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应对90后求职者:“慧中”方能“秀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企业应对90后求职者:“慧中”方能“秀外” 作者:
来源:《职业》2012年第11期
随着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90后大学生大批踏入职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校园招聘上加大了力度。他们不再将自己定位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被动等待者,而是选择主动出击,为争夺这批鲜活血液中的佼佼者而展开激烈角逐。传统校园招聘模式正面临着哪些挑战?未来的校园招聘将走向何方?企业如何才能赢得90后求职者的追捧?大学生又该如何调整自己适应企业需求?本刊记者专访过来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校园招聘项目负责人、对外关系副总监张斌,解读企业与大学生的双向选择之道。
90后:更注重生活与事业的平衡
“高薪选外企,求稳进国企”这似乎是多年来求职者心目中的一条定则。然而随着90后求职大军的涌入,当今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已不仅仅局限于薪酬和福利,而是更多地关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根据过来人公司2012年对4300多名学员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目前的校园招聘中,学员进入国企、外企、民企的比例约为1:4:2,这也基本代表了目前国内大学生在求职时的意向选择比例。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国企和外企已不分伯仲,并且愿意进入民营企业的学生比例较往年相比开始有大幅度的提升。“90后们寻找一份工作不再是一味为了赚钱,而更多体现了一种个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因此工作和生活相对平衡、稳定性较高、福利较好的国企越来越受到90后学生们的热宠,成为他们的选择方向。”张斌认为,这一趋势正是从一个侧面上凸显了年轻一代追求自我、追求内心的独立价值观以及追求生活与事业平衡的理念。那么,面对大学生全新择业理念所带来的挑战,传统的校园招聘从模式上需要做哪些调整来应对呢?张斌告诉记者,现行的招聘模式应该在符合90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比如增加互动社区、增加校园招聘体验日,以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和线上校园宣讲直播等先进的、符合90后新人心理期待的方式去操作。未来的校园招聘模式将主要以SNS社区化、校企俱乐部、商业案例比赛以及实习生接班人等方式进行,原则就是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去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应聘习惯。
雇主:品牌建设“慧中”方能“秀外”
雇主品牌是一个企业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毕业生择业越来越慎重的今天,良好稳定的雇主品牌影响力无疑将成为企业迅速抢夺优秀人才的关键。如果说新鲜的招聘方式是为了吸引90后求职者的注意力,那么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才是让毕业生真正动心的一把利刃。那么,企业品牌在大学校园中要如何去建设?同时,自身的品牌价值又要通过哪些有效方法来实现正向传递?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张斌告诉记者,加强雇主品牌建设的理念正在逐渐被广大企业所广泛了解和重视,良好的雇主品牌能够使企业在吸引校园目标人才的竞争中事半功倍。张斌强调,与企业的产品品牌建设一样,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只有先行“慧中”,方能随之“秀外”。企业可以通过校园招聘宣讲会、校企俱乐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职场精英挑战赛以及平日在校园中的讲座和工作坊等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实现正向的能量传递,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共赢:人性化管理+学习培训机会
张斌认为,与80后、70后相比,90后员工除了对物质的要求较高以外,也很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特别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因而,企业需要了解这一点,变家长式管理为人性化管理。
企业管理者需要先跟90后员工交朋友,还要变被动式管理为参与式管理,让90后员工亲自参与管理,可以通过饭后会等形式,来征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企业中产生归属感。
对待90后员工,企业应该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心智+情智+才智,将使员工愿意努力去工作!”由于时代的造就,90后“新生代”年轻活泼、热情丰富、思路开阔、敢想敢说也敢做,这些都是他们的优点。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特别是90后的直接上级,要充分看到他们的长处。对于管理新生代员工,要在执行规章制度的大前提下,多一些宽容、引导和培训。很多职场新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够熟悉,很容易导致自卑等负面情绪,这时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一方面给予鼓励,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加压。
“除了要采用人性化管理方式,还要多给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那些优秀的人才。”张斌告诉记者,帮助员工成长是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赢的最佳方式,要让他们知道自身岗位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工作状况对企业的影响。动态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管理而言尤为有效,管理者应懂得运用适时、适当的方式激发和提升90后员工工作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恰如其分地发挥热情和才干,让企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企业名片:
第二篇:企业危机应对中的媒体策略
企业危机应对中的媒体策略
危机公关实则是指当企业遇上信任度下降、企业遭受官司等形象危机,或某项工作产生了失误给消费者造成伤害或给企业造成损失时,企业通过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行为来获得当事人、社会公众、政府监管部门、新闻舆论力量的谅解,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挽回影响,甚至借机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的系统工作。
企业应首先获取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使媒体公正而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危机事件,向公众正确地传递企业处理危机事件的态度和措施,以获取更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顺利渡过难关。然而,这并非召开几场新闻发布会、提供几篇新闻稿、接受几次新闻采访那么简单。危机管理专家迈尔斯和藿莎曾指出“组织陷入名誉扫地的处境,在多家媒体竞相抢报负面新闻中一撅不振中,大多数是因为它们不了解媒介,而非在媒介面前无所作为”。身处其中的企业只有以科学的媒介观为指导,加强对媒介运作机制和发展变化的考察,才能在战略的高度把握媒介,利用媒介为企业服务,特别是为企业化解危机服务。
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期望出现危机事件,然而在现实中,危机之于企业却如同病毒之于细胞一样不可避免。毫无疑问,危机管理的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方式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但这也不过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而已,企业的危机一旦发生,媒体就必然会介入。当企业面临各种危机、内外交困时,企业无法避免地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目标,而媒体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企业度过危机,为企业制造商机,也可以瓦解企业声誉,使企业一蹶不振。因而,媒体是企业危机公关必须努力争取的重要“公众”之一。
鉴于此,企业在解决企业危机事件过程中必须讲求媒介策略,应该重点遵循以下原则:
(一)建立危机管理小组,迅速与媒体沟通
(二)主动与媒体沟通
(三)真诚与媒体沟通
(四)争取主管媒介的政府门的支持
(五)借助媒体修复品牌
内容转载自:人民网作者:刘乃仲厉恒
面对危机,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关
这是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说不哪天一着不慎就步了三鹿的后尘了。
面对危机,很多人谈危色变,过去的十几年太顺了,企业和政府似乎都没做好准备迎接危机的到来,但还真的就来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危机也需要分类管理,管好了,就可能化为危机,管不好,就可能是火上浇油。根据与自身关系的疏密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一、自身危机。如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内部管理问题等导致的危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何况企业,产品有问题是正常的,管理有矛盾也是正常的,但一旦超出了可控的范围,构成了不好的内外部影响,就会对企业的生存形成致命的危险,危机就这样诞生了。面对此类危机,企业的通常做法是化解危机,引导舆论,保持良好的形象。还有一点往往被大家忽略了,就是古人说的不二错。在化解危机之余,如何将危机所造成的舆论压力转变为推动内部改革的动力,进而避免重复的错误出现,这才是危机对企业的最大贡献。有些时候改革难免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个时候就需要危机来造势,形成一种大势所趋的舆论,再改革就是恰逢天时了。
二、主动制造危机。绝大多数的危机都是被动产生的,是不愿意被当事人所希望发生的,但还有一类危机是可以主动制造出来被企业所利用的。如北京一家环保涂料公司就声明要用小动物做实验,证明环保材料无害,结果引起了一场舆论危机,最后该公司老总不得不取消了该计划,改用自己亲自喝涂料,以证明无害。这场危机就是没事找事的逆向思维,结果是借助危机成就了品牌。
三、竞品发生危机。根据彼消我涨的原理,竞争对手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是我方乘机落井下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客气。三鹿事件导致的国内乳业品牌危机,就给了洋奶粉拓展高端市场的可乘之机。号称缔造了中国豪车增长神话的雷克萨斯,由于受到大排量消费税政策和国产化的影响,上半年销量下滑了近3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系“三驾马车”——奥迪、奔驰、宝马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奥迪在华增长10%,奔驰增长50%,宝马增长了25%。这里面不无落井下石趁人之危的功劳。
四、行业发生危机。当一个行业被质疑的时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个时候企业要做的绝对不是袖手旁观,一定要主动做出表率,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行业领袖的风范,这样才能一箭双雕:既化解危机,又树立形象。2004年禽流感疫情出现不久,肯德基就在主流媒体上播放广告,承诺鸡肉安全可靠,两周之后麦当劳也开始了这样的广告公关。遗憾的是,我们却看不到本土企业的广告。
五、国家危机。当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不可控的外部危机时,企业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个总是容易被记住的,如汶川地震中的王老吉。之后捐款超过一个亿的也不在少数,但能被记住的,恐怕也就王老吉了,谁让人家是榜样来着。
六、温水危机。有些危机是慢慢发生的,平常很难看到,就像一个人亚健康一样,你只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好像还能挺得过去,就没有深入的分析和应变,结果等爆发的时候,就一发不可收拾。发生在山西的儿童铅中毒事件中,村民在数年中上百次的上访,都没能引起重视,估计当地的领导还以为能罩得住,这种对于自己权力和能力的自信就是那盆煮死自己的温水,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总结的不一定全面,但有一点不变,就是任何危机能够被成功的公关,前提就是自身是过硬的。别学蒙牛,先咋咋呼呼,又哭哭啼啼,结果贻笑大方也让我们痛心不已。
内容转载自:网络公关人
危机管理的核心是行为管理
在公共关系理论界和实务界,危机管理,往往被许多人视之为是一种传播管理,或主要是传播方面的管理。比如,前些年出版的《直面危机》一书,编著者在其前言中就明白无误地宣称:“只有你我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机,它只是潜在的危机。只有当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你的员工,你的消费者,你的公众和媒体都知道了,并且夸大了危险,形成恐慌,才成为危机。因此,危机管理的核心是传播,是由少数人知道到多数人知道的过程。” 而一本在国内很有影响的公共关系教材也如此介绍:“许多专家认为,危机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危机传播管理。”
事实上,许多人士不仅在理论上如此来理解危机管理的内涵,在实践中似乎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危机传播管理上。尤其当他们所服务的社会组织有危机发生时,不少人士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尽可能地封锁消息,不让社会公众知道真相,就是怎样以别的事件来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以减轻当事的社会组织的应负责任和舆论压力。即便是一些比较规范的做法,如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真实信息,刊登致歉公告等等,基本上也还是囿于传播范畴。其他方面,往往就较少顾及了。
坦率地说,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偏误,很值得人们反思。
不妨以三鹿“毒奶”事件为例。这一危机事件爆发后,有些人士批评三鹿集团方面不懂公共关系,不懂危机管理。仔细想想,这样的批评其实并不很准确。关键的问题,还是三鹿集团(以及为他们提供公共关系服务的专业机构)秉承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危机管理理念。如果同意“危机管理的核心是传播”的理论,同意“只有你我知道的秘密”只要不泄露出去就不是危机的观点,并以此来观照和审视,则三鹿集团高层和有关人员就是不折不扣地这样做的。其结果,就是把早已发现的问题一压再压,不采取任何有效的整改行动,直到最后东窗事发,致使整个企业和品牌形象轰然倒塌。
网上流传甚广并经有关报刊披露的北京某广告公司给三鹿集团的危机处理建议方案,尽管有人质疑其真实性,甚至认为广告公司根本不懂危机管理,但细细推敲之余,不难发现,这一方案存在的真实程度是相当高的,而诸多国内外广告机构同时在开展公共关系方面的业务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事实上,撇开这一方案在文字表述上的一些细节问题不论,单就其所提出的三点建议来说,人们亦不难看出某些公共关系界人士的习惯思路和操作套路。比如,建议一:“尽一切可能安抚本次事件的所有消费者,满足他们的一切条件,力保本事件的当事人在2年内不再提及此事件。”这不就是想把企业所犯的过失牢牢地控制在“只有你我知道的秘密”这一范围之内吗?这一思路,与某些公共关系专家学者的想法何其相似乃尔,你能说它不够专业吗?建议二也是如此:“强烈建议在此事还未大肆曝光的特殊时期,尽快与百度签订300万的框架协议,小网站的恶意报道均可被删除。如遇到国家权威机构通报或发生重大影响的负面新闻时,三鹿集团在上层协调政府部门公关,XXXX(即某广告公司)公关媒体,共同配合将负面影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一为掩盖企业自身失误、应对舆论危机而想方设法与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抢夺新闻话语权的思路,想必不少公共关系业人士也不会陌生吧?更何况,按这份建议方案披露,蒙牛、伊利、汇源等企业早就与百度达成了这样的协议,享受了新闻保护政策,似乎这类做法已成了某些企业危机管理的惯用方法。至于建议三,则显得更有一点谋略了,即已经预想到在牛奶中掺杂三聚氰胺恐非三鹿一家所为,所以,建议三鹿集团方面安排人员搜集行业中其他企业同类事件的资料。这样,一旦被媒介曝光,“三鹿集团将可利用这些资料作为反击武器,将矛盾转化为行业标准问题,转移媒体与消费者的视线,获得行业协会的出面支持和救市,最大化减少负面事件对三鹿集团的不良影响。”这一把问题泛化以求金蝉脱壳的策略,其实也并无多少创意,人们在某些公共关系文章中不难看到类似的谋略,并早已在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光明“回炉奶”事件中领教过了。
这份危机处理建议方案,最终是否为三鹿集团高层所采纳,似乎也是一桩疑案。但明眼人很容易看出,在三鹿集团应对整个“毒奶”事件的过程背后,确实晃动着这一方案中某些建议的影子。
所以,不必一味去指责三鹿集团以及北京某广告公司不懂危机管理。我们的公共关系实务人士不妨自问:如果自己去做这类事件的危机管理,能否跳出上述三点建议的基本思路,而不是仅仅从传播管理的角度着眼?我们的公共关系专家学者亦可以反思:自己的理论观点是否有所偏误,从而客观上为三鹿集团这样的做法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如此,当可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正如《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所指出的:“古话说,„行动比语言更响亮。‟然而不幸的是,很多管理层的人,甚至一些公共关系部门的人,迷信这样的神话,单凭传播就能够解决大部分公共关系难题。可是通常,公共关系难题源于所为之事,而非所言之事。除非„所言之事‟本身变成了事件。”事实上,尽管就特定的社会组织来说,危机的酿成和爆发有多种原因,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这一社会组织的行为失误乃至不当有关的。“非典”疫情酿成的政府信誉危机如此,三鹿集团“毒奶”事件引发的企业危机亦如此。试想,如果三鹿集团在发现问题之初就果断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整改,加强管理,并立即召回有问题的婴儿奶粉,即使引起一些市场波动,带来一些经济损失,但仍能体现出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太大的冲击,又何至于酿成如此大的危机,落到今天这样一种千夫所指、声名狼藉的结局呢?
这也说明,危机管理,决不仅仅只是传播管理,甚至主要不是传播管理,而首先应该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行为管理。实践已经证明:传播管理,并不能解决特定的社会组织行为失误乃至不当的问题,所以也不能帮助组织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甚至不妨说,在某一社会组织本身失误或不当行为没有得以纠正的情况下,一味地倚重传播管理,其传播效果越好,就越可能是在帮助这一社会组织掩饰自身的问题,乃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欺骗社会公众。在三鹿“毒奶”事件中,那家想从传播角度来为企业出谋划策的广告公司,不是已经沦为某种“帮凶”的角色了吗?尽管
事情败露后主要责任由企业方面承担,但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行业的声誉似乎也一起赔了上去。君不见,已有资深人士作出了这样的评论:“如果说三年前三鹿到底以何种手段摆平各路诸侯至今成谜,那么此次传闻,则让一个我们平时所知不多的新型产业正式浮出了水面。这就是所谓的危机公关产业,说白了就是丑闻消音器。……这种产业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良知的杀手。”语虽尖刻,且以偏概全,但这一批评的出现,确实可视为对研究和从事危机管理的人士的一种警醒!强调危机管理首先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行为管理,也就是强调危机管理必须从危机的“源头”抓起,从组织自身行为(包括领导人行为、员工行为、管理行为、生产行为、营销行为等等)的规整抓起,尽可能减少乃至杜绝组织自身行为的失误和不当,一有“萌芽”露头,立即从社会公众利益和组织长远发展利益出发,果断处置,毫不犹豫。而当危机一旦发生时,首先亦是采取积极而有效的行动,以体现组织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其他。这就需要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人士和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公共关系机构,对组织环境、组织管理流程、组织人员现状等方方面面都先有一个深入的把握和研究,并参与到社会组织的决策层面中。如此,才能拟订出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保证其规范实施。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盲目接受组织单向传播的信息,一味听从某些高层领导的旨意,则是肯定做不到这一点的。须知,行为管理,远比传播管理更为艰难。对从事危机管理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
当然,我们强调危机管理首先是一种行为管理,并没有否认传播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但必须明确:行为第一,传播第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传播管理应该和行为管理有机协调,并作为行为管理的一种支持和呼应而存在,切不能本末倒置。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危机事件的应对中,传播不能干扰行为,不要因为传播过度或传播方式不当而横生枝节,火上加油,从而引发新的事端。切记,诚如前文所引的《有效的公共关系》论断所指出的,在某些情况下,“所言之事”(传播)本身也会酿成某一事件,甚至没有危机也会引来危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万科公司因董事长王石言论不当而遭遇的舆论危机,就是明显一例。所以,传播管理本身确实也有一个战略规划和有效实施的问题。这方面,许多论著已多有讨论,此处不赘。
也许,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危机事件应对的重点才是传播管理。那就是,当事的社会组织本身并没有什么过失,却因遭受流言的无端攻击而陷入舆论危机之中,组织形象和声誉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损害,如不紧急应对,将危及组织的根本利益。这种紧急应对,自然主要是传播方面的,包括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刊登澄清事实的公告或声明,约请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第三方人士出面讲话等等。事先做好这方面的传播管理预案,以免事发后进退失据,亦是危机管理的题中之义。但同样应该注意的是,这一传播管理,其基础依然是组织的行为管理。道理很清楚:只有组织的现实行为确实无暇可击,其应对各种流言的传播才能真正奏效。质言之,即便在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仅仅凭借传播管理也是不能单独化解危机、解决问题的。
上述这番理论,其实并不深奥,一想就容易明白。但为什么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却津津乐道于危机管理就是传播管理,不少实务人士亦把主要精力放在危机事件的传播管理上呢?这也许是一个更加发人深省的问题。
窃以为,从理论研究来说,这涉及到对公共关系本质的理解问题。如果认为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播,甚至认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形象不等于其实际形象,其优劣不在于它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在于它说什么,怎么诱导公众对其产生好的印象和评价,而不是帮助组织去适应环境、调整行为,则把危机管理看成是传播管理就是必然的结果。其中,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学者脱离实际、人云亦云的因素。而从实务操作来说,关键也在于我们的不少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大多还停留在纯粹执行的阶段,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咨询的层面,还没有能力去做组织的行为管理,更不能有效地影响社会组织的最高决策层,只能被动地执行组织决策层的指令和意见,甚至无法去判断这些指令和意见正确与否。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就是他们最能发挥自身特长和能力的一个工作领域。当然,这也有众多社会组织高层领导观念的转变问题。但从根本上说,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危机事件已敲响了警钟,如何快速提升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把握危机管理的精髓,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已是摆在诸多有识之士面前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课题。
内容转载自:中国公关网作者:叶茂康
第三篇:“风”在秀外、“声”于慧中——浅析电影《风声》的蒙太奇手法
“风”在秀外、“声”于慧中——浅析电影《风声》的蒙太奇手法
号称“华语第一谍战巨制”的《风声》,以凝重的气氛、紧张的推理和扑朔迷离、悬念迭生的情节结构,为我们展示了战争年代一段悲壮寂寞的英雄史以及他们对祖国与人民的忠诚信仰。
电影《风声》的成功因素有很多:多元主题,精湛的演技,独特的叙述结构以及拍摄手法等。其中蒙太奇手法可谓举足轻重。
爱森斯坦关于蒙太奇理论有一句名言:“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用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话说,就是“上下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里异常丰富的含义便象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因此,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一)平行蒙太奇:加强影片情节的紧张节奏
“华北剿匪司令部”的五位情报人员在裘庄接受审讯与斗志斗勇的过程是电影的一条明线,而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使得中共地下党暗杀日军及伪政府高级官员的活动作为一条暗线铺陈开来,这一明一暗两条线在平行交叉蒙太奇的处理下,构成了电影大的框架。
平行交叉蒙太奇在影片中运用十分广泛,例如五个人在裘庄写简历时,同步发展却又各自为政,这种蒙太奇的使用,概括集中,加强、加快、加速了影片节奏,使得重点集中在“辨字”而不是“写字”上。平行交叉蒙太奇营造了影片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了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整体上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效果和情绪感染力。
(二)重复蒙太奇:丰富电影情节的想象性和结构内涵
唐山皮影戏《空城计》在影片中被吴大队长多次唱起,一次是同志的汇合,一次是谋杀行动的关键,在重复蒙太奇的解构下,使得《空城计》的含义得以强调与深化,吴大队长的坚毅机敏与忠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用重复蒙太奇多次展现裘庄深暗的景色,则营造了一种孤独恐怖的气氛,每一次的展现都让观众在心里多了一份担心与凝重。
影片中多次以特效的方式把摩斯电码化成文字展现出来,重复蒙太奇让观众在理性上得以清晰“老鬼”的行动目标,却又在感性上增加了谁是“老鬼”的疑问而似解非解。
重复蒙太奇的使用,不仅使电影情节充满了想象性、悬疑性,也达到了关于电影时空后现代的解构内涵。
(三)对比蒙太奇:强化中共英雄对祖国与人民的忠诚信仰
影片的人物特征与主题意义在对比蒙太奇中得以展现,而顾晓梦和吴志国必然是这对比蒙太奇中的主角。五人在裘庄特别是在受刑时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宁玉可以放弃傲气与才气,为拯救男友而选择让自己在这样保守的年代独自受辱,单从这一点来看,李宁玉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白小年蒙冤受刑而死,临死之前苦苦求饶,反映了白小年身体的柔弱与内心的脆弱。金生火那圆滑的外表,腐败的裙带关系,暴露出伪国民政府内部统治的阴险与黑暗。“老枪”吴志国在经受了电刑、刺刑之后仍顽强不屈;“老鬼”顾晓梦在忍受绳刑后以求死来传达情报,一句“请你举报我”,诠释了中共革命人的视死如归与爱国大义。
通过种种对比,反映出中共英雄的机智与坚强,歌颂赞扬了他们对个人生死的置之度外,对国家无比的衷心。影片最大的对比其实是影片本身的残酷与现实的幸福之间的对比,这要观众去自我发掘,发掘的越深,就会对幸福生活越加珍惜。
对比蒙太奇在影片中无处不在,裘庄两次聚餐的对比,顾、吴二人前后关系的对比,正是这样的蒙太奇思维,才使镜头的组接不是砌砖砌瓦式的铺陈,而是高度鲜明的、充满悬念的迸发。
有人说想要看懂《风声》很难,然而所谓的“看懂”又是指懂了什么呢?谁是“老鬼”?恶有恶报?爱国主义?人生信仰?珍惜幸福?正是这种没有具体意义的懂,才使得影片内涵更加丰富。“风”在秀外、“声”于慧中,巧妙丰富的蒙太奇手法使影片在情节和思想上把悬疑谍战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这样说过: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有了蒙太奇,才有了电影,因而才有了《风声》的秀外慧中。
第四篇:煤矿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1
煤矿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安顺中云
张志龙
早在2009年9月28日,国土资源部等12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2010年3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要求组织编制和审批整合实施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2010年年底前,按照经批准的进一步推进整合实施方案,全面完成整合工作任务,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管理有关制度,初步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效机制。
从上述通知可以看出,2010年是矿产资源整合至为关键的一年,资源整合涉及到诸多的法律问题,贵州等省在今年也已加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目前,中植企业集团在贵州省正紧锣密鼓地抓住机遇,参与贵州省煤矿重组、集团化的工作,这个过程是负责而艰辛的过程,要想达到真正目的,必须时刻注意相关的风险,特别是法律风险。现谈一下在煤炭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并针对该风险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希望对企业有所帮助。
一、煤矿企业并购中的主要法律风险
1.企业主体资格风险
煤矿企业最起码要具备“五证一照”,五证是指采矿许可证(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管理部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核发)、矿长安全生产许可资格证(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核发)、矿长资格证(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核发),一照是指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如果目标企业证照不全,这样的并购是存在瑕疵的,往往给日后的经营留下隐患。对于煤矿集团化重组中,证照不全的技改煤矿,就必须考虑充足的防范措施。
2.土地使用权风险
要对目标企业的土地使用权的权属核实清楚。应当查清目标企业是通过什么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是出让,还是转让。实践中,很多企业是通过租赁的方式取得土地,并没有土地使用权。在这样的土地上建筑的房屋是没法办理房产证的。尤其是租赁集体的土地,还需要办理征用和出让手续,这是比较困难的,应该特别予以注意。
3.目标公司的债务风险
煤矿资源整合,目标公司多为小的煤矿企业,而这些小的企业往往财务制度不健全,致使收购方不好确定目标企业到底有多少债务,此时应当聘请专门的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进行核实,并可以在并购协议中要求目标企业承担担保责任或违约责任。
4.目标公司的税务风险
如果目标公司在纳税上存在问题,就有可能在并购后受到追究,从而引起一定的法律风险。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目标公司进口免税设备在监管期转让被追补税款;(2)目标公司偷税;(3)目标公司欠税滞纳金等。5.目标公司劳动用工风险
多数小的煤矿企业用工并不规范,劳动用工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2)拖欠员工各种保险;(3)拖欠员工加班费和工资;(4)目标公司的商业秘密流失等。
二、煤矿企业并购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可以说任何并购都有风险,但是风险是可以防范的,问题就在于能否预见到这些风险,并且制定了恰当的防范措施。对风险的防范水平取决于尽调者的知识、经验、能力,因此尽调律师在并购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上文中提到风险的时候已提及了一部分措施,对于没有提及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调查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情况
目标公司的证照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办理,律师可以向行政机关查档,比如工商登记情况、采矿许可证登记情况等等。
2.慎重选择并购方式
并购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收购目标公司的股权(产权)或目标公司增资扩股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一种是收购目标公司的资产。
股权并购是指投资公司作为并购方通过与目标公司股东进行有关目标公司权益的交易,使投资公司成为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投资行为。股权并购交易的标的和内涵是股东对目标公司的权益,这是股权并购的本质特征,也是股权并购区别于资产并购的核心所在。股权并购程序复杂、风险大,除了具备一般的投资风险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险。从实务来看,股权并购更为常见。
资产并购是指投资公司通过受让目标公司资产和业务的方式实现并购目标公司的一种投资模式。资产收购一般不会遭受目标企业或然负债的损失,这是资产并购方式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
在进行并购方案设计时,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两种并购方式的特点,建议客户选择收益大、风险小的方式。
3.目标公司劳动用工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实践经验,收购方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避免目标公司在劳动用工方面的风险:
(1)凡是能做处理的要求目标公司在并购前处理,比如欠缴社保费用、拖欠工资、未支付加班费用等问题。
(2)延长付款期限,由于用工方面的风险多发生在并购完成后的一年内,如果并购价款未支付完毕,则并购方的损失就容易得到赔偿。
4.目标公司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1)可以要求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稽核并出具完税确认书。(2)把目标公司在并购前因过错而产生的,或者并购后产生的纳税义务并入目标公司的或然负债的赔偿范围。
总之,现场尽调人员在参与并购案件中,应为客户选择并购方式提供参考意见,并本着勤勉尽职的原则履行核查义务,出具的尽职调查报告应该客观、真实、全面,达到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的目的,从而顺利完成并购项目。
第五篇:企业运营中的发票处理技巧及稽查应对策略
中国财税信息网
企业运营中的发票处理技巧及稽查应对策略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国税发〔2011〕24号及稽便函【2011】31号)更突出强调了“查税必查票”、“查案必查票”、“查账必查票”的检查要求,加大了对发票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为使广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发票管理办法,解决财务人员在发票实际操作中的难点、疑点问题,灵活应对税务稽查,正确处理企业运营中的发票涉税问题,有效防范和控制涉税风险,我单位特举办<企业运营中的发票处理技巧及稽查应对策略>培训。
【授课内容】
第一部分:<发票管理办法>疑难问题解析及处理技巧
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
1、哪些支出必须取得发票才可税前列支?不需要发票就可以税前列支的费用有哪些?
2、购买旧固定资产未取得发票,能否以评估报告入帐提取折旧?购销双方会有何涉税风险?
3、没有取得发票的房屋、建筑物可以计提折旧吗?
4、暂估入库的原材料、库存商品,如何在税前扣除?
5、支付给个人的集资利息是否需要发票?
6、收到投资方的资产,没有发票如何处理?
7、取得抵债货物没有发票,销售时能否扣除货物成本?
8、支付水电费只取得收款收据,能否税前列支?合法的扣税凭证应当如何把握?
9、统借统还的利息支出取得集团公司的收据能否列支?【案例】某公司统借统还的利息支出听证案例。
10、提前终止购销合同支付的违约金、赔偿金是否需要取得发票?
11、假发票如何识别?取得假发票如何补救?【案例】某公司取得虚假发票的应对案例。
12、某公司取得虚假运输发票导致对方少缴税款的税务处罚案例
13、某公司将自己多余的发票开具给无业务的他人,收取一定比例的好处费,开受双方有何种涉税风险? 注意:发票管理办法与征管法的规定。
14、某公司在纳税评估中因与税务就是否补税问题产生争议,未按照税务人员要求补税,税务机关就收缴其发票并停止向其发售发票,该行为是否正确?如何应对?
15、未开票收入申报纳税后,客户又索取发票。如何处理?
16、某单位提供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应该开增值税发票还是营业税发票?
17、融资租赁售后回租是否可以开具发票?
18、某公司3月份销售货物,5月份才开具发票,税务机关会如何处理?
19、某公司2010年5月手工开具的普通发票在2010年8月才进行申报,但在税务机关发现前已将所有发票完成了申报,应如何定性处理?20、运输企业,运输发票由地税局代开,代开发票时,地税局按照运输费用金额代征我企业所得税,但是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应由国税局征管。该如何处理?
21、房地产企业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未开票的房产应如何确认收入?
22、房地产企业的甲供材料,如何开具发票?
23、建筑安装企业的总分包工程,如何开具发票?
24、纳税人发生销售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如何开具发票?
25、房地产企业因城市规划搬迁收到的补偿款是否需要开具发票,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如何处理?
第二部分:增值税专用发票疑难问题解析及处理技巧
1、什么是三方发票?如何规避三方发票违规?
2、黄某在AB两企业之间居间代理联系业务,有时代收货款,代转交发票并收取好处费,是否构成虚开代开专用发票?
3、某公司取得对方虚开发票是善意还是恶意的争议案例
4、销售固定资产如何开具发票?
5、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返还利润、好处费等各种收入,能否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6、虚开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界定和处罚规定
7、一般纳税人将外购货物做为实物投资入股是否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8、不在同一个县市区的总分支机构之间的货物转移,受货机构不开发票不收款,是否做视同销售处理?【案例】货物移库一定做视同销售吗?
9、对于协查发现已 新疆鑫瑞源财税咨询有限公司TEL:0991-6992665地址:乌鲁木齐昆明路55号
中国财税信息网
注销公司取得了虚开的专用发票并抵扣了进项税,该如何处理?公司股东是否承担连带责任?
10、善意取得对方虚开的发票是否缴纳税收滞纳金?
11、某公司滞留票补税罚款案例
12、进项留抵税额抵顶查补欠税,应何时取得发票?【案例】税务稽查截止时间不同,罚款大不相同。
13、库存商品已过保质期、商品滞销或被淘汰等原因,将库存货物报废或低价销售处理的,当初取得的进项发票是否要做进项转出?
14、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转作收入,当初取得的进项发票是否要做进项转出?
15、自建厂房购买的电梯、钢结构、照明灯具等是否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16、货物采购中是要低价普通票还是取得高价专用发票,哪个最节税?
第三部分: 税务稽查应对
一、熟悉税收政策,筹划应对策略
【案例1】某公司降价销售商品的应对; 【案例2】土地使用税缴纳的应对;【案例3】补贴收入的处理;
二、了解稽查程序,把握应对的重点
(一)稽查流程分析及应对
(二)选案分析;【案例】稽查案件的选取方法、举报案件的处理;
(三)检查实施分析:
1、检查询问的应对技巧
2、检查结束后的沟通
3、涉税协调案例分析
(四)案件审理:
1、少交税款≠偷税税收会计差异的处理。
2、偷税处罚能否低于50%?
3、不能给予处罚的偷税行为;【案例】自由裁量权不能滥用。“过罚相当”原则的运用。
三、稽查证据是定案的关键
(一)关于稽查证据;【案例】银行帐与对账单不一致的取证
(二)关于关于电算化稽查;【案例】某超市分柜组销售月报表与申报表不一致
四、分清稽查与评估,减轻税务处罚
(一)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不同及应对;
(二)税收预警指标分析及控制;【案例】增值税低税负预警、预警解除
五、熟悉稽查方法,对照自查,防范风险
1、营业收入检查方法:(1)审查“产成品”帐户(已入库隐瞒销售)【案例】某贸易公司库存商品检查案例(2)审查”原材料”“生产成本”账户(未入库隐瞒销售)【案例】某眼镜制造企业检查案例(3)审查费用单据,发现可能隐瞒收入的线索。【案例】大田化工的检查。(4)审查往来账户
2、营业外收入的检查
3、成本、费用的审查;【案例】暂估入库材料的处理
4、营业外支出的检查
第四部分:现场答疑交流
【授课专家】高老师
高建华,山东省税务培训中心讲师、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网校授课老师、中国注册税务筹划师评审委员。在国家税务总局全国所得税骨干研修班主讲《所得税税务稽查》《涉税争议与协调》等课程,参与税务总局《房地产评税技术》《所得税汇缴审核》《金融业稽查实务》等课程的设计开发。有三年财务总监、四年税务稽查、十多年税务培训的丰富经验,具备丰富的财务会计和税收理论知识。
【培训地点】乌鲁木齐市.宇豪酒店(新医十字路口)
【培训时间】2011年6月21-22日早:10:30开始
【参会对象】高管、总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主管、专业税务人士等。
【收费标准】860元/人(含会务费、资料费、答疑费、午餐费)
【付款方式】您可直接到会场缴纳,也可汇款至我帐户。
【联系电话】 0991-69926656992692【传真】 0991-6992665
【联 系 人】 周荣王茜
新疆鑫瑞源财税咨询有限公司TEL:0991-6992665地址:乌鲁木齐昆明路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