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1:0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

第一篇: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9.76%)的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

持续经济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我国GDP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2.6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按现行汇率,人均GDP约2000美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2006年,剧增到3.93万亿元,一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已达到10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水平。到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02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而在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到亚洲金融危机暴发的1997年,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中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造业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110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739万人,当年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达到580万人,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17万亿。

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001年加入WTO后的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年均28%,到去年底,总规模达到1.76万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850亿美元。全球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到去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达到733亿美元。

(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为契机,中国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开始从以吃穿用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199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3万平方米,到2005年,就达到558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4%。2000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608万辆,汽车销售量208.9万辆,其中轿车61.2万辆;到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4985万辆,汽车销售720万辆,其中轿车销售380万辆;分别增长了2倍、2.4倍和5.2倍。2000年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2006年达到63部/百人。固定电话和移 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67亿户和4.61亿户。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房地产业、汽车业高速发展,带动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原材料工业向上传导到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促进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瓶颈制约不断缓解。与2000年相比,到2006年底,原煤、水泥产量增长约1倍,粗钢产量增长2.3倍,达到4.2亿吨,发电装机容量6.2亿千瓦,一年新增装机容量1.1亿千瓦。高速公路里程超过4万公里。第二,户籍限制放松,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历经30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只提高7.3个百分点(17.9%),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2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4.1亿增加到5.6亿。年均增加2143万人。以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为特征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间的铁路、公路建设,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国际化进程加快,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1年至2006年,六年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435亿美元,累计出口33542亿美元,进口2964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8240亿美元,进口11962亿美元,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54%和40%。贸易顺差3900亿美元。外商投资进入,一方面增加了中国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竞争力,提高了中国各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促进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刺激了经济增长。第四,改革不断深化,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首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宪法对产权的保护及物权法的出台,使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法律保障。近几年,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使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其次,银行体系改革步伐加快,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内控能力增强,银行为经济服务的能力大为提高。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化解,直接融资占比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最后,政府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利率、汇率、税收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保证了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三)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很不平衡。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概括起来,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

第一,国内市场广阔,需求空间很大。中国的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距,缩小这种差距就能产生巨大的需求。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26平方米,居民家用轿车只

有10辆/1000人左右。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假定未来15年,人口年均增加750万,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到2020年,人口总量14.2亿,城市化率达到55%,则届时城市人口达到7.8亿,比2005年增加2.2亿,仅这部分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对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和相关产业产生的巨大需求就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保持较高速增长。

第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素质在不断提高。新成长和不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生力军,使中国的要素成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不会明显降低竞争力。而且随着教育、医疗的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中国有高储蓄的文化与传统。长期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率超过40%,今后即使有所降低,也不会低于30%,以30%的投资率足以支撑7%~8%的经济增长,如果投资效率提高,甚至可以高于这一增速。

第四,中国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加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居民、企业在经济事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会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会增强,政府职能转变也将改善对经济的调控,所有这些都将释放出新的活力,促进社会与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从外部环境看,总体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提高,资本流动加快,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辐射加快,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当然,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不少。

一是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大,而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耕地总量已降到18.3亿亩,人均只有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8%、45%和26%。另一方面,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以投资拉动、外需拉动为主,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以高物质资源消耗为主,而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矛盾突出,造成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较重。2006年,万元GDP能耗1.21吨标煤,只下降

1.23%,没有完成4%的约束性目标,二氧化硫排放2594万吨,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1431万吨,增长1.2%,都没有完成下降2%的规划目标。今后如何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是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的长期压力。我国既要坚持现行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又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挑战和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并在三者之间求得协调和平衡。在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为持续增加的社会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为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提供必须的社会保障,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发展难题。

第三,必须防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已经进城的务工人员变为稳定的城市居民,为他们提供必须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条件等。同时,要解决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的生计,避免产生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必须扭转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防止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缩小这三方面的差距,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

第四,内外经济失衡的问题既影响中国经济当前的稳定,也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强,风险增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大,贸易依存度提高,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增加,对外部的资源依赖增强,面临外部冲击的风险增大,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包括:(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继续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改革户籍管理,消除人口流动障碍;加快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试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等。(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继续鼓励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鼓励企业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5)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全民素质,改进收入分配,确保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只要我们抓住战略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Iulrzw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9.76%)的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

增强。

持续经济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我国GDP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2.6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按现行汇率,人均GDP约2000美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2006年,剧增到3.93万亿元,一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已达到10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水平。到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02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而在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到亚洲金融危机暴发的1997年,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中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造业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110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739万人,当年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达到580万人,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储

蓄总额超过17万亿。

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001年加入WTO后的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年均28%,到去年底,总规模达到1.76万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850亿美元。全球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到去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达到733

亿美元。

(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概

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为契机,中国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开始从以吃穿用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199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3万平方米,到2005年,就达到558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4%。2000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608万辆,汽车销售量208.9万辆,其中轿车61.2万辆;到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4985万辆,汽车销售720万辆,其中轿车销售380万辆;分别增长了2倍、2.4倍和5.2倍。2000年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2006年达到63部/百人。固定电话和

移 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67亿户和4.61亿户。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明显加快。

房地产业、汽车业高速发展,带动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原材料工业向上传导到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促进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瓶颈制约不断缓解。与2000年相比,到2006年底,原煤、水泥产量增长约1倍,粗钢产量增长2.3倍,达到4.2亿吨,发电装机容量6.2亿千瓦,一年新增装机容量1.1亿千瓦。高速公路里程超过4万公里。第二,户籍限制放松,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历经30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只提高7.3个百分点(17.9%),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2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4.1亿增加到5.6亿。年均增加2143万人。以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为特征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间的铁路、公路建设,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快速

发展。

第三,国际化进程加快,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1年至2006年,六年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435亿美元,累计出口33542亿美元,进口2964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8240亿美元,进口11962亿美元,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54%和40%。贸易顺差3900亿美元。外商投资进入,一方面增加了中国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竞争力,提高了中国各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促进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刺激了经济增长。第四,改革不断深化,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首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

障,宪法对产权的保护及

物权法的出台,使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法律保障。近几年,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使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其次,银行体系改革步伐加快,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内控能力增强,银行为经济服务的能力大为提高。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化解,直接融资占比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

到加强。最后,政府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利率、汇率、税收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保证了经济平稳快

速健康发展。

(三)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很不平衡。

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概括起来,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

第一,国内市场广阔,需求空间很大。中国的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距,缩小这种差距就能产生巨大的需求。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26平方米,居民家用轿车只有10辆/1000人左右。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假定未来15年,人口年均增加750万,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到2020年,人口总量14.2亿,城市化率达到55%,则届时城市人口达到7.8亿,比2005年增加2.2亿,仅这部分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对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和相关产业产生的巨大

需求就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保持较高速增长。

第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素质在不断提高。新成长和不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生力军,使中国的要素成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不会明显降低竞争力。而且随着教育、医疗的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会进

一步提高。

第三,中国有高储蓄的文化与传统。长期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率超过40%,今后即使有所降低,也不会低于30%,以30%的投资率足以支撑7%~8%的经济增长,如果投资效率提高,甚至可以高于这一增速。

第四,中国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加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居民、企业在经济事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会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会增强,政府职能转变也将改善对经济的调控,所有这些都将释放出新的活

力,促进社会与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从外部环境看,总体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提高,资本流动加快,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辐射加快,有利于中国积极

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当然,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不少。

一是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大,而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耕地总量已降到18.3亿亩,人均只有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8%、45%和26%。另一方面,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以投资拉动、外需拉动为主,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以高物质资源消耗为主,而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矛盾突出,造成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较重。2006年,万元GDP能耗1.21吨标煤,只下降

1.23%,没有完成4%的约束性目标,二氧化硫排放2594万吨,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

1431万吨,增长1.2%,都没有完成下降2%的规划目标。今后如何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是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的长期压力。我国既要坚持现行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又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挑战和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并在三者之间求得协调和平衡。在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为持续增加的社会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为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提供必须的社会保障,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发展难题。第三,必须防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已经进城的务工人员变为稳定的城市居民,为他们提供必须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条件等。同时,要解决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的生计,避免产生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必须扭转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防止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

缩小这三方面的差距,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

第四,内外经济失衡的问题既影响中国经济当前的稳定,也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强,风险增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大,贸易依存度提高,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增加,对外部的资源依赖增强,面临外部冲击的风险增大,这也会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包括:(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继续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改革户籍管理,消除人口流动障碍;加快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试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等。(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继续鼓励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鼓励企业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5)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全民素质,改进收入分配,确保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只要我们抓住战略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第三步

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 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还有人不懈于发展低碳经济,认为这会降低生活品质。大房子、私家车、空调,你用哪一样不是要造成碳的大量排放?这也确实是一个事实。尤其是在大学校园或者企业大楼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的碳排放量非常惊人。然而,不能因为对现状的担忧就放弃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低能耗舒适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的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当然这个有些遥远。中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做法就很值得肯定。从北京到天津,乘坐公共交通只要半个小时,何必浪费时间自己开车呢?私家车扎堆在公路上还容易引起堵车。其他地方也一样,可以使用公共交通的时候使用公共交通,生活品质不受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低碳。

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一说到低碳经济就是先进技术,新型能源,成本太高了,难以实现。其实这句貌似很有道理的话是不正确的。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关系到中国能否在这场经济竞争中成为领跑者至少不是落后淘汰者。石油的能源地位已经俞渐式微,今后是碳生产率竞争的时代。中国有些地区为了减少成本,图当前一些蝇头小利,继续进行粗放式的低水平生产,这对我国产品、产业和经济的竞争力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就有被排斥出世界经济主流的可能。产品没有人买,生产就难以持续。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有重要的关系。

还有人说,低碳经济虽好,但是太遥远,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还没有发展到低碳经济水平,等到了那个水平再说。这也是应该批判的一种“怒气不争”的观点。低碳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爱护环境的、保护生态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比如,关闭小水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尽可能消费低碳产品,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等,使用节水龙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碳经济的范围之内。低碳经济不遥远,就在生产生活中。

另外,美国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也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极大的压力。美国的这项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征收碳关税。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可以自由收取,一顿碳在10到70美元之间。【2】最严重的是,美国必然会以他们的标准进行征税,而世界上只有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设备才可以符合这一严苛的碳排放标准。因此,中国若不加快步伐发展低碳经济,通过技术革新和新能源利用提高低碳经济竞争力,结果有两个,一是向美国出口,支付高昂的碳关税;二是不向美国出口,失去美国这个有力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总结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高能源利用率。这是现阶段在中国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尤其是在建筑、交通、重工业领域尤为重要。

二、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比如在我国的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加大太阳能的使用力度,目前已经有保定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先行者;交通工具以生物燃料、电力为动力;农村开发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三、正确引导消费行为。征税是一个很好的抑制消费、引导消费的做法。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征税,迫使其节省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力争最大的收益。对于个体的消费者,试行征收碳排放税,规定超过一定数额的碳排放量要交税。那些住住大房子、开私家车的人群在高碳排放量高成本的情况下会有所收敛。另外,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非常严重。很有特点的一个现象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大多数是公车,空调集中安装并且肆意使用的也在办公大楼。所以,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公共消费讲求低碳话,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政府要率先做典范。

四、在高校加强低碳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加大低碳经济科研力度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更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技术,新方法诞生的重要阵地。政府要在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开展低碳经济人才建设,加拨科研经费,鼓励高校学生发奋创新。

五、加强国际合作

国外在发展碳社区,低碳城市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对我们的低碳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是要用行动去践行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收到种种限制、遭受国际贸易壁垒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只有随着经济潮流向前,才能在新一轮的经济挑战中成为弄潮。

参考文献:《什么是低碳经济》,中国低碳经济产业联合会官网; 《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经济学基础》『美』布拉德利·希勒。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第四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匪夷所思的:

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无效率的。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另一方面,如果用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来衡量,中国却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

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工人的超低工资。

权力市场化是改变中国财富分配格局的起始点,也是理解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一把钥匙。

目前在中国社会中真正的富人,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私人企业家只是很少数;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着权力或直接、间接与权力有关的人。这也恰恰是人们对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强烈不满的主要原因。

当今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国几乎所有的所谓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实质就是向社会甩包袱,把改革的负担,改革的代价全都由加在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上。

有人感叹:我们失去了公平,却没有得到效率;我们失去了理想,却没有得到现实;我们失去了“鱼”,却没有得到“熊掌”。对中国来说,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现状。

第五篇:浅谈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范文模版]

浅谈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

——六陈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 学号:201110800043 姓名:甘德荣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农村人口居多,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的发展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结合我的家乡六陈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次调研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同时通过这个方式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改进有利于家乡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富裕安康,最终达到建设和谐农村、富裕农村发的目的。六陈农业产业结构在一步步的优化,但是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2013年可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六陈经济现状、发展问题、解决对策、产业结构、和谐农村 六陈经济现状

本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社会调查,我本次关于六陈农业结构深入了解大多在我走亲访友途中完成的,虽然没有专业化的随机调查,但是收获还是很大的。在此,通过六陈农村的经济体制以及产业结构的了解可以深化到对于整个山区农村的一些基本认识,并且通过这次亲身调查还发现了很多六陈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和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相比较前些年六陈的确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取得新的进展。近年来,六陈人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新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吃水问题;同时,投入资金由于支持养殖业的发展,也收效明显;再则,养殖业在六陈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希望能够在政府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养殖,充分发挥六陈水库的优势,从而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除去养鱼和养猪,通过我所在的村庄来看,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说养羊、水上运输、种植土豆等等,我相信这些产业要是得到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定可以为六陈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的。总的来说,现在六陈的经济产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养猪是一般农户的主打产业和收入来源。

六陈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体而言,六陈经济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只是在现有条件下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以下几点是我对于六陈经济发展阻碍的几点看法:

1、不论是养鱼、运输还是生猪养殖都没有形成规模,不能产生很好的市场效果。现在六陈的农村一般都是独家独户的进行发展,乡邻之间根本没有合作关系的存在,由此一来,对于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便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个体户的力量较小,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力量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所以在我看来合理的将当地的农户按照地域关系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团结大家的力量对于农村

更好的发展很有必要,但是要真正的联系广大百姓共同致富又需要一个有力的领导者,这就是一个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考验了,希望他们可以带领六陈的老百姓更好的发展进步!

2、六陈农业发展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虽然养猪的收入在许多家庭里面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形成规模化经营还是有很多需要做的。根据六陈独特的山区地理区位和有水库的优势而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紧紧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有比较 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在区域里边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树立产地品牌。鉴于将继续长期存在的小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主要借鉴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专业协会+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因更接近市场在开拓市场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应成为主要推广的方式。首先要扶持在流通或深加工领域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基地示范带动引导农户参与生产,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回收(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千万万的农户联合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广场,小生产与大产业的有机衔接。在我看来大力发展运输业和养殖业的产业化对于六陈而言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的,当然这也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才可以实现。

3、除去以上两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处理。对于六陈这个山区而言,耕地面积本来就人均占有较少,同时在退耕还林、修建公路、修建房屋等过程中又对耕地进一步照成了破坏。关于耕地的减少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关于山区交通,虽然近年来新修了很多的水泥路,但是大多质量低劣,路面早已损坏,对于长期发展来说,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维修公路,这个便是以前的错误决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我希望在以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工程质量,达到真正的惠民目的,不要让百姓的辛苦钱花费了而达到的效果又不明显。

4、农村发展的相关人才极度缺乏。现在虽然有很多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但是最后真正愿意到农村工作创业的却为数较少,同时,六陈的很多年轻人也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真正在家务农的一般都是30、40岁以上的那些人,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并不是特别到位。在种植烟叶、生猪养殖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说生猪养殖中的相关疾病不能得到必要的技术指导从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虽然现在大多农户在养猪过程中规模已经较大,但是猪圈卫生、生猪管理等都存在很大的漏洞。仅仅这两个方面便可以看出人才对于农村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积极引进相关的技术人员是多么的重要,同时六陈也应该呼吁年轻人为家乡建设作出一份贡献,通过学习农学只是不仅可以达到自己致富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家乡百姓更好地发展,这样一年六陈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5、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不利于长远发展。目前农民的大部分收入还是依靠劳务收入,农民的收入稳定性得不得应有的保障,生猪价格极大的受市场的影响,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保障,这一点我觉得要寄希望于大环境下的农村体制改革和整体规划。

以上几点是我在结合六陈实际后总结而来的,农村发展,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发展要突破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个瓶颈还是需要做很多努力的。我想农村的产业结构改革很有必要,同时如果这样的改革在六陈得以经行的话意义也会是很深远的。

总体而言,本次社会实践的调查让我对于六陈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来说,这些年来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扶持和鼓励下经济发展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民的收入水平极大的得到了提高,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村建设也不断的有新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而言,问题也是存在的,也是需要得到妥善处理的。所以我觉得在村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六陈的经济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同时,很多和六陈的经济状况有相似之处的地区也可以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致富,一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结束语: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应该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我想六陈所走的道路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虽然当今的六陈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处理好这些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力量,这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广大农民朋友的配合和努力。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六陈的明天会越来越好;同时,其他的农村地区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下载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进入2014年的1、2月份,中国工业、消费以及投资增速均较上年同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简单地讲,判断经济增速是过快还是太慢有两个重要指标,一......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 未来的10年里,中国仍将处于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在这期间,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力......

    东港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范文大全)

    东港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发布时间:2011-10-14信息来源:海洋与渔业局 东港市地处黄海北部辽东半岛北端,南濒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与朝鲜半岛相望,是我国黄海北部一个沿海......

    中国IT业的现状及其前景

    中国IT业的现状及其前景 序言: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IT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中......

    中国水资源利用前景及现状

    中国水资源利用前景及现状摘要:水不仅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和维持良好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还是地球上一种分布最广、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功能是其它资源无法替......

    浅论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5篇)

    学校:三明学院 院(系):旅游(经济)学院 专业: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姓名:陈国才 学号:20110251153 目录 题目„„„„„„„„„„„„„„„„„„„„„ 3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个人总结必备)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受发达国家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复苏、低速增长走势,国内外因素要求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我国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