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化复兴
中国文化复兴与社会理想的重大转向
2010-12-17 14:51: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编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用三十年的时光取得了西方三百年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华民族也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不可否认,经济的成功,也需要成功的文化。我们己经反思的我们“极左”思潮的错误,我们也不要“全盘西化”,我们不做傻事,我们也不做“八哥”!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创造一个更强大的“文化声音”!
我讨厌天天乱叫别人如何好,专骂自己如何坏,而不知自己做一下也要别人学的人。
1993年,著名诗人俞心焦在上海和杭州的大学里讲学时,正式提出并致力于推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标志国人己醒!
作者:郭小聪,曾师从王瑶,现任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文化传播方向研究生组组长,北大诗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的文化复兴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只有一字之差,似乎可以相提并论。其实不然。西方的文艺复兴,会让你想到一本精美的大画册,那一时期文化艺术的杰作美不胜收,即使你不了解它们对于中世纪西方社会的巨大作用,也照样可以欣赏。因为人家早已翻过历史的一页,留下的都是精品。
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来则一直处于变革的阵痛当中。所以,提起中国的文化复兴,总会让你想到一张大圆桌,旁边围满了方方面面的人物,提出形形色色的看法和意见,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历史的,还是文艺论争、思想动态、时局走向,都可以装进文化的这个大篮子里来交换,都与中国的复兴扯得上些关系。这更像是处在争论不休的春秋战国时代,而不是像米开朗基罗那样多少年如一日地蹲在教堂里默默创作他的雕塑,尝试新的理念,不经意间推动了社会进步,成为文艺复兴一代宗师。
不过,这也并不奇怪。西方文艺复兴相对比较单纯,它源于一个新兴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诉求,他们新的精神理想也开创了文化灿烂的新天地。中国文化复兴则是起自于一个古老民族渴望重新崛起的历史愿望,而且这一历史进程仍在复杂演进之中,所以其现实政治的意味也必然很浓,是一个非常宽泛、模糊不
清的概念,甚至与黄仁宇提出的中国“大历史”概念有些相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探讨中国的文化复兴,也是在探讨中国的前进道路;我们为文化复兴献策,也就是为民族强盛立言;圆桌的气氛既像是百家争鸣,也像是指点江山。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近现代中国在社会理想追求上的重大转向非常值得重视,应当视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最重要的迹象。因为“复兴”的真正含义显然不是要恢复古代的辉煌,而是要激发现代的创造性力量。西方的文艺复兴尚且如此,中国的文化复兴就更是如此,而且它不再借用古人的衣裳和旗帜,甚至试图割断与传统的联系,走上一条与千年历史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一重大转折自1840年开始,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达到高潮。
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和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其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不仅令世人惊愕,连中国人自己也惊讶。不管你是持何种看法和评价,这一事实有目共睹。考虑到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变化,而是占世界人口1/5人类的生活巨变,其影响之深远,内力之深沉,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就不可不深思了。这就像火山爆发,不管是福是祸,当看到岩浆剧烈喷涌时,你都会惊异于其内部力量的神秘和伟大。
特别是,面对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持续快速变化,人们不仅要问:一个长期停滞的文明古国为什么能够爆发出惊人活力?而且更要问,为什么这个社会虽然看起来已经被不断的变化拖得溃不成军、踉踉跄跄、略显狼狈,却仍然没有真正停下脚步的意思,整个社会要求刹车的呼声并不强烈。结果,一方面是问题成堆,摁下葫芦浮起瓢,一方面却是人们似乎仍然愿意承受、容纳和尽力消化问题。“北京共识”首倡者乔舒亚即注意到,在2002年中国党代会上,党的领袖在90分钟讲话里用了90次“新”字。而曾是世界上最保守的中国农民,每过三年就会完全淘汰他们所用的种子。所以他问,为什么同样的意识形态,面临同样的问题,苏联最后的反应像是一具植物人,而中国则像患上了多动症,他们似乎是在利用创新来减少摩擦损失,因为变革比变革引起的问题发展更快。那么中国这种独特的适应能力和变革的动因是什么呢?有关中国历史延续性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引起人们兴趣的。西方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独一无二的持久生存能力。他们非常好奇的是,为什么别的国家往往表现为文明的盛衰,一蹶不振,中国文明却表现为朝代的更替,一旦改朝换代,马上衰而又兴,东山再起。譬如东、西罗马分裂就永远地分裂了。而几乎同时,中国在历经几百年分裂后却又在隋唐时代重新统一了,而且更强大、更有活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19世纪的黑格尔时代似乎找到了答案,就是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某种历史活化石,一个没有真正向上演进历史的国家,因为封闭而幸存,因为停滞而永存,一旦遇到外界新鲜空气,就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但今天看来,这个看法失之片面,中国的延续性有时像是死而不僵,有时又像是凤凰涅。四大古国幸存其一,一个民族能够不间断地延续数千年,从土里刨出来的殷商甲骨文汉字现在还在使用,而且是同一群人在用,而不像亚述人的古楔形文字早已成为遗迹,这其间必有道理。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曾经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他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部分地具有“改革的能力”,能够“通过重新树立其理想”,使这个古老国家生存下来。也就是说,看似守旧的中国文化传统其实有革故鼎新的一面,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这个文化基因,只待合适的我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确在重新树立其社会理想追求,从而体现出中国式文化复兴的最重要特点。概括来说就是:百年来的中国在其生存和发展模式上已经更换了新的文化发动机,即从那种周而复始的农业社会的圆形封闭轨道,已经转向了“历史直线进展”的开放式的理想追求。这一转变的契机当然就是东西方文明的迎头相撞,以及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
千百年来,适应着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华民族本来已经成功发明出一套循环往复的生活模式及静态化的社会理想,这就是年年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讲的最多的也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如果不是外界因素,可以年复一年,千年不变。
但是今天,经过千年未有的那场“大变局”,中国社会的一切都变了,一种求新、求变的陌生理想已经深入人心,主导着今天的社会生活。你看今天中国人唱的歌曲,几乎每首歌的末尾都是盼望“明天会更好”、“明天生活比蜜甜”。甚至连小学生写作文,也是按照这种“直线进展”的思维方式去畅想和企盼,这几乎已经成了中国现代社会的一种陈词滥调,但这样的理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诗文中却一点也找不着。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社会理想追求的确已经历史性地发生变化,不可逆转地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循环转向直线,而如今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它合乎逻辑的演进,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某种重大体现。
中国社会理想追求这一重大转向的实质,用历史学家黄仁宇学术性的语言来阐释就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的问题就在于从传统社会转变成现代国家。”不如此,传统农业社会的单纯结构就无力应付现代世界的复杂生活,就不能摆脱落后屈辱地位。和平时期不能支持大规模
现代工业的建设,战争期间不能全方位高效动员来支撑战时体制。也就是说,要救亡图存,就得求新,求别,跟上时代潮流。
但从静到动、从循环到直线,社会理想追求的这一重大转向对古老的中国来说是多么艰难,需要决绝的精神,这就见出了闻一多的意义。闻一多与屈原的行为、气质相近,为什么他们代表两个时代呢?就因为屈原殉的是士大夫阶层的传统理想,而闻一多殉的则是“明天会更好”的陌生理想,是求新、求变的新的时代要求。所以,当闻一多1944年看到国家领袖蒋介石出版的新书《中国的命运》了无新意,甚至还想用儒家那一套进行统治时,他就大惊,大怒,最后拍案而起,以死相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闻一多是第一个以献身激情把民族进步的要求变成一种非凡的使命、为民族生存提供新的精神资源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当然,这一代现代知识分子倾向于断绝传统,甚至提出“全盘西化”主张,但实际上,这是因为危机太深重了,应战太艰难了,因而需要壮士断腕般的魄力和意志,实际上仍然与精神传统的血脉相连。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伊佩霞就关注过这一问题,她最后的结论是:“中国人在每一时代都运用了他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去确定目标,回应挑战,保卫自己,增强力量。因为一代人的行为对下一代人继承的资源将会产生影响,所以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变化又是与过去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确信无疑”。费正清的看法也是不谋而合,认为,中国的传统儒生与现代儒生是有一脉相承之处的,即“中国的优秀分子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应付从帝国时代晚期继承下来的国内问题,回答工业化的西方提出的历史悠久的挑战,这种努力在1949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理想追求的重大转向并非是中国文明的瓦解,“全盘西化”的实现,而是挑战与应战的历史结果。危机越严重,转向越彻底,变化也越惊人。今天,中国社会唯一不变的现象可以说就是不断变化本身,中国人似乎已经颇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过山车式的节奏,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少见的。中国文化复兴所催生的这种曾经长久沉睡的力量如此巨大一点也不奇怪。考虑到中国的独特精神特质,诸如不重彼岸世界,看重实用理性精神,有愚公移山式的吃苦耐劳精神等,一旦注入新的理想动力,它所释放的能量就将不同凡响。1896年发表的一篇美国记者的文章非常有预见性,他指出:“对于西方文明而言,中国工业竞争的危险程度,是其他任何一国都不可比拟的。有人对此表示某些怀疑。难道2000年的中国佬不会跟我们今天熟悉的中国佬一模一样吗?”但是,这位美国人的回答正是基于中国人的文化特性上的:“我们并不是通过古代文献来评价现代的中国,而是通过她现在的生活。了解中国的人也知道,中国人的保守思想并未延伸到那些有关贸易、工业、商业或投机买卖的活动领域。它只是在信仰、伦理和风俗方面具有保守思想,与商业毫不相干。”也就是说,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现世生活热情和能量,一旦再认可了西方人的直线式理想追求,也想在这条跑道上比试一下的话,就将搅动世界。
仿佛是作为注解,前两年有一部名为《输家赢家》的德国纪录片在海外到处获奖,就是因为它难得地把镜头切入到去德国鲁尔区拆运一座破产的现代化焦化厂的四百名中国工人当中。德国女导演是当地人,对德国工人的失落感感同身受,也对中国人怀着巨大的好奇心,所以以第一手资料展现了中国人古老的生存动力和乐天派精神。中国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每个月挣400欧元,干着德国工人给4000欧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国人以为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中国工人一年半就完成了。他们把每一点钱攒下来的理想和坚忍,只是为了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下辈子别再做工人。他们中每个月有7人会喜滋滋地被选为
“最佳工人”,戴上大红花照像,当然也只有这种奖励,但他们乐观、满足、任劳任怨,也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的发展速度究竟为何而来,引起西方人的震惊。
我并不想无条件地赞扬这一新的社会理想追求给中国带来的崭新面貌,因为这一转变过程本身充满了太多的痛苦,也是对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巨大撕裂,但又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我在此只想指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迎接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陌生挑战,它是有潜力、有智慧能够把不同时代的经验教训不断变成新的传统,甚至在最危机时刻,壮士断腕,决然转向的。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就很难深入探讨中国今天的文化复兴问题。
当然,地球只有一个,而且越来越像一个不大的村庄,如果人类都无限制地求新、求变,想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获取更多的东西,那么地球如何负担?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怎样协调?这的确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应强调的是,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人类的问题。它原本由西方历史文化中催生出来,现在则需要由全体地球人一起来解决,转变既往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诉求,共同构建一个真正文明与和谐的世界。(本文来源:)
第二篇:11月最新预备党员的思想汇报:中国文化复兴之路
11月最新预备党员的思想汇报:中国文
化复兴之路
尊敬的党组织:
学习历史不仅可以让我们反思过去同时给我们当代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我们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规划中走到今天的繁荣。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在随后的漫漫30年,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我们中华文化也重新踏上复兴之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首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30年来,“唱唱跳跳”的社会文化逐渐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以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图书馆文化馆(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以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骨干文化设施在大中城市建成使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面向特殊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免费开放逐步推开,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休闲文化等不断兴起,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活跃。
紧接着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艺术创新成绩斐然。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充分释放创造活力,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出色的艺术劳动,热情歌颂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30年来,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各个门类艺术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前所未有。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然后是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30年来,随着文化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日渐为社会所认识、接受,文化
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从1979年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开始,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动漫、网络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呈现了超越gdp增幅的加速增长势头,到XX年,全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增加值5123亿元的规模。3come文档频道 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崭露头角,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同时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不断增长,方式不断更新,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交流的新格局。民间文化交流、国际文化贸易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走出国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约北京”、中外互办文化年等国际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文化组织的合作不断加强,参与多边国际文化活动更加主动,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弘扬。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文物保护乃至整个文化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XX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30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公布了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17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座。西藏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
保护和修缮取得成效,三峡大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发掘扎实有效,20世纪遗产等新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实施,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凝聚全国几万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已公布两批1028项。闽南、徽州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新探索。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37处,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综上我满怀信心,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迎来它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和春天!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正年轻!这是一个充满动力和活力的国度,这里的青年人朝气蓬勃富有责任感!请党组织相信我们一定会创造我们的时代!
汇报人:董环
XX年11月
第三篇:中国文化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摘要】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然而进入了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却暴露出它的弊端:闭关自守,缺乏逻辑、思辩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兼容并蓄,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地补充、改革、创新自己,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中国文化,从夏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化只是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而言的。而广义的文化,则比文明还广泛,囊括了人类全部物质与精神文明。所以文化的内容很难绝对地加以划分和界定。至于中国文化又是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对而言的。而且,中国文化的内容,多指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文化,而较少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中国文化还有时代性,在同时代下还有地域性,在同时代、同地域还有民族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阶级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党派性,等等。以上所说,是指一般概念的文化,自然也包括传统文化在内。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这样看待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呢?
根据蔡尚思先生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九大支柱的:
第一是儒家。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随后还有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等。
第二是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主张实验,反对空谈;主张厚今薄古,贵今贱古,反对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这些方面可以说法家长于儒家。法家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愚民政策,倡导以史为师,不要知识文化,甚至主张焚书。这些方面可视做法家的短处。法家里面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的极端君权愚民的政治思想,是韩非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
实行君主专制以天下统一为先决条件——爱统一重于爱祖国;
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 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是墨家。,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是道家。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五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 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第四篇:中国文化
红山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在璀璨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如果要选出一个来讲述,那么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发源于我家乡的“红山文化”。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9.0275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34万,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赤峰的意思也就是红色的山峰,这是因为在赤峰市有一座整个山体都是有红色岩石构成的山峰,红色岩石构成的山峰很多人可能未曾听说,更未曾谋面,而我居住在赤峰市,很幸运的能够亲眼见到这样的奇观,并多次与同学攀登。也许在外人眼里,红色的山峰很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奇观,但在每一个赤峰人眼里,似乎再平常不过,每一个居住在赤峰市的人,应该都曾攀登过,都曾在山顶俯视过整座小城。离开家乡后,没有再爬过山,也不曾再有机会看到火一样的岩石,也不再有火一般激情了,此时才开始真正的怀念起在家乡的日子,怀念起抚摸着如同洒满买一个赤峰人鲜血的红色岩石的感觉。
说起红山文化,我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赤峰人,但是对于红山文化的了解,也仅限于电视上与书本上的介绍,未曾真正的去查阅有关资料,所以,在这里也就简单的谈一下我所了解到得几点。
红山文化中闻名中外的要数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现在众所周知的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c”型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的遗物,由于它已经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的实物,因此被喻为“中华第一龙”。红山出土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玉龙的形状,有人推测来源于马,野猪,熊等形象。红山文化玉龙,第一,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神话了动物形象进行加工的。那么这件玉器是做什么用的呢?许多学者认为是氏族首领在祭祀活动中,进行礼仪活动的神器。巫师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龙的发现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现。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从此“c”字的玉龙,也为许多杂志的压题照片,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更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红山文化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五篇:中国文化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十大名医】秦越人〖战国〗、华佗〖汉末〗、张仲景〖汉末〗、孙思邈〖唐代〗、刘河间〖金代〗、李东恒〖金代〗、张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时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项羽〖秦〗、霍去病〖西汉〗、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史万岁〖隋〗、杨再兴〖南宋〗、李文忠〖明〗 【隋唐名将】〖四猛〗罗世信·来忽尔·尚师徒·辛文礼、〖八大锤〗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士泰、〖十三杰〗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武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杨义臣·秦用·梁士泰·秦琼+尉迟恭 【名将十哲】田穰苴〖春秋〗、孙武〖春秋〗、吴起〖战国〗、乐毅〖战国〗、白起〖战国〗、张良〖汉初〗、韩信〖汉初〗、诸葛亮〖三国〗、李靖〖唐初〗、李勣〖唐初〗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蜀三关】阳平关、江关、白水关 【义阳三关】平靖关、黄岘关、武阳关 【古代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古代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北京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 【福州三山】屏山、乌山、九仙山 【盛京三陵】福陵、昭陵、永陵 【盘山三胜】松、泉、石
【晋祠三绝】圣母殿、周柏、难老泉 【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 【西江小三峡】大鼎峡、三榕峡、羚羊峡 【岷江小三峡】平羌峡、背城峡、犁头峡 【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七大藏书楼】文渊阁〖北京〗、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文溯阁〖沈阳〗、文汇阁〖扬州〗、文淙阁〖镇江〗、文澜阁〖杭州〗
【九大名关】山海关〖河北〗、居庸关〖北京〗、紫荆关〖河北〗、娘子关〖山西〗、平型关〖山西〗、雁门关〖山西〗、嘉峪关〖甘肃〗、武胜关〖河南〗、镇南关(今名友谊关)〖广西〗
一. 春节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压岁钱、蒸年糕、包饺子。
其实这些习俗有的还得到了拓展,演变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事物: 比如贺年片: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又如挂历: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早就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春节的诗歌(精选)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二.元宵节 元宵节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其实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因为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此为例证。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描述元宵夜的情感经历。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生查子 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其中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体现了中国诗词的高境界,中国传统诗词不讲究华丽的辞藻,而注重意境,作为唐宋八大家中最有成就的著者,欧阳修这首词文字浅显但感情丰富,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
以下是痞子的品评,与我心有戚戚焉: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街道上会张悬着花灯,因此灯火辉煌,把夜晚照亮如同白昼,既繁华又热闹。因为这天是农历十五月圆时刻,月亮特别明媚照人。趁着月亮刚升上柳梢头,街道上正要开始热闹时,两人相约到街上瞎逛。
柳在中国诗词中,常常是爱情的象征,因此“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两句很含蓄的写出了两人的情意,以及相约时的愉悦。这是作者追忆去年元宵夜温馨甜蜜的景象。
谁知道过了一年,两人大概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各分西东。当作者又在元宵夜来到热闹的街市,看到月亮依旧明媚照人,灯火仍然满街辉煌,但是穿梭拥挤的人群中,却没有去年相聚的人。作者在街道上看着灿烂夺目的七彩花灯,在热闹的气氛中更觉得孤单和伤感。于是在不知不觉中,眼泪已沾满并弄湿了衣袖,这个“满”字把作者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而且整首词并没有说明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难道是网友见面?或是两情相阅的恋人约会?)也没交代女主角为何离开(难道是网友的见光死?还是两人性格不合吵嘴后女方负气出走?)更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无奈。
本词借着两年元宵夜的景物相同,但人事已有很大的改变,在今与昔、悲与欢的对比之下,抒发心中的情意和感叹。意境让人深受触动。
就到这里吧,学生的表情已经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我他们对中国节日的兴趣正在不断积蓄和膨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的美就留给他们自己去寻找和体会吧,追寻的过程,不就是中国文化在他们心底沉淀的过程吗?至于留在心底的烙印有多深刻和久远,和这些对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我想要等他们长大了才能真正体会到。
现在我心里舒坦多了。并不是因为阴谋得逞,而是觉得终于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点点微薄的贡献。我这个并不具备叱吒风云改变世界能力的小人物,终于从身边做起,将祖国的花朵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忽悠起来了!
于是这个圣诞节心情变的美丽。在大家准备过圣诞的前一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比跟美国队踢球,在决定胜负的最后时刻晃过对方门将直接带球入门的感觉还痛快淋漓!
......然而,我其实只是在自己的国土向自己的同胞推崇自己的文化;就象比赛时球还在自己的半场,根本没能给对手造成威胁,而对方却早已将球踢进我们的门里了,我又何乐之有呢?原来刚才那决定胜负的时刻只是我的幻觉,比赛,真的还没有结束;而我们正处于绝对的劣势。
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弱势文化吗?中华民族真的是弱势民族吗? 渴望我中华上国早日崛起,渴望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