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共5篇)

时间:2019-05-12 11:4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篇: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工业发展,全县企业数量及工业经济总量迅猛增长,规模企业从2008年的78家增加到现在的168家,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34.9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2.96亿元。但是,全县工业经济仍然是粗放型、外延型的发展模式,创新能力不强,增长后劲乏力,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一、全县规模工业经济的现状

1、从总量上看:今年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224.78亿元,同比增长12.7%,完成工业增加值71.51亿元,同比增长16.4%。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21.3%,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一,但增长速度排全市倒数第二,与全市的增长速度持平。

2、分类型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3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9.19亿元,占96.8%。在全部规模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0.87亿元,占1.2%,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0.4亿元,占84.5%。在全部规模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5.74亿元,占8%;省级产业园区企业实现增加值21.4亿元,占29.9%;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占96.5%.3、分行业看: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7.37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0.3%;烟花爆竹行业实现增加值1.31亿元,占1.8%;冶炼行业实现增加值59.32亿元,占83%;电子行业实现增加值1.31亿元,占1.8%;电力行业实现增加值0.12亿元,占0.1%。

二、全县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任务重。从规模企业类型分析看:全县工业经济结构很不合理,轻重工业比重严重失调。全部规模企业中,冶炼企业106家,占63%,煤炭企业40家,占23.8%,烟花爆竹企业7家,占4.1%,造纸企业3家,占1.9%,电子企业4家,占2.4%,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家,占2.4%,其他企业4家(电力企业2家,纤维制造企业1家,有色金属采矿企业1家)占2.4%。从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情况看:上半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96.8%,而轻工业增加值仅占3.2%。近几年来这种趋势一直没有改变。从行业看,冶炼行业产业链不长,精深加工能力较弱,产业升级难度大;造纸、烟花及其它制造产业技术含量低,还未形成规模效应。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跨越的屏障,传统产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90%以上,是工业经济的基础与主导力量;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缺乏大企业、大品牌支撑;同时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传统生产技术工艺成分重,技术改造投入少。

2、经济质量不佳,抗风险能力较弱。工业经济质量的最终体现为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效益,抗风险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全县工业主导产业是金银冶炼加工和煤炭开采业,基本处于外延粗放型发展阶段。一方面,冶炼企业产品大部分是低端产品,产品特点为“两低一高”,即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能耗高。按照修定后的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产品统计标准(产品纯度≥99.9999%),全县冶炼企业没有一家能够达标。另一方面,高能耗企业比重较大,占全部规模工业的85%。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始终伴随企业,因此受国家的产业政策制约较大,企业经常因环保和安全生产等原因停产整,企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3、创新能力不强。一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意识弱;二是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三是企业技术创新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激励机制缺失;四是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少,据统计,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

4、产业链较短,外向型经济比重小。金银冶炼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具有提炼和粗加工优势,精深加工也已经起步,产业链有所延伸,但由于资金、技术和规模限制,精深加工比重低,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不大,产品附加值偏低,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交换的水平不高,出口额对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拉动作用较小。

三、对策和措施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从全县的实际情况看,冶炼行业规模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饱和程度,因此,单纯依靠增加企业数量来达到经济总量的增长是不现实的,要保持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只有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提高现有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舍此别无他途。一是要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全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工作,要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园区的基础建设,积极引进一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企业进入园区;二是要加大产业布局的调控力度,对现有的冶炼企业和煤炭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进一步优化行业结构和产能;三是要把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全县特色农业产品,做大做强冰糖橙、油茶、木材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技术改造不是低水平的扩张,而是注重质的提高。技术改造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为重点,消除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也是投资的主体。只有坚持技术改造,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行业的领先地位。

3、加强企业管理。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从管理入手,在管理中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在管理中提升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实现创新和转变。管

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常态化管理,这种管理看似平淡,但实际上它是企业管理在达到了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基础上,才能实施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常态化管理是企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基本保证。树立企业法人质量责任意识,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监管和培训力度,依靠政府,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认真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建立健全以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全体职工要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为提高产品质量尽职尽责。

4、转变发展模式。逐步调整工业企业发展模式,从过去单纯上项目、上规模的“外延”发展转变为现在的重技改、深加工、延伸企业产业链的“内涵”式发展。做深做长产业链,做强做大产品竞争力,科学进行产业战略布局,实现产业结构转变和产品结构深化。

5、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价值。把设立、开办研发机构,挖掘企业潜力,开发设备潜能,深加工、延伸企业产业链的“内涵”式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施“四个一”工程,确保每个企业有一个技术创新或研发机构、有一支技术创新队伍、有一批技术创新项目、有一笔技术创新经费,并依托优势产业企业加快产学研合作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抢占市场制高点。确保企业生产高品、高质、、高附加值,低污染(三高一低)的产品。

6、优化招商引资工作。多年来,提起招商引资,首先想到的是引进资金,引进新企业、新项目这种要有土地承载的招商方式,往往忽视了引智引才,忽视了现有企业扩股增资,忽视了“无地招商”。这种有地招商方式在宏观调整常态化、要素制约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受到很大的限制。应当转变招商引资工作目标定位,一方面,继续把引进投资、引进新企业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把引智引才、企业扩股增资和“无地招商”提上重要位置,开展“节地招商”和“无地招商”。面对土地等资源要素日益紧张的局面,应当鼓励引导现有企业扩股增资、嫁接外资和产业链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效益。全县一些园区由于初创时期的“粗放式”招商,一些进区项目质量不高,有的停产、半停产,一些土地和厂房闲置或部分闲置。应本照“整合弱势为优势”的原则,对闲置资产进行摸底分类,采取兼并重组、租赁经营、协商转让、“腾笼换鸟”、合资嫁接、增资扩能等途径,尽快把闲置的土地和厂房资源盘活用好。

第二篇: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强矿井发展后劲

文章标题: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强矿井发展后劲

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强矿井发展后劲

近年来,某矿针对矿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从健全制度,规范职工行为等基础工作做起,将规范化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依靠规范化管理增强矿井发展后劲,使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生产系统复杂、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矿井呈现持续稳定发展态势。

一、充分认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煤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井下工作环境差,设备笨重,不少工种技术含量低,加上一线岗位劳务派遣工占有较大比重,职工文化素质不高,造成了一些干部职工自身对规范化管理的轻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切身体会到,规范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其在矿井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实施规范化管理,是矿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矿企业是资源型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有效地利用矿井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使矿井工作协调、运行高效,使矿井产生更大效益,满足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第二,规范化管理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企业受自然灾害威胁较严重,特别是像某矿这样的矿井除受一般矿井灾害威胁外,还受到瓦斯高、地温高、地压大、冲击矿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等特殊灾害的威胁。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对安全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任何安全管理上的疏漏和环节上的偏差,都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才能抓好安全上的细节管理、过程控制,堵实安全管理上的漏洞,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矿井安全生产。第三,规范化管理是提高职工素质,打造品牌队伍的需要。煤矿特殊的工作环境需要一支在复杂的条件下管理有素、敢打硬仗、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但由于行业工作特点,职工的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用工制度的改革,派遣工在职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比如某矿派遣工人数占采掘单位职工的51.3%,有的单位派遣工达到71%。通过实施规范化管理,来促进职工正规上岗,规范操作,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打造品牌职工队伍。

二、实施规范化管理必须以制度做保障

制度建设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自觉性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个人自觉意识的提高,群体良好风气的形成,通常要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在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某矿除了制订和完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外,注重职工行为规范制度的建立,组织了政工、经营、生产部门人员制订了《某煤矿日常规范化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和《某煤矿井下职工日常规范化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并印成4000余份手册,分发到每一个职工手中。这两项制度从会议管理、职工活动、职工言行等16个方面对职工日常品行进行了规范,从入井着装、乘罐乘车、携带工具、井下行走等九个方面对职工入井品行进行了规范。为规范职工岗位操作内容、程序和标准,矿在综采工区进行了试点,实行了综采岗位(工种)操作指南,对26个工种进行了规范,每个岗位(工种)操作指南都包括操作前的准备、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此后,矿又专门组织力量,编制了全矿基层单位各个岗位(工种)的操作指南、领导干部工作规范、机关部室工作标准等,并在全矿全面推行。特别是在工作岗位上,广大职工入井都能规范穿戴,按照岗位(工种)操作指南,正规上岗、规范操作,遵章指挥、遵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三、规范化管理必须以职工良好行为养成为落脚点

规范化管理真正的难点在于改变人的习惯。人们在做“对”的事情和在做“习惯”的事情之间进行选择时,经常选择的是做习惯的事。为改变职工岗位及日常不良行为,某矿重点强化职工良好行为养成,将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学习纳入到了新工人的培训中,纳入到日常职工安全活动学习内容中,纳入到职工品行习练中。矿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2005年又举办训练班23期,每期一周时间,受训人数1279人。到目前为止,全矿已受训人员占在册职工的54%。2006年矿又计划训练职工1400人,使全矿受训总人数占在岗职工的90%。矿还强化不规范行为的治理。一是强化日常规范化管理制度的落实。矿每天有专门的巡查人员对职工日常品行进行检查,每天的检查情况汇总到企管科,企管科根据考核办法进行处罚,每周在调度会上和支部书记例会上进行通报,矿文明办在每月初的党支部书记例会上进行点评,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二是加大不规范行为的治理力度。矿对月度内出现1次不规范行为的人员罚款30元;对出现2次不规范行为的人员罚款100元;累计出现3次不规范行为的,则按“三违”处理。去年10月份以来,全矿治理不规范行达2094人次。三是进行正反典型教育。一方面,矿对违反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不讲情面,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做好正面典型的宣传,推出了规范化管理六个示范单位,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规范化管理的实施。

四、实施

规范化管理必须抓好考核这一重点环节

考核是执行规范化管理制度推进器,是评价规范化管理效果的测量仪,因此,考核是实施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防止将规范化理解成单纯制度化,使制度和执行成为“两张皮”,矿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使各项规范化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在矿领导层,实行重点工作月度目标分解考核制,矿每月对矿领

导的工作落实到具体人,以文字形式下发到每个矿领导手中,月底由企管科进行考核,并且月月兑现,有一项完不成的罚责任矿领导200元。中层干部工作实行日写实、月考核、年终末位淘汰,由矿领导考核基层主管、主管考核副职,保证层层工作落实,考核到位。如在“三违”治理过程中,中层干部及管理人员“三违”指标完不成的,少治理一人次罚200元,并停班在安监科学习及逮“三违”,有效地保证了“三违”治理工作不断深入进行。矿还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增强班组长的管理职能,明确班组长是当班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本班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环境、系统可靠状况及人员状态等因素负有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班组长在现场的把关作用,使每个职工从进入施工现场起就处于受控状态,整个生产过程始终处于动态控制之中,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区队与班组长职责不清的问题。

《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强矿井发展后劲》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强矿井发展后劲。

第三篇:城镇化论文城镇化发展劳务调整经济结构论文

城镇化论文城镇化发展劳务调整经济结构论文

论健康发展城镇化须处理好五大关系

摘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城市规模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处理好城镇规划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关键词:城镇化;健康发展;关系

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任务,是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以牺牲农业和农村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人为地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推行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又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策略来发展乡镇企业,造成城镇化和非农化的严重脱节。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

程,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保持一定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实现现代化都是非常必要的,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必经的历史阶段。

城镇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为党和政府制定城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都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都希望通过加快城镇化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样的动机和本意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做法却是欠妥当的。比如: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有的地方把拉大城镇框架、扩大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大肆圈占土地,滥占耕地,盲目拆迁,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有的地方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城镇建设混为一谈,认为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就是城镇建设的过程,简单地用城建工作来代替经济社会发展,替代城镇化;有的地方滥征耕地搞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以工业区、科技园区、创业新区等名义大肆征占土地,实际上“开而不发”,导致大量土地长期闲置,撂荒浪费严重;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常常不顾本地经济实力的限制,盲目照抄照搬发达地区的一些做法,建大广场、大草坪、超宽马路等来展示其城市形象;有的贫困地区甚至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把有限的财力全都用于在城镇高标准建设方面,贪大求洋,劳民伤财;有的地方甚

至采用突击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市管辖面积等做法,来达到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目的;有些地方的问题更为严重,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惜动用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不准农民翻建住宅,新住宅必须建在城镇上等。这样做的结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反而带来了消极效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提高城镇化水平不可一蹴而就。城镇化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健康的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城镇化。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不能违背经济发展实际人为地拔高城镇化水平。尤其是对一些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农民人口数量多、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较低,加快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如果一味地追求过高的城镇化水平或速度,不仅不能促进当地发展,而且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基础,产生一系列风险,带来城市就业、治安、交通、生态环境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所以,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必须注重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必须合理把握城镇化发展速度,使城镇化进程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增加以及环境容量等因素协调平衡,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二、处理好扩大城市规模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也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城市规模总体上还不够大,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拉大

城市框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可以说,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城镇化。城镇化的外在表现是人口的聚集,实质上是产业的聚集,人口聚集往往是通过产业的聚集来带动和实现的。产业是立城之本,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一个没有强大产业支撑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没有发展动力和发展前景的城市。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决不能单纯地靠城市规模和框架的快速膨胀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必然导致城镇发展缺乏产业和经济支撑,发展动力和后劲严重不足。扩大城市规模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前提,要着重通过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使扩大城市规模与加强产业支撑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强化产业支撑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明确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壮大比较优势产业,促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比如,就河南来说,大城市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等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装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一些靠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可以在严格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发展,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市可以与大城市发展需要相呼应,大力发展为城市配套服务的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众多的县市可以立足于本地资源和产业的比较优

势,推动资源转化和深加工,拉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应围绕主导产业,走专业规模、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有优势的地方可以走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等。

三、处理好城镇规划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

规划是城镇化的龙头和灵魂,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到本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以战略的思维、高标准的规划,合理引导城镇化节奏,谋划城市的未来。科学的城镇规划既要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决定城市的规模,又要合理设计城市的功能分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决不能为了过于追求现代物质文明而割裂与历史的联系。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缺乏科学规划意识,忽视城镇规划的严肃性,由主要领导决定城镇规划和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以为城镇规划和建设就是盖房修路,就是修大道、建广场,搞标志性建筑,这才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因而,为了加快城镇发展,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目标,或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重开发,轻保护,盲目去旧建新,搞破坏性建设,不注意保护当地原有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致使许多承载着历史沧桑和延续着商埠文化的老街老房被推倒,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老建筑被

铲平,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随着开发的浪潮而流失,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损毁。这样既破坏了城市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导致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大同小异,缺乏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品位,削弱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座城市不在于它的奢华气派,而在于它是否有历史文化底蕴,在于它是否能够与历史和谐为一体,在于它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健康的城镇化要求在城镇建设中必须保护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突出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魅力。现代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现代城市是以文化论输赢的。每一个成功的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一个城市如果失去了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河南来说,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较长的建制历史,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这为我们做好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完全可以规划建设出自己的特色,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历史魅力,避免千城一面。有文化历史的城市才有个性,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处理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类聚集在城

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健康的城镇化不能是建筑和道路堆积起来的“水泥化”,而应该是人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生态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全面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和健康需求,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不可否认,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落后、物质匮乏,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更好服务、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而是一味地架桥修路建广场,着眼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脸面工程”,只见物、不见人,城市建设得很漂亮,但社会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居民的住房、就业、上学、就医、出行、环保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却得不到根本改变,给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如有的城市商业网点缺乏,日常生活不便;有的城市房价高涨,住房紧张;有的城市交通堵塞严重,出行不畅;还有的地方强行拆迁,低贱补偿,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尤其是在个别欠发达地区,城市建设得豪华气派,而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众素质的提高,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镇化过程中,比物质建设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牢把握处处为群众着想、努力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宗旨,在搞好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快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科技文化馆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和健康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业、医疗、出行、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使城市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五、处理好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建设好新农村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不是简单的城镇建设问题,也不是一个与农村发展毫不相干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我们已经到了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但是,正像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是否定建设新农村一样,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要忽视城镇化或要放慢城镇化步伐,而是为了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决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相互对立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这“两条腿”走路。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居住在农村的农民规模也仍然会相当庞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度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压力,而且也必须把农村建设好。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也有助于解决城镇化的基本矛盾,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可以说,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从城市层面来考虑,也需要从农村层面来考虑。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搞好新农村建设,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村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里的重点,是要树立城乡联动发展的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统筹城乡规划,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并通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城乡联动发展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格芳,王成新.走出对城镇化的认识误区[n].学习时报,2006—01—09.[2]卢丹.“破坏性建设”: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失衡[n],中国

建设报,2006—12—15.

第四篇:通过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王茂设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紧迫任务。建设全省转型发展的示范区、跨越发展的领先区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朔州市今后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按照这一发展定位,朔州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推进“三个转变”

朔州市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在享有资源之利的同时也承受着资源过度开采之痛。产业结构单一,工业经济“一煤独大”,是制约朔州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2010年,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9.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64%。这种“站在煤堆上的经济”,必然是煤兴则兴、煤衰则衰。近年来,煤炭资源大量开采导致的水资源流失与污染、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和隐患。不转型发展便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山西省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朔州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胆先行先试,探索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是历史赋予朔州市的重要使命。

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是基本前提,依托而不依赖资源是基本立足点。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三个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一是由“一”向“多”转变。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逐步形成多元支柱产业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二是由“粗”向“细”转变。坚持以煤为基,发展煤、延伸煤、超越煤,延长产业链,把煤炭产业在做强做大的同时做精做细,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在稳定生产优质动力煤的同时,本着“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原则,重点构建煤电化、煤化工两大产业体系,发展并做大做强以煤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由“旧”向“新”转变。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实现从传统产业结构向新兴产业结构提升。根据这一思路,朔州市今后5年将重点打造“五大新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基地、保障首都用电安全的新能源和洁净能源电力基地、全国农区最具特色的生态畜牧基地和边塞文化旅游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兴陶瓷基地、循环经济基地,形成多元支柱产业发展新格局。

实施“四化”战略

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建设在内的整体转型发展。山西省委提出要以新型工业化、市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我们提出了“四化”一体、共同推进的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一是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突出科技引领,园区、基地带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坚持龙头带动、农牧结合。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扩张,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是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大县城、小集镇、新农村“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市域城镇化。四是坚持生态立市、生态优先。着眼于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新朔州,认真抓好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生态化。

“四化”一体、共同推进,并不是齐头并进,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客观条件有序推进,特别是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重点开发,使之率先突破、先行发展,以对全局产生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建设朔州市“四化一体东部新区”的构想,即以大运高速和北同蒲铁路为纽带,在朔城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大约4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加快资金、人才、技术、信息集聚,形成板块化发展、集群化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市域城镇化、促进城乡生态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和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第五篇: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报

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报

地级**市的建立,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区委、区政府适时提出“商贸兴区”、“建立无粮农业区”的战略,调整城区经济结构和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报。由浙江民间资本投入1.28亿元建设的**商城已进入最后装修阶段,包括该商城在内,**区各类市场已由建区时的25家发展到近70家,工作报告《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报》。与此同时,**区各乡镇的工业这几年实现了投资、生产能力、市场和效益的扩张。这种“3产进城、工业下乡”的新格局使**区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凭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辐射功能的增强,城区1些企业纷纷“退2进3”,出现了凤凰房产、银河宾馆、原野大酒店、华林建材、苏果超市、时代超市等3产项目。4面8方的投资者涌进城区,带来了温泰小商品、9龙副食品、海泰尔装饰品、苏北商业广场等大市场项目。目前,这些市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近5亿元,市场从业人员超出4万人,其中下岗职工约占20%。去年全区各类市场交易额28亿元,较1996年翻了两番。城区3产拉动了全区GDP的增长,3产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32.6%上升至去年的41.3%,平均每年上升近两个百分点。

&nb......

下载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立足青年教师培养,为学校发展增强后劲。。

    山东省临朐七中,地临朐东南山区,是一所典型的乡村高中,师源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全校在职人员165人,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82人,占67%;教龄不足5年的专任教师53人,占43%……一份统计表......

    培育优势产业 增强脱贫后劲

    培育优势产业 增强脱贫后劲 王清平近年来,南江县以扶贫开发为中心,坚持“办企业、兴产业、带农业、富家业”和“一个产业、一家企业、一个基地、一大品牌”的发展思路,立足南......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月*日我们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一行***人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周家......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7月22日我们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一行14人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周家村的五......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思考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思考简介: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

    毕节试验区调整经济结构新闻稿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闯出一条新路子” —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试点乡镇织金县茶店乡强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5月21日在毕节召开的“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陈肇雄 《 人民日报 》( 2011年07月26日07 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经......

    xxx县关于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专项报告

    关于XXX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 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县赶超升位、富民强县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