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钟祥八中心理及行为异常学生教育总结
钟祥八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心理及行为
异常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总结
为加强对心理及行为异常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教育的稳定与和谐,我校加强了对心理及行为异常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有序管理
我校依靠现代教育理念,继续围绕学校校本课程教育主题,扎实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成立了以邬春林校长为组长,金春林副校长等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金春林为组长,徐国文、尤昌梅为副组长及吴红丽、周翠华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开辟了心理咨询室并由董林副校长和周翠华老师担任心理辅导员。
二、广泛教育,重点排查(一)、开足心理健康课程
利用班队会,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上好班级心理健康课。强调行为训练,不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联系,通过团少部的系列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黑板报等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与班团队会课、思品课、活动课等各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各教材内
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举行课堂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动,上好心理健康课。
(三)逐班排查心理及行为异常学生。我们通过班主任会,强调了此次排查的重要性,要求班主任做好资料的保密工作,不得因此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对排查的心理及行为异常的学生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沟通,切实关心他们的内心疾苦,并做好资料的整理与上报。目前,我们已回收到十几份学生档案。
三、心理咨询,有效沟通
1、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心理档案。每学期初,都从学生自卑、自悲、自私、自负、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在普查基础上根据其结果设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力争将心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学生是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要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
3、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们的信心。
加强对心理及行为异常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心理健康的教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情理行为健全的人;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第二篇:心理及行为异常学生自查报告
实验小学关于对心理及行为异常学生的
自查报告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我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
1、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93%处于低焦虑水平,有21.41%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六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开始发育,在心理上,六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
同时,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实验小学关于对心理及行为异常学生的
整改措施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加强家校联系,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
(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
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强化学校教育,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小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一些学校进行性教育的经验,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
总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钟祥八中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工作总结
钟祥八中“防邪知识进家庭”教育活动总结 根据钟祥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为使广大学生认清邪教的危害,增强抵御邪教的免疫力,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结合实际,我校积极大力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把“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关爱家庭,珍惜生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为了确保警示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反邪教警示教育指导思想
为净化校园环境,确保我校学生免受邪教侵害,提高识邪、防邪、反邪的能力,建设“平安校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严格按计划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关爱家庭,珍惜生命”为主题的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完善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迷信邪教的组织机构建设,加强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了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了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努力为我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维护我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做出贡献。
二、健全反邪教警示教育领导机构
1、健全、完善学校反邪教的领导组织工作机构。充分认识在中小学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反邪教警示教育与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德育教育紧密结合,与科技教育紧密结
合,引导师生尊重科学,珍爱生命。建立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领导小
组,以邬春林校长为组长,金春林校长为副组长,副校长王士喜、董
琳、政教主任尤昌梅、校办主任林松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
办公室,负政教主任尤昌梅责办公室日常工作。确立目标,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切实加强了对本校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的领导。结合我校
学校实际,制定了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方案,认真开展反邪教警示教
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认清邪教的本质和危害,增强抵制邪教的能力。
三、建立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学生监控报告制度。如发现学生有从事封建迷信、邪教活动,必须尽早制止、教育,或立即报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反
邪教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邪教活动隐瞒不报或有意迟报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健全学校回访教育制度。学校在家长会上,适时、适度地向
学生家长开展了反邪教宣传。
3、建立定期考核督查制度。结合学校考核工作安排,将反邪教
工作考核列入学校、班级考核内容,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奖罚。
四、创新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内容
(一)积极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组织学生观看一次反邪
警示教育视频;开展一次“提高警惕、远离邪教”法制教育讲座;召
开一次以反邪教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队)会;撰写一篇警示教育心
得体会;向学生及家长发放一封防邪反邪倡议书。
(二)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中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思想品德课、时事教育和法制教育,以揭批邪教为载体,对中小学生进行反邪教教育,增强学生鉴别和抵
制邪教的能力。
(三)认真搞好“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五个一”活动,充
分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相信科学,崇尚科学,提倡文明;维护稳定,弘扬正气,远离邪教。通过“小手
拉大手”活动,以学生带动家庭,让学校教育活动渗透到社会,扩大
教育效果。
五、丰富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形式
高度重视师生的预防教育工作,崇尚科学,把师生反邪教教育工
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确
定学校主要领导负责,政教处具体落实措施,班主任作为班级反邪教
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师,扎实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教育工作。
1、积极营造教育氛围,利用黑板报、校园宣传栏等分别宣传 “崇
尚科学,反对邪教,关爱家庭,珍惜生命”等内容,从而为开展警示
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2、请法制副校长宣讲反邪教的法律知识为主题的讲座。通过讲
座使学生基本了解和认识邪教的反动本质和现实危害,让师生清楚我国在防范打击处理邪教方面的有关规定,鼓励广大中学生不听、不信、不传邪教,勇于与邪教活动作斗争。
3、组织学生进行反邪教教育的国旗下讲话
反邪教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德育工作。为此,我校以国旗下讲
话为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反邪教、信科学》等为话题的国旗下的讲话。
4、广泛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进课堂活动,通过课堂教
育的主渠道作用,确保在校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比较系统的崇尚科学
教育,确保在校生充分认识邪教的危害,增强讲科学的能力。
5、观看图片展、影视片,结合主题班会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反邪教意识。
6、加强与村组、学生家庭反邪教育的合作,通过村组、家长学
校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村组反邪教活动,形成学校为主、村组配合、家庭合作的教育社会化体系。
7、认真搞好“小手拉大手”活动。
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关爱家庭、拒绝邪教”的实践活动,通过“五
个一”活动,充分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
质,相信科学,崇尚科学,提倡文明;维护稳定,弘扬正气,远离邪
教,通过《小手拉大手,共同反邪教》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活动,以学生带动家庭,把警示教育进一步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努力
实现“小手拉大手,共同反邪教”的社会效应,扩大教育效果。
8、收齐、整理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图片和文字资料。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落实长效教育机制,把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提高师生的反邪教意识,使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将提高警惕,及时而有效地向学生宣传科学精神和进步知识,用科学知识来武装头脑,信科学,讲科学,积极打好反邪教的战役,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活泼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及教育对策初探(定稿)
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及教育对策初探
重庆市丰都中学(重庆 丰都 408200)孙念明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重庆 丰都 408200)隆 竹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随着学生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成为摆在我们学校和每一个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由于家庭的残缺,单亲家庭给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同程度地带来阴影,心理健康也受到很大程度的伤害,所以这部分孩子更应该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同学、集体和社会的关爱。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增加,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在不少单亲家庭中,孩子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他们的心理在悄然变化着,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了解他们的异常心理及行为,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象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调查分析,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及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孤僻、任性、自卑与敏感。
二、逆反、撒谎、好斗和报复。
三、意志薄弱,成绩下降,厌学、逃学。
四、自由散慢,不思进取,破罐破摔。
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以上心理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有效的教育对策是:
一、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全面情况,方能做到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班里同学的反映,进行家庭访问。事实表明,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才能掌握真实的情况。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象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二、为单亲家庭学生寻找“家”的感觉,是保证班级教育的有效措施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失衡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变故引起的。一个好端端的充满幸福温馨的家,突然少了一个亲人,失去了一份亲情,这时孩子最希望的是家庭和睦,有人关心照顾自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不可能复原孩子的家庭,却可以让孩子重新找回“家”感觉。为此,我和本班每一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都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施加影响,让家长确实负起扶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家长无力监护孩子时,班主任也应该努力为单亲家庭学生寻找一个“家”,让他们跟健全家庭的孩子一起生活和学习。我班单亲家庭学生谭某某,父母离异,父亲在丰都上班,母亲在广州打工,她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外婆每月的收入很低,无力抚养她,而她的父母又不管她,连她上学的费用都不愿出。我知道这情况之后,多次打电话给她的父母联系,给他们讲孩子的理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表现情况,以及抚养孩子是父母应尽的法定义务等。后来他们想通了,互相协商后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解决了。该生现在也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了。本期还当选为学校纪检部的副部长。这一切,缘于她找回了“家”的感觉。
单亲家庭学生在内心深处常会产生一种被遗弃感,他们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要疏导这种心理障碍,班主任除了做监护人的工作外,为单亲家庭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大家庭也是十分必要的。要充分发挥班团(队)活动对学生的引导功能,让单亲家庭学生在活动中尽情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在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学习竞赛活
动中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同时,引导班上健全家庭学生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要求他们和班主任一起,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单亲家庭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学习的能动性有了,成绩自然提高了。“我想有个家,有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当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一首流行歌曲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倒出了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渴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为单亲家庭学生重新找到一种“家”的感觉。
三、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学生,是医治异常心理的良药
对单亲家庭学生而言,他们更渴望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无私的爱。班主任怎样关爱单亲家庭学生呢?首先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
药”(苏霍姆林斯基语)。班主任只有理解了单亲家庭学生的苦楚,才会产生宽容心,才会去关爱他们。现在在校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一旦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的关注产生偏离,他们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失衡就产生了,各种异常行为的出现也就难免了。面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班主任切忌工作方法的粗暴,必须以理智冷却心火,用理智的理解走进事实,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现实生活真理,促其清醒地认识自身错误,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念。
关爱单亲家庭学生,最要紧的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根据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帮助他们。第一,帮助单亲家庭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自卑、孤僻和敏感,常常不愿与人交往,独来独往,心事重重。班主任要发动全班同学和这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孤立于集体之外,把集体温暖、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巧妙融合在一起。第二,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那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苦衷,做儿女的有时无法理解,要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班主任要设法多方疏导,譬如与孩子谈心时说:“当前社会不同家庭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死亡是无法挽回的,父母离婚、再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做儿女的不应该太让父母难堪。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要记住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子女都应该尽到对家庭的责任,长大了还应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孩子如果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那么他看社会的眼光就会柔和一些,逆反、报复心理也会逐渐消除。第三,激发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尊心,磨炼其坚强的意志。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产生不思进取,破罐破摔心理,导至自由散慢,厌学、逃学行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是激发他们的自尊心,磨炼坚强的意志。自尊心“是人类许多高尚品格的人性的顶峰”(苏霍姆林斯基语),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同时也是人们克服缺点和错误的内部动力。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从心底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是完全平等的。有了自信,才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班主任再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分析自由散慢的危害、自暴自弃的后果。还应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告诉他们:家庭的不幸也许不是坏事,勇敢的孩子正好磨炼自己的意志。意志磨炼对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的成功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说意志都比较坚强。在我国历史上,匡衡家贫如洗,凿壁借光,后来成就事业;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因贫穷而改嫁,他在破庙读书成长;在国外,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两岁丧母,9岁丧父;大名顶顶的高尔基幼年流落街头,上的是“社会大学”„„如果确立了人生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严格约束自己,和班集体一起遵守共同的规则,和社会一起遵守共同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
总之,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单亲家庭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分析他们的异常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对策,才能扶助这部分学生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第五篇:学生异常行为管理
学生异常行为管理
学生的课堂行为可分为课堂正常行为和课堂异常行为。课堂正常行为包括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积极讨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课堂异常行为指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活动的课堂行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异常行为有可能干扰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听课,也可能诱发更多学生产生类似的异常行为,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学生课堂异常行为的类型
学生课堂异常行为有两种类型: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异常行为主要包括: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声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型异常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内向型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害怕被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乱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型异常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学生个人的学习与成长也很不利。
二、学生课堂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大量的课堂异常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如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不适应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异常行为。
一些自尊心较强但由于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另外,在小学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但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现课堂异常行为的频率要高于女孩。
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也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有关。如外倾性的人格,喜欢交际、热闹,胆子较大,但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导致异常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有问题,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但这方面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另外,还有些学生多动的异常行为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造成的。
2、教师的行为原因
教学不当:一些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讲课时显得力不从心、迟钝、笨拙,或因教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纪律于不顾而产生课堂异常行为。
管理不当:教师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反应过激,或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或滥用惩罚手段,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生进行惩罚,等等。这些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扩散开来。
3、环境原因
校内外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父母不和、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再如,教室环境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教室内温度过高,则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课堂上的不友善行为和冲突性行为随之增加,课堂秩序不易维持;人数较多的班级,由于单位面积内人员密度过大,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受到挤占,也会诱发学生好动、争吵和产生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
三、课堂异常行为的管理方法
1、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成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列队轻轻走进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列队踩着音乐节拍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异常行为。
2、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教师应仔细观察课堂活动,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只发现问题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及时恰当地处理异常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这类问题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干扰不明显,此时教师不宜停止教学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发出提醒信号、走近提示、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或顶撞教师,这类行为对课堂教学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及时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适当惩罚。
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维护纪律尊严,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等。
3、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迅速了解、诊断产生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宣泄出来;二是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调整教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
课堂中,教师也会产生焦虑。通常情况下,课堂纪律问题是引起教师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忧心忡忡,担心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于是常常采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课堂,频繁指责训斥学生。这样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扰乱了课堂秩序,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实际上,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如果能真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就会维护、支持教师的工作,课堂纪律就容易维持,教师的焦虑水平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会得到相应提高。
4、开展心理辅导,实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课堂纪律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从这一点看,心理辅导是从内而外地做工作,它不像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因而比较适合于调整较为复杂的异常行为。但心理辅导工作能否奏效,还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否展开真诚的思想、情感交流。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素养,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往,以不断提高课堂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