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教师进城“热”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6:3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村教师进城“热”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村教师进城“热”的思考》。

第一篇:对农村教师进城“热”的思考

对农村教师进城“热”的思考

近年来,一些地方陆续从农村学校选调中小学教师补充到城区学校。对于教师来说,此举可谓是一项“善举”,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希望能调到城市学校当教师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愿望,也是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可是这样一来,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的农村教师被调进城,这在客观上也的确调动了一部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但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大量的优秀教师被选调到市区的举措,让很多农村家长忧心忡忡,担心孩子的学习会受到影响,渴望孩子就读的学校能留住优秀教师。

长此以往,农村教师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所带来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

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下滑。一些农村教师为了被“提拔”进城,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考试、提高考试成绩上,无心应对正常的教学工作,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由于优秀教师的进城,农村学生和家长对农村教育的发展看不到希望,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省吃俭用,不惜花高费把自己的子女往城里送,不仅使农村家庭本来并不富裕的生活增加了更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使一些城区学校不堪重负,“大班额”居高不下,并引发择校热。拉大城乡师资差距。优质师资的进城,使优秀教师越发集中到城市,农村的师资力量则越显薄弱,造成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而城乡师资水平的两极分化也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不断萎缩,将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无法实现。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热”的现象,恐怕不单单是掐断农村教师进城的路就能办到的,应该从源头上寻求破解之道,以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和短缺,从而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好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认为:一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农村学校标准化和教师安居房建设力度,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实行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向偏远农村倾斜机制,使他们安安心心的扎根于农村教育之中;二是完善农村教师培训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投入,保障教师培训持续发展,设立培训专项经费,让农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三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教师收入标准,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和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特殊激励机制,让农村和薄弱地区的教师有更高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制定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的配套优惠政策,发放岗位补贴、生活及交通补贴等;五是制定使农村教师优先享受职称评定等奖励政策,鼓励资教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给农村中小学输入新鲜血液;六是组织城镇教师下派支教、农村教师上派研修和送教下乡等措施,逐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第二篇:农村教师进城必须考试合理吗?

农村教师进城必须考试合理吗?

------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

江西省瑞昌市范镇中学(邮编332225)陈杰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农村教育困境政府招考教师进城学生流失教师失衡

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得如何如何的好,以本人看来,却是与事实不符。我省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 最大的事实就是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不断扩大趋势。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就是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而实际上政府却陷入了一种误区,总以为只要对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教育经费进行了投入就是在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其实城乡教育现阶段最大的差距在于多年来因“造城运动”而产生的“抽血式”师生流失。窃以为教育的好坏最根本的不在于硬件建设有多好,而在于学校的教师有多优秀,学校的学生是否留得住,这才是天天喊得震天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下面就以我所在的一所农村中学为例进行分析:

2003年该校有学生1500人左右,教师70多人,教学质量在农村中学一直名列前茅,甚至比有的城里学校还优秀,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学习,一派欣欣向荣。自从政府号召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开始后,学校状况一路下滑,现如今只有不到300多名学生,估计生源数量还回继续下滑,教师还能在一线上课的也只有30多人,教学质量当然也一落千丈。窃以为,造成这种状况有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是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不断地从农村抽走了一部分相对优秀的教师,直接造成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恶性下降。“逢进必考”这种进城方式看似公平合理,然而仔细一想却是造成农村教育质量每况日下的最大隐形杀手。2013年暑假政府有通过招考选调大量教师进城,我校一下就调走了10名年轻骨干教师,导致学校有些科目都无法开课。大量的业务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考试被抽调到城里学校任教,留下的是一些缺少教学激情业务能力相对较弱一点的中老年教师。这部分教师,由于时代需要在年轻时曾经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文凭相对较低(许多人的第一学历只有中师文凭),通过考试进城无望,只能留守在农村学校苦熬到退休。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没有激情的教育就是死水一潭。政府这种“抽血式”的选拔农村教师进城,只能使农村的教育沦为“普通班”式的差生教育,农村教育的衰落便不可避免地由此开始。

其次,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农村学生。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农村中学近三年情况为例:2010年秋季,小升初应到人数225人,实到人数只有162人,2011年秋,小升初应到人数186人,实到人数只有123人,2012年秋,小升初应到人数171人,实到人数只有121人。余下的学生哪儿去了?他们都进了城里学校,而且这部分流失到城里的学生大多数相对优秀,城里学校每年都要通过入学考试招收一批较为合格的农村学生,更有甚者,有的城里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使出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去挖走农村中学仅有的几个好学生,而留给农村学校的学生就只能是相对较差的了。曾经听过一位家长在给孩子报名时说,因为孩子成绩太差就留在乡下读书,如果孩子成绩好一点的话就进城了,这些话确实让我们这些农村教师无语无奈。天长日久,基本上就形成了城里是重点班,农村是普通版的格局,城里学校教师相对优秀,农村学校教师相对落后,这样一来农村学校怎么能与城里学校

达到教育的均衡呢?长期教授素质相对较差的班级,教师又哪来的激情呢?教育又哪来的质量呢?

第三,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如城里学生优越。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同样是老师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城里学校学生可以在父母的监督下认真的完成,父母在教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农村学校的学生却大不一样,学生家长大部分外出务工,无法对孩子形成有效的监管,这部分孩子就是被称之为“留守儿童”的学生。我们农村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能有老师自己来监督检查,无法与家长形成有效地合力教育学生。农村寄宿制中学的老师还要更多的担负起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色,无偿地在晚自习课上为学生辅导作业。可是城里的学校放学后看守一下学生却可以收取60元的“看护费”,这让我们这些农村教师情何以堪,这些情况又怎能不让我们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

要真正的做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要求各级政府下大力气创新农村教育的发展模式。努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师资配备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一、合理调整布局,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化”如今也是大势所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学校的人数在不断减少。农村学校的布局相对比较分散,办学规模偏小,有的学校仅有几十个学生,有的班一两个学生,学生缺乏竞争,教师缺乏信心。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也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前进步伐。政府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管理,考虑到各地生源的数量,合理布局学校,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例如,曾在报纸上看到我省分宜县就撤掉了所有的农村中学,建了一所分宜六中,这样就没有了城乡差别,全部都是城里学校,也就可以更加合理地调配各种

资源,包括师资力量。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也可以创新其他办法,如让城里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帮扶,城里学校可以在资金、师资等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甚至可以把农村中学并入城里学校共同管理,让农村中学成为城里中学的“分校”。我想这样会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也更加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师资配备公平。

师资是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农村尤其是山区,师资流失严重,师资一直是制约学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影响到了学校教育的正常、持续发展,拉大了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育所需为本,制度引领,规范操作,保障源头公平。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从公平出发,本着对教育的责任,让人民满意的态度,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手下的学校,用心去感悟他们真正的需要,将优秀的教师选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从源头上保证师资均衡。

2.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教育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让真正在农村一线工作,缺少经费又没有时间出来参加学习的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让他们有更高的发展空间和深造平台,让教师能够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学术气氛的环境中愉悦地工作和生活,用事业留住人。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带动学校的全面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具体来说,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人

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虽然近年来中考实施了“指令生”政策,但依然阻止不了农村教育下滑的趋势。我们还必须创新评价机制,例如是不是可以改“分数制”为“ABCD等级制”,这样就可以更加有利于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促进我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从多方面着手,推进教育公平,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篇:农村教师“进城热”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应引起关注

农村教师“进城热”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应引起关注

农村教师是工作在教育战线最基层的教师,是支撑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但 是当前愈演愈烈的农村教师“进城热”现象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应引起关注。农村教师“进城热”有四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农村教师的大量调出,使得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严重失调,留任教师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有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出现无法正常开课的现象,导致教学成绩下降。同时,因调走的多数是优秀骨干教师,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影响学校声誉,导致生源流失严重。近几年,伴随计划生育的实施和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所以择校的要求也高了。骨干教师的调走,在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失去了信心。再有老师与学生长期相处,一旦调走,学生在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等方面的适应性都会形成落差,造成学校的转学率上升,生源流失严重,进而影响学校声誉,制约了学校发展。三是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导致教育腐败的滋生。骨干教师的频繁调出,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思走,极不稳定。许多年轻教师从分配到农村教书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定立目标,要在几年内调走。为了能够逃离农村学校,一些偏远农村学校的年轻教师到处跑门子、找关系,甚至不惜重金,想方设法往走调,这就给教育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营造了环境。四是影响教育的公平性,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越来越低,教育质量越来越差,而城区学校的师资却因此得到了有益补充。二者差距不断拉大,同样的学龄孩子,农村学生却享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农村优秀骨干教师的调走,造成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大,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悖的。

对策建议:一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二是提高教师待遇,给予农村教师适当的补贴。三是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四是进行“撤点并校”改革,优化城乡教育布局。五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教学水平。

第四篇: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思考

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思考

湖北建始三里中学 杨卫

农村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更为显著,同时还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因此,要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研究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机制。

一、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简陋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公共事业开支经费的比例较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府之外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这不仅导致教学设施的简陋、教学材料的匮乏以及办公经费的紧张,也导致教学研讨和业务学习经费的紧张,使得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视野难以拓展。在简陋的条件下,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等要与国家的教育改革形势同步,必然是困难重重,这给农村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流失严重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也相对较差,许多农村教师羡慕城市生活而想方设法离开,暂时留下的教师也普遍存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同时,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频繁流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到城市读书。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都集中到城市,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变。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留守孩子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难以管教,在缺乏先进教学手段和理念的情形下,职业的理想与现实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村教师陷入巨大的迷惘和郁闷中,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平均周课时在14节左右,许多教师周课时甚至多达20节,平均每天7点半前到达学校,下午6点以后才离开学校,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工作负荷较重。回家以后还要备课、承担家务,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人手不足,部分落后地区教师还兼任各种勤杂工作,诸如给学生做饭、负责保卫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教师还要不断上门家访以劝说流失学生复学。这些导致农村教师工作量繁重,脑力、体力透支严重。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是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远远不如城市教师,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越发严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织梦好,好织梦

(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较差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网络学习范围逐渐扩大,但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网络学习以及网络使用普及程度较低,导致农村教师资讯丰富性不足,再加上外出学习机会有限,专业成长环境不利。农村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强调制度管理,官本位思想严重,对教师的个人成长缺乏人性化关怀,管理评价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倾向于官本位,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教师专业成长缺乏良好环境,从而产生不公平感、挫折感、自卑感。

(五)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

农村教师大多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差,一方面对新教学思想的接受和适应能力较差,教学研究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常识的学习了解很少,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农村教师满足于完成教课任务,自主拓展的能力较差,不懂得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懂得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时,怪罪学生、怪罪家长、怪罪别人,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不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遇到挫折时,思想狭隘,性格偏执,怨天尤人,钻牛角尖,攻击性强。再加上农村教师人际关系范围狭小,猜疑、偏执、攻击心理普遍存在,导致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农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现状

(一)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进行培训

我国日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这种重视主要针对学生,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部分省市开始进行教师心理健康常识培训。例如,昆明市在继续教育中开设了“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调节”等课程,主要以地方选修课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教师进行心理调节的尝试,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些课程往往采取大规模的理论培训,以讲授为主,辅之以视频讨论、案例分析等。这种培训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培训人数众多,大多为60人以上的大班级,教师教学只能以知识传授为主,无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教学成效有限。

(二)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

由于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学校或县区进修学校开始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但多是围绕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进行讨论,真正围绕教师、帮助教师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维护的讲座还是很少,而且邀请专家到农村学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少数现象,多数学校还没有这种意识或者缺乏这种条件。

(三)教师的个人零星学习

在社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情形下,部分教师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自学心理学相关书籍,学习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内容,但大多数的农村教师仍然不懂得心理健康常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不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常识。

(四)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有限

由于国家要求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出台了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性文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是主要以发达地区的学校为主,农村学校在这方面重视远远不够。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限,许多学校认为政治教师也可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者是承担课程少的教师附带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都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误解。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是有限,很少有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校本培训内容,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状态关注不够,没有致力于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导致农村教师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培训计划

我国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主要进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教材教法,费用由国家承担,解决了农村地区培训经费不足的难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但这些培训计划的参训名额有限,基层教师还是缺乏机会参与学习。国培计划主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强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关注紧缺薄弱学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少。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培训,开设心理学系列讲座和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教师心理调节技能的训练,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学会理性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

重视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就要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上要将普及性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性的心理辅导相结合,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心理辅导等课程,以系统的层次递进的方式开设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改革课程和教学模式,突出参训教师的参与性和自我反省,以小班化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有效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建立心理档案

要关注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对农村教师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普查。由于涉及面广,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与高校建立协作联系,利用高校现有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对农村参训教师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筛查,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回访咨询和个别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提供经费和人力、物力支持,在基本掌握所属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按阶段来具体实施,不能急于求成。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心理学专家列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清单,让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参照阅读,写出阅读心得,之后再请心理学专家结合阅读书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开展远程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或继续教育中心可以利用远程教学方式来进行培训,通过电视、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广大农村教师可以通过收看教学节目或网络教学视频进行学习。这样经费投入较少,节约成本,普及面广,有助于农村教师以较低廉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初步的情绪调节方法。

(六)建设一支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专业教师咨询队伍,专门为教师服务。我国严重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如果我国5000名学生需配备1名专业人员,以全国2亿中小学生来计算,至少也要4万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口相当大。专业咨询教师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心理专业训练,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格二级,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投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十所学校或五所学校就应拥有一位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维护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服务。也可以请高校心理专家定期进行专家巡回讲座,或者有高校教师与心理专业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普查回访,帮助教师队伍维护心理健康。

(七)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指标之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素质纳入议事日程,把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测评、考核学校的指标之一,考核农村学校领导是否营造了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否实行人性化管理和发展性评价,所有的管理措施是否有助于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农村教师心理档案,建立专业的教师心理咨询服务系统,排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第五篇:对农民进城的思考

对农民进城的思考

摘要;农民进城,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长远看,符合农民的根本愿望,也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农民进城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个事关城镇化进程能否胜利推进的重大课题。

关键字:农民进城,生活状况,动因,障碍,政策建议

正文:

农民进城的基本生活现状

一、城市边缘人是进城农民的总体特征

进城农民离开了农村,选择进城谋生、居住,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作、生活的形态上已经开始和城市居民接轨,但并未完全转化为城市居民,他们与农村的关系是离而未离。从数据上分析,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已经基本上和城市居民接轨,居住条件虽差,但一半以上的户在楼房居住,家庭主要设备拥有量虽低于城市居民,但远高于农民,厨房使用燃料以液化石油气为主,与城镇居民的使用比例基本相同;另一方面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仍保留了农村户口,绝大多数人希望进城后继续保留农村土承包地。总体上他们是属于居住在城里的农村人,农民中的城里人,是一个城市边缘人群体,完全融入城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是进城农民的基本品质

和社会其他人群相比,进城农民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但他们能克服各种困难,逐步的在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下站稳脚跟,这首先得益于他们那种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居住条件等都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创业环境也和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在总体上没有什么怨言,精神面貌大多是积极的。

三、创业艰辛是制约农民进城的主要门槛

创业是农民进城的主要目的,也是他们在城市立足、生根的根本途径。但农民进城后,在创业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从就业结构上看,务工户比例仅30%,充分说明工作岗位难找,农民进城大多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进城门槛高;从他们的经营状况和薪金收入看,都不甚理想,私经营者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营,注册资金在5万元以下的达50%,;而务工者也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收入水平较低。

四、体制障碍是农民进城后一系列困难的根源

农民进城后,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着重是住房、社保和因户籍关系引发的子女就学问题,造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障碍。住房是最大的问题,这和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绝大多数的进城农民在住房消费上是有一定购买力的,他们虽难以承受商品房的消费,却具备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能力,但户籍等体制性因素成了他们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的门槛,住房困难问题与其说是经济条件的原因,毋宁说是体制性障碍所致。子女就学是排位第二的问题,症结就在于户籍,由于进城后没有办理农转非落户,子女就近入学的愿望就面临着借读费和择校费的阻挡。农民不愿失去原承包土地权属、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农村自建房、计划生育政策等利益,因此不愿把户口转入城市。

农民进城的原因

农民为什么要进城?基本的原因当然是提高收入。中国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发展中的二元经济,即同时存在落后的农业部门和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部门。农业部门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在土地给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必然是过剩的。而在城市经济中,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资本而非土地,资本的增长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提

高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民进城能够提高收入的另一个因素还在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中的规模经济。对农民工来讲,他们进城时首先考虑进大城市是人之常情,因为这里收入更高,机会更多。与此同时,当他们离开农村和农业,进入城市,对农业部门也是有好处的。只有当大量农民转出的时候,剩余农民才可以在拥有更多人均资源——特别是土地——的情况下,逐步实现规模经营,从而提高收入。

农民进城的第二个原因是为公共服务。大量的公共服务提供是建立在地方财政基础上的,这就造成公共服务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均等。到大城市以后,农民工可以部分地分享这种服务。现在中国公共服务的享受有一部分是与户籍挂钩的,比如教育和医疗;但也有很多公共服务无法与户籍挂钩,比如说地铁、城市绿地、文化设施等。在大城市,公共服务的分享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农民进城的意义及所遇到的障碍

尽管农民进城会造成荒地现象、产业回落后,农民工定难适从等社会问题,但城镇化积极意义不可否认。

(一)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三)转变了观念,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素质。(四)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

当然,制约农民进城的因素依然存在。1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的不发达,弱化了城市的集聚功能,难以更大规模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乡镇企业的萎缩,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

2观念上的束缚。一是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多数农民都可以靠耕种土地解决温饱问题,外出求生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强。二是怕背井离乡。三是怕担风险。多数农民缺少风险意识。出外做事怕上当受骗,怕不安全。四是怕吃辛苦。

3.素质技能的限制。其一,文化程度低,进城农民知识结构也不完全适应城市企业的需要。其二,专业技术、技能低。农村劳动力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其三,诚信度低。其四,掌握法律知识少。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进城农民受骗上当、干了活要不回工资的现象屡屡发生。

4.体制障碍。目前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进城。其一,户籍制度限制,开户籍限制在落实上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二,用工政策限制。一些城市为了安排下岗职工,排斥农民进城就业。其三,教育体制限制。县城以上的城市适龄儿童上学多按户口所在地划分学区,进城农民的子女还不能就近上学。其四,城市管理限制。城市的一些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仍有歧视农民现象。一些没有户口的进城农民享受不到公共福利待遇,却要办理交纳各种证件和费用。其五,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障碍农民进城的深层次原因。

5.就业环境不够优化。当前最突出的有三个问题:其一,想进城,无门路。主要是缺少市场信息。能够真正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开展服务的劳务中介组织还不多;县、乡政府也不能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和寻找就业岗位。其二,想提高,无条件。目前,城市职业、技工学校还没有完全面向农民招生;受财力制约,地方政府也拿不出更多的经费系统地培训农民。所以,多数进城农民只能靠出卖体力挣钱。其三,缺少法律援助,挨欺负,无人管。一些劳务输出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和配套设施尚未建立起来;农民进城就业签订的劳务合同还很不规范;劳动、公安、司法部门还没介入进城农民的合同纠纷。

针对农民进城的思考和建议

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必须冲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体制,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在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体制的负面作用更为突出。为此,要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起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劳动力就业的各项不合理限制,对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的劳动管理,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目前尤要注重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

2、尽快建立适应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城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不够已经成为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进城农民中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社会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最低生活保障。而社会保障的重点又在于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至于经费来源,除坚持国家、单位、个人分担原则外,可尝试采取土地换保障的作法。

3、努力为进城农民工排忧解难。在市场经济格局下推进城市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民进城问题上可以缺位,相反更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目前尤要注重帮助解决的问题有:提供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服务;提供维护正常的劳动关系的服务;提供小额贷款和市场信息服务;为其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的服务等。此外,各级政府尤应着力推动社区建设和农民工自组织建设,以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维护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郑杭生《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 1994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 2003

陆益龙《 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2004

郑成功《社会保障学:理念 制度 实践与思辨》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0,9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下载对农村教师进城“热”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教师进城“热”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综合

    2015年安徽省招教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

    谈现在的农村教师还有几人愿意进城

    谈现在的农村教师还有几人愿意进城现在的乡村教师还像前几年那样热衷进城吗?答案是否定的。除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因为归家或婚姻等因素还向往回城以外,其余大部分老师......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一、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1.编制紧缺,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严重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农村小学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太大改观......

    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 要:农村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是教师教育中应该值得重视的一个特殊问题,然而,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当今社会对农村小学教育教......

    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合集)

    2006年以来,**县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

    农村教师进城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全文5篇)

    农村教师进城是一种说不出的痛近几年,农村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中小学的锐气,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校长无奈,家长无......

    福鼎市2015年农村教师选调进城 奖励加分办法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培训首选品牌 福鼎市2015年农村教师选调进城 奖励加分办法 一、表彰奖励(最高3分) 1.任职以来获得设区市以上级别的综合性表彰指:由设区市委、市政府或省......

    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张家界市永定区教育局 李娟 (2018年7月16日) 农村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