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组织省重点高技术企业“十一五”规划论证的材料
关于组织省重点高技术企业“十一五”规划论证材料的紧急通知
各相关企业: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重点高技术企业的“十一五”规划工作,为下一步省重点高技术企业“十一五”规划论证做好准备。请你企业据文做好相关工作,组织好汇报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水平,包括现有主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份额、位次、年销售收入、赢利情况以及增长率,企业商誉和品牌知名度,资信情况。
2、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包括现有主要产品技术水平,科研技术人员和科研成果情况,技术开发机构设置情况,是否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企业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情况。
二、企业“十一五”规划拟实施项目情况
1、项目的必要性,实施意义以及对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
2、方案可行性,包括技术路线、配套条件、资金筹措等。
3、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和知识产权情况。
4、项目的市场前景和预期经济效益情况。
请你企业在准备材料时,注意材料长度以口头汇报20分钟的长度为宜。另请有条件的企业同时准备电子演示文稿(powerpoint格式)和文字材料(一式20份)。于5月24前报市发改委高技术科。
第二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内地新疆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
开题及专家咨询会议纪要
2007年7月9日下午2点30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内地新疆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开题及专家咨询会在科技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出席会议的省市区领导有,彭刚、张扬生、孙向阳、朱文学、徐燕萍、江晨、顾晓白、陈勇等。
会上,季校长向出席会议的代表介绍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简要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准备情况,然后,教科室代表课题组宣读了课题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省、市、区领导发表了坦率的意见,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首先,领导和专家对我们学校“十五”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申报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并被确定为省重点课题表示祝贺。他们认为,像我们学校这样一所在全省最早承办新疆班的学校,提出《内地新疆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这样的课题,是符合本校实际的,是有特色的,这个课题也很有研究价值和研究前景,研究工作做好了,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同类学校具有强的指导、辐射意义。他们认为,从研究方案看,这个课题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学校领导重视,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长,使得课题研究具备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和人力、精力、财力、时间保障;
二、学校有一批从全国各地招聘而来的优秀教师群体,从而确保了研究队伍的精干与强劲;
三、学校有“十五”省级课题研究的成功先例,可以少走不少的弯路;
四、本课题从新疆班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思考而来,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也有利于新疆班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五、该课题研究报告先期已经研究了新疆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群体特点、民族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特点、文化知识特点,大致列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具有良好的准备基础。
但是,与此同时,领导和专家也提出,本课题研究还有一些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良好心理素质的界定。
在我们开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究竟什么是心理素质?他到底包括那些方面,关于气质,能力,个性,兴趣,动机等智力和非智力有机结合的整体,我们的培养和研究侧重的目标则应该是偏重于非智力因素这一方面。
二.培养的方式和有效途径。
关于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专家们在校开题报告的基础上提出:心理素质的培养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方式和途径是可以借鉴的,但是同时心理素质的培养方式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用一些新的方式来来完成,比如:长跑,一些体育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与学生的交流等等方式都可以成为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方式。
三.对学生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的研究。
专家提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必须要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考虑。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认知特点,个性特点,能力方面也会有差异,因此首先要对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再去确定培养目标和方向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四.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验证效果和作用,如何更好的对培养结果进行实效性研究也是专家们关注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定性定量研究,一方面通过一些测验可以做新疆班学生和内地平行班比较对比研究,一方面还可以将新疆班学生入学时候和入校一段时间后做对比分析,来了解课题开展的实际效果。
五.个案积累。
专家提出,学生的个案跟踪积累非常重要,包括一些问题学生的辅导跟踪,辅导过程的记录,还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包括考上一些比较好的大学的学生的成长过程,成长故事都应该做记录和分析。
六.创立某种问题的教育品牌。
顾局长提出,我们是否可以针对新疆班学生大多数同学出现的一类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方法的探索,然后总结山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建立这类问题教育品牌。
第三篇: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附件
1、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1、大众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陈风华盐城市文峰中学
2、普通中学学生物理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乔宗富盐城市第四中学
3、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张杰生盐城市第一小学
4、小学数学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
吉明峰盐城市实验小学
5、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邹施凯东台市实验初中
6、普通高中校园“乐学”文化建设的研究
孟根荣东台市安丰中学
7、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模式研究
谢谦云江苏省东台中学
8、小学科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雷富平东台市实验小学
9、农村小学寄宿学生人本化管理的研究
周震宇东台市唐洋小学
10、小班化教育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唐春涛大丰市第三小学
11、中等职业学校实训管理科学化研究
王端祥建湖县职教中心
12、小班模式下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吕书华射阳县第二中学
13、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资源挖掘与利用的研究
裴义蕾射阳明达幼儿园
14、小学语文综合化学习的研究
王永林射阳县实验小学
15、海盐文化与建立开放、深厚、智慧的校园文化研究
王立昌盐城市第二小学
16、城市小学“学习型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卞恩鸿亭湖区迎宾路小学
17、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严安明 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
18、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生作业设计研究
陈俊滨海通榆中心小学
19、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曹勇兵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20、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陈明礼盐城师范学院
百度文库
附件
2、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1、传承“坚苦自立”校训之实践研究
朱庆辉东台市第一中学
2、连环画创作与幼儿审美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
王琳东师附小幼儿园
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
吴学录江苏省东台中学
4、小学活动式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程晓琳东台市实验小学
5、区域推进职教发展构建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实践研究
辛维渤响水县职教中心
6、构建小学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潘竹玲响水中心小学
7、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尤金素响水县运河中学
8、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言意互转”的实践研究
李建国盐城市第二小学
9、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乡土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潘时杰盐都区中兴小学
10、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能的实践与研究
邹政华盐都区鞍湖小学
1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教育机制研究
徐正洲盐城市第二小学
12、高等师范学校语文案例教学研究
周梅香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13、学校品牌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
管建祥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14、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朱文会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15、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科研现状研究
高卫东盐城市盐阜中学
16、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孙正磊盐城市文峰中学
17、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钱锦华盐城市文峰中学
18、探究知识生长点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网络的实践研究
董秀珍盐城市文峰中学
19、促进小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不断优化的实践与研究
王咏梅盐城市实验小学
20、小学阶段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
周燕盐城市实验小学
21、低年级“快乐写话”的实践与研究
任晓静盐城市实验小学
22、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与情意教育的研究
吴军盐城市实验小学
23、小学生课间交际引导策略的研究
汤凤盐城市实验小学
24、小学英语“描述型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邰霞盐城市第一小学
25、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读写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徐敏盐城市第一小学
26、小学生亲子读写的实践策略研究
戴玉兰盐城市第一小学
27、小学语文优化课外学习任务设计的研究
左海电盐城市第一小学
28、城镇小学书香校园构建模式的实践研究
陈学琴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
29、小学数学课堂寻找预设与生成平衡的研究
李浪滨海县实验小学
3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
左海露滨海县实验小学
31、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德育研究
邢美全盐南职业中学
32、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课堂行为评价的研究
陈华盐城市第四中学
33、中职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柏琳盐城高级职业学校
34、构建校长室、职能部门、教研组和年级工委多元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朱斌江苏省盐城中学
35、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与研究
张祖润东台师范附小
36、苏北地区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
李道富东台市安丰小学
37、理性思维培养与中学生高尚人格形成的研究
胥照芳东台中学
38、体验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沈晓梅东台师范附小
39、小学班集体建设中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
钱云霞东台市实验小学
40、关于初中生多元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顾加宏东台市第三中学
41、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自觉的研究
崔小春东台市三仓小学
42、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的实践的研究
魏国生东台职业教育中心
43、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之研究
沈海霞东台师范附小
44、幼儿教育中教学具资源多元开发的研究
王美珠东师附小幼儿园
45、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吉云兰东台师范附小
46、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黄惠忠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47、股份制学校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的研究
陆江春射阳县第二中学
48、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方式的探讨与研究
周永琴射阳县实验小学
49、文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与研究
刘德海射阳县盘湾中学
50、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
许永霞射阳县盘湾小学
51、新课改下情感教育对初中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
茆亚明射阳县第二中学
52、留守幼儿的生存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
孔凡梅射阳县幼儿园
53、小学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
董兴无射阳县小学
54、小学生数学学习多元化评价的研究
鲁燕射阳县小学
55、生活语文实践与研究
王凤宝射阳县射阳港学校
56小学低年级作文启蒙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汤其虎射阳外国语学校
57、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有效运行模式的研究
张大勇射阳县职业中学
58、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
薛峰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59、小学语文考试评价与改革研究
俞成标射阳县实验小学
60、人本理念下初中精细化管理实践的个案研究
徐寿亮射阳县外国语学校
61、新课程下中学化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江卫国射阳县第二中学
62、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研究
徐红奇射阳县洋马小学
63、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策略研究
陈克祥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64、农村小学寄宿生优化管理的研究
李建华射阳县盘湾小学
65、多媒体技术在职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福洲盐南职业中学
66、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
叶亮亮滨海县五汛第二小学
67、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及优化策略的研究
刘剑划滨海县东坎小学
68、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
李如怀滨海县东坎小学
69、“说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项仁训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70、以“书香莲韵”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蔡青荣滨海县樊集中心小学
71、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梁加强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
72、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现象与教育策略的研究
陈涌滨海县界牌中学
73、生命视野中小学生态课堂研究
吴栋岭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74、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王开必建湖县冈西实验小学
75、小学语文课堂生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曹成阜宁县实验小学
76、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
陆其红阜宁县东沟中学
77、小学学科教学中导学方案应用的研究
管洪才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
78、学校环境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董宏亮亭湖区伍佑中学
79、城市小学“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聂德宏亭湖区迎宾路小学
80、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陈红芳大丰市第三小学
第四篇:湖南省“十一五”国省干线公路改建规划
湖南省“十一五”国省干线公路改建规划
一、规划背景
在公路运输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的国省干线公路不仅为大中城市间中长距离交通提供服务,而且是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联系的纽带,承担了大部分交通量。与其重要地位不符的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省国省干线公路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其里程虽长,但平均技术等级偏低,路面质量低下,道路通行能力小,国省干线公路的薄弱状况直接影响着我省公路网的服务水平。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除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外,对既有国省干线公路进行改建,提高其平均技术等级,增强公路网的通行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根据我省十一五期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湖南省十一五国省干线公路改建规划的指导思想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交通部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型交通发展之路,调整和优化运输结构,统筹规划,科学安排,集中力量对国省干线公路进行改建。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省国省干线公路网落后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面提升国省干线公路的平均技术等级和总体服务水平,促进高速公路运输效益的充分发挥,使国省干线公路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状况得到全面缓解。
2、规划原则
(1)坚持供给与需求均衡发展的原则
(2)坚持与相关规划紧密衔接的原则
(3)以公路主骨架为依托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5)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6)促进重点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到2010年,实现全省国省干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总体服务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全省十四个市州政府所在地与各自所辖县(市、区)全部以二级以上公路连接;
2.高速公路与沿线县(市、区)以二级以上公路连接;
3.相邻县(市、区)之间的国省干线基本以二级(三级)以上公路连接;
4.连接周边省份的国省省际通道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标准;
5.便捷连通省内主要旅游景点;
6.国省道渡口(除长江渡口外)全部改渡为桥;
十一五期间,我省国省干线公路(不含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总规模6968公里(确保完成6000公里,投资292亿元),其中一级公路232公里、二级5743公里、三级930公里、四级63公里,新建桥梁18958延米。规划建设总投资325亿元。
到2010年底,全省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61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0公里、一级460公里、二级9845公里、三级1000公里、四级1135公里、等外公路24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由2005年末的46.9%上升到85.3%,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全省各县(市、区),主要国省干线公路和主要出省通道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干线公路与主要旅游景点便捷连通,高速公路效益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状况得到全面缓解,基本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五篇: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原则、重点与问题
基本思想
1.体现科学发展观
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实施科学发展观,我们将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据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沦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无疑,制订“十一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质内涵。
2.明确规划决策和实施主体
以前规划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规划的审批主体不明确;二是规划的审批主体不对称;三是在规划决策时,因缺乏规范的协调机制,当部门间有不同意见时,要想通过规划,只能是“抹平”各种不同意见,结果是规划内容大打折扣,失去应有的功效。因此,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起始就要明确规划的主体审批,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制衡的规划决策机制。在规划决策机制建立后,要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明确责任,以便跟踪监测、不断完善。
“十一五”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矛盾异常突出,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都是发展中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借鉴历史经验,要切忌有规划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样会潜伏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要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实施主体明确,责任明确。发达国家把规划视为法律,强调依法实施,违法必究,这值得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借鉴。
中长期规划是对长远发展战略的落实,是积极的、系统的国家干预,也是一种与市场相兼容的社会经济组织管理手段。规划是实现优于自然发展结果的社会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中长期规划要阐述国家的发展意图和预期目标,并明确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期,它将对我国的长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面对新的世界发展环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十一五”规划应有正确的定位,把握好方向,并力争把规划落到实处。
一、制订规划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
制订和实施规划是政府行为,必须有明确的国家目标。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力支持,为本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编制方法规范化
中长期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行为纲领,其编制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比如,规划的结构,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滚动,都应该有一套技术性要求,有相当的稳定性。规划的结构是指规划内容的布局安排。当确定了规划什么或规划对象,即规划的指标体系以后,就需要将规划指标及其规划内容按一定结构排列。一般来说规划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所选择的规划指标,说明应该规划什么。第二层次是针对每一个规划指标(对象),分析其在规划期末应该达到的目标值(任务)及达到这一目标值所应采取的手段。
(三)立足于制度创新
历史证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创新释放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能量。几乎每一次经济的巨大飞跃,都伴随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社会创新,也是如此。社会的不断创新将缓解人类面对的若干压力,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于积极、合理状态。尤其是在中国当前形势下,面对人口不断增长和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进行某些程度的社会创新,要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政策,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不断开展社会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向。
(四)重视专家咨询
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精巧的系统,对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和良性运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了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巨大的信息爆炸,不但采用首长拍板决策的方式行不通,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不经过决策前的缜密论证,没有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也难免发生决策失误,或者出现执行上的困难,或者不得不朝令夕改,难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制订规划时,应发挥专家在规划工作中的作用,组建专家咨询团,充分利用外脑,发挥各领域专家的特长。
(五)明确政府的职责
中长期规划要更加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宏观经济目标和发展水平指标,总体上是预测性、展望性的,对各类市场主体起信息导向和政策指引作用,规划不能也不应试图去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但属于政府应当承担责任的内容应明确责任主体,标明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给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六)公众参与与认知
鼓励公众参与,使规划成为广大公众的共识。充分发扬民主,敢于面对公众,从中吸纳有益的意见。发挥大众传媒表达群众意愿、执行社会监督的重要功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公民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知情权、自由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的手段。利用媒体吸纳公众的建议,宣传国家的政策导向,将有利于规划的执行,更加贴近实际,也可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
(七)规划要与实施相结合规划不是作秀,也不是口号,如果制定的规划难以实施、不可评估,就有可能成为“墙上挂挂”的规划,失去规划的意义和作用。要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什么地方做,多大规模,提高到什么水平,采取什么措施等,应能在规划中找到答案。这样,才能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依据,也才能为市场主体指明方向,并自觉自愿地去实践。即规划的制定一方面要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要有前瞻性,具有可操作性。
(八)指导性
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在“十五”规划中已得到体现,“十一五”规划比之“十五”规划,指导性应更加明确、突出。它的功能首先是提供信息,如对整个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示,新兴产业、国际国内经济变化的估测等等。其次是各种制度的安排以及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
二、规划的重点
制定规划的主体是政府,推动规划实施的主体也是政府,因而规划什么内容涉及政府的职能范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超出政府职能范围的事无须政府去规划,只须政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如何尽快为企业和个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也是需要规划的。因此,“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二是制度变革或制度环境的建设。
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品领域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所谓外部性是由于产权界定困难或没有必要而导致边际私人净收益与边际社会净收益不一致的现象,如环境保护和国防军工生产的边际社会净收益高于边际私人净收益,具有正的外部性;排放污染和吸烟的边际社会净收益低于边际私人净收益,具有负的外部性。在具有显著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或市场不愿干或干不好,政府规划甚至经营就有必要了。公共品是具有非排他性、拥挤性和不可分性的产品,常常具有外部经济性(或正的外部性),常常会导致私人“搭便车”,因而单靠市场调节会出现供给不足,因此公共品领域或行业由政府规划甚至经营就很有必要。自然垄断主要出现在具有网络性质的行业(如电力、广播电视、铁路等),由政府垄断的一个或很少几个企业经营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若由多个企业经营则容易破坏网络的整体效率,因此在自然垄断行业也有必要进行规划。
由于政府是全社会的政府,具有惟一性,政府除了有自身的利益外,还必须代表全社会的利益,而且在较短的时期内政府的选择行为对制度变革的方向和程度有重大影响。因此,制度变革或制度环境的建设非常有必要纳入政府规划的内容。
三、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利益均衡
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们越发清楚地认识到,现存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们完全不可能在争取社会和谐的过程中,通过回避“矛盾”和压制“冲突”来谋求多元利益通向一致的道路。相反,“矛盾”和“冲突”不仅会形成一种不受旧的制度机制所约束的新环境,而且它还将通过促进新的制度与机制的加速生成,使社会进一步增加弹性和协调性,进而在各种利益分化的相互协调中,为大幅度提高社会和谐程度而提供体制性资源。当前,在分歧中求协调、在差异中求一致、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已经成为现代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利益价值观,进而也使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制度呈现出了两个方面的实际期望:一是建立抑制利益独占性的均衡机制;二是确立自律自立和宽容共存的理性诉求。因为,协调利益关系与缓解社会矛盾,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有效供给利益均衡制度,已经成为造就现代社会和谐环境的重要条件。
(二)注意解决改革成本承担者和改革收益分享者不一致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与改革收益的享有者应该是一致的或者说大体一致。但事实上,在改革实践中确实存在着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和改革成果的享受者的错位问题,即承担改革成本多的社会群体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少,承担改革成本少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的成果要多得多。这种错位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社会在财富占有、资源占有、乃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住房、医疗、失业、养老、教育体制等等一系列改革,使得许多普通社会居民的预期支出大大提高,预期收入却比较模糊。而像重复建设、政府机构膨胀、教育落后、环境污染,这些本来是由于改革操作者不规范的做法产生的风险成本,最后都可能要由社会相对弱势群体来承担。必须要求在改革中获益的利益群体适当承担改革成本,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牺牲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提供就业机会、住房补贴、降低教育收费等方面提供补偿,这既是为改革铺平道路,避免社会危机,也是社会公平原则的基本体现。
(三)重视改革中出现的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是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经济呈现出次序递进发展的态势,外部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中国改革的外部性问题已经成为引起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所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且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可持续的发展。解决中国渐进式改革中所出现的外部性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公平发展的问题,它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现在,中国的改革模式已经基本成型,任何试图一步到位的改革举措都将会遇到强大的阻力。目前的问题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渐进式改革所带来的外部性问题,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改革我们的分配体制,尽量减少外部性所带来的危害。
(四)效率与公平并重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现阶段社会再分配问题已成为最迫切的一件事情。要从社会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切实解决公平和效率的严重失衡问题。短期看,公平和效率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但从长期看,效率和公平问题是一致的,没有公平最终也不会有效率,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用公平的制度获取高效率。当前我国公平和效率严重失衡,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效率的发挥。因此,在改革的新阶段要认真解决好公平问题。解决公平问题,主要矛盾不在初次分配,因为初次分配应当由市场决定,由企业效益来决定。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再分配领域。政府要运用再分配的杠杆,对国民收入进行调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出相当大的努力,也应作为规划的重点之一。
(五)产业政策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
首先,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搞工业化既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回旋空间大的优势,又有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矛盾突出的发展困境;既有产业门类齐全、产业迂回空间大的优势,又有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低、知识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国,与小国发展战略不同,从国家利益和市场容量考虑,不可能把自己变成全球工业化中的一个链条,产业发展依赖别人,也不可能完全靠引进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来实现发展。其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国家,人均GDp刚突破100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完善,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且还有我国特殊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再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生态比较脆弱,难以支撑传统的以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工业化。因此,新型工业化要求我国的产业政策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资源比较贫乏并且是一个发展的转轨大国的基本国情,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快建立自己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扩大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纳入产业政策考虑的范畴。走出一条扩大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业化新路子。
(六)提高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社会政策
我们应当把制定完善的社会政策和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理解。为了建立有效的社会政策,首先要使社会政策集中在政府关注的公共福利活动及实现社会控制、保障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社会行政传统上;其次,把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传统中释放出来,其主要努力方向是强化经济政策和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再次,转向需求的社会合作机制,即政府、企业与社会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性关系,以缓解社会矛盾,适应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社会政策可说是解决或应对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在现代政治中之所以日益重要,是因为现代的社会问题愈来愈多,有的且愈来愈严重。如果没有社会政策,社会问题将得不到适当或合理的解决,个人与团体的安全和福利也得不到合法的保障,社会将难以保持稳定。
(七)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相对规模可能会缩小,但是,农村人口的绝对规模依然巨大。在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时,农村仍有6亿左右的人口。农村的发展和繁荣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严重的“二元结构”正制约着内需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实施新型工业战略的需要出发,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稀缺地区的城市化如何更好地顾及农民利益;如何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如何消除限制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制度性因素;如何变革农村土地制度才能使之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共同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