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时间:2019-05-12 01:1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篇: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二十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科技战略的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1949年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制定实施十二年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许多知识分子回到祖国,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②“文革”时期,科技事业遭受严重破坏。③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技事业迎来新的春天。1985年,中央做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6年,制定并实施“863计划”。④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⑤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2)“两弹一星”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新中国,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国和苏联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力量。②含义: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③成就: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④意义:加强了中国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

(3)载人航天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年开始,“神舟”号飞船进行了4此成功的无人飞行。①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经过21小时飞行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②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实现绕月飞行,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第三次飞跃。中国完成了从地球卫星上天、载人航天飞行到月球卫星成功绕月的巨大跨越,中国航天迈进“探空时代”。历经37年的时间,我国空间技术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70年)、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和月球卫星成功绕月(2007年)。③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翟志刚出舱活动,实现了中国人太空漫步的梦想。

(4)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受到启发。①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②意义:国际上把这一发明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和“东方魔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③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8年8月20日,据CCTV报道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平均达900公斤,两亩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相当于过去三亩的产量。

(5)“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年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2.“双百”方针及经验教训”

(1)提出

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学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③贯彻“双百”方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其中,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④意义:“双百”方针正确处理了政治与学术、文化艺术的关系,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长期方针。④巨大成就: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电影艺术生机勃勃;戏剧园地百花争艳;学术争论热烈。

(2)曲折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政治批判扩大到学术领域,知识分子被错化成右派。“双百”方针被扭曲,“样板戏”独占舞台(“文革”时期:“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②“文革”结束后,迎来文学艺术的春天。1979年,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3)经验教训

①贯彻“双百”方针,才能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正确处理好科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尊重科技和文艺的客观规律;③坚持“二为”方向,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开创基业时期

①制定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③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④确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位为首要任务。⑤结果: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即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业余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逆转曲折时期

①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②十年“文革”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大中学校停止招生,工厂停止招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工农管理学校,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学制缩短。

(3)新时期的教育

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领导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12月16—18日,570多万人参加高考),倡导尊师重教。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③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④《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的颁布,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⑤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⑥2007年秋季开始:江苏率先全面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2008年秋季开始,国家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点拨〗新中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2)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制定科技远景规划。(3)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4)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5)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发展的规划。

第二篇: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案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

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XX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升空。XX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顺利升空,翟志刚完成了出舱行走。)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学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②艺术作品: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优秀电影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科教兴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第三篇: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定位】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发展历程及外传意义。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着重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成就、代表人物及时代特点。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重点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文学成就及其特点(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突出考查秦汉至明代中国古代地方戏曲的演变、清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名师点击】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

【知识网络】

1、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

2、四大领域(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

1、书法

(二)中国古代的艺术

2、绘画

3、戏剧

(三)中国古代的文学:

1、源头:西周——春秋(诗歌)

2、创新:战国(楚辞)

3、新发展:汉朝(汉赋)

4、成熟:唐朝(唐诗)

5、通俗化:宋朝(宋词)

6、元朝:元杂曲

7、明确:章回小说 【考点详解】

一、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1、造纸术:

(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2)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3)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4)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火药

(1)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2)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4、指南针

(1)战国时发明司南;

(2)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3)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2、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3、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三)数学

1、春秋战国——出现筹算算法;

2、东汉——数学菱《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定理的特例;

4、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四)农学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

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2、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3、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4、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药学

1、中医学

(1)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2)战国时期的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

(3)《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4)东流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5)东汉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先河。

2、中药学

(1)《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2)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草本药物之大成,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高考例题: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

【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学?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出现“金文”;

3、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后出现“隶书”;

4、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1、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隶书还是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1)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达到新高峰:

(1)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2)成就: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4、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1)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2)特点: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5、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三)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

1、起源:新石器时代

(1)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2)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2、战国时期发展:

(1)工具:毛笔:题材:人物肖像;材质:绢帛;(2)代表作:《人物龙凤图》;地位: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秦汉: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4、魏晋南北朝:

(1)时代背景:崇尚气节的文人兴起(2)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3)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5、隋唐:

(1)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2)代表作: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6、从宋代到明清:

(一)文人画的发展

1、宋代:

(1)时代背景:“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2)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③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2、明清: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二)民俗画的发展

1、宋代:(1)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2)题材:市井生活;(3)特点:写实;

(4)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明清:(1)时代背景:小说、戏剧迅速发展;

(2)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3、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1)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也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2)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考例题01.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艺术成就•文人画。

【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在艺术上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其中的主要原因。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C.各国变法的实施 【答案】A

B.书写材料的不同 D.“书同文”的推行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其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并且本题还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这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选D项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导致,小题见大智慧。

三、文学成就

(一)诗词

1、先秦:

(1)《诗经》——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2)楚 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

2、汉赋

(1)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2)特点: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是一种带韵散文

3、唐诗

(1)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的确立(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①盛唐——诗歌豪迈奔放、刚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 ②中唐——诗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诗圣)、白居易

4、宋词(长短句)(1)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5、元曲(1)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

(二)世俗文学

1、背景: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娱乐活动活跃。

2、表现:

(1)宋代话本: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塑造小市民角色,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明清小说: ①社会背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B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C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D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E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②成就:

A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

B揭露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C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高考例题01.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封建社会贯彻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政策受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越深,思想文化领域受控越严。

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一)源头:傩戏

(二)发展:宋代南戏。民间创作、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三)成熟:元杂剧。表演形式多样,故事情节完整。(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马志远)

(四)繁荣:清代京剧。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演出)

高考例题: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

【名师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

【考点延伸】

(一)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

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分析某一时期文化繁荣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经济因素:当时的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政治因素:

①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

③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传统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1、地理条件: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使国家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2、强大的中央集权使国家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4、政府大力的提倡农耕经济。

5、各朝代重视交通促进了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6、农耕经济是主要产业。

7、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断吸收外来成果并发展、创新。

8、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

(四)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

1、重实用

2、重技术

3、重经验

4、重定性

(五)中国近代科技落后,西方近代科技先进的原因 根本原因:当时的社会环境。

1、经济:中国:固守小农经济 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政治:中国:封建专制,重农抑商。

西方: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3、思想:中国:专制、迷信、保守。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

4、教育:中国:为皇权专制培养人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西方:重视教育与社会实际结合。

第四篇: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范文)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国和国的成立

1、背景:(1)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2)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就职。会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

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一届人大的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意义: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新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配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虽都属于代议制的范畴,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第二,组织活动的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第三,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1)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常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①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中共合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作出贡献。②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民主党派表现出与中共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④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需要团结民主党派共同奋斗。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意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对于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各党派、各民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意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建立:①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②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当地民族自己做主和管理,行使自治权利。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样,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它对于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3)概况:内蒙古自治区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65年。

(4)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各民族的发展。④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三、“文化大革命”——“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冲击党政机关,批斗各界名人:“文革”期间,江青等人煽动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2、非法夺权,党政机关瘫痪:1967年1月,上海的一批选择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之后全国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激烈争斗。宪法遭到严重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10年没有召开,人大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力,公检法各部门已无法正常工作。

四、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原因——文革的教训:经过“文革”,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重大举措:①提出法制建设方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家领导体制:1982年新通过的宪法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家领导体制,从而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3)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凋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4)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5)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①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②2002年“十六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1)含义:“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提出:它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中国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已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获得了大会的通过。

(3)评价:“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同时,这一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①过程: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1984年12月,中央经过谈判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1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解放军进驻香港。

②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进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的回归: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进行谈判,并于1987年4月,在北京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实现了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长期隔绝状态。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直接实行通邮、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一些开放措施,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2)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

①两会成立: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两上民间团体开始进行对话。

②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③汪辜会议: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辜振甫会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史称“汪辜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

(3)江泽民的八项主张:1995年,汪泽民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4)新世纪以来的反台独斗争: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

(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并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行会谈。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与现实联系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依据:①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②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③元朝时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管辖。④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⑤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⑥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设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法律依据: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从国内法来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②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完成统一祖国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b从国际法来说:①二战时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②在二战即将结束前,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它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③《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的同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如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都承认台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侵害的一部分。⑤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5、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条件与特定涵义

①条件:“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实事求是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②特定内涵:第一,“一国两制”的前提是祖国统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第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三,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在各方面有着根本、重大的区别。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6、“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二者的联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二者的区别:①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③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④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7、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对我国的经验和教训:(1)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认识到任何改革不是一撮而就的,它们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每一次改革都有其积极性,学会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第五篇:历史必修三跟踪训练: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B.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D.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下列科技成果中,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是()①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 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④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国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是()

①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B.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C.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D.美国的慷慨援助

5、新华社2010年月10日消息: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并实现两者对接,这将是中国把宇航员成功送上太空后,在航天领域又一重--------------------------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要里程碑。下面属于新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④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6、(2010•福建学业水平测试)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属于20 世纪60年代的成就是()

A.成功培育釉型杂交水稻 B.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C.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 7、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8、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两人的伟大成就分别主要是()A.改革开放,种植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培育杂交水稻 C.解放思想,艰苦朴素 D.市场经济,教授种植技术

9、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A.食品流通领域 B.空间技术领域 C.农业科技领域 D.文化教育领域

10、(2010•泰州模拟)“‘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11、“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破坏,主要是由于()

①把一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

②把一些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

③“文革”中,八个“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了

④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12、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C.文革时期(1966~1976年)

D.新时期(1978~)13、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大城市中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盛况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激发了人民的创作热情 B.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14、下列有关教育对科学、文学艺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教育为科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B.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C.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教育的普及是文学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

15、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16、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间”。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17、(2010•湛江模拟)1998 年对 300 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心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有()

①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②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8、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实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材料说明我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

①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②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

③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④中国发展核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右图是中国“希望工程”宣传画,这双“大眼睛”曾经触动中国很多人的心灵,由此我们判断“希望工程”的目的是()A.开展识字教育,减少文盲 B.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C.解决高校发展的资金问题 D.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1956 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 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请回答:(1)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1 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

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

材料二: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百年接力留**》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选A。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故答案为A。

2、【解析】选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述科技成就从不同的领域服务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如:④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③加强了我国的国防;②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①核电将成为电力工业的主要能源。故答案为C。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两弹一星”决策背景的全面理解,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加以把握。

4、【解析】选D。建国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遏制政策,并没有慷慨援助。故正确答案为D。

5、【解析】选D。③④是在核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故选择D。

6、【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A杂交水稻成功培育是在1973年,C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在1970年,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在2003年,B原子弹成功试爆在1964年,氢弹在1967年。故选择B。

7、【解析】选B。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杂交水稻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故选B。

8、【解析】选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选择B。

9、【解析】选C。此评语是评述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的,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农业科技领域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上。

10、【解析】选B。开发“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客观上起的作用。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11、【解析】选C。③④是“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破坏后产生的结果和影响。题干问的是“原因”,故答案为C。

12、【解析】选C。漫画表现的是:一辆载满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各种著作的车子,虽然贴着“又红又专”的标签,却仍然休想在社会主义检查制度下蒙混过关,作者以一种尖锐而嘲讽的心态在揭露资产阶级文化和人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立。所以漫画应该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正处在一种“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疯狂状态。故答案为C。

13、【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新中国的成了和科技的进步都是电影事业繁荣的基础,但“双百”方针却是优秀影片众多的必要条件。故正确答案是C。

14、【解析】选D。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根植于经济的。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但不是根本原因。

15、【解析】选D。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不断增加,说明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也说明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但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招生和报考人数多少无关。故选择D。

16、【解析】选A。“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三个面向方针”于20世纪80年代;再结合题干可以知道考查的是教育战略。

17、【解析】选D。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相关内容,可知 ①②③正确。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形势,中国开始实施“对教育大革命”,故④错误。

18、【解析】选D。抓住“改革开放以来”,②属于建国初期的教育成就,故排除。正确答案为D。

19、【解析】选C。通过材料可知,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是不使用核武器。故排除①。

20、【解析】选B。“希望工程”的目的是解决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资金缺口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是高等教育,故选择B。

二、非选择题

21、(1)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原因: 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方向变化: 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 国内: ①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②改革开放不断深人;③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美、中、苏关系缓和;③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3)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 科教兴国。成绩“神舟”5 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神舟”6 号飞船“两人 多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22、(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精品

文档-------

下载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