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高考历史考(考纲要求+课程标准+知识整合)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考纲要求】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 【课程标准】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建设
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
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 【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重大成就如下:
☆ 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
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
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
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
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破四旧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
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向。
(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喜人成就
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1)方针:①、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共同纲领》)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扫盲;工农识字;,工农子女优先入学)③、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红卫兵停课闹革命;②、高校停止招生;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
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
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
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
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5、新时期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6、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7、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
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
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
第二篇:历史必修三跟踪训练: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B.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D.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下列科技成果中,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是()①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 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④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国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是()
①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B.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C.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D.美国的慷慨援助
5、新华社2010年月10日消息: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并实现两者对接,这将是中国把宇航员成功送上太空后,在航天领域又一重--------------------------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要里程碑。下面属于新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④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6、(2010•福建学业水平测试)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属于20 世纪60年代的成就是()
A.成功培育釉型杂交水稻 B.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C.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 7、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8、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两人的伟大成就分别主要是()A.改革开放,种植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培育杂交水稻 C.解放思想,艰苦朴素 D.市场经济,教授种植技术
9、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A.食品流通领域 B.空间技术领域 C.农业科技领域 D.文化教育领域
10、(2010•泰州模拟)“‘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11、“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破坏,主要是由于()
①把一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
②把一些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
③“文革”中,八个“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了
④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12、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C.文革时期(1966~1976年)
D.新时期(1978~)13、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大城市中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盛况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激发了人民的创作热情 B.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14、下列有关教育对科学、文学艺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教育为科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B.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C.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教育的普及是文学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
15、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16、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间”。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17、(2010•湛江模拟)1998 年对 300 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心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有()
①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②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8、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实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材料说明我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
①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②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
③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④中国发展核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右图是中国“希望工程”宣传画,这双“大眼睛”曾经触动中国很多人的心灵,由此我们判断“希望工程”的目的是()A.开展识字教育,减少文盲 B.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C.解决高校发展的资金问题 D.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1956 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 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请回答:(1)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1 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
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
材料二: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百年接力留**》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选A。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故答案为A。
2、【解析】选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述科技成就从不同的领域服务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如:④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③加强了我国的国防;②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①核电将成为电力工业的主要能源。故答案为C。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两弹一星”决策背景的全面理解,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加以把握。
4、【解析】选D。建国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遏制政策,并没有慷慨援助。故正确答案为D。
5、【解析】选D。③④是在核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故选择D。
6、【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A杂交水稻成功培育是在1973年,C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在1970年,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在2003年,B原子弹成功试爆在1964年,氢弹在1967年。故选择B。
7、【解析】选B。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杂交水稻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故选B。
8、【解析】选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选择B。
9、【解析】选C。此评语是评述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的,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农业科技领域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上。
10、【解析】选B。开发“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客观上起的作用。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11、【解析】选C。③④是“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破坏后产生的结果和影响。题干问的是“原因”,故答案为C。
12、【解析】选C。漫画表现的是:一辆载满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各种著作的车子,虽然贴着“又红又专”的标签,却仍然休想在社会主义检查制度下蒙混过关,作者以一种尖锐而嘲讽的心态在揭露资产阶级文化和人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立。所以漫画应该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正处在一种“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疯狂状态。故答案为C。
13、【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新中国的成了和科技的进步都是电影事业繁荣的基础,但“双百”方针却是优秀影片众多的必要条件。故正确答案是C。
14、【解析】选D。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根植于经济的。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但不是根本原因。
15、【解析】选D。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不断增加,说明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也说明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但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招生和报考人数多少无关。故选择D。
16、【解析】选A。“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三个面向方针”于20世纪80年代;再结合题干可以知道考查的是教育战略。
17、【解析】选D。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相关内容,可知 ①②③正确。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形势,中国开始实施“对教育大革命”,故④错误。
18、【解析】选D。抓住“改革开放以来”,②属于建国初期的教育成就,故排除。正确答案为D。
19、【解析】选C。通过材料可知,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是不使用核武器。故排除①。
20、【解析】选B。“希望工程”的目的是解决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资金缺口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是高等教育,故选择B。
二、非选择题
21、(1)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原因: 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方向变化: 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 国内: ①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②改革开放不断深人;③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美、中、苏关系缓和;③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3)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 科教兴国。成绩“神舟”5 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神舟”6 号飞船“两人 多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22、(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精品
文档-------
第三篇: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案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
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XX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升空。XX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顺利升空,翟志刚完成了出舱行走。)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学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②艺术作品: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优秀电影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科教兴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第四篇: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内容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4.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5.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6.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7.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8.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9.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0.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1.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整体感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虽经历了曲折,但在总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3、建国以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其中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尤其令人瞩目,是本专题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知识清单]
一、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主要成就:文化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其他艺术作品。
主要特点:作品丰富,题材广泛;精品纷呈,地位突出;时代特色鲜明。
繁荣原因:(1)新中国成立使国家、民族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2)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3)“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开展。(4)“双百”方针的提出,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2、“文革”时期文化的凋零
主要表现: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一枝独秀。
凋零原因:(1)文化领域“左”倾错误泛滥,林彪、江青等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2)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浩劫。(3)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遭到批判和迫害。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4)一批国家级文化艺术奖项的设立。
体育事业的成就:(1)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开始全面登上国际体坛。(2)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3)XX年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中国体育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之林。(4)XX年,北京取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二、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事业发展
发展成就:(1)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初具规模。
发展原因:(1)新中国的成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2)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面向工农及工农子女开门办学。(3)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5)刘少奇倡导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6)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
历史作用:为共和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生骨干力量。
2、“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主要表现:(1)学校秩序混乱。(2)教学体制受到严重破坏。(3)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被废除,招生制度遭到破坏。
严重后果:一度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发展原因:(1)教育界平反大批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2)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制度。(3)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4)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初步建立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成就:(1)实现“两基”目标。(2)职业教育发展迅速。(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和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建国以来科技的发展与成就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科技发展
发展原因:(1)党和政府的重视: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2)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效力,成为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突出成就:(1)国防科技领域: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原子能时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2)医学科技领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科技领域: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新时期科技的迅速发展
发展条件:(1)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邓小平的重视: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3)实行科技体制改革。(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相继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6)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重大成就:核技术领域:(1)和平利用核技术;(2)建立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空间技术领域:(1)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3)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载火箭研究领域:(1)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成功进行了“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3)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领域:(1)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2)建立了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技术和科研队伍。
巨大作用:(1)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2)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重点突破]、“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有何不同?两者有何内在联系?在实践上有何相似的显著效果?
不同背景:“双百”方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二为”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内在联系:都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都符合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
显著效果:都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2、“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形势:(1)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实施这一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3)党和政府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核心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历史作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我国在科技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两个时期科技发展的条件有何不同?两个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何特点?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不同条件: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几乎与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隔绝,八九十年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为雄厚。五六十年代的“左”倾错误使科技发展面临不利的社会环境,八九十代科技发展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特点:五六十年代: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突出成就较少。八九十年代:民用科技发展较快;尖端科技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
共同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除各种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表述与其不符的是:
A、汲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B、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D、不仅影响到国内,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3、下列人物中最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一思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郭沫若
4、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的措施不包括:
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B、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c、积极改革学制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5、新中国建立初期,刘少奇结合中国实际而倡导的教育制度有:①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②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③职业教育制度④学前教育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的运动员是
A、陈镜开
B、许海峰
c、蔡建华
D、李宁
7、下列表述不符合建国以后文化事业发展实际的是
A、“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发展
B、党和政府制定了文化优先发展的战略
c、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D、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发展更加迅速
8、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论人民民主专政》
9、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方针是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26年
0、建国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
①学前教育
②大学教育
③中小学教育
④成人教育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
A、农业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2、下列关于“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B、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
c、中国教育领域改革的开始
D、教育由此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在:
A、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B、视察景山学校时
c、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
D、全国科学大会上
4、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5、建国初期,我国科研工作起步的原因包括:①中国科学院的成立②国家科委的成立③海外知识分子纷纷回国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属于世界首创的是
A、人造卫星上天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7、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主要说明了
A、中国已经掌握了原子能技术
B、中国的原子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
D、中国积极利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
8、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
A、第一枚自己设计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B、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9、下列科技成就中由中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是
A、完成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B、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c、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D、开发了曙光超级服务器
20、下列科技成就中,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D、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基因测序任务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技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四人帮”把今天我们社会里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歪曲成为阶级对立,正是为了打击迫害知识分子,迫害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3)材料澄清了当时社会中的什么错误认识?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x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中国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严加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沙漠,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在研制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主持会议,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作。
材料二:“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请回答: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2)原子弹最先研制成功是在何时何地?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二阐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
(4)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有何启示?
三、问答题(共2小题,第23题14分,共28分)
23、简要概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贡献。2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什么显著的发展趋势?为适应这一趋势,党和政府实行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专题五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0
A
D
B
D
A
B
B
B
c
D
c
A
B
D
B
B
D
D
A
B
解析1:要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双百”方针的提出主要对国内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A。
解析4: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21、(1)二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科技是生产力。(3)将脑力劳动者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对立起来。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使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2、(1)原因:新中国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的包围和封锁,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革命成果,必须大力增强国防力量。
意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
(2)1945年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原子弹。加快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进程。
(3)科教兴国”战略。背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国际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4)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言之有理的均可得分)
解析:该题的综合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主要考查六十年代和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同时又涉及到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就能很好地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3、(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4)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24、趋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举措:提高和改善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调动其积极性;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成就:在核技术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并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领域成功发射了“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解析:本题基础性较强,学生所要回答的举措和成就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同时,该题还适当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举措和成就,题中的“趋势”一问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五篇:高三年级历史总复习学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交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之歌》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一系列法律,其中包括《义务教育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