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管理的二重性看国企价值观的体现
从管理二重性看国企价值观的实践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作出的选择,是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是长期积淀的产物。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它是企业团结稳定的精神纽带、推动企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企业跨越前进的精神旗臶。
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的特点,是企业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效统一。如何在企业价值观的统领下,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断修正管理的目标和绩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包含有三个层面,分别是是理念层、制度层、物质层,其中理念成面包括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道德等。可以看出,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它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是关于企业一般价值的根本观点。它深深的根植于企业内部,是没有时限的引领企业进行一切经营活动的指导性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越企业的战略目标,所以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会存在一种被人们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并以这种价值作为判断的基础,其它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折算”成这种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本位价值。而根据本位价值所产生的价值观就是本位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本位价值观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出相应的差异。企业是社会系统的基层单位,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观无疑要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但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企业内部必然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本位价值观。这种本位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个性,规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2、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和员工据以判断事物的标准,一经确立,并成为全 体成员的共识,就会产生长期的稳定性,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当个体的,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一个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总会遇到风雨和坎坷,如果能让员工接受、认同企业价值观,并为之自豪,那企业就拥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
3、企业价值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活动,而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反映的处世哲学;不是工作,而是对工作的感情;不是地位,而是对地位的心态;不是服务,而是服务中呈现的精神境界。总之,企业价值观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充满活力的内在源泉。
企业活力最终来源于人,也就是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往往又要受到人们的价值理念的支配,只有人在价值理念上愿意做某件事的时候,他才会有积极性,所以说价值观是企业充满活力的内在源泉。
二、国有企业管理二重性的特殊含义和导向。
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企业模式,是国有资产以企业形式委托经营的一种方式。国有企业管理也存在着二重性,一方面,它的一般性质仍然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它的特殊性质就在于,管理的权力属于劳动者,管理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需要。
国企是国家的企业,是工人阶级的企业,企业好,员工才能好,相反,也只有员工好了,同心同德,价值观认同,企业才能蒸蒸日上。所以要把员工的培养、发展和队伍建设作为统一价值观、提振员工信心,共同为企业发展而努力的强心剂。
人本管理最重视的就是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此外还要充分释放员工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发员工的主体地位,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培育团队精神,强化团队意识。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如何在企业价值观的引领下,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三、企业价值观的引领下更好的开展企业管理
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管理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培育的一个过程。企业价值观是艰苦努力的结果,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而从管理对象来分,企业管理可以分成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组织的各种资源的管理,而行为管理则更侧重于对组织成员行为的管理。无论何种管理方式,都是优劣分析下的一种择优选择,需要的是价值观引领下的选择标准。
1、树立正确的管理行为选择方式,追求共同标准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判断失误的标准,其一经建立,并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就会成为长期遵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国企价值观是国有企业干部和职工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企业行为价值的总的根本性的看法,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价值观作用的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当企业或者企业个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矛盾,处于两难选择时应当如何做的时候。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也可以,但必须有个决定,支持这个决定的便是价值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抑制什么?用企业价值观树立企业内外明
确的行为准则,有效地处理与企业内外矛盾以及个人价值准则之间的一系列重要关系;由此来约束与激励全体员工的决策行为,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在市场立身处世的抉择依据。
2、用企业价值观引领员工行为,谋求共同目标。
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企业合力越强,所引发的活力越强,越能得到持久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意识,能够规范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员工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大大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曾经有人这么评价:“无论多好的正式制度,最多只能规范人的行为的30%,其他70%还是靠非正式制度来进行规范。”也可以把它描述为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
3、用企业价值观引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营造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价值观的确立和宣传是让干部员工认同一个理念,围绕一个目标,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人与人、人与工作的和谐,而且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部门关系的和谐。这就要求各级管理者要以自身的亲和力、感召力去体现“人和”精神,营造“人和”氛围,把员工臵于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地位。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软件管理,即强调理念的引导、氛围的熏陶,使广大员工对目标认同,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促进企业机制的和谐运转。
第二篇:从军队看管理
重庆战友系列之“从军队看管理”07-10-15 15:21 发表于:《角落》 分类:未分类 重庆战友系列之“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一 陆军中的“班”:大型组织中的最小管理单位
今天是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所以,我们今天就来从军队出发,谈谈大型组织的管理。
人类的组织,按照人员数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
小型组织有很多,最典型的小型组织是家庭、班级、体育比赛中的一支运动队、医院、学校。在家庭里面,也可分为成员最少的“丁克家庭”:只有夫妻而没有小孩的家庭;第二是成员数量又多一些的“小家庭”:有夫妻还有孩子,不管是一个孩子还是N个孩子,都属于“小家庭”。“小家庭”是现在城市社会中最主要的小型组织的形式;第三是成员数量比较复杂的“大家庭”:有夫妻孩子,另外还有一方或双方的老人。可以称为是“三代同堂”。
大型组织,按照人员数量从小到大,有军队、政党、国家、宗教。
今天,我们既不谈小型组织的管理,也不谈其他类型的大型组织的管理,我们只谈军队这个大型组织的管理。从军队的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组织管理的典型经验。
一个小问题:陆军部队最基层的战斗单位“班”的正常人数编制,为什么是12个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军队,皆如此。
这是因为陆军部队在无数次的训练和实战中,逐渐总结发现,一个有战斗力的基层战斗集体,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战斗人员。但是,这种最小战斗单位中战士的数量,又不能太多。士兵们在战场上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作战,所以需要对相互掩护、协同、配合的战斗伙伴们,相互非常熟悉。大家不仅要相互认识,而且还要对对方的各种动作和眼神非常熟悉,熟悉到默契,这样才能在战斗中相互掩护对方。这样一来,这个被称为“班”的最小战斗单位,就需要限制规模,以达到成员之间的相互熟悉和默契。可以料到,开始的时候,军队的最小战斗单位“班”的编制也不是12个人,或多或少。但是,随着在实际战斗中的不断检验和调整,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班12个人的稳定编制。12个人一个班,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总共有两个团队领导,平均一下,每个团队领导领导5个人(当然,在具体的实际战斗中,是非常灵活的,并不是一定如此管理)。一个人管五个人,大家想一想,怎么这么熟悉?对了,这个现在的MBA管理课程中的组织管理学里的有关一个部门经理的管理跨度的内容,是不谋而合的。
更进一步,在真的打仗的时候,有的时候,一个普通班可以被加强成为一个“加强班”。一个加强班又有多少人呢?一般是有18个战士编制。其中还是有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总共还是有两个团队领导。平均一下,平均每个团队领导管理8个战士。这和现代商业管理中的一个经理的管理跨度,还是吻合的。
从一个12个战士编制的班,到一个18个战士编制的加强班,就这样,无形之中形成了每个班长副班长管理5到8名战士这样的一个事实。而在现代商业的MBA管理课本中,一个部门经理的管理跨度,也是5到8人。
军队打仗是远在有现代市场经济和MBA管理之前的事情,最早的军队编制的设立的时候,肯定没有考虑后来的哪些MBA中的“组织行为学”一类的玩艺。但是,在流血和死亡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出来的军队,最后被广泛采用的、稳定的组织结构中,最小的战斗单位中的管理跨度,和后来商业世界和市场经济管理理论中的组织行为学中的管理跨度,是基本吻合,基本一致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老的军队,还是方兴未艾的现代商业,凡是和人有关的组织管理,最后的源头都是实践。
实践,出管理原则。
赵民
2007-8-1 23:23P 和人有关的组织管理的根本规律,自古到今都是一样的,本质上从来也没有变过
常常想醉而不得醉,方知难得糊涂之难得。
[回复] [引用]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u7829223/d59827305.htm [复制链接] 07829223 常醉 发表于:2007-10-15 15:18:03第2楼“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二 支部建在连队上:抓住大型组织执行
对于一个大型组织,管理的一个难点是组织的执行力。原因在于,一个大型组织,天然存在着由于内部层级而产生的内部损耗和衰减,存在着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土壤。这是客观存在,不管谁当头,都一样要面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如果看看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得到一点启发。
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会议,叫“古田会议”。我们军队的执行力,或者叫在党领导下的战斗力,以这次会议为分界线,有不同的水准。
在1920年代──193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从南昌起义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发展历程中,一开始的时候,红军也同样存在着其他军队类似的问题:打了败仗就有军官拉士兵大批开小差,下级不听上级的命令等现象。当时我党我军的很多领导人,是行伍出身,在国民党军队或其他军阀的军队中带过兵,打过很多胜仗,非常富有战斗经验,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从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或者说,没有找到一个系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对比当时很多其他的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毛泽东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军队带兵经验、也没有明显比其他人读书读得多、学历高的领导人,看不出有任何比别人高明的可能性。但是,毛泽东的特点是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邪,有一个最大的长处是,善于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摸索,善于创新。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就有了后来被历史证明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贡献“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个会议就确立了一条简单的原则: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为什么党的支部不建在营一级、团一级,而要建立在连呢?这和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的层级和跨度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一个支部,一般有5个支部委员,少的也有3个支部委员。在支部下面,有党小组,一般是3-5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有3-5个党员。这样一来,全连就有10-20个党员。这10-20个党员,都是什么人呢?都是当团队领导的,老百姓俗称“当官”的。他们是连长、副连长、指导员、3个排长(一个连一般有3个排)、9个班长(一个排一般有3个班,一个连一般有9个班)这样的领导。不是党员,就不能当这样的领导,要当这样的领导,先要入党。领导看中一个有潜力的小伙子,想提拔他,先考虑要解决他的入党问题,然后才能提拔他。这成为了军队的组织管理原则。就是这样的组织管理原则,把整个部队就管住了,把执行力也就是战斗力的问题,从组织制度上解决了。
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建立另外一个小型组织,用小型组织来管理大型组织,用少数领导来管理多数人,这和现在的公司管理,不是同样的原理吗?
毛泽东没有本科学历,没有读过硕士,更没有读过MBA,也没有上过军校,最多的学习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自学,但就这样,向实践学习,从实践中来,解决了一支军队的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从此以后,成为这个有几百万人的大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原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向实践学习,也是一支成功军队的管理成长的历程,就和我们现在很多优秀的企业的组织管理原则,都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赵民
2007-8-3 9:52AM
正确的管理,在优秀人才的心中,在实践中
常常想醉而不得醉,方知难得糊涂之难得。
07829223 常醉 发表于:2007-10-15 15:18:53第3楼“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三 跨级任命:避免失控的灵丹妙药
在开始今天的博客文章之前,我先来处理两件事情:第一是给署名“坐标圆点”的博士友的:你坐了我昨天文章的沙发,想要一本《在空白处创业》的书,我愿意额外赠送。请给我发电子邮件,告诉我你的邮寄地址。第二是回答一个没有署名的博友在我上一篇博文《“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二 支部建在连队上:抓住大型组织执行力的关键点》后面留的问题:“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建立另外一个小型组织,用小型组织来管理大型组织,用少数领导来管理多数人,这和现在的公司管理,不是同样的原理吗?此处语焉不详。现代企业中,建立的另外一个小型组织?何解?愿闻其详”。我来谈点自己的观察和看法,是否正确,请您斟酌:在现在的公司中,如果是上市公司,中层以上干部,有的时候还包括不是中层干部的一些重要(技术或销售或管理)骨干,通常会有期股权,这个有期股权的员工名单,其实就是建立了另外一个小型组织。那么,那些不是上市公司的公司又如何呢?通常是有其他类型的组织:中层干部会议啦,后备干部培训班啦,等等。还有的公司,是通过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例如住房标准、配备司机、配备秘书、培训权利、休假权利、车贴标准,手机标准)来在大型组织中形成小型组织。虽然用的办法不同,名目繁多,但是,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
一个大型组织,由于人数太多,所以,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容易形成“山头主义”,而一旦形成“山头主义”,接下来就是容易失控。一个组织的一个二级或三级单位,不忠诚于这个组织,而是忠诚于二级或三级单位的领导个人,这个问题在大型企业里也是广泛存在。
那么,军队是如何解决的呢?
军队解决的办法就是:跨级任命。
具体来举个例子,以当今军队的主要组织形式──旅为例。在一个旅中,营长的任命权,不是在团长手中,而是在旅长手中。但是,营长是由团长提名的,也就是说,团长有提名权,旅长有决定权。这样一来,就把提名权和决定权分离了。
为什么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呢?原因是从两个方面找的:如果营长不听团长的,那么团长就没有威信,就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战斗力。但是,如果营长只听团长的,那么,如果团长要哗变了,那么危险就非常大。由于军人手中有枪,所以,一旦一个营长听了一个哗变的团长的话,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旅长要对营长要有影响力,营长应该还对旅长要有沟通渠道。当任命是由旅长(背后是旅党委)签发的时候,这种沟通渠道天然就建立起来了。
在我们的军队中,这种“跨级管理”不仅体现在任命上,还体现在很多其他方面。例如,调动部队上。我们可以在有些军队老干部回忆开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叙述信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有段时间里,调动正规军的一个排,都是要报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的,要经过中央军委副主席一级的批准的。
这种“跨级任命”的原则,不仅在军队中使用,也体现在我们政府的管理中。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在部长下面的一个层级是局长。局长在工作中,是直接听命于部长的。但是,局长的任命书,又是谁签发的呢?不是部长,而是国务院总理。不要小看这张任命状,这是一种任命决定权的象征。这同样表明了政府部门的一种提名权和批准权(决策权)的分离。
这样的原则,对于一个公司的董事会,是应该非常有启发意义的:董事会不仅要熟悉、了解、认识和任命一个公司的总经理、CEO,还要比较了解和任命这个公司的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这样,就可以在董事会成员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形成一种沟通的渠道。这种沟通渠道,在一个公司正常发展的时候,是没有太多和太大的意义的。但是,当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或CEO不能很好的经营这个企业的时候,此时,这种沟通渠道就是非常有用和非常重要的。
赵民
2007-8-4 0:50AM
在实践中,对任何问题,都是有克招的。
常常想醉而不得醉,方知难得糊涂之难得。
07829223 常醉 发表于:2007-10-15 15:19:48第4楼“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四 民航赔偿部门应在机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最近10多年的军队改革中,有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是,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的军队改革一样,把战场上的主力──单一的陆军军,改革成为包含有多个兵种的综合性的合成集团军。
按照我的观察,这是整个军队,从整体的组织结构,按照军事战场的需要,面向战场,面向对胜利的竞争,而采取的一个重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措施:从平时的管理开始,从训练开始,就把真实的打仗的战场需要的各个兵种,整合在一起,协同配合,以提高和增强胜利的概率。
原来的一般的陆军的军,部队的主要构成都是陆军师、旅、团,虽然也配备有炮兵、工兵等各种兵种,但是都是属于辅助、支持的性质,从理念到战略、从战术到配置,从训练到战斗,都不是作为一个作战整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环节,所以,真正的“合成”和“协同”并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也并没有落实到组织结构中,而更多的还是在战术训练中强调。现在的合成军,则是从编制开始,就注重在战场上需要协同的各个兵种之间的人数上的科学配备,注重平时作为一个作战整体来进行调动投放。
这种变化,是面向战场需要的组织结构调整。
从专业的管理来看,当然是按照各个兵种来独立管理更好,但是,这是在战场需要比较简单,或者说,战争双方使用的军队种类都比较简单的时候是适用的。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这已经不能适应战场的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不仅在战略思想上要变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来落实这种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和变革。
军队的这种变革,对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具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中国现在的很多行业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虽然在眼睛里面已经看到了消费者的力量的不断崛起,看到了同行业的跨国大公司在很多方面的新变化,虽然嘴里也口口声声说“客户是上帝”,但是,在具体的组织结构上,并没有站在从方便消费者的角度上来进行调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民航的客户投诉部门的办公地址的安排。我在上个月(2007年7月)的东方卫视和第一财经节目播出的一期关于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头脑风暴》节目当嘉宾的时候,就当面问过来出席节目的、对世博会进行了赞助的东方航空公司的一位高管人员一个问题:现在各个航空公司的服务乘客的“主战场”是在各个城市的机场,所以,我们在各个机场都能看到各家大航空公司自己单独设立的、为头等舱、商务舱、金卡和银卡的乘客提供的单独的换登机牌的柜台,为他们休息候机的专用的休息厅,但是,为什么要把当飞机晚点后、按照国家民航总局的规定需要进行赔偿(一般是200-300元人民币)的理赔服务窗口,设到非常不方便的城市中心的民航大楼,例如,在北京是要到西单民航大厦去办理,而且,办理的时候,不仅要填一大堆内容的繁琐的表格,而且还一定要本人去?可以不可以把航空公司办理乘客赔偿的服务窗口,设到机场来?例如,在北京,从西单民航大厦搬到首都机场候机楼的明显位置,比如说是放在首都国际机场的一楼到达出口的大厅的两旁?或者是在二楼换登机牌的柜台的旁边?现在首都国际机场的一楼到达出口的大厅的两旁是很多的介绍宾馆和旅游的柜台,腾出空间来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商场就是战场,机场就是战场,机场就是比拚服务、争夺乘客、留住优质客户的战场,而其中处理乘客投诉、保障消费者在误点以后获得足额赔偿的民航投诉部门的办公地点,从远离机场的地方搬到机场出口处,并简化赔偿手续,就是像军队的合成军一样,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进行变革,把让“乘客第一、为乘客服务、让乘客满意”的口号和理念落实到组织结构的一个具体措施。
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也难。我估计,我的这个在《头脑风暴》节目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大概又会白提了,就像过去很多很多乘客提出的无数抱怨一样,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但愿新成立的那些民营航空公司,先做起来。如果这样做了,我一定和我的朋友们,抛弃那些国有民航公司,投身民营航空公司的航班。
赵民
2007-8-5 23:55PM
从口头说,到落实到组织结构调整中,还有很多路要走
重庆战友新浪博客
常常想醉而不得醉,方知难得糊涂之难得。
07829223 常醉 发表于:2007-10-15 15:20:44第5楼“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五:现代作战新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我们经常可以在最近几年进口的美国大片中,看到这样的关于打仗的情节:一支人数有限,但是受过非常严格的训练的战斗小部队,可以称之为“战斗小分队”或“特别小分队”或“特种部队”,乘着机动性能非常好的直升飞机或运输机,长途跋涉,远距离空投,潜入敌方阵地,通过望远镜,寻找敌人的重要目标,然后,通过军用GPS或卫星通讯系统,将方位和指令传到后方指挥中心,然后,在十几秒或几十秒内,导弹或从飞机或从航空母舰或从陆基阵地上呼啸而出,直击目标而去!
这是一种新的现代作战方式。
这种现代作战方式,有二个特点:
第一、模式创新:对整个作战系统的高度依赖,远远超过对个人能力的依赖。传统的作战,高度依赖的是战士的个体作战能力,而这种作战新模式,是一种基于大量资金的长期投入形成的高科技作战能力、依赖整体系统的高效能而形成的战斗模式。这种作战新模式,在经济落后、科技落后的国家,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作战模式上的高度创新,使两支战斗部队的战斗力,从一开始就远远地拉开了差距。这是一种基于体系的竞争力,给你看到了,告诉你了,你也学不会,做不到,只能望洋兴叹。一句话,是体系和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主导了战场的优势。
第二、对士兵个体的充分和严格的培训,提高战士个体的素质,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消耗提高效能。在这种新模式下,在一个战士身上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让他们接受比以前多得多的严格培训,使战士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当然,同时还要给他们更高的工资和福利。从表面上单独看起来,这是提高了作战单位的个体成本,好像优点不合算。但是,由于一场战争的胜负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所以,如果每个成员的素质大大提高,用更少的更低的消耗和损失和成本,去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的可能性,实质性地提高了。而且,从每个成员消灭对方、保存自己、获得胜利的回报角度看,每个个体成员的“投资回报率”是大大提高了,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消耗(成本)提高了效能(效率)。
现代新作战模式的这两个特点,是一个硬币的不可缺少的两面,互为依靠、互为映衬、互相促进。
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组织战斗力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存在于军事组织中,在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战场版”新模式的“市场版”。
你看,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是非常注重投入公司资源,包括投入自己公司内部的资金、人员、时间,以及聘请专门的外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软件外包公司、投资银行、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来建立全公司的体系化的核心能力。这种体系化的核心能力建立,表现在建立公司内部的全球统一的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也还表现在建立公司外部的全球统一的供应商体系、合作伙伴联盟、大客户服务体系、专利共享互换体系、品牌管理体系等。这样的一种专注和投资,最终的结果是,公司的体系资源的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对员工个人包括董事长和CEO的依赖越来越小,使整个公司成为一个管理健全,体系完善的大平台,谁来了都能管,谁走了也还照常运转的具有独立生命的社会组织生命体。而且,这种管理平台的改进是持续的,每年有预算,真的是可以说做到了“年年改、月月改、日日改”的程度,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告诉你,你也学不到,做不好。
你看,跨国公司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这种注重,是从公司品牌在大学校园里的建设开始的。在中国的外资公司中,有一个招聘工作做得非常好的外企──宝洁公司。这家外资企业,从人才招聘的角度,就把当年毕业的22岁大学生和25岁硕士生里的学生,全部挑最优秀的,招了进去。那它是如何招聘的呢?作广告,是用最好的印刷品;去演讲的人,坐豪华的汽车(虽然可能是租来的);面试,是包租学校附近最高档的饭店;进入公司的起步工资,要比一般的大学生高出20%-30%;来了公司以后,集中统一的严格培训;明明是普通的员工在内部的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轮岗,却可能会给你一个“管理培养生”的头衔,给大学生一个荣誉感;还三天两头给你点新的洗发液拿回家让你孝敬老爸老妈──那又值几个钱呢?其实呢,这也就是一个生产老百姓最经常使用的,行业进入门槛非常低的日用化工用品的公司。
这两点,正是中国企业的一个软肋,一个今后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的一个方向。
赵民
2007-9-17 23:58PM
第三篇:从基层看管理
从基层看管理
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劳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也无时无刻都在运用。只是管理的运用需要配合“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运用的时机,运用的行业或地点和运用的人群。就管理而言,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那不如逆向思维,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也就是从基层看管理,了解真正的“民意”,以求达到我们的管理目的。
以我之见,从基层看管理,不需要繁琐的管理程序,也不需要高端的管理技能,只是需要六子箴言即“沟通、鼓励、公平”。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不管是同事关系,还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沟通是最好的关系桥梁。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说沟通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大家需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事件的起因、经过,并且共同商讨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结果。这就是沟通,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还有就是上下级之间的附属关系,当上级也就是管理者对下级也就是被管理者做出工作吩咐时,需要考虑被管理者的各类因素,因此需要同被管理者沟通协调工作,以求到达理想的管理效果。与此同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经常沟通,一来是随时可以了解自己团队的动态变化,二来是随时可以了解工作、生产的状况。
鼓励即激发和勉励,也指振奋精神,正所谓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人们都把由衷的夸奖和鼓励做为心灵的甘泉。
记得微软公司的一名高层管理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公司的员工,工作热情积极度很高,不仅仅是我们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工作条件,也不是丰厚的福利和待遇,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常鼓励和夸奖我们的员工”。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当自己得到了同事或者领导的肯定、夸奖和鼓励时,人的神经会自动产生荷尔蒙,使人心情愉悦,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所以适当的鼓励将会使管理和生产更上新的台阶。
公平是指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团体或者个人)的各项属性(人事、财力和物力)得到平均、合理、广泛的状态。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实现的,但是正真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即使如此,我们广大的员工还是希望能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所以这是我们管理者必需重视的。
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应做到合情合理,不能偏袒某一方或是某一个人,让他们承受应有的责任或享受应有的权利。所谓“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何启)。既是这个道理了。
管理的法则无穷无尽,关键是在于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我相信“沟通、鼓励、公平”这三把利剑将是管理者必需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被管理者的夙愿。当他们三者被融为一体,正真用到工作上的时候,那么一个崭新的团队、一个崭新的企业将以它独特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四篇:从流行音乐看台湾的爱情价值观
从流行音乐看台湾的爱情价值观:1998-2007
王柏蓁
铭传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摘要
流行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透过对流行音乐的了解可以得知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改变。许多研究都发现爱情一直是流行音乐的主题,本研究透过内容分析法,分析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金曲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的128首歌曲中的爱情价值观,结果发现台湾流行音乐中呈现了悲伤、压抑的爱情观,但随着社会脉动呈现了较多元的男女性别从属关系。关键词:流行音乐、爱情、内容分析
壹、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流行音乐是一项重要的大众文化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要吸引最多阅听人,会以人们普遍认同的文字语言来制造出受欢迎的音乐商品。因此流行音乐一方面属于商业体制的一环,另一方面则有传递信息与娱乐的功能,同时更是再现及传递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萧苹、苏振升,2001)。许多关于流行音乐的研究都发现,爱情歌曲是流行音乐的主要类型(柯永辉,1994;萧苹、苏振升,2001)因此谈到流行音乐,就不能忽视爱情歌曲的重要性,而流行音乐中所反映、呈现的爱情价值观也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主题。从1990年年代开始,台湾渐渐有学者投入流行音乐研究的领域,观察台湾流行音乐的歌词文本,为流行音乐的内容描绘出一个粗浅的轮廓,本研究尤其着重在分析流行音乐中与爱情相关的歌曲,探讨台湾的流行音乐处理和呈现与爱情相关议题与概念的演变。
贰、文献探讨
台湾的流行音乐的内容研究,一直到1990年代以后才渐有出现(赵庭辉,1990;廖炳惠,1991;于静文,1995;方巧如,1996;柯永辉,1994;曾慧佳,1998)。廖炳惠(1991)最早开始关注流行音乐歌词的意涵,她以朱约信和陈明章的音乐为例,分析1990年代台湾抗议歌曲中的内容,发现这两个歌手都以城乡意识的铺陈,发泄对执政当局不满的情绪。
苏振升(2001)以内容分析法和符号学的方法,分析了1989到1998年中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价值观,他发现台湾流行音乐隐含男女性别从属关系:女性常常是附从于男性的角色,除了不断被动地等待男性追求之外,还显现出柔弱、需要照顾的特质;相对地,男性则表现出主导爱情以及想要征服女性的欲望。
陈慧玲(2003)以文本分析研究青少女流行音乐团体「S.H.E」、「ASOS」之「形象、身体文化与情欲流动」,发现两个团体在歌词中,都不约而同的出现少女对爱情关系的主动性,企图挑战传统两性的性别系统,浮现90年代后逐渐改变的青少女爱情观,但仍有为数不少的歌词中呈现了「等待爱情、扮演被动角色」的少女形象。
刘晓燕(2005)探讨2002年到2005年之间台湾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两性图像,他以符号学方法分析歌词中呈现的性别角色与两性互动关系。她发现歌词中,虽然大多依循传统的男女刻板形象及两性对待模式,但也出现「男性在主动积极的特质外时而阴柔感性」、「女性在被动柔弱的特质外偶能坚强理性」的描述。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仍支持传统男性优势的两性互动型态,但有几首歌词内容呈现男性未必在爱情中占有绝对优势、女性未必是爱情关系中弱势的一方,突显出流行音乐透露的两性价值观似乎与社会风气有所相关。
以上研究都是使用质化的文本分析方法,难免涉入研究者的主观意见,唯有苏振升使用内容分析和符号学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但研究的样本为10年前的流行歌曲,稍嫌过时,因此本研究以近10年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中的歌曲作为分析对象,试图探讨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价值观有何演变。
参、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根据Bernard Bere1son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为以客观、系统及定量的方式叙述明显传播内容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王石番,1992:3)。内容分析法主要把搜集到的文献做分类整理,包括文章本身、作者和文章的背景。通常用抽样的方式执行,分析单位可以是一个字、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是一篇文章等。优点在于能分析大量的样本数据,能反映当代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最常被使用于大众传播等领域。
二、样本描述
本研究以第九届(1998年)至第十八届(2007年)「金曲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中的每首歌曲作为抽取样本的来源。剔除虽有歌名但内容只有音乐,以及虽有歌名但内容只有几句口白的歌曲,总共有128首歌。选择「金曲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的原因,是因为金曲奖是台湾唱片界最受瞩目的一项大型音乐颁奖典礼,获奖专辑除了可以作为此音乐的代表指针之外,并且能从音乐反应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而「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更是从专辑的整体来作为评估的指标,因此本研究从「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中的每首歌曲作为分析母体,试图勾勒出近十年台湾流行中爱情价值观的改变。
三、类目建构单位
在类目建构方面,参考苏振升(2001)将有关爱情的质性概念建构成结构化的编码表,对爱情的意义建构做更细致的编码分类。根据研究问题将内容分析的类目分为三大部分,即歌曲基本数据、歌词整体特性及歌词价值观,以下分别就这三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做叙述说明:
一、歌曲基本数据:包括歌曲的名称、主唱者姓名、歌曲年代、主唱者性别等资料。
二、歌曲的整体特性:包括歌曲主题、歌曲中所叙述的爱情阶段。爱情阶段分为「交往前的爱情」、「交往中的爱情」、「分手 —— 抛弃对方」、「分手 —— 被对方抛弃」、「分手 —— 无法判断谁抛弃谁」、「过去的爱情」、「无叙述」等七个项目。
三、爱情有关的价值观:包括「对爱情的态度」、「爱情的表达方式」、「表达爱情之肢体动作」、「对于分手的描述」,与「爱情的性别角色」等五大类。这五大类又各细分为五种选项,说明如下:
1、对于爱情的态度:包括「爱情是永恒的」、「一见钟情」、「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有强大的力量」、「宿命的爱情」、「爱情难以捉摸」、「爱情是盲目的」、「爱情是人生目标」、「爱情必须专一」、「不能没有爱情」、「相思是痛苦、寂寞」、「爱情必须得到回报」及「其他」等13项。
2、爱情的表达方式:包括「积极、直接表达爱意」、「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给予对方支持」、「等待对方」、「不敢表达爱意」、「改变自己、牺牲奉献」及「其他」等7项。
3、表达爱情之肢体动作:包括「交换眼神」、「牵手」、「拥抱」、「亲吻」、「性行为」及「其他」等6项。
4、对于分手的描述:包括「命运的安排」、「对爱情失去信心」、「失去生命意义」、「分离是痛苦、寂寞」、「分手从不后悔」、「祝福对方」、「生命重新开始」及「其他」等8项。
5、爱情的性别角色:包括「女性被动」、「女性难以捉摸」、「女性容易受伤害」、「面对更重要的事情时,男性舍弃爱情」、「男性被动」、「男性难以捉摸」、「男性容易受伤害」、「面对更重要的事情时,女性舍弃爱情」及「其他」等9项。
四、信度检验
本研究的前测编码员由本研究者与另一位本校传播管理研究所硕士班的同学担任,并从十届金曲奖的研究样本之中,随机抽出一届得奖专辑共10首歌,作为前测实施的样本。进行编码员的相互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之检验后,发现各类目的相互信度在 0.91 至 1.00 之间,平均相互信度约为 0.96(参见表一)。由于编码员间的相互信度相当高,因此在检定编码员信度之后即开始进行正式的编码。
表一:分析类目之编码员相互信度检验结果
歌曲 爱情 阶段 10 0 10 1.000 1.000
爱情 态度 21 3 18 0.8571 0.9230
表达 方式 10 1 9 0.900 0.9473
肢体 动作 10 0 10 1.000 1.000
分手 描述 12 1 11 0.9166 0.9564
性别
总类目
主题
应有同意数 10 不同意数 0
完全同意数 10 相互同意度 1.000 信 度 1.000
角色 10 0 10 1.000 1.000
5 78 0.917 0.957
肆、研究结果
一、爱情是台湾流行歌曲最常出现的主题
透过内容分析发现,以爱情为主的歌曲占样本的六成以上(61.7%),在128首歌中,即有79首歌曲谈论爱情,可见爱情依旧是台湾流行歌曲中最重要以及最普遍的主题。而其他主题的歌曲则以抒发情感(15.6%)较多,以黑道风尘为主题的歌曲只有1首(详见表二)。表二:歌曲主题的分布次数与频率 歌曲主题 爱情 性 青春
政治与社会议题 风尘、黑道 励志、打拼 流浪、思乡 抒发情感 其他 合计
次数 79 3 5 8 1 3 4 20 5 128
(%)(61.7)(2.3)(3.9)(6.3)(0.8)(2.4)(3.1)(15.6)(3.9)(100)
二、爱情并不是美好的
本研究将编码表中「对于爱情的态度」的类目中,把「爱情是永恒的」、「一见钟情」、「爱情是美好的」以及「爱情有强大的力量」四项合并为「对于美好爱情的描述」,剩余类目如「宿命的爱情」、「爱情难以捉摸」、「爱情是盲目的」等归类为「对负面爱情的描述」。由表三发现,在1998到2007年之间的爱情歌曲,有五成以上在描述负面的爱情,占51.9%,对于美好爱情的描述仅占13.9%,比无陈述的歌曲还少,颠覆了以往对「美好爱情的重要特质是一生不变」的结论(苏振升,2001)。
表三:台湾爱情歌曲中对于爱情态度描述之分布 爱情态度的描述 美好爱情的描述 负面爱情的描述 无陈述 合计
次数 11 41 27 79
(%)(13.9)(51.9)(34.2)(100)
三、爱情的表达是消极、含蓄的
在爱情的表达方式方面,本研究将其类目分为「积极行为」、「消极行为」、与「无陈述」三者。其中「积极行为」包括了「积极、直接表达爱意」、「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与「给予对方支持」,「消极行为」则包括了「等待对方」、「不敢表达爱意」与「改变自己」。经分析之后所得到的爱情表达方式的分析结果列于表四。在79首的爱情歌曲中,以「消极行为」表达爱情的方式为多,共有43首歌曲,占54.4%,其次才是以「积极行为」来表达爱情,占26.6%。有此可见,台湾的爱情歌曲多半还是以消极、被动的方式表达爱情,较少以积极的方式来表达。
表四:台湾爱情歌曲中爱情表达方式之分布 爱情表达方式 积极行为 消极行为 无 陈 述 合 计
次数 21 43 15 79
(%)(26.6)(54.4)(19)(100)接下来所要探讨的是爱情中出现的行为,也就是在歌曲中出现的肢体动作。在这里把肢体动作分为「有陈述」与「无陈述」两类,其中「有陈述」的行为又细分为「交换眼神」、「牵手」、「拥抱」、「亲吻」与「性行为」等五项,分布的次数及比例见表五。在表五中可以发现,有六成以上(60%)的爱情歌曲中并没有特别描述肢体动作。而剩下有描述肢体动作的爱情歌曲中,以拥抱为最多,占12.9%,其次是牵手占 8.2%,而描述亲吻及性行为同样占7.1%,描述眼神交换者最少,仅有4.7%。由此可见,虽然没有描绘肢体动作的爱情歌曲占多数,但随着社会风气开放,在描述肢体动作的歌曲中,双方的肢体接触已经不仅是叙述到肢体轻触的程度,而是紧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接吻。近年来描述性行为的歌曲也渐增,超过以往「交换眼神的」的描述。
表五:台湾爱情歌曲中出现的肢体动作之分布 肢体动作 交换眼神 牵 手 拥 抱 亲 吻 性 行 为 无陈述 合 计
四、分手后充满负面、消极的描述
次数 4 7 11 6 6 51 85 *
(%)(4.7)(8.2)(12.9)(7.1)(7.1)(60)(100) 在79首爱情歌曲中,有六首歌曲出现两次肢体动作,因此合计为85次。爱情阶段 交往前 交往中 分 手
次数 4 21 25
(%)(5.1)(26.6)(31.6)
在分
析时,将描18(22.8)过去的爱情
述爱情的阶(13.9)无陈述
段分为「交
79(100)合 计 往前的爱
情」、「交往中的爱情」、「分手」,与「过去的爱情」等四个阶段。从表六可发现,在79首爱情歌曲中,有13.9%没有陈述爱情的阶段。而在有陈述爱情阶段的歌曲中,「分手」是最常被描述的歌曲主题,占31.6%,其次才是「交往中的爱情」和「过去的爱情」,各占26.6%和22.8%。由此可见多数的爱情歌曲中都在描述分手的阶段,另有将近两成的歌曲在描述交往中的爱情。这与苏振升(2001)的发现相似,他在探讨1989至1998的流行歌曲中发现,大部分的爱情歌曲都将男女之间的故事发展完全化约于爱情、失恋的铺陈。表六:台湾爱情歌曲陈述的爱情阶段之分布
此外表七呈现的是爱情歌曲中对分手的描绘,将分手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负面消极」、「正面积极」和「无陈述」。「负面消极」的类目包括:「命运的安排」、「对爱情失去信心」、「失去生命意义」、「分离是痛苦寂寞」。「正面积极」的类目包括:「分手从不后悔」、「祝福对方」、「生命重新开始」。其所占的比例列于表七,研究发现在分手的描述中,负面消极的描述(32.9%)高于正面积极的描述(22.8%),由此可见爱情歌曲易于铺设悲情、消极的氛围。
表七:台湾爱情歌曲中分手描述之分布 分手描述 负面消极 正面积极 无陈述 合 计
次数 26 18 35 79
(%)(32.9)(22.8)(44.3)(100)
五、爱情歌曲传达传统的性别角色
最后,针对爱情歌曲中陈述性别角色的研究,本研究将性别角色陈述分为「有陈述」以及「无陈述」两项。其中再把「有陈述」性别角色的歌曲细分为「传统的性别角色」、「非传统的性别角色」两项。「传统的性别角色」的类目包括:「女性被动」、「女性难以捉摸」、「女性容易受伤害」以及「面对更重要的事情,男性舍弃爱情」。「非传统性别角色」的类目则包括:「男性被动」、「男性难以捉摸」、「男性容易受伤害」以及「面对更重要的事情,女性舍弃爱情」。研究结果发现,在「有陈述」性别角色的爱情歌曲中,以描述「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歌曲为多,占31.6%,几乎是描述「非传统的性别角色」(15.2%)的两倍(详见表八),因此陈述传统性别角色的歌曲远多于非传统性别角色的歌曲。虽然在部分歌曲有呈现出较为多元的性别角色,却仍依循传统界定的两性角色主轴以描述两性之形象、性格特质,在刘晓燕(2003)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表八:台湾爱情歌曲陈述性别角色之分布 性别角色 传 统 非传统 无陈述 合 计
次数 25 12 42 79
(%)(31.6)(15.2)(53.2)(100)
伍、讨论
本研究是以萧苹、苏振升在2001年发表「揭开风花雪月的谜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的研究结果作延伸研究,本研究结果发现,各项的爱情价值观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内容中长达10年的呈现上,渐渐有明显的变化。以下分为两点说明本研究所发现的台湾流行音乐之爱情世界。
一、台湾流行音乐呈现了悲伤、压抑的爱情观
台湾流行音乐依旧呈现了感情丰富但压抑欲望的爱情世界,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以被动、消极占大多数,充满了东方人含蓄、内敛的被动型态。另外,研究发现,对于爱情态度的描述从「美好爱情的重要特质是一生不变」转变为「爱情并不是美好的」,虽然不再如以往强调「追求永远而唯一的爱」,然而不论是交往前或是交往中,「等待」、「害怕」的心情依旧占歌词的大多数。尤其在描述分手的歌曲中,经常隐含着悲情与宿命的价值观。别离的相思、分手后的寂寞痛苦、都是屡见不鲜的主题。虽然台湾流行音乐充满压抑的爱情,但是研究发现,在肢体接触上,亲密的肢体碰触,如拥抱、亲吻,在歌词中出现的次数有越来越频繁的倾向,将爱情中的私密领域公开似乎渐渐是件普遍的事。特别的是,近年来的爱情歌曲中,性行为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甚至超越以往歌词中常出现的「眼神交换」,并且颠覆苏振升(2001)所称在台湾的爱情歌曲中,描绘的是个「缺乏性欲」的世界。
二、台湾流行音乐随社会脉动呈现较多元的男女性别的从属关系
台湾流行音乐的内容,无论男女都表现了被动而消极的态度,不过仍然可以从中观察出男女性别上的从属关系(苏振升,2001),在128首歌词中,多数歌曲所透露出的两性互动关系仍支持传统男性优势的两性互动型态,但有几首歌词内容突破传统,呈现出男性未必在爱情关系中占有绝对优势、女性未必是爱情关系中弱势的一方。此类歌曲虽然不多,但也突显出流行音乐所透露出的两性观念,随着世界潮流也逐渐在改变。
从1999到2007年将近十年的时间,台湾的流行音乐爱情观虽然依旧充满着悲伤、压抑的氛围,但是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自由和女权的思想都渐渐融入歌词元素之中,流行乐中所呈现的爱情观,不再是一个相当保守封闭的爱情世界,或是与现实的世界有相当大的脱离。根据我们对于流行音乐歌词内容的解读,不能就此认为其所建构爱情世界,具有由上而下的意识型态宰制模式。因为爱情如果是一实际运作,它也是一个意义共享的系统,人们可能借着汲取、和转换集体的符号,来理解自已的爱情经验(Illouz, 1997,苏振升译)。根据John Fiske的看法,他强调文化消费者本身使用、刻意误用、颠覆倒置文化商品以创造不同文化意义的过程,来讨论男、女阅听人在唱情歌时,故意颠倒歌词中的性别角色,唱出自己的心声,而成为一种「抗拒式或创造性」的解读方式。
未来爱情歌曲的研究,阅听人如何参与「消费」流行歌曲、与其中包装的爱情,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唱片工业环境下,这些爱情歌曲,对阅听人的性别角色的认同、爱情观念的理解、与行为的反应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值得后续的研究去发挥和了解。
陆、参考文献
王石番(1992)。《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台北:幼狮文化。柯永辉(1994)。《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陈慧玲(2003)。《青少女流行音乐团体之研究:形象、身体文化与情欲流动》。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所。新闻局(2006)。第17届金曲奖专刊(编号:GIO-CH-BL-95-037-1-1)。台北市:作者 廖炳惠(1991)。〈九0年代流行歌曲中的城乡意识—以陈明章和朱约信为例〉,《联合文学》,(7)10﹕115-118。刘晓燕(2005)。《台湾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两性图像(2002-2005)》。国立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所硕士论文。萧苹、苏振升(2001)。〈揭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新闻学研究》,70﹕167-195。
附录:
内容分析编码表
二、□ 语言:1.国语 2.闽南语
三、□ 年代:
(1)1998(2)1999(3)2000(4)2001(5)2002(6)2003(7)2004(8)2005(9)2006
四、□主唱者性别:1.男 2.女 3.男女对唱
五、□歌曲主题:
1.爱情 2.性 3.青春
4.政治与社会议题 5.风尘、黑道 6.励志、打拼 7.流浪、思乡 8.抒发情感 9.其他
六、□爱情的阶段:
0.无叙述
1.交往前的爱情 2.交往中的爱情 3.分手-抛弃对方 4.分手-被对方抛弃 5.分手-无法判断 6.过去的爱情
七、歌词价值观
A.对于爱情的态度 □ 1.无陈述
□ 2.爱情是永恒的 □ 3.一见钟情
□ 4.爱情是美好的
□ 5.爱情有强大的力量 □ 6.宿命的爱情
□ 7.爱情难以捉摸 □ 8.爱情是盲目的 □ 9.爱情是人生目标 □ 10.爱情必须专一 □ 11.不能没有爱情
□ 12.相思是痛苦、寂寞 □ 13.爱情必须得到回报 □ 14.其他
B.爱情的表达方式 □ 1.无陈述
□ 2.积极、直接表达爱意 □ 3.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 □ 4.给予对方支持 □ 5.等待对方
□ 6.不敢表达爱意 □ 7.改变自己 □ 8.其他
C.表达爱情之肢体动作 □ 1.无陈述 □ 2.交换眼神 □ 3.牵手 □ 4.拥抱 □ 5.亲吻 □ 6.性行为 □7.其他
D.对于分手的描述 □ 1.无陈述
□ 2.命运的安排
□ 3.对爱情失去信心 □ 4.失去生命意义
□ 5.分离是痛苦、寂寞 □ 6.分手从不后悔 □ 7.祝福对方
□ 8.生命重新开始 □ 9.其他
E.爱情的性别角色 □ 1.无陈述 □ 2.女性被动
□ 3.女性难以捉摸 □ 4.女性容易受伤害
□ 5.面对更重要的事情,男性舍弃爱情 □ 6.男性被动
□ 7.男性难以捉摸 □ 8.男性容易受伤害
□ 9.面对更重要的事情,女性舍弃爱情 □10.其他
第五篇:写作文体现人生价值观
写作文体现人生价值观
麻柳小学:向崎林
众所周知: 作文很重要,但作文很难写!如何让学生写作文变得轻松、愉悦,如何让学生不再“谈作文而色变”一直都是广大一线语文老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写作文变得轻松、愉悦?我曾经看过一篇中考作文叫《心灵的距离》,《心灵的距离》的小作者在写这篇习作的过程中一定是非常轻松和愉悦的。在完成这篇习作之后,这位同学也应该是很满足,很有成就感的。那怎样才能轻松愉悦的写好一篇作文。
首先,教师应带着学生感受优美的文学作品。语言那么凝练,寓意含蓄的诗歌都能理解,都可以感悟,对一个小小的作文标题的把握当然不在话下了。其实,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认为的,让学生写作文变得轻松、愉悦的很好办法:与学生一起近距离接触文学,先让优美的文学作品去感染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常给学生提供语文课本以外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的无限魅力,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很遗憾,很多教师往往为了考试分数,平时也仅仅是凭借语文参考书,将语文课本解剖得支离破碎。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尤其写作方面的教学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其次,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但是,恰恰也因此,我们很多学生心里就总以为写作是大文豪、大作家、大教授的事,离我们远着呢!很多语文老师平时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也是迫使学生惧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片面追求语言优美华丽,过分强调思想高尚等。我看过一篇初中生作文《美丽如初》,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让人赞叹。作文表达的涵义是:等待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能在等待别人或者被别人等待。文章中写的都是非常平常的小事,作者居然能够在文章里表现了那么深刻的主题——母爱,代代相传的无私的爱!我想,我们的中学生更应该从中明白,不是写惊天动地的事才是好文章。特别是一些中学生为了自己的作文更精彩,故意编造虚假的故事。例如写自己病得很严重,母亲如何如何心疼,怎样怎样关心;要么是母亲病得还有一口气还在为儿女操劳等等。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啊。同理,《心灵的距离》的小作者就深谙此道的高妙。新学期发新书,有哪个学生没有经历过呢?又有哪个同学没有扫过地呢?至今,肯定还有不少同学怀疑,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写什么文章啊?是啊,你还别说中学生了,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经常埋怨,说学生阅历浅、见识少,每天就“三点一线”奔跑,哪里有写作的素材?可见,我们在认识上是有很大偏差的。我们真的应该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要把自己看到的、经历的、想到的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另外,让学生懂一些写文章或者说好文章的基本章法。我认为,作者不仅要文字功底相当深厚,对文章的构思、选材、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文章“欲擒故纵,先抑后扬”等艺术表现手法的学习也非常必要。这些写好文章的基本功能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才是写出成功作品的关键。也许,写好文章的基本章法并没有少教学生,但是,为什么没有几个学生学到家呢?问题的症结恐怕还是我们纸上谈兵的过多,实际应用得少。其实,光灌输写作理论,很多学生是一头雾水的。我们觉得,要是语文老师能亲自下水试试身手,跟学生一起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无疑是最好不过的办法。学生自个在水里总会心里惧怕呛水,有语文老师在一边陪伴着,还怕什么?如何让学生写作文变得轻松、愉悦?老师和学生在河海里一起游水本身不就是很轻松、愉悦吗?
“写作文难!写作文痛苦!”大家都在抱怨。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想,如果大家抛弃“写作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这样的错误观念作法,真正把写作当成是我们表达自己思想看法和抒发自己情感的书面途径,多读些文学作品、多学点写作理论,经常能够练一练,写作文会变得轻松而愉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