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完善企业退市监管机制思考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11: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完善企业退市监管机制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完善企业退市监管机制思考》。

第一篇: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完善企业退市监管机制思考

吊销企业营业执照是工商部门对违法情节严重的企业经营资格的一种较为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也是现行登记实践中强令企业解散的制度,它普遍存在于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我国现行立法明确规定工商部门是企业准入和退出的监督管理机关,有权依法核发和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每年的企业年检期限截止之后,大家可以通过报纸、电

视等新闻媒体看到工商部门催促企业补办年检的通知,经过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后,一些企业的名单就会出现在工商部门的案件处罚决定书上,绝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主体资格就这样被吊销了,直至完全退出市场。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工商部门按照

“一条主线”和“四个统一”的指导方针,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作出努力的同时,还应当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监管思维定位于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为企业提供高效、灵活、周到的服务,实现其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笔者就工商部门在行使吊销企业营业执照权、监管企业退市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如何改进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一、工商部门在行使吊销企业营业执照权、监管企业退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强制退市比例畸高。这表现在目前因被吊销营业执照而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大大高于其他原因而退出的企业数量,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健康发展、秩序井然的法治社会应有的现象。出现这种本末倒置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工商部门对企业强制退市关注过多,自愿退市关注不够。工商部门习惯于从管理者角度监管企业的市场行为,动辄吊销违法企业的营业执照,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次公告、成批吊照”的奇怪现象,有人戏称为“吊照批发”,有的工商部门吊照的数量已经超过同年新开企业的数量。

(二)注销手续繁琐且无强制性。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趋利避害的理性的经济主体。在我国,许多不打算继续经营的企业认为注销不如吊销好,除去守法理念匮乏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原因是:首先,申办正常的注销手续相当麻烦,花费时间长、提交的资料文件多,相比之下吊销营业执照的后果轻、成本小;其次,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一般情况下应当主动注销,但为节约成本考虑,其大多不会主动申请注销,而关于强制注销的法律规定又十分缺乏,企业的负责人对吊销营业执照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于是即使那些没有逃债动机的企业也不主动办理注销登记,而是采取“销声匿迹”的方式坐等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三)责任追究机制不力。企业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应进入清算程序,清算结束后,办理注销登记,企业才能消亡,才能完全退出市场。由于工商部门普遍存在后续手段不力、相关的责任条款缺位等现象,致使相当多的企业在营业执照被吊销后,仍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这种对吊销执照企业的放任态度,造成企业被吊销执照后,往往不去清算,不进行注销登记,营业执照和印章等证明企业主体资格的文件和证章也无法收回,企业仍然可以大摇大摆地持有这些“合法”的证明从事非法的经营活动。例如我市某房地产公司在2005年11月7日被工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后,依然打着原公司的幌子从事房屋销售活动,老百姓从该公司购买房屋后却不能依法办理产权证明,导致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引起激烈冲突,市政府至今仍未彻底解决好此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因债务缠身等原因故意不参加年检,等着被吊销执照,借以逃避债务,给市场监管留下隐患。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投资者未清算企业财产,采取不了了之的逃避手段,在未真正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下,又“改头换面”在异地其他企业担任起法定代表人或投资者来。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健全,既对已然和未然的债权人的保护产生障碍,又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的运营成本增加,最终既降低市场效率,又损害市场的安全机制。

二、工商部门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善企业退市监管机制进行有机结合的策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之提供良好的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同样离不开企业发挥积极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客观上要求市场主体依法而生、依法消亡。现代经济社会如同一张编织的网,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网扣。随意割掉任何一个网扣而不处理好其与周边的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秩序与安全。因此,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工商部门如何完善企业退市监管机制就显得刻不容缓,成为落实“一条主线”、“四个统一”要求、打造和谐工商的重中之重。

1、转变监管方式,逐步建立“自愿为主、强制为辅”的正常退市机制。维护企业生存权的基本主张,一个正常的退市机制应当是以“自愿退市为主、强制退市为辅”,两

者至少应当维持适当平衡。如果一个国家的商事主体主要依赖强制方式、批量性地退市,那么,不是这个社会的法律出了问题,就是社会本身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工商部门应检讨当前大规模强制退市的监管思维。在这场以“治乱世用重典”为指导哲学的市场整顿斗争中,尽管违法者因其违法行为而遭受了一定惩罚,但全社会却为此付出了代价。批量吊照的做法加大了社

会成本,浪费了企业设立资源,对社会整体而言并非一种经济合算的监管约束。而且,从商法的角度观察,该种监管政策完全背离了“企业维持”原则。任何企业的解散都会导致员工离岗、设立成本浪费、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不良后果。工商部门应在日常的监管过程中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因势利导地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抵制和改造“企业退市泛化”的不良现象。

2、适用替代处罚,压缩吊销营业执照处罚措施的运用。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将直接导致企业消亡,实际上是让所有利害关系人对企业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该种处罚措施实质上引入了一种“连坐”机制,对违法行为主观上无过错的利害关系人(如企业员工、债权人等)损伤过大,应当慎设和慎用。对必须退市的企业,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青岛市工商局对未年检企业实行“黄牌警告”的做法,采取较为温和的处罚措施,限制其入市资格或入市领域,不要轻易剥夺其主体资格。例如:对违法企业,可以更多地采用责令停产、停业、暂扣营业执照、建议吊销特别许可等措施,限制或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特定经营活动,至于吊销营业执照、撤销登记等彻底终止其主体资格的处罚措施则应慎用。在执法实践中,工商部门应坚持企业维持原则,依法采取“教育为主、治病救人”的态度实施处罚,变“堵”为“疏”,改变以往“一吊了之”的做法。对企业提出整改或处罚措施,在执法中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将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大局,更有利于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3、重整退市秩序,促成企业自愿清算和申请注销。构建和谐社会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奥克斯汽车退市所引起的维权事件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产品的优胜劣汰是必然发生的事,企业退市与否固然是企业行为,但不能一退了之,把本来应由企业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负担转嫁到社会、政府乃至消费者身上。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企业不能也不应自生自灭,特别是在企业被吊销执照后、注销登记前,不能存在法律调整的空白和登记管理的盲区。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虽然对企业的清算、注销登记作出了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众多被吊销执照的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是不进行清算,不申请注销登记。为此,工商部门应当尽力削减企业清算和注销的成本,积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引导市场主体正常消亡。而且应当为不尽清算义务的人员设置更重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可对其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格予以限制,从而促使清算义务人员衡量利弊得失,主动选择进行清算和注销登记。工商部门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健全消费者维权援助机制,降低维权成本和门槛,提高违法和退市成本,让企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消费者权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第二篇:企业营业执照年检、吊销、存续方面知识

企业营业执照年检、吊销、存续方面知识

如果确实不想开了还是去注销一下,被吊销营业执照的话,进入全国黑名单,三年内在全国都不能办理个体营业执照,公司不能担任董事、监事、经理,三年时间到了后还要重新注销下,顺便申请解除法定代表人警示限制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七十六条规定:“公司不按照规定接受检验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接受检验;逾期仍不接受检验的,吊销营业执照。检验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企业检验办法》第十九条表述为:企业不按照规定接受检验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其限期接受检验。属于公司的,并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并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

因未接受年检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存在的问题不同

企业申请恢复营业执照的几种主要原因:

一是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早已名存实亡,但其名下尚有土地等资产。如果企业按照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办理土地转让及过户手续,会产生较多的手续费用。

二是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属于“空壳公司”,但其子公司经营情况良好,甚至有的子公司还在谋求上市。这样,吊销母公司的营业执照,会对子公司产生消极影响。

三是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在业务方面与其子公司的业务范围相同。如果该企业的营业执照被吊销,会导致其子公司在业务活动中遇到很多麻烦。

目前企业登记机关解决相关问题的做法

从实际情况看,不少企业在被吊销营业执照之后,仍然处于正常经营状态,或者明确表示会将原先的生产经营活动继续下去。这些企业的存在,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和促进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企业登记机关如果仅仅因为这些企业未按时接受年检而吊销其营业执照,使其丧失生产经营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并无益处。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的企业登记机关就如何妥善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据调查,企业登记机关在处理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又申请恢复营业执照问题过程中,主要有3种做法:一是直接在企业登记档案中撤掉有关行政处罚决定的文书,让申请人补齐年检材料,然后在登记注册业务系统内进行修改;二是实行“以罚代吊”,即按逾期年检的性质及程序要求,对企业未按时接受年检的行为重新立案调查,然后予以罚款并责令企业限期年检;三是经本机关主要领导或案件核审委员会集体讨论并签署意见后,撤销相关的行政处罚决定,然后责令相关企业补办年检手续。

讨论能否恢复企业被吊销的营业执照,关键是正确认识吊销营业执照的法律性质

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属于处罚较重的行政处罚类别,一经依法作出,非因法定事由不能改变。显然,恢复已经被依法吊销的企业营业执照,等同于改变或撤销已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而改变或撤销已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法定事由,依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被行政复议机关责令改变或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以及被人民法院裁定改变或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两种情形。

但从行政法律与民事法律的关系看,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并不直接导致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的消灭。

根据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理论界的一般观点,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只是剥夺了企业法人的生产经营权,并没有剥夺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实质上只是对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一种限制,即将其经营活动限制在清算活动的范围之内。这样,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之后,并不直接导致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的消灭。因此,从理论上说,恢复被吊销的企业营业执照并不是没有可能。

为了有效降低登记风险,应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恢复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相关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以方便企业登记机关妥善处理严格依法行政和帮扶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企业登记机关所从事的工作属于行政执法性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对企业登记机关的最基本要求。为了使企业登记机关妥善处理严格依法行政和帮扶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企业申请恢复已被吊销营业执照的问题,应当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恢复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相关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第三篇:对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执法行为的思考

对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执法行为的思考 来源:岳阳红盾论坛 作者: 日期:07-03-14

企业检验(以下简称年检)是国家赋予企业登记注册机关对企业是否继续具有合法经营资格进行审查的法定制度。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因为他是对企业经营资格的再确认,起着防止和纠正企业经营资格的缺位和越位,保证进入市场主体规范运行的特殊作用,国家也由此给了监管机关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最高处置权―――吊销营业执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总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因种种因素未能按时参加年检,他们中有的是因经营管理不善,已歇业,但未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有的是因司法行为未了结而造成不能年检;也有少数出于不良企图,恶意逃避年检监管;监管实践表明,最大量的还是因企业的具体工作人员工作疏忽、错过了年检截至时间造成的。对这些成因分析可以得得出,对逾期未年检企业采取”一笔勾销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了撇,但显然有明显的合理不合法的成分。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行政纲要》中“合理行政”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因的存在,对登记机关行政执法能力提出了挑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如何把握好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的度来处理好吊销未年检企业执照的问题呢?笔者谈几点粗略的想法。

一、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行政行为的含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企业检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被出以吊销营业执照的未年检企业有以下特征:

1、对象必须是已经登记机关注册的市场经营主体,包括企业法人和营业单位。

2、被处理对象未得到登记机关许可的前提下未履行或不履行法定的年检义务。

3、处理对象的违法行为必须是超出了法律所规定的时段限制,即每的1月1日至4月30日。

4、被处理对象未年检行为还必须是经登记机关限期年检的崔办公告后,仍未再规定的30日时限内申报年检为。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行政行为的含义界定为: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是指登记注册机关对因无正当理由未在法定的检验(以下简称年检)起止日

期内办理年检的企业,经公告催办后,仍未在公告规定期限内补办年检手续,登记注册机关依法终止其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缴销营业凭证的行政处罚行为。

二、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行政行为办案程序

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行政行为表述的比较简单,没有具体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第六十八条 公司不按照规定接受检验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接受检验;逾期仍不接受检验的,吊销营业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表述为:不按规定报送年检报告书、办理检验的,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0000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并限期办理检验;拒不办理的,吊销营业执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企业检验办法》表述为:企业未参加年检不得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登记管理机关对年检截止日前未参加年检的企业法人进行公告。自公告发布之日起,30日内仍未申报年检的,吊销营业执照。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在首先确认企业未依法参与年检是一种违法行为前提下,应视情节处以不同的处理。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实践中,对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行为一般都较为简单,集中表现在以一张未年检企业崔办公告为证据,一份处罚决定书吊销几个、几十,甚至上百个未年检企业的情况。这种方法虽然简洁高效,节省行政成本。但也确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如一份决定书对多个行政相对人是否合理合法;仅靠一张公告为凭,证据是否完整、准确、有效;假如企业是因不可抗力或只是因具体办事人的失误,就把一个活生生、好端端的企业推向了死亡,这是否又有违立法宗旨等等。因此,确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工作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拟对逾期未年检企业作出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决定的,应有以下工作程序和步骤:

(一)初审。年检机构在一个年检工作结束后,对未在法定的年检起止日期内申报年检的企业,应依法以公告或书面通知的方式告知企业限期补办年检。经告知后,仍未按期申报年检的,应当拟定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名单及理由,报负责人审定。

(二)立案。登记注册机构应召开负责人会议对经初审拟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进行专题审议,确定拟立案调查的企业名单、指定办案负责人及责任人,按一企一案,报领导签批立案。

(三)调查。办案负责人应组织办案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并形成调查终结报告。证据材料应当包括:

1、年检机构出具的未年检证明;

2、相关调查证明材料(企业住所或经

营场所实际情况证明、住所或经营场所照片、企业主管部门证明材料、证人证言、现场检查记录、询问笔录等);

3、当年检通告;

4、限期补办年检公告;

5、其它证明资料或材料。

(四)核审。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案卷材料报本级法规机构核审。法规机构核审时,视不同情况责成办案机构重新补正,或报登记注册机关分管领导签批后提交案审委员会审定。

(五)审定。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案件最好能提交案审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审定时,案件承办人应将案件的立案理由、调查情况、处罚依据、拟作出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决定意见等内容向案审委员会进行报告;法规机构应就处罚的合法性、合理性,程序的合法性等提出意见;案审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是否实施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

(六)签批。登记注册机关分管领导依据案审委员会审议决定签署意见。相关职能机构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做好听证、具体实施处罚等各项工作。

三、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行政行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按照合理行政与合法行政的原则,在案件的调查阶段的实地取证过程中,对发现企业因故意或过失未办理年检手续的,经批评教育,确有悔改,并自愿补办年检手续的,应报请登记注册机构负责人同意,依法给予处理后,让其主动补办年检手续;对经教育拒不主动补办年检手续的企业,登记注册机构应继续履行吊销其营业执照行政处罚的相关程序。调查中发现企业在进行注销(破产)清理或进行相关司法活动的,可责令企业说明情况,提供能证明正在从事相关活动的证明,提出延期年检申请,报经登记注册机关分管领导同意,在营业执照显著位置注明“未年检”字样后,待清理工作及相关司法活动结束后,再依法予以处理。

2、必须在处罚决定书中载明“不得继续从事经营活动,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字样。这一点至关重要,一方面表明企业经营资格的尚失,另一方面告知企业,行政处罚对经营资格的剥夺并不意味着其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资格的消失,企业还应该承担企业清理、注销等方面的义务。只有在办理注销手续后,企业的主体资格才得以消亡。

3、对因企业下落不明且无主管部门造成处罚决定书无法直接送达的,应公告送达。送达公告应列于案卷材料。

4、登记注册机关在作出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决定后,应将处罚决定抄告卫生、质监、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以便他们履行相应的职责。

第四篇: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加强企业财务监管

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加强企业财务监管

王怀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加之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上显得非常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一)缺乏内部控制理念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普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使企业内部人员无章可循;还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或更新不及时,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时效性;还有些企业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制定了比较科学、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并未较好地执行,内部控制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产权关系不明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改革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公司创办董事会似乎只是顺应一种形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多公司内部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董事担任监事的也屡见不鲜。许多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大多由企业的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经理人员的作用。

(三)由于人为因素而使内控制度失灵

内部控制制度重在执行,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单位领导人不够重视,或执行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仅限于挂在墙上,有名无实,单位内部管理依然失控。如有的单位负责人私自对外投资,收益不入账,中饱私囊;有的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一些触目惊心的经济案件,作案时间长,涉及金额大,都是内控制度不力的直接后果。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第二,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滑。第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或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做;第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人员缺乏,甚至有些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一些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差别不一,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难免有偏差、误解;第五,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定良好的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内部控制执行无效。

(五)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适应新的经济情况

会计电算化已得到普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兴起,这些都带来了新问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面对层出不穷的经济新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经济生活当中出现了一些新问

题。如财务人员利用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更改原始电子账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并很难恢复到真实情况。此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分子能熟练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犯罪金额增大,少则几万元,多则几百万元;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这些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犯罪手段多样化、复杂化,使案件侦破难度加大。

(六)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同时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约机制。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个体。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企业应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相容职务应严格分离。企业还应明确规定实物接触和保护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其次,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最后,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规定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同时,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债权债务的管理等。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财产物资状况。

(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监控对象。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内部划分责任权限制定办法。建立产权清晰、代理关系明确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效力,使所有者监督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为适当的履行职责,避免被解聘,客观上需要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而不是主观臆断,需要依赖会计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协调、监督,这样就能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部需求和自发行动。

(三)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发挥其效能,执行是关键,因此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企业领导人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变被动的“要我建”为主动的“我要建”,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充分考虑本单位的规模、生产经营特点、经营战略、员工素质等因素,设立相应的机构,通过招聘制、考评制、轮换制等,选拔综合素质高、业务技术好、管理能力强的人员担当相应职务。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机构和人员的到位,直接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对于拒不建立健全相应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要严加惩处。而对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四)适应新的经济情况,改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方法

针对经济生活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要迅速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程序化控制。它是对计算机这一应用工具进行控制,通过电算化软件的编制,完善内部控制功能,以达到

控制的效果,主要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安全控制等。由于程序化内部控制主要与开发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关,因此主要是选拔和培训高技能的技术人员,选用先进的开发工具等。二是制度化控制。它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包括组织控制、操作控制、系统维护控制、档案管理控制、完善防病毒措施、建立健全机房管理制度等。其中组织控制主要是分离系统中不相容职务,按电算化运行程序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将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三种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互不兼任。操作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严格的上机守则和操作规程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权限、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如严禁越权操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详细记录并向管理人员报告,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机房等。系统维护控制包括对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对硬件的控制主要是按固定资产造册登记,专人保管,制定设备使用、检修制度;对数据的控制主要是对数据输入项目和方法要有明确要求,对数据处理的输出结果指定有关人员定期检查;对软件的控制主要在于防止对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建立应用软件操作人员权限分级制度等。档案管理控制是指对各种程序、软件等资料应有专人负责保管,制定备份、归档及借阅制度等。完善防病毒措施包括安装防病毒卡、备有常用杀毒软件、定期检测系统、消除病毒、避免使用来路不明的软盘和非法拷贝的软件等。健全机房管理制度包括未经授权批准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单位会计数据需保密并有特殊要求的、机房应有屏蔽设施等。

(五)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控制环境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性、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等。这就要求企业提高员工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从人员的聘用、工作的分配、协作、考核与监督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而且在其中更要注重管理者的素质的提高。因为管理者的素质不同,企业的管理方式、对法规的反映、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看法等,都深深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成效。

(六)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可以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帮助提高经营效率外,还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能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的目标。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管理当局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做出评估,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是表明了管理当局的一种保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通过强化内部监督和自我评估,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作 者:沙市区财政局

第五篇: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产生的法律问题研究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其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严重困难,无法继续经营,企业存在歇业或者半歇业的情况,同时不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年检,从而被吊销营业执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方取得企业法人资格。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设立公司,未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不得以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从此条可以看出,是否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成为企业是否成立的要件,由此可以得出,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即丧失其主体资格。但是企业领取的营业执照,进行商事登记,在法理上存在此等效力吗?因此有必要了解商事登记的法律性质。

一、商事登记的法律性质

商事登记是指有关义务人依照商法典、商事登记法或者其他特别法的规定,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注册登记并被登记机关核准注册登记和公告的法律行为。一般认为商事登记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经过近代商法尤其是公司法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各国商法上的重要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商人将自己的重大情况和信息通过商事登记机关注册登记而公开,让社会公众和第三人了解和掌握,为社会和第三人提供最低限度的保护。因此商事登记制度是商事事务公开的重要手段。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要求商人将自己的重大事务进行注册登记;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要求商人将自己的重大事务进行注册登记。一旦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了商事注册登记,则该种登记将会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如果商人违反法律的强制性的规定,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登记,商人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对于商事登记的性质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事登记具有公法性质。认为许多国家法律规定商事主体只有通过登记才能取得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未经登记不能从事商事经营活动;对于商事登记的程序和登记事项都有法律明确规定,商事登记申请人不得任意加以变更。①另一种观点认为,商事登记具有私法性质。认为商事登记机关的登记并非根据国家公法进行的,而是根据一个国家的民商事法律规定来进行的,而民商事法律本质上属于国家私法;另一方面,商事登记机关对商人的事项进行登记,其目的是为了公示商人的基本情况,为社会公众和债权人提供最低限度的保护,商事登记机关仅仅是消极的登记机关而非管理机关②。本

文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从某一个侧面分析商事登记,由于我国对于商事登记规定在公司法中,公司法虽然是私法,但是公司法中同时规定对商事主体违反公司法的行政法律责任,此种规定具有公法性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我国公司法认定为私法,其具有一定的公法性质。对于公司的登记规定,我国公司法及其登记管理条例对此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而不是任意性的规定,有关商主体必须遵守该规定,否则给予制裁。因此对于商事登记具有公法性质。

二、商法人营业执照的作用

企业进行商事登记,领取营业执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营业执照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所起作用或者功能应定位是:

1、营业执照是公司完成设立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凭证。

营业执照的性质是国家授权的企业管理机关,依法给核准的注册企业颁发的准予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凭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表明了企业主体资格和营业资格的同时获得。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企业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即可取得法人资格。但随后出台的企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尤其是国务院和国家工商局出台的有关企业登记规则却将核准登记和签发营业执照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营业执照的签发或领取作为企业完成设立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标志,日益凸显其对企业法人资格的证明效力,而逐步弱化了核准登记对企业法人资格的确认功能,核准登记现在已经蜕化为纯粹的程序法环节。企业违反法律、法规,被吊销营业执照即宣告企业各种资格的全面消灭,且这种消灭不以注销登记为前提。

2、营业执照是公司获得经营资格,成为市场活动中的合法主体,可以在公司章程规定的经营范围或者核准登记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凭据。《公司法》第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公司营业执照应当载明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公司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发生变更的,公司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由公司登记机关换发营业执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也同样规定了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应当自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该条例第七十三条对公司登记事项变更

而未予登记的,规定责令限期登记,对于必须经核准而未获得批准,擅自从事相关活动,情况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改变以前规定企业必须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的规定。

三、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主体资格问题

企业由于违法经营或者未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年检被吊销营业执照,此时企业的主体资格是否存在,存在下面几种观点。

1、法人人格否定说。这种观点认为,法人制度原为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大众的便利和公共利益的处置而创设的。基于此,法人如果设立是为了不法目的,或者设立法人有反社会的倾向,或者为其他公共利益所不允许的情况,国家自然有权力剥夺法人的人格,从而否定法人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是对其人格的绝对否定,即企业被全面、永久的被否定。

2、行为能力消灭说③。该观点认为,吊销营业执照是一种行政处罚措施,消灭企业的经营资格,并不是消灭企业的主体资格,企业在一定范围内仍视为存续,可以参加诉讼、清偿债务等一系列善后事务。

3、行为能力限制说④。该观点认为,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后,其主体资格仍然存在,只是其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像正常的企业那样进行经营活动,类似于限制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只在清算意义上存在。

由于理论上观点的不一,从而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最高人民法院对吊销营业执照的法人的法律地位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企字【1997】第173号《关于企业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第10条规定,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其法人资格或者经营资格终止。2002年5月8日工商总局工商企字【2002】第106号《关于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法人资格问题的答复》更加明确地表达了上述观点,其中表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法人凭证,申请人经登记主管机关依法核准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因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登记主管机关吊销,企业法人资格随之消亡。”“对企业法人而言,吊销营业执照就意味着其法人资格被强行剥夺,法人

资格也就随之消亡,并由登记主管机关在企业登记档案上予以载明,不需要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再申请办理注销手续。”2004年6月10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第十八条规定:“企业被依法撤销设立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停止经营活动,依法组织清算。自清算结束之日起30日内,由清算组依法申请注销登记。”虽然工商总局规定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经清算并办理注销手续,但并未改变企业法人吊销营业执照其主体资格即告终止的立场。最高人民法院对此采取不同的观点。如最高人民法院法经【2000】24号《关于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民事诉讼地位如何确定的函》中指出:“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这种规定,可以看出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主体资格并不一并消灭,其仍然可以参加诉讼,而不能进行经营活动,即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出现了分离。

有学者把工商行政部门将营业执照集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的证明效力于一身的企业登记制度,称之为“统一主义”立法模型,并在对其进行理论检讨的基础上,指出这种立法模型将公法和私法领域的问题混为一谈,视营业执照为企业取得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的凭证,结果导致了实践操作和理论上的困惑。为了从制度设计上彻底解决目前企业被吊销法人营业执照后并不否认其法律主体资格的问题,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提出了借鉴我国香港地区的公司立法,实行企业登记制度中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分别由核准登记与营业执照来证明的“分离主义”立法改革思路。

四、解决实践中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存在的途径

本文认为,“分离主义”立法模型的改革思路无疑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但实践中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困惑,并非以上观点所能解决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了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应进行清算,在清算后注销公司登记。此种规定对以前的规定是一种进步,但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说在公司法人不进行清算时,由谁进行清算。法律规定以及理论探讨的内容在理论上是成立了,不存在任何矛盾,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在于

法律规定、理论探讨的是以企业已丧失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应采取积极主动行为为前提,来解决企业不作为、不进行清算时产生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不法状态何以继续存在,或者说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不法状态得以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在司法实践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对企业作出吊销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后,并未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吊销才营业执照仍然在企业处悬挂,公章未收回,仍然在继续使用,有的税务登记、银行账户仍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致使第三人认为其仍具有经营资格,继续与其进行业务往来,这是造成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得以继续存在的根本原因。而依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规定企业法人歇业、被撤销、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法人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注销登记报告、主管部门或者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清理债务完结的证明或者清算组织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文件。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后,收缴《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收缴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法人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满六个月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者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的,视同歇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收缴《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收缴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登记主管机关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法人凭证,除登记主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可以扣缴或者吊销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扣押、毁坏。”从以上的规定可以看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不作为是造成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继续存在的主要原因。

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进行清算,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进行清算,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所产生的善后问题。在实践中,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很多情形是企业资不抵债,通过不进行年检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手段,达到逃避债务,因此对于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进行清算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进行清算,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关机构、个人参加的清算组对企业资产进行清算,对于存在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拒不配合、提交帐目不清、主要负责人无正当理由逃避等情况,因无相关的法律规定,对此应加强相关的立法,避免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继续存在,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①李平主编:《商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②张民安:《商法总则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③许凌洁、罗静:《年检制度对商事主体资格的影响及适用建议》,《当代法学》2002年第1期.④蒋爱荣:《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的法律问题论纲》,《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

编辑:崔真平

下载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完善企业退市监管机制思考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完善企业退市监管机制思考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完善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思考

    关于完善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机制的思考 怀化 蒋 杰 朋友某日与笔者闲谈中举一例:朋友的朋友在接受一知名企业求职面试中被问及—-你认为当前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什么?受试者觉......

    恢复被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应明确三方面问题

    恢复被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应明确三方面问题1.应明确可以申请恢复营业执照的条件 被吊销企业申请恢复营业执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被吊销企业自愿提出恢复营业执照申请;被吊销......

    加强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调研报告

    按照《价格法》规定,我国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一方面,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定价的范围和内容愈来愈少;另一方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手段引......

    完善监管机制 提高审判质量

    不断完善监管机制着力提高审判质量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全省中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召开以后,我们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契机,积极探索案件质量管理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案件质量监管机......

    完善监管执法机制体系[大全5篇]

    晋中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创新执法 机制、完善执法体系的意见(讨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

    完善考核机制的思考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果洛州在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进行了积极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党政领导班......

    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监管机制的体会思考

    建立四项机制 不断提升监管水平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已有十年,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基本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作为基层实践者,深刻地体会到建立和完善事......

    完善社区矫正结构化监管机制[五篇范文]

    细化标准规范 完善社区矫正结构化监管机制 京口区司法局 2015年7月23日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