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区建筑业发展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建筑业发展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人大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08年工作要点安排,从4月中旬开始,在区人大常委会张友富副主任带领下,我们就全区建筑业发展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建筑业发展管理基本概况
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建设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在指导建筑行业、规范市场行为、扶持建筑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区建筑业在企业发展、素质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管理以及创税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行业指导,扶持企业发展
1、乘势而上,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随着区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区建筑业迎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政府及职能部门抓住机遇,积极引导扶持建筑业提高资质等级,努力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惠条件,认真抓好基础工作,加强科学指导,从三丰建设、中宙建工等企业的资质升级改造,到浙大网新等一批建筑智能化企业的快速崛起,政府及职能部门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目前全区已有建筑企业328家,其中总承包一级企业11家,列全市8城区第二,形成了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各专业施工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主体的结构基本合理、种类齐全的建筑产业。2007年全区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5亿元,实现地方财政税收2.53亿元。
2、政策扶持,增强企业发展能力。针对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政府及职能部门在严格监管的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一是鼓励企业提升资质,对取得特级施工总承包的建筑企业,给予企业一次性10万元资助,对施工总承包及专业施工承包二级资质升为一级资质的企业,给予一次性6万元和3万元资助。二是鼓励有潜质的企业加快发展,对新设立或转入我区、纳税300万元以上以及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本地建筑企业,三年内按当年比上年新增区财政贡献部分的40%予以资助。三是对龙头骨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对年产值超过2亿元,本区纳税额超过500万元以上建筑企业,在区内承接政府建设工程中,工程履约保证金全部以保函形式支付。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生存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
3、行业自律,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政府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行业协会的指导和自律作用,健全协会组织和规章制度。目前西湖区建筑业协会已有262家会员单位,会
员单位占建筑企业总数约80 %。协会在对建筑业人员培训、咨询服务、工程质量评比以及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招标中,按有关规定向建设单位推荐经营信誉好、施工质量高、资质相当的本土建筑企业,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行业与企业之间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据了解,在我区的各项建设工程中,本土企业发挥了骨干作用,中标施工的项目占到50%以上。在调研中,建设单位普遍反映,本土企业在施工质量、安全、规范管理等方面优于外来企业,由于知根知底,也更方便沟通协调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依法行政,规范市场行为
1、严格制度,加强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当前我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建筑业施工规模不断扩大。针对建设项目多、投资主体多元化、施工工期紧等现状,建设管理职能部门认真执行施工许可、市场准入、质量监督等制度规定,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全区建设工程报建率达100%。对没有能及时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证的督促其限期补办好申领手续。在严格管理制度同时,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尤其是为各项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
2、完善机制,强化小型工程招投标活动。为有效规范30万元以下建设工程管理,2003年率先成立了西湖区小型建设工程管理中心,后按管办分离原则,成立小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和小型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出台了《杭州市西湖区小型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办法》,与杭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和市招投标监管网实行联网,及时发布工程项目信息和拟中标单位公示,同时接受纪委监察部门的网上监督。辖区内30万元以下、5万元以上的小型建设工程全部纳入中心进行招投标,招投标率100%。截止今年3月,共监督管理工程交易1863只,工程基价总额10.14亿元,成交额8.37亿元,有效地遏制了小型建筑项目交易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保障了工程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2007年小型建设管理中心被评为浙江省建设系统基层站所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三)加强施工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1、规范管理,切实落实工程监理制度。在各项建筑工程中,全面推行建筑监理制度,督促指导建设单位,尤其是政府投资的五大新区建设、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两纵三横道路等重点建设工程,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依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以及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施工企业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实施全面监督。目前我区已有施工监理企业30家,其中甲级监理企业16家,注册监理工程师153人,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加强引导,努力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在工程建设中,通过推荐优质企业、评比优质工程等各种途径,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就是企业生命”的观念,加大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的投入,努力打造精品工程。2007年,西溪阳光城一号楼等5项工程获得“西湖杯”荣誉,其中古荡华星科技大楼、翠苑喜园大酒店获得“钱江杯”荣誉。还有4项工程被评为优秀装饰工程,5个工地通过市标准化样板工地检查,16个工地通过双
标化工地检查,建设工程合格率达100%,树立了我区建筑企业的良好形象。
3、落实措施,狠抓施工安全。实施安全责任制和群防群治制度,与全区所有建筑施工和监理企业签订安全生产、消防目标责任书236份,建立完善安全监督网络,加强日常的督查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的施工组织计划、安全技术措施、双标化管理等情况进行抽查和考核,开展安全月、质量月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一年来,全区所有工程建设项目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伤亡事故。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不够深入普及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对部分建设管理单位进行了普法情况的了解,可以说,部分管理部门,包括一些建设指挥部及代理公司等很少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基本内容、要求和规定,甚至连法律文本都找不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能,工程建设单位依法履行合约,施工、监理企业依法履行义务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建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普法教育还未完全落实到实处,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对建筑业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艰难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管理部门虽然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如何扶持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课题还未真正摆上议事日程。一是建筑企业缺少安身立业的基地,目前还有相当部分的建筑企业缺少办公场所,与其支柱产业形象和打造建筑航母的目标难相适应。二是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由于种种因素难以兑现,如区政府2007年规定的有关奖励政策,区内承接政府建设工程履约保证金适用保函的政策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三是对建筑原材料大幅上涨问题还没有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一些主要材料的价格波动已经超出了可预见的风险范围,建筑工程定额人工工资标准仍然使用03年省定标准,定额标准与企业实际支付的数额差距较大,企业施工成本居高不下,经营困难。四是工程竣工审计时间过长。由于工程项目多,审计工作量大,加上有的工程审批手续不到位,或联系单较多,使工程决算审计时间较长,企业反映较大。五是各类收费多,企业负担过重。除应交纳的工程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劳保统筹等外,施工现场意外伤害保险、劳动部门工伤保险等收费存在重复现象。有的项目还不断提高,如工程质量保证金标准,全市规定5%,我区有的按8%收取,退还也不及时。
(三)建筑市场管理规范不够,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1、建设程序不够规范。一是前期手续不全,有的没有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必备手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无法实际介入监督管理。有的项目审批手续不到位,边批边上,有的项目甚至未批先建,无法验收交付。二是一些工程条件还未具备就先施工,有的资金还未到位,有的房屋还未拆完就进场施工,经常发生中途停工、工程拖拉的现象,社会反映较大。三是不按科学规律办事,施工赶进度、赶工期。有的项目边施工边改动,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也给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四是工程款拖欠现象依然存在,国家四部委禁令垫资的通知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落实。有的工程
建设不按规定足额付款,有的不按进度及时付款,造成建筑业资金周转困难,出现建设单位拖欠企业工程款、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及材料供应款的问题。五是干扰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工程建设所在地的少数村民,强行要求承揽土建工程,干扰施工现象时有发生。
2、行业监管力度欠缺。现有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模式,包括资金管理,带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从工程报建到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政府虽然实施了较为强势的监管,但目标却难以实现。行业内过度竞争、诚信缺失、虚假招投标时有发生。建设单位肢解发包,承包单位分包、转包、工程挂靠等问题也普遍存在。招投标中串标、恶意中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现场技术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项目经理兼顾工程多,到岗率低,现场管理力量薄弱。部分企业自律性不强,重经济效益,轻安全质量,法制意识薄弱,抓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部分监理企业对工程管理监督不到位,往往迎合建设单位赶工期的要求,放松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工程质量把关不严,出现质量问题,一些工程用户反映较大。
三、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要针对目前全区建筑领域对法律法规重视不够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组织开展学习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各级指挥部、各镇和街道的领导,更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建筑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当前大建设、大发展之际,只有学懂弄通法律法规,深刻领会法律精神,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同时,要加强建筑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既要利用横幅、板报、工地广播等简便易行的方法营造学法氛围环境,也要充分发挥民工学校、业务培训等平台作用深化法律的学习宣传。建筑企业要将建筑法律法规列入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明确法律的规定要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抓好建筑企业的普法工作,在培训内容、材料及方法方式上做好服务,取得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对建筑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要制定全区建筑业发展的规划。建筑业已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政府要把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制定近期及远期的发展规划,出台有效可行的政策规定。对于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要切实予以执行和兑现。二是要关注建筑企业的资金运转问题。建筑企业一直倚重贷款维持资金周转,在目前宏观调控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建筑企业的资金链非常脆弱,政府投资项目要积极筹措好建设资金,确保各项工程资金到位,能及时足额拨付工程进度款项,保障企业合法利益。三是要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合作与竞争,努力打造西湖区建筑航母。
(三)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一是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严格落实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等制度规定,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关注、指导企业抓好文明施工、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坚决制止各类违法行为。要加强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管工作,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竞争原则和诚信履约原则,建立完善建筑行业市场信用体系,实施不良记录登记和信用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信用监督作用。二是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和改革工程投资管理方法,按照建管分离和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责权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建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对工程施工前置许可中一些不合理的条件以及人工工资定额过低等问题,不在本级政府管理权限内的,要积极向上级反映,勇于提出意见建议。三是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项目审批手续不齐、企业垫资、拖欠工程款、企业扶持政策兑现不到位、竣工审计时间长等具体问题进行逐一研究,提出整改的办法和措施。尤其是对农转居多层公寓、征地拆迁居民安置用房等工程项目,一定要规范建设程序和手续,筹措安排好建设资金,加强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监管,切实保障和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篇:定远县建筑业发展调研报告
定远县建筑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建筑业是我县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传统产业。今年以来,我县建筑业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积极开拓县内、外市场,建筑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县共有本地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13家,其中一级建筑总承包1家,二级建筑总承包2家,三级10家,从业人员6639人。产业结构与层次实现稳步提升,较好地完成了重大建筑项目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住宅建筑任务,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两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8.6亿元。建筑业在富民强县进程中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作用十分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建筑业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新的形势发展,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越来越凸现,已严重制约我县建筑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不断加大以及将投资重点逐渐向公路、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方向转移,我县以房建为主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近期很难参与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建设的竞争中去。
二是人才资源缺乏。企业人才紧缺较为普遍,特别是中层骨干中,缺乏基层(施工)经验,许多年青人也不愿到辛苦的基层一线中去锻炼,后继乏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对企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是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整体偏低。全县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水平较低,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仍属于粗放型运行。部分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随意性强,未形成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四是工程中标入围难。我县建筑行业准入机制不够完善,自律机制也没能同步建立健全,对本地企业约束多,对外地企业限制少,出现了一些企业借外地高资质企业资质与本地企业竞争的现象,加上本地企业资质不高,本地企业中标入围难。
五是税费重,税负不均。建筑企业承担税费负担重;税负不均衡,本地企业税金6.39%,外地企业3.39%,对本地企业竞争不利。
六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七是现阶段商砼企业存在垄断经营,使用商砼成本过高。
三、意见建议
实施建筑业“4131”倍增计划,到2020年底,实现建筑业产值40亿元,华翎公司争取上市,一级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达3家,建筑业企业税收翻1番。
(一)重视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我县政府投资、产业转型、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建筑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建筑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引导鼓励华瓴、曲阳等总承包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依托工程总承包的优势,从勘察、设计、监理、材料采购、施工管理、项目调试方面,做强做优,有条件的可向非建筑领域渗透,发展新兴产业。拓展企业功能,发展成集设计、咨询、施工管理、建筑材料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将华瓴集团列入县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同时提请政府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扶大扶强”力度。同时要从数量扩张向扶大扶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方向改变,严格控制低等级总承包类企业(主要是房屋建筑和预拌混凝土等企业)的数量规模。
(三)加强协调企业在外地承接工程时遇到的困难。
(四)政府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对外地企业在我县承揽工程业务前应加强审查,中标后加强管理。在县内企业施工和管理资质许可的前提下,原则上让县内企业有一半的名额参加招投标。
(五)优化建筑业税收征缴体制。建议财税相关部门加强对建筑企业税赋的调研,在国家税法调整允许范围内,研究制定有利于扶持我县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税收管理细则,改变建筑企业税赋负担过重的问题。
(六)出台扶持与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制定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的配套政策。在相关政策制定时,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发展,指导企业着力提升在低碳、绿色、新能源领域的施工能力,加快技术装备升级。二是扶持骨干企业做强做优,鼓励骨干企业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扩大规模,提高资质等级,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引导企业走出去,支持建筑业企业通过开拓县外市场。四是深化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特别要加强资本运营,鼓励企业采取PPP等模式抢占高端市场,实现深度和广度发展。
(七)营造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建立全县统一的建筑市场准入、清出机制,坚决遏制和打击串标、围标、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优先考虑行业信用评价优良、工程创优夺杯成绩突出,对本县税收贡献大、承担社会责任多的企业,为本地骨干企业的转型升级、树立品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篇:XX区建筑业企业调研报告
XX区建筑业企业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大改革引领大发展决策部署,全面了解XX区建筑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发展潜力,进一步做好建筑业统计工作,近期,XX区统计局对辖区内的资质以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XX区建筑业现状
近年来,我区建筑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显现。截止2021年第三季度末,我区在库共有资质以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5家,与上年相比增加1家,增长4.2%。其中具有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3家,具有二级资质的建筑企业11家,具有三级资质的建筑企业11家。2021年三季度在库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X亿元,同比增长17.2%,两年平均增长14.1%。
二、建筑业运行特点分析
(一)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全区建筑业生产不断加快,产值总量迅速扩大。2021年三季度在库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X亿元,同比增长17.2%;三季度全区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XX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二)施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2020年,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台数533台,总功率XXXX千瓦,同比增长8.3%。拥有大量先进水平的建筑施工设备的机械化生产方式,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施工、高性能混凝土、高效钢筋与钢结构、化学建材等新技术,推进XX区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民营企业发挥支撑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XX区建筑业主体基本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主体。2021年全区资质内施工总承包与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中,全部是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发挥着支撑作用。
(四)建筑业发展后劲充足
2021年三季度,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金额20.73亿元,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10.91亿元,同比下降2.9%,两年平均增长8.9%;本年新签合同额9.82亿元,同比增长38.9%,两年平均增长2.8%。
三、当前制约我区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偏低,规模总体偏小。
XX区建筑业企业总体资质等级偏低,截止2021年三季度在库建筑业企业中,建筑一级企业3家,二级企业11家,三级企业11家。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产值5000-1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全区在库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总体上偏低,而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偏低的中小企业,在面对大型项目投标资质要求高的情况,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对全区建筑业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建筑企业垫资情况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当前建筑业普遍存在施工方垫资的现象,如果不垫企业就接揽不到工程项目,过多的垫资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削弱企业盈利能力。
(三)内外市场萎缩,竞争力削弱。
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多,竞争十分激烈。首先,国企央企(如:中国建筑、中铁二局)强势进入,抢占了XX大项目市场份额。国企央企由于运行更加规范,高级技术人员和建造师队伍更加充足,造成我们本地民营建筑公司在本地中标的大项目较少,举步为艰。其次,省外投资风险加大,如:XX区某建设企业,原本拥有一级建筑资质的企业,这几年由于省外分公司频频出现问题,企业官司缠身,债务危机影响,给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导致企业生产运行不景气。三是建筑业企业中标率太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在今年的项目招投标中,一个上千万的项目,投标企业达到2000多家,企业中标就如彩票中奖,严重影响到企业业务量。
四、对策及建议:
(一)培育企业资质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区一、二级建筑企业大多已入库,未入库的三、四级建筑企业大多业务量较少,很多大项目都是由外地建筑企业承建,致使我区建筑企业自我发展缓慢。为此,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资质,提高施工能力,扩大企业规模,支持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业企业收购、兼并、重组,鼓励中小建筑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重组,拓宽资质领域,弥补经营短板,加快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管理先进、技术含量高、资产规模大和融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特、一级建筑业企业集团。
(二)加大力度扶持本地企业。
为全面提高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政府主管部门应适应新形势,不断推出扶持政策和措施,尤其要加大力度扶持本地建筑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注册在本地、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建筑公司。要重视本地企业发展诉求,减轻企业负担,在当地大项目投标过程中,适当对这部分企业做政策性扶持,提高企业参与全区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积极性,激励和扶持本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第四篇:关于如何做大做强我区建筑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与挑战并存 完善与调控共进
——关于如何做大做强我区建筑业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及宏观经济调控下,建筑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一是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其快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二是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城镇化及农村结构调整所转移的大量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保持了社会稳定。由此可见,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龙湾又面临着城市东扩、功能重组、空港经济三大历史性机遇,基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想要把我区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就必须做大做强我区建筑业。那么应该如何做大做强?带着问题,我局做了粗浅的调查和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一、准确定位、全面认识,客观看待自身成绩与不足
龙湾正处于大发展、大开发的建设时期,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推进建筑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48亿元,创税总额达到5.56亿元;建筑企业的数量发展到56家,涵盖房建、市政、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工程检测、勘察设计等多个领域;工程质量合格率年年达100%;创全国建筑工程(公建)装饰奖工程2项、省建筑工程(公建)装饰奖工程1项、“钱江杯”工程1项、“瓯江杯”工程4项,创省标化工地4个、市标化工地15个、区标化工地60个,呈现朝阳产业勃勃生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重视调动了积极性,扶持措施和政策发挥了导向作用。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类项目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三是政府各部门、镇、街道的招商引资,使行业队伍迅速壮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足,当前我区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承受市场经济形势的挑战和行业竞争实力不足的双重压力。存在着建筑市场不够规范,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规模与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
1、建筑市场规范体系有待完善。现有政策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建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长期的系统规划,招投标市场串标、抬标、围标的现象依然存在,打击违法行为、整顿市场秩序任重而道远。
2、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政府监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不完善。
3、产业规模与结构不够合理。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政策
有待进一步完善,融资渠道也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利于符合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专业化企业的发展。此外,需要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壮大产业规模,从而提高建筑市场竞争力。
4、科技进步与节能减排工作有待加强。科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效果欠佳;建筑企业科研人员培养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及标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实现形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5、建筑业从业人员资格及培训制度有待完善。个人执业资格作为单一的政府强制性执业资格制度,尚未明确规定执业管理机构;产业工人的培训动力不足,培训效果需要进一步提升;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建筑工人的工作时间超长和工资拖欠问题依然存在。
二、审时度势、兴利除弊,大力推动建筑业做大做强
我们需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统一部署,不断完善建筑业政策,规范建筑市场,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求将我区建筑业打造成具有较高贡献率的支柱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诚信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现代产业。
(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市场体系
1.完善建筑业相关法规。立足于《建筑法》、《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有关于企业安全生产、招投标市场整顿、企业信用评定、中介机构清理、业主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地方法规,以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行为。
2.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建立不同资质等级企业的市场分工制度,为不同规模的企业设置有区别的竞争平台。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对不同资质等级的企业设定合同额度的上下限范围,引导各资质等级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实行有差别的市场分工,在各自不同的市场层面上进行有序的竞争。以此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高效率。
3.完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由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出台相应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的结果与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稽查等进行纵向联系,同时与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等进行横向联系,以此来逐步完善信用奖惩制度。对失信者进行经济和名誉处罚,对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人员给予奖励,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使建筑市场形成诚实光荣和守信受益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质量和安全是建设工程的生命线。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一要完善联合监管机制。随着监督管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分布在政府各个管理部门,包括建设主管部门、工商、税务、财政、银行等行政和社会机构。在这种形势下,联合监管机制尤为重要,应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沟通机制,以便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提高监管执法水平。
二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监管队伍是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执行者,监管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监管效果的优劣,因此,必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首先,应加强监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确保监管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应加强监管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监管资格审核制度,按照程序审核监督人员资格,核发监督执法证件。最后,应加强对监管队伍的监督。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或行政不作为等行为的,应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完善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一要加强领导,健全防范体系。建设主管部门切实加强
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正确把握安全与进度、安全与质量、安全与稳定的关系。同时,要切实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领导蹲点抓得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防范于未然,杜绝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二要明确责任,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建设主管部门与施工企业签订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各级责任人的具体责任分工,在人员上实现专职管理,在责任上严格追究,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
(三)优化组织结构,壮大产业规模
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引导建筑企业扩展一体化的服务功能。随着工程建设的日趋复杂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承包不再仅仅局限于施工管理,而是覆盖到投资策划、项目设计、工程咨询、等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工程项目日益成为投资和贸易的综合载体。因此,应切实从政策层面扶持和推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成为具有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能力的企业集团。
2、培育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每年组织一次区建筑业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十大项目经理评选活动。评选办法参照区功勋企业、优秀企业评选办法。评选上的企业
可享受区功勋企业、优秀企业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和奖励。
3、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重组。研究制定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强强联合,按规范化股份制改造方式合并重组,增强其综合竞争实力;鼓励企业进行联合承包,这样可以快速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推动建筑企业联合兼并科研和设计企业,实行跨专业、跨地区重组,提高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
4、扶持中小建筑企业健康发展。我区中小型企业在建筑企业比例中占绝大部分,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在资质管理上可明确小企业经营额度的上、下限,在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可明确中小企业参与投标的范围界限,大企业不得参与竞争等。鼓励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我区建筑业的重要力量。
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建筑业企业组建专业的担保公司,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区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银企合作机制。金融部门应对具备竞争力、信誉较好、业绩优良的骨干企业加大资金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信贷授信额度或优惠贷款利率,及时为企业出具资信证明和工程保函,以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做大做强。
(四)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落实建筑节能减排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同时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科技兴业的低碳道
路,因此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1.鼓励企业积极寻求科技创新。
一要完善科研项目责任制。政府可对科研项目验收标准以及奖罚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确保科研项目实施效果。
二要鼓励科技创新资金的市场化运作。除政府和企业投入外,应积极吸引其他社会力量的资金,以加大建筑业科技投入。建立建筑业技术进步创新基金,对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企业加大资金支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新产品研制。
三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的关键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建筑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建筑业人才培养的配套制度,强化企业的人才培养意识,营造有利于建筑业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加大落实建筑节能减排力度
一要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管理体制。由于节约能源资源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我区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管理体系,规范各方行为,明确各方职责,做到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分工明确、协调有序,将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二要加大建筑节能减排科技投入。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性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低
耗能、低污染、高效率的增长方式,最关键的是通过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筑节能产品。我区可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建筑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术创新。
(五)大力开发建筑业人力资源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应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统筹推进执业资格制度的完善;使人才结构合理化,增大高素质从业人员的比例;维护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建立工资支付长效机制,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1.建立执业资格人员信息平台。应当建立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信息库及信用档案,将建造师的基本情况、业绩(包括违法违规的不良记录)等信息网络上予以公布,供使用者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2.逐步改善人才结构。我区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很大比例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建筑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较低素质产业工人较多。为尽快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培养机制,加大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要规范从业人员就业市场,所有人员凭有效的技能证件和安全合格证进入市场寻找工作,企业进入市场聘用工人并签订劳动合同;二要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培训制度,根
据建筑业从业人员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以技能实践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三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分层培训,鼓励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
3、维护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权益。政府应切实将维护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当作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紧密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有效保障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规定投资者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按企业资质等级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确保农民工工资发放;适当提高建筑技工待遇,对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技术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奖励,确保建筑队伍的壮大。
我们相信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让我区建筑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龙湾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龙湾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O一一年十一月
第五篇:关于我市建筑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建筑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建筑业发展现状,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市委政研室对我市部分建筑企业、县区及市直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我市建筑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建筑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群众就业、增加财税收入、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给建筑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日益凸显。*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年、*年分别实现*亿元、*亿元,总产值年均增速达*%,高于全省*个百分点,超过全市GDP增速*个百分点。*年至*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保持在*%以上、高于全国近*个百分点,建筑业税收平均占全市税收总量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万人。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高。从建设领域看,逐渐从房屋、道路、水利工程等传统领域向*G基建、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拓展。从建造方式看,逐渐从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方式向靠科技创新驱动的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转变。从组织模式看,逐渐从以工程指挥部为主的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向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演变。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从*年的*万元/人提升至*年的*万元/人,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产业主体快速增长,竞争能力持续提升。全市建筑企业总数从*年底的*家增加至目前的*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家(特级*家、一级*家、二级*家、三级*家),驻洛央企*家,产值*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市建筑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产业增长后劲不足,高质量发展基础尚不牢固。特别是受疫情、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市建筑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不少难题亟待破解。
(一)项目供需矛盾突出。
调研中,虽然县区和市直单位认为政府谋划建设项目数量充足,但企业普遍反映缺少合适的项目,存在“无活可干”或“有活不愿干”、“有活干不了”的情况。比如,今年住建部门谋划了市级重点市政路桥项目*个,但九都快速路、南山大道西延等*个项目尚未进入招投标阶段,不少主营业务为市政工程的建筑企业今年上半年未承接项目、处于停工状态。比如,今年以来城市区新开工楼盘*个、同比下降*%,相关建筑企业业务量出现明显下跌。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项目缺乏资金平衡方案导致招标困难。政府主导项目以公益性居多,县区和市直部门往往以“政府信用+资产担保”的传统思维谋划项目,缺乏对项目的经营性和盈利性包装设计,项目投资与收益无法实现自我平衡,导致项目投融资吸引力不足。在申请专项债或对接政策性银行融资过程中,常因存在增加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而被拒。部分央企虽然具备承接项目的实力,但由于对项目能否按时回款信心不足而放弃投标。二是部分项目标段相对较大,导致中小企业无法承接。我市建筑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项目承接能力有限,在整体承包的大中型项目上缺乏投标资格。实际工作中,由于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拆分有所限制,政府部门在项目规划中对拆分招标比较谨慎,绝大部分项目以整体承包方式招标,仅在项目过大或为了缩短工期时选择分段招标,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项目的机会。三是下游产业不景气导致项目数量减少。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行业因为受市场大形势和本地去化存量影响,房地产企业开发积极性不高,导致上游的建筑企业承揽项目数量随之大幅减少。(二)产业资金严重短缺。
建筑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我市建筑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自有资金有限,融资能力不强,资金紧张成为企业当前最为突出的瓶颈问题。由于流动资金不足,有的企业被迫减少承揽工程数量,有的企业陷入“干了等死、不干饿死”的困境。比如,调研中,河南信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新天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反映,由于资金短缺,今年以来企业无力承接新项目,导致裁员减薪、拖欠合作伙伴款项,发展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一是垫资多。目前,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有的建设单位利用建筑企业急于承揽项目的心理,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转嫁给建筑企业,迫使企业垫资施工。实力雄厚的央企和外地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也将垫资施工作为击败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亦不惜以垫资为代价参与竞争,且承接项目越多,垫资额越大,资金链断裂风险进一步加大。二是回款慢。建筑企业普遍反映市政工程拖欠工程款数额较大、时间较长,主要原因有审计时间长、工程决算慢等,企业迟迟拿不到工程款。部分企业反映,总体上收到工程款的比例不足*%,平均回款时间拖延半年至*年不等,甚至个别“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实施的项目至今仍没有结算。三是融资难。我市建筑企业融资方式少、渠道窄,整体融资难度大。建筑企业所需融资的金额较大、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特别是洛阳银行等并入中原银行后,原多家银行授信变为一家,授信额度大幅下降。部分建筑企业由于贷款归还不及时、拖欠上下游企业账款遭到起诉、受到环保行政处罚等原因降低了征信,进一步加大了融资难度。虽然银行推出了“项目贷”等融资产品,但大多数需要市级以上国有平台公司担保,而国有平台公司认为担保风险较大、不愿担保。(三)产值税收大量流失。
据相关部门统计,*年城区公开招标的房建项目共*个、工程金额*亿元,其中外地企业中标*个、*亿元,分别占到*%、*%。由于建筑业产值税收在总部或子公司注册地核算,我市众多项目被外地企业承包,产值税收大量流失。究其原因:一是本地企业资质等级较低。除市政项目领域符合资质要求的本地企业较多、多数项目由本地企业承接外,交通、水利等领域符合资质等级要求的本地企业较少,绝大部分由外地企业承建。据行业部门统计,外地企业在非市政领域基本占到全市*%至*%市场份额。二是部分企业外迁。近几年,我市连续有建筑业央企外迁,带走了部分产值税收。比如,*年中铁十五局集团迁往上海,*年中铁十五局第六工程公司迁往南京、中铁隧道集团迁往广州,特别是中铁隧道集团的外迁直接导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减少*亿元、占全市*%。(四)转型发展步伐缓慢。
我市建筑企业以传统建筑领域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少,亟待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住宅、道路等传统基建多,*G基站、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领域少;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企业不多,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仅占全省的*%;传统作业方式多,运用绿色环保、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少。究其原因:一是建筑企业抢抓产业“风口”意识淡薄。国家《“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把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推动建筑业从碎片化、粗放式、劳动密集型等旧的发展方式向集成化、精细化、技术密集型的新发展方式转变。一些企业缺乏主动转型意识,对产业发展新“风口”认识把握不足,存在传统路径依赖,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有出局的风险。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建筑业人才短缺,建造师、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总量偏少,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等技术工种持证*人,仅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主营业务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推广应用力度不大,经营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程度低。三是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不足。我市建筑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扎堆分布于房屋建设等产业链低端环节,专业化分工不足、“专精特新”企业少,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偏低,竞争较为激烈。(五)营商环境仍需优化。
我市建筑业营商环境评价整体在全省排名靠前,但是企业普遍反映在环保管控、劳动监察执法、司法诉讼服务等方面还有差距。比如,有的县区环保部门采取“一刀切”做法,导致一些建筑工地停工、半停工,造成企业延期交付、违约赔偿等损失。有的劳动监察执法机关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责任简单归责于企业,造成企业疲于应对甚至二次支付。有的司法机关在诉讼中动辄对企业采取冻结账户、划转资金等强制措施,给企业造成资金周转等方面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环保执法不够精准。在已经出台的扬尘污染防治政策中,只有一级管控明确了具体停工和复工时间,二级、三级管控具体复工时间缺乏明确期限,往往是“另行通知”,给企业生产造成被动。二是劳动执法不尽合理。有的劳动监察执法机关处理农民工欠薪纠纷时以维稳为主要目的,即使诉求不合理也要求企业先拿钱息事宁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正当利益。三是司法服务保障不够到位。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前,缺乏与建筑企业进行必要的沟通,依法慎重适用财产强制措施的要求落实不够到位。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市建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精准施策,打好“组合拳”,推动产业发展尽快走出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谋划储备,优化项目供给。
坚持把增加项目供给作为拉动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持续强优势、补短板,推动项目数量、质量双提升。一是加大项目储备力度。聚焦新基建以及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县城扩容提质、集镇建设、产业社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深入谋划一批项目,建好重点建设项目库,做细做实前期工作,为项目开工做好充足准备。二是科学规划项目资金平衡方案。树立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项目投资收益平衡方案,通过积极探索片区开发、项目捆绑、运营前置、资源整合等方式,努力实现建设资金整体平衡,提高项目融资成功率。三是优化项目承包方式。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量对大中型项目和综合型项目进行拆分招标,鼓励央企对总承包项目进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保持建筑业市场整体平稳。四是进一步支持房地产发展。增加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大安置房、青年公寓、人才公寓、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快推动房地产行业回血,为建筑企业提供更多项目。(二)凝聚政银企合力,破解资金瓶颈。
充分发挥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作用,拓展融资渠道,加快资金回笼周转,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一是完善政策支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完善企业贷款延期、税费缓缴、财政补贴等方面扶持政策。规范工程价款结算,完善工程款支付、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建设项目抵押偿付制度,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二是加强金融服务。通过召开融资洽谈会、发布融资需求等方式,促进银企对接,为建筑业提供精准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的信贷支持,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开展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等为抵押和以应收账款、股票、商标权、专利权为质押的贷款业务。支持建立建筑业供应链金融平台,降低建筑企业成本。三是完善信用体系。大力推进信用等级差别化管理,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引导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将信用评价结果与银行贷款额度、工程担保等相关联,推动信用变“资金”,进一步拓宽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三)强化政策引导,减少产值税收流失。
充分考虑建筑业产值税收核算特点,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更多产值税收留在本地。一是推动建筑企业本地化经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出台奖励政策,吸引市外大型建筑企业将总部迁入我市或设立独立法人性质的全资子公司,将其经营产值税收在我市申报。推动本地建筑企业升规入统,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逐个摸底排查,精准帮扶指导,确保应入进入、应统尽统。二是积极开拓市外市场。鼓励本地骨干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升资质等方式向工程总承包方向发展,参与外地市场竞争,开拓新的产值税收来源。发挥驻洛央企外埠市场拓展优势,为央企提供优质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服务;鼓励建筑企业与央企、外地大型企业组建联合体承接市外项目,不断提高市外市场份额。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意愿强的企业纳入省级重点支持企业名录,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四)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企业提质增效。
转变发展理念,把握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抢抓新基建、环境基建、装配式建筑等建筑业新“风口”,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一是抓好企业培育。推动差异化发展,鼓励大型企业向工程总承包集成化管理发展,参与高端市场竞争,扶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在细分领域做到“小而精”、“小而专”。二是拓展业务领域。推动建筑企业抓住产业链关键环向上下游延伸,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建材生产经营等领域渗透,实现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三是推动生产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施工总承包、BT(BOT)、PPP、EPC等项目运作模式,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四是加大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打造高素质建筑业工人队伍。引育建筑师、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等专业管理人才;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加大政校企合作力度,依托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平台,培养更多建筑业技能人才;发挥特色优势,引育一批古建筑、乡村建设运营等领域特色本土人才。(五)加强服务保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结合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着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提升政府和司法服务保障水平,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一是推动政企沟通联系制度化。完善领导干部包联服务企业制度,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复杂问题集中研判、共性问题政策转化、个性问题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二是强化精准管控。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优化建筑领域污染防治和疫情防控差异化管控措施,科学确定管控起止时间,建立建筑企业管控“正面清单”管理机制,将建筑施工扬尘管控、疫情防控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记录,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对“正面清单”和信用良好企业,不得“一刀切”实施停工停产措施,尽量减少管控对企业、工地的影响。三是提升行政执法和司法服务水平。坚持理性规范、包容审慎,妥善处理有关工程价款结算、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建筑领域常见法律问题。建立健全建筑行业诉讼调解机制,整合法院、民调组织、行业协会、仲裁机构等调解资源,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协商、疏导等方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严格规范诉讼保全措施,慎用冻结、划拨流动资金等手段,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留出空间,防止出现“办一个案子,垮掉一个企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