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刍议[本站推荐]
师德刍议
四化伟业,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这些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此势必引发以下一些问题:何为师德,即师德的内涵、外延、核心各是什么?师德的核心结构是怎样的?如何提高师德修养?怎样加强师德建设?对这些问题,有的已经进行了研究讨论,并有相当成果,但有的问题的研究还刚开始,甚至尚未进行。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师德的内涵外延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它由三个子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有机组合而成。因此,要正确理解师德的涵义,首先就应对这个子概念作必要的了解。
1.教师。由李冀主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的《教育管理辞典》对教师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用坚实可靠的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研究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他们的求知兴趣和认识能力;培养有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事求是,为祖国建设事业而献身精神的一代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这一概念的界定则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两种解释虽然表面看去有些差异。但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把教师界定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
2.职业。《现代汉语词典》对职业的解释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这一解释揭示出职业的一个基本事实和特征——干活为挣钱。但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解释是不全面的。众所周知,职业是伴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社会上的每件事都要有人做,且专事要有专人做,否则就无所谓劳动分工,从而也就没有职业的概念。因此,专人做专事是职业的又一基本特征,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专业了。这样我们是否可以把职业这一概念作如下界定:所谓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可以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具有特定职责的专门业务。3.道德。《现代汉语词典》对道德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把道德这一概念界定为:“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两者虽然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道德这一概念的本质,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首先教师是一类专业人员;其次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要覆行教书育人这一特定的职责;再次教师无论在社会上作为一般人,还是作为专业人,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三者的有机组合就产生了教师职业道德这一概念: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这便是师德的内涵。
那么,师德的外延又是怎样的呢?1984年10月13日,当时的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共有六条,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规定。1991年8月13日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对上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作了修订,制定并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为六条。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师德建设,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于1997年8月7日重新修订并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八条。主要内容分别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并对每条都作了更加详细的相应规定。我们可以把这八条规范看作是师德这一概念的基本处延。
1997年9月4日《中国教育报》和同年第10期《人民教育》在发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分别在评论员文章《把师德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和短评《加强师德的重要举措》中,都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师德的核心内容。这三条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必须信奉之,遵循之,笃行之,并在信奉、遵循、笃行的基础上升华之。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二、师德的核心结构 为什么说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因为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它是师德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而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得到充分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这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三方面缺一不可。三个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缺乏,对于教师而言,都是“缺德”。另外,这一核心结构也显然蕴含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师德外延的其他方面。由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师德的核心内容分别侧重于师德的三个不同方面,从而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师德的三个不同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师德空间”。每一个教师在任一瞬时的师德,都可以看成是这一空间的一个“动点”。这一动点的“三维坐标”为敬业,育人,师表。动点的“轨迹”就是每一教师的师德历程---“师德曲线”。
这个图揭示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由三个维度及每个维度的四个层次组合而成的,我们把它称为“三维四层”结构(或模型)。对此我们作如下解释。
1.敬业维度表示一个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在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职业认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的不同,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在认识、态度、价值观上有四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即畏业、爱业、乐业、创业。所谓畏业是指敬畏自己的职业,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仅当作一种“干活挣钱的行业”,而又很怕失去它,那他对教师职业就具有一种敬畏感,其敬业的精神是始于畏业。畏业者对职业能尽职尽责,爱业者能自立自强,乐业者能无怨无悔,而创业者则表现出一心一意。这四种不同的的职业感,虽然层次不同,但都是教师敬业的内在动力。显然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经历或达到这样四个层次的职业感的。比如有许多教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甚至在参加工作前,就热爱教师职业,因而就没有畏业感。同样有的教师一辈子都仅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门职业,而没有把它当作一门事业,那么他虽然也可以达到爱业的层次,但不会有真正的乐业感,更达不到创业的境界。我们认为,从爱业到乐业,是一个教师将自己的工作视为职业到视为事业的飞跃,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由此可知,敬业是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田沛发、刘让贤、李吉林等就是具有高尚敬业精神,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立了光辉业绩的优秀人民教师的代表。
2.育人维度表示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教书育人的业绩如何,除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外,还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一门专门的技术,需要教师勤奋训练,对其中的规律刻苦钻研。教师教书育人的业务水平可以有四个不同层次:技术、技能、技巧、技艺。每个层次虽然渐次递进,但受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并非每个教师都能达到高级的境界,否则也不会有出类拔萃、技艺超群的说法。不过,“勤奋+方法=成功”适合每一个人。故博览古今中外典籍,使自己成为饱学之士;勤练教书育人技艺,使自己成为专业高才;深研教育教学规律,使自己成为教育行家,应成为每个教师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于漪、魏书生、孙维刚等就是许许多多这样的教育英才的代表。
3.师表维度表示一个教师为人师表的品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肩负培养“四有”新人的神圣使命,这就决定了社会对教师的品行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是规范的,是学生学习的模范,而优秀教师还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模范,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模范,这就构成师表维度的四个不同层次:规范、垂范、模范、世范。我们平时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就是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书育人的水平与高洁的为人师表的品行吗?一个人民教师敬业精神高尚令同行感动,育人水平高超令学生佩服,而师表品行高洁则令世人敬仰。孔夫子、陶行知就是这样的万世师表。
4.图中曲线AB表示一段“师德曲线”,即表示着一个人民教师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三维空间”中所走过的轨迹。起点A的“坐标”为爱业,技术,规范。它的意思是:这个教师从当教师这一天起,就热爱自己的职业,具有教书育人的技术,为人师表品行规范。看来他是一个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而B点则表示这名教师对职业的认识由爱向乐过渡,掌握了教书育人的技能,为人师表已达到垂范层次,即达到能为学生作出榜样的层次。而曲线B端的虚线则预示着这个教师在师德方面的发展方向。很明显,从理论上说,每个教师的师德都能在这个“三维空间”中找到对应的曲线,所不同的是曲线起点、终点、形状或曲线段的长度而已。
三、师德的培养提高
根据师德的“三维四层”结构理论,每个教师的师德历程就可以看作是“师德空间”中的一条“师德曲线”。因此,所谓师德的培养提高,不外这样两大方面:一是提高“师德曲线”的“起点”,二是保持“师德曲线”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提高后备师资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1.提高后备师资的质量。由于我国的后备师资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因此,提高后备师资的质量,主要就是提高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为此,首先是要提高师范院校的新生质量。由于教师职业特征的鲜明性、特殊性,需要从教者具有一定的特质,甚至还包括一些先天的素质,从而对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进行适当的面试还是很有必要的。其次,还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师范院校的新生是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志愿兵”。其次对师范院校毕业生实行“毕业证书十教师职业技能证书”的所谓“双证书”制度,对于提高师范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有积极作用。再次,平时要加强对师范生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使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真正做到以上三点,就能较好地保证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有一个较高的师德起点。
2.加强师德建设。根据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建设应首先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的学习、执行、检查。如果教育教学常规得到切实贯彻执行,那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得到了基本保证。事实上,社会各界对师德的意见,大多数都属于教育教学的常规问题。如体罚学生,不遵守劳动纪律,不认真备课、上课、批改,对自己教的学生搞有偿家教等问题,都是教育教学常规所不允许的。二是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师德的方方面面,当然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各有侧重。当前特别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才教育,以及先进模范教师事迹的学习。通过不断的自我职能开发,逐步掌握高超的教书育人技艺,才能从成功中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完成从爱业向乐业的过渡,进而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立辉煌的业绩。三是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那些没有敬业精神,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应坚决予以淘汰,从而促使整个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化提高。四是建立师资储备制度。这一方面是优胜劣汰机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行(有余量教师可供选择),还有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进修提高。
第二篇: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作文教学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因此在不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下,作文教学需不断地进行推陈出新。改革进程中,受到现今应试教育影响的作文教学出现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学生、社会三个方面。前人前瞻性作文教学理论留下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教会学生写作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写出贴近生活的作文;作文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激发写作兴趣。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新意思的语言使用行为。作文教学是一种教会学生发现世界,认识自我,阐述思想以及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语文“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综合展现。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教学贯穿了我国上千年的历史,追溯到隋唐科举制――文定终身,着眼近现代作文教学状况,根据事物的发展总需要因时而异,因事而议的道理,我们不难发现作文教学是一个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中的变化、改革以及创新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一、作文教学改革
一般我们认为有了人类社会,教育也就产生了。自古代开始,语文教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个历史时期,其一定程度上受到每个历史时期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语文教学不断地演变、发展,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不断地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在原始社会,作文教学尚且隐藏于人们没有文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并不为人们所知,它们用于口头语言学习交流生产劳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象形文字、书简的出现,西周学校的产生,伟大学者以及代表其言论的教学教材的诞生,作文教学的雏形形成,可见,作文教学经历了由言语到语言文字的改革。纵观古代语文教育,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对作文教学改革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加之科举“一文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使得“为官”与“作文”紧密捆绑,直至明清“八股文”,无不如此。从此作文教学带着政治目的与个人主义功利色彩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在封建社会开科取士的选拔制度下,“文章千古事”是作文教学的最好映照。具体来说,在明清时期科举八股取士的方式下,作文以八股文的形式出现,占据了几乎所有读书人的思想,其扮演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这种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形式主义,成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文人思想也因此受到禁锢。清末鸦片战争时期,近代西方现代思潮的不断涌入,新旧文化发生碰撞,许多有识之士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潮中甄别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漫长科举制度下的作文教学弊端也逐一显现。众多学者中,梁启超对作文教学思想见解独到,可谓高屋建瓴,他发表出版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作文教学法》两篇专论有效促进作文教学改革道路科学化,对近代作文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梁启超作文教学四原则,“坚持从实用出发,教学生写日常应用的文字;坚持从实效出发,教学生写一次得一次的好处,反对多作而草率从事;坚持从实际出发,教学生写有实际内容的文章;坚持从实感出发,教学生写真情,说真话”可以看出,他纠正科举制度下的作文无实用价值之弊病,首先要求学生写贴近生活的有用文章,主张革除旧弊,将八股文、试帖诗、绮丽文、矫揉文以及无病呻吟的文章祛除。其次,作文教学要有实际效用,学生通过写作要有所得,十年寒窗,苦读苦背经书的方式不可取。然后要求文章从实际出发,形式主义、凭空胡诌的文章要不得。最后,作文教学要从学生自身实际思想情感出发,表达主体真情实感,禁锢人们思想的写作方式理当革除。由此可见,梁启超作文教学法的提出为近代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科学地前进道路。
随后,一批批从事语文作文教学的工作者从梁启超作文教学理论中获得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而又因其理论的系统性、前瞻性,为现代作文教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现代作文教学改革并未能完全按照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方向前进。其过程中,作文教学曾深受“左”的思潮和“政治第一”的文艺服务观的影响,大部分作文命题是为政治宣传服务的,如“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53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56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58年),这种命题作文方式是科举考试的沿袭,成为作文教学改革史上的倒退。而高考制是继科举制之后作为我国目前最公平、最公正、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对全社会的影响力是国内其他考试所无法比拟的,其中,语文作文是目前各科所有试题中占分最多、用时最长的一道试题,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作文教学只重结果而轻过程意义,可以说是改革中的又一退化。进入二十一新世纪后,许多学者和国家教育部都意识到了改革的问题所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负责任的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写作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本、张扬写作主体个性、倡导创新的新内容。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为作文教学谋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应试与教学两者仍处于不和谐状态。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新课改为时代背景,新课标为指导,对作文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当前,作文教学研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各种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如:随笔化写作教学、诊断式作文教学、粘连作文教学等等。在仔细研究后,不难发现这些思想观点的实质是对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作文教学理论活跃的局面前,作文教学的效益仍然不尽人意,原因可能是语文教育专家的研究侧重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存在一定距离。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自身素养和视野限制;二是目前社会中、高考应试教育的压力影响;三是受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
(一)教师自身素养和视野受限制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中的施教者,首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不容忘记,自然应该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为此,教师要善于写作并有经常习作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能指导学生的作文。
其次,在新课标、新课改的引导下,仍不乏有许多教师观念陈旧,认为作文没有什么学习方法,熟能生巧的观点促使他们拼命布置作文,造成学生厌倦作文,一味造字,胡编乱诌,套用模版,无真情实感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此低质量的作文实属无益。如此一来,作文教学改革中对于写作数量与写作质量关系的探讨便上升到哲学中质与量的问题。作文训练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的飞跃,那么前提是这些作文训练应是有效的,梁启超认为的实效是让学生写一次得一次的好处,教师和学生反复对一篇作文进行修改以求达到预期要求。因此,教师应在保证有效作文训练的前提下追求作文教学训练强化。
最后,作文教学改革收效甚微还受教师的认识与视野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教师目光短浅,虽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但只是为了让学生在应试中取得高分,过分注重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字词句修辞),忽视作文自身的存在意义。
(二)目前应试教育的压力
目前,作文教学改革还遇到了许多其他问题。应试教育影响严重,特别在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以及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把作文视为得分工具,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默许了这种现象。于是,平时作文训练中大规模的出现胡诌、浮夸、矫揉造作、套用模版现象;考试文体轻实用、应用文体,作文远离生活,结构混乱。同时,教师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随意抽取作文命题,作文评价敷衍了事;作文教学的始末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程式化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兴趣、创造、想象力。诸多问题的存在,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生作文中也实属凤毛麟角。
(三)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各异
学生作为作文教学中的受教者,又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受新知是教学中最乐观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作文还需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这些都是现今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和条件。那么,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应考虑学生身处的特殊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的对象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变化多端,思维、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独立意识变强,好奇心浓重,个人兴趣广泛,感情情绪化,追求个性。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善于引导、激励,对于青春期的学生以防叛逆、厌学、小情绪的出现。因此,作文教学改革应与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
三、现实启示
纵观作文教学改革历史进程,结合现今作文教学现状及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前人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现阶段的作文教学改革来看,他的思想无疑仍然对现今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其作文教学思想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改革,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社会环境影响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该如何面对作文。
首先,作文教学告诉教师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也就是梁启超作文教学原则中的“规矩”。“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如何才能做成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教师应该提升视野与认识事物的境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是培育人才而非应试机器,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不断充实自身语文素养,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背诵范文、模仿范文以求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效果,显然在作文教学理论中是行不通的,教师应传授学生写作技能和方法,实践中教师们探索总结的“观察―分析―表达”作文写作方法比较适合传授给学生。
其次,梁启超主张作文在堂下完成就是给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时间。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更是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的基本功,这样可以有限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胡诌乱造现象的发生。教师不应将作文圈定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时间是必须的,“分析”是教师与学生对作文的一次次沟通交流,更是学生创造性产生、逻辑性思维整合的过程。作文教学中的“规矩”并不是固定模版,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创新,将创新思维融于写作。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然后在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下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写作素材加之创新思维都是为了作文的表达。
最后,学生如何将素材、创新思维表达出来离不开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知识积累、语言表达,教师更应提倡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杜甫的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读与写二者相辅相成关系的最好例证,阅读引导学生增长知识,将文质兼美的文章经过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教学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名家名篇,同时要做读书笔记。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成长关键时刻,教育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照顾学生的小叛逆、小情绪。作文需要有效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加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教师应该用物质(奖品)和心理(鼓励、表扬)两种正面方式强化作文教学,也就是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利用正强化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尽可能的肯定表扬,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至今,作文教学改革探索的道路仍在前行,未来的改革中会有许多未知的问题出现,作为将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我们,继承前人优秀作文教学理论的同时,我们应该紧跟社会发展进程,研究出创见性的作文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梁启超.作文入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徐林祥,张中原.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5]黄全愈.美式校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房文青.高考作文改革与高中作文教学探讨[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8.[7]代光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丁郁洁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100)
第三篇:闹洞房习俗刍议
闹洞房习俗刍议
内容提要: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并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首位。尽管中国式婚闹频频上演三观尽毁乱象及乐极生悲惨剧,但我们应当站在事关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形象的高度、以批判继承眼光科学看待闹洞房传统婚俗,不可将这一文化遗产与时下的出格婚闹等量齐观。要通过“据于德”、“依于法”两手,正面引导与严格规范并举,努力使闹洞房这一中国的狂欢节“发乎情而止乎礼”、“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关键词:闹洞房
文化遗产
出格婚闹
批判继承
作
者:浙江省仙居县委党校课题组
地址:县城南峰东路10号
手机:***
2016年9月10日,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维嘉酒店一婚礼上,28岁伴娘杨某因同桌劝酒,饮酒过量酒精中毒,导致呕吐物堵塞呼吸道窒息身亡。这应该是中国发生的最新一起因出格婚闹所引发的死亡悲剧1。
打开互联网搜索,有关出格婚闹的图文声像报道铺天盖地,各种闹剧、丑剧、惨剧、悲剧轮番上演,国人对闹洞房习俗的质疑和反对声也是不绝于耳。2014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2115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2%受访者曾经历“闹洞房”,60.9%受访者直言并不喜欢“闹洞房”婚俗,52.9%受访者认为闹的分寸掌握不好造成不愉快,37.9%受访者觉得一些做法太低俗是对新人的侮辱,74.3%受访者认为“闹洞房”无助于促进婚姻关系,70.7%受访者直言应该抵制低俗“闹洞房”维护正常伦理秩序„„出格婚闹俨然已从一个丑陋社会现象上升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洞房花烛夜与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合称人生“四喜”2。闹洞房别称闹房、吵房、暖房、闹新房、弄新妇、逗媳妇、耍新娘、戏妇、戏婿、虐郎、吵新、玩新人等等,是流传三千年3的中国传统婚俗,自古就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笔者认为,在如何正确对待闹洞房传统习俗这一问题上,神圣化与妖魔化都是片面的;应当以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辩证看待老祖宗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不能将它与时下的出格婚闹等量齐观。据于此,本文将综合考证闹洞房习俗的前世今生,并就当前的出格婚闹提出治理对策。
一、闹洞房习俗的来历
闹洞房为中国传统婚俗,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一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远在西周初年至春 1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发生的还有:2011年10月18日,云南罗平新郎堂弟婚宴醉酒超速驾驶婚车撞上货车,有孕新娘王某当场死亡。2013年1月,浙江松阳新郎俞某婚礼当天挡不住亲友灌酒,喝下斤把白酒醉酒死亡。2013年3月21日,山西清徐新郎李某结婚当天被朋友数次猛烈击打导致气管断裂,昏迷十余天后死亡。2015年6月5日,陕西榆林新郎蔡某新婚夜藏窗口躲避朋友们闹洞房,从6楼坠下头部着地死亡。2 出处:北宋汪洙《神童诗·四喜》;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3 此处指有文字可考历史。其实际产生年代应为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群婚制向专偶婚过渡时期。秋中叶的《诗经》里,《诗经·唐风·绸缪》4即被认定为“后世闹新房歌曲之祖”,该诗通篇充满轻松欢快的戏谑玩笑色彩,据专家考证系民间闹洞房时庆贺新婚口头歌谣,堪称中国最早的闹洞房诗。不过,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述及春秋时期嫁娶:“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可见当时的婚礼场面庄重内敛,并不闹腾。
两汉时期: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5。东汉应劭《风俗通》记录一事:“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成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东汉仲长统《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趋之情欲,宣淫佚以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至此,人们不再恪守先秦婚礼“三日不举乐”古训,闹洞房出格举止开始招致非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光绪年间编撰的《辞源》录有“戏妇”条目,谓“旧时于结婚时戏弄新妇,即闹新房”,并引东晋葛洪《抱朴子·疾谬》为证:“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游侠》,讲的就是曹操和袁绍年少轻狂,在他人新婚之夜使计偷走新娘失手、贼喊捉贼得脱的恶搞闹剧。南朝刘宋时期出现“新婚三日无大小”习俗,许多新娘因闹洞房挨打受伤,结婚次日拜公婆还会大庭广众之下被宾客故意问及洞房中事6。
唐宋时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又娶妇之家,弄新妇”一说,还记载一起新郎被关柜中闷死案件:“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复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唐朝敦煌等地还出现先女方家、后男方家两次闹洞房习俗。北宋庄绰《鸡肋篇》记载:“如民家女子,不用大盖,放人纵亲,处子则坐于榻上,再适者坐于榻前,其观者称欢美好。虽男子怜抚之,亦喜。而不以为非也。”
元明清时期:元徐大焯《烬余录》讲元朝建国“城乡遍设甲主,奴人妻女,有志者皆自裁”,暗示蒙古人曾实行过初夜权制度。明杨慎《丹铅续录》记载:“娶妇之家,亲婿避匿,群男子竟作戏调,以弄新妇,谓之‘谑亲’„„然以《抱朴子》考之,则晋世已然矣,历千余年而不能变,可怪哉!”明末清初李渔《肉蒲团》将“看春意
7、读淫书、听骚声”合称“闺房三乐”。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四回闹洞房“撒帐歌”中有“晚间上得合欢床,老僧就把钟来撞”等句,引得烈燥新媳妇当场发作。清光绪年间《点石斋画报》曾记录一起康熙年间上海宝山县小泼皮闹洞房暴打新郎案件。清末《吴有如画宝·风俗志图说》也曾记载一出浙江宁波新郎用剪刀扎死听房者闹洞房悲剧。
原文: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5 山东莒县沈刘庄汉代画像石墓中有一幅“男女亲吻图”画像石,即是反映汉代“闹洞房”的实物资料。6 有学者认为,这种闹洞房是男权社会驯服女性的把戏。7 即春宫图,指以男女交合为主题的绘画,又名秘戏图、春宫画,为性事启蒙、助兴之物。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8颁布实施,婚姻制度民主改革在短短几年内遍行全国,封建婚姻制度被连根拔除,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集体婚礼成为新的社会风尚。“闹洞房”这一婚俗虽继续存在,但因提倡移风易俗,大部分旧有内容和形式或剔除、或简化、或已名存实亡,参与者多以“文闹”为主,表祝福、出题目、索要烟糖喜蛋„„整个场面有组织有纪律,充满浓浓革命情谊乃至政治色彩9。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在物质条件较之过去极大改善、思想禁锢较之过去大幅宽松、文化需求较之过去更加多元这一时代大背景下,西式婚礼开始步入城市,而中式闹洞房旧俗也逐渐在农村顽强复苏。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珍视传统优秀文化,随着传统民俗文化热的兴起,照单全收式挖掘还原乃至闭门造车式作伪生造闹洞房传统婚俗,很快成为城市和乡村婚礼的“共同时尚”。
二、闹洞房习俗的成因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讲: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闹洞房婚俗的成因及合理性,具体可从闹洞房的重要社会功能方面加以考察。
传统闹洞房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五:一是辟邪驱恶功能。民间俗语讲“人不闹鬼闹”,传说众人闹洞房嬉戏说笑,是为了驱逐鬼魅邪灵,增强人间阳气,邪不压正,使妖魔鬼怪不敢行凶作恶。“听房”习俗,亦可视作防范鬼怪闯入的一种保护措施10。二是教育启蒙功能。长者通过韵语、诵歌对新人及参与者进行为人之道、婚俗礼仪等教育;已婚者通过挑逗、戏闹等对新人及未婚者进行性启蒙。尤其后者,在谈性色变的传统社会几乎是必需的。三是祝福乞福功能。闹洞房活动以赞美祝福新人为主旋律,祝福新人婚姻美满,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多子多孙;同时参与者也祈望通过与新人同喜同乐,讨彩头,沾喜气,交好运,多福多寿,百事顺遂。四是放松娱乐功能。作为对盲婚哑嫁传统包办婚姻的一种补救,闹洞房有助拉近距离,融洽感情,使新人摆脱生分、羞怯窘境,更快适应夫妻角色;同时参与者亦可暂别疲惫压抑,通过笑闹获得难得放松与满足11。五是聚会社交功能。传统社会公共生活不发达,亲朋好友平日忙于生计难得一聚,闹洞房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叙旧的良机与平台;同时少长咸集欢聚一堂,也可为素未谋面少男少女结缘、交往创造难得机会。
闹洞房的成因与合理性,显然与这一传统习俗所附着的重要社会功能密切相关。但其最本初最原始的终极成因是什么,却一直见仁见智,未有定论。一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通过闹洞房来完成新娘“赎身”,以确立丈夫对妻子绝对占有的社会性认同。闹洞房习俗是父系氏族群婚制向专偶婚过渡时期所遗留的文化产物,具有稳定婚姻制度的功能;新娘通过闹洞房这一象征性仪式,一定限度、一定范围内“献身于众男”,而获得只“委身于一男” 8 1950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同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9 之后,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即“破四旧”),该运动一直延续至文革结束,里面就包括“破除旧风俗”。10 众人于洞房外守夜,所谓防范鬼怪闯入,其实一开始也含有防范外人“抢婚”之意。11 包括借以弥补其他男子因新郎迎娶新娘而产生的嫉妒、失落之情。的权利。的确,闹洞房的重点在“闹”,据传深受北方游牧民族12影响;而“闹”的重点是“性”,大有今夜不闹白不闹、今夜之后不许再闹的意味,新娘含笑容忍、家人袖手旁观、宾客上下其手,三方心照不宣,以此换取众人、社会对婚姻关系的承认与尊重。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性”是所有动物的天性与本能,承载着繁衍后代、壮大种群、传承基因、延续生命神圣使命。人与动物一样,结婚的头等大事也是传宗接代13延续生命,区别只在于结婚是为了更好更专注更有保证地生养后代。因此,基于生育的“性”绝非是一件说不出口、见不得人的下流龌龊之事14,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神圣生物本能,也是人类及其文明永续发展的“人之初”;闹洞房的目的之一,即是赋予“性”以人的自身生产意义并为新人打破性禁忌,它无须刻意忌讳“性”回避“性”,只是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三、愈演愈烈的婚闹问题
这里所讲的“婚闹”,是传统闹洞房的现代畸变形态,泛指婚礼进行过程中出现的、以婚礼当事人为主要目标的、挑战道德乃至法律底线的一切失常、失控、不文明、不合法的言行举止。其现实表现可谓争奇斗艳、千姿百态:
(一)以场合分:主要有闹接亲、闹婚宴、闹洞房。闹接亲以闹新郎为主,出格闹法包括奇装异服、绑柱示众、挂牌游街等等;闹婚宴以闹新郎新娘为主,出格闹法包括强迫性劝酒、高难度敬酒、公公新娘喝交杯酒等等;闹洞房以闹新娘为主,出格闹法包括毛手毛脚、开荤玩笑、做性游戏等等。
(二)以对象分:主要有闹新郎、闹新娘、闹伴娘、闹公婆、闹公媳等等。闹新郎、闹公婆的出格闹法主要表现为各种扮丑、恶作剧;闹新娘、闹伴娘的出格闹法主要表现为各种揩油、性骚扰;闹公媳的出格闹法主要表现为模仿各种不伦、乱伦行为。
(三)以内容分:主要有情色、打闹、侮辱、捣乱、发泄、挑逗、戏耍、搞怪、作难、浪费等等。其中挑逗、戏耍、搞怪、作难、浪费等出格闹法多容易出现逾越道德底线的不文明行为;而情色、打闹、侮辱、捣乱、发泄等出格闹法则更容易演化为突破法律底线的不合法行为。
婚闹大行其道,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民间流行“不打不闹不热闹”、“人不闹鬼闹”、“闹喜闹喜,越闹越喜”说法,家长希望通过闹洞房增添婚礼喜庆热闹气氛,同时显示名望高、人缘好、房头旺。二是“入乡随俗”、“随大流”,许多人认为,既然是老祖宗千年百代传承下来的婚俗礼仪,它的存在必定有它的道理;既然大家都这么做,感觉有问题也要勉为其难。三是一些人信仰迷失、精神空虚、规则缺失、底线模糊,以“新婚三日无大小”为挡箭牌放纵自我、寻求刺激。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痞子混混在其中恶意捣乱兴风作浪。四是认为传统民俗应尊重、婚姻大事不好干涉,宣传、文化、民政、司法等政府部门都管都不管,没有对口部门具体负责对婚闹问题进行教育引导、规范管理、监督干预。五是新闻媒体热衷报道形形色色婚闹事件,但不重视是非判断与正确价值导向,某种程度上起到信息误导、推 12 “胡闹”一词中的“胡”,原即指剽悍粗犷、更具原始气息的中国北方、西方少数民族。他们在闹洞房中有打新郎习俗。13 传宗接代由男女共同完成,女性在生育方面付出更多,重男轻女系封建糟粕。14 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灭的是人性之恶;具体到“性”,指的是不正当的、无节制的性。追求幸福快乐(包括非基于生育的“性”)是天赋人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波助澜作用,致使各种奇葩婚闹为博眼球攀比升级愈演愈烈。
出格婚闹害人不浅,后患无穷:
1、“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出格婚闹使得婚礼原有的神圣庄严、喜庆美好荡然无存,让新人“坐困愁城”身心疲惫,斯文扫地不堪回首。
2、“爱他就整他”、“越疯狂越青春”、“不闹出点事不罢休”。这场野蛮生存的“集体狂欢”一旦失控脱轨,过度越线,轻则伤风败俗、重则违法犯罪,甚至酿成种种乐极生悲严重后果。
3、婚闹一旦难以“发乎情而止乎礼”,由言行无忌升级为恶俗陋习,由社会现象升级为社会问题,不仅伤风败俗,有违公序良俗,而且还给下一代留下坏形象坏榜样,造成文明倒退。
4、许多人对婚闹的出格、荒唐心生畏惧、厌憎,进而认为传统民俗不过尔尔、不要也罢,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真正价值产生误读误判,对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产生轻忽疏离甚至逆反抗拒心理。
四、出格婚闹的治理对策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并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首位。古语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古希腊哲人品达甚至讲:“习俗是万物之王 ”。风俗(习俗、民俗)是一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以及禁忌等的总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独特标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有言:礼“本于婚”,闹洞房是中国传统婚俗不可缺少的环节与亮点。尽管中国式婚闹频频上演三观尽毁乱象及乐极生悲惨剧,但对于闹洞房这样一个至今在民间异常固执、异常俗套、异常不雅同时又令国人异常兴奋的传统习俗,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弃而非抛弃、纠偏而非叫停。要站在事关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形象的高度,通过“据于德”、“依于法”两手,正面引导与严格规范并举,努力使闹洞房这一中国的狂欢节“发乎情而止乎礼”、“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据于德,正面引导。
1、积极扬弃传统闹洞房婚俗。一方面,要秉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整体保护、“有形化”保护原则,以“礼失而求诸野”的科学态度尊重、珍视、善待传统文化,努力挖掘、整理、还原、继承传统闹洞房婚俗,尤其要注重恢复闹洞房以礼话
15、喜歌16唱主角,以结婚生子少妇为伴娘17的传统婚俗。另一方面,要强调民俗的礼仪约束性、传承发展性,旗帜鲜明反对全盘肯定、“拿来主义”的文化复古主义,坚决摒弃实用主义、庸俗化的功利做法,明确对那些不科学、不人性、封建愚昧、腐朽堕落、明显违反公序良俗的污风诡俗、陈规陋习说“不”18。15 闹洞房的礼话,其内容亦庄亦谐,主要有表祝贺的、说吉利的、逗新人的、劝善的、闹酒攥吃的等等;其格式主要为讲究对仗押韵的四言八句,多以演诵形式出之,极具文化内涵。16 闹洞房的喜歌,主要有拦门歌、闹房歌、铺床歌、撒帐歌、戳窗歌等等,也包括接亲时的催妆歌、哭嫁歌、起轿/落轿歌等。17 古时伴娘亦称“送女客”,有严格遴选条件:本家本族,同辈人;年轻,貌美;生过儿子,婚姻美满(不可再婚);有的在确定人选后还要给她算命,看有无妨碍。所以又叫“全美人”或“全合人”,意指十全十美。一方面是希望出嫁的女儿也能有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另一方面已婚伴娘也更能应付各种婚礼场面。18 可出台“闹洞房N不”诸如此类的宣传单、招贴画、明白纸明确加以反对与禁止。
2、与时俱进创新闹洞房婚俗。要秉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原则、传承与创新并重原则,尊重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性、动态变化性,注重文化传承创新,遵照习近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9要求,鼓励全社会移风易俗,推陈出新,不断创新民俗文化功能、样式,努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现代文明及时代发展相一致、与人民群众愿望要求相契合的闹洞房新民俗,使这一古老传统历久弥新,持续焕发生命活力。比如:在继承传统婚礼合理内核基础上,可以尝试以“after-party”20代替闹洞房、以职业化“专业伴娘”21保护新娘等。
3、相关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宣传、文化、民政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典型宣传、全民倡导等积极干预方式22,大力倡导言行得体、雅俗共赏、节俭环保、喜庆祥和文明婚礼,明确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三俗”之风。要高度重视发挥好农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积极作用,通过“文化礼堂”等平台,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努力实现红白喜事等传统民俗自办自管。婚庆公司和婚礼司仪要精心策划好婚礼方案,确保婚礼全程充实、流畅、文明、有趣。新郎新娘要认真做好各种预案,并请德高望重长者“压台”。
(二)依于法,严格规范。
1、制定规则禁止不法婚闹。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闹洞房系群体行为,参与者众多,个人裹挟其中,在集体无意识驱使下,很难理智评价、支配和控制自身行为;一旦无所顾忌,玩嗨了,玩疯了,底线缺失,局面失控,难免对他人人格、人身、财产造成不法侵害23。因此,地方政府应依法出台规章制度,明确划定婚礼举办方、经办方、受邀者等各主体权责、底线,切实防范、整治不法婚闹。同时要严明党规党纪,严禁党员干部参与或纵容不法婚闹。
2、以案说法加强警示教育。要依托普法“六进”活动、大众传媒等宣传教育平台,结合各类非法婚闹典型案例,以农村为重点,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政策法规宣传,使每个公民、组织明确各自权责、底线,清楚出格婚闹可能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摒弃“法不责众”错误观念,谨防闹完洞房进班房。尤其是在依法保护新娘、伴娘方面,务必要使每个公民知道,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明确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严肃查处不法婚闹行为。婚礼进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对他人人格、人身、财产造成不法侵害,或出现违反交管法规、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公共财物等不法行为,公安机关要第 1920 见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余兴派对、派对过后的活动。婚礼结束后,安排新人双方挚友亲朋至娱乐场所、茶座或某一开敞空间唱歌、喝酒(茶)、聊天、谈心共度欢乐美好时光,取代空间窄小、乱人易于进入的传统闹洞房。21 职业化“专业伴娘”可采用持证上岗方式产生,确保正规合法,保护自身及新娘免受出格婚闹困扰。22 如编发文明婚礼参考文本,开展婚庆行业规范化培训等。但应尊重历史地域性,不可使民俗成为“官俗”。23习俗与法律发生冲突时,首要原则是区别对待良俗、恶俗,良俗适可而止,恶俗果断叫停。一时间介入,认真、及时、严肃予以依法查处;不法婚闹多发地区,要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鼓励社会监督,对举报不法婚闹要制定政策给予奖励。与此同时,婚礼所在村委会(社区)及基层治安员要切实担负起依法督导和全程监管之责,充分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大众传媒工具,对不法婚闹案件及时予以通报、曝光。
参考文献
[1] 尚会鹏.闹洞房——中华民俗丛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0.[2] 吴存浩.中国婚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3] 向仍旦.中国古代婚俗文化[M].北京: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5.[4] 关溪莹.闹洞房习俗的文化内涵及功能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4):53-56.[5] 王心喜.新婚“闹房”习俗的来历及其嬗变[J].婚育与健康, 1997(2):50-51.[6] 张启哲.闹洞房是中国社会一种特殊的性教育方式[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06(1):86-89.[7] 姜辰蓉.民俗恶俗化缘何愈演愈烈[J].半月谈, 2013(8):58-59.[8] 孙震.70.7%受访者呼吁抵制低俗“闹洞房”[N].中国青年报, 2014-11-18(07).7
第四篇: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刍议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刍议
(王海婧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在当前职业院校教育中,英语教学越来越表现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培养能熟练应用英语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性课题。本文指明了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制约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发展的因素,最后就如何改善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英语能力在人才素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语同计算机、汽车一样成为现代化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因此,我们必须从时代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度来认识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采取各种对策努力提高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水平。
一、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英语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当前许多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情势堪忧,大都面临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理想等状况。
(一)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根据有关教育方面的资料显示:在职业院校中,60%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30%的学生基础尚可,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实际英语成绩差;1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实际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比统计的情况更严峻,在简
单的音标、语法、时态等方面都错误连篇。
(二)缺乏学习英语内在动力
由于职业院校教学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干好工作,对于现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情况下,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不了解,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因而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误解。
(三)英语学习存在腻烦心理
由于英语基础薄弱,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而对英语学习的惧怕,又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对学习英语产生厌倦情绪,逃课、抄袭作业、害怕课堂提问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制约英语教学发展的因素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快速发展提高,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一)教学内容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普遍使用单一的教学内容,英语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所用教材基本上是大学英语的压缩版。用这些教材教育出来的学生,即使通过了四级考试,步入社会后在英语应用方面仍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实用为主、突出应用的英语教学才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英语学习,既要打好语言基础,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和工作需求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没有跟上时代发展
时代在不断发展,而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却基本上没有改变,仍处于传统的以应付过级考试为核心的阶段,大多数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使用的主要是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师普遍缺乏综合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法从事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存在重词汇质量、轻数量,重精读、轻泛读,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只能是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个性,缺乏实践体验和巩固、缺乏师生互动,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考核没有起到真正作用
目前,职业院校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手段依然是书面考试,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惟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标准虽具有评分标准简洁易掌握、费时费力少、前后比较效应性强等优点,但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因此,这种考核手段往往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以模仿、重复和死记硬背为主,不能起到考察英语教学效果、促进英语教学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环境没有形成学习氛围
英语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在一定语言使用区域中或一定的语境下,人们通过口语、书面语相互交际而经常使用某种语言,这种语言就易于被人们所掌握。而目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不注意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除了在课堂上有些英语气氛外,其他时间全部是汉语环境。由于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加上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学习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三、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对策
针对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弊端,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改革英语教学内容
传统的英语教材偏重于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课后的大量习题练习,忽略了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词汇结构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英语的实际应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英语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具备专业的实用英语会话、翻译和交流等能力,满足社会实践需要。所以,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增加专业英语内容,增加英语文化知识和应用文写作、听说会话、阅读翻译、专业实践等方面英语的教学。
(二)加强英语实践练习
英语是一种实用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词汇、语句语法、英语文化知识等系统英语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练习得到运用和巩固,并通过亲身感受从内心获得新的体验和真切的领悟,使理性认识得以运用和升华,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英语素质,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要注重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专业实践中的英语实践练习,让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涉外单位实践,参加力所能及的相关涉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型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学相长的基本规律,所以教学往往是劳而无功。要提高学习效果,就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模
式和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讲练结合、课堂讨论、情景教学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能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要大力提倡教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多媒体网络语言教学实验室,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整合丰富的多媒体外语学习资源,提供传统语言视听教室无法达到的功能,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动、动态学习、群组交流等特色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现场感和生活化,大大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元考核标准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现代考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目的,摒弃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以识记书本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为考评标准的旧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运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能力。考试内容要全面,应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避免纯知识性的考核。其次,成绩的考评要多元化,力求客观、准确、科学。考试形式应包括考试与考察、口试与笔试、开卷与闭卷、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考场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等多种方式。逐渐推行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单项分级考核和综合文化素养的社会交际能力考核制度,使学生真正具备英语素养,能够运用英语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进行社会交流和社会实践。
(五)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过程,仅靠课堂学习远远不够,因此,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语教学环境的构建。一是加强课堂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民族文
化、社会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内容的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等英语电教手段,积极构建英语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氛围。二是积极构建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开辟外语园地板报栏,常设英语角,定期组织外籍教师讲座报告,开展英语文化沙龙,定期举办英语演讲、辩论、小品演出、论文比赛等活动,组建各种英语兴趣团体开展各种英语实践活动和专题活动,结合专业设置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英语实践基地等。通过以上各种方法手段,多方营造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英语文化环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元旭.大学英语教改探索[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2]何林,王庆光.试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王建华.浅议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
第五篇:《税收征管法》刍议
《税收征管法》刍议
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与欧美的贸易争端加剧,美国特朗普政府减税和中美贸易战的双重作用影响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我国政府推行多项深化改革政策,在税收领域相继深化“营改增”、推行新个人所得税法、“减税降费”等多项税收举措。其中,税收征管制度也在酝酿着大的变革。自2015年1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税收征管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修订稿”)以来,已历时四年多的时间,目前该法仍在修订阶段。此次税收征管法的修订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对相关制度做了大幅修改,并特就纳税信息的收集设立了信息披露专章规制纳税人和第三方的纳税信息提供义务。笔者认为,税收征管法设立信息披露一章确有其必要,然而在具体法条的制定上应考虑公权与纳税人私权的平衡,注重纳税效率,避免过度获取纳税人信息,增加纳税人税收遵从成本,损害纳税人权利。
根据《税收征管法修订稿》,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纳税信息收集制度主要见于本法第四章信息披露。第四章信息披露为新设立章节,第30条对纳税人和纳税人相关第三方的涉税信息的提供义务做了概括性的规定,对于纳税人提供纳税信息的前提条件未作详细规定,仅规定了纳税人提供纳税信息的义务,而对要求提供纳税信息的限制未作表述,也未明确对获取的纳税信息的使用和限制。第31条覆盖了经营活动中的全部主体,要求其对超过五千元的交易对象的所有交易提供交易金额、对象主体等信息。并针对现金交易的漏洞,对超过五万元的大额现金交易要求,要求支付方在五日内向支付机构提供支付金额和收入方的主体信息。该条款通过对纳税人交易信息提供义务的设定,达到令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主要交易信息的目的。第32条则规定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纳税信息的义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在其开立的全部银行账户以及该账户内资金余额和投资收益、利息等纳税信息,并规定账户持有人资金来往达到五万元或者一次提取现金超过五万元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提供相应的纳税信息。该条款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入手,通过获取金融机构的资金账户信息,进一步印证纳税人提供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填补了纳税信息获取和甄别的漏洞。第33条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向税务机关提供电子商务交易者的登记注册信息,此处的电子商务交易者应为《电子商务法》所指的电子商务经营者。针对日益壮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对网络交易平台设定了提供电子商务交易者的登记注册信息,为摸清提供纳税信息的群体奠定了基础。第35条规定政府部门向财政、税务机关提供其掌握的市场主体资格、人口身份、专业资质、收入、资产、支出等涉税信息,该条对有关的政府部门只是做了概括性的设定,未详细列明,原则上赋予了财政、税务机关从所有政府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权力。第34条针对特别纳税调整,纳税机关有权要求纳税人或其税务代理人提交税务安排,该条是为适应反避税的要求,对纳税人披露其税务安排所做的规定。但该条文规定较为简单,对具体提交税务安排的时间和程序都未予以规定,应进一步加以细化。
纵观整个第四章信息披露一节的设定,修法者抓住资金存放和流动的主线,通过设定纳税人和第三方申报主要交易信息的义务,适应电子商务盛行的特点,从纳税人、金融机构、网络交易平台和政府部门等信息发生和收集方获取其掌握的纳税信息,并通过多方信息的互相印证和甄别,保证了税收法网的严密和准确。然而,修法者仅是从便利税收机关行使税收职能角度对纳税者和其他纳税第三方的信息提供义务做出了规定,对纳税人的义务设定过于宽泛,缺乏法理依据的支持,同时,对税务机关对纳税信息的收集以及使用并未做明确的程序安排和限制。
众所周知,在税收征纳关系中,历来都存在着征纳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尽量获取纳税者的纳税信息一直是税务机关的征收行为的动机和冲动,而纳税人则不愿将全部纳税信息披露给纳税机关。为使纳税机关顺利履行税收征收职能,立法机关通过人民的授权,立法规定纳税者一定的纳税信息提供义务是合理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纳税人纳税信息的过去索取,防止侵犯纳税人权利。如何在履行纳税职能与纳税人权益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是修法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体量巨大,交易种类复杂、交易数量众多,金融机构和各类政府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社会存在大量偷税漏税现象,公平纳税远未实现,税务机关面临收集纳税信息的困难,也确有建立获取纳税信息机制的必要。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公民和企业信息保护还不完善,纳税人的信息权利的设定和保护制度还未完成。对于纳税人的纳税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还有待在宪法和民法的框架下做更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尚未完善,虽经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依然存在税收立法授权过宽,税务机关行政裁量权过大的问题。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纳税人权利法》、《隐私权法》、《商业信息保护法》等相关信息保护法律,《税收征收管理法》只是税收征管的程序性法律,还缺乏其他相关实体法的支撑。
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税收法治的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对税收征管的法律规制是包括税收法律和其他法律部门制定、完善的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是国家对纳税人财产的强制剥夺,税收法律则是纳税人和国家就税收中权利和义务分配的契约,如不经人民代表充分审议,脱离我国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对纳税人设立过重的义务,不仅损害纳税人权利,也无法获得纳税人的理解和遵从,最终损害的是国家的税收利益。
我国众多税收改革举措的出台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近来税务机关酝酿出台的个人所得税新政,突出强调了个人纳税信息的申报义务。从“个人所得税申报住房租金抵扣个税遭房东抵制”事件可以看出,纳税人对于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信息较为敏感,如强制要求纳税人和第三方机构提供《税收征管法修订稿》所要求的纳税信息,必将引起交易各方的恐慌,进而增加交易各方的成本。《税收征管法修订稿》对纳税人的纳税信息保护并不充分,虽有对纳税信息保密的规定,但对未履行保密义务的责任人员,仅规定了行政处分。《税收征管法修订稿》对违反纳税信息提供义务的威慑有限,第94条对于纳税人不保送涉税信息的处罚仅为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为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的技术环境下,我国税务机关进行了多年的金税工程建设,对企业和个人的纳税信息已有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企业每年的各类税务申报也包含了大量的税务信息。税收征管应基于诚信纳税人的假设,尊重纳税人的隐私和人格尊严,是否有必要在《税收征管法》中要求纳税人提供如此广泛的纳税信息?令纳税人承担如此繁剧的信息提供义务是否合理和必要?都是需要社会各方深入讨论的问题。从《税收征管法修订稿》的规定来看,法条设立的提供义务如此广泛和普遍,而对纳税人纳税信息的保护仍显不足,纳税人必将担心自身的纳税信息过度暴露给纳税机关,担心其纳税信息被滥用乃至遭受不法侵害,进而影响纳税信息提供的积极性。建立税收秩序有赖于纳税人的自觉遵从,如纳税人普遍不履行义务又将如何进行执法,必将出现选择性执法乃至法不责众、法律形同虚设的局面。
针对《税收征管法修订稿》信息披露规定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
首先,建立税收征管中纳税信息的提供和披露制度应注意基础法律制度的配套和支撑,早日建立基于《宪法》、《民法总则》框架下的个人、企业信息保护法律。在税收法治的进程中,强化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健全纳税人权利保护制度,制定《纳税人权利保护法》、《纳税人隐私权法》等税收法律,设定对侵犯纳税人纳税信息的相应刑事和民事责任,加大对纳税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将税收征管中的纳税信息提供和披露制度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规制之中。
第二,在当前的《税收征管法》修订过程中,应由征求意见稿的提案方详细说明其法条设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经过社会各界以及人民代表的充分讨论,以决定最终的法律规定。没有充分的法理依据,缺乏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法律将无法得到纳税人的自觉遵从。
最后,应在税收征管法修订的过程中,讨论和制定纳税人纳税信息提供的相关制度,如纳税人纳税信息披露同意制度、纳税信息特定用途限制制度、纳税信息保存时限制度等,对税局机关权力的行使应作明确的设定和限制,对施加纳税人和其他第三方的义务应明确列明和限制,避免概括式和模糊的授权,避免对行政机关过度授权,限制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力。
以上是笔者对《税收征管法修订稿》纳税信息披露制度的一些见解,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