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氏活动:各国国旗
活动名称:蒙氏活动 活动内容:各国国旗
活动准备:世界地图及国旗 活动目标:
1、认识各国国旗。
2、开阔幼儿的眼界。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中国国旗
三、蒙氏科学工作内容:各国国旗
1、介绍活动名称,将教具端放到桌上。
2、把国旗散置在桌子上,把国旗按洲分类摆放,教师介绍国旗与地图的配对,从自己的国家和洲开始。
3、教师示范并说明:教具后面有国家名称,小朋友可以对照后面的图案和名称来插国旗。
4、教师带领幼儿边插边认识各国国旗,教师可先提示各国国旗的特征,比如:中国国旗有五个五角星,加拿大国旗有一个枫树叶等等,帮助幼儿记忆。
5、请幼儿重复操作。
6、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第二篇:蒙氏活动:倒水
蒙氏活动:倒水
器材准备:
1个托盘、2个同款大小的小水罐
示范步骤:
1、邀请一名幼儿一起工作:“请你和我一起工作,好吗?”。
2、介绍工作名称:“这是倒水的工作。”
3、取下托盘。
4、将小椅子拉出。
6、老师幼儿一同坐下。
7、双手拿水罐把。
8、右手高、左手低。
9、将右边高水罐的谷类倒向左边低水罐中。
10、检查一下是否倒完。
11、将两个水罐放回托盘里面。
12、将小椅子收到桌子下面。
13、将托盘放回原处。
14、请小朋友操作一遍。
目的:
1、预备为日后倒水工作的基础。
2、强化手指和手腕的力量。
3、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关键点:
1、避免两个水罐和托盘之间有碰撞的声音。
2、避免托盘中有谷类溢撒出来。
第三篇:蒙氏活动:二项式
活动名称:蒙氏活动 活动内容:二项式 活动目标:
1、培养辨别大小、颜色、形状的视觉能力;
2、学习立体的组合分解概念;
3、学习部分和整体的概念;
4、发展潜在的数学思考能力以及为学习代数(a+b)的立方做准备; 活动过程:
依盖子的图形提示操作——造立方体
1、把盒子放置于桌子上,红色在左上角,蓝色在右下角;
2、把盖子打开盒子的两壁放下并把盖子红色角向上放在盒子打开的两壁中间;
3、参照盖子用三指抓的方法把盒子中的每块积木先对应摆放在盖子上,摆放时要对应着边用手指着边说对应颜色的名称,再将整层积木摆放在工作毯上。第一层在右边,第二层在左边。
4、放好后把手放在每层的上面感觉它们的高矮不同,颜色相同,形状相同。
5、将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叠放在盒盖上,搭建成一个立方体。
6、参照盖子把第二层放进盒子中,注意从红色的开始。
7、把第一层按同样方法放进盒子。
(操作时,注意取放顺序——取出时从最外侧的积木开始,放回时从最左上方的红色面积积木开始摆放。)
第四篇:蒙氏活动:感知三角形
蒙数活动:感知三角形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尝试找出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2、在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
3、对图形感兴趣,喜欢辨认生活中的图形。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构成三角形”;走线所需的大的不同角度的三角形。
2、学具准备:“构成三角形”;贴纸剪成细长条(分成三组:第一组三条长短不一,第二组三条长短相同,第三组其中两条长短相同,一条与其他两条长短不同);长短不同的吸管若干(吸管及长条纸的长度控制在10-15cm之间);白纸、笔。
3、《操作册》第2册第29-30页。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走三角形。幼儿在三角形线上一边念儿歌《三角形》(儿歌附后)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1)感知三角形的构成。给幼儿分别提供三种材料;三条长短不一的贴纸条、三条长短相同的贴纸条、其中两条长短相同,一条与其他两条长短不同的贴纸条。让幼儿操作,将三条纸摆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怎样摆?摆好后撕开粘在白纸上。
(2)感知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教师出示“构成三角形”;依次拿出白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三角形。请幼儿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
幼儿拿出学具“构成三角形”自己操作,摸一摸三角形的角和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师幼共同小结:虽然这些图形的颜色和样子不同,但它们都是三角形。(3)找相同的三角形。
请幼儿找一找哪两个是形状安全相同的三角形。如:两个绿色的直角三角形;两个黄色的钝角三角形;四个红色和一个白色的等边三角形。教师不必将这些名称告诉幼儿,只要幼儿能找出来就行了。
3、分组活动。
第一组:长短不同的吸管若干让幼儿拼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第二组:制作三角形小书,在每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的物品,然后将这些纸装订成一本书,在封面上贴一个三角形板,一本三角形书就做好了。
第三组:做《操作册》第2册第30页的活动“连点图案”。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小结: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
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将学具及分组操作材料收拾整齐。
第五篇:蒙氏数学活动计划
中班蒙氏活动计划
教师:保育员:
活动时间: 第 周 星期教师:
活动内容:《物体的对应》
活动目标:
1.感知10个以内物体一对一或一对集合的现象。
2.在操作中感知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3.乐意探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活动准备:
1.4个盘子,巧克力豆若干。
2.盘子,豆子若干。油画棒、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线上游戏。
2.集体活动。
(1)感知一对一的现象。
(2)感知一对二的现象。
(3)操作活动分豆豆。
3.游戏活动。
4.分组活动。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延伸:
1.完成《操作册》第三册1-2页的活动。
2.在环境设置中有意识的渗透一对一,一对集合的现象。
活动时间: 第 周 星期教师:
活动内容:《按粗细排序》
活动目标:
1.能对5个以内实物按粗细排序,初步感知物体间的序列关系。
2.区别物体的粗细,学习比较粗细的方法。
3.能克服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彩色圆柱体,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走线活动。
2.集体活动。
(1)比较实物,初步感知粗细。
(2)操作学具比较粗细,学习按粗细排序。
(3)打乱排列的排序。
3.分组活动。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时间: 第 周 星期教师:
活动内容:《10以内的点数》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物品并说出总数。
2.在操作中让幼儿感知1-10的数量关系。
3.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彩色串珠,数字卡片,圆点卡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线上游戏。
2.集体活动。
3.游戏活动。
(1)卖棒糖
(2)数字宝宝找朋友。
4.分组活动。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时间: 第 周 星期教师:
活动内容:《目测数群》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运用目测的方法,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初步发展目测数群和接着数的能力。
3.对数数活动有兴趣,在活动中能主动、积极思考。
活动准备:黑、白、灰串珠;数、点、物对应版。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线上游戏。
2.集体活动
(1)串珠目测练习。
(2)学习目测数群。
3.游戏活动
4.分组活动。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时间: 第 周 星期教师:
活动内容:《
6、7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的点数6个或7个物品,说出总数。
2.感知数字6、7的形成和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会认读数字6、7。
3.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对数字有好奇心。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黑白灰串珠。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线上游戏。
2.集体活动。
(1)学习6的形成。
(2)幼儿自己操作探索7的形成。
(3)认读数字6、7.3.游戏活动。
4.分组活动。
第一组:找一找,涂一涂。
第二组:摆雪花片。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时间: 第 周 星期教师:
活动内容:《数物结合》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数字6、7的实际意义。
2.能从多个物体中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
3.愿意参加数学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玩具小熊和其他动物图片,小碗小勺若干。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线上游戏。
2.集体活动。
(1)学习6的按数取物。
(2)幼儿操作7的按数取物。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看数字卡,找物品。
第二组:找找,涂涂。
第三组:玩拼图游戏。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时间: 第 周 星期教师:
活动内容:《
8、9的形成》
活动目标:
1.学习8、9的形成,知道8添上1是9,会认读数字8、9。
2.感知数字8、9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黑白灰串珠,数字卡片,梨子图片1张。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线上游戏。
2.集体活动:
(1)学习8、9的形成。
(2)探索8、9之间的数量关系。
3.游戏活动
4.分组活动。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时间: 第 周 星期教师:
活动内容:《10的形成》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10的形成和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会认读数字10.2.能手口一致的点数,说出总数。
3.对数学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黑灰白串珠,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线上游戏。
2.集体活动。
(1)探索10的形成。
(2)认读数字10。
3.分组活动。
第一组:操作学具,感知数字10的形成。
第二组:点数各种物品数量用数字卡片进行归类。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