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综述范文

时间:2019-05-12 08:3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综述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综述范文》。

第一篇: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综述范文

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包括均衡配置的标准与评价指标、不均衡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在教师编制、财政政策的密切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共识,但在均衡配置的标准、如何解决工资水平偏低问题、教师管理等方面存在分歧。不足之处是:对“特岗计划”等现有政策的支出绩效、山区学校师资配置的研究较少;对教育及人事政策研究较多,财政政策研究不足。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育均衡 师资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是这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问题的研究亟待总结和深入。

一、研究成果综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从评价体系、不均衡的现状及原因、经费投入及政府责任分担、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人力资源政策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关于均衡配置的评价体系

袁振国提出要建立一套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来测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王善迈提出从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群体间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设计正规三级教育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翟博(2008)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作用、理论基础、发展观念、指标体系、测度方法、政策选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及对策

成先中认为,现行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具有强制性、等级性与偏向性,强制性有助于教师配置的制度化、正规化,等级性不利于级别低的学校教师的配备,从而迟延了这些学校教育的发展,偏向性导致弱势学校和学科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杨军认为,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和区域间分配不均衡是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应建立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体系、投入机制和教师培训机制;谢小波认为,推进教师聘任制、切实推行评聘分开、建立科学的流动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政策有利于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的均衡;李均认为没有解决各级政府间财力与基础教育财政责任的不对称问题是农村教育落后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制度根源,提出提升义务教育的财政重心,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教育政策和深化农村教师教育改革;周冬祥认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属地教育财政管理的制约、城乡教师待遇差异大导致城乡师资不合理流动,生源减少、学校布局调整和人员编制标准不尽合理导致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水平下降,提出构建“全市统筹、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管理体制,深化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工资激励和保障机制;冯文全等提出教师资源配置

失衡根源于教师待遇的巨大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必须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价格,建立教师流动的利益协调机制。

(三)从工资待遇、教师培训、社会保障、教师专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袁冬梅认为农村教师基本待遇低,社会保障资金缺位,社会保障形式和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朱小蔓等发现“中心校”、“学区制”、“伙伴校”三种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范先佐提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完善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改善其教学与生活条件的建议;杨建芳认为,教师相对收入水平是师资供给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会影响劳动者对于教师职业的从业意愿,而且会影响教师队伍的流失率,从而会对教师队伍的规模产生影响;樊香兰认为,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过度分权且重心偏低,教育法规政策的“弱法”地位不能有效控制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教育政策的“城市化”倾向扩大了城乡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陈成文等认为区域间及区域内教育投入不均衡严重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其原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责任与财政能力失衡、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功利化、教育投入来源单一,提出扩大转移支付规模等建议。还有研究人员分别对甘肃省天祝县(杨军,2005)、吉林省(邓涛,2007)、陕西省(侯耀先,2007)、成都市青羊区(徐江涌,2008)、武汉市(周冬祥,2008)、甘肃省定西市(常彦,2008)等地区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四)对现行政策进行分析评价

胡伶把近几年完善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概括为“数量补充”、“地位保障”和“素质提升”三种类型,指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政策对相关因素考虑不充分,部分地区政策执行出现“走样”现象;李建强等研究了河北省“特岗计划”实施情况,提出整合现有制度资源,实施“顶岗实习支教+特岗计划+教育硕士”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方案,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改善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结构;邬跃运用教育政策学理论从问题认定、执行评价、政策调整等方面对“特岗计划”试点工作进行分析,认为“特岗计划”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有力地破解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两难困境,应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并扩大规模和范围,建立完善农村教师的长效补充机制。

(五)研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杨军研究了英国实施“教育行动区”计划、“教育优先区”计划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认为对薄弱学校及差生的倾斜政策很有必要;孔凡琴等研究了日、美、法三国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实践与经验,认为美国的“教育补偿”方案、法国的“优先教育区”政策、日本的教师全员“定期流动制”政策在确保教师资源均衡分布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内方面,深圳市强化政府保障职能的“深圳模式”、杭州市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杭州模式”、寿光市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寿光模式”、铜陵市优化教育结构的“铜陵模式”、成都市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成都模式”、沈阳市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的“沈阳模式”都具有借鉴意义。2006年以来,山东省泰山区、潍城区、沈阳市、成都市青羊区、蒲江县等地结合实践开展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在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教师交流及支教、教师工资规范化、农村教师培训与专业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二、共识与分歧

(一)共识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均衡发展的内涵、理论基础等研究比较充分,对以下问题取得了共识:师资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政策上,教师编制不适应农村小教学校点的实际情况,职称评定偏重科研成果,不利于优质师资流向农村地区;教育政策上,市县师范大中专学校升格或撤并使教师就地培训难以进行,一些地方实行的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实际上导致优质师资集中于城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财政政策上,教师收入水平低是农村地区优质师资缺乏的重要原因,自然条件较差及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政府财力不足是客观原因,财政投入及教育支出分担政府级次偏低是落后地区教师工资偏低、培训经费不足的主观原因,需要通过政策倾斜及提高教育支出政府级次引导优质师资向落后地区及薄弱学校流动。

(二)分歧

存在分歧的是:师资均衡配置的标准是什么,有的主张制定最低标准,有的提出制定平均标准,在此标准上下一定范围内为均衡;关于评价体系,有的提出构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反对者则认为建立这一指数不可行,数据难以取得,权重难以准确确定;为解决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的问题,有的建议将教师转为公务员,有的主张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支出,有的则提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艰苦工作岗位津贴;教师管理上,有的提出以省为主管理,有的则主张以县(区)为单位确定教师归属,在此范围内动态管理,合理流动;关于教师流动制度,有的主张通过立法实现教师流动的法制化、全员化、双向化和规范化,有的认为只有采取“教师电脑派位”的做法才能实现不同水平教师在不同学校的均衡分布,有的主张强化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并切实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

三、分析与评价

上述研究对于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学校间教师合理流动,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尚未对“特岗计划”、城乡教师交流等现有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专门研究,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有待深入,如城乡教师交流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支教措施的效果及缺陷如何?如何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工资政策等方面推进教师交流的实质性开展;二是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之间教师配置的研究较为笼统,缺乏计量方法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没有系统研究影响师资配置的因素,较少涉及农村教师住房、普通教师、特岗教师、代课教师等不同身份教师并存等突出问题;三是对城市地区研究较多,对县域研究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山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研究则更少,从教育改革试验看,试点地区都属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其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不发达地区;四是对教育政策、人事政策研究较多,对财政政策研究不足;五是研究方法上,运用调查法、逻辑分析方法较多,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运用较少。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A study abou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ing development

杜东东

Du-dongdong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20)

[摘要] 本文首先对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之后,文章站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对国内多数论者所认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进行了解读,认为,我们应该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地拿取—给予,即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公平”处理(而不是绝对公平的处理)。只要拿取—给予量对于强势群体的负向激励小于给予对于弱势群体的正向激励,这种拿取—给予就应该持续进行,直到税收中同等资源量对于强势群体的负向激励与对于弱势群体的正向激励相同为止,否则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将不会达到最优。最后,作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Abstract: First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ich caused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mbalanced development.Then, the article stands in the social welfare maximization angle, debate up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ory which is identified with many scholars, believes that we should carry on the taking-giving process in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reasonably.This is a scientific way of distributing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fairly(not absolutely fair processing).So long as the superiority groups' negative drive which depends on the taking-giving quantity in revenue is smaller than the vulnerable groups’ positive drive which also depends on the taking-giving quantity in revenue, this kind of taking-giving process should continue to be carried on until the negative drive equals the positive drive, otherwise the overall society's welfare level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superiorly.Finally,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the certain ponder to the way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福利最大化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balancing developmentsocial welfare maximization

我们知道,义务教育不仅是单个家庭的事,它还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问题日益凸显。这严重伤害着人们的教育公平理念,侵蚀着人民的福祉与国家的发展。与此同时,很多论者也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本文站在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对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与均衡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探究,以期能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及实践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缘何产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的凸现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

义务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主要是指,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之整体状况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普遍较发达,基本实现了“普九”,有不少中小学,校园建筑豪华,办学条件优越,各种先进设备与设施甚至连大学都望尘莫及。与此同时,中、西部落后及边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政府财政困难,投入义务教育的财、人、物等比较匮乏,不少学校办学经费紧缺,教育条件缺乏保障,一些学生时时面临失学的困扰。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不均衡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差异而言的。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较大;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86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71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农村小学作者简介:杜东东(1981.12),男,上海人,教育学硕士,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的3.89倍。2001年我国国城镇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的1.93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的1.68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农村初中的3.24倍。其二,城乡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据调查,中西部农村有38%的小学、46%的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有许多学校的实验课没有条件开设,也缺少基本的图书资料,更不要提电脑、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其三,城乡受教育机会存在严重的差距。我国大中城市与城镇已于1995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中至少有1/4的小学毕业生未进入初中学习。

(三)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不均衡

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同一区域、同一城市中,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上。虽同属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学校与学校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那些实力雄厚的重点校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享有较高的声望,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那些非重点学校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办学声誉上,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均无法与重点学校相比。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倾斜上。例如,在教育经费方面,重点学校的经费由省(市、自治区)直接拨款,并且按照较高的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设备;在师资方面,选择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重点学校任教,增加高级教师和骨干;在招生方面,允许重点学校择优录取新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城市重点小学在3年级起开设外语课等。与重点学校相对照,大部分城市还有20%~30%的薄弱学校。

对于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而言,无论是哪一种非均衡,区域的、城乡的抑或校际的,它最终都将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教育机会均等理念”。这也正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产生的逻辑基础。所谓教育机会均等一般指,学习者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机会均等:第一,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第二,过程均等;即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第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结果均等不是说人人都得到同一类最高学历,而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差别,要给学生最好的出路,这个学生适合于上大学他就上大学,那个学生适合于搞手艺就给他一技之长和相应的职业。

二、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的原因探析: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对一些论者观点的呈现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基尼系数拉大

2.区域间教育投入的差异

地方政府是教育投资的主体,地区间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教育资源优劣差异。东、中、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2001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的5.4倍。

3.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

我国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整体上是分割的,教育经费向城市倾斜,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4.有效供给不足,支出结构失衡

有效供给不足是指,尽管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教育经费总规模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和平均数来看,我国教育投入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支出结构失衡是指,世界多数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一般呈宝塔型结构,即在分配教育经费时,优先满足初、中等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我国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放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些年来,“在与国际接轨,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支配下,中央和省把本来就不多的教育经费投向高等教育,特别是给少数几所高校大量输血,使得我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高于发达国家,造成教育投资结构错位。

5.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不完善

200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格局,然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中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偏低,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中承担的财政责任明显不够,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未能对各级政府提供各项资金的基本责任作科学合理的划分。

„„„„„„„„„

(二)从高等教育需求的角度对义务教育需求状况的考察

1.高等教育需求第一阶段博弈:一般高等教育需求纳什均衡的形成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精英式的,高等教育的收益较为可观,很多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收益可谓垂涎欲滴久已。这种社会心理一经形成便具有一定的惯性。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然而,高校毛入学率还不高(2005年达到了21%),升入大学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在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下,一般家庭可能会认为,接受高等教育仍旧是令人向往的,接受哪怕是一般的高等教育总比不接受要好。每个家庭都这样想,结果形成了高等教育需求第一阶段的纳什均衡,如表1-1:

表1-1 二人一般高等教育需求博弈

2.高等教育需求第二阶段博弈: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纳什均衡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还不完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收益有着较大的差异。站在家庭的角度考虑,为了追求优质高等教育的经济或非经济收益,其很容易形成一种预期,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而不是一般高等教育成了占优策略,每个家庭都这样选择,结果形成了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纳什均衡局面,如表1-2:

1-2二人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博弈

3.据上可知,甲与乙对高等教育资源的追求最终形成了一种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纳什均衡(需求价格弹性为零)局面,而且,这种均衡将层层向下传递,最终形成了人们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追求的纳什均衡,其中包括义务教育资源。因为能否追求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要对其前几乎任何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人们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追求的纳什均衡说明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价格弹性趋于无穷小,即无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价格怎样变化,其需求量都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是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一隐蔽力量加剧着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三、正确认识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与均衡问题

(一)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我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立场

不同主体由于立场不同,会对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例如,弱势群体可能会认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是对自己的伤害;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亵渎;是对自己教育权利的剥夺。强势群体可能会认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况是“及时雨”,满足了特定群体的需要。政府可能会认为,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如果过渡,将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如何认识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问题呢?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呢?这是科学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一个基础。

我认为,我们应该站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立场。我们不应该把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一棍子打死。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都需要激励,只有这两个群体的积极性都得到调动,或者对一者的负向激励小于对另一者的正向激励时,社会福利才会不断趋向最大化。公平向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教育公平也不例外。强势群体、弱势群体都是纳税人,对一个人的给予事实上是对另一个人的拿取,会消弱被拿取者的积极性,从而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只有当对一个人的拿取的负向激励小于对另一个人的给予的正向激励时,我们才应该生产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实现这种双向激励,从而获得它们正负抵消后的剩余,从而增进社会总福利。(对一个人的给予事实上是对另一个人的拿取,这里的拿取

量等于给予量。尽管是同一个量,但其对于不同的群体却有着不同的效用,有着不同的激励。这也正是为什么科学的公平制度安排会产生效率的原因。例如,同是一块钱,它对于富人而言,负向激励很小,但它对于一个穷人而言,却有着很大的正向激励作用,这种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抵之后的剩余就是一种公平制度安排的产出。)

(二)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的危害:降低了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当前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追求较缺乏弹性,即无论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极度渴望追求到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然而,由于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经济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他们追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能力便不同。自然状态下,强势群体将被很强地正向激励着,而弱势群体则被负向激励着。例如有的弱势家庭由于争取不到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会想,反正上不了重点高中了,那就别上了,因为上了非重点高中很难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甚至一般高等教育资源,投资收益偏小。结果是,孩子的命运过早地(学前教育阶段)被能力之外的因素决定着。这对于整体社会福利是一种损失。

(三)我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解读:合理地拿取—给予将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

通过查阅文献,我发现,大多数学者所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当然,我不是不赞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是不赞同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理解。在我看来,这是绝对平均主义在教育中的抬头,是不现实的。就算政府愿意并且有能力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均衡划一,但只要没有达到均衡划一的优质,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还是会在私人市场中形成。因为正如我们上边分析的,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有着极其缺乏弹性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站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地拿取—给予,即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公平”处理,因为它会产生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只要拿取对于强势群体的负向激励小于给予对于弱势群体的正向激励,这种掠夺—给予就应该持续进行,直到税收中同等资源量对于强势群体的负向激励与对于弱势群体的正向激励相同为止,否则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将不会达到最优,这也是我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理解。我们也可以用图形揭示。

四、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途径的几点思考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远非资源量的简单投入,它更是一种制度变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单靠大量投入可以实现的,因为在当前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需求极度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就算政府把全国的义务教育办到整齐划一的水平,只要这种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优质,相对强势的群体就总会想尽办法追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私人市场将难免出现。

正如我们上边所说,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是因为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需求形成了一种纳什均衡局面,而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需求的纳什均衡局面又是由于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纳什均衡所导致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高等教育问题。认真分析导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纳什均衡出现的原因。力争通过一种制度变迁的方式,化解这种恶性竞争。我们更应该关注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理论中的“质”,争取使高等教育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上移政府主体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中的重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00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然而,不同县、不同地区之间的投入差距过大。一些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中政府主体的重心偏低,这越来越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的新《义务教育法》打破了我国自2001年实施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了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制)、县三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是比较赞同这种观点的。

(三)义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需关注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投入还有待于加强。然而,就算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投入与国际水平持平,这种投入就一定能够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吗?我想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重视“硬件”建设,更需要“软件”更新,更何况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因此,我们就应该比其他国家更重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艳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2] 边德明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年11月20日

[3] 聂劲松等.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对策[J].文史博览.2006.5[4] 朱世云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高就低”[J].湖北教育.2006.10

[5] 曾满超等.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2期

[6] 翟 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7] 曼昆(美)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8]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

[9] 杨龙.政府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

作者介绍:

姓名:杜东东 教育学硕士

地址: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

邮编:201620

联系电话:wxpddd333@163.com.021-67790382***

第三篇: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的原因及对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沈 雁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8期

[摘要]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基本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在当前教育资源总量短缺、结构失衡的大背景下,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有效配置,不仅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探索。浙江省湖州市的现状和做法对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沈雁(1978-),女,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比较教育研究。(浙江湖州31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基于公平的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研究——以湖州市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B66)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049-0

2一、湖州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基本现状

(一)从总体数量上看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专任教师在数量上的分布均趋向于城市,学生和专任教师在农村的比重均低于30%。2009年,城乡平均生师比为17.13,城市生师比略高于城乡平均水平,但城、乡生师比总体差距不大。①(见表1)

(二)从学历层次上看

湖州市城、乡教师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89.31%和84.84%,学历整体分布呈现良好态势,但城、乡教师②的学历差距还是很明显。(见表2)

从表

1、表2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农村教师群体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52.4%,而城市占61.77%;农村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人数占15.17%,而城市仅占10.7%。事实上,统计数据中的学历是指专任教师的现有学历,而非第一学历。由于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学历为进修后学历,而且相比城市,农村在吸引高学历教师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专任教师学历差距远比数据显示大得多。

(三)从年龄分布上看

湖州市总体上城乡专任教师的年龄分布较为合理,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在中青年专任教师数量上低于城市近5.4个百分点。(见表3)

在目前湖州市城乡教师编制已基本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预计10~15年以后,农村专任教师队伍将会逐步呈现老龄化趋势。到那时,城乡专任教师在年龄上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四)从职称结构上看

从表

1、表4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农村专任教师群体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到48.95%,而城市占54.52%;同样,农村专任教师群体中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占为51.05%,而城市占45.48%。数据表明,农村专任教师职称水平同比城市普遍偏低,有一半以上农村教师的职称尚处于初级及以下状态,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数量落后于城市达5.6个百分点。(见表4)

(五)从稳定性角度看

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稳定性较差。据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农村教师打算调动工作。农村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降低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更加不均衡。

综上所述,湖州市城乡教师资源虽然在生师比方面差异不大,但在年龄、学历、职称和稳定性方面却存在一定差距。这不仅体现在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上,同时也反映出城乡义务教育在软件方面的差距。

二、湖州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归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教师老龄化导致知识的老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农村学校规模和教师编制数也随之减小,这就造成了教师老龄化。教师年龄老化不仅导致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而且带来了教师知识老化问题。

2.学历起点偏低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从教师学历数据看,当前农村教师的最高学历已基本达标,但是有相当比例农村教师的最高学历属于第二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第二学历往往不是通过全日制教育取得的,而是工作以后通过在职进修获得的。在职学习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就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环境条件有限阻碍教师的个人发展。农村社会是一个分化不充分的社会,没有书店、图书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要想买书、看书、参与培训都要到县城或者大中城市,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素质提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给农村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学历层次和晋升晋级设置了障碍,并将影响到教师个人今后的发展。③正因如此,优秀农村教师一旦有机会就

想方设法离开农村向城市学校流动,这不仅加剧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窘境,更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原因分析

根据考察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经济的原因。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之一的农村教育,其发展必然受到自身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村相对于城市,在经济、交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均较为落后。自然环境限制了信息来源和教师交流的渠道,限制了农村教师的眼界和发展空间,直接影响到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的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城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城市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为子女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一般农村居民却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子女教育投资。而且,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整体相对落后,致使农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教师资源缺乏,年轻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年轻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使农村教育发展和提高的速度缓慢,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2.制度层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点学校”制度,使一部分精英经过激烈的竞争与筛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为国家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找到了捷径,为我国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导致了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重点学校汇集了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了尖子生,也获得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牺牲非重点学校的发展为代价的。它不仅拉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距,更导致了义务教育优质师资流向重点学校,从而加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教师配置的不均衡。

3.政策层面的原因。城乡二元体制,是区域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层面的根本原因。与城乡二元发展体制相适应,我国在教育领域逐步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城市中小学实行倾斜的教育政策,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政策指引下,政府较多地关注重点学校、实验学校的建设,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或办学点却关注较少。事实上,城市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广大农村地区,城市学校占有的财政资源、物质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也远远高于农村学校。这种政策导向,是导致义务教育失衡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动因,也是导致教师资源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④

4.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分级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管理体制,这种教育投资体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首先,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过大,9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基层政府分担,而省级和中央政府分担的比重偏低。这种把发展义务教育所需资金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做法,其结果只能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降低。其次,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本上是城市负责城市,农村负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这样,城乡财政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从而影响到教师资源配置问题。⑤

5.农村教师自身的原因。农村教师由于区域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与外界交往相对较少,信息更新速度缓慢,因此竞争意识、改革意识不强,接受新事物慢。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教师之间面对面的竞争机遇也少,没有交往和竞争,就没有比较和鉴别,更没有创新和进步。

三、进一步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步调,形成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良性框架

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在解决当前城乡师资配置过程中的问题时,除了要使农村薄弱学校多途径获取教师资源外,还应当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特别是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资源供给应通盘考虑,在经费倾斜、后勤保障、人事制度、奖惩规定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形成政策驱动机制。

(二)完善财政体制,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教育投入不足。政府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福利待遇,从而吸引广大教师到农村执教。

(三)构建培训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水平、缩小城乡师资差距的有效办法。要以培养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主要内容的“领雁工程”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为平台,各类学科专业培训为支撑,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同时,通过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在教师中形成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促使广大农村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种业务培训中去。

(四)建立健全机制,加强教师交流的力度与效度

开展城乡教师间的交流,能影响并带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使教师交流工作产生实效,必须建立有效机制,从而确保交流的力度和效度。通过建立城乡教育资源网,使城乡学生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制定支教奖励制度,鼓励城市教师参加农村支教活动;加强对交流目标和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实现监管并举,确保教师交流的各个目标都得以稳步实现。

(五)形成农村教师资源生成的内在动力

农村教师资源的匮乏是影响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轮岗、支教等外在输入性方式只能暂时缓解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落后问题,还必须在农村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师资生成环境。一方面,可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努力输送农村教师外出进修;邀请在岗的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或聘请经验丰富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长期指导。另一方面,要在学校内部形成讲学习的良好风气,组织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挖掘本土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的作用

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摇篮,更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实现高校与中小学校的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高校服务地方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对推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现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的最终目标。扎实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工作,不仅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有助于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湖州市教育局2009年9月的最新统计。

②文中的教师均指专任教师;“城乡”中的“城”的范围包括“城市”和“县镇”,“乡”指“农村”。③秦玉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思路[J].教育研究,2008(3):35.④徐剑波.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3):18.⑤桂丽.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分析与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77.

第四篇:8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化配置研究

一、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基本情况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评价与监测统计指标》,考虑选取四项指标,从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三个方面构建衡量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指标体系。在教师数量方面,选择师生比度量;在教师质量,即专业化水平方面,选择学历和职称进行度量,着重以小学、初中高级教师比例来表征教师质量状况;在教师结构方面,选取年龄结构进行考察,由于义务教育师资的准公务员性质,教师岗位与其它劳动者岗位之间流动的相对性较小,对教师年龄的考察不仅是对劳动力年龄分布的了解,同时能够衡量教师的工作经验(教龄),预测教师未来的工作年限(劳动力存量)。

2、配置情况分析

(1)城乡师资总量充裕。小学师生比总体稳定在“十五”末的水平,而初中师生比呈下降趋势,平均水平由2005年的1:16.1减少到1:13.9。从城乡分布看,受适龄人口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适龄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聚,城镇小学、初中的师生比均高于农村。相对于城镇初中而言,农村初中的师生比明显减少。就总量而言,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资源配置状况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2)学历水平提升显著。2008年,全市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9 %和 99.4%,通过实施学历提升工程,高一层次学历比例提升显著,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的比例达79.7%,较2005年提高了 23.3个百分点,初中本科及以上比例达69.9%,较2005年提高了27.7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初中学历提升更为迅速,小学大专以上比例达73.2%,初中本科以上比例达62.9%,分别较2005年提高了 26.6和33 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也明显缩小,小学大专以上的比例差距由2005年的29.6%缩减为17%,初中本科以上比例由2005年的32.8%,缩减为16.8 %。在新补充教师中,小学具有大学专科、初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成为主体。

(3)师资质量稳步提升。按照教师评级的标准(综合考虑学历、教学经验与教学结果),从总体上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质量稳步提升。小学高级教师比例逐年增加,4年来增长了近20%,初中高级教师占比虽低,但增长迅速,平均水平4年增长了近1倍,从城乡分布看,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城镇高于农村,城乡绝对差距呈逐步缩小的态势,2008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已略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但初中高级教师在城市、县镇、农村呈明显的梯次分布,形成城市高于县镇、县镇高于农村的布局,且差距逐年扩大,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已由2005年的9.8%,扩大至13.1%,县镇与农村的差距也由2005年的2.5%,扩大至6.5%。

(4)年龄结构总体呈年轻化趋势。全市小学教师年龄主要分布在30-40岁之间,平均年龄变化比较平稳,稳中有降。从城乡分布看,城市教师相对年轻化,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以2008年为例,35岁以下的比例超过55%;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50岁以上的教师占24%以上。初中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年龄结构稳定,变化很小,但年龄段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年龄段,比例超过85%,初中教师年龄段的分布差距不大。

二、中小学师资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总体数量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矛盾并存。现行编制标准按照学生数来核定,对于生源充足的城市学校是适用的,但是对于学生数不足的农村中小学却不适用,造成比较严重的超编现象。以江都为例,近年来该市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农村小学已由2001年的225所撤并至66所(含村小)。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中心学校规模难以容纳等原因,有16所村小和1个教学点暂时难以撤并,基本都是单轨教学,且班额不足,一个班只有20-30名学生,少的只有8、9人,同样要配齐教师,才能开齐上足课程。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学龄儿童逐步减少,小班化教学将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小学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也须相应调整。生源下降和学科设置的专业化趋势与按照学生数核定教师编制的现行制度之间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学校需要补充新教师,保证所有课程教学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超编则限制学校师资的补充。

2、学科结构不配套的问题较为突出。从学科结构看,普遍存在学科教师不配套的问题。小学语文、数学学科富余,体育、美术、音乐、外语学科教师缺乏;初中段化学、物理学科教师剩余,体育、综合实践课程缺编严重,部分农村小学,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教师,英语、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规定的课程均未能正常开设。

3、初中高级教师职称配置方式有待改善。高级职称评聘更多向城市、县镇学校倾斜。尽管农村初中高级职称比例增幅较快,但城乡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城乡教师的职称结构因人才配置和评聘机会而存

在差距,将直接拉大学术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差距,扩大城乡学校学科层次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鸿沟。其影响所及是多方面的:首先,高级职称偏低造成农村教师总体工资水平偏低;其次,严重挫伤农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鼓励农村教师安心从教,也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因此合理的职称结构分布对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均衡配置师资队伍的意见和建议

1、重新研究确定教师编制标准。建议编制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进行调研,重新确定编制核定标准,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是照顾年老体弱教师。在执行省市编制政策时,应根据本地教职工年龄结构、身体健康状况,适当考虑年老体弱教师的编制照顾比例。二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区别对待。适当提高生师比,或采用班师比进行替代。对紧缺学科师资可采用计划单列或增加指标等途径予以解决,以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三是考虑小班化教学。从长远看,小班化教学是趋势,欧美大部分国家都已实施小班化教学,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区也在实行或试点。实践证明,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核定编制时应考虑中小学的小班化教学的因素。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建立教师能进能出机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快建立教职工的社会保障体制,探索教师社会保障的有效途径,保障师资队伍进出渠道畅通。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和相关政策,按实际需要制定职称评定的指

标,确保农村学校教师应有的高级职务所占比例和名额。三是促进教师队伍的交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打通城乡教师之间的流通渠道,逐步解决城乡教师交流难的问题,使城乡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优秀教师比例、编制状况趋于合理,充实农村学校的骨干力量,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促进教育的均衡。四是充分发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制度的导向功能,激发教师活力。

3、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岗前培训和全员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实施严格的培训管理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提供学习机遇和条件,调动中小学教师自觉参加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新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能力。根据农村中小学实际,改革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教育网络作用,有效运用先进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4、强化骨干教师培养。深入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按培养计划组织各项培训与交流展示活动。强化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坚持开展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评选工作,继续以校本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为载体,以教学基本功大赛、岗位能手竞赛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为重点,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骨干教师队伍结构,完善骨干教师队伍梯

队,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作者为市政协委员)

第五篇:2016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调研报告

2016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调研报告

1、教育现状

**区位于**市区西部,总面积682平方公里,人口为23.63万人,辖区有2个街道,5个镇。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所,在校生26969人。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7所,小学21所及农村教学点7个,在校初中学生6880人,小学学生20169人。

全区共有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26所,占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89.7%,区级以上优质学位达24270个,优质学位率达90%。新华街道办事处、惠民街道办事处、龙归镇、江湾镇、西联镇、重阳镇已被评为省教育强镇(街),西河镇正在积极申报省教育强镇。2016年3月,**区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称号。

二、措施及成效

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际扶助联合体建设,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行城区学校、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的做法,在开展校际扶助联合体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省'千校扶千校'活动开展的契机,抓好校际扶助联合体建设,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大力推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促进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轮校际扶助联合体试点工作以第九中学、东岗小学、金福园小学、田家炳小学、红星小学为龙头学校,分别与部分学校结对帮扶。活动至今,共有28位教师进行了联合体内的岗位交流,上校级以上示范课78节,听课教师达549人次,听课、评课达183节,参加教师737人次,召开教师专题讲座(报告)18场,参加教师796人次,安排研讨展示课30节,参加教师173人,集体备课活动320多次,联合体内教育教学交流活动有270多次。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73篇,教师论文获区级以上奖励343篇。各联合体学校共向区申报立项课题40多个,如红星小学的《基于教育叙事的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齿轮小学的《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及改良措施的研究》,**小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田家炳小学联合体邀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726项目研究中心王建、马严君教授到田家炳小学举办国家级课题《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与衔接》开题报告会。2016年3月,红星小学联合体的《网络环境下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申报成为广东省67个重点德育课题之一。各联合体注重加强交流与借鉴,创新工作方式,有效整合资源,联合体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受帮扶的学校进步明显,原本办学基础较薄弱的龙归中学、重阳中心小学、**小学、齿轮小学、至和汤邓淑芳纪念学校、龙归中心小学、镇泰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加大对联合体学校的帮扶力度,使受扶助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新华小学、芙蓉山小学在新一轮的布局调整中分别并入东岗小学、金福园小学,增加了城区小学的优质学位。至和汤邓淑芳纪念学校、龙归中心小学、齿轮小学、镇泰小学先后获得'**区教学工作进步奖';龙归中学、龙归中心小学、**小学、重阳中心小学、至和汤邓淑芳纪念学校先后被评为'**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校际扶助联合体'试点活动的开展,是**区实施城乡教育均衡配置战略的一种尝试,有效缩小了校际间的差异,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6年12月,**日报社、**电视台、**电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了**区'校际扶助联合体'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效。目前已开展了新一轮的校际扶助联合体帮扶活动。

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投入体制。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归位使用,让教育发展'轻装上阵'。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两个提高'、'三个增长'得到贯彻落实。近三年,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12136万元、14018万元、1702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3%、15.51%、21.47%,全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13102万元、15130万元、183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15.48%、20.95%,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近三年,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856元、3179元、3768元;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06元、675元、965元;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均逐年增长。同时,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每年都在40%以上,这为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此外,我们倡导善举,发动驻区单位、企业、各界热心人士捐款助教,争取上级支持,多渠道筹措创强经费。据统计,自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以来,我区共投入1.1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区教育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区教育专用资金的使用做到四个'全部':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学校的基本建设及相关教育事业的开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总额按省核定的比例全部用于教育;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按时下拨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全部到位。各种教育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没有发生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的现象。

三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为标准,全面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近年来,我区按照省规范化学校的标准,结合'校舍安全工程',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区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意见》,区财政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社会各界捐资1500多万元,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一是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新建**中学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扩建、维修沐溪小学、江湾中心小学、龙归中学等教学楼、生活用房和功能场室,扩大校园面积47600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2234平方米;二是投入2500多万元用于配置各中小学电脑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安装校园网,装备初中理化生实验室,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安装校园监控系统。投入1300多万元改善龙归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投资596万元新建建筑面积为4205平方米的龙归中学教学楼;投入800多万元改善重阳镇学校的办学条件,投入1000多万元改善西河镇**中学的办学条件,将该校改建为一所规范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由创强启动前的3所增至目前的26所,到2016年,全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标率达到100%。

四是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加强农村校长队伍建设。坚持办好每年一度的校长培训班,邀请国内着名的名校长等教育名家来我区授课,并积极选派校长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实施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工作,还开展了**区'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每学期举行评优课、示范课、论文评比等教学教研活动,实施'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校长及教师。严把教师准入关,在向外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同时,充分利用我省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实行上岗退费的政策机遇,吸收和鼓励优秀师范生到农村任职任教,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近三年来面向社会择优招聘了134名教师,大部分安排在农村学校任教,优化了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建立了教师交流制度,把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纳入职称评定的条件之一,三年来,城区中小学先后有88位教师主动报名到乡镇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年以上的支教活动。同时也安排了141位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区各中小学进行教学交流。目前,全区学校有市级以上教育专家2人,市级以上的名校长6人,市级以上名教师15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205人。全区小学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88.8%;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9.1%,其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74.3%;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4.5%,其中研究生3人,占专任教师的1.8%。

五是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启动创建省教育强区之前,我区有中小学58所(含教学点),布局分散,部分边远学校办学规模小,功能场室不足,教学设施设备比较落后,专业教师相对薄弱,素质教育难以开展,均衡教育差距较大。()针对这一状况,本着整合教育资源,方便学生就近读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了《**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6——2020年)》及《**区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6——2016年)》及《**市**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2016-2020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撤并学校及撤并时间、方法、步骤、责任,近年来,我们先后撤并了新华小学、芙蓉山小学、一棉小学、龙归二中等28所学校(含教学点),使我区学校更好地适**市发展的需要,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使均衡化教育有了较大的进步,得到了群众和社会的认同。

六是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督导。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督导制度,每年组织由党委牵头,人大、政协参与的教育专项督查,重点强化对教育投入,资金拨付、使用、管理等情况的监督,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等专项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区对实现教育目标任务好的镇(街)进行适当奖励,对不能如期实现目标任务的镇(街)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三、存在问题

1.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还存在一些差距。

2.老城区人口逐年增多,住宅小区不断兴建,学位偏紧,城区部分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

3.**城市西移,芙蓉新城开发,需新建一批学校。这些学校要按城市学校标准规划、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以城市学校标准配置,教育用地和教育投入都面临较大困难。

4.新一轮的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

四、意见和建议

(一)虽然我区的房地产业不断发展,小区、楼盘纷纷建起,但配套建学校的却一所也没有,市民入住新小区后,常为了孩子上学问题而烦恼。越来越多的城市'新移民'令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压力不断增大,出现了部分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和入学难问题。因此,希望政府能够尽早出台相关文件,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成片开发的住宅区,应做到配套学校与建设项目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分期分批建设的开发区,要按城市规划要求和标准留足中小学、幼儿园规划用地,并由建设部门责成开发单位将配套建设学校资金存入市财政专户,在开发建设面积达到住宅区总建筑面积的60%时,必须动工建设配套学校。未能整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零星分散住宅区,由规划部门根据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规划统一安排建设用地,建设单位按建筑面积大小分担配套学校建设费用,将资金上交市财政专户储存,统一管理,用于配套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同时,我们还要加大招生的透明度,预防开发商不建校,却打着可以入读名校的幌子卖房的现象的发生。

(二)为解决城市'新移民'子女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减少'大班额'现象,减轻我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压力,拟在目前及未来几年学生生源集中地新建4所学校,扩建2所学校,改建1所学校。

下载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综述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综述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若干思考

    关于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若干思考2011-1-30学习记录率先实现县域内城乡、校际之间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一是教师招聘录用政策。二是教师编制核定政策。三是教师岗位设......

    均衡教育下的农村师资配置的议案

    均衡教育下的农村师资配置的议案 受均衡教育的影响,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教育经费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2009......

    义务教育均衡

    宁陕县开展义务教育学校 结对帮扶活动促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为促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步伐,宁陕县教体局安排城区学校与偏远乡镇学校结对,从五处着力开展......

    上海市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上海市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上海市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市级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缩小区(县)财政投入差距,推动优质教育资......

    固原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汇报

    固原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课题申请人对申请的本项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必要、充分条件的简要分析以及研究任务完成的可行性分析说明 1、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必要、充分条件......

    推进义务教育在学区内均衡配置的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

    王集中心小学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在学 区内均衡配置的实施方案及相关举措 一、公共政策的设计 当代政策学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

    义务教育均衡[精选5篇]

    义务教育均衡 几年前在北京,每到义务教育入学季,找门路、拼关系、托人情,是家长们的“必修课”。从去年开始,“择校”这个词已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就近入学”。“条子生”......

    义务教育均衡汇报材料

    推进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内涵 ——陈集中心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近年来,我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职责,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着力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