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复习资料)
第四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第一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举与选举制度
选举:意为挑选,是指人们根据公认的规则,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行为。自由选择是选举的关键,因此,选举与自由、民主相联系,是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最早出现选举制的国家是雅典。
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起源于13世纪英国议会代表产生的办法。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员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指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民意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机构、选举程序、选举方法等。
选举原则是指在选举中有关选举权、选举方法、选举程序的规定中体现的民主原则。我国《选举法》规定的选举程序包括:成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与确定代表候选人、计票方法和确定当选。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当代中国第一部选举法,标志着我国选举制度的正式形成。“凡年满18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二节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
《宪法》第34条和《选举法》第3条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善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的两个条件限制:年龄条件(满18周岁)的限制和政治条件的限制(是否被剥夺政治权利)。
二、选举的平等原则
首先体现在“一人一票制“上。《选举法》第4条规定:“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选举的平等原则还体现在选区的划分上。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间接选举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上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县级(不包括县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县级及以下实行直接选举,直辖市所辖区的人大代表也由选民直接选出。结合邓小平的有关论述说明我国实现直接选举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第一、我国有十几亿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质还不高,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第二、1953年,颁布的第一部选举法,直接选举的范围在乡级人大代表中实行。1979年颁布的第二部选举法,县级人大代表也实现了直接选举。
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即无记名投票的原则,是指选民或代表在投票时秘密填写选票,在选票上只填写自己同意的代表候选人姓名或在代表候选人名字打上规定的赞成符号、不赞成符号、弃权符号,而不注明投票人自己的姓名,以及选票写好后,自己亲自投入票箱的投票方法。
秘密投票虽只是一种投票方式,但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自由表达自己意志。“选举人对
于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 《选举法》第8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
第三节 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选举委员会是主持选举的机关
(1)在我国县级及县级以下主持直接选举的选举机构是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都接受县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并接受省、市级人大常委会的指导。
(2)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成员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
(3)选举委员会的职权是: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受理对于选民名单的不同意见的申诉,并做出决定;划分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候选人的名单;规定选举日期;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二、选区划分
(1)选区:是选民参加选举活动,投票选举人大代表的区域,同时也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听取选民反映和接受选民监督、开展有关工作与活动的区域。
(2)《选举法》关于选区划分的规定有三个基本要求:选区可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一至三名代表划分。县级人大代表名额基数为120人,人口超过165万的,不得超过450人,不足5万的,可少于120人。
(3)选举法还对城镇选区和农村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作出了规定。规定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
三、选民登记
(1)选民登记:是指对符合法律条件规定的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选民进行登记、编入选民名册。《选举法》规定:“选民登记,按社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
(2)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因此每隔五年进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在这期间由于年龄、政治权利、户口迁移、疾病、死亡等方面的原因,使选民发生部分变化,需要新登记、列入或除名等。
(3)选民登记的主要工作: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后新满18周年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4)选举委员会应在在选举日的20日前公布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在三日内处理。
四、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1)首先,是按选区推荐候选人。《选举法》规定的可以提名代表候选人的:一是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二是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2)确定代表候选人。各级人民代表实行差额选举,因此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该多于正式代表名额。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1/3至1倍,代表候选人名单由选举委员会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5日前公布。
(3)介绍代表候选人。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
代表候选人的情况。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五、投票选举与当选
(1)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投票选举由选举委员会主持,在各选区设立投票站、流动票箱或者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
接受委托不得超过三人。
(2)在直接选举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但如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先代表名额时,得票多者当选;如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代表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先代表的名额时,不中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第一次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法规定的差额比例,确立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只选一人,代表候选人为二人。另行选举时,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1/3。
第四节 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二、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及分配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及分配:代表名额不超过3000人,名额的分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情况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解放军、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农村按每96万人选1人,城市按每24万人选1人。人口特少的省、自治区不得少于15人,香港36人,澳门12人,台湾暂时13人,解放军代表总数为268人,少数民族代表应占全国人大代表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有1人,归国华侨代表35人。首次明确妇女代表比例不低于22%。
居民中的中国公民。
解放军人大代表由解放军单独组织选举产生。
(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350名,省、自治区每15万人增加1名代表,直辖市每2.5万人增加1名,但不得超过1000人;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代表名额基数为240名,每2.5万人增加1名代表,人口超过1000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650名。
三、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提名、确定和正式选举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推荐候选人,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推荐代表候选人。
实行差额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符合规定的多于应选代表名额1/5—1/2的比例,可以直接进行投票选举,超过上述比例,进行预选。实行无记名投票,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2)台湾人大代表到北京协商选举产生。
(3)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全国人大会代表选举会议选出各自代表。选举会议成员10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代表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代表候选人应多于应选人数1/5—1/2。
(4)人民解放军团及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均成立选举委员会,指导部队的选举工作。
第五节、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职权及监督、罢免
一、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职权及保障
1、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
(1)参加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审议议案和报告;
(2)有权提出议案,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
(3)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
(4)向本级国家行政机关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院长提出罢免案;
(5)有权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1)可以组成代表小组开展活动,如对本级或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
(2)人大代表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应邀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1)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2)县级以上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刑事审判;
(3)对代表参加活动,所在单位必须给予时间保障,在其执行代表职务时,所有单位按正常出勤对待,享受所在单位的工资和其他待遇。
人大代表执行职务时享受人身特别保护权和其他物质、时间等方面的保障的原因
(1)这些保障是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履行代表职权的需要。
(2)代表的人身特别保护权,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
(3)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都是兼职的,不领受任何报酬,必须为其代表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时间保障,以保证人大代表正常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二、对人大代表的监督、罢免及人大代表的辞职和补选
(一)对人大代表的罢免
1、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2、对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罢免:县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乡级人大代表30人以上联名,可向县级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
3、对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罢免有两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代会举行会议时,主席团或者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署名案。闭会期间,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常务委员会1/5以上组成人员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
4、罢免的方法和通过,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过半数选民通过;县级以上的代表须经该级人大会过半数通过或经该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过半数通过,在人大担任职务的,其职务被相应撤销。
第二篇:第三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第三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选举与民主政治
1.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环节。
2.选举是人民进行权力委托的行为,是现代代议民主政治的基础。
3.选举是国家各类机关获取合法性的途径。
第一节选举与民主政治
(一)选举
1。概念:
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个体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
2。选举概念的涵义:
(1)“社会群体”,包括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组织等,它们都可以通过其成员的选举行为产生自己的代表或领导,这表明现代社会中,选举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2)“全体或部分成员”,涉及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哪些人有资格参加选举,亦即选举主体问题。
(3)“既定的方式和程序”,任何选举都必须预先设定某种方式(如投票、举手、鼓掌、起立等)和某种程序(如划分选区、提出候选人、投票、计票、宣布投票结果等),否则,选举便无法进行。
(4)“选举”,就其词义上讲,即选择与推举。选举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有被选举权的人中的任何人,即根据“选举人意志”做出抉择,这是任何选举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所在。
“选举人意志”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选举不能反映选举人意志,称不上真正的选举。
(5)“某项公职”,任何选举,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即为了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公职”可以是国家元首、可以是国家代议机关的组成人员,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官员,也可以是公司的董事长、经理、厂长、工会主席等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导人员。
3。选举的基本要素:
(1)主体(选举人)
(2)客体(被选举人)
(3)目的(产生管理者)
(4)方式(投票、举手、海选等)
(5)程序(选举委员会制定选举流程)
(6)结果(宣布选举结果)
4。选举的根本特征:
是实现选举人的意志,是公民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基本政治权利。从形式上看,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二)选举制度
1。概念:
选举制度是指规范选举活动的各类制度。
其含义包括:(1)广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
(2)从中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
(3)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其内容包括,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选举所遵循的原则、选举的组织机构、选举的方式和程序、代表与选民关系等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在各国宪法、选举法和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
2。选举制度的本质
(1)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国家承认并宣布“主权在民”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能行使国家权力;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必须通过选举,将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家权力委托给由人民选出的代表(议员)所组成的国家代表(代议)机关去直接行使,或委托给人民选出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分别去行使;
(3)本质上,选举是人民进行权力委托的行为,是国家机关(包括代议机关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获得合法性的途径,是现代代议民主政治的基础;
(4)没有选举便没有代议制,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
(5)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第一次修正根据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二节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普遍原则
1。普遍原则:是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宪法和《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中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具有极大普遍性,与西方国家相比较,这种普遍性的限制条件是最少的。
二、平等原则
1。平等原则:是指每个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不允许任何选民有任何特权,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受到任何歧视。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就被选举权而言,在选票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按照得票情况决定当选者。3。在某些问题上,中国的选举制度并不强调形式上的绝对平等,而是从本国实际出发,作了一些变通规定。
(1)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中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间的比例为1:4,即每一个城镇选民代表的人数是乡村选民代表人数的四倍。但当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和消除后,这一比例规定也撤销。
(2)我国选举法规定各级人大中都有一定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从而保证各民族都能通过各级人大平等地讨论、决定和管理国家事务。当然,随着民族差异的缩小,这种规定也会逐渐撤销。
这两种形式上不平等的规定,对中国民主发展的现状而言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这也是对少数人权利保障所必需的,从宪政民主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上不平等的规定也是必要的。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1。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通过投票等方式,选举产生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
由下一级代表机关代表选民的意志,选举产生上一级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叫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是人民意志的直接表达,后者是选民意志的间接表达。理论上讲直接选举的民主程度更高。
2。我国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适用范围的变化
1979年选举法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规定县(自治县)人大代表也由直接选举产生。
其意义:(1)广大选民直接选举县人大代表,扩大了我国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2)县、乡镇人大代表直接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3)有利于加强县一级政权的建设,推动了乡、镇政权建设。(4)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至县一级,是我国政治体制改的重要成果。
2. 直接选举范围受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实际条件影响。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直接选举的层级越来越高,直至全国人大代表都直接选举产生。
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1。秘密投票即无记名投票,是指选举人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在选票上注明自己选中的候选人,而不签署自己的姓名,并亲自将选票投入密封的票箱。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时候采取任何方式追查选举人的选举行为。
秘密投票虽只是一种投票方式,但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自由表达自己意志。
2。无记名投票能解除选民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顾虑。
现在一般在投票站设有秘密“写票间”。
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选票,投票站设有“代写选票处”。
3。同无记名投票相对的,是记名投票或者以起立、欢呼、举手等公开方式代替投票。
这种投票方式,只在少数情况下使用。
4。新修订的《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的投票方式”。
五、差额选举制度
差额选举是指参加选举的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代表数的一种选举方式。现代民主国家一般都实行差额选举。差额选举有利于参加选举的候选人增强“接受选民选择”、对“选民负责”的观念。
为了保障选举按照以上原则实施,选举法在选举经费和司法方面对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做出了保障。为确保上述各项原则的贯彻,《选举法》做出了两项保障性规定。
1。经费保障: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经费,由国库支出。
这为广大选民和代表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供了物质条件。
2. 司法保障:对下列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
(1)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2)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3)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
第三节 主持选举的机构与选举程序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
1、选举法规定,各级人大选举的都由选举委员会主持。
2、选委会就其性质而言,是主持和办理选举工作的临时机构。选举工作一旦完成即撤销。
根据我国《选举法》第七条规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2)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3)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3。选举委员会的主要职权,包括:
(1)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2)规定选举日期;
(3)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受理对于选民名单不同意见的申诉,并做出决定;
(4)划分选举本级人大代表的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
(5)汇总并公布代表候选人名单,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候选人的名单;
(6)委派人员主持投票站或选举大会的选举;
(7)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此外,还有拟定选举工作计划、培训选举工作人员、宣传《选举法》、受理对选举中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等。
3。选举委员会可以设立办事机构。
一般选举委员会在实际操作中都设立办公室,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
办公室通常含有秘书组、联络组、宣传组、组织组、选民登记及选举事务组等,各族负责办理选举中的某项具体事务。有些地方的选举委员会还设立派出机构。
各选区则成立选举工作小组,负责本选区内的有关选举事务。
二、划分选区与选民登记
在直接选举中,选委会建立后,即应拟定选举工作计划、规定选举日期,并划分选区。
1、选区是指选民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基本单位,也是代表联系选民,开展经常性工作的基本单位。
根据《选举法》规定:
(1)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
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一名至三名代表划分。
(2)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
2。选区类型:
A。在农村:
(1)在农村选县级人大代表时,一般由几个村联合划为一个选区,人口特多的村或人口少的乡,可单独划为一个选
区;
(2)选举乡级人大代表时,一般由几个村民小组合为一个选区,人口多的村民小组或人口少的村,也可以单独划为一个选区;
B。在城镇一般出现3类选区:
(1)由1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或1个居民区单独建立的选区,称为独立选区;
(2)由几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联合组成的选区,称为联合选区;
(3)由1个居民区与该地区内若干生产(工作、事业)单位联合组成的选区,称为混合选区。
选民小组:
一个选区又可划分为若干选民小组,由选民推举产生小组长。
选举活动中的有些内容,如学习文件、提出与介绍候选人等,一般都在选民小组中进行
3、选民登记
选举委员会培训各选区的选举工作人员,向选民宣传《选举法》;并进行选民登记。
(1)按选区进行选民登记;选民登记是对每一个选民予以法律上的认可,关系到选民资格的确立。任何公民必须依法进行登记,经过资格审查,被编入选民名单,加以公布,才能成为选民。
我国《选举法》规定:
(1)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2)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的,并应当发给选民证。
(3)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应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如果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在选举日以前作出判决。人民法院的判决为最后决定。
(4)根据法律规定,因危害国家安全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人民发挥原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
这些人不进行选民登记,不列入选民名单。
(5)下列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利:
(a)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b)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
(c)正在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
(d)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e)正在受拘留处罚的。这些准予行使选举权利的人员所述的原选区,应把他们登入选民名单。
(6)选民资格审查
a.主要审查国籍、法定年龄(年满18周岁)、法定权利。
b.不能让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被错误的剥夺应有的权利,也不能让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登入选民名单
三、提出、确定与介绍候选人
提出与确定代表候选人,是整个选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进行投票选举的基础。
在代表候选人提出、确定环节须充分注意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
1.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主要内容包括:
(1)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推荐者应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介绍候选人的情况。
(2)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有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3)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由各选区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选举委员会汇总后,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并由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反复酝酿、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
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并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公布
(4)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将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印发全体代表,由全体代表酝酿、讨论。、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符合《选举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直接进行投票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根据本法确定的具体差额比例,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进行投票选举。
(5)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这样可以使一些中央领导人分派到各个代表团
2。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四、投票与宣布选举结果
投票是一种非常庄严的行为,它将最后决定谁当选人民代表,由谁来组成国家权力机关。
从选举工作来说,投票是决定性的环节;
从选民来说,投票是行使选举权的直接表现。
1、在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时,选民根据选委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选民证领取选票,在各自选区设立的投票站进行投票。
对接受刑事处罚的、享有投票权的公民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或委托由选举权的亲属投票。
判处拘役、受拘留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人可以在选举日回原选区参加选举。
2、选民在选举期间不能亲自投票,经选委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委托不得超过3人。
3、各选区计票结束后,由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的规定,确认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4。按照现行《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在任内,因故出缺,由原选区补选。代表资格终止的,缺额代表另行补选。
5。补选出缺的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可以多于应选代表名额(即进行差额选举),也可以同应选代表的名额相等(即等额选举)
6。补选的具体办法,由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
选举结束后,主持选举工作的选委会需要对整个选举工作作一总结,并做好有关文书材料的立案归档。然后,选举委员会即告撤销。
五、间接选举的程序
1、间接选举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实践中,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主席团在间接选举中发挥重要作用。
2、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按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间接选举时,代表候选人产生途径主要有3种:
(1)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推荐;
(2)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推荐;
(3)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
推荐者(包括政党、人民团体)必须向大会主席团介绍候选人的情况。
代表候选人不限于本级人大代表。
候选人名单提出后,由大会主席团印发全体代表酝酿、讨论。
3、如果政党、人民团体、代表依法提出的候选人人数符合法定的差额比例,直接进行投票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法定的最高差额比例,则进行预选,再进行选举。
4、在间接选举中,人大主席团应向代表介绍候选人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代表可以在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但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5、在间接选举中,由人大主席团主持间接选举投票。
(1)根据法律规定,出席会议的代表人数超过各该级人大全体代表的半数,方能进行选举。
(2)投票前,应宣布到会的代表人数,当众检查票箱,组织代表推选监票人、计票人。
(3)投票一律采取无记名方式。
(4)投票结束后,由监票、计票人员和大会主席团的人员将投票人数和票数加以核对,做出记录,并由监票人签字。
(5)所投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选举无效,等于或少于有效。
(6)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不是到会代表)过半数的选票,使得当选。
6。代表补选
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或资格终止的,其缺额由原选举单位补选,原选举单位闭会期间,可以由其常委会补选。补选可以差额也可以等额选举。
补选的具体办法,由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
第四节港澳台地区及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1、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九届全国人代表的办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应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36名,代表必须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公民,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选举,成立选举会,组成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选举会议。
二、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的协商选举办法
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台湾省出席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协商选举方案》。
《方案》规定,台湾省代表,由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的台湾省同胞派代表到北京协商选举产生。
1。台胞中选出全国人大代表,一般采用协商选举的方式。
2。根据台胞分布的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组织协商选派。
3。参加协商代表为120人,在北京举行协商选举会议,最后选出13名台胞出席全国人大。
三、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
1、根据选举法,人民解放军单独进行选举。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
2。该《办法》对参加军队选举的范围、军人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委员会、代表的产生、代表候选人的提出、选举程序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3、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一般由下而上各级召开军人代表大会复选产生。连队和基层单位召开军人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军人代表大会的代表。团与相当于团的单位、军分区、师级警备区、省军区、军与相当于军的单位召开军人代表大会,选举各该级出席上级军人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办公室、军事科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的军人代表大会,选举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
第五节 继续完善我国选举制度
1、要保证政党(特别是中共党)、团体和代表联名提名的候选人平等的竞争地位。
2、一定要依法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来确定正式候选人。
二、完善候选人的介绍办法
1、“三结合”的候选人介绍办法,即由选举委员会、推荐者或候选人自我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候选人的介绍。
2、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介绍候选人。
三、采用多种方式划分选区与选举单位
1、继续坚持按地区选举的制度外,可以辅以按界别选举和其他方式产生部分代表的办法。
四、合理推进直接选举的范围
直接选举的范围可定要逐步扩大,但要适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
五、深化对选举的认识
增强选民意识;
教育、动员公民正确应用自己的选举权。
六、增强选举的竞争性。
避免选举形式化。
在候选人提名中增强竞争性。
第三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后七章
第十章 当代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压迫和剥削与斗争成为阶级对抗的社会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其实质是阶级压迫、斗争和剥削。
2、当代中国仍然存在民族矛盾的主要原因
第一,历史形成并遗留的民族隔阂尚未完全消除;第二,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第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观念及行为残余的存在;第四,民族差异的存在;第五,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阶级斗争。
3、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马克思经典作家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列宁将民族自决权解释为:第一,民族自决权从政治意义上讲,是一种独立权,即被压迫民族在政治上有同压迫民族自有分离的权利;第二,民族自决权并不等于鼓励任何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要求;第三,不能把民族自决权问题和某个民族实行分离是否适当的问题混为一谈。5、1947年建立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50年成立了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自治区甘肃天祝自治区;1950年成立了第一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建立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
6、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7、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第一、立法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经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第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第三,人事权;第四,治安管理权;第五经济管理权;第六草场和森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七自然资源开发及地方基本建设权;第八对外贸易权;第九财政权,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体制与一般政府体制的相比主要区别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第十,教科文卫体管理权;第十一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权;十二环境保护权。
8、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1年叶剑英提出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开始明晰化。1982年邓小平首次阐明一国两制。
2、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中央政府在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
第一,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第二,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第三,任命特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第四,对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备案;第五,决定特区进入紧急状态;第六,有权解释和修 改特区基本法。
4、修改基本法的提案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特区。特区提出修改议案需具备:经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三分之二多数、特区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和特区行政长官同意后,交由特区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团向全国人大提出。
5、特区的高度自治权 一立法权,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二行政管理权;三独立的司法和终审权。
6、特区行政长官的任职资格
一必须是中国公民;二在特区居住连续年满20年的永久性居民;三年龄满40岁;四香港要求无外国居留权,澳门规定无外国居留权不是参选条件是任职条件。
7、行政长官产生程序:一由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二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产生办法:第一任产生办法按全国人大关于特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会产生办法规定进行;第二、三任按照两个基本法附件一规定的办法产生;第三任以后各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如果需要对基本法附件进行修改,须经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行政长官同意,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8、行政长官的职权
一领导权;二执行权;三行使部分立法权;四批准决定权;五人事任免权;六行使部分司法权;七有权解散议会。
香港行政长官缺任时由政务司长、财政司长、律政司长(三司)临时代替并在6个月内选出新任;澳门由各司司长按照各司排列顺序临时代理其职务,并在120天内选出新任。
9、特区立法会职权
一制定法律方面的职权;二财税方面的职权;三对行政长官提出弹劾的职权;四监督权;五对基本法的修改提案权;六立法会行使的其他职权。
10、特区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独立审判原则1)审判权由特区法院行使;2)独立行使审判权;3)各级法院法官独立进行审判。二遵循先例原则(香港)。三陪审制度原则(香港)。四保留普通法的诉讼原则(香港)。
香港特区法院体系一方面按照地区设立,另一方面按照法院功能设立,在地区一级设立裁判司署法院和区域法院,在全港设置一个高等法院,高院之上设立终审法院。澳门法院体系分为初级法院、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的司法制度
1、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原则:一独立审判原则;二依法审判和未经审判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三平等审判原则;四民主审判原则。
内容:一两审终审制;二公开审判制度;三合议制度;四回避制度;五陪审员制度;六审判监督制度。
2、人民法院的职权
一审判权;二司法解释权;三指导权;四司法行政权;五司法建议权。我国人民法院内的专门审判庭有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经济审判庭和告诉审判庭;法院设置了立案庭、审判庭、执行庭、审判监督庭。我国法定的审判形式有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
3、检察机关的活动原则 一法制原则;二检察独立原则;三双重领导原则。
4、检察机关的职权
一审判监督权;二侦查监督权;三执行监督权;四立案侦查权;五公诉权;六民事、行政诉讼参与权。
5、侦查的任务、程序和手段
任务:一搜集证据;二查明案件事实;三查缉案犯;四追缴赃物、赃款,收归国库或归还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五防止和减少犯罪。
程序:一询问犯罪嫌疑人;二询问证人、被害人;三勘验、检查;四搜查;五扣押物证、书证;六鉴定;七通缉。
手段:一拘留;二取保候审;三监视居住;四拘留。6、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1996年通过律师法以法律形式规范律师行为,保障律师依法执业;2001年对律师法进行了修改,2002年开始实施。
7、执业律师的种类:专职、兼职和特邀律师。
8、律师事务所的种类:
一国资律师事务所;二合作律师事务所;三合伙律师事务所;个人律师事务所。
9、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10、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必须具备: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中国法律援助的三个专业实施主体: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中国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政府出资、社会捐助及行业奉献。
第十三章 当代中国军事制度
1、军事制度是指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各种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队的组织体制、兵役制度、政治工作制度、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2、1975和1978年宪法中均取消了国家机构中军事统帅机构的建制,规定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1982年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3、中央军委总部机关包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
4、我国的军衔制度包括军官军衔和士兵军衔;其中1994年修订的军衔条例将军官分为三等十级:1)将官:上将、中将、少将;2)校官:大校、中校、少校;3)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志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士兵,其中志愿兵役制士兵包括六级士官;义务兵役制士兵包括上等兵、列兵。
5、兵役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公民在军队中服现役;在军队外服预备役;在学校学生接受军事训练。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至1955年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1978年改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6、新兵役制的基本内容
一以义务兵制为主题;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三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四军事训练。
7、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坚持实事求是,贯彻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8、在团以上和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设党的委员会,他是该部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首长负责制。在团级以上单位设政治委员,营级设政治指导员,连级设政治指导员。
9、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包括:党委工作制度;政治委员制度;政治机关制度;军内民主制度;党支部建在连队的制度。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
1、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主张,维护其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是指政党领导或控制国家政权,干预政治的一种制度的通称。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是17世纪70年代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三种类型。政党的主要作用是操纵选举、控制议会和掌握政府。
2、中共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3、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包括以下原则:一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有选举产生;三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四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六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4、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包括 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选举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三党的中央委员会;四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五党的中央书记处;六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
5、正式党员3人以上,都应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或四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
6、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两年。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报党的基层组织批准;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或给党员以开除党籍的处分,应报县级和县级以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查批准,县级和县级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和纪律委员会有权直接决定给党员以纪律处分。7、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一次以党的法规的形式对党内监督的重点、途径和办法等重大问题作出全面规定,明确提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班子的主要负责人。
8、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党的十五大将这一制度纳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9、多党合作的特点和优势
一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二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和在野党;三中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以人民政协为主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
10、坚持多党合作制的意义 一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措施;二他有利于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三它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和特点,为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服务;四实行多党合作,可以有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五实行多党合作,有利于维护港澳繁荣稳定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11、八大民主党派(P321-323)。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一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第十五章 当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1、政治协商制度指的是我国各党派、人民团体和其他无党派人士,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各民族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问题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制度。
2、政协的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1949年9-1954,9,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的人民政协,代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第二阶段,1954-1966文化大革命发生前,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第三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发生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人民政协瘫痪时期;第四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民政协步入历史的新时期。
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一政治协商。政治协商的重要意义:1)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共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2)政治协商的内容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3)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职能的主要形式有:政协全国文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常务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会议。
二民主监督。政协监督的特点:1)人民政协各级委员人数多从事领域广,代表中国各阶层,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2)人民政协委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民主观念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有对人民负责的使命;3)人民政协委员会中专家、学者占很大比例对国家事务比较熟悉,可以提出比较中肯的批评和建议。
三参政议政。1)参政议政的内容: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共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2)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是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进行大会发言,提出提案和建议案,以及在人民政协会议闭会期间开展调查研究,反应社情民意,积极主动向党组织提出建设性意见。
4、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
一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政协工作;二要坚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开展工作,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三要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不断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四要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五要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5、政协全国委员会的主要职权
一修改政协章程,监督章程的实施;二选举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三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四讨论政协的重大方针、任务并作出决议;五参与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提出建议和批评。
6、政协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一解释政协章程,监督章程的实施;二召集并主持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三组织实现章程规定的任务;四执行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决定;五审查通过提交人大常委会、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要议案;六根据秘书长的提议,任免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七决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任免其领导。
7、政协全国委员会设立9个专门委员会
一提案委员会;二经济委员会;三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四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六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文史委员会;港澳台委员会;外事委员会。
第十六章 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制度
1、职工代表大会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一审议建议权;二审查同意权;三审议决定权;四评议监督权;五,民主选举权。
2、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代会。3、1987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责权、产生方式、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以及村民会议的权力和组织形式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使村民自治这一基层民主制度在法律上正式确定起来;199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了《全国农村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指导纲要(试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项民主制度,同时也是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1998年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在法律的保障下获的新发展。
4、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居民委员会的建立、撤销、规模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决定。
5、村委会的职权
一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二尊重集体经营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三管理本村村民集体所有土地和其他财产;四宣传宪法、法律和国家大政方针,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五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委会应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6、居民会议的职权
一讨论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二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三有权撤销和不选居委会成员;四讨论制定居民公约,居民公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和法律法规相抵触;五讨论同意从居委会的收入中给予居委会成员适当的生活补助;六讨论决定兴办本社区公益事业所需经费的筹集及监督账目
7、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一就业服务;二社会保障服务;三救助服务;四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五文教体服务;六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七安全服务。
第四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好)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符合(B)
A.马克思主义观点B.中国实际C.市场经济要求D.精简机构原则
2.《共同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国家建国的政治基础是(A)
A.人民民主主义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D.资本主义
3.决定国家机构性质和形成的是该社会(B)
A.阶级结构B.经济基础C.文化意识D.国家职能
4.分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机关是(A)
A.全国人民常委会B.全国人大委员长会议 C.全国人代会主席D.中共中央政治局
5.我过选举法规定,人口超过1亿的省,人代会代表总名额补得超过(D)
A.700名B.800名C.900名D.1000名
6.在直接选举时,要使选举有效,参加投票的选民必须达到选区全体选民的(B)
A.半数 B.过半数C.三分之一 D.四分之一
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A)
A.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B.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C.民族团结的原则D.平等协商的原则
8.省级人代会选举产生的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得到(C A.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批准B.全国人大的批准 C.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D.中共省委的批准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会议是(B)
A.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B委员长主持常委会工作的一种工作方式
C.全国人大的工作机构D.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
10.决定省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任免的机构是省级(B)
A.人代会B.人大委员会 C.委员会D.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11.我国宪法规定提名国家主席、副主席人选是(B)
A.全国人大委员会 B.全国人代会主席团 C.全国人大全体会议 D.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
1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主席侯选人的年龄资格是(C)
A.年满25周岁B.年满35周岁 C.年满45周岁D.年满55周岁
13.1998年机构改革后,国家税务总局属于国务院的(B)
A.组成机构B.直属机构C.办事机构D.直属事业单位
14.国务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是(A)
A.国务院全体会议B.国务院常务会议 C.国务院办公会议D.总理办公会议
15.1993年八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地方政府任期由3年改为5年的是(C)
A.省级政府B.市(地)级政府C.县级政府D.乡级政府
16.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的决定权和区域划分全只授予(B)
A.民政部B.省、直辖市人民政府 C.直辖市人民政府D.县人民政府
17.最能体现地方政府运作的三种会议是(C)
A.政府会议、政府办公会议、政府扩大会议 B.政府会议、政府行政会议、政府全体会议
C.政府会议、政府行政会议、政府扩大会议 D.政府会议、政府行政会议、政府常务会议
18.1994年全面推行分税制后,下列各项税收中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是(D)
A.消费税B.个人所得税C.营业税D.增值税
19.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C)
A.广西壮族自治区B.宁夏回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基本法规定,非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和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当选香港特别行政
区立法会议员,其所占比例补得超过全体会议的(C)A.5%B.10%C.20%D.30%
21.我国执业律师的种类主要包括专职律师、兼职律师和(A)
A.特邀律师B.诉状律师C.出庭律师D.事务律师
22.我国法定的审判组织形式有独任庭、合议庭和(C)
A.陪审庭B.少年庭C.审判委员会D.裁判委员会
23.我国军队士兵的主体是(B)
A 志愿兵B.义务兵C.民兵D.预备役士兵
24.中央军委总部机关中负责部队作战指挥、管理和训练等工作的是(B)
A.总政治部B.总参谋部C.总后群部D.总装备部
25.从行政职务上来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是(D)
A.政治机关制度B.军内民主制度C.党支部建在连队的制度D.政治委员制度
2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前提是(C)A.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承认共产党的领导D.尊重民主党派的主张
27.1949年12月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并提出以“发扬民主精神,推动中国民主政治之际”
为该党宗旨的民主党派是(A)
A.中国民主促进会B.中国民主建国会C.中国农工民主党D.中国民主同盟
28.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称为(B)
A.镇B.街道办事处 C.居委会D.村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我国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 A B C D ] A.革命化B.年轻化C.知识化D.专业化E.科学化
2.根据我国《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行政区域有[ A C D E]
A.市辖区B.设区的市C.县D.不设区的市E.乡
3.各民主党派的中央组织一般有[ ABDE]
A 全国代表大会B 中央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C 中央秘书处D 主席会议E 中央参议机构
4.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A C]
A.利益原则和法制原则B.集权原则和分权原则
C.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D.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 E.均权原则和制衡原则
5.中央政府在特别行政区的权利主要是[ A B C D E ]
A.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B.负责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C.依照基本法的规定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机关的重要成员
D.对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备案E.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6.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前四位的民族是[ ACDE]
A 壮族B 朝鲜族C 满族D 回族E苗族F 维吾尔族
三、名词解释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和管理的职能,按照一定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称。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具体说,我国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关,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参政议政: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国家层面的政治活动,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与国家重大政治问题和国家机构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政议政的实行形式一般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
3.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建立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有自治权利和地位的地方行政单位。主要有4种类型: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并包括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在某些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地方也可以以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该地方的民族分布状况。在具体的设置规定上,相当于省的民族自治地方成为自治区,介于省与县之间的称自治州,相当于县的称自治县,只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才是民族自治地方。在设区的市设立的区、在县以下设立的民族乡都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4.公务员:在国外,公务员的概念有大有小,范围不尽一致。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中国的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在其他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四、论述题
1、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内层,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首先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指的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它表明我国实行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还规定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立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它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且贯穿这些制度的全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
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是坚持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只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人民有权行使国家权力,但就“如何行使”以及“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去行使”等具体问题却没有作详细的规定。这需要由其他的制度来具体规定和实施
2、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意味着: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其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权力的、具有相对低成本和较高可接近性的机构。相比较而言,在现有的国家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距离最近、“人民”最容易进入和产生影响,人民代表大会最具有直接代表和反映“人民”意愿和要求的能力。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也决定了它具有一种“根本性”。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构建的国家政权体系,它主要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产生它的人民的关系,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它产生的„一府两院‟等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这三个„关系‟、一个„基础‟、一个„原则‟,概括地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的性质。一句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五,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性”还在于它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西方国家实行多党竞争制度。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多党地位平等的多党竞争制度需要不同的政党生存和竞争的制度空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人民代表大会,而与西方多党竞争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议会民主制。在目前阶段,在中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根本的重要政治意义,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所必然要求的政党活动空间的模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具有了根本性的地位和意义。
第五篇: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国家产生以后,社会主要靠 法律制度 维持秩序
2、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3、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的时间是2006年1月,它有利于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6、行政机构改革的原则是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
7、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涵义及其显著特点是什么?)
第一.政治制度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第二。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有如下四个:(1)历史性。它随各国历史的发展而变化。(2)合法性。它由各国和权力主体制定的宪法决定。(3)强制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人们必须遵守。(4)稳定性。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被经济制度决定,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2、如何理解经济制度在各项制度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基础;第二。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关系到政治制度、国家意识,文化教育制度。第三。社会的各项制度是和经济制度相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3、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居于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方针等方面。第二。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下建立起来的。第三。传统对政治制度起重要作用;人们总是按习惯的某种方式来做事情,推动政治制度的决策过程的制定和议事程序。第四。特别是思想文化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非常紧密、直接;文化价值观和人们的信仰,对政治制度的保持与延续起极大作用。
4、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3)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如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居民民主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4)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当代中国行政制度(它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一般行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等当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5、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1)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2)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3)根据高效、精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4)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5)加快人大的立法速度,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7)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的离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关系?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经济制度决定政治制度,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它相适应;二者在性质上是相一致的,不一致就产生矛盾和冲突。思想文化制度同政治制度的关系:思想文化制度居于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的知道下建立起来的;思想文化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对政治制度的稳定起保障作用。
具体做法:⑴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⑵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建立与其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以起巩固和发展政治制度的作用;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要巩固和发展这些制度,就必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制度,确立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方针,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7、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支配着国家的整个政治生活的制度是 国家制度
2、国体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3、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的作用表现为: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据此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它同时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