伴,作品生动有趣,富含童心。将游戏情境贯穿于绘画教学,它遵循了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保证了每个儿童在自己喜爱的活动氛围中感受、体念、想象和表达,幼儿的画充满了灵性。
四、引入故事情景——启迪创造和想象
童话和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许多优秀的童话和故事为孩子们描绘了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世界。我们发现,幼儿之所以喜欢他们是因为它符合幼儿善于幻想和将世界万物拟人化的特点。在引入故事情景时我们结合音乐、动画、图片和其它操作性教具创设一种故事氛围,借助于情节的深入启发幼儿想象,丰富绘画内容,依据童话角色,塑造适宜的绘画形象。
画鱼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当教师在课堂上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幼儿画一条鱼时,绝大多数幼儿画的鱼没有鱼鳍,而且鱼的身体都画成了椭圆,画面中的鱼都是侧面朝着左或右两个方向游的,这是因为幼儿概念中的鱼就是这样的。怎样使幼儿画出现实中灵动的鱼呢?课堂上,教师以《鱼朋友的故事》引出课题,同时选取了《海底总动员》光碟中的片段让幼儿观看,引导幼儿观察鱼儿游动时的体态、样子。因为碟片中有鱼儿的对话,而且两条鱼游动的姿态很美,幼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沉浸在鱼的故事中。在引导幼儿观察鱼的身体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创编一个鱼的故事并把它画下来。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整合头脑中鱼的形象,将自己创编的鱼妈妈、鱼孩子的故事画得很可爱。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条向我们游来的睁着两只大眼睛的鱼妹妹,使们很感动,因为我们发现这就是《海底总动员》中在大海中迷路急着寻找出口的那条鱼啊!以下是孩子们给自己图画编的几段故事,幼儿对自己的绘画作品作了生动的解说: 快乐的小鱼
“有一天,鱼哥哥带着鱼妹妹游到海草的旁边,一不小心,它被海草困住了。后来鱼哥哥叫鱼
四、体会和思考
在教学研究初期的绘画教学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绘画作品中概念化的成份很多,天总是蓝的、草总是绿的、太阳都是红的等等,经过一年多的方法研究以后这种现状有了很大改善。又如以前的水墨画教学往往是教师先示范,再幼儿学画。现在我们让幼儿玩水墨游戏,感知浓淡不同的墨在纸上的变化。活动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墨色在宣纸上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笔一点就会说是花朵、蝌蚪,有时画一笔又说这是小河、波浪,水墨交融的感觉丰富了幼儿想象,幼儿自主的点睛之笔又使想象变成现实的画面。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现在的幼儿作品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竟境,而不再是画面满和多而实质内容空洞的小大人的画面。
情境绘画教学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它通过有选择地创设和优化情境,激发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幼儿在情境绘画活动中通过观察、感受,引起联想、产生直觉并通过绘画手段展现具有独特意义的原创性作品。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在与大师作品的对话中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审美意义上的进一步建构,这种方法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篇: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幼儿绘画情境的创设策略范文
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幼儿绘画情境的创设策略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陈鹤琴语)教师应该珍惜和保护幼儿的这种潜质,并促使这种潜质健康发展。对于幼儿最喜爱的画画,教师应该耐心启发、积极诱导,并注意创设情境,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画画这块小天地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绘画中的情景创设谈谈几点策略。
1、激趣法
在进行“装饰扇子”的制作活动中,一开始我便举起一把精致美丽的扇子向幼儿展示,扇子“你们说大脸猫有没有追到蓝皮鼠?”的一面画着大脸猫,另一面画着蓝皮鼠。我故意问幼儿:幼儿议论纷纷,并用好奇的目光盯着我。我将扇子快速地转起来,幼儿兴奋地喊:“追到了,追到了!”我因势利导地告诉他们这是“视觉暂留”的科学道理。幼儿一个一个跃跃欲试,发挥了其独特的想象,做出许多有趣的扇子,有狮子进笼、龟兔赛跑、小朋友手拉手、小猫钓鱼……
2、填涂法
我设计了一组几何图形添画,让幼儿根据各种不同的形状,想象出它象什么,再在原有形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添画出具体形象的画面。活动中我对幼儿说:“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做一个游戏,给几何图形变魔术,比一比谁变得又多又漂亮。”作为教师,我并不是一味地听幼儿的回答,而是也设计了一些幼儿难以想到的形象,如圆形添成一棵大树,三角形添成帆船,长方形添成公共汽车,正方形添成台扇,以次来拓宽幼儿的思路,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添画了好多东西:笑眯眯的太阳、诱人的蛋糕、可爱的蘑菇房、鲜艳的围巾、小熊戴个漂亮的蝴蝶结……
3、求异法
艺术是求异的,只有与众不同才有存在的价值,而画画之所以能够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正是因为它的求异性。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发挥幼儿的想象。手工“壁挂”活动要求幼儿为壁挂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我把幼儿分成九组,要求每人设计一幅,允许互相讨论,出点子,但不允许一组内有重复的图案。当听到了开始画时,幼儿一个个开动脑筋,创造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图案:如乌龟晒太阳、企鹅嬉戏、青蛙游泳、狮子来了、小鸡小鸭在一起做游戏……
4、故事法
以往故事画,我们总是讲完一个故事,再让幼儿分组画。我在设计《爱动脑筋的小鸡》时,将故事分段讲述,使整个活动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每讲述完一段,我就启发幼儿想象如何添画背景。家里、水果店、大街上、果园里各可以添画些什么东西,水果店你想请谁当售货员,卖些什么水果。幼儿踊跃举手,活动气氛立刻热烈起来。等幼儿分组商量好,只见一个个全神贯注地画起来,俨然象个小画家。
5、胡思法
在绘画《外星人》时,我没有出示范例,而是问幼儿:“小朋友,你们知道外星人长的什么样子?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来一次„胡思乱想‟,给外星人装扮一下,你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让老师看看你有多大的本事,把看不见东西画的象真的一样。”幼儿攒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就画。不大会儿,奇形怪状的“外星人”呈现在纸上:四只眼的、八只手的、没腿的、会飞的、会吊东西的、会变大变小的……而且还添画了好多有趣的背景:梦幻的,粉红的、紫色的小星星;刺激的,一道道闪电的;宇宙飞船……
6、合作法
美术活动,通常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一个个独立地创作个体,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较少。而儿童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我们不必拘泥于常规的形式,适当改变可以让幼儿在快乐和新奇中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在《海底世界》绘画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组合在大纸上完成作品,但是必须人人参与。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开了,找合作伙伴,找地方画画……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小组干脆把纸铺在地上,大家都趴在地上画。就连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幼儿也在集体创作中表现积极,纷纷为“自家”出谋划策。有的小朋友想到什么不会画,就由一组内会画的帮忙;有的小组内一位小朋友刚画了一条大鲸鱼,另一位小朋友马上在鲸鱼的肚子里画上许多小鱼……他说这些小鱼是被鲸鱼吃掉的。鲸鱼的肚子一下子变成透明了,多么可爱的想法。在合作画中,不但促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
7.评价法
幼儿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们希望与别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幼儿的作品如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理解和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都能获得自我满足。我们不难想象,当一个人自己的想法、行为老是受到他人的指责、批判甚至情感伤害,他的潜质怎么能获得主动的充分的发挥?因此,笔者以为应该大力提倡引导式评价,避免消极式评价,杜绝谴责式评价。
每次画完画,我就把幼儿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幼儿面前,让幼儿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幼儿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幼儿就象讲述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我从来不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但我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让他们去发现、辨别,谁的画颜色搭配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次,谁的画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今后的想象力会更强,更有动力。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认同和赞美能增强人的自信,并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力。对于幼儿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的形象,不管画得怎么样,我都会说声“真棒!”因为这是幼儿自己创作的作品,与众不同,从而让每个幼儿在画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快乐感,觉得画画是一种享受。
总之,幼儿学画,应该重视保护幼儿的童心、童趣,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激发幼儿想象
力的情境,让幼儿用纯真的眼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图,绘画出真正属于他们的新天地。
第四篇:幼儿园绘画教学反思[论文]
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反思
摘 要: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那么,如何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则是教师必须在绘画教学中首要注重的问题。
关键词:教材相结合;灵活运用;评价相结合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61-01
绘画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那么,如何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则是教师必须在绘画教学中首要注重的问题。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守教材,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的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一般都是先看教材,找出教学目标,教材要求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且方法多是先出示范画进行讲解,再分步教画,教师画一笔,幼儿跟着画一笔,随后再让幼儿参照范画作画,模仿比较好的还可以再添画
一些小花、小草、小鸟、太阳等,以丰富画面。幼儿在学习中亦步亦趋,画面大同小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比较呆板。
二是讲评范围狭小,模式固定。讲评作业时,教师似判断是非的法官,对幼儿模仿比较象的、画面添加内容多的、画面干净整洁的作品往往大加赞赏,甚至用小红花、五角星来作为奖赏。而对画面单调、模仿不象、作业散乱的幼儿作品则不予肯定,有的甚至批评、指责幼儿没有认真作画。而对绘画天生敏感的幼儿毕竟少数,这少数的幼儿往往成为教师固定的讲评对象,不利于激发更多幼儿的绘画热情。
三是绘画空间局限,忽视环境布置、区角等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作用。幼儿园每年或每学期的室内外环境布置,是教师们非常看重的。为了保持墙面的美丽整洁,画面布置一般都设计在幼儿可望不可及的高处,而能让幼儿伸手可及的墙面、地面,则必须保持整洁无瑕,不让乱涂乱画,幼儿只能在纸上或作业本上进行作业。幼儿随意发挥的自由创作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上述问题不利于幼儿拓展绘画思维,发挥创意,其弊端十分明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为如何把握幼儿绘画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激发幼儿自由表达和个性创造方面多作研究和努力,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四个结合”:
一、预成教材和生成教材相结合。
知识更新、信息多变的今天,幼儿的认知经验已今非昔比,他们更喜欢接受新奇、从现实中随机派生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时贴近和把握幼儿生活,从既定的教材中走出来,寻找易为幼儿接受的题材。孙悟空、猪八戒已不是名著中的想象人物,而是幼儿能直接从电视里看得见的活生生的形象。“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也不再是幼儿感兴趣的房子的模样,他们可能对结构复杂的高楼大厦更为投入。
二、示范法与观察法、谈话法相结合,并灵活运用。
示范法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绘画的简单技巧,提高短期作画水平,但如果示范法过前、过全,则容易束缚幼儿小手和大脑,阻碍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观察法是幼儿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在教材确定之后,课前或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引导幼儿注意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点,体验活动的感受,欣赏美好的事物,把绘画内容变成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深的东西,幼儿就“有物可画”;谈话法在幼儿绘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幼儿创设宽松开放的谈话环境,将绘画构思先表达出来,将绘画情景描述出来,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提高绘画兴趣,而且能使幼儿相互学习和借鉴,资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幼儿闪光点,发现并纠正谈话中的不足,从而使幼儿“有物想画”。
三、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
评价作品的过程,也是幼儿再学习的过程。一幅作品完成后,幼
儿往往会根据题材内容和创作经验,迫不急待地将作品中的一笔一画绘色绘色地讲出来,语言被分配在图画中的每一个角落。幼儿的自我表述,激发了大胆表现的欲望,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孩子们的许多奇思妙想也会让你叹为观止。如:之所以有“绿色太阳”是因为“天热了,绿色太阳比红色太阳要凉爽”;爸爸的唾液有“黄豆一般大”是因为“爸爸生气时太吓人,说话声音很大,喷出的唾液砸到我脸上很疼”„„可见,孩子们已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汇到创作中去了,而这一切,单靠老师的眼睛是不可能全部评价出来的。在了解幼儿作品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进一步评价尤为重要。幼儿喜欢把对生活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或宣泄出来,借物象表达心象,抒发自己率直的感情。这样的作品也许线条不够流畅,结合比例不合常规,色彩深浅不合实际,但仍不失为一幅有创意的好作品。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时刻注意保护幼儿的创意,尊重幼儿的情感处理,每一幅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幼儿表现水平之别。只要作品有独到的创造个性,能表达孩子的天性和对生活的感受,哪怕只是其中一点,教师都要及时捕捉并给予赞赏和鼓励,要让鼓励的语言“普洒”在每个孩子身上。
总之,自由创作空间的扩大,可有效提高幼儿绘画积极性,促进孩子手脑并用,随心所欲,大胆表现,较大限度地发掘幼儿内在创造力和表现力。也只有创作空间的不断拓展,孩子们手中的五彩笔才能画出更富于创意的、五彩缤纷的神奇画卷!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课的导入都必须要有一个“情境的创设”。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老师对情境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情境”而“情境”,从而使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内容。
教学情景是每节课的戏台,是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并移入到要学习的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经验的老师每节课都会创设一个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一节课开个好头。)好的情境可贯穿整堂课,好似一出戏的主题曲,在讲解枯燥的计算题时,为了提高兴趣,运用登月计划,进入火箭,登上月球等情节来引人入胜,有个老师在教“被3整除的特征”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同学们,想和老师比赛吗?请你任意报一个数,我们比谁先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我口算,允许你们用计算器计算。好吗?(生随便说,师对答如流。并把数写在黑板上。师:还想和我比吗?
生:我不想和你比了,应为每次你赢,是不是有什么秘密?
师:我确实知道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学习的问题。你们有信心揭开这个秘密吗?(板书)在课始运用比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探究是学习的动力,是兴趣的延续。教师在情境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应用” 这里仍以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来说明。
师:我们怎么研究呢?想想,以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类问题的?生:我们在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是先找出一些2、5的倍数,再找它们的一些规律。我想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也能这样。
师:说的好。这是我们最近研究数的问题时经常用的方法。现在黑板上就有一些3的倍数,请你仔细观察、分析,大胆猜一猜,怎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老师把学生猜想逐条写下。A.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B.我猜想个位上是0---9都能被3整除。C.我猜想是比3多3、6、9……的数能被3整除。D.我猜想一个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师:不错,同学们敢于猜想,不过,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通过猜想来组织学生探索,体现探究过程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验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猜测允许胡思乱想,但是否正确,必须得以验证。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会搬来种种理由,老师在让学生的争辨中加以引导,达到教学的融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通过争论,我们发现第三条和补充过的第四条是正确的。最后得出结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应用是快乐的学习,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是无比快乐的事。
有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初步认识了直角以后,用纸折了一个直角。去寻找身边的直角了,一会儿量书桌上的角,一会儿去量门窗上的角,显得十分高兴,教师问他你找到直角了吗?他高兴地说,身边到处有直角,直角在我心里。应该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不是只言片字就能描述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对于今后教学是一种借鉴,有的是我们要去反思的东西,什么样的情境才是最合理的,无论是从生活中创设,还是从学生的实际经验体会来想,都没有错。总之,我们只要本着为学生的发展而想,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去创设我们课堂教学的情境,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