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傲慢与偏见》中书信的艺术价值
论《傲慢与偏见》中书信的艺术价值
赵星
(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 陕西 宝鸡 721006)
摘要:《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有近30封之多。这些书信在作品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功能。它们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促进了情节的跳跃和突转,而且还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叙事角度和方式,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书信;艺术价值;
一 引言
简·奥斯丁(1775-1817)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重要的女作家,而且是18世纪英国,乃至欧洲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简·奥斯丁虽然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奥斯丁家族丰富多彩的活动——乡间散步、猜字谜游戏、阅读、写故事、家庭游戏等,给奥斯丁家的小孩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非正式教育,并且激发了简·奥斯丁成为一个小说家的雄心壮志”(卡尔·佛雷德里克,《十八世纪英国小说阅读指南》)。
简·奥斯丁生存并写作着的年代,英国小说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亨利·菲尔丁、塞缪尔·理查森、劳伦斯·斯特恩和托拜厄斯·乔治·史沫莱特四位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均已逝世。伤感主义小说及哥特小说占据了英国民众的精神世界。正在此时,简·奥斯丁怀着现实主义精神,坚持描述没有被工业革命影响的乡村田园风光和在乡村生活的英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她的小说在英国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也是她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简·奥斯丁一生共创作了六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这六部作品所描写的基本都是作者十分熟悉的乡间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傲慢与偏见》则是简·奥斯丁小说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吉英与杉格莱、伊丽莎白与达西、丽迪雅与韦翰及柯林斯与夏绿蒂四条婚姻线索的错综交织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婚姻的见解和态度,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和经济关系。其以小见大、用看似平凡的家务事表现社会现实的高超艺术手法堪为称道。对于此,已经有很多人做过评论,因而本文不予赘述。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促进作用及艺术价值。
人物之间书信往来频繁是《傲慢与偏见》在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傲慢与偏见》中,仅全文列出的书信就有20多封,加上那些夹杂在叙述中间的则有30余封之多。而且长篇书信不少,有三四封信都在千字以上,有的甚至长达近5000字。此外,作品中还有不少关于读信、写信、谈论信的情节描述。这在一般的小说中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书信是人们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工具。1
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傲慢与偏见》中书信除了具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外,还在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情节的突转、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书信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书信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表达方式,在书信中,写信人可以克服时间的限制,既可以回顾以往,又可以追述未来。这样,小说的叙述就可以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此外,书信还可以为书中人物及小说读者提供充足的信息与相关事件的背景。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使书中的读信人,甚而还可以令书外的读信人在观察小说中的人物、思考小说中的事件及考虑小说中的人生时会更全面,更深入。作家灵活的穿插信件往往使情节富于跳跃变化,使读者心情亦随之跌宕起伏。
在《傲慢与偏见》中,由于偏见,伊丽莎白误会达西错待了韦翰这个“拥有良好教养的绅士”,并因此不择手段地阻碍她亲爱的姐姐吉英与彬格莱的恋爱。出于对达西的傲慢的厌恶,伊丽莎白坚决地拒绝了达西的初次求婚。为此,达西不得不托人给伊丽莎白送去一封长信,以澄清伊丽莎白对他的误解。这封信造成了读者嫉读信人对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发现。在这封信中,达西向伊丽莎白叙说了关于自己家族从过去到现在的许多情况,促使伊丽莎白去探寻很多事情的另一面。这封信不仅使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她与达西日后的感情发展创设了契机。同时,还使得小说读者的心情随着信件内容的展开,伊丽莎白情感的起伏而起伏。
不久,班纳特家获悉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与韦翰私奔了!对于这件事,作品没有采取正面铺叙的写法,而是先用一封信告知了伊丽莎白一家人-----这封信巧妙灵巧的形成了情节的突转。这种迂回的叙述手法不仅给小说人物的心中,同时也给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悬念: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又是由谁出面解决的?小说正是这样通过信件交替使用这种“闪回”和“闪前”来打乱时序,使得情节跳跃变换,跌宕多姿,形成情节上的突转。正如XX所言:“成功地运用时序的各种技巧不仅可以避免情节的平铺直叙,而且通过对故事时间的分结和重新组合,可以形成一种复杂的,更有凝聚力的叙述结构。”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通过这种偶然性情节,人物间关系不是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全部公开的,而是微妙、隐秘,惟恐揭穿或尚待揭晓的复杂性因素在起作用,这样就造成情节的悬念、突转,意境、波澜,生活底蕴,人物精神亦得以生动表现。而书信能很好的达到这一效果,它能极自然的达到发现与突转,这是由书信传递信息的特点决定的。
小说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是戏剧冲突。如果小说的情节要发展下去,就必须有大量的矛盾冲突,以及这些矛盾的解决。二者之间最好的桥梁就是情节的发现和突转——书信是这个任务的最佳承担者。因为书信的使用使情节的发现与突转自然而圆润,不显生硬。
吉英和彬格莱的爱情一直进行地很顺利,至少班纳特一家是这么认为的,然而,一
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彬格莱先生的妹妹写来了一封信,这封信暗示她哥哥已经不再对简感兴趣了——这封信的突降打碎了简对于未来幸福婚姻的美好希望——又一个冲突发生了,情节发生了突然的转变。这既奇怪又突然的转变不仅把书中的人,而且使读者觉得不明所以起来。这封信带来的问题不仅给书中人物,也给读者带来了悬念和焦虑,如此,就能极简单有效的打破情节平衡造成与现代作品的平淡情节。
在达西求婚失败后写的信让伊丽莎白了解了伟翰的真实本性,达西要阻止简与彬格来相恋的原因,揭示了情节的发展。由此,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僵局逐渐好转,正当一切事情王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封信将这个局面打破——简的信告知了丽迪雅的私奔,这件事是书中情节的一个巨大突转,书中另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对这件事的解决,而这两个重要的转折都是以书信来完成的使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中引起观众惊奇的„发现‟。”② 而信件政客承担此项任务,它在偶然性中给人合乎情理的必然性。书信不断打破故事的平衡,造成情节的突转,却让人觉得极自然是由于书信会给人一种虚幻的真实感觉,如戴维·洛奇所言:“一般来说,小说中一提到背景就会使人注意到文本背后„真‟作者的存在,因而破坏了读者对虚幻现实的幻觉。”如果使用书信,就好像很自然的只是人物之间的交流,而不会想到作者的存在。
三、书信可以提供多样的叙事角度和方式
1书信提供了多样的叙事角度和方式
书信最大的价值之一在于提供了多样的叙事角度和方式,使小说呈现多维立体的真实感。叙述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传统小说的基本叙述角度有两个,即第一、三人称。视角总像镣铐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作家的自由叙述,而杰出的作家总会想到各种方式去获得自由。书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它虽不能完全斩断单一视角的锁链,但它能像红舞鞋一样,使作家带着镣铐亦能跳出优美的舞蹈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傲慢与偏见》在总体上的叙事角度采用第三人称,这虽然使作者叙事时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地把作品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但第三人称叙事却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简·奥斯丁巧妙地用书信弥补了这一缺陷。由于书信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其中所写的都是写信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写信人的亲身经历,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书信巧妙而自然地转换了观察视角
一部好的小说其情节总是复杂而又曲折,要让读者明白就里,作者必须不断转换观察视角。使用书信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这种视角的转换。当人物阅读信件时,作品的视角就马上由阅信人转到了写信人,而且这一转换是如此的自然而合情理,以至于我们难以觉察。再者,从叙述角度看,书信打破了单一视角局限,使整个事件立体凸现。这与信件的极度私人性质有关。不同的书信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事的。即使是同一事件,由不同写信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口吻叙述出来,也可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或造成冲突的效果。这样多重的叙事角度使故事的情节变得曲折而又复杂,但这种复杂非但不会损害作品,相反地,主体各部分的戏剧性冲突,各种声音共存的努力,却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
以丽迪雅与韦翰的私奔事件为例,由于人物的性格、兴趣、社会地位的不同,对这件事的态度也不同。对于班纳特一家(除了丽迪雅)而言,这次的事件是一场灾难,因此,吉英在信里这样说:“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我真难受,这两个男女就这样冒冒失失地配成了一对……”。然而,在丽迪雅自己的信中,对这件事表述用的却是完全相反的语气,她甚至带着异常的兴奋:“明天一大早你发现我失踪了,一定会大为惊奇;等你弄明白了我上什么地方去,你一定又会发笑。我想到这里,自己也禁不住笑出来了……”这封信充分体现了写信人的愚蠢与无知。而同样是这件事,柯林斯在他的信中表现的态度又另有不同,他庆幸自己没有娶伊丽莎白,否则,他 “势必自取其辱,受累不浅”。他还认为丽迪雅应“早日夭亡为幸耳”。柯林斯的反应,充分透射出他的势利与伪善。这些信件不但全面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书中的情节更显活泼和曲折。
四、书信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影响
书信同对话一样,对表现人物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书信也是一种人物之间的交流,即书写形式的交流。在十八世纪英国的交通还不很发达,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与感情,主要靠书信往来。再者,写信人在写信时,不需直接面对读信人,这使之获得更大的表达自由度,因而其在信中表达的思想更真实,情感更丰富。就这个角度来讲,书信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18世纪的英国,女人逐步获得了一些自由。但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这种自由仍然是抽象的、消极的:几乎仅仅是用来寻欢作乐。他们没有物质上的独立地位,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对于大多数女子而言,在家只能靠父母,未来必须依附自己的丈夫,即使能够进入社会的职业领域,也只能作作家庭教师,获取微薄的收入,而家庭教师的地位有时甚至比仆人的地位还低。这正是书中班纳特夫人急于为自己的五个女儿找寻丈夫的原因。受此影响,在当时社会,大多数的女性要么像伊丽沙白的姐姐吉英,对任何人都温顺柔和,听任他人的安排;要么放荡不羁,贪图享乐,就像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亚;要么只想找到一个财产丰厚的丈夫作为依靠,如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绿蒂。但是,与众不同的是,伊丽莎白独立,坚强,有主见,聪慧机智,幽默风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在她的思想里,她的丈夫,与丰厚的财产,或俊俏的容貌相比,更重要的是同自己志趣相投。书中大量的书信以独特的方式,直接间接地显现了这一人物独树一帜的性格特点。
书末,伊丽莎白在给他的舅舅嘉德纳一家的关于她要与达西结婚的信中写到:“可是现在,你大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了。关于这件事,你可以放纵你的幻想,想到哪里就是哪里,只要你不以为我结了婚,你总不会猜得太过分。你得马上再写封信来把他赞美一番,而且要赞美得大大超过你上一封信……我甚至比吉英还要幸福:它只是莞尔微笑,我却要纵声大笑。”从这些流淌的文字中,读者仿佛亲耳听见了伊丽莎白纵情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伊丽莎白的活泼与直爽。
其他人的信件中也间接地表示了对伊丽莎白的赞赏。在吉英去伦敦找寻杉格莱无果后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信抒发自己的失落,其中一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她对伊丽莎白聪慧的称赞:“我最亲爱的丽萃妹妹……我不得不承认,你的见解总是比我高明。”达西在初次求婚失败后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长信, 虽然他很瞧不起班纳特一家的粗俗举止,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认,伊丽莎白与吉英的优雅:“你母亲的娘家亲族虽然叫人不太满意,可是比起你们自己家里人那种完全没有体统的情形来便简直显得无足轻重……可是你只要想一想,你自己和你姐姐举止优雅,人家非但没有责难到你俩头上,而且对你们褒奖备至,还赏识你们俩的见识和个性,这对于你究竟还不失为一种安慰吧。”通过这些书信,作者巧妙地隐身在文字之后,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伊丽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读者对人物了解得更加深入。
1800年到1830年,英国处于摄政王的统治之下,一类特殊的男子类型在伦敦出现了:这些男子被称作“伦敦蝴蝶”,后来这个词成为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他们着装优雅,礼仪无懈可击,面部表情略带忧郁;他们举止冷漠,言语刻薄;他们气质卓越,智慧超凡。他们轻视中产阶级,认为中产阶级不学无术,缺乏教养,满身铜臭。他们追求一种植物性的生活,因而对中产阶级哪种动物性的热情和吵吵闹闹生活方式充满反感------他们自认为不是像动物一样的中产阶级,而是绅士,因而他们严谨,禁欲,总是想要在人生的各各方面都表现完美,而不像中产阶级那样肆无忌惮,不拘小节。在小说中,达西就是这个特殊的时代中的这个特殊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为他的高贵血统感到骄傲,对他来说,班纳特这个中产阶级家庭根本不能匹配自己的朋友;班纳特家的亲戚也是一群没文化的、低俗的人。他对班纳特一家的热情及直率感到反感,在他看来,那是荒唐的,应该被一个真正的绅士所抛弃。同时,他认为礼仪的优劣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甚至是衡量事物和理性的标准。达西不能接受他的好朋友与班纳特夫人、丽迪雅等愚蠢到非同小可的地步的人有任何联系。
达西的性格特征不仅从他与别人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也从他写给他人的信件中表露出来。他写给伊丽莎白的信就突现了他高傲自负的性格特点。他在信中这样写到: “我昨天晚上说,遇到这样门户不相称的婚姻,轮到我自己身上的时候,我必须用极大的感情上的力量压制,至于说到他们俩这一门婚姻,我所以要反对,还不光光是为了这些理由,因为关于门户高低的问题,我朋友并不象我那么重视。我所以反对这门婚姻,还有别的一些叫人嫌忌的原因───这些原因虽然到现在还存在,而且在两桩事里面同样存在着,可是我早就尽力把它忘了,因为好在眼不见为净。这里必须把这些原因说一说,即使简单地说一说也好。你母亲娘家亲族虽然叫人不太满意,可是比起你们自己家里人那种完全没有体统的情形来,便简直显得无足轻重。你三个妹妹都是始终一贯地做出许多没有体统的事情来,有时候甚至连你父亲也难免……。”从这些话语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达西认为自己与他的朋友杉格莱都属于上流人士,所以,杉格莱与吉
英·班纳特订婚是极为不妥的,会辱没了他自己与他朋友高贵的门第,因而必须立即阻止此事的发生。
在《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几乎成为所有人物自我表现的舞台,人物的思想、性情无不在书信中透露出来。威廉·柯林斯是班纳特家男主人的远房亲戚,一个牧师,由凯瑟琳·德·鲍提拔上来,他在班纳特先生死后有权继承其全部财产。他非常拘泥于文字,并且非常喜爱夸张,他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来赞颂他高贵的、可敬的施主凯瑟琳·德·鲍女士。他一方面在这位女士面前毕恭毕敬,一方面在其他人面前趾高气扬,是一个奴性与自负的综合体。这个人物既自卑又自负既自私又伪善,既趋炎附势又愚蠢,而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在他写的信件中体现得入木三分。他在出场之前写给班纳特先生的那封信用了许多超出读者想象的溢美之词去赞颂他的施主——凯瑟琳·德·鲍女士,而这位女士在之后真正呈现出的却是专横及无理。信里的这些文字,使一个势利的、自卑又自大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跃入读者的眼帘。这封信不仅体现了柯林斯的趋炎附势和自卑的心理,也体现了他的另一面——自大。这封信表明,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高贵的牧师,因此,他有权力,也有义务在他管辖的教区里行使他“应有”的权利。他确信,他必定是自己管辖的教区的行为准则——这是他理所当然的特权。在丽迪雅的私奔事件发生后,他写给班纳特一家的信中明了地表达了他对于当初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的庆幸——不用被卷入班纳特一家的丑闻当中。这封信充分暴露了此人隐藏在冠冕堂皇的词藻下的自私本质。
吉英写的信显示出她的温柔、友好、和蔼。她总是认为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她完全没有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傲慢与多刺,她的温和衬托着伊丽莎白的热烈,而班纳特先生写给柯林斯的信显示出了班纳特先生这个中年人的幽默与睿智。丽迪雅的信给读者呈现出的是她的无知与轻浮。
《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还带给读者独特的美学感受:第一,不同的叙事方法和书信风格打破了小说单一的叙事风格,给读者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同样,由书信带来的视角与叙事角度上的转变,使小说中的事件就像不断在聚光灯下不断旋转的多面体,而作者的视角就是这个聚光灯。这样,作者就可以用独特的方式来体会小说中的每个部分。用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作品完整的一贯性,使读者的感受复杂起来。第二,大多数的信件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书写的,因此,当读者同书中的人物同步阅读信件时,会有一种错觉,他们是这封信的第一读者,自己是书中的角色,使读者的感情与书中人物的感情融合起来,对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入。
第二篇: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张培基英译《匆匆》为例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Rabbit’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 论中英日常礼貌用语的差异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飘》中的女性意识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The Analysis of Dick’s Deterioration in Tender Is the Night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国际资本流动——以中国为例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 美国梦及其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On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爱》中的黑人妇女形象 45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英语教学 46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47
《美国悲剧》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研究
从哈姆雷特心理变化轨迹浅析其性格发展阶段 50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51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53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54 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 55 An Analysis of Shelley's Prometheus Unbound 56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58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59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0 报刊英语新词的汉译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 63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65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66 论《红字》中的奇异情景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 68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 69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 70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72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 73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75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76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77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78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7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81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82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Language as Seen in English Idioms 85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87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89 浅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权主义 90 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 91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92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 93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9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6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97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The Significa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in FormingWestern States Multi-culture in the U.S.100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101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10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5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 106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07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109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110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112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 11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14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 115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 116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117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19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121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22 广告英语中的隐喻研究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 124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 125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 127 小说《小公主》主人公萨拉的性格魅力 128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130 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
分析《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觉醒的女性意识 132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133 探讨图式理论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中的指导作用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135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heory i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136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 137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38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13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140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142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 144
作为失败者的淑:双性同体视角 146 中美价值观比较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49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 1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2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153 美国梦的幻灭——追问盖茨比命运的悲剧性根源 154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155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156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
157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58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
159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and Roles of Interpreters 160 探索《小王子》中主人公的性格
161 负迁移在词汇层面上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 162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163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 164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65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 166 呼啸山庄之人性的泯灭
167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8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169 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 170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171 旅游与文化
172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173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 174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 175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
176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177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178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179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180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181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 182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管理
183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84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185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186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187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188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
189 论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190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91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 192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
193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
194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 19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196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197 分析《基辅怨》中雅柯夫的“受难”主题
198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女性话语 199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200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第三篇: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2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3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6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8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9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1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 1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13 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 大陆高等教育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状况及分析 15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16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18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2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2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23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24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2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0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 31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33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 34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35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 37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38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0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蝇王》中象征意义浅析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论地理位置对中美民族性格的影响 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Heroine’s Love Tragedy in Wuthering Heights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对意象翻译的初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86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87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89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
An Ecofeministic Approach to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 93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97 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xx学院案例 98 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99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01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02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103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105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07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08 回归之路--《所罗门之歌》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110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111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13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 116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117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19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20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22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124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26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27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31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132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试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35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137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138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40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 141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142 欧亨利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144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146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147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48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150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
151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52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 153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154 苔丝形象浅析
155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56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157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158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59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160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161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 162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163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164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165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166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ETL)in Middle Schools 167 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 168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169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 170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1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 172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73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74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175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翻译 176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17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17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17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80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181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
182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183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84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185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
186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 187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188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18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90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91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192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 193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194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
195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96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97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198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19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200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第四篇:关于《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的论证报告
关于《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的论证报告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中文学号:09****09姓名:maggie kong
一、论文选题
本人2013届的毕业论文选题为: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一直以来,本人就很喜欢读一些外国文学的作品,其中《傲慢与偏见》是最为喜欢的一部作品,因此,本人的论文题目是与《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有关的。而之所以选择这一题目,理由主要有两点:其一,本人对简·奥斯丁这位女作家的喜爱,她认为妇女和男人一样有智力、有理性,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在她的笔下,女子和男子一样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妇女不必把忍耐、顺从当成美德,她们向往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缔结的婚姻。其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很具有典型性,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尤其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促使了她与达西美满的婚姻。
(一)选题意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无论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是在文学作品中,男性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宰地位。男性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根深蒂固地渗透于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就以狄更斯、劳伦斯等男作家的创作而论,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以男主人公唱主角,小说情节都是以男性为中心铺展开的。女性的形象要么是“家里的天使”,完全听任男人的摆布;要么是女巫、妖魔等令人厌恶的形象。即使是当时的女性作家,她们或多或少也都是从男性的视角或借用男性的写作手法来看待整个世界的。如范妮·伯妮就借鉴男性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描写家庭传奇。然而,这种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宰地位的社会关系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被消解了。奥斯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成功塑造了伊丽莎白这一女主人公的形象,充分展现了英国文学女性意识的鲜然勃发,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英国女性文学这一伟大传统不可或缺的链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简·奥斯丁是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作为一名女性,她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有一套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从她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傲慢与偏见》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目前国内外关于《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具有反叛精神的新女性形象,她美丽、倔强而聪慧,勇于追求梦想,她不愿为了生活牺牲爱情,所以她毅然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而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这实际上就是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女性意识。
2.小说中五种不同的婚姻观。小说写了五种不同的婚姻观,分别是以贝内特夫妇为代表的盲目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为代表的情欲婚姻、柯林斯和夏洛蒂为代表理智婚姻、简和宾利为代表的幸福婚姻、伊丽莎白和达西为代表的完善婚姻。这五种婚姻中,作者主张的是最后两张,她提倡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摆脱传统的买卖婚姻模式,这就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3.小说中对世俗礼教、父权社会的反抗。这集中体现在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这件事情上,柯林斯是一位牧师,也就是西方的神职人员,他是世俗礼教、父权主义和集中代表,伊丽莎白拒绝他,实际是对世俗礼教的反抗,反映了浓郁的女性意识。
4.作者简·奥斯丁运用女性视角描述故事情节。奥斯丁虽然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中,但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去审视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通过作品中情节的巧妙设置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对男性优越的权威加以解构,对男性的主导地位摆出了一副反叛和颠覆的姿态,对女性的聪明、智慧及自我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传达了女性为争取平等而抗争的呼声,表现出了背叛男权社会的主旋律以及先进的女性意识。
(三)研究方法及原因
至于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在综合了前人以及自身对外国文学论文写作的经验,本人暂定三种基本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追因法。但在论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若有需要,可能还会增添其他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人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前人的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
解《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现状,并借助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本论文的撰写。
2.比较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主要用来比较小说中的五种不同的婚姻,通过对这五种不同的婚姻的成因以及结果的比较分析,突出女性意识的重要性。
3.追因法。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男女在各方面都不平等,社会制度和各种保障都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在经济上被迫依赖于男性,但《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意识上已有了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这种意识的出现需要探索并追溯原因,因此采用追因法。
二、研究内容
(一)论文提纲
整篇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具体地、深入地展开论述:
引言
1.18至19世纪社会制度下的英国女性地位
2.女性意识的觉醒
2.1.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2.2.以女性本身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2.3.女性对精神平等的追求
3.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3.1.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3.1.1.追求平等婚姻,反抗传统女性价值束缚
3.1.2.杰出的反思能力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3.2.小说中男性形象的颠覆与黯淡反映的女性意识
3.2.1.被女性改造的男性形象——达西先生
3.2.2.愚蠢自负的男性形象——柯林斯先生
结语
(二)重难点及拟解决思路
本人觉得完成此论文的重点是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即全面搜集、整理、分析
各类材料,包括《傲慢与偏见》、《英国文学简史》、《女性权力的崛起》等著作,也包括一些期刊论文,在熟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地筛选,提取具有参考价值的部分,在脑海中形成对前人研究的初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文提纲的构思,对此,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解决。此外,本人觉得论文的难点是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对原著的细致阅读,深入挖掘其中的女性思想,而这部分将采用追因法与比较研究法进行探究。
三、预期价值
阅读奥斯丁的小说,始终能感受到一个女性的独特的视角,作为一位集传统与反抗于一身的过渡时期的女作家,她对英国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被福斯特誉为“女性中的莎士比亚”。她开创性地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来描述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经验世界,传达女性的意志和愿望,使人们开始站在女性的角度认知世界。她作为女性主义的启蒙者和女性意识觉醒的倡导者,主张妇女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她对于女性主义的关怀无疑为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对当代人尤其是女性来说具有启迪意义。此外,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通过描写男性形象的颠覆与黯淡来衬托反映女性意识的觉醒,这在此前是鲜少有人研究的。
四、参考文献
1.(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3.(英)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田玉霞.喜剧背后的觉醒[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9月,第21卷,第9期,P103~105.6.彭开明.论伊丽莎白的多元化性格[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24卷,第2期,P87~88.7.黄静.《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8.蔡岚岚.英国文学女性意识的承袭与勃发[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第10期,P61~64.9.朱锦锐.浅析《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J].大众文艺,2008年,第9期,P54~55.10.田玉霞.男权形象的陨落——《傲慢与偏见》 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第8期,P71~72.11.彭筱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剑南文学,2010年,第4期,P49~50.12.朱婉滢.从婚姻和财富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第11期.13.龚龑.《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P71~76.14.彭中杰.试述《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7期.15.黄婷婷.从女性视角浅析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6卷,第1期.16.张叶,李瑛.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第32卷,第5期.17.宋建华.《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J].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18.李坤,安琦.庄园生活中女权主义的体现及其局限性[J].赤峰学院学报,第26卷,第2期.
第五篇:古代诗歌中数字的独特艺术价值
古代诗歌中数字的独特艺术价值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挂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奈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别人摇扇我独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古代诗歌喜用数字,有个从少到多,从一般选用到追求神奇效果的使用过程。大体上说,数字入诗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至南北朝,鼎盛于唐。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出现了反复使用数字的诗。描写青年男子思慕爱人的《王风·采葛》,一章比一章夸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语意递增,情感深化,多次运用夸张构筑了深远的意境,使人易诵、乐背,历久不忘,此诗开创了巧用数字之先河。委婉语是先秦著作中常见的重要修辞格,它也反映在《诗经》含数字的诗中,如《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以“百岁”代死后,表达了丧偶的少妇深切思念亡夫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总的说来,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的诗人尚未能体会到奇妙多变的数字对开拓诗的意境、提高诗的思想性及艺术表现力有重要作用,加之受量词出现晚的制约,数字的自觉
选用并不多。
两汉至南北朝,以数字见新意的诗多了起来。这与诗人注重运用数字有关,也与量词的增多有涉。特别是南北朝时期,量词发展,名量词分工细密,数量增加,超过了前代,而动量词也由新兴渐入成熟。动量词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于是,在这一漫长时代中,无论是民歌,还是文人诗作,数词和量词的使用逐渐多了起来,说它们以数为主,以量以辅,融合渗透,合二为一,实不为过。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末段写罗敷夸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不妨说,罗敷有意凭借数量词夸赞了夫婿风华正茂,官位一升再升。夸张铺陈的目的是夸夫不同凡响,才干超群,是数量词诠释了“殊”字的丰富内容,终于灭掉了“使君”的威风,使他溜走了事。我们又自然想到被明代王世贞称之为“长诗之圣”的《孔雀东南飞》,其诗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托物起兴,渲染了全诗的依恋不舍、缠绵凄凉的悲剧气氛,起到了统摄全诗,导引下文的作用。紧接着,通过刘兰芝向丈夫的诉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夫,心中常苦悲。”由起兴转入铺陈,句句用数,刻画了刘兰芝是位善于纺织裁缝,明诗书达礼乐的妇女形象。曹操的代表作《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又是用饱含血泪的数字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汉末的社会**,民不聊生的现实。可见,数字在要求形象、精炼的诗句中举足轻重,是其他词类的词不可取代的。
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甚至达到了离开数字便无法成诗的地步。特别是近体诗成熟之后,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孟郊、柳宗元、张祜、李贺、许浑、杜牧、李商隐等无不是活用数词的高手。为何有唐诗人偏爱数字呢?我们认为这是诗歌本身的需要,更是数词有独特艺术价值造成的。它使数字与修辞水乳交融,互相映衬,共同开掘深化了诗意,使诗作本身产生了超出诗人构思时的艺术感染力。
一、连用性
不难发现,许多唐诗往往会句句用数,或是大多数诗句巧用数字。不少诗人在连续使用数字时表现出的创意、新奇,使数字入诗既能描绘千差万别的景色,又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怀。数字分工不同,且又浑然一体,诗意一以贯之,情感一气呵成。张祜的《宫词二首(其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首直叙其事,直写其情的宫怨诗,只二十个字,却句句有数字。用“三千里”,写宫女离家之远(“故国”是故乡之意,因这首诗是仄起仄收式,故首句第二个字只可用入声字“国”,不可用平声字“乡”)妙龄离乡背井,终生难见亲人,此句点明地点。“二十年”写入宫之久,已人到中年,这句写时间。首联用表空间和时间的数量词极力渲染了地远时久的悲痛氛围,宫女的可怜可悲如在眼前。但诗人的笔触于此未止,又用“一声”、“双泪”将宫女无法控制的泪水直洒寻欢作乐的君王面前,这两个数量词的份量和揭露深度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数量词成了全诗的灵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绝句的代表作。“两个”是点,“一行”为线,“千秋”含史,“万里”写今,景色优美,情绪欢快。若将四个数量词删掉或代之他词,则难免使原诗黯然失色。何也?因为看似平直的数量词隐含着诗人复杂的内心思想活动。尤其是“万里”,点明了安史之乱已平,船只来自万里之遥的东吴,这正是奠定该诗欢快基调的所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四句中三句用数,选用“千里”、“两岸”、“万重”,紧扣了一个“快”字——诗人心中畅快,又写船只飞快。以数抒情,实现了诗人与读者在情感上的直接交流。应该说,数量词是使该诗“行之久远”的重要因素。
至于柳宗元的《江雪》,韵脚虽押入声韵,但即使少年,也能背诵如流,大概与嵌入数量词有很大关系:诗人用“千山”、“万径”作为宏观远景,突出了“孤舟”“独钓”的特写镜头(“孤”“独”在古诗中也属数目字一类),用心品味,还有比数量词勾勒的这一画面更静谧、洁白的吗?刘叉的《偶书》:“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正是靠这把寒光熠烁的“万古刀”折射出诗人侠肝义胆的强烈个性,才使这首抒怀诗也能流传万古。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用几个数量词将日沉月升的大自然美景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给后人以美的享受。
二、可比性
世间人、事、物都有对立面,均处于矛盾的统一体中,所以汉语中才会有那么多鲜明深刻的反义词。诗歌中恰当地运用数字也会造成强烈的反差,揭示人、事或社会的本质,引人深思,使人难忘。数字的可比性,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刘禹锡的《台城》先写六朝皇帝荒淫奢侈,而最甚者当属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楼阁的陈后主:“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次写当年景象繁华的“万户千门”如今变为“野草”,令人怵目惊心。结尾以诗的语言用听觉形象挑明了陈后主亡国的原因——“只缘一曲后庭花”,便毁掉了豪华气派的“万户千门”。“一曲”与前面的三个数量词构成强烈对比,这一巨变,不正是历史上无数惊人相似的缩影吗? 读白居易的诗,常有无数不成诗的感觉。很多诗通过数字的两两对比,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感染力。“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上阳白发人》)。十六岁豆寇年华,六十岁白发垂暮,将十六岁颠倒,时间跨度为四十四年,涵盖了一个靓丽女子的整个青春年华,最宝贵的时光竟断送在深宫中,读至此,能不震撼读者的心灵吗?实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血泪控诉!“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卖炭翁》)。卖炭翁一心希望卖个好价钱,换来的却是宫中多余的无用之物,夺走的是他的活命钱。数量词的对比,引发了读者的深思和愤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长恨歌》),杨贵妃的美貌、风度、多情、能歌善舞都融入对比的数字之中了。诗人《买花》中的结尾应是唐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优秀之作:“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贫富不均,社会矛盾的尖锐,通过田舍翁的感叹,确切地说,是诗人的无限感慨,从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从而实践了作者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三、替代性
数词不同于代词,数词也与修辞中的借代大相径庭。但我们从不少唐诗中,却惊奇地看到数字入诗竟然有替代人的作用,且和修辞中的拟人、拟物或比喻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数字“两”用得极活甚妙:“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少女身着荷叶一样的绿罗裙,臵身田田荷叶中,诗人先描写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美境,令人惊叹的是第二句的“两”字,它描绘了荷花似青春少女那样鲜艳娇美,而少女的脸庞又如荷花那般红润艳丽,人花难辨,融为一体。一个“两”字既替代了荷花,又暗指了少女,拟人、拟物糅合交错,使整首诗充满了青春活力。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也是妙用“两”字、独具匠心的数字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先用“众”、“孤”两个数字极力渲染了一个静的世界,仿佛世上只剩下诗人了,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赋予了敬亭山以生命和感情。“只”虽不是数字,但此处含有“一”的意思。只有这座山脉脉含情地望着作者,诗人喜爱大山,大山钟情诗人,这拟人手法的高超运用,是因为选择了具有替代作用的数字“两”的缘故。
诗仙的另一首名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也是诗人一人,独酌无亲,冷清寂寞,突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连同明月、人影化成三人,与上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以拟人辞格,巧用数量词将冷清的场面写活了。
四、夸饰性
赵克勤先生认为,“夸张”是故意渲染以唤起注意,而诗歌是最需要“渲染”的一种文学体裁,数字的灵活运用自然成了承担这一要求的载体。数字可以突破现实生活的“形似”而创造出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寓情理之中的“神似”的境界,令人信服。运用数字,只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1〕(《夸饰》),便可成“百”上“千”地夸张,以求达到艺术的真实。这便是“辞虽已甚,其义无害。”〔1〕(《夸饰》)唐代诗人充分利用数字的艺术作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并成为后人借鉴的典范。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一个“挂”字,似无形的巨手,将硕大的白练高高挑于山前。“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之猛之高之响,惊心动魄,壮观至极。最后,又用数量词再次将夸张推向极致,这飞腾的瀑布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凌空而落?这首深深烙印在读者心田的山水诗,数字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则以数字重重地凝聚了一个“愁”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白霜。”诗人有以山写愁的,有以水喻愁的,而李白的愁无尽无休,如何来写?他别出心裁,竟以“三千丈”之长的白发喻愁,极言愁之深重,他用艺术的真实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把诗的基础和灵魂——感情,做了最大的渲染,自然而然引起了读者的深刻同情——为才华横溢的诗人长期受压抑排挤而愤愤不平!诗仙之名已含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李白善用夸张又是构成这种色彩的主要成分。特别是极能表现他个性的咏酒诗,不少诗中借数量词塑造了诗人的高大形象,抒豪情,展壮志,痛快淋漓,其代表作当属脍炙人口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诗中善用数字夸张者众多,唐代之后常有人不解夸张的用意,而是用生活的真实去衡量艺术的真实,对唐人的数字夸张诗篇多有微辞。杜甫的《古柏行》,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作者歌咏夔州诸葛亮庙的古柏树,以“四十围”极言其大,用“两千尺”极言其高,意在以古柏的高大象征孔明人格的伟大。如果机械地计算古柏的“四十围”和“二千尺”,讥讽杜甫写得不合情理,这是不懂艺术的表现。可见,杜诗运用夸张,并没脱离树大树高的原有基础。正如王国维所言:“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2〕杜甫的诗句不正反映了诗人是理想家兼写实家吗?
五、对称性
近体诗在格律上的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即中间两联一般要用对仗。对仗不仅使律诗的形式美观,雅俗共赏,而且在内容上又呼应渗透,使诗意更加深沉,是诗人刻意追求的重要辞格。选用数字嵌入对偶句中,在律诗中俯拾即是,作用非常。前面所举例诗,有不少是数字对偶句。以下诗篇,也十分典型。
被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誉为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首联和颔联极力描绘浓郁的秋日,铸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颈联中的数量词却是全诗的中流砥柱。全诗在谋篇、造句、炼字上,超凡奇特,尤以颈联为最。一些诗评家和注者已指出该联有八层意思:“万里”,地隔遥远;“悲秋”,时序凄凉;“作客”,羁留他乡;“常作客”,羁旅长久;“百年”,已至晚年;“多病”体弱难支;“登台”,遥望故土;“独登台”,没有亲朋。但对仗极工的八层意思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以“万里”统领全联,“百年”又带起全句。扩而大之,这两个极平常的数量词是全诗之总纲,所有句、词以它为核心精心选择、造句。诗人抓准了登高时自身最重要的两点:“万里”——远离故土;“百年”——人到暮年。正因如此,时值秋日,才有“悲秋”之感;客居他乡,才有“作客”之语,而以“常”字冠之,足见经常飘泊,使人自然想起“客舍似家家似寄”的诗句。这几层意思都是由“万里”而生,是对“万里”的有机补充。依此分析,“多病”、“独登台”也是紧紧围绕“百年”来写的。首联和颔联是客居他乡的秋景,尾联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百年”寓意的延伸,如果说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那么,对仗的数量词则是夺冠的基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诗气势磅礴,读之如身临其境,胸襟顿开。结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典型的流水对,语言朴实,却富于只有登高才可望远的哲理,而这一哲理又是靠表达远望和登高的数量词展现的。“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首联起句不凡,数量词相对,又与互文并用,使意境无限阔大。颔联转向特写:一夜山雨,百泉飞泻,景象秀美,令人神往。两联中四用数量词起到了视点由远及近,意境由宏大深远而清晰具体的奇特作用。常被人援引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仅对句工整,而且两个数量词如一木顶千斤,使诗句神完气足。“千帆过”,写足气势;“万木春”,写够精神。
以上简述,剖析了古代诗歌中数字的独特艺术价值。说明了巧用数字有利于言志、抒情、绘景、状物,因此数字成为诗人笔下的常客,诗中的珍品,这便是众多含数字的古诗久传不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