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大全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黄河流域 B.官吏俸禄制 C.均田制 D.迁都洛阳 E.封建化 F.民族交流与融合
主题一 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作用
[核心整合]
1.原因
1(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主和官僚。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
(2)政权建设方面: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还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3)社会风俗方面:迁都洛阳后,通过改姓、易服、说汉话等措施使鲜卑人全面认识汉族风俗。提倡鲜卑族与汉族尤其是汉族士族地主的政治联姻,加强了民族的联系。通过设孔庙、祭孔子、推崇儒学及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等措施,进一步使鲜卑人从深层次认同和接受汉族文化。
(4)鲜卑族原来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精华,也在汉人中传播,为汉人所学习和接受,对汉族生产、生活的完善和进步也起了重大作用。
3.作用
(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北魏统治。(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3)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各民族互相间的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伍,为结束长期动荡分裂局面,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即时演练]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答案】 D 主题二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汉化的区别
[核心整合]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少数 民族的汉化。它们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同化。但两者又不能等同。
1.从两者的含义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而少数民族的汉化一般是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2.从两者存在的时间来看
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会仍然继续下去。
3.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其他少数民族。
4.从两者的结果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有的则为汉族所同化,最终融入汉族当中。
[即时演练]
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 移风易俗措施的推行,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而非“走向衰落”。
【答案】 D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绥靖政策 B.经济危机 C.波兰 D.太平洋战争 E.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F.斯大林格勒战役 G.欧洲第二战场
主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核心整合]
1.相同点
(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给部分帝国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并引起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
(1)具体背景: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 1 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战争目的:一战时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
(3)性质:一战从总体上看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4)结果:一战后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但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二战后则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壮大,世界殖民体系随之崩溃。
(5)参战国成分:一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二战实现了不同制度国家的联合作战,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即时演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的相同点是()①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④促进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超出一国范围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没有法西斯主义,故排除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只有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故排除④。
【答案】 D 主题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核心整合]
1.中国是重要的反法西斯国家之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上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场之一,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3.这场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中国取得独立与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成为中国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和战后新中国崛起的起点与开端。
[即时演练]
2.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建立,当时的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最主要力量,中国人民的抗战,减少了英美的牺牲。因此,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英美废除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并不意味着它们平等对待中国,也不能反映出中国成为同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答案】 B
第三篇: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探究新知:
1、改革背景
(先出示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再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和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有什么事发生?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应如何应对?)
(教师小结)
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
2、改革措施
投影:鲜卑与汉族对比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些差异孝文帝进行了那些方面的改革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注释,知道实施的新制度有: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理解实施新制度的目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教师讲述)
均田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农田分给农民,确保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三长制:即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完善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俸禄制:废除官吏自筹俸禄,敲诈百姓的制度,确立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的新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孝文帝实施的这一系列新制度,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2)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先观看教材中的迁都示意图,了解迁都位置;后阅读教材和小字叙述,了解迁都的曲折斗争;再观看由学生表演的历史短剧——迁都洛阳: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教师小结)
北魏都城从黄河以北的平城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尽管北魏政权中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但改革派最终赢得了胜利,充分表现了孝文帝改革的胆识和决心。(3)实行汉化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鲜卑人进入中原后有哪些不便?语言不一样,饮食不一样,穿戴不一样,礼仪不一样……;了解汉化政策的内容:改语言,说汉话,穿汉衣,与汉人通婚,完善教育制度……最后指导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汉化政策?)(教师小结)
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原名拓拔宏,复姓拓拔,名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他为了实行汉化政策,带头将自己的鲜卑名“拓拔宏”改为“元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汉化,缩小民族之间的差别,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3、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大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观看《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反映北朝时期上层人物生活的石刻》等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小结)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具体表现在;生产方面,少数民族从游牧方式改变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畜牧业的生产和加工技术;生活方面,“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4、如何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提出议论题: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的消亡,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应以某个政权和民族的兴衰为标准。(教师总结)
孝文帝的改革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但他对今天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仍具有借鉴作用。他实施了新制度,迁移了都城,实行了汉化政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功勋,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七、作业设计:
1、建立孝文帝档案。
2、比较:孝文帝改革与我们已学过的商鞅变法的异同?思考:他们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3、P47-50南方新课堂。
八、板书设计: 见教案
九、教学反馈:
十、教学反思: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1
自我校对]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平反冤假错案 C.“一国两制” D.香港
主题一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原因
[核心整合]
1.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确立。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文化大 1 革命”,民主党派人士遭到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原因
(1)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以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存在。(2)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受到公民文化素质的制约。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的,缺乏经验。
[即时演练]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解析】 “人民„„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揭示了这个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制度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 A
主题二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涵
[核心整合]
1.一个国家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
2.两种制度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新。
3.高度自治 统一后,台湾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
4.和平谈判
通过和平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国家和图谋分裂中国者做出承诺。
[即时演练]
2.2013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表示:这几年“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得以逐步落实,得到两岸人民支持。双方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一国两制”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支持 B.国共双方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C.连战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解析】 材料“这几年‘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得以逐步落实,得到两岸人民支持”并不能说明“一国两制”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表示”不能说明国共双方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可以说明连战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不可能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 C
第五篇: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标要求]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
(1)主持者:冯太后。(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②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深度点拨]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3)军事:与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2.过程
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深度认识]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移风易俗 1.推行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了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规律总结]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题一 孝文帝改革前期实行的新制及其关系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 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 按人口分配土地。
主题二 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正确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2)汉化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 A 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3.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4.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恰当的为C项。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答案 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实质: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答案 C 解析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的收入增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理解其作用。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 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 答案 C 4.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答案 C 解析 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5.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 C.移风易俗 D.汉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能力提升
7.某班同学在对下图中文官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6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 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C.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 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 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思之窗】(教材第37页)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39页)
一、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提示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提示 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查阅今人所撰写的有关北魏孝文帝的评传著作,进一步了解孝文帝励精图治的表现和贡献,重点看看他在用人、提倡文学艺术、体察民情等方面有哪些作为,并举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 《资治通鉴》关于孝文帝用人方面提到:“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 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2.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提示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是北方及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