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物理比值定义法中德育素材的挖掘
浅谈高中物理比值定义法中德育素材的挖掘
摘 要:目前就比值定义法的学科专业问题讨论居多,根据比值定义法的本质特征进行德育素材的挖掘,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比值定义法;德育素材;物理量
一、物理即人理,挖掘物理学中德育素材的必要性
山东济宁一中有位名叫徐启彬的物理老师,他有句名言――物理即人理。物理学中处处蕴含人生道理,只要物理教师善于挖掘,就可以挖掘出一定的德育素材。如何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这是物理教学面临的任务之一。德育寓于物理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物理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由于多数物理教师对教书育人中的“育人”意识淡薄,即使教材中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熟视无睹。又因物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理科老师多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前人积累的数学知识。这就使得物理教师侧重知识原理的传授及智育,而忽视了对物理知识中所蕴藏的德育内容的挖掘及物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此,本文以高中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为例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
二、比值定义法简介
比值定义法,就是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中学物理教学许多物理概念都用这种方法来定义。有人从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繁杂、物质属性的区分和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指出比值定义的必要性,从比值定义法变化不变性、本质差异性和变量联系性的本质特征进行阐述。其中,作者特别提到,物理学家用一些特殊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描述对物质的认识,为了区分物质的不同属性,方便比较,联系新旧事物,采用了数学“尺”的思想,把y/x作为简单的测量工具,用来度量物质的状态和属性。既然是“尺”,自然就是由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不会与被测量的物理量有关,符合物理知识体系。因而,我认为比值定义法提出的根源是比较,因比较而生,如我们要比较位置变化的快慢,用比值定义出了速度v=;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用比值定义了加速度a=;比较做功的快慢,用比值定义了功率P=;比较电容器电容的大小,用比值定义电容C=等。
三、从比值定义法的本质特征挖掘德育素材
1.比较的必要性
比值定义法的提出源于比较,正如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甚至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开始被拿来比较。似乎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定位自己。这是自然的法则,是物种优胜劣汰的规律。我们只有在竞争比较中,去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如我们的高中生通过高考这样的一个平台来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2.比较只是形式而非本质
比值定义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被定义的物理量与定义式中的物理量没有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很多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还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决定式a=。如,加速度的决定式C=。因此,虽然学生常常通过高考来一较高下,可学生本人却又与高考这个平台,与其他参加高考的考生没有必然的关系,或者说他的人生、他的命运并非由高考这把“尺”决定的,这一切还得需要他自己来把握,也就是由他自身素质、后天努力等因素来决定。因此,我们要正视每一次考验,但又没有必要过分纠结于每次考验的结果。
比较固然重要,有时需要跟别人比,有时需要跟自己比,有时需要横比,有时需要纵比,到底怎么比,比来比去,核心还是自己,有时也可以拿自己的长处优势去和别人的短处劣势比。比较仅仅是一种定位方式,不是决定方式。比值定义法,奥妙无穷,人生,亦是如此。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比值定义法的本质特征,让学生懂得比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坦然面对比较,学会比较,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参考文献:
张冲.基于高中物理比值定义法的本质研究[J].学科研究,2012(06).?编辑 段丽君
第二篇:高中物理中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
高中物理中比值、乘积定义的物理量
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
(初中:密度ρ=m/V压强P=F/S)
力学:速度v=Δx/△t加速度a=△v/△t线速度v=△s/△t角速度ω=△θ/△t
劲度系数k=F/x动摩擦因数μ=f/FN
电场:电场强度E=F/q电势φ=Ep/q电容C=Q/U电势差U=W/q 电路:电流I=q/t电阻R=U/I电动势E=W/q
磁场:B=F/ILB=F/qvB=Φ/S
电磁感应:感应电动势E=n(△Φ)/△t
光学:折射率n=sini/sinr
乘积定义的物理量
力学:功W=Fscosθ重力势能Ep=mgh动能Ek=1/2mv2动量P=mv冲量I=Ft
磁场:磁通量Φ=B·S
电路:焦耳热Q=I2Rt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执教十余年,但在教学中仍然感觉到学生的写作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二是写作内容空洞乏味,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笔是心非;三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平时没留心观察或观察不细致,没注意积累素材;阅读量太小,积累词汇太少,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针对以上状况,我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一、从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入手积累和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把句子读通读透。然后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积累训练让学生通过熟读、抄写等手段当堂就完成了对课文好词佳句的积累,训练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语言材料。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训练,可让学生运用其中的重点词语造句或运用句中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等,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抓住文章中的典型的段落进行分析和训练。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在学习这些段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典型段落的结构,写作方法,写作的顺序,领悟作者融入的感情,并认识的到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清楚的,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从而也让它成为写作的一个训练素材。
许多课文都会有可以给读者思考空间的地方,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句子,给学生充分想象的活动空间,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
四、从学文感悟入手进行习作训练。
学生读懂全文后,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文章情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老师抓住了这一训练的内容,既让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又在训练中锻炼了写作的能力。
五、从故事的结局入手让学生续写课文。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进行内容的延伸,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思想还不成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篇:挖掘大自然中的习作素材
挖掘大自然中的习作资源:
自中年级学生尝试写段落开始,便开始存在危惧心理,所写内容千人一面,素材雷同,原因往往是选材时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欣赏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便可拓宽学习作的道路。
大自然习作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又分为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天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荒漠、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而学生习作中的自然景观还包括自然风景的描写,如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日出日落,潮涨潮汐,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等;如《下雪了》。人为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大到乡村、工矿、城镇等地区,小到花园、校园、街道、小巷等的描写,都属于认为景观的范畴,如《美丽的校园》。
二、动物描写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千姿百态的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生存伙伴,更是儿童的好朋友。有了动物,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动物一般分为飞禽、走兽、昆虫、水族等。它们有的能在天上飞翔,有的能在地上奔跑,有的能在水中遨游,各有特点,而且不断变化。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影响下动物养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性。它们虽然不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但是,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从它们的动作、叫声中就可以体会和想象“情绪、思想”的变化。教材中有多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同时多处也提到描写动物的习作要求,因此,引导学生去观察、积累素材,意义重大。
三、植物描写
大自然是美的,那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树木,那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花卉,以其色彩、情态、形状、功能装点着犬自然,也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宜人、多姿多采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的生存、生活离不开植物,花草树木也成了学生习作的重要素材。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而且其形状、颜色、气味各不相同,只有引导儿童去观察,去探究,去发现,才能写出一篇篇妙趣横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描写植物,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即咏物言志,例如,语文课上学过的《落花生》〈许地山著)、《白杨》〈袁鹰著〉等,都是咏物言志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四、游记
游记,也叫旅游记,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习作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生活休闲的一部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既可以开阔视野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情操,为学生习作提供素材。游记取材极为广泛, 随意性很强,凡在旅游过程中经历的风土人情、山川名胜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素材。同时,还可以介绍自然的、历史的、科学的知识,总之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如《北戴河游记》。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同时写法自由,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五、参观记
参观,是一种带有一定学习目的实地观察活动,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比如,参观名胜古迹、设施、大型建筑群,如工厂、学校等。它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集体活动。由于参观这个词的词义比较丰富,它还包括参拜或参谒的内容,带有瞻仰的成分。因此,在写参观的对象中,还可以写参观烈士墓、参观烈士陵园等等。既然参观有一定的学习或瞻仰目的,那么就不能只写“观”,而应对参观对象的各种情况进行介绍,要有自己的认识。写参观活动,主要是把活动中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真实生动地记叙下来,以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六、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人们在完成了调查工作之后,为了使调查的成果形成为文字,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的反映客观事实的书面报告。
由于调查报告是调查与分析、实践与理论、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实用性文体,是从调查目的通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桥梁和工具,它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生所写调查报告的内容,往往是与语文实践活动课或科学课、劳动课紧密相联系的,或者调查一种社会现象,如《街头错别字现象》,或者跟踪调查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生长规律及存在的自然现象等,如《有趣的植物》。占有一定材料后,便需要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
挖掘生活素材,彰显英语魅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教学的不竭之源。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各种生活素材,巧妙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才能彰显英语学科魅力,使之“活水”不断。
一、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提出背景
英语是一门需要学生大量实践的课程,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语境及交际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形成英语的能力。现行的《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部分,都提到材料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对教学生活化都做过精辟的阐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知识构建理论中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及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二、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课题的理论依据
德国有位学者说过,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融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学与生活如是食盐与汤肴,食盐融入汤中才会被吸收,汤肴才会变得更加美味;教学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走向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是当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语境教学、合作学习、过程教学等众多教学模式的共性之一。其目的是把语言教学真实化、情境交际生活化,让学生在完成(模拟)真实生活的各种任务中形成自己的学习及语言运用能力。
三、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简例
中国南宋思想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英语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活水”与“源头”关系。为了让英语教学“活水”不断,永保魅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英语教学生活化我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巧借生活常识,优化听力训练
《Go For It》听力材料提供全真信息,语言材料注重真实性、实用性、时代性,并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信息量大,形式多样,由浅入深营造的语境生动丰富。一开始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词的增多,语速的加快及语境的复杂化使得Section A的任务完成阻力增大。如果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在一味的“满堂放录音”,整节课都是让学生在听——做题——核对答案的过程中度过,学生会产生厌
倦心理,大大降低了听力的教学效果。
针对此种情况,我采取了“一预测,二复核,三复述”的生活化听力教学策略,使得听力教学新意迭起,效果极佳。以《Go For It》7B Unit 9 Section A 1b为例,在做听力训练之前,我先让同学看图做预测,看图依据生活常识及图中已知信息补全六幅图中所缺的单词。并给出一个实例:本题是谈论Lucy’s last weekend ,既然是weekend,那么就包括Saturday 和Sunday两天,分六个时段即:Saturday /Sunday(morning、afternoon、night);从图e中已知On Saturday morning, Lucy played tennis.那么图f中的空白处自然就剩Sunday morning, 所以就填Sunday。在老师的思路点拨及示例下,同学很快的就完成了预测。于是水到渠成的进入了听录音复核阶段。由于学生实现利用生活常识已作了预测,此刻正期待着验证自己的预言,所以他们想听录音的心情十分急切,老师正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录音,同学则聚精会神的做自我核对,当录音放完,学生们个个兴奋不已。原来,此类听力题不用听录音,仅凭生活经验也能轻松拿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顿时大增。乘势我又出台了第三个环节“才艺秀——复述听力文稿”(先口头,再笔头;第一次:用第一人称;第二次:用第三人;)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层层训练中,学生既有主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积极探究问题,自主生成和解决问题的亲身实践经历,又在由浅入深的生活化话题展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为本单元的话题作文的有效开展做好了铺垫
(二)回归多彩生活,让英语写作绽放朵朵奇葩
许多人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中国孩子没有真正的英语交际环境,写不出富有生活气息的英语文章。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生活至于英语犹如空气之于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英文商标、英文广告及英语歌曲便是极好的例证。在英语教学中便有类似的写作训练。如:7A 中的 Note(写便条)Lost & Found(失物招领);Wanted(招聘)Movie poster/Movie review(写电影海报/影评)7B中Newspaper ad(招聘员工;写应聘信;为店铺写促销广告;写调查报告;)Tour guide(英文导游词),Travel diary(旅行日记)等都是撷取生活中的“活水”,让英语写作训练源于此,又更富生活气息及文化蕴含。在英语教学中,只要我们始终能用一颗生活化的眼睛带领学生去挖掘生活这座宝库,用自信、睿智的大脑筛选有用的素材,灵巧地用标准的英语句式来编织各种体裁的英语文章,那么,英语写作的这篇领土上定会绽放出朵朵艺苑奇葩。
(三)搭建英语“DIY”展示平台,彰显英语生活化特色
语言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英语也是如此。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及时结合教材单元话题,创设形式各样的“Talent show”(才艺展示平台),让学生以Free talk、School play、Role play等形式自 编自创丰富多彩的英语“DIY”活动。以下仅以《Go For It》七年级教学为例予以说明。如在进行7A 教学时,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English Speech Contest(introduce yourself 自我介绍/ your friends介绍朋友/your morning/day介绍自己的早晨、日常作息习惯/your school life
介绍学校生活/birthday survey results生日调查报告、wanted 简单的招聘启事等.)pair work /group work(派对或小组活动)。同时,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知识竞赛(English competition)、英语手抄报展(English Wall paper)英语作文竞赛(English writing competition)等传统实践活动。
除以上DIY展示平台外,在7B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如下话题的系列访谈(Talk Show)活动.如在unit2开展问路与指路(ask for and give directions on the streets),unit4 开展谈论理想职业(talk about ideal jobs),unit 5开展课间及重要场景现场播报(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unit7开展谈论人物外表长相(talk about people’s looks),unit 8开展预订食物(order food),unit9/10开展谈论近期发生过的事(talk about recent past events),unit11开展发表个人对事物的看法(give opinions;likes and dislikes),uint12开展谈论及制定家规、校规及公共场合的制度(talk about rules)在最后一单元,也可开展制作时尚英语制度牌的实践活动或“家规之我见”的辩论会。在学生们动手制作,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突显英语浓郁的生活源泉,秀出英语生活美的不竭魅力。【教学反思】 现实生活是英语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只要我们能坚持将两者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让课堂及学科活动生活化,情景化;那么学生就会乐学、爱学、会学、会学;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也将继续彰显其“生活的镜子”职能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