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本运营与风险管理》课程总结(共)
《资本运营与风险管理》课程总结
提到资本运营,主要有两点内容:
一是经营企业理念,要有超前意识和逆向思维。也印证了那句“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要重要得多”。企业规模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由小做大,做什么,怎么做。只有不断去学习去思考,才能发现和把握机会。
二是用资本运营管理思维去思考问题。根据经营的四个层次,即产品,品牌与服务,资本经营和标准,思考本企业经营核心是什么。做企业定位要有高度,商业模式要创新,这样整合能力越强。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时刻把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命脉,而创新要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创新,才能不断创造财富。学习好的经营思路,寻找可行性运作方法,并将资本运营真正落地。
课程特点:
特点一,用身边熟知的案例做分析,易接受。比如携程,腾迅,国美电器等,让有些遥不可及的企业发展之路变得近大咫尺。为学员们的企业未来创新提供了借鉴。
特点二,复杂的概念简单化,通俗易懂。采取导入法,用案例引出结果,用结果引出资本运营中的概念,学员们很容易听懂,容易融入案例情境中。
特点三,现场模拟,互动交流不断。老师带领同学们模拟经营“苜蓿种植”和“养老院“。在不断交流和角色互动中,现场讨论掀起一阵阵高潮,用这种方式学员们学会了用资本运作思维去思考去经营。
特点四,顾问式教学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在课间课后,学员们利用这次机会针对自己的企业情况向老师请教。针对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不同的定位和模式,老师给出了真知灼见,这些宝贵的意见相信为学员企业开辟了新的经营通道。
三天的课程时间虽然很短,但学员们在今后的思考中,将不断地贯穿项目选择,需求调查与定位,融资创新,未来资本对接及高价退出这些概念,而思考的核心是尽大可能资源整合。
第二篇:资本运营管理新
公
司
管 理
【摘要】公司管理层是践行公司社会责任的关键,如何在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两个维度之间维持平衡,公司管理层需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界定负责对象范围 以美国的“经营判断准则”与“其他利害关系人条款”为例,试探讨公司管理层自由裁量权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 为更好履践公司社会责任,亦应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立法规制来加以保障。为使公司正常运行,需要重新制定公司制度,要以公司职工为核心来制定公司制度,一切以职工利益为目的,这样才能使公司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 】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层;治理结构;自由裁量权;立法规制;员工;社会关系
中文题目 中文摘要 关 键 词
目 录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缘起………………………………………3
二、公司管理主题………………………………………………3
三、建立核心员工的管理模式…………………………………4(一)提高基层工会干部能力是公司发展的现实需要……4(二)提升基层工会干部能力与影响力的几点思考………5
四、结束语………………………………………………………7
五、参考文献……………………………………………………8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缘起
公司在16世纪业已出现,直至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才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公司作为一种营利性团体,因其合理的经营机制蓄积了庞大的经济力量,其作用遍及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社会领域 公司在追求极端私利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经济上的垄断,对自然环境的毁坏,对消费者权利的侵害以及在政治上的一些不当行为,对公司权力进行适当的限制是极其必要 随着公司在规模和力量上的成长,人们已不仅仅期待公司只是为社会带来好的产品和服务,还希冀公司从长远发展出发,为社区、为环境、为教育等作出多方面的贡献。
公司社会责任观念逐渐得到扩展,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公司行为理论,在这种理论的倡导下,许多人认识到公司与社会具有一种共生的关系:公司与社会的共同繁荣需要公司对社会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司社会责任理论在各国诞生且长足发展并在相当程度上达成共识。虽然偶有论者对公司应负社会责任持否定的看法,但中外绝大多数的见解均认为公司应负社会责任,此点应无疑义。
二、公司管理主题
在以生产管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公司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管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虽然也出现过某种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当时公司管理者并不认为是对公司的威胁,公司还没有谋划未来的需要。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各个公司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使整个市场出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公司才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面向外部、转向市场。随着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状况的加剧,公司仅靠内部控制式管理,已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和实现自己发展的愿望。于是,公司产生了筹谋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行为,采取了推断式的管理方式,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长远计划等。然而,那时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未来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的假设基础上的,完全依靠历史的推断来确定公司未来的目标和行动,并以此来应付环境的变化。显然,这还不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公司管理的主题只是由生产管理转向营销管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公司外部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频繁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使公司经营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此时,公司仅靠推断型的管理,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而必须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新的响应,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公司管理的某种失误,所导致的不再仅仅是经营成果上的损失,而是要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管理转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时代。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公司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下。公司只有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按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管理公司,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够管理好公司。不重视战略管理的公司,不仅很难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在环境急剧变迁的条件下,公司随时由可能遭到淘汰。
三、建立核心员工的管理模式
公司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准确的说是核心员工的竞争。一旦核心员工流失就意味着公司核心能力的流失,进而导致公司利润的流失,更严重的还会使公式陷入困境。所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是公司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在公司的发展时期,扮演好工会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员工的这一角色,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工会干部围绕这一发展的“第一要务”。提升工作能力与影响力,是从事基层工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基层工会干部能力是公司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国家的改革步伐加快,对公司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司工会如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创新发展,是新时期赋予工会干部的历史使命,对于从事基层工会工作的工会干部来说,找准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突破口与切入点,推进工会工作上新水平,把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化为具体的行动,推动公司快速发展,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当前,由于公司的快速发展,员工的工作压力逐年增大,如果作为工会干部不能找准党政发展之急,职工所需,不能及时化解公司快速发展与员工诉求之间的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对公司的稳定工作造成影响,就很容易造成工会的权威与公信力的下降。
(二)提升基层工会干部能力与影响力的几点思考
基层工会工作是开展工会工作的“根”,作为基层工会工作者,必须懂得工会工作在公司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扮演的角色,俗话说得好,公司的工会组织就是“职工企盼、行政需要、党委放心”的重要角色,尤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工会组织建设必须具有良好定位,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新机制,落实新举措,才能提升工会工作上新水平,而工会干部是具体的执行者、实施者,个人能力与影响力不仅折射出个人魅力,同时,对工会组织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显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强学习,积极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作为工会一名基层干部,面对发展形势和公司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都日益多元化,各种矛盾的利益关系也更加复杂,要应对问题与挑战,必须要在原有工作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学习与工会工作相关的《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更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逃避,讲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2.树立服务员工、服务发展,着眼于大局的意识
工会组织起着公司与员工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劳动用工关系复杂的现状,工会干部必须树立起服务于大局的意识,从工会自身职能出发,服务于发展,对工作角色有一个良好的定位,必须把员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思想上要端正对员工的态度,做员工的贴心人,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努力克服行政化倾向,工会工作才能得到员工群众的认可,继而才能提高工会组织在员工群众中的威信与影响力,才能更好的服务员工、服务发展、服务于大局。
3.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用各项活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一是做好针对不同员工群体的慰问工作。住院员工的动态慰问制度;内退员工、困难员工遗属的走访慰问;生产一线员工、女员工的节日慰问;大病员工、家庭临时困难员工的帮扶慰问;特殊生产季节的员工慰问等活动能让员工体会到公司如大家庭,员工是家庭成员,公司如家的氛围。二是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员工群体中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及体育赛事活动,进而激发起员工的激情及工作热情,使员工队伍充满活力;三是不断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员工更加珍惜现在的岗位,更加热爱公司,使公司健康、和谐地发展。
4.正确处理好工会工作与行政的关系
双向维护是工会工作的根本,作为基层工会干部在从事基层工会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克服行政化倾向,要使工会与厂行政真正实现相互合作与支持。在工作中争取行政对工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举办的反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技术比武、员工培训、安全生产活动、厂务公开等活动中加强积极与配合,对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工会工作者代表工会组织及时将员工的建议及意见收集归纳,使工会工作同行政工作相互展开,共同促进。提高工会组织在员工群众中的威信,让行政组织看到工会与行政之间是相互合作与支持的关系。
5.加强基层工会干部的队伍建设
形势的发展变化使我们面临难得机遇,也对工会干部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现行很多国有大中型公司普遍存在着工会干部队伍中兼职偏多、人员调整频繁、业务培训急需加强等问题,使当前工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能很好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笔者认为加强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做好工会干部的选拔工作。如果一个基层的工会干部职业素质不高,政策理论水平低,工作作风不踏实,在员工中没有威信、威望,就是被选上基层的工会干部,也做不好工会工作,反而会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更甚影响公司的和谐发展与运作。选拔一个好的工会工作干部,必须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自信心,要改变整日坐办公室听汇报的“行政型”、满足于旧的工作方法的“维持型”以及整日忙于办福利、搞娱乐的“事务型”工作模式,多做调查研究,多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只有对工会工作的定位准确、思想目标清晰,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会工作,用工会工作促进员工与公司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
四、结束语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无疑是对公司作为私法人、营利法人地位的一种矫正,使公司这种纯粹营利法人出现的组织带上了公益性质的色彩,原有的一些制度设计也会与这种公益性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公司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在考虑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利害关系人之利益,这基本上属于一种财富的再分配和对公共利益的考虑,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可能面临被政治所利用之虞,当政治权力迎合一般群众对公司积蓄财富的反感时,会成为制裁公司营利性的借口。而公司和员工的发展离不开工会的发展,提升基层工会干部能力与影响力,使工会工作在公司的发展中起到积极助推作用,才能使公司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公司的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8)
【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3)
【3】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8):48~53 【4】李连华.2005.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64~69 【5】李子奈.2003.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资本运营管理 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资本运营: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不断地与其他企业、部门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以达到本企业自由资本不断增加这一最终目的的运作行为。
2、分拆上市: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
3、杠杆收购:指公司或个体利用自己的资产作为债务抵押,收购另一家公司的策略。
4、股份制: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形式。
5、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融资结构会通过约束自由现金流量,减少经理人员可用于相机处理的现金流量,降低经理人员的控制权,对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并影响企业的价值。
6、资产重组:指通过一定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方式,使特定资产产权在市场上进行合理流动,通过重新构造与组合形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行业结构与企业产品结构优势,从而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经济行为。
7、企业改制:就是依法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或体制等,使其在客观上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的过程。
8、吸收合并:指收购公司通过将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份作为股金投入收购公司而使目标公司成为收购公司的股东的一种方式。
9、管理层并购: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通过融入资金,购买本公司股权,从而改变公司股权架构的一种重组行为。
10、跨国并购: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外国企业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份的股份或资产收买下来,从而对后者的经营管理实施实质性的或完全的控制。简答:
1、资本运营的原则?
资本系统整合原则;资本结构最优化原则;资本面向市场原则;资本周转时间最短原则;资本规模最优原则;机会成本最小原则;资本运动增值原则;资本的收益和风险均衡原则;增强虚值资本作用原则;财务管理核心原则。
2、资本运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必须实现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资本收益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政策扶持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经济实力与品牌优势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内部完善管理与外部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资本运营的依靠力量,应该实现少数管理层、技术人员与全体职工的有机结合。
3、企业并购的具体动因包括哪些?
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取得充足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提高企业知名度,以获取超额利润;通过并购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实现公司发展战略;通过并购跨入新的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投资风险。
4、资产剥离重组的基本方式有哪些?①收购兼并:是上市公司作为利益主体,进行主动对外扩张的行为。它与我国上市公司的大宗股权转让概念不同。“股权转让”是在上市公司的股东层面上完成的,而收购兼并则是在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上进行的。兼并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重组方式。
②股权转让: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在我国股权转让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大宗股权转让,包括股权有偿转让、二级市场收购、行政无偿划拨和通过收购控股股东等形式。③资产剥离和所拥有股权的出售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一个重要方式。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将其本身的一部分出售给目标公司而由此获得收益的行为。根据出售标的的差异,可划分为实物资产剥离和股权出售。资产剥离或所拥有股权的出售作– 为减少上市公司经营负担、改变上市公司经营方向的有力措施,经常被加以使用。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上市初期改制不彻底,带有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为以后的资产剥离活动埋下了伏笔。④资产置换: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国资产置换主要是指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上市公司的存量呆滞资产,或以主营业务资产置换非主营业务资产等行为。资产置换被认为是各类资产重组方式当中效果最快、最明显的一种方式,经常被加以使用。上市公司资产置换行为非常普遍。⑤其他:除了股权转让、兼并收购、资产置换、资产剥离等基本方式以外,根据资产重组的定义,我国还出现过以下几种重组方式:债务重组、托管、公司分立、租赁等方式。
5、企业重组方案的内容有哪些?
①产权重组产权重组是指以企业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一切权利的变动与重组。它既可以是终极所有权(出资者所有权)的转让,也可以是经营使用权的让渡;产权转让的对象既可以是整体产权,也可以是部分产权。
②产业重组宏观层面的产业重组是通过现有资产存量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重组或相同部门间集中、重组,使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优化,提高资本增值能力。微观层面的产业重组则主要涉及生产经营目标及战略的调整。
③组织结构重组组织结构重组是指在公司产权重组、资本重组后如何设置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的重组方式。旨在解决设立哪些组织机构,具备哪些职能,机构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处理、协调,管理层人选如何调整等问题。
④管理重组管理重组是指企业重组活动相应涉及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责任及管理目标的变化,由此而产生的重新确立企业管理架构的一种重组形式。其目的是创造一个能长远发展的管理模式或方式,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⑤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指对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处理,并且涉及债权债务关系调整的重组方式。债务重组是一个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解决企业财务困境,对企业债务进行整合优化的过程。
6、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有哪些?
避税因素;筹资;企业价值增值;利于企业投入资本市场;投机;财务预期效应;追求最大利润和扩大市场。
7、企业改制的重点是什么?
合理产权安排;降低交易成本;规范游戏规则;重构组织体系。
8、我国国有资产运营中存在问题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政企不分,委托—代理体制的行政化历史条件下国有资产的终极委托人-全体人民,只是所有权理论上的拥有者,而不是现实所有人。法律上,国有资产属于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所有;而现实中,政府是代表公众利益对国有资产形式所有权的主体。;缺乏市场竞争机制(1)狭隘的市场概念(2)行政化的市场资本运作(3)市场反应迟钝;国有资产创造财富的能力弱,流失严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只是指令性地接受国家下达的生产命令,并没有自主创造财富的概念。
–
论述:
1、我国国有资产运营机制改革的政策方向是什
么?
明晰国有资产产权结构,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国有资产运营考核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化优势行业,增强资本赢利能力除了在关乎国家战略的资源型和重点的行业外,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下,并没有体现出其优势。资本过分分散于不同的行业,不仅不会带来赢利,反而会丧失其优势。在一些资金需求量大,比如化工、钢铁、成套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发展,所积累的科研、资金优势是许多后发企业所不能企及的。在这些优势行业中,国有企业的资本具有很强的赢利潜能。国有资本需要强化这些行业中的优势,提高行业的整体赢利能力。;发挥调控导向作用,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国有资产在转型期经济中,发挥着宏观调控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是简单地指通过国有资产的绝对优势来发挥其调控导向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杠杆效应,即通过其本身优势和潜力来调动社会资本投资,最大限度地吸附社会资本。通过与社会资本的结合,来产生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导向
2、跨国并购的动因?
获取战略性资源;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案例分析:
第四篇:运营管理课程总结
运营管理课程总结
———学张英华教授MBA课程有感
“胜者胜于算,败者败于战。”有机地将成败与战略、运营的关系清晰的揭示出来了。“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把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有机地贯穿起来,人的命运如此,企业的命运也是相类似的。因此,我们充分看出运营管理对企业来说的重要程度。而现实也一而再,再而三地验证企业的成败往往就是运营管理的成败。
前两天,将课件都打印出来,仔细复习了一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里简单列举了一些:比如企业的运营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企业的产品满足顾客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以及他们的优先顺序又如何,经过对公司的现状分析后发现如下排序:1.一致性质量2.产品可靠性3.及时交货4.低价格5.快速交货6.工作质量7.新产品开发速度。这样工作就更加有条理与轻重缓急。还有,我已经将JIT的思想与精细化管理在生产实际中进行了逐步推广与尝试:将库存降低到最少量,将日常的工作不断进行优化等等。
接下来,产品开发与设计,我近期正在主抓新产品的研发工作,结合公司实际,我将采用第四代的模式:基于时间效益的团队并行工程。采取头脑风暴等方式拓宽研发思路,采用质量功能展开(QFD)的方法将客户的需求细化分析挖掘清楚,并将其转化成产品的功能特性,再对应转化为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然后再转化为生产产品需求优先关注与改善的生产控制指标,以达到客户需求向公司内部生产控制的转化。然后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将新产品研发工作分解成可执行的部分,分立成几个课题攻关小组。
通过运营管理的学习,使我对工作的思考更加深入与全面。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已经遇到了运营管理中讲解到的问题:我们需要扩产新建产房就涉及厂址选择与厂区设计布局的问题,之后就会遇到设施规划选型与生产节奏控制,销售就涉及服务的质量问题,通过差距模型进行对照分析等等。
运营管理课程是MBA课程中,让我收益最多的,最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些都跟张老师的精心讲授是分不开的
第五篇: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摘要: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构建风险管理的整体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风险管理的执行文化氛围;实施以内部评级为主的风险计量方法,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创建风险计量模型,构筑信息数据平台;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风险管理市场机制;发挥监管当局作用,强化外部监督。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最新翻译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 Ⅱ第三稿),新协议将在2006年底取代现行的1988年协议。但就中国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基础和水平而言,还远远达不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因此,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也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大支柱”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共分三部分,即所谓的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最低资本要求,第二支柱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为市场约束。与1988年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吸收了近几年国际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在风险定义、风险计量、强化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新资本协议吸纳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概念的同时,将操作风险列入风险管理的范畴,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方法更趋科学,促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覆盖信贷决策和审批、贷款定价、信贷授权、风险敞口限额(包括地区、行业和客户)、资本和资源配置等领域,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实现有质量、有内涵的发展。
(二)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增加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
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在风险控制和防范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加权风险计量均鼓励和允许商业银行运用自己的评级系统、评级模型和评级技术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既强化了银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
(三)注重模型化和定量化计量,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
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计量采用内部评级法(IRB),对操作风险的计量采取内部测评方法,这些风险测评技术均以定量化的、更为严密的模型为依托,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
(四)强调监管当局及时干预,充分发挥监管者的作用
新资本协议把监管当局的严格评估与及时干预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要准确评估银行是否达到最低资本需要,银行资本水平是否与实际风险相适应,内部评级体系是否科学可靠,及早干预和防止银行资本水平低于实际风险水平。这些规定强化了监管当局的职责,硬化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管约束,使监管当局能够更加主动地发挥作用。[!--empirenews.page--]
(五)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更加强调市场约束
新资本协议把信息透明和市场约束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大支柱,要求银行应当向社会及时披露关键信息,包括资本构成、风险资产及计量标准、内部评级系统及风险资产计量法、风险资产管理的战略与制度、资本充足率水平等。银行应具有经董事会批准的正式披露政策,该政策应概括公开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目的和战略,并规定披露的频率及方式。这些规定有助于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提高外部监管的可行性、及时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虽然新资本协议针对的是一级法人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但在总分行体制下,按照经济资本配置制度要求,银行应当为不同的风险敞口和分支机构配置相应的最低资本,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在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风险资产按照新资本协议计算无疑规模更大,这又对我国当前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带来了新的压力。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计量方法落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
新资本协议规定了内部评级法必须达到9个方面的最低标准:(1)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2)评级的完整性和完备性;(3)对评级系统和机制的监督;(4)评级系统的标准和原理;(5)违约概率测算的最低要求;(6)数据收集和信息技术系统;(7)内部评级的使用;(8)内部验证;(9)信息披露要求。按照这些标准,我国商业银行至少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差距:一是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二是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4级分类法和5级分类法,离先进银行10级以上分类方法有较大差距;三是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且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滞后且有效性差,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四是数据系统既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又不能满足5—7年历史数据观察期的要求(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五是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六是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empirenews.page--]
(四)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如贷后管理检查报告制度淡化,客户经理的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都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同时会计控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如对于客户在商业银行资金流量,会计部门不能为信贷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同时,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也难以避免因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一些分支行的负责人按个人意志办事,使内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目前,银行的制度规定,其对象大多是业务人员,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监督,对掌握一定决策权力的管理人员制约力不强,以致内控制度存在着许多漏洞和隐患,表现在信贷风险方面较为明显的是对上报信贷审批材料进行包装和贷款条件不落实,就发放贷款,造成信贷业务从一开始就存在重大隐患。
(五)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
风险的隐蔽性和损失形成的滞后性决定了风险预警的重要作用,只有及时准确地根据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的风险预警信号,采取有效的风险预控措施,风险管理才能达到未雨绸缪的理想效果。但商业银行与此相适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预警机制还没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产权结构以及面临的风险和无利润约束而在管理体制、经营与信贷策略及发展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障碍,无疑又使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拉长、力度减弱。甚至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和金融创新加快的经济中,由于投资工具更加多样化,投资者的构成、资金来源、公司上市和投资活动更加国际化,货币替代的程度和趋势更加增强,货币流通速度也极不稳定,货币需求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更难,加之滞后性特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总量的能力实际上呈现出越来越弱的趋势。许多工业化国家转而采用通胀目标或利率目标加以监控。值得注意的是信贷资金违规进人股市,不仅会扭曲价格信号,滋生“泡沫经济”,同时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和调控更加困难,而且一旦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剧跌会严重动摇人们的消费信心,减少消费支出,同时由于银行抵押品价值的缩水而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至于股市对利率的敏感度不如国外,乃基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以信贷途径为主导的事实,用流程图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银行储备↑→银行贷款↑→企业投资↑→支出↑。其原因主要有:我国银行的贴现率和本币存贷款利率仍受到央行的严格管制,不能反映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当货币政策变化时,金融市场利率无法迅速作出反应,因而通过利率传导的财富效应渠道和资产结构效应渠道这样的两种完全市场竞争、完全信息、具有充分利率弹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传导机制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都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及个人对银行信用的依赖度都比较高。票据市场发展缓慢与滞后、股票市场严重扭曲。金融市场上既有流动性又有生利性的大量金融新产品未形成一股浪潮,以离岸金融和跨国银行活动为先导,尤其是以短期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规模呈跳跃性增长的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时代尚未全面掀起。但由于存在比较利益差异,大量本可进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货币资金转而进入金融市场了,随着对银行业放松管制和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当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中去,且资本市场更加深化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股市对利率的敏感度也将大为增强。甚至在这样一个资本市场更加深化开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增多,经济主体更加多样化、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具多变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大,利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力会下降,相反,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却要经常考虑股市面上走势因素。就像现今美联储在发布降息公告中表示的那样:持续下跌的股票价格、制造业疲软以及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是促使联储今日降息的主要原因。与资本市场和货币政策深化相关联的是现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欧元区国家的平衡预算政策已开始制约国债市场的发展,甚至使国债市场萎缩或消失,这样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下的长期利率就会难以反映出一国的基本经济状况,缺了一个更富弹性、更加市场化和更具自主性的国债主要工具的中央银行将会更加关注市场均衡实际利率,而利率包含股票、不动产等“资产价格”在内的综合物价体系及其变动反应,将成为当局今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加以探讨。对于那些预算平衡政策使国债市场萎缩到不能充当货币供应“蓄水池”的国家,货币政策工具也将面临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empirenews.page--] 参考文献:
[1]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 [J].财贸经济,2003,(1)。
[2]张兵,李晓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 [J].经济研究,2003,(1)。
[3]冯用富。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渡波动做出反应吗[J].经济研究,2003,(1)。
[4]杜金富,王振营,张文红。货币供应量统计当修正[J].中国金融家,2003,(4)。
[5]仲黎明,刘海龙,吴冲锋。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过高还是过低——一个国际比较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3,(1)。
[6]巴曙松。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路径选择[J].世界经济,2003,(3)。
[7]李扬。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从货币和利率的走势寻求解释,金融与保险[J].2001,(2)。
[8]王松奇,徐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