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6:3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

第一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绥靖政策 B.经济危机 C.波兰 D.太平洋战争 E.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F.斯大林格勒战役 G.欧洲第二战场

主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核心整合]

1.相同点

(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给部分帝国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并引起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

(1)具体背景: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 1 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战争目的:一战时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

(3)性质:一战从总体上看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4)结果:一战后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但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二战后则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壮大,世界殖民体系随之崩溃。

(5)参战国成分:一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二战实现了不同制度国家的联合作战,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即时演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的相同点是()①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④促进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超出一国范围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没有法西斯主义,故排除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只有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故排除④。

【答案】 D 主题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核心整合]

1.中国是重要的反法西斯国家之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上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场之一,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3.这场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中国取得独立与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成为中国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和战后新中国崛起的起点与开端。

[即时演练]

2.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建立,当时的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最主要力量,中国人民的抗战,减少了英美的牺牲。因此,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英美废除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并不意味着它们平等对待中国,也不能反映出中国成为同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答案】 B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黄河流域 B.官吏俸禄制 C.均田制 D.迁都洛阳 E.封建化 F.民族交流与融合

主题一 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作用

[核心整合]

1.原因

1(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主和官僚。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

(2)政权建设方面: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还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3)社会风俗方面:迁都洛阳后,通过改姓、易服、说汉话等措施使鲜卑人全面认识汉族风俗。提倡鲜卑族与汉族尤其是汉族士族地主的政治联姻,加强了民族的联系。通过设孔庙、祭孔子、推崇儒学及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等措施,进一步使鲜卑人从深层次认同和接受汉族文化。

(4)鲜卑族原来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精华,也在汉人中传播,为汉人所学习和接受,对汉族生产、生活的完善和进步也起了重大作用。

3.作用

(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北魏统治。(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3)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各民族互相间的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伍,为结束长期动荡分裂局面,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即时演练]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答案】 D 主题二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汉化的区别

[核心整合]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少数 民族的汉化。它们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同化。但两者又不能等同。

1.从两者的含义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而少数民族的汉化一般是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2.从两者存在的时间来看

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会仍然继续下去。

3.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其他少数民族。

4.从两者的结果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有的则为汉族所同化,最终融入汉族当中。

[即时演练]

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 移风易俗措施的推行,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而非“走向衰落”。

【答案】 D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1

自我校对]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平反冤假错案 C.“一国两制” D.香港

主题一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原因

[核心整合]

1.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确立。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文化大 1 革命”,民主党派人士遭到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原因

(1)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以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存在。(2)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受到公民文化素质的制约。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的,缺乏经验。

[即时演练]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解析】 “人民„„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揭示了这个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制度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 A

主题二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涵

[核心整合]

1.一个国家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

2.两种制度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新。

3.高度自治 统一后,台湾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

4.和平谈判

通过和平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国家和图谋分裂中国者做出承诺。

[即时演练]

2.2013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表示:这几年“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得以逐步落实,得到两岸人民支持。双方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一国两制”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支持 B.国共双方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C.连战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解析】 材料“这几年‘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得以逐步落实,得到两岸人民支持”并不能说明“一国两制”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表示”不能说明国共双方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可以说明连战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不可能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 C

第四篇: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练习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课标要求] 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一、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1.莫斯科战役(1)战况

①1941年9月底,德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局势紧张。

②1941年12月初,严冬来临,苏军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大举反攻,德军后撤。(2)意义

①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②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2.斯大林格勒战役(1)原因

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在东线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②为夺取高加索,首先选择了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2)战况

①防御:1942年7月战役开始,德军一度突入市区,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巷战。②反攻:苏军从南北两侧包围德军,1943年2月德军惨败。(3)意义

①规模: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

②地位:是苏德战场局势的根本转折,对于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点拨] 苏德战争爆发前由于对法西斯侵略估计不足,苏联应战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上战略失误,苏军在遭受到德军进攻的时候,暂时遇到了挫折,但是,经过整顿与喘息之后,苏军展开了反攻,德军就难以抵挡了。

二、中途岛战役 1.背景

(1)1942年4月,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东京、横滨的轰炸使日本举国震动。(2)日本为巩固并加强在太平洋上的优势,诱出美国舰队主力加以歼灭。(3)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了解日军的作战计划。

2.经过:1942年6月,美日双方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展开一场海空大战,日军惨败。3.影响: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误区警示] 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虽然战败,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的实力对比,但并未彻底消灭日本太平洋舰队主力,日本太平洋海军仍有一定实力。

三、阿拉曼战役 1.概况

(1)1942年,北非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但因给养供应困难,攻势停顿。(2)1942年10月,英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发动大规模反攻。(3)德意军队处于劣势,折损过半,被迫全线西撤。2.影响: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了转折。

[知识点拨] 在北非战场,盟军两线夹击德意军队,德意军队投降;在地中海战场,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的意义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2.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人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知识点拨] 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实力对比、人心向背、战争性质,而法西斯国家在这几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因而逐渐失利以致失败都是难免的。

主题一 苏德战场的转折 1.莫斯科战役的重要意义

(1)莫斯科战役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希特勒面临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两线作战。

(2)苏联人民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英美也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力度,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认识斯大林格勒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

(1)对德国: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德军在会战中损失惨重,是德国自战争以来所遭到的最沉重的打击。

(2)对法西斯集团: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希特勒灭亡苏联进而称霸世界的企图,2 打击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其仆从国从此对希特勒的信心发生动摇,法西斯集团内部开始出现裂痕。

(3)对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增强了苏联军民迅速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信心。这次战役后,苏军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并开始转入战略进攻。(4)对世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给世界人民以极大的鼓舞,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材料 „„苏军不断前进,占领了越来越多的飞机场,使戈林无法进行空运。德军这时已绝望地陷入困境。由于希特勒的固执,他们将忍受挨饿、受冻和患病的痛苦。1943年2月2日,终于出现了结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答案 失败原因:德军过高估计自己的军事实力,低估了对手的力量;兵力部署过于分散,无法形成重点进攻;防御的西翼兵力薄弱,给苏联的合围留下了空隙;后勤供应不足,武器装备受到较大影响;苏联军民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大量歼灭了法西斯德军的有生力量,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因此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性战役之一。

注意二战中的几个主要时间

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 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二战进一步扩大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太平洋战场转折: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

苏德战争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北非战场转折点: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 主题二 太平洋和北非战场的转折 1.中途岛海战的意义

(1)中途岛战斗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

(2)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2.北非战场出现转折的因素有哪些?(1)德意军队战线拉得太长,给养出现困难。(2)英军通过紧急补充,集中了优势兵力。(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鼓舞。(4)北非战场盟军力量相对占优势。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如何打开胜利之门的?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大大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

(2)随着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开始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材料

(1)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简述理由。答案 不正确。

理由:战争虽然起到了加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作用,但是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以加强对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等。

(2)中途岛战役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从美国方面分析其原因。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 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掌握了日本作战计划;美军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战机,伏 击日军取得重大成功。现代战争运用高科技手段,信息之争更为重要。

图示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闪电战成了时髦的事情,德军闪电战破产是在()A.莫斯科保卫战

B.不列颠之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中途岛之战

解析 1941年9月德军以强大兵力进攻莫斯科,结果到12月初由于苏军的大举反攻,德军仓皇后退,被歼50余万人,成为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闪电战”宣告破产。答案 A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很快发生了重大转折。下列战场最早发生转折的是

A.中国战场 C.北非战场

()

B.太平洋战场 D.苏德战场

解析 在解答本题时,最容易错选D项,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就容易错误地认为它发生转折最早。实际上,早在1942年6月,美军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太平洋战场就已经发生了转折。答案 B 3.《全球通史》记载:“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两支苏联军队„„以巨大的钳形包围了德军。”“这座城市”是

()

A.莫斯科

B.巴黎 C.斯大林格勒

D.阿拉曼

解析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短兵相接”“苏联军队„„钳形包围了德军”及所学知识,容易判断该战争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故答案为C。答案 C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这方面的典型战例是

()A.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

B.阿拉曼战役 D.中途岛海战

解析 题干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的战役,而根据所学知识,只有中途岛海战中美日双方都使用了海空立体作战和航空母舰、战列舰、驱逐舰等新型武器。故答案为D。答案 D 5.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两大战场上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这两大战场是

()A.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B.中国战场和苏德战场 C.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D.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取得转折性胜利的是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苏德战场根本性转折出现的时间是1943年2月。答案 A

基础巩固

1.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6

A.对法西斯国家的蔑视

B.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坚强决心和高昂的斗志 C.进行莫斯科保卫战 D.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 阅读图片信息可知,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苏联人民爱国精神,故正确答案为B,A说法不准确,C体现的是具体战役,D不符合史实,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没开始。答案 B 2.在苏联某电影中,有这样几组场景:敌方第六集团军在猛烈炮火下突入市区,激烈的巷战开始;但敌方却始终不能占领全城,最终敌方将领保罗斯率残部投降。该电影反映的是哪一战役

()A.莫斯科战役

C.中途岛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D.阿拉曼战役

解析 从材料中的“第六集团军”“巷战”“保罗斯”等都可以看出。答案 B 3.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B.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 D.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好转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系在“最主要”三个字。很明显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所在,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

()答案 D 4.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是()A.不列颠战役

C.阿拉曼战役

B.莫斯科战役 D.柏林战役

解析 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大的作用就是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选项中与之具有相同作用的是阿拉曼战役。答案为C。答案 C 5.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于同一年 B.结束于同一年

C.盟军付出的代价都非常小 D.消灭了法西斯军队主力

解析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于1943年而其他两场结束于1942年,并且苏军在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故排除B、C两项。这几场战役虽然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但没有使其丧失主力,排除D项。三大战役都开始于1942年。答案 A 6.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飞回柏林求援。希特勒避而不谈增援的事,却授给他一根元帅手杖。希特勒不提供增援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怀疑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能力 B.苏德战场激战正酣难以增援 C.防备英美盟军乘机在西欧登陆 D.轰炸英国本土受挫元气大伤

解析 根据材料“阿拉曼战役前夕”,判断时间在1942年10月前,分析各选项的时间及含义,可以判断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1940年,排除,只有B项最有可能。答案 B

能力提升

7.“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符合上述观点的典型战役是

()

()

()A.莫斯科保卫战 C.阿拉曼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D.不列颠之战

解析 根据材料中“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一句分析,该战役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答案 B 8.朱可夫元帅回忆:“蒙哥马利„„跟我谈起了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情况,在他的概念里,这两个战役具有同样的意义。”“同样的意义”是指

()

A.都是本地区战场上最大规模的战役 B.都是美苏盟军对德国法西斯的胜利 C.都是地区战场上的重要转折性战役 D.都是蒙哥马利指挥取胜的

解析 莫斯科战役是苏德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排除A;两次战役都不是美苏盟军所取得的胜利,排除B;蒙哥马利指挥的是阿拉曼战役,排除D;两次战役都是地区战场上的重要转折性战役,故选C。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孙中山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请回答:

(1)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点?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两次战役性质的不同?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转折点?

解析 第(1)问需先依据材料提炼出孙中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然后再进行评价。第(2)问要从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方面归纳其不同,原因方面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角度来考虑。

答案(1)评价: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恶性”的体现,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2)不同:凡尔登战役是帝国主义间非正义的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

原因: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苏军转入战略反攻,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学思之窗】(教材第71页)结合本课和上节课的内容,回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如何打开胜利之门的?

提示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盟国在各大战场上协调作战,广大军民浴血奋战,实现了各战场的转折。【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71页)

一、本课测评

1.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苏联军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顽强的抵抗;苏军将驻防西伯利亚的部队调往莫斯科加强防御;俄罗斯的严寒;德军缺乏冬季作战准备,非战斗减员大量增加,机械化装备锐减,战斗力大大下降;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入侵巴尔干以及战争初期希特勒对打击重点的转变,都延误了向莫斯科发动进攻的时间。2.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提示 美方: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使日军对中途岛突袭的效果未能达成;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战机,指挥果断。

日方:分散兵力;战术陈旧;航母特混舰队的复杂且互相矛盾。

二、学习延伸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的原因,并试说明为什么。提示 斯大林格勒巷战的特点使德军的坦克和航空部队的优势无从发挥;天气因素;德军制空权的丧失;苏军的顽强抵抗;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反攻的周密安排;苏军的兵力优势。

2.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提示 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斗志,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大量歼灭了法西斯德军的有生力量,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因此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性战役之一。

第五篇:高中历史第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精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 岳

麓版选修3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说过:“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 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D.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政治人物的描述,可知其对于意大利在“非洲沙漠”的侵略采取了默许、纵容的态度,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根据这些可判断应为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答案】 C 2.丘吉尔说过一句话:“德国独裁者没有从饭桌上抓取食物,而愿意让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此话是针对什么事件而言的()A.慕尼黑阴谋 B.英法静坐战争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D.德国吞并奥地利 【解析】 抓住本题的关键信息“德国独裁者”“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据此不难分析出事件指的是“慕尼黑阴谋”。故选A。

【答案】 A 3.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 A.伸张正义 B.助纣为虐 C.强权政治 D.铸剑为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面对法西斯德国时,纷纷明哲保身,纵容法西斯侵略的事实。所以“助纣为虐”最能体现这两幅图片的共同主题。

【答案】 B 4.“小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说,最符合下列哪一情况()A.抗战中的中国

B.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解析】 从西班牙内战的性质转变后在西班牙的主要参战力量角度思考。【答案】 D 5.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A.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苏德矛盾尚未完全激化 C.苏联对德国推行和好政策 D.苏联强大而英法比较软弱

【解析】 注意“主要原因”的限定,A是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相比,鉴于苏联的强大,德国首先选择了进攻英法。

【答案】 D 6.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战后的掠夺性和约给战败国埋下了“复仇”的隐患 B.战胜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轴心国的侵略气焰

C.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未能制止法西斯侵略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未能协调一致制裁和制止法西斯侵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30年代错综复杂的国联关系的总体特征及走向的把握。30年代的国际关系舞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政治势力,即法西斯的崛起及发动三场局部战争、英法美纵容法西斯侵略、苏联由力促反法西斯结盟到推行中立自保政策及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存在分歧等。30年代被称为“走向大战的十年”,就是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由于西方国家及苏联的自保政策和短视行为,导致力量居于弱势的法西斯势力逐渐变大,由局部侵略发展为全面发动大战,西方大国最终自食其果。

【答案】 D 7.德国企图通过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迫使英国屈服的阴谋破产后,希特勒把目光移向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其主要目的是()A.切断英国的远东航线 B.加强与意大利的联系

C.防止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 D.准备进攻苏联

【解析】 希特勒以征服整个世界为既定目标。德国法西斯攻占巴尔干和地中海沿岸,就形成了对苏联的战略包围。

【答案】 D 8.下列关于德国突袭波兰这一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揭开了德、意、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序幕 ②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③德军进入波兰领土后,英法宣布“中立” ④英法事实上继续推行绥靖政策,是波兰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早在1931年,日本法西斯就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袭后,英法虽然没有对波兰提供有效的援助,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并没有宣布“中立”,而是表面上对德宣战。所以①③不正确。

【答案】 B 9.1940年5月,主张对德强硬的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英国对德国法西斯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主要是因为()A.英国面临着被德国法西斯灭亡的危险 B.法国的灭亡警醒了英国

C.苏联积极要求联合英法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 D.英国的利益开始受到德国的威胁

【解析】 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时,德国法西斯正在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英国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是在1940年6月,因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德国向北欧和西欧诸国大举进攻时,苏联正在推行“中立自保”政策,故C项也不正确。德国开始对外侵略扩张之时,就已经对凡尔赛体系的既得利益者英国造成威胁,所以,D项“英国的利益开始受到德国的威胁”显然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10.二战前夕,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A.对西班牙实施“不干涉”政策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 D.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解析】 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没有在场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典型反映。【答案】 B 11.美国国务卿赫尔曾说:“斯大林对德国显然也是存在戒备之心,希特勒在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诺言,斯大林并不比德国更为信任。”由此推断,苏联当时签约的主要目的是()A.与德国建立牢固的联盟,防范英法等国的进攻 B.支援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斗争 C.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争取备战时间 D.推动德国去进攻英法等国

【解析】 材料提供的信息反映出:斯大林并不相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够保证希特勒永远不会进攻苏联。根据相关史实分析,A、D两项不属于苏联与德国签约的主要目的。B项与题干中提供的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答案】 C 12.德日法西斯通过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方式实现联合,主要是因为()A.当时德日两国形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 B.它们与英法等国没有利益冲突

C.以“反共”为旗号,可以转移英法等国的视线 D.德日法西斯只是与共产国际有矛盾

【解析】 德日法西斯结盟,必然会对当时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英法构成严重威胁。寻找借口,转移英法等国的视线,是防止英法等国干涉的有效手段。因此,C项属于德日法西斯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方式实现结盟的原因。而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

【答案】 C 13.西班牙内战演变成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主要是因为()A.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发动了叛乱战争 B.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D.西班牙共和国代表着进步力量

【解析】 民族战争指的是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战争。【答案】 C 14.西班牙内战时期,英法推行的“不干涉”政策产生的影响是()A.限制了苏联对西班牙的援助 B.直接支持了佛朗哥叛军 C.公开支持德意两国的政策

D.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取得武器援助 【解析】 在德意法西斯大力援助叛军的情况下,“不干涉”政策禁止向西班牙“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和军用物资,事实上是在限制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武器来源。

【答案】 D 15.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包括()①意大利法西斯力量强大 ②埃塞俄比亚经济落后 ③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④埃塞俄比亚人民缺乏斗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面对意大利法西斯的入侵,埃塞俄比亚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可见④的表述是错误的。

【答案】 A 16.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的是()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要注意比较选项中的战争给法国带来的影响,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普法战争中法国割地赔款,但未沦落到亡国的地步。

【答案】 D 17.20世纪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大特点是()A.反对殖民主义 B.反对帝国主义 C.反对法西斯侵略 D.争取民族独立

【解析】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这使此期间的民族解放运动带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答案】 C 18.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作为招牌结盟的主要目的是()A.以“反共”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 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 C.打破共产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拉拢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虽然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它们同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但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于是打出了“反共”的招牌。

【答案】 A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之所以对法西斯侵略起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A.法西斯国家不会发生内战 B.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别对待 C.不向发生内战国家出售武器 D.不给苏联以中立国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一战后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奉行不卷入欧洲是非的中立政策,该政策奉行中立原则,但实际上有利于法西斯侵略国,而不利于被侵略国。这事实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起了绥靖作用。

【答案】 B 20.在西班牙内战时英国统治者说:“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失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这段话表明()A.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利害冲突 B.英国统治者企图利用法西斯削弱社会主义力量 C.英国实际上与法西斯国家形成了反法西斯联盟 D.英国实际上是西班牙内战的幕后操纵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0年代对西方国家来说,主要面临两大敌人,即各国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法西斯势力的威胁,而且与后者相比,前者属于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是根本的利害冲突。再结合材料内容,可知B为正确选项。

【答案】 B 21.30年代末期,德意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它表明()①法西斯的主要敌人是共产国际 ②法西斯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 ③“反共”是法西斯掩人耳目的招牌 ④法西斯集团结成军事同盟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法西斯正是利用了英、法、美仇视苏联和共产国际,并想祸水东引的心理,将计就计,借以蒙蔽西方大国。30年代组成的三国轴心只是一个政治同盟。

【答案】 D 22.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英法为首的国联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行为,但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这些决定说明()A.国联虽无力制止战争,但却是伸张正义的讲坛 B.国联已成为法西斯操纵的工具 C.国联成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D.国联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国际机构

【解析】 首先要明确国联成立时,其盟约宣称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其次理解材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侵略战争扩大;最后明确绥靖政策的确切含义。

【答案】 C 23.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这说明丘吉尔()①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 ②既反对法西斯主义,也反对苏联政权 ③对德国人和俄国人同等仇恨 ④站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和反共、反苏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丘吉尔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不会痛恨资本主义,故①不正确,③不能用量来界定,排除①③。

【答案】 C 2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解析】 B、C两项属于合作的表现,没有体现出斗争来。D项属于经济领域的合作表现。A项“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体现出军事上的合作,“‘1944年6月’的纪念币”则体现出英美苏在开辟第二战场过程中的斗争,故选A。

【答案】 A 25.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曾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禁向日本出口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其直接原因是()A.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B.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C.日本向东南亚扩张势力 D.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希特勒肆虐欧洲之时,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因此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答案】 C 26.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A.日本长途跋涉,美军以逸待劳 B.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C.美军采取伏击战术 D.日军指挥失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途岛海战,美军能够取得胜利,最主要是因为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掌握敌情,准备充分。

【答案】 B 27.下面的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代表作之一《榜样》,作于1945年5月,对作者创作这幅漫画时的背景描述不对的是()

《榜样》作者华君武作于1945年5月 A.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面夹击德国 B.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起义,打击德国侵略者 C.召开雅尔塔会议 D.召开波茨坦会议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波茨坦会议是在1945年7月召开的,所以不可能是这幅漫画的背景。

【答案】 D 28.斯大林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战争会给交战双方带来灾难,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故答案为B。

【答案】 B 2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必须警惕其死灰复燃 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 ③不能出卖、牺牲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国家墨守成规的代价;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故本题选D。

【答案】 D 30.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A.独裁与民主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解析】 结合题干时间信息“1939~1945年”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世界民主势力反对法西斯独裁、暴政、侵略时期。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刻意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军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迈克·亚达斯等《喧嚣 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 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种是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2分)(2)概括材料二中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原因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种趋向最终未能出现的原因。(6分)【答案】(1)法西斯国家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竞争和矛盾,特别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英法等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把维护国际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

(2)观点:日本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国利用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斥他国经济扩张,日本需要解决每年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问题。

认识:贸易或人口问题等均以不损害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前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模糊了战争的侵略性,是在为侵略战争辩护。

(3)与第三种趋向相吻合。第一种趋向没有出现的原因:英法等国与苏联由于各种矛盾未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又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援,导致法西斯的扩张非但未能得到及早遏制。还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第二种趋向没有出现的原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使自己放松了警惕,使希特勒德国有机可乘;法西斯国家鉴于苏联的强大,不敢贸然进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解析】 第(1)问联系整个二战的进程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进行归纳,注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1942年2月”,直接归纳出该时间之前的战略态势即可。第(2)问军事意义要从对中国和盟军两个方面作答,政治意义主要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3.(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向奥地利进军”得出希特勒所采取的行动。从希特勒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只是“试探”,到决心进军奥地利时变得“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可看出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希特勒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和进军奥地利,都是对一战后欧洲现状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挑战。

(2)由材料中“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得出当时英法等国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分析原因,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英法两国许多人民均认识到一战所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认为一战是个错误。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为慕尼黑阴谋,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等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产物。分析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主要从材料二、三中体现出的和平主义思潮在英法的盛行及英法等国认识到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方面入手,同时结合所学,认识到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之一是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应着重指出其导致二战的爆发。

(4)回答“历史启示”,主要从材料所体现的史实出发得出结论,不可空谈。认识到由于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从而导致二战爆发,同时也要认识到世界的和平需要各国共同维护。

【答案】(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和平主义思潮。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绥靖政策。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34.(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枪炮沉没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麦克阿瑟

材料二 令人悲哀的是,人类科技在20世纪的巨大进步,首先加快了“死亡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导致了大规模的毁灭。人类扮演了自己“掘墓人”。„„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出现,使得人员伤亡的数目大大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几个人投下的一枚原子弹就造成十几万人的伤亡。

——霍布斯鲍姆《人类文明忧思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麦克阿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学技术与战争、和平的关系。(5分)【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悲剧,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要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不断巩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

(2)科技对战争与和平的影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可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加速经济发展,保护人类和平;但运用于军事战争,会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从而威胁世界和平。战争、和平对科技的影响:战争催生了科技的发明、发展;和平有利于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所以,人类要把科技用于发展,造福人类,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下载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3单元 声音

    第3单元 声音 17、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

    第3单元测试卷

    语文综合检测试题(二)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 学好习惯(本大题5分) 1、 亲爱的同学们,请你用钢笔做题,做到全卷书写行款整齐,力求卷面整洁、 美观,用最漂亮的书写成就自......

    2012高中历史 第5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检测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阅读以下当时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学业分层测评9离骚节选(范文模版)

    学业分层测评(九) 离骚(节选)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庚寅吾以降 .③乘骐骥以驰骋兮 .A.①② C.①③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④作《师说》以遗之 .B......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拿来主义学业分层测评(合集五篇)

    拿来主义 [语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不只是因为....得奖,更因为这是一个......

    第3单元作文5篇

    第3单元作文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爱......

    七下语文第3单元

    七(下) 语 文第三单元测试 一、语言技能考查(15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3分) A磐石(pán)含蓄(xù)白皙(xī)钦佩不已(qīn) .... B荒漻(miǜ)筹......

    数学第3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一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国,理解倒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