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1
1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而”“以”、实词“道”“域”“固”“国”等。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多数同学能借助课文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只需对个别字词做引导;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议论文,学生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可能有难度。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难点: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预习展示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
2、得道者多助(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三、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活动2【导入】呈现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活动3【讲授】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活动4【活动】自主学习
资料助读
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活动5【活动】合作探究
交流探讨、互助释疑
所展示疑难之处研究讨论,共同解决(教师适当补充)。
活动6【活动】研读共品
1、再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
2、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
4、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
6、整体归纳: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b、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c、这篇短论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
活动7【活动】拓展延伸
1、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2、孟子语录摘选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活动8【测试】达标检测
一、解释黑体字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二、翻译下面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活动9【作业】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老师适当设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等组织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课文特点,本节教学拟采用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大量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涵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调动旧知导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已知事实出发,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本文的学习讨论。
(二)、文学常识学习:文学作品学习讲求“知人论世”,故安排此环节,由学生借助手头资料自主学习相关文学常识,教师在做重点强调,以期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
(三)、朗读并译文: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本节教学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由于时代的差异,要理解古人思想,必须先通其文意。这历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故本环节为本节课重要环节之一。又由于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有一定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加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故本节课拟采用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教师引导学生重点领会如下文言知识的方法组织教学突破重点。
(四)、赏析文本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从论点的提出到论证的过程到得出结论,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拟采用教师设疑导读,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讨论归纳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提高议论说理的提高议论说理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安排此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观点,领悟孟子的思想,增强对“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理解,并在积累中予以贯彻落实使课堂学习得以升华。
总之,本节课将充分贯彻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读为主线,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力求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总感觉到有些别扭,不就仅仅是公开教学么?都是熟悉的同事啊,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谈吐高雅、机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是我在备课上还是不够充分,顾头不顾尾的。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一、教材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虽然文章短小,但论证严谨,思想深厚,本单元的读书方法正是要求学生学会“咀嚼”、“品味”。本文论述“人和”是决议战争输赢的症结,观点精辟,是影响深远的名篇。文章开始就鲜明地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文论述的目的,并非是探讨战争夺胜的症结,而是论述“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
二、教学目的:
1、能熟练朗读和背诵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重点、难点)
3、了解孟子对“天时、地利、人和”论述的观点。
三、教法、学法
本文相同句式较多,合适诵读背诵,据此,我的教法是,引导学生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深入的思想内容。
七八年级学生学过不少诵读欣赏的古文,也学过不少议论的文章,本篇虽短小,但论证简洁严谨,因此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论证方法。体味“和”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现在读的文章一共仅有191个文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几千年,传诵至今。请同学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请大家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走进背景
对于孟子,你了解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
这短短190个文字,就阐明了作者希望君主能施行“仁政”的主张。
我们一起翻译题目。
(三)、学法推荐
1、儒学经典时代久远却意蕴深厚,如何深入地学习?看看一位大师的建议——
屏显: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2、这段话给我们提炼出来读书的方法:学法——熟读、精思。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要翻译。
(四)熟读
1、先让我们熟读课文
(1)、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3)、这些字音,你能读准吗? 读音:粟
夫
畔
寡
划分节奏,要注意把修饰成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划分开,这样你就会读得抑扬顿挫,情深意明。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解,参考大屏幕上的注释,逐句逐段疏通文意。
3、小组内交流不会的内容。
4、文言知识积累(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5、古今异义
域:名词作动词用(原)界线—(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 使国巩固(使动)威:形容词作动词 威慑是:(代词)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句子的翻译:
1、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五、精思
1、下面我们就要进入精思的环节了。请先静静地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小组内交流。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1)、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然后用攻城方攻打小城郭,环而攻之却不能取胜的事例论述天时不如地利,用守城方城高池深兵利粮足,却弃城而逃论述了地利不如人和。告诉我们,战争需要人和。
(3)、再从战争需要人和,累推出治国也需要人和的道理。(4)、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并阐明人和的实质就是“多助”、“天下顺之”。
(5)、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得出实行仁政的君子战必胜的结论。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4、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2)、运用类比论证,使论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有人认为,战争胜负靠人和的理论只适用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在高科技的今天,就必须有先进的武器,人和不重要,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七、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