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关键词:校企协同;机械制图;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11-02
一、校企协同育人背景
2012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指出:“推进协同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通过学习文件精神,我们认识到建立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新机制,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创新能力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
工程制图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在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中,以机械制图为试点,在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广并实施校企协同、科教协同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尽早进入课题、接触工程实际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表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21世纪以来,各高校在制图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仍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面对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在教学中还存在如下不足:
1.制图教师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现代的设计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制图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自身参与的工程项目少,缺乏工程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只能将制图本身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的机会,因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随着三维实体建模、虚拟功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模型的构造组合变得非常简单,原来理论教学中的相贯线截交线的求解等难点问题变得非常直观,画法几何中点线面的求解问题也变得无用武之地,在这种少学时的新常态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削枝强干,减少画法几何理论课时而增加实践环节,精选和更新有利于学生绘图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知识,尽量做到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实验条件落后、不利于创新实验的开展。制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实验教学主要对机械零件和部件进行测绘。目前由于实验手段及实验设备的缺乏,测绘环节往往被简化,测绘实验的模型大多为教学模型或虚拟模型,与工程实际的零部件有较大差距,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如何在理论知识中合理地嵌入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机械制图》课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依托本学院的国家级实验中心以及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在如何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地构建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上,坚持与企业、科研紧密联系的路线,以工程项目、工程零部件为载体,就制图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1.在理论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课堂”。(1)校企协同,共建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我院与东莞市力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平台包括自测系统、互动平台、课件制作等。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教师发布到学习端的学习资源,通过详细的学习引导和后台的视频动画资源,预习或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可以自我测试,让老师知道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实施“翻转课堂”。这些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2)聘请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以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我院跟区内的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跟他们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制图理论课程最后会安排一次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他们将企业最新技术及前沿发展带到学校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热点,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教学案例,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参与课程教学及设计指导,以弥补校内教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比如在零件图、装配图的表达内容上将从企业人员的角度,结合机器和零件的制造、装配和加工方法、检验方法、装配结构、工艺结构等方面来讲解工程图形应该怎么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3)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企业提供与教师进一步开发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老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以这些项目为载体,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充实、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掌握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完善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制图教师以来自跟企业合作开发的甘蔗联合种植机、收割机、插秧机等真实项目作为载体,根据难易程度设置成单元项目、课程项目等模块融入到工程制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工程图的训练,接触到更多的机械零件和工程实际知识,加强理论跟实际的联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开创“实践课堂”。(1)校企协同,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依托学校周边的工厂及实践教学基地,带学生到厂里进行参观学习及参与生产实际两个环节。通过参观,可以熟悉产品制造的流程、零部件加工工艺、产品装配工序工艺、产品质检与试验等生产实际过程,弥补尚未开设机械制造基础和工艺课程而导致在零件图装配图表达中的不足;通过参与拆装实验、产品设计等企业生产技术活动,让学生通过经历真实的情景和过程,加强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校企协同,共建实验课堂。通过课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在零部件的测绘中采用企业提供的真实零部件取代练习用模型,同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指导,将学生的设计图纸跟工厂的生产图纸进行对比,指出其与生产实际的不足之处,提高其实际绘图表达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项目,拓展创新课堂。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各类创新实践项目有助于学生提前接触工程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团队,以老带新申请各种创新类项目,参加各类创新比赛,走进“创新课堂”。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实际案例结合技能竞赛要求进行设计,聘请部分企业老师参与技能竞赛指导,建设创新团队。通过参与并体验真实的工作项目训练,把工程制图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本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等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4)校企协同,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工程图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各门课程往往成为一个个孤岛。学生学了制图理论后,没有相应的实践机会,工程制图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表现与提升,因此要通过课程改革,在综合提高阶段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具体做法是把一部分制图实验课程内容放到大学二年级,结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让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与产品设计过程,进行产品零部件测绘与拆装实习。
四、结语
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在学校及企业的有力支持下,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践,从真实的工程零件到生产图纸,从拆装实验到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到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及参与教师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2]梁艳书.工程制图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0,(04).[3]汪菊英,聂小春,孙晓辉.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高职数控技术专门人才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
第二篇:校企育人的建构与实践8
行知“校企育人”的建构与实践
吴成义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其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和服务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仅靠职业学校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有赖于行业、协会、集团、企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有赖于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走联合办学之路,从而实现校企共同育人。中职教育在育人主体上多了生产、技术、管理这样一支重要队伍;在育人过程中多了实习、实训、实践这样一个重要环节;在育人环境上多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现场,这就为“校企育人”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只要校企双方真诚合作,构建一体化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校企育人”机制,就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安徽省行知学校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一直注重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近几年更是全方位加强校企合作,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章程,努力建立和完善在市场条件下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校企育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育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引企入校实现“校企育人”
把企业引进学校,不仅是引进企业的生产线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把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引进学校,使学生受益。目前许多企业生产经营中都存在员工素质偏低、产品次品率居高、流失率较高、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不强等共性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教学中导入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操作知识,使企业有机会在早期就对自已未来的员工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塑
造,使学生进入企业上岗后将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前面提到的相关问题,从而大幅度的降底企业很多隐性的成本,同时学校借助企业入校,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锻炼,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更早地“生利成人”。
近几年来,学校与安徽省歙县砚台协会、黄山晶松薄膜电子有限公司、江苏昆山的昆职模具厂、黄山安达尔塑料有限公司、辉强汽车维修公司、黄山乾龙电器有限公司等协会公司强强联合,通过各种模式,共同办学和育人。
1、与协会联合办学组建学校
我校的“歙县徽雕艺术学校”,成立于2007年,是与歙县砚台协会联合创办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整合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与专业协会的各自优势,为培养高素质的歙砚雕刻、徽州三雕(砖、木、竹)、徽墨制作的非遗传承人而努力。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协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编写校本教材,共建教学课程,同时,协会派多名专业指导师全年驻校,与学校一起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利用现代职业教育资源培养非遗传承人才。自学校成立以来,学校通过协会聘请专家指导师就有方见尘、周美洪、曹阶铭、王祖伟、方学斌、江宝忠、汪德钦、吴国水、凌红军、程礼辉等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经常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为徽雕艺术专业的学生讲学、授艺、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训。正是把歙砚协会和这些大师级的专家引入学校,联合办学,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诸多殊荣。2009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2010年10月,省教育厅批准徽雕艺术专业为全省提前统招的艺术中专,毕业学生可以直接报考艺术类高校;2010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以我校徽雕艺术专业学生为主的
安徽省代表队所呈现的参展作品以鲜明的地域性、技艺的传承性、校企合作的紧密性荣获二等奖。这种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培育非遗传承人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和国务委员刘延东的高度评价。
2、与企业联合办班
我校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办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要求,不断变化与企业办班的组织形式,先后与相关协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组办了汽修班、模具班、晶松班、安塑班、奇高班、金马班、劳武班、彩管班,古建班、农经班、财会班、会计班,兽医班等等。特别是晶松班的合作尤其具有意义。
黄山晶松薄膜电子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安徽省861重点项目,投资1.2亿,产品面向中高端客户,企业前景十分美好。2008年10月公司落户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建厂初始,公司一边建设厂区,一边将培训基地建在安徽省行知学校。公司将生产设备和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全部进入行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共同组建晶松班,在学校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专门培训。该公司还聘请日本松下企业家高桥先生、司方田先生为厂长、技术厂长,管理企业并培养中国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日本专家和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吃住和工作均在学校里,对晶松班的40名学生与学校共同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岗前培训。日本专家带来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让学校和师生受益匪浅。6个月后,晶松公司在县经济开发区的厂区建好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在学校也培养好了,晶松班40学生全员上岗,目前,已有多名学生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3、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共同办学
2009年8月,学校与昆山的昆职模具厂和辉强汽车维修公司合作,开办汽
车维修和模具班。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生,专业共建,校企共管,共同教学。两家公司将生产和维修设备运至学校实训基地,并派出技术与管理人员到校,负责专业实训与管理;校方则提供实训厂房、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同时,按国家有关专业计划研定教学科目和教学流程,完备学籍管理,确保学生通过三年正规系统学习取得职业中专学历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和促进今后继续学习发展。2010年3月,双方共同招生300余人,组成4个汽修班2个模具班。
4、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009年4月,黄山乾龙电器有限公司将部分节能灯产品的焊接和总装任务放到我校的电子实训室,由我校组织学生来生产。我校电子实训室成了真正的生产车间,这种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即为企业解决了临时性订单多,用工需求大的困难,又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个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平台,更方便地实现学生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学校受益,既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又节省了实训的材料;其二,企业受益,企业投入少,产出块;其三,教师受益,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其四,学生受益,足不出校,即接触了现实的生产环境,又提高了生产技能。下一步,学校将通过校办企业模式、来料加工模式、承包经营模式、校企合作股份模式等多种模式来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提高教学育人的水平。
二、在学生入企教学实习中实现“校企育人”
为服务企业,推进校企一体化,强化校企育人功能,安徽省行知学校主动出击,积极联系优势企业,大力开展入企教学实习,学校“内培外引”,每年有
计划组织教师入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实践,同时,把企业中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聘请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了企业专业指导师与学校教师的互补交流与成长,为“校企育人”创造更好的条件。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各专业学生到上海厚味餐饮管理公司、歙县开发区乾龙电器有限公司、黄山富林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合力电子有限公司实习,浙江四和机械有限公司、台州协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广州骏升科技公司、黄山奥龙集团、黄山市超港食品有限公司、黄山市荣锐精工制造有限公司、黄山市歙县新华橡胶有限公司、杭州安瑞轴承有限公司、嘉兴嘉福城酒店、上海亚尔光源有限公司等诸多公司进行实习为期2—3个月的教学实习。
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学校始终围绕“推进行知职教创新,促进校企共同育人”的主题开展教学实习工作,加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育人意识。每次教学实习,首先在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育人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在实习过程中,双方紧密合作,建立校企双方、企业主管、带队指导老师三位一体的管理团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习、安全、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的服务疏导工作;同时学校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吃住,共学习,全程全方位服务于学生,因此在每一次的教学实习中,都基本实现了实习学生“零掉队”;实习生产“零事故”,实习企业“零投诉”,学生也得到全面的锻炼。这样的教学实习,企业既满意学生的实习工作,也更愿意与学校一起培养和教育学生,因为企业明白,实习学生对于企业来说,今天是实习学生,明天可能就是企业的骨干和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企业今天的投入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而学生在企业的教学实习实践中,不断受到企业在管理、生产、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培育和熏陶,使学生的生产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服从
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吃苦精神得到提高,这就为将来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在学生入企顶岗实习中实现“校企育人”
顶岗实习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家的规定,中职学生学制三年,在校学习二年,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就是所谓“2+1” 的培养模式。它是指学生在中职三年学制下,以市场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用两个学年基本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第三学年按照所面向的岗位,或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2+1”的培养模式,使学校主动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从而使中职的学生培养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岗位、贴近企业,谋求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度。
但在现实的操作中,经常出现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习基地难稳固,企业重生产轻育人,顶岗实习重开始,轻结尾,不能建立长效的育人机制。有的学校只管把学生往企业一送了之,更有些企业只把学生当成了生产的工具,校企双方都忽视了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把“2+1”往往变成了“2+0”。我校每年在选择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时,采取“发展一批,巩固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坚决淘汰那些用工不规范,管理机械,随意增加工作时间,只把学生当做劳动和生产工具的企业;发展和巩固那些有社会责任感,企业文化好,生活和工作环境佳,管理规范,重视校企深度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建立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学生一体的学生实习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和校企合作沟通机制,专人负责联络沟通,及时处理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企业一起做好“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这篇大文章。温州人本集团,华道数据处理(苏州)有限公司,上海精普仪表公司等就是与我校进行长期顶岗实习合作的优秀企业。温州人本集团,主要
从事轴承生产和商业开发,1995年与我校合作至今,我校已经成功向人本集团输送2000余人优秀毕业生。每年每批学生在公司上岗前,都要到人本集团培训中心(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外堰技校旧址,进行为期1—3个月的封闭性、半军事化的免费脱岗专门培训,通过这种专业的培训和企业管理和文化的熏陶,学生得到很大的锻炼,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实习学生在岗稳定率和成长空间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如1997级学生吴国星,现任上海人本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科长职务;2001级学生程智,现任杭州人本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团队主管职务;2007级学生胡学俭,现任人本集团绍兴人本商贸有限公司管理科长职务,还有许多学生通过人本这所大学校多年的培养,自己出来创业,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华道数据处理(苏州)有限公司是英国独资,专注在金融后台领域的BPO公司,该公司非常重视学生和员工的培养,像我校07、08年去顶岗实习的学生,现在已全部成为公司的骨干,07级的胡晶玲现在已是公司培训部的部长助理,王锦已是票务部的组长,江蜜和储玲玉已是培训组组长。工作之余,公司与苏州一所大学合作,为他们免费聘请大学教师讲课,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目前已有很多学生在进行大专学历的深造。上海精普仪表厂是专门从事石油管道仪表生产的公司,公司老总为教师出身,对顶岗实习学生以及员工的教育和培养重视有加。该公司有近一半员工是我校学生,像04级的学生汪莉宝现在已是公司的财务总监,进入了公司决策层;04级的吴海新现在已是公司的生产副厂长,07、08级学生中已有9位学生在公司中担任各方面的主管工作。
四、面向社会联合办学,实现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职业教育;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广大劳动者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职业教育。因此,面
向人人开展职业教育工作,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几年来,行知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先后与县经济开发区合作,学校在开发区管委会挂牌,设办公室,将整个开发区作为学校的教学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作为县经济开发区的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和政府的要求,为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如 2009年我校就为县经济开发区培训农民工3000余人,为歙县饭店培训新员工100余人,事业单位培训普通话和会计电算化500余人;与相关行业和龙头企业联合在社会上办班,如与国家无公害生猪饲养基地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同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办学,组建同乐现代畜牧兽医班;与歙县花卉协会开办盆景花卉班;与歙县蔬菜协会合办高山蔬菜班;与渔业协会合作办渔业养殖班;与老年大学合办书画班等,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教室搬到工厂车间,把职业教育根植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学校入企业、课堂进车间、培养无边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伴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人力市场的变化,未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应会有深层次的变革,中职教育只有主动破题,积极应对,细化校企育人的机制,如:继续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双方风险承担机制、校企合作双方办学共同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分享机制、校企合作第三方合作机制等等,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拓视野,真正以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己任,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与企业融为一体,努力形成互动良好的“校企育人”长效机制,职业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职业学校才能谱写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第三篇: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中小型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自我鉴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通过调查,本市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各类人员须要培训,其中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人员约3000人,企业新增员工培训约6000人,下岗再就业培训约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7000人。这些数据还不包括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小型的个体工商企业。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冠捷电子集团、远大化工、潜龙制药、东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第四篇:“校企合作、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实践
“校企合作、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大力倡导“四项改革、一个创新、五个对接”。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在福州市率先走出了一条以推广应用“校企合作、行动导向”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我校为例,结合其他先进职业学校的做法,从开发贴近岗位技能标准的学习领域、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及配套资源、改革形成逐步增强职业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以人为本的整体能力评价模式、建设与企业生产相对接的教学环境等五个方面入手,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15-02
改革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和创新教育内容,“四项改革、一个创新”凝聚了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理念,其本质要求,是促成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五个对接”。这就是,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笔者结合自己担任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组长的工作实践,简单的谈一下我校“校企合作、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实践的一些尝试。
1、开发贴近岗位技能标准的学习领域
我们充分利用福州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和福州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资源,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贴近岗位技能标准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例如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在校企合作开发学习领域时采用了合作企业的典型商业项目相关资源,包括:二维动画领域的有《福建省数字科技馆科普资源建设项目》、《怒发冲冠》二维动画片、《乌龙小子》系列手机动画;三维动画领域的有《诺丁阳光》三维动画;影视后期领域的有《茶和天下》系列电视纪录片;平面设计领域的有《乌龙小子》系列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等。
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分析筛选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然后再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我们走访了爱普生、飞毛腿、省三家电维修等当地知名电子企业,将电子电器的生产流程转化为典型工作过程,通过上述程序开发相关专业的学习领域,例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包括了:电子技术入门、电子线路调试技术、电子元器件基础应用、模拟电路装配与调试、数字电路装配与调试、家用电热电动器具检修等。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及配套资源
我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毕业生能实现“零距离”的上岗就业。学校重点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都是在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校企双方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核心内容就是所有的课程内容设计都由将来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和素养要求来决定和衡量,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例如,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很多都是从实际工作流程转化而来,比如:《动画过程绘制》、《三维模型制作实践》、《影视动漫特效合成》等,它们来源于企业商业项目,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
企业提供专业核心课程的典型企业工作项目案例,学校教师负责具体将这些企业案例和商业项目教学化,以学校教师为主,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确保校本教材配套资源与企业商业项目对接,改变了以往教材空洞脱离实战的状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乐学、爱学,并且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改革形成逐步增强职业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以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企业实际工程案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切实把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比如在数字传媒组的信息化课程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教学课件、案例库、动漫素材资源库、关键操作提升等,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填写《任务单》或《工作单》,内容涉及工作过程进度安排、完成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
部分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同堂教学、指导实训的教学模式,模拟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的《影视动漫特效合成》教学为例,其课堂实施过程大致如下:首先老师向学生展示视频特效样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素材、样片等相关资讯,特别是分析视频特效动画的构成、关键元素以及可能的制作方法与技巧,明确完成任务拟采用的方式、方法、步骤等,并形成决策意见确定最终的工作计划;然后同学们参考学习资源包进行任务实施,老师巡查指导,对共性的问题要针对性的统一讲解示范,项目完成后学生结合《工作单》的作品评定标准检查作品并修改;最后是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自评、互评与企业老师点评相结合,学校老师进行最后的课堂小结。
在不同的课程实施阶段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计划”阶段采用小组合作法、思维导图法,“实施”阶段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但是不论采用什么具体的教学方法,都要贯彻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由教师直接注入而来,而是主动地在教师(或教师们)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联想而来的,在这样的多次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学到了活的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动画过程绘制》教学方式上主要由经典案例观摩和操作实践两部分组成,反复练习自然现象及各种物体运动规律及不同表现形态的过程是相对枯燥的,而经典案例观摩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运动形态正确技法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发挥了两个积极性。
4、创新以人为本的整体能力评价模式
在学生评价上,我校采取与解决实践问题直接相关的学习过程评价、体现差异与特色的特质性评价以及关于各个学习阶段发展趋势的发展性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涵盖职业实践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的专业能力,评价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工作的技巧性、策略性的方法能力,评价学生参与性、批判性的与环境和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学生自评、组内互评都是主观评价,容易给自己或本小组打高分。解决方法:学生自评以“反思”的形式进行,写出收获与不足,老师通过“自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技能和理论掌握情况。互评采取组内排序,增加竞争和有效性,通过“互评”了解学生的差距。对于结果评价可以根据校企双方议定的可参照的行业标准尽可能量化,例如《动画过程绘制》课程每个单元任务就是通过具体量化的《质量检查表》来进行动画项目作品的专业评价,而《摄影技术应用》课程是通过《任务单》进行作品的评价。
另外,为了提高课堂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教学评价软件平台,使得课堂评价的统计结果迅速的以饼图、直方图等直观形象出现在投影屏幕上,极大的克服了课堂评价人工统计速度慢、结果不够直观的缺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显著提高。
5、建设与企业生产相对接的教学环境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无缝对接,学校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各专业均建立了3个以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场所大都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开展对外服务。另外,学校还有一个校办工厂、一个驾校、一个汽车美容工作室、一个影视动画工作室及动漫综合实训室。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实习、实训,能最大限度的熟悉真实的生产环境,能进行具有实际商业价值的“来料加工”、“产品生产”和“对外服务”,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适应企业的“6S”管理。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传媒教研组利用影视动画工作室及动漫综合实训室率先开展工作室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完成了包括《学校国家示范校申报专题片》、《建阳在榕同乡会19年发展专题片》、《清正廉洁幸福一生》二维动画片、《追随》公益短片等在内的系列实践项目,打通了校内工学交替的通道,为师生在校内进行专业技能强化提供实践机会。另外,校企合作的影视动画工作室还为我校影视动画项目技能大赛训练作出了贡献,迄今从影视动画工作室走出的国赛选手已经拿到全国一等奖一人次、二等奖二人次、三等奖三人次的优异成绩。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态势良好,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改革创新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还存在教育层次单一化、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等问题。
(作者单位: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姜大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姜大源,《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3]《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黄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第五篇: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建立全新的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入手,从长远上考虑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与责任,再加以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鼓励与引导,学校在改革中注重体制创新,才可能逐步建立起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也是这类学校转型与发展的长期过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战略联盟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101-02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4年质量工程项目“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CXQX-JY201401);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特色创新项目(教育科研类)“应用技术大学企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2014GXJK173)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沈颂东(1960―),广东白云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与产业经济研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近期国内有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纷纷提出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学校转型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应用型本科教育能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显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
一、需要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 首先,转型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要通过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而不是只从自身能力与愿望角度来考虑问题;要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及企业合作,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明确企业(特别是区域内企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而不是只坐在校园内设计其未来的发展。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学科与专业发展规划、每年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等重要工作的思路都要转向从企业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市场导向型模式上来。
其次,在如何满足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合作企业的问题。转型学校只有通过与所选择的企业的深度协同育人的合作,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才能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而如果每个转型本科高校都以这种模式进行发展,大学之间的差别就会很容易区分,其特色就会突出。因为每个学校都在与不同的具体企业进行合作,其发展的内容也必然表现为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形式。因而当前这种同质化办学的现象也就自然会得到改善。
因此,高校转型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树立起全新的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它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校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核心能力。
二、需要改进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并不只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它需要对高校很多传统的办学模式进行调整、改进及变革。它是一个长期的改进过程,也是高校转型的重点与难点。有些工作可能需要反复的探索,涉及很多具体的工作,一些关键部门及重要岗位都需要不断适应这种转变。
比如,学校的治理结构中要引入企业或产业中的相关人员,包括董事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在关系学校学科建设、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考虑他们的意见;在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企业的实践,学校的实验课上也要进行协同育人,它需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要通过修改、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改革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不断把理论知识与企业真正需要的岗位技能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化设计、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总之,要使协同育人融入整个办学的体系之中,融入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转型学校在不断的创新及实践探索中去完善、提升。
三、需要建立符合企业共同利益的长效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找到能与学校共同担当育人使命的企业。从当前发展看,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所作为,取得过不少的成就,但是,从全新角度看,以前的校企合作大都属于建立在浅层次上的一般性合作,更多的是从学校角度考虑问题。学校往往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使企业接收学校的实习生,企业或者主要是为学校及社会在做贡献,或者其本身利益与学校根本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而言,在这样的合作中,学校是想叫学生从企业那里学习实践技能,而企业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企业里顶岗上班,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员。可以想象,上述这类校企合作因为没找到真正的共同利益,因此很难建立长久的合作,更谈不上协同育人了。
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关键就是要建设具有共同利益的长效机制。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共同利益呢?事实上这种共同利益必须从双方的能力、需求文化及价值观来考虑。学校需要的是企业的实践基础与实践技能,而企业需要的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校所形成的专业知识,科技开发、培训能力等。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要从双方的长远利益及各自的需求出发,找到共同关心的结合点,另一方面又要从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为对方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当然,由于各个学校及企业的能力、需求、希望及发展战略各不相同,因此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与学校合作,或者说愿意合作的形式及内容各不相同,学校要找到真正可以合作并与之协同育人的企业也并不容易,它需要一个选择与适应的过程。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与维护还需要在理想方面不断地相互理解、支持,形成共同的合作文化及相互促进的价值观,最终在合作上形成一种战略联盟式的关系。这种关系才能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长久的合作,才能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密,才能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的过程。当然学校与企业建立这种长效的战略联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更需要创新合作机制来保证双方共同及长久的利益。
四、需要政策法规的引导与支持 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建立这种符合学校人才培养需要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并不容易。企业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各不相同,要想在短期内使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形成深层次上的合作,就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在对学校的政策引导方面主要可通过扩大学校招生、办学自主权、给学校提供专项资金等方面支持;在过程管理及标准设计方面,要强调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某些环节必须有实践内容;在制订学校考核及评估标准中也要明确协同育人的地位及具体要求。这样学校就会有合作的动力。
政府在对企业的政策引导方面主要可以通过减税、专项资金投入、社会认知等形式支持及鼓励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自己的角色。政府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还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标准,明确学生参加校企合作的权利与义务。鼓励与支持学生投身到协同育人的平台上,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应用技能水平,使其毕业后更好地满足专业岗位的需要。
五、需要在体制上的创新来解决传统合作模式上的不足 校企深入融合的最好方式是建立一种机制,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企业自愿参与的办学模式。就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解决了企业治理中的问题一样。应用型本科院校解决校企协同育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使企业在学校合作方面,通过人、材、物及知识、技术的投入形成自己的责任与决策权利,并通过学校在培养人、开发产品、形成专利与成果方面获得收益。它就像现代制度下的企业一样,不同的责任人(投资者)依据自己的投入比例,获取自己的决策权与收益权。它也构成了决策者、经营者与一般管理者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最近,我国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解决好企业治理结构,形成良好企业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它一方面通过混合所有制解决了单一所有制的管理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这种混合所有制打破垄断,提高企业或行业的效率。这种体制上的创新也应当适用于高校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在学校中的交叉投入在学校办学中的某一领域(整个学校、一个二级学院或某一研究院中)形成学校与企业或学校、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这样就会在决策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及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管理体制。对公办学校而言,如果引入部分企业及民营资本,就很容易解决长期以来公办高校所存在的办学的动力与效率问题,激励学校培养更多、更好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对民办学校而言,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学校某种资源不足的问题,比如学校缺少人才与土地,可通过与政府的合作解决教师的编制,并投资相应的土地,但政府的这种政策及资源的投入并不是白白送给学校,而可以通过股份制的比重,把政府的投资转变成政府对民办教育的购买,这样就可直接减少民办高校学生的入学学费,有效解决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另外,政府不但可以通过主管者的角度对民办高校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还可以通过这种资源投入所形成的股权比重直接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总之,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企业对学校、政府对学校的这种混合投入会形成全新的管理体制,有效地解决现有应用型本科高校长期形成的管理问题。
总之,只有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建立全新的协同育人理念,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入手,从长远上考虑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与责任,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支持鼓励与引导,高校注重体制创新,才可能逐步建立起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也是这类学校转型与发展的长期过程。
参考文献: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2〗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4,(1).〖3〗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