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育中因人施教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浅谈幼儿园教育因材施教的策略
陈海洋
沈阳市和平区南宁幼儿园
摘要:随着各门学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关注到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在提倡以幼儿为教育主体的今天,因材施教更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本文阐述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针对每个不同幼儿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因材施教、个体差异、原则、策略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幼儿就如同叶子一样,不存在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幼儿。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根据差异心理学中最新的研究成果,重新理解“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幼儿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育。
目前国内幼教界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活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发现法、方案设计法。这些教学模式中都渗透了因材施教的策略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所以,要制定因材施教的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学习的主体、客体以及教师本人的特征这三组因素。首先,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其次,家长的参与是因材施教的必要条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来提出因材施教的策略如下:
(一)正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
作为幼儿园正规教育的教学活动,虽然只占幼儿在园时间的12%左右,但由于我国历来有重视正规课堂教学及其研究的传统,所以,每天的2—3节课,如果真正能体现因材施教,必将对每个幼儿才能的充分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大力推行“活动教学”。目前国内外广为流行的“活动教学”比较容易落实因材施教。“活动教学”不是一种模式或组织形式,它可以根据活动的主体——幼儿、活动的客体——内容与材料、活动的目标——课程目标灵活组织。目前已存在的活动组织类型有:分区活动、分组活动、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如何在这些类型的活动中体现因材施教呢? 1.分区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分区活动主要是一种以课程内容和功能为维度分类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生活区、美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益智区、表演区等。不少幼儿园还创设了形形色色的新区,诸如:新闻发布区、发现区、全球教育区、回顾区、休闲区等。因材施教应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建立新区。活动区中的材料可以是个人化的,诸如,某幼儿在家学会了下象棋,它可以提出建一个棋类区,并将其带到幼儿园或由幼儿园购买。因材施教的活动区应强调一种活动材料、一项活动内容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2.分组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分组活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按能力分组,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分组。在按能力分组中,最多的是分为高、中、低三个能力组,然后冠以诸如苹果组、雪梨组、香蕉组、或其他名称,以免带来负面影响。在按能力分组活动中,一般的做法是老师根据自己对幼儿平日的观察,指定他们到不同能力水平组,而因材施教则因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按活动内容分组,除了考虑活动内容在质上的差异,还应考虑活动量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选择一些活动或选择难度较大的活动。
3.集体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主要是指在课堂式的教学活动中渗透一定量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这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积极改造,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此种教学形式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运用很广。需特别强调的是:老师在组织集体活动中,不要以统一标准去要求每个幼儿;教师的指导既要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做到指导的个性化,要能艺术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此外,集体教学活动可采取“三段式”:第一段是个体自由探索的阶段;第二段是个别化指导的阶段;第三段是引导概括阶段。前两个阶段充分照顾了幼儿的特殊性,第三个阶段体现了对幼儿之间共性的重视。
4.个体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个体活动主要是指自选的或指令性的有个人单独进行的经验活动。此类活动对满足个别需要是必需的,是一种体现个人化的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的很好的活动方式。在指令性的个别活动中,教师要在科学分析该幼儿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予以指导和帮助,应注意扬长避短。
(二)游戏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教师若想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的游戏,就要体现“五自”精神。
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
为保证幼儿自己能够提出丰富的游戏主题,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幼儿积极关注和认真观察周围世界和日常生活,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印象。因为游戏是幼儿对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所处环境和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就越充实;幼儿头脑中的印象或知识经验越生动,游戏中的想象就越活跃。另一方面,教师要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行为,及时抓住它们,作为启发幼儿游戏的引子。
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 在游戏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办法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选择和分配角色:
(1)自报公议——让幼儿先自己报名,然后由参加者讨论决定。
(2)教师支持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新主题或大型主题游戏的主要角色(如商场经理等)
(3)建议胆小的幼儿担任勇敢的角色。
(4)帮助幼儿解决角色的纷争。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
在游戏开展以后,教师的任务是:(1)为使游戏充分展开和深入,教师要注意激活幼儿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想象和创造。
(2)为使游戏成功,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解决。(3)为使游戏过程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教师要以玩伴的角色积极参与游戏过程。(4)为使游戏更好地完成创造教育课程的任务,教师要特别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强化创新意识和动机,弘扬冒险精神,提高创新能力。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
玩具和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展开的支柱,他们能引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忆,能激发幼儿反映生活经验的动机,能帮助幼儿有效的表现生活内容,所以,玩具的种类和丰富程度对游戏的内容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幼儿对玩具或材料的选择和自制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切记不能包办代替幼儿准备游戏材料。
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评价在认知能力中处于最高层次。评价是以感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认知活动为基础的。所以,要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不能不给幼儿评价的机会。以往有许多重要的评价都由老师“垄断”,这就等于剥夺了幼儿发展评价能力的机会,导致幼儿评价水平低下,只会人云亦云或“师云亦云”。因此,要将评价游戏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幼儿。
(三)生活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幼儿园教育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生活活动是完成保教任务的重要途径。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入园接待、进餐、水面、盥洗、如厕、收拾整理、离园等环节。生活活动富含重要的教育因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从这里起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品质从这里形成,人生重要的生活经验从这里获得。生活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突出地位,表现在实践上,他约占一日生活(9小时)的50%,若能高质量地利用好着50%的时间,因材施教定能使每位幼儿获得更大的益处。
过去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存在严重的“三多”和“三少“(教师包办多,幼儿锻炼少;排队等待多,有效利用的时间少;包的多,搅的少)的现象,随着贯彻《规程》的深入,狠抓一日活动的优化,“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但是目前幼儿园生活活动还存在着语音人士交相背离的新的“三多”和“三少”,即教师指令性多,幼儿的选择性少;统一要求多(如统一和水时间、统一的如厕时间),个别照顾少;集体活动多,自由活动少。为了使幼儿园的生活对每位幼儿都有吸引力,就要讲新老“三多”和“三少”颠倒过来,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自由和自主。
(四)环境中的因材施教
由于环境对幼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任何教育都应主动借助于环境的影响力量。因材施教亦是如此。适宜于因材施教的物质环境,主要体现在:活动区的材料上多一些层次性,多一些特殊性;区域的设计上多一些适合个别活动、个别需要的小空间;材料的使用上多一些选择自由,增加开放程度,即在使用的时间、方法、合作和地点上增加幼儿的自主决定性,减少教师的指令性。
适宜于因材施教的精神环境,主要体现为“九多”: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自由、多自主。这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精神环境的必要条件。研究还表明,生活在温暖、支持气氛中的幼儿,容易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学习成绩;这种精神环境也是幼儿创造性、道德、自尊心、社会行为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关键变量。以美工活动为例,以往的做法是让孩子们画同样的画,做同样的手工造型,这样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无法适合每个幼儿的兴趣、原有经验和水平。在我们的实验班,孩子们可以选择绘画、粘贴、印印章等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小娃娃装饰衣服。孩子们可以选择纸盒、金属的饮料罐等不同质地和不同形状的的材料,做自己设计的火车;还可以选择胶水、胶条、铁丝或绳子等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式来连接车厢„„ 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实践、修正着自己的认识。积极健康的师幼关系是幼儿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本保障。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条件下,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宗旨是让各种学习类型、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照顾中间状态的多数幼儿,或精心培养那些尖子幼儿,而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幼儿受到忽视,得不到他们应有的发展。因材施教并不是要消灭学习上的差异,而是使他们得到适宜于自己的教学指导,使差者不再差,加快发展;使自由的幼儿不再因等待而裹足不前。总之,因材施教要使各类幼儿的发展都进入快车道,使幼儿所富有的巨大发展潜能得到更充分的显现。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教育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2]刘文.轮幼儿气质与幼儿园、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3]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9月版
第二篇:注重心理教育,做到因人施教(精选)
注重心理教育,做到因人施教
关注学生的心理,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努力做到因人施教。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做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教育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2、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孩子还不成熟,因此要有足够的爱心,用呵护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情感关怀和人文化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建立起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形成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的精神和品位,使老师和学生享受整个教育过程。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也渴望老师能够时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关心爱护学生,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班主任教育学生,应该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用爱去感染学生,学生就能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如何为他人着想。从而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为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创造了条件。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们就要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要管理好班级,就要多与学生多交流和谈心,多与家长沟通,尽可能详尽的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真正做到因人施教,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篇:幼儿园 艺术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万州区鸡公岭幼儿园 唐凤莲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质的发展,又是为促进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打基础的,所以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更具必要性。幼儿艺术教育以音乐和美术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幼儿艺术教育范畴广泛,幼儿美术、音乐、歌舞、幼儿表演、幼儿文学等都涉及此领域。艺术教育是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幼儿艺术兴趣,培养幼儿艺术素养,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发展,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一把金钥匙。
我园自2010年被命名为“万州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以来,以“ 让每一朵花灿烂开放 ”为办园理念,坚持“同心同德同享优质”的办园目标,围绕“美的孩子人见人爱”的培养目标,引导幼儿快乐学习、和谐发展。在全面开展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探索了以下策略:
一、立足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艺术教育环境。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学习需要环境熏陶”;“幼儿园的园室环境应服务于幼儿的审美和创作的需要”等要求,因此,我们以“幼儿为本”从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创设。
1(一)创设支持性物质环境
在艺术环境创设中我们非常重视幼儿的参与性,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能满足创造美、表现美所需要的艺术材料,为幼儿提供感受美和体验美的支持性环境。在实践中我们先后提出了以下操作层面的策略:
(1)注重将艺术教育目标物化到环境创设之中;(2)将艺术要素融入一日生活各环节;
(3)强调环境创设的教育性、互动性、引导性和艺术性; 我们在创设艺术教育环境的时候,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色彩魅力。在颜色的选择上,我们分析幼儿的生理、心理需求,结合本园的客观条件,选择了以黄色为幼儿园的主色调,全园营造了一种平静祥和的气氛,让幼儿身在其中保持适度的兴奋,激发幼儿学习和创作艺术的激情。
(2)精心打造。我们围绕艺术教育目标,全面细化布局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从墙面、门厅、走廊、楼梯、公共区域、楼顶、艺术专用教室、班级环境等每一个可以营造的空间着手,综合考虑,细节布局,多渠道铺开,体现了“细节之处徜徉着艺术的痕迹”,将全园的环境与目标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每位幼儿、家长、教师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和温馨愉悦感,随时有创作艺术的激情和兴趣,创导“让环境说话,环境影响人”的环境创设理念。
(3)参与互动。幼儿的学习是在操作中进行的,除了视觉的审美外,我园重视幼儿和环境的互动,在各班活动区中提供表演道具、打击乐器,以及成品和半成品的美工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演奏,合作表演,大胆操作、体验自主表现的愉悦。
(4)特色绽放。最后,体现班级的特色,围绕幼儿园的整体办园特色,提倡“一班一特色”,有版画特色、有舞蹈特色、有歌表演特色,等等,每个班级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的特长,在特色上凸显成效。幼儿园每个角落开设有特色区吧,如音乐自主吧、快乐写生吧、小巧手吧、休闲小棋吧、聪明益智吧等,为幼儿创设的自主、愉悦、互动的环境和区吧,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二)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创设物质环境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人文大环境的创设,整合、利用与幼儿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实践中我们针对有些家长忽视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另一些家长又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培养,却忽视幼儿兴趣和个性的陶冶等具体问题,我们开展了家园共育“六个一”活动,即:家长与幼儿同看一场艺术节演出,同看一次幼儿园美术作品展,同布置一个教室,同做一个手工,同唱一首歌,同跳一个舞。通过参 与“六个一”活动,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开始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态度,爱好和需要,教师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力的教育支持,教师和家长在共育沟通中更加默契和和谐,艺术教育效果也更加突出。
二、尊重幼儿,强化艺术教育特色课程的过程管理
1.满足幼儿需求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1)美术启蒙类:有儿童画、版画、水粉画、创意手工等课程;
(2)舞蹈启蒙类:有拉丁舞、民族舞、幼儿舞等课程;
(3)音乐启蒙类:有音乐欣赏、歌曲、打击乐等课程;
(4)艺术实践活动:有分组艺术活动、个别化的艺术活动(分散在区角活动中)、公共特色区吧活动、特色艺术活动、艺术团活动、集体表演活动等。
2.满足幼儿发展的课程设置与时间配比。
根据新《纲要》精神,在不断的实践与调整中,逐步确立了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分基础性课程和特色课程两部分。我园充分利用教室活动区,创设多元互动的艺术化环境,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3.满足幼儿情趣的艺术教育内容选择。
(1)音乐课程体现“情”。教学主题中的音乐内容是围绕主题脉络展开的,在唱唱跳跳、讲讲议议中引导幼儿体验和感知音乐,获得相应的情感、认知、能力等,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歌词到音乐、从结构到风格等都尽力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幼儿的情趣,小班多选择有象声词和小动物等的内容,中大班选择谜语、游戏、动物等歌曲,以及乡土风情的内容,以“情”促学,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作品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2)美术课程体现“新”。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时期,通过儿童画、版画、创意手工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如:在小班开展简单具体形象的《圆的想象》绘画活动,中、大班开展涉及到动物和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动物好朋友》、《快乐的一家》等主题绘画活动等,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他们在经历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自主表达和创作的快乐,以鼓舞性的激励和引导式的启发培养幼儿的创新性,而不是以“像不像”“好不好”等评价标准给幼儿的创新的作品。
(3)舞蹈课程体现“适”。兴趣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在选择舞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幼儿阶段的学习和年龄特点,尽量用游戏化的形式进行。
(4)艺术实践活动体现“趣”。幼儿园的区角、区吧活动是集体活动的延伸,在音乐区角、美工区角中幼儿可以开展打击乐、韵律、音乐欣赏、美工等活动,在内容选择、器乐、美工材料上的提供上体现趣味性,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引导幼儿自主 选择内容,自主地表现和创造。
(5)日常音乐体现“精”。精心选择经典音乐穿插在日常的早操、午睡、游戏等一日活动中,让幼儿既可欣赏又可哼唱。如《梁祝》、《摇篮曲》《秋日的私语》等,著名的交响童话《龟兔赛跑》既是一部音乐作品,又是一则生动的童话故事,还有久唱不衰的歌曲《小白船》、《红星闪闪》《娃哈哈》、《歌声与微笑》等,经典音乐的耳濡目染,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薰陶。
三、发展幼儿,搭建艺术教育展示平台
我园紧紧围绕“让每一朵花灿烂开放”的办园理念,为每一个幼儿施展才华提供宽广的平台。激发幼儿自主参与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擅长的方式开展艺术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每年的庆“六一”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暨文艺汇演和幼儿现场绘画表演,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展示办园特色的大舞台。
1、幼儿趣味绘画表演
这是我园开展的艺术节传统活动。一个年级一个主题现场作画,注重作品的原创和绘画中孩子个性的体现。孩子们以独特的视角尽情的描绘自己眼中的大千世界。100%的幼儿挥毫作画,一幅幅富有想象和童趣的版画、水彩画等,给前来观看的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幼儿文艺汇演
艺术节的重头戏是在正规剧场举行的文艺演出。分班创编排练的节目精彩纷呈。幼儿登台展示自己的舞蹈音乐才能。全园小朋友通过舞蹈、模特秀、“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等,用欢乐的歌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各个班级幼儿的精彩表演,展现了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3、为幼儿搭建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发展平台 我们将艺术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全园每天定时的音乐作品介绍及欣赏、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班级才艺展示;班内的生活环节播放背景音乐;园内定期组织的电视、动画片、木偶剧欣赏等,定期开展的歌舞、诗歌、故事等表演;班内定期组织综合艺术教育的亲子活动等;我们通过各种节日,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使孩子们得到更多更具体的艺术学习和体验,使孩子们的艺术才华得到以充分展示,以营造一个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环境和氛围。比较固定的 “三八”节的“亲子活动”、国庆节的“祖国妈妈我爱你”、元旦节“欢欢喜喜过新年”活动等,都让孩子们通过舞蹈、绘画等形式来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童心、理想和愿望。
4、给幼儿提供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艺术教育的熏陶下,杨淦琪小朋友(5岁半),她现在不 7 仅画儿画得很出色,而且她的舞蹈表演也出类拔萃,被遴选担任三峡歌舞剧团方言话剧《三峡人家》小演员,参加全国第六届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为其进入精品工程十强并获得二等奖做出了贡献。史光言小朋友(5岁)第一次讲故事,在台上站了5分钟,一个字也没有讲出。现在他不仅与同伴们一起走上了“万州区纪念三八节100周年庆祝大会”、“万州区千万家庭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综艺晚会”等大舞台,而且还有5幅摄影作品在媒体发表。魏羿蒓(4岁)以其悠扬婉转的《川东竹琴》摘取了央视少儿频道的“银河之星”。中班舞蹈作品《玩具畅想曲》亮相央视少儿频道。
艺术没有局限,艺术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因为我们给小朋友搭建了幸福成长的舞台,使每一个孩子在人生舞台上愉悦成长,因此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平常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卢以恒(6岁)小朋友,参加万州区中小学、幼儿园庆“六一”故事大王比赛以全场最高分获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重庆比赛获故事大王称号。贾雨翰和程紫涵两位小朋友双双荣获2012万州区第六届十佳故事大王。活泼好动的梁好,4岁时创作的儿歌《钓》,在全国“童心〃 中国心”儿歌大赛中获得少儿组三等奖。兴趣广泛的王思淼(5岁半)在2010重庆市“幼苗杯”儿童棋类锦标赛中获得儿童女子E组第一名。
在由区团委、区教委、区少工委主办的“世博小使者”选拔赛中,我园魏羿蒓小朋友获“世博小使者”称号。
在 “2010新丝路中国少儿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中。中一班小朋友张铭菡小朋友获金奖,谢沁彤、袁嘉忆两名小朋友获银奖,王盛阳小朋友获铜奖。
近几年来,我园有30个幼儿舞蹈作品参加各级演出、竞赛,分别获一二等奖。其中,我园幼儿舞蹈《宝宝会走了》参加市首届幼儿舞蹈大赛以最高分获得一等奖。不少优秀节目还参加了万州区组织的接待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和经贸洽谈会贵宾的演出。参加过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幼儿达8000多人次,观看演出的来宾、家长二万二千多人次。
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课堂内外》杂志联合举办的“课堂内外”杯重庆市第十五届师生书法、绘画艺术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团体一等奖、共获得70个等级奖和102个优秀奖和鼓励奖。其中一等奖21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31个。
独具特色、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的幼儿版画,在重庆市幼教界独树一帜。重庆市文联带领《重庆市万州区鸡公岭幼儿园版画展》走出国门,在德国格拉德贝克、杜伊斯堡等地的展出和交流,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其30幅作品全部被德国杜伊斯堡少年宫收藏。在中国〃重庆国际儿童美术作品展中独领风骚,获得15个大奖(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9个、优秀奖1个、儿童美术教育专项奖1个)。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康宁认为:“这些出自孩子之手的版画作品很有创意,对孩子创造思维训练非常有益,代表了重庆市版画的一个层面,填补了重庆幼儿版画与世界交流的空白。” 德国德州教育协会马克先生称赞说:“初看这些画,惊住了,太美了!太精彩了!根本不太相信是几岁小孩的版画。但仔细看,那天真的造型、涂鸦似的人和树,使你不得不承认这是孩子们的“大作”。当然,把涂鸦做成画,老师给予了恰当的帮助,这说明中国的老师很高明。” 德中艺术交流协会刘劲松女士说:“幼儿版画在德国展出是一个创举。”
总之,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不是艺术家的教育,而是基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我们只有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的有效策略,幼儿的艺术潜能和智慧将得到充分的开拓和发展,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基。
二〇一三年四月
第四篇: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问题及策略
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问题及策略
王小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教育观念的问题,规则等同于常规。
许多老师还固守着传统常规教育中所谓的规则意识,使幼儿行为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以及实施的方法都不合时宜刻板的保留着,例如:“小嘴巴,不讲话。小眼睛,看老师。”“一二三,静下来。”这些琅琅上口的规则把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变成了“小机械人”。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到老师说出“不可以大声说话、别打架、说话举手、不许插嘴„„”等等限制性语言,还有那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能”的指令性言语,说明了在老师心目中“常规教育的内容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要遵守规则”。
问题二:身陷常规教育的困境,处于“为”与“不为”之间。
身处常规教育中的我们时常感受到常规带来的困惑,一方面,我们设法维护它的权威,因为它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尊重幼儿选择,对儿童自由发展的追求又使教师不能过分地强调常规。
问题三:常规教育方法简单,忽视了教育的游戏性。
在实施幼儿常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注重说教,不断的提出要求,强调孩子们的遵守,反复提醒督促。对遵守常规规则的进行表扬奖励,对违反常规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导致孩子们不把这种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习惯,经常听到家长们的质疑:“宝宝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吗?”“宝宝在幼儿园竟然会自己整理玩具啊!”,说明好习惯留在了幼儿园,留在了班级老师的面前,留在了一个个的赞许中,却难留在个体的需要中。
问题四:常规教育一刀切,忽视了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在各类活动中都会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培养,但在常规教育中确实一刀切。如:集体排队喝水、集体排队洗手、统一入厕、几点入睡等等,都有一致的要求。但是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环境、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大不相同。因此制定的常规要求该有相应的针对性,关注到个别孩子的差异,克服一味的整齐划一带来的和谐。
二、解决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对策
针对幼儿园常规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尽可能的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教育对策,有效地实施幼儿园常规教育,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由。促使幼儿健全和谐地发展,从而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实施常规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长期实践研讨的过程中积累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营造宽松的心理情境
杜威曾经说过:“这个人所处的整个情境决定对个人行为的控制”。幼儿情感依恋强烈,这就更要求我们营造与家庭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心理情境,以便让他们自觉地在心中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如:在玩具柜上摆放着幼儿亲手种植的花草、种子,亲手饲养的小鱼、蜗牛等小动物,暗示着小朋友在活动时说话要轻声,大声的说话会惊扰了身边这些花草和动物朋友;桌上铺上布艺桌巾、放置花束,墙面上布置着幼儿的作品……营造出宁静、温馨的氛围,暗示幼儿在这样的氛围里走路不冲跑;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轻声细语,不用高调的声音呵斥幼儿,蹲下来与幼儿平等的交流,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知心的朋友。通过这样的心理情境暗示,帮助幼儿建立活动规则,使幼儿在班级的活动中有序、自如,形成一个温馨、和谐、自主的班级氛围。
2.创设生活情景,体验常规井然有序。
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和情景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孩子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多样化的体验,进行不同的结果对比,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创设情景再现的体验,让孩子们自己参与角色的迁移、问题的设置解决等,引导幼儿进行换位的思考,学会为他人着想,自己寻求解决,有效的克服不良的习惯。并感受到常规井然有序的好处,从而转变为我要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班时,我把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好行为片段用照相机照下来,做成礼仪绘本,让孩子们说一说,照片中的他们做的怎么样,什么地方做的好,等等。或者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孩子们玩的片段进行描述和模仿再现,让孩子们来说一说,遇到这种事情应该怎么办具体的做法,让儿童教儿童,这种真实感人的情景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幼儿自定班规,体现常规教育自主性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管理下而不是在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如大班的幼儿,已有三年多的集体生活经验,老师鼓励幼儿一起参与商量并制定班级的常规。他们把常规的重点放在学习习惯、为他人服务、安全教育等方面。让幼儿讨论,在协商和争辩中共同制定规则。这种形式有利于在集体中形成尊重、信任的气氛,让每个幼儿都感觉到自己的意见是重要的,自己制定的规则他们愿意去遵守和维护,并逐步体会到规则带来的秩序和自由。
4.环境融入提醒,展现常规教育自然性
让幼儿时时刻刻处在环境中,不仅创设班级的好行为环境,更创设幼儿园内好行为大环境,使孩子们时刻关注着、提醒着、被影响着。如:盥洗室墙饰设计:洗手的步骤等,让环境成为一面能说话的墙。
5.关注个体需求,力求常规教育因人而异。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尊重个别孩子的差异。如天热户外活动室应注意观察班级中哪些幼儿易出汗,什么环节易出汗,采用什么方法,如用干毛巾垫背部;调节运动量等。
在活动中并给予适当的教育和指导,在细节上做要求,留心幼儿的细节表现,及时做肯定。如有幼儿自觉捡起一块小垃圾,就在班上郑重表扬;有幼儿翻书时轻手轻脚,就竖起大拇指,并向其他幼儿推广这种做法;有幼儿因天热脱下衣服,叠整齐后才放进课桌柜里,就需及时加以夸奖„„努力使幼儿在一日生活养成好的习惯,把关注常规中的点滴培养成为习惯,尽量让幼儿避免浮躁,冷漠,粗心等不良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育孩子,帮助每个孩子树立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在老师的关注下,每个孩子会形成自律的行为习惯。
6.家园一致,达到幼儿行为规范的持久性。
要让幼儿学会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掌握良好的常规,家长和老师们首先也要从自身做起,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楷模。如:大人们良好的坐姿,说话的声音等一言一行,只有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才能让幼儿潜移默化长久习得。同时在幼儿园创设宽松的氛围,减少生活环节排队的次数,增加小组活动时间,让孩子们有事可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统一的管理。并减少强制性语言,避免过多的限制。如:针对孩子们午睡说话的现象,老师们往往说:“睡觉别说话。”如果改成:“睡觉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把问题交给孩子,有效地将限制性的语言转变成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让每个孩子愿意去改变。
同时保持家园共育的一致性,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同样的环境,一致的行为。广泛向家长宣传,深入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庭对幼儿的教育作用。通过校信通、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让家长进行规范的幼儿行为常规的学习;家教信息、家园栏等发挥着宣传和交流作用;让家长和教师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本园的教育工作。在开展的常规教育中,并要和家长做好及时的沟通,确保常规开展的方式、方法,避免由于家长的呵斥、打骂而造成的抵触,努力使孩子的常规教育由传统的“要孩子们怎么做”转化为孩子们自主的“我要怎么做”从而在家里和幼儿园中自主地体现。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幼儿常规教育在其发展中也不断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问题,因此,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永远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以促进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发展,从而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依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有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这么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即幼儿教师应对各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有一定深度的认识,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灵活的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融会贯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起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良好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学习者。所以,不能用一种模式去教授所有的课程。乔伊斯和威尔说过:“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幼儿教师选择与设计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现在社会各界普遍提倡的是幼儿园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反映在学前教育中,其最具核心、最具时代特征的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因而,幼儿教师在选取幼儿园教育模式中,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这一精神,始终把幼儿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动精神。
在已确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中,现代的幼儿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模仿”;“教师表演,幼儿观看”的做法,把幼儿的主动活动、积极活动放在首位,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在“游戏活动模式”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展开、自由选择、自由交流;在“体育模式”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使幼儿能自由选择器具,自由组合,自己创造游戏规则。在“教学活动模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教学中强调培养幼儿自信、自立、自知、自制、自尊等良好品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能力。如“感知―体验式”教学模式就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主动体验,积极思维,相互交流,达到理解,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情感陶冶”及“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则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的表演及讨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它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交互作用,亲自去发现、探索新学的知识和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
2.重视师生间的关系及合作学习的原则
现代教学论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再单纯是“教为主体”或“学为主体”,而是强调了两者的统一,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幼儿园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能够自由探索、安全轻松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相互作用。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了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并鼓励和允许幼儿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以获得新的知识或概念。“创作―表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教师与同伴认可的愉悦心理体验,使幼儿有信心,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幼儿情感、态度与认知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情感与态度依赖于认知的发展,并作用于幼儿的认知。它既能推动也可以阻碍幼儿的认知的发展。能否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况且,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也成为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当代幼儿园许多教学模式都十分强调教学中情感、态度与认知的统一,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给幼儿创造浓郁的艺术情境,激发幼儿良好的情感,并使幼儿理解和掌握蕴涵在艺术作品中的“故事”,以达到明辨是非,指导其行为的目的。在“讲解―演示”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强调情感在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动力。“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则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幼儿观察、操作体验,深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进行学习,发现新知。所有这些,无不重视情感与态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情感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4.注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原则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幼儿教师所能给予幼儿的只是知识总量中的很少的一部分,教学应使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这对于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受用终身的。因此,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也力求体现这一重要的思想。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幼儿主动探索,强调让幼儿学会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更好地使用和转换信息,从而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些教学模式的基本目的就是教给幼儿调查、分析、解释某种现象的能力,如何有效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能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
5.与教学目标相衔接的原则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应依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它是为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所服务的,其宗旨是尽可能的整合各种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优化教学过程。
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教师展现教育教学理念的一大重要途径,但幼儿教师怎样选择与设计出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这需要幼儿教师遵循选择与设计的原则,用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武装自己,以促进整个教学设计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