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工作汇报 xiugai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项目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提升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全程监管能力,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出口基地”的要求,我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实施、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强化监管的原则,探索在农业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经验和模式。根据2010年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建设试点工作总体要求,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一步拓展设施农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工作的深度、精度和广度。在“点”上,以吐鲁番市葡萄沟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本追溯单元,完成产品信息识别、产品生产记录、包装和标识上市。在“面”上,吐鲁番市农业局协助、指导试点企业完善可追溯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在本市推广,并建立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自治区优农中心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查询平台,并将试点成果逐步在全区基地县和标准园推广。
我区在农业部优农中心大力支持和吐鲁番市农业局的全力配合, 在试点单位和技术服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项任务顺利开展,项目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项目进展情况
1、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健全的工作体系是项目成功的基础。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各级管理部门和承担单位在项目建设之初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作为项目主管部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组成了项目工作组,专人集中办公。一年来,项目工作组在项目规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研究总结等方面组织开展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项目承担单位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合理调配资源、开展人员培训、落实相关措施,切实有效地完成了各项目具体实施工作。
2、加强人员培训
为使我区各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充分发挥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在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现代农业发展长效机制,年初,在部优农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厅成功举办了自治区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及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培训班,特别邀请农业部及农业厅专家,对各地州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相关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人员共120人进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与实践、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理论与实践、农业品牌与名牌创建等相关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各级学员明确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农产品追溯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全区范围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前不久,我厅组织各地州、市农业 局管理及技术人员参加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举办的“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及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重要性及关键制度建设的认识,提升人员素质。为使追溯产品质量管理上水平,项目试点单位在建设之初就引入了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承担了可追溯产品的检测,在不断提升可追溯企业质量安全水平方面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目前,各级项目单位职责清晰、分工协作、合力推进,为追溯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合理的制度体系是项目成功的保障。为规范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我区合理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 NY/T 1761—2009》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水果NY/T 1762—2009》等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试点单位工作实际制定了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县级单位也建立了符合本单位追溯工作实际的制度体系,追溯工作制度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制度保障作用初步得到体现。吐鲁番市葡萄沟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的从葡萄生产到销售的一整套追溯工作制度,内容细致严谨、可操作性较强,在推动了葡萄产品追溯系统建设、推动了葡萄产品追溯系统建设、落实质量安全责任、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试点企业吐鲁番市葡萄沟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了农药 残毒快速检测仪器2套,与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葡萄销售期对本乡范围内的葡萄进行果糖、果酸的检测,检测合格的葡萄发放质量可追溯条形码与原产地标识,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予发放条形码和原产地标识。另外建立和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2010年,在吐鲁番市农业局倡导下,葡萄沟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建设葡萄标准园区,在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采用设施综合管理技术,高新节水技术,实施标准化管理,通过实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葡萄的技术标准,制定技术规程运用于标准园生产,发展葡萄常规品种的同时,引进新品种,全面提高葡萄的品质,达到绿色葡萄标准化生产。同时,通过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采用科学的施肥、植保技术配套,有效降低葡萄投入成本,减少农业污染,提高葡萄生产的综合效益,从而推动了吐鲁番市葡萄产业化的发展。
4、质量安全责任和意识逐步得到提升
企业的诚信意识是项目建设的前提。一年的项目建设工作使项目承担单位的诚信守法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满足追溯工作的需要,进一步细化生产流程,完善生产规范,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质量追溯工作的逐步深入,企业和职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自我 约束能力都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强化。吐鲁番市葡萄沟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由于实施了追溯项目,承担种植任务的农户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使用投入品环节,都能自觉履行领导签字制度,未经领导签字许可使用的投入品,农户都坚决不予使用。各级项目主管领导将实施追溯项目提升到企业回馈社会、体现社会责任的高度认真对待,使追溯项目的意义在更高层次上得以体现。
5、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显现
产品效益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展追溯工作,提升了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了我区优质农产品的价值,树立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公信力。吐鲁番市葡萄沟果业农民专业合作全面实施质量追溯制度后,在市场上树立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良好形象,大力开展葡萄分等级、可追溯,狠抓质量关,从产品采摘、分级、包装、冷藏各个环节入手,确保产品质量,做到商品化处理。今年吐鲁番市葡萄沟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葡萄是7月20日左右陆续开园的,从开园初期销售就很火爆。合作社将生产的“苏公塔”牌优质绿色食品葡萄通过外地的大型超市及商贸公司外销,不但加大了销售量同时价格较往年上涨了30%左右,以品牌扩大影响力,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了质量与效益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目标。
6、示范带动作用初步体现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目标。吐鲁番市葡萄沟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率先实施质量可追溯制度,不仅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合作社的发展优势,同时还为辐射带动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示范平台。在葡萄沟果业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下,吐鲁番市有3家企业和合作社在生产和销售上都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追溯系统已进入了试运行阶段,为在吐鲁番市农业系统推广追溯项目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作为项目主管部门,我们充分发挥了上传下达、监管协调的作用,但对项目承担单位健全机构、明确分工、措施到位率的指导、督促、检查等组织管理以及良好工作体制形成上仍需进一步加强。
2、规章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项目承担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追溯制度,但仍存在制度内容较空泛、语言表述不准、编写不够规范等问题。还有一些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与项目的管理要求仍存在差距。
3、技术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现行的追溯信息系统仍需细化功能、扩充内容。如完善定制、采集、汇总子系统,优化界面设计,丰富组件功能,增加标签监 管功能;开发后台汇加系统、网上质量监管系统、信息上报监管系统、标签使用监管系统、权限管理系统等。
4、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推进。
提高项目承担单位的人员素质、能力水平,有的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工作忙,不能全身心投入项目建设工作;有的只懂管理,不懂技术,缺乏必备的操作能力;项目承担单位技术人员流动性大或留不住人才,影响了项目的持续开展。
5、项目资金缺乏。由于试点项目资金较少,仅能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无法对项目试点单位形成实质性支持,导致试点单位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加强项目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主管部门重点强化对本垦区追溯项目的监督指导,落实措施,做好垦区与项目工作组、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协调服务工作。项目承担单位要强化对标识和标签的管理,规范使用程序,严格使用要求;加强对追溯信息的监督管理,确保追溯产品信息真实、及时上传;规范资金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将有针对性地认真研究已试行的追溯工作制度,对不完善的地方予以修订。同时,督促当地项目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完善本级制度,并指导项目承担单位进一步完善本单位追溯工作规章制度,为项目科学、有效、可持续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2、建设信息网络,优化信息系统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完善信息系统中的硬件配置及软件配置,包括计算机、服务器、普通打印机、互联网建设、培训宣传设备、打印耗材等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完善关键设施配置,列表说明追溯系统拟采用的标签打印机、贴标机、喷码机、条码采集器、IC卡、射频卡、IC 卡读写器、射频卡读写器等专用设备。进一步提升追溯信息系统的规范、简便、灵活和可操作性。
3、开展培训宣传,组织交流研究。
项目主管部门仍将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员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能力。同时,多渠道宣传推广可追溯企业和产品,扩大社会影响力。在追溯专项技术、信息平台、国际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研究,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可追溯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第二篇:护理质量可追溯制度
护理质量可追溯制度
1、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各质控小组,科室质量控质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护理质量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分工和责任明确。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亲自抓,抓管理,勤检查,促落实。
2、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可追溯机制,护理质量管理委员每季度定期对上一季度护理质量检查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对质量标准中不适宜的条款进行修订,以利持续改进,促进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把护理质量管理贯穿到护理工作的全过程,重点抓环节与终末质量,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做到抓质量与完成各项任务相结合,质量与安全相结合,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效能。
4、各质控组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的组织管理下,积极开展工作,对每次检查结果及时汇总分析,将存在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到科室,督促科室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
5、各科室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分析,找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积极改进。
6、护理部质控组在各科整改后,及时进行质量复查评价,并将质量考核信息及时上报主管院领导,主管领导针对护理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给予批示。
7、对个别科室反复存在的质量问题,经护理部质量管理委员会质控组多次督促无果,按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8、护理质量可追溯程序:护理部质量控制组在质量检查后的24小时内,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室,科室应立即组织本科质控人员及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积极改进,并进行效果评价,在1周内向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申请复查,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接申请后在24小时内做出应答,如遇周末,则在次周周一组织质控组对该科室复查,并做出复查结论
曲沃县中医院护理部
第三篇: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可追溯初探
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可追溯初探
可追溯体系目前已经成为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内容。我国也在2000年后开始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并且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追溯体系实施监管的重点。2002年,农业部发布“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规定猪、牛、羊必须佩带免疫耳标,建立免疫档案管理制度;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实施“中国条码推进工程”;2006年,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其后商务部颁布《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建立场地(厂)挂钩制度、索证索票验收制度,以及购销台账制度等,开始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为及时从源头上查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2007年,我国正式实施《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对食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九类69种重点产品实施强制性加贴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码。
本文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角度,对食品安全可追溯的基本概念和实施作一简单介绍。可追溯的几个基本问题
定义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障消费者利益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在欧盟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178/2002号条例中,食品的可追溯性被定义为:“对一种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阶段的踪迹均可追溯查寻”,即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都可以找到踪迹。在信息管理方面,可追溯性可以将信息流与物流系统地联系起来。
可追溯体系中,批发商的责任
①能够追溯其供应商和采购商客户;
②拥有能将这些信息上报主管部门的体系和程序;
③对上市的食品或动物饲料,能以适当方式贴标或辨别;
④如果将某个不合标准的食品上市,批发商应实施撤柜或召回程序,并将所采取的措施上报主管部门。
可追溯体系中,农批市场的责任
①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②建立监督、管理和核查程序;
③拥有能将这些信息上报主管部门的体系和程序;
④如果发现某个不合标准的食品在市场销售,市场应实施撤柜或召回程序,并将所采取的措施上报主管部门。
农批市场可追溯的两种形式
①不完全可追溯
不完全可追溯有两层含义,一是主要追溯到交易双方,即留下交易的记录;二是如果市场对某个产品进行了抽检,抽检不合格,应记录来源,上报政府部门追溯源头并对源头进行整改。
一般来讲,农批市场的可追溯主要是不完全可追溯。
②完全可追溯
完全可追溯是指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记录,一般需要在政府部门强制下进行。目前供港蔬菜和水果已经基本实现完全可追溯。
实现可追溯给批发商带来的切实利益
①树立诚信经营的形象。建立可追溯系统,是切断假冒伪劣商品流通链条的最好方式,也是擦亮诚信经营招牌最好的方式。
②建立和维护品牌。可追溯是现代农产品品牌的一个基本特征,给农产品提供了基本的食品安全保证。
③避免经营风险。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建立可追溯体系,可以避免大部分经营风险。
④方便不合格产品快速召回。
实现可追溯对农批市场的功能作用
①维护公平的交易环境。公平的交易环境是经销商做大做强的最好土壤,也是买家购货的放心平台。
②避免某个品种集体下架,保证持续供应。如果一批货或某个基地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只需切断一条供应链,无需对整个品种进行整改。
③保障集中人群的食品安全。农批市场辐射的消费人群通常比较集中,只有保障了基本的食品安全,才能避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不同交易品种的不同追溯方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品种纷繁复杂,在采用可追溯的方式时可以分类处理。一般来讲,对散装生鲜农产品,最佳的可追溯方式是电子化结算,而对于保质期较长的、QS认证的农产品,可追溯的最佳方式是建立购销台账,特别是电子台帐。
电子台帐的管理构架
电子台帐的建立和正常运营主要由市场质量认证、电子台帐、档位标签及市场巡回监管等4个要素构成,除所用技术外,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
1、市场质量认证:主要是指市场监管进场商品的质量。达到批发市场质量标准的产品,市场发给标牌,批发商必须挂牌经营。
市场质量认证一般由客服中心完成,主要做认证和发放标签工作。
对包装食品、QS认证食品,主要为查询QS标签是否真实有效,若真实有效,发给市场统一悬挂的标签。
对散装食品,特别是高风险食品,送样到实验室检测是否有吊白块等违禁添加剂,若检测合格,发给市场统一悬挂的标签。
2、电子台帐:由中农网提供技术支持和类似进销存的管理软件。
3、档位标签:由市场统一发放用于最终销售包装上的小标签,主要有档位号等信息,作为不同批发商的商品区别标识,方便可追溯,也方便建立统一的品牌。
4、市场巡回监管:由市场管理员进行,主要巡查市场销售的货物是否加挂质量认证标牌、有无过期商品、是否加贴档位标签等。
电子台帐的可追溯方式
1、若终端用户购买到假冒伪劣的食品,可以通过档位标签找到批发商,批发商可通过登记信息找到厂家。
2、若终端用户购买到假冒伪劣的食品,可以通过档位标签找到批发市场,市场可以先行赔付,然后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追偿。
电子化结算实现生鲜农产品的可追溯
快速交易的散装品种(如蔬菜)的可追溯方式
蔬菜的特点是品种多,交易时间短,交易量大。批发市场主要采用不完全可追溯的模式,即追溯到交易的双方。对抽检不合格的批次,批发市场上报到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追溯到源头并对源头进行整改。总体的可追溯方式如下:
如果出现需要追溯的情况,市场根据交易时间和交易品种调出交易数据,便可方便查询到批发商信息,找到源头线索。
大宗品种(如猪肉)的可追溯方式
大宗品种如猪肉,属于国家管控力度比较大的品种,便于建立全程可追溯的体系。
一、市场通过与肉类加工企业签订产销对接协议,实现场厂挂钩。实现场厂挂钩有如下条件:
1、当地政府指定监管的屠宰场;
2、稳定的生猪来源;
3、生猪生产企业必须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瘦肉精进行检测。
二、对进场交易的批发商实行市场准入,上海农批市场要求供货商必须满足三项条件:
1、一是与屠宰场、上海农批市场签署安全协议书;
2、二是缴纳食用农产品保证金;
3、三是经营主体合法有效。
三、对采购商也实行市场准入,上海农批市场要求采购商必须满足三项条件:
1、本市集贸市场经营的合同书和营业执照、固定摊位号;
2、集贸市场提供担保协议;
3、承诺不销售上海农批市场之外的来路不明猪肉。
现场加工和特殊品种的可追溯方式
农批市场的很多小品种常常涉及现场加工,比如水发食品、加工配送等。该类品种销售规模小,品种繁多,监管非常困难。实现可追溯的最佳方式是建立台帐,特别是加工投入品,比如食品添加剂等的台帐。
总之,可追溯性是农批市场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利器。农批市场只有针对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才能最终解决食品安全的可追溯问题
第四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汇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汇报
***农林局 2010年4月19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各项规定,加强宣传,我们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做好“三农”工作、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区成立了由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农林、卫生、公安、监察、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单位、落实到环节、落实到个人,特别是为加强上海世博会期间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并下发了专门文件,并成立上海世博会期间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领导小组,坚决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对相关的监管人员、规模种植与养殖基地管理人员、各企业等有关人员开展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并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4次,在3月10日-12日开展为期三天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4000份。同时邀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常向阳教授开展《农产品安全供应链》的专题培训、邀请市农委专家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宿豫区农林局相关人员到乡镇开展技术指导,迄今培训2000人次。
二、加强制度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通过建立完善农产品“从田头到市场”的全过程监管链条,推行质量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质量安全追溯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等,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区、乡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配置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32名,并逐步落实村级协管员制度,提高监管效能。三是将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由挂牌机构改为独立设置机构,2009年10月,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下文《关于成立宿豫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批复》(宿豫编发„2009‟16号),明确了单位性质、级别及人员编制与经费保障等,同时加强检测室建设,购置常规检测、快速检测仪器等,形成以区级检测中心为基础、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速测站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三、以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与农业品牌化发展
我们切实加强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基地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以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一是在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种养基地推行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休药期制度。二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与产地准出制度。加强蔬菜产地、农贸市场、与企业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督促指导江苏益客、罐头食品等企业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检测室,配备检测设备,培训检测人员,开展检测工作。对新建的规模蔬菜基地,要求必须建设有检测室、有农药残留速测仪、配备专门的检测人员。目前正在筹建的华东农业批发市场建立蔬菜质量检测中心,配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检测人员以及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出具检测报告,市场建成后可以达到每批进入市场的蔬菜都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三是强化监督抽检,准确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积极配合市级做好例行监测工作,对全区蔬菜基地、食用菌基地、城区市场、超市开展每月四次定期抽样快速检测,并及时报告和通报检测结果,以便及时处理和整改。我区检测合格率98.9% ,其中生产基地样品检测合格率100%,农贸市场取样检测合格率98.4%,实行月检月报制度,并及时对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发布通报。四是试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产品产地安全、生产记录、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的全程可追溯管理。
目前,全区已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5个。围绕标准化建设,加大了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目前全区共认证了无公害农产品56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农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2件、市知名商标5件,在提升宿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提升了宿豫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
四、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加大宣传与引导,开展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在全区范围内加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不断加大农产品执法力度,狠抓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管理,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批发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销售的蔬菜、果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突出重点时节、重点环节、重点产品,抽查监管,对益客食品、肉联厂派员驻厂监管。特别是在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监督指导基础上,还采取了下面两方面措施,确保世博期间入沪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开展“拉网式”排查,准确掌握供沪单位情况。共完成全区39家“三品”生产单位、10家蔬菜生产基地的单位名称、种植面积、负责人及联系电话、乡镇监管员及联系电话及“三品”认证情况核实,建立了详细的监管档案。二是实现全区生产基地“一对一”监管。区农林执法大队、农检中心、动物监督所、蔬菜办联合行动,加强对全区49家种植基地监管,按照供沪企业“四有” 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设立区级、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实行“一对一”监管,并逐家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承诺书》,建立了田间跟踪档案,详细掌握其使用的投入品品种及其用量等信息资料。对于检查不合格的生产基地,下发整改通知,限期整改。
五、创新机制,有效实现全程质量监管与控制 2009以来年,全区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高标准肉禽规模养殖场107个,目前已建120个,肉禽养殖能力近5000万羽。我区肉鸡产品畅销全国。在肉鸡生产加工上,我们切实履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禽类产品质量水平。
首先是从源头抓起,实行养殖准入制度,符合动物防疫、生态健康养殖生产及技术标准的才能从事生产。
二是建设监控中心,实现实时视频全程监控。为加强全区肉禽产业监管,按照“政府投入、全面覆盖、集中监控”的原则,宿豫区建设了全区肉鸡养殖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全区120个规模场全部编号存档,予以GPS定位,第一批80个规模场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通过整个系统的应用,可全面、直观、及时、有效地对养殖场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三是生产、管理相结合,质量控制由被动变主动、由节点变全程。在饲养、饲料、加工环节严格按照标准程序控制疫病及药残,而重点是控制商品鸡饲养环节。支持、配合企业以合同形式约定投入品使用种类和程序、数量,对各规模肉禽养殖场,由农林局组织,配合相关部门与龙头企业建立统一生产流程,规范饲养技术,全面推广 HACCP 现场管理体系,农林局等部门在对农户、企业进行集中和分散的宣传、培训,帮助他们在掌握肉鸡标准化饲养技术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肉鸡生产操作规范,肉鸡饲养坚持“全进全出”原则,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供鸡苗,统一供饲料,统一供药品,统一防疫程序,统一回收屠宰”,对肉鸡生产过程中各关键环节预先分析,从雏鸡入舍到毛鸡进厂,主要确定控制点实行现场视频和专人监控,检测合格后方可允许进场屠宰,从根本上保证了禽类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屠宰过程批次管理,建立追溯体系。加工企业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及时做好批次间隔、单独分割、单独存放的加工厂合格原料可追溯管理体系,并投巨资建立起了苏北唯一的现代化的化验检测中心,化验中心在企业内有独立的运作机制,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而且我区已建或正在引进饲料、药品加工企业,并准备联合这些投入品企业与加工、流通企业共同建立起肉鸡产业质量安全网。
四是强化产业配套,消灭一切影响质量安全的不利因素,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严格要求各养殖场不得随意处置禽类粪便,不得宰杀、出售、乱抛病死鸡,不得随意向场外排污,对养殖场的病死鸡,将安排专人、专用运输工具和设备统一收缴,经湿化处理后用作饲料或有机肥原料。采取养殖前先签约形式,保证鸡粪被有机肥无害化处理加工厂100%收购,既有效防止环境及产品污染,减少疫病发生,又提升养殖附加效益,提高禽粪资源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创优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汇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关城乡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农业厅的精心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经过不懈努力,农产品生产源头污染情况得到根本好转,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部组织的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抽检中,蔬菜合格率排名位居全国37个城市中上游水平。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财政投资力度大,检测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3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市成立了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编制30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种植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三品”认证工作等。2005年,经市政府专题研究,市财政拨款2650万元用于市检测中心建设,其中1550万元建成了3000平米的办公用房问题;1000万元用于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和仪器设备的购置,目前1000平方米的检测实验室已装修完成,已购进监测仪器50台(套);100万元用于6台专用检测车辆和35台农残速测仪的购置。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做好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建设的同时,会同市编办积极开展区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的调研工作,建立完善各涉农区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经市编办2005年第36次主任办公会议研究,下发了《关于成立区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的通知》,人员编制为10—15人。目前我市15个区县正在积极筹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已设立了5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覆盖全市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二、措施得力,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进展顺利。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成立后,我市加快了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步伐。2005年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全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农业部门先后到市场准入工作较好的地区进行考察、学习,起草市场准入办法,并征求食安委、工商、法制、商贸、卫生、质检等部门意见。2005年12月10日,《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从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在我市2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15个重点超市实施蔬菜类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从2006年7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蔬菜、水果、猪肉产品的市场准入;第三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行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的市场准入。目前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各检测点累计共检测蔬菜样品1000份,超标15个样品,对经检测不合格的产品均作了退市处理。
三、狠抓宣传培训工作。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宣传周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把宣传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结合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的规范化管理,加大了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场准入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加快了农产品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三是积极开展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残检测、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等培训工作。据统计,从2004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场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及农民共计5万人次。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5个,先后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点300余个,面积达到3万多亩。
四、加快认定认证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截止目前,全市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8个,面积1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产地35个,面积12.9万亩;无公害水果产地9个,面积2.1万亩;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2个,其中蔬菜15个,水果7个。在加快认定认证步伐的基础上,通过改良、改种及转移等措施,加大污染严重的蔬菜基地的治理力度。“污水莲菜”、“毒韭菜”等现象已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新方法生产的韭菜、叶菜类6000亩无公害蔬菜通过了无公害基地认定。
五、积极开展市场检查活动,确保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春节前夕,市农业局组织6个检查组,从2006年1月10日—20日分三个阶段,对全市10个区县所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农贸市场、重点超市的蔬菜、水果、肉品、禽蛋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宣传及大检查活动。1月10日,在市农产品交易中心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大检查活动的启动仪式。进一步强化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放心果、放心肉”。
尽管我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地认定规模不大、标准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检验监测所需仪器设备资金缺口很大、检测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但是我们有责任、有信心、也有能力
做好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随着各项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和检测设备的陆续到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会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