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被删,是减负还是“矫枉过正”?(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6:4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被删,是减负还是“矫枉过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被删,是减负还是“矫枉过正”?》。

第一篇:古诗被删,是减负还是“矫枉过正”?

古诗被删,是减负还是“矫枉过正”?

 热点概述

开学在即,上海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全部古诗词却不见了踪影。据悉,从9月份开始,上海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将迎来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五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八首古诗也不见了踪影。此外,一年级识字量从原来要求的353个减少到296个,写字量从296个减至118个。

 相关评论

上海市政协委员、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切实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第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所面对的学习任务是很少的,大量的活动、游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努力适应小学生活,激发着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朱乃楣说,“但一个月后,剩余的三个月里他们将要面对近30篇课文的学习,认读275个生字,完成剩余86.76%的学习任务,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要赶上这样的进度,老师必须快马加鞭,那之前的“减负”将不复存在,孩子们面对的是紧张的学习,先前高涨的学习热情,也将逐步降温褪色。”

部分家长认为“矫枉过正”: 不过部分家长对此也表达了疑虑,他们认为从8首古诗到一首不剩,有些矫枉过正,“古诗是很好的文学形式,如果能保留一两首,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网友“季楠”:我觉得有必要减少。虽然文化需要传承,但是很多平时生活中基本上都用不到了,还是留给那些研究诗词歌赋的人研究吧。

网友“Lu_Sun_葵”:现在记得最牢、背起来最有感觉的还是小学时背下来的古诗,这么美好的回忆怎么可以没有呢?古诗本来就是唯美的、有韵律的,今天它之所以成为孩子的一项负担的原因是,总把古诗当考点,总把背诗当任务。把古诗留下来,让孩子自由随兴读读也好啊。

静教院附校一年级年级组长、语文老师吴聆聆表示:一年级语文课本“瘦身”好处不少,原来8首古诗需要花8个课时,5篇课文则需花上10个课时,因此一个学期下来就多出了18个课时。“原来一周要上三四篇新课文,拼音也是边学课文边教,感觉进度非常赶,孩子们学得也累,而且古诗是要求必须背诵的,“零起点”的孩子会比较吃力。现在多出了18个课时,孩子们的拼音可以学得更加扎实,多出的时间还可以用在阅读、写字上,我们有自己的图书馆,会建议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绘本,当然对古诗有兴趣的也可以看《唐诗三百首》这样的书。”

 模拟题

上海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删掉了古诗词,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你怎么看?

 参考解析

《画》、《草》、《登鹳雀楼》等朗朗上口的古诗是每个人小时候的珍贵记忆,但是从9月份开始,上海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将迎来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五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八首古诗也不见了踪影。此事件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此次教材改革瘦身是值得鼓励:一方面,学校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在完成基本的识字后,自主自由地进行阅读。课本中删减了古诗,并不意味着削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是为了减轻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另外一方面,这一举措也得到了不少一线教师的欢迎,按照上海市修订后的新教材,老师可以做到3天教授两篇新课,空下来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打牢拼音、识字基础,或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但是也有人持质疑的态度。他们认为删除小学一年级课本的全部古诗为教材减负不仅是治标不治本之法,更像是舍本逐末之举,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对于教材编者而言,无论怎样减负,一定要把握的原则应该是留精华、去糟粕。从删除的作品名录来看,这些诗词的内容既不难懂,又非常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有着唐诗的韵律之美。所以这些删除是没有必要的。另外有家长认为将诗词全部删除有些矫枉过正,唐诗宋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极好的文学样式,如果能保留其中的几首经典诗词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其多少负担。

为了使我们的教材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文学水平,受到真正意义上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上海市教育局撤掉古诗、减少识字量、删减教材单元的愿景是为减轻学生负担,这种做法的初衷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此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不能将古诗简单删除了事,而是应将这些古诗重新编排至高年级各学期学习,并改变古诗教学的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诗词教学应从其生活体验和认知特点出发,直面语言、直面心灵,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包容、欢愉。比如说在一年级可以进行一些古诗听力教学,或者是在多出的课时里面进行古诗教学拓展等,在不增加小学生负担的同时也不让传统古诗文化打折扣。

二、国内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单靠删减古诗,显然不能彻底为学生减负,这需要长期而系统的计划和执行。上海小学课本删除古诗减负可以说是治标,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任何教材内容的删减仅仅停留在表面功夫而已,最后的结果也只是学校减负、校外增负。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子女不输在起跑线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使得减负的背景下,孩子的负担却日渐加重。这种明减暗增的状况发生在国内各个城市,根子还在于应试教育思维。要治本只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将国内基础教育从高考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才是减负的终极之道,教育体制改革,高考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三、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与承载,但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仅仅让小学生背几道古诗就能实现的,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多种方式宣传,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人心,并且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让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科技联姻,给传统文化刻上新时代的烙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才是治本之策,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汉字英雄等节目,这些就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一种崭新形式,对于古诗等传统文化的传播起着指明灯的作用。

深化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教材改革只是个分支,教材编者应该走进校园,听听老师、学生和家长观点,多进行民主决策;多深入调研,进行科学决策,这不仅是对教材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删除古诗不是减负,是折腾》

《删除古诗不是减负,是折腾》

“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估计昨天读到这个消息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震惊。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优美的古典诗词的熏陶,这是一个久远的传统,无论是旧式的私塾,还是新式学堂,都把古诗词的诵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凡是中国人,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共识:心里不储存着几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类的,还是中国人吗?除非是不幸生长于战乱年代,或是过于贫困,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古典诗词,既是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象征符号,也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虽然,“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从二年级开始学也是学,但是,早一年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做得这么赶尽杀绝呢?不这么绝对化就不是改革了?

其实,“删去全部古诗背后,还有更令人震惊的东西。报道说,杨浦区语文教研员认为,修订教材之举不仅为学生减负,也为教师减压。那么这个“负担”具体指什么呢?“以前一篇课文平均用两到三课时,有些课文有近十个生字,老师的教学任务很重,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字都读不通顺,回去要花大量时间复习。现在教材删减内容后,每篇课文平均能有三到四课时,也就是总体多出两星期的课时,教师能在课堂上把知识点教扎实,并且当堂巩固复习、检查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

盖敏是语文专家,他的话应该可以被视为语文界的共识,至少是主流观点。那么,盖敏的这段话传递了一种什么观点呢?概括地说就是:小学语文,至少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掌握知识(点);而一年级孩子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呢?就是“认字”。为学生减负,也为教师减压,这个负担和压力,就是认字的数量。

我们知道,包括认字在内的“知识”,基本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任务。教育还要培育人的想象力,培育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感,这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它是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前提,是单一的“知识教育”无法取代的任务;两种教育结合起来,才有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掌握了知识,而无审美和社会判断能力的人,只是工具意义上的人。人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而教育专家设所计的教育要把孩子教成工具——这是比删除古诗更严重的事情,或者说,删除古诗就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支配的产物。报道中还有一个“悦悦妈”,“经过这一修订,小一新生的认字压力大大减轻,这也让悦悦妈松了一口气。”悦悦妈在报道中的作用,是代表家长对删除全部古诗这一“改革”举措表示拥护。盖敏和悦悦妈的观点,表明了对古诗学习的认知:学古诗是用来认字的,既然是认字,读什么不能认字,非要读古诗?这样,删除古诗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那么,读古诗还有别的什么“用处”吗?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脍炙人口的,其中描写了祖父教她读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好听”是儿童喜欢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理由或原因,所谓“好听”;其实是语言经过有意组织,如儿歌、绕口令等,具有了游戏性,才被儿童所接受、喜爱。古诗都讲究韵律,暗合了儿童爱好游戏的天性。而每一个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又各各不同。成人一般不会对“处处”这个词发生兴趣,但萧红会,对萧红来说,“处处”不是一个词,不是什么“知识点”,是一个音节,好听的音节,念着“处处”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所以,“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她也“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童年诵读古诗的经历,培养了萧红对语言的兴趣,对语言音律的敏感,可以视为她文学创作的最初的起点。“好听”,不一定要全部读懂,更不一定要把字认全,更不需要考试。

但是,上海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全部古诗,“一些读绕口令、儿歌的内容也被删除”。也许,在语文专家看来;语言的“好听”不是“知识点”,语言游戏也不能认字,可以统统删除。

古诗成为负担,责任不在古诗本身,在于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改,今天删这个,明天删那个,都是无用功,这不是改革,是折腾;折腾教师和学生,折腾社会,而教育还是原来那个教育。

“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估计昨天读到这个消息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震惊。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优美的古典诗词的熏陶,这是一个久远的传统,无论是旧式的私塾,还是新式学堂,都把古诗词的诵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凡是中国人,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共识:心里不储存着几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类的,还是中国人吗?除非是不幸生长于战乱年代,或是过于贫困,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古典诗词,既是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象征符号,也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虽然,“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从二年级开始学也是学,但是,早一年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做得这么赶尽杀绝呢?不这么绝对化就不是改革了?

其实,“删去全部古诗背后,还有更令人震惊的东西。报道说,杨浦区语文教研员认为,修订教材之举不仅为学生减负,也为教师减压。那么这个“负担”具体指什么呢?“以前一篇课文平均用两到三课时,有些课文有近十个生字,老师的教学任务很重,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字都读不通顺,回去要花大量时间复习。现在教材删减内容后,每篇课文平均能有三到四课时,也就是总体多出两星期的课时,教师能在课堂上把知识点教扎实,并且当堂巩固复习、检查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

盖敏是语文专家,他的话应该可以被视为语文界的共识,至少是主流观点。那么,盖敏的这段话传递了一种什么观点呢?概括地说就是:小学语文,至少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掌握知识(点);而一年级孩子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呢?就是“认字”。为学生减负,也为教师减压,这个负担和压力,就是认字的数量。

我们知道,包括认字在内的“知识”,基本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任务。教育还要培育人的想象力,培育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感,这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它是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前提,是单一的“知识教育”无法取代的任务;两种教育结合起来,才有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掌握了知识,而无审美和社会判断能力的人,只是工具意义上的人。人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而教育专家设所计的教育要把孩子教成工具——这是比删除古诗更严重的事情,或者说,删除古诗就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支配的产物。报道中还有一个“悦悦妈”,“经过这一修订,小一新生的认字压力大大减轻,这也让悦悦妈松了一口气。”悦悦妈在报道中的作用,是代表家长对删除全部古诗这一“改革”举措表示拥护。盖敏和悦悦妈的观点,表明了对古诗学习的认知:学古诗是用来认字的,既然是认字,读什么不能认字,非要读古诗?这样,删除古诗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那么,读古诗还有别的什么“用处”吗?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脍炙人口的,其中描写了祖父教她读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好听”是儿童喜欢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理由或原因,所谓“好听”;其实是语言经过有意组织,如儿歌、绕口令等,具有了游戏性,才被儿童所接受、喜爱。古诗都讲究韵律,暗合了儿童爱好游戏的天性。而每一个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又各各不同。成人一般不会对“处处”这个词发生兴趣,但萧红会,对萧红来说,“处处”不是一个词,不是什么“知识点”,是一个音节,好听的音节,念着“处处”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所以,“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她也“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童年诵读古诗的经历,培养了萧红对语言的兴趣,对语言音律的敏感,可以视为她文学创作的最初的起点。“好听”,不一定要全部读懂,更不一定要把字认全,更不需要考试。

但是,上海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全部古诗,“一些读绕口令、儿歌的内容也被删除”。也许,在语文专家看来;语言的“好听”不是“知识点”,语言游戏也不能认字,可以统统删除。

古诗成为负担,责任不在古诗本身,在于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改,今天删这个,明天删那个,都是无用功,这不是改革,是折腾;折腾教师和学生,折腾社会,而教育还是原来那个教育。

第三篇:江苏08高考怎么考:分三步是减负还是增压?

2008年高考方案将高考分为三步:高二下学期4月初考必修科目,高三下学期4月初考选修科目历史或物理,高三下学期6月初考语文、数学和外语。对这样的考试安排,校长们各执己见。昨天,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率相关人士听取了中学组和高校组代表对2008年高考方案的意见。不少校长希望考试时间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和学校工作的安排。此外,一位一线中学老师也向晨报发表了相关观点。观点一必修课在学期末考试 金陵中学校长丁强认为,方案就考试而言,时间、次数都比较多,给考试的组织和学校的安排带来困难,“我想了三天都没有想出应对的办法。”他说,高二的必修课考试,4月7日、8日、9日三天考完后,7月5日才放假,当中两个多月时间,政治、生物、地理和化学这些学科的老师怎么安排?如果老师教完一学期的课程,带完高二就可以转入新高一的教学。他建议将高二下学期的那场必修考试推到正常的期末考试来考。溧水高级中学校长严必友也建议将必修考试放到快放暑假时考,一些学校可以有更多时间复习应考。而省教育厅基教处陆志平处长认为,学校应当首先考虑学生,然后再来安排老师。丁强则认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老师的积极性被调动,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除了建议将必修考试放到期末考外,也有与会人士建议必修考试放到高三上学期开学的一段时间里考。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也可提出,必修考试可以在教师节过后就考,既然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公民素质,那就让学生把这些课程学满两年。观点二必修课学完就考试 与上述将必修考试推后考的建议不同的是,在南京市教研室副主任肖林元看来,留给考生复习的时间越少,考试对学生的区分度就越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更公平。他说,苏北很多地方每年有好几百个高考复读考上大学的,就是多用一年时间反复做题,“这样的人才培养是否有问题?”“学业水平考试只能提前,不能推后,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考,真正有利于学生减负。” 南京市二十七中校长俞泰鸿认为,学完就考有利于选拔学生,如果必修考试提前到高二寒假,对成绩好的学生有利,拖到下学期的期末考,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则对一般的学生有利。南京十三中校长王军也认为,从考试方案来看,必修考试的内容应该不会太难,因此在新课进行中顺带复习就可以,不需要推后考试。观点三选修课和语数外一起考 南京一中校长吴晓茅主张将高二的必修考试安排在高二下学期的6月中旬考,高三下学期4月的选修考试安排和高考一起考。他的理由与教师的安排和学生的负担都有关。吴晓茅说:“高

二、高三4月头考试,7月才放假。高三4月后就剩下语数外了,40分钟一节课的话,有9节,45分钟一节的话,有8节,一个老师带两个班才满工作量,那么最后两个月,这些课摊到老师身上,一个老师一天要上五六节,都是语数外的课啊,工作量异常大。”从学生复习的角度看,吴晓茅说,学生的负担也重,“这段时间就在三门课中转。”吴晓茅认为,在现实面前,真要这么做的话,家长不同意、社会不同意,媒体也不同意。在场也有一些校长赞同吴晓茅的说法,因为在最后的复习时间里,家长、学校和社会都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放松。而将选修科目和高考一起考,将方案中两天的高考时间变成两天半,也就增加了半天而已。观点四分开考有利于学生减负 “我们老师的切肤之痛就是学生负担太重,考试时间分开比较好。”南京市十三中学校长王军说。南京市二十七中学校长俞泰鸿也认为,如果多门考试集中考,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可能感觉不到太大压力,但对更大层面上的普通高中生而言,将高考的三类考查分开是有利的。南京市教研室副主任肖林元赞成两位校长的观点,认为分成三次考是科学的。他说:“考的门数越少,学生负担当然更小,这样锻炼身体和研究性学习都有了可能。” 观点五选修成绩高考后再公布 高淳县教育局局长邓中材非常诚恳地提出,如果必修和选修考试时间不变的话,考虑到学生接下来的复习情绪,选修测试的成绩最好在语数外考试结束后再公布。“方案规定,选修测试中两门都为B级及以上的,才可以填报本科。而4月头考试,4月下旬5月头就公布成绩,学生的情绪可能有波动。有的学生有一门没有拿到B,就不能报本科了,他就放弃了。”所以,邓中材建议,选修测试的成绩在高考后填报志愿前公布比较妥当。观点六频繁考试增加学生负担 南京市金陵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彭昆湘昨天给晨报发来了他对正在公示的2008年高考方案的看法。2002年江苏高考曾采用了“3 大综合”模式,即“语、数、外 理、化、生、政、史、地”,学生要参加九门课程考试,这种“通才”考试在骑虎难下的情况下勉强进行。此次教训应当汲取。六年之后,代替“3 6”高考模式的是“3 0”高考模式,这样的极端性变化,震惊了全省。院士上书,中学哗然。为什么群情激愤?任何有责任心的人都应该对此作出思考。除考语、数、外三门外,学生还须参加7门、9场考试,先后共考12场,与以往高考只考五场成绩投档考试相比,2008高考净增了七场考试。这无疑大大增添了师生的负担,让高考硝烟弥漫的战火从高二燃烧到高三,把师生烤得心惊肉跳。科学的教育是绝不允许多而频繁的考试的,因为频繁的考试炸弹会炸毁宁静有序的学堂,使理性的思维变成脱缰的野马。我们难以想像净增的七颗重磅炮弹将会使江苏的高中教育阵地摧毁成什么样,也难以想像师生们在这种“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如何去做神圣的学问。教育部谈江苏高考改革增减科目要和课改衔接 昨天,针对目前备受社会关注的江苏省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透露,目前江苏省2008年的高考改革方案并没有报请教育部批准,还只是处于广泛征求意见阶段。教育部官员表示,各个省改革方案内容可能不一样,符合各个省的情况,是增加哪些科目或减少哪些科目,但总的原则是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要和高中课程改革衔接。据了解,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已向社会公布了2007年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已经批准。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特别强调,这四个省区都注重了改革与高中课改的衔接,这是教育部高考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高考来发挥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加大素质教育指挥棒的作用。王旭明表示,高中课程改革了,高考的改革必须要和课程的改革一致,才能够使高考改革全面顺利地实施。

第四篇:是...是...还是怎么造句

1、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希望,还是人类的希望。

2、老师是蜡烛,是园丁,还是慈母

3、快乐是享受,是权利,还是一种象征。

4、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父母对我们的寄望,是老师对我们的希冀,还是祖国对我们的期盼!

5、你是听到了窸窸窣窣的落叶声码?是高贵的灵魂在歌唱吗?还是想用手去抚摸那些可爱而可悲的听众?

6、那个人是我的慈祥的父亲,是我妈妈的值得依靠的丈夫,还是我奶奶的孝顺儿子。

7、雷锋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是党的好同志,还是人民的好榜样。

8、今天的天气很好,我们是去打篮球,是去打乒乓,还是去打羽毛球呢?

9、小明是学校里的好学生,是家里的好孩子,还是同学们的好朋友。

10、这个小孩为什么一直哭呢?是渴了,是饿了,还是身体不舒服呢?

11、勤奋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道路,是照亮成功之门的明灯,还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12、你是敌人,是朋友,还是旁观者?

13、我是父母的好孩子,是老师的乖学生,还是祖国的未来。

第五篇:是鼓励还是攀比?

是鼓励还是攀比?

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虚荣心,攀比心,和骄傲之心。

这些似乎就这样根深蒂固的在我们的每一个人心中扎根了一样,无法剔除,就像我们的很多思想一样,无法改变。

人最怕的是人们异样的眼光和蜚蛮的流语,我们的内心无法强大起来,强大得能够抵挡住这些世俗的种种,即使我们拥有了高学历,即使我们有着走入社会尖端人才的行列,我们还是无法改变一些,往往很多的意志,很多的主见都被这些碎语诧异的目光给吞噬。即使读再多的圣贤之书,还是难以达到圣贤之境地。其实这跟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一直在苦苦的思考着,为什么我们的性格里面会有虚荣,攀比,骄傲,退缩。为什么这些是无法用学校里的教育来改变?

生活,离不开教育,我们的教育也是在生活上开始的。婴儿降生下来,不会说话,不懂我们的语言,但是会感受我们的神情,会感受我们的语气,会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看待这个世界,只是在生活中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是我们平等的位置,我们很少把一个婴儿看成是一个大人一样,需要平等,需要尊重他的意愿。记得我的宝宝在七个月的时候,老是冲着我叫我的名字,我妈妈就对着宝宝说不要那样叫,要叫妈妈,那样不礼貌,而我则在旁边笑呵呵的说,她还不懂什么是不礼貌,就让她叫吧,似乎在妈妈的眼神中看出了对我很无语。生活,离不开教育,我们的教育也是在生活上开始的。人降生在一片赞扬声中,没有人说这孩子咋这么丑?没有人说这孩子是不是有点不机灵,甚至就连一些本能的事情也足以使爸爸妈妈骄傲不已,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机会面对着一种真实的现象,我们仅凭着眼睛来观察周围,来认识事物,事理。我们凭感受来判定妈妈是否是高兴,因为妈妈不高兴的时候,也从来都不会说出来,只是用神态表露于色。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孩子指明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应怎样改进。我们只是在很多的时候,一味的发火,指责,一味的愤怒给我们带来的这种糟糕的局面。我们没有使一颗幼小的心灵使之变得强大,而在摧残,使之本可以强大起来的心灵一次次的萎缩,直至最后畏惧周围一切人的指点。

那晚我回家,抱着我的女儿,楼下的小姑娘才二岁,因为是六一儿童节她得到了一双漂亮的新鞋子,而且在黑暗处,那鞋子还闪闪的亮着五颜六色的光,很好看。小孩子不想走路,嚷嚷着要奶奶抱,而奶奶不想抱,小孩子生气的呆在那儿,就是不肯走。我们路过,我称赞说,多么漂亮的鞋子,就是要走起路来才更漂亮,一闪闪的,我宝宝就是还不会走,要是会走了,我也会给妹妹买双鞋走给姐姐看。你看姐姐肯定会走的很快的,会比妹妹走得好,鞋子才会闪得更加好看。那小孩居然很乐意的跑到了我的前面了。

回到家里,我突然想起,人们难怪会有攀比的心里,生活的事例还少吗?无意间,我不仅培养我的女儿攀比,还教育那小孩子的攀比。给孩子买了新衣服,我们会无意间提问宝宝你的花花衣服在哪?然后孩子就会很得意的扯着有花的地方给你看,吃饭时孩子不肯吃,我们拿她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使出的招数便是:妈妈你看,我们的宝宝吃得多好,好大一口的吃呢?或者说奶奶你别来吃宝宝的呢,是宝宝一个人吃的呢!无意间,我们培养了孩子自私,不予人分享的毛病,培养了孩子骄傲,还培养了孩子炫耀。而这些都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天天无数次的教育着。等他长大一点点,又来慢慢改变,可是我们不知道的这些就像是生了根的树苗,随着时间,早已长成了风摇不动的大树了。有了虚荣,有了攀比,骄傲随之而来,因为当拥有了别人不曾有的时候,我们有着无比快乐的感受。社会又是极其矛盾,小的时候,是大人无数次的培养我们的骄傲,而长大的时候,又会极其的打击我们的这种傲气。因而长大我们迷茫,我们看不清现实,我们常常会目空一切,有时会很消极,我们显得极不成熟。在《职来职往》中有个人说:当你不把自己的方寸之地看成是悲剧的时候,你就可以成为职场达人了。可是我们忽视的是当我们成了职场达人的时候,我们还是这样绕着大圈子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下载古诗被删,是减负还是“矫枉过正”?(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被删,是减负还是“矫枉过正”?(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是诈骗罪还是合同诈骗罪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是诈骗罪还是合同诈骗罪 作者:谢德伟 许冬梅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1期 主 要 案 情 被告人刘某,男,1970年9月9日出生,系黑龙江省林甸县红旗镇先进......

    是个性还是自我

    是个性还是自我 每个周末带儿子去菜市,儿子都会去光顾一家手工豆制品的小作坊。原因有三:一是那儿生产环境比较干净,二是那儿的食物比较新鲜美味,三是老板的服务态度让我儿子心......

    是合同纠纷还是合同诈骗[精选合集]

    是合同纠纷还是合同诈骗? 案情概要: 陈某于2011年1月4日与合肥XX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有关汽车节能产品的《工业产品总经销合同》,双方约定:陈某在江苏昆山地区享有总经销权,陈......

    实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4. 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为什么? (1) 词语的组合能力(2)句法功能 独立充当句子成分(3)词形变化 1.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大多数是自由形式,......

    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传统文化到底是财富还是包袱? 甲:我认为是财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形式有很多,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些过年的习俗都属......

    广告牌是建还是拆

    1. 答: 一、行政不作为的涵义 我国《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并未使用“行政不作为”这一概念,亦未对行政不作为的涵义作出明确界定,仅在《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8)......

    广告牌是拆还是建

    广告牌是拆还是建? 2003年,童海啸经营的海王星公司迅速发展,准备在奉化市周边的高速公路两侧投资建设户外广告牌。他想在同三线高速公路两侧建造4座大型T型广告牌,在征得当地街......

    时间是我的?还是我是时间的?范文

    时间是我的?还是我是时间的?大三了,准备考研,所以每天都坚持上自习,早上8点起,晚上9点多图书馆闭馆回。中间穿插两顿饭,当然不想学的时候会酷跑两把,和朋友聊聊天,在所难免。这样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