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带给我们的伤感与感伤
成长带给我们的伤感与感伤
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堆叠。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参杂了一些主观的色彩,从小时侯的对现有知识的信服,到现在的独立思考与叛逆,逐渐向伤感乃至感伤的演变。然后我们就越趋向于成熟,对世间的成败挫胜、生老病死多了一份自己的理解,然后用麻木用感伤去面对。
伤感是被动的,是一件事物引发一个人的情感触动,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消极的情绪。而感伤则是主动的,是一个人积极地去对某一事物进行联系思考从而得到的一种悲凉的感悟。
十二岁以前,我们还上小学。当我们舔着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买的冰棒时,我们很快乐。当我们拿着满分的考卷向同学炫耀时,我们很快乐。当我们被宣布毕业将要面临分别时,我们还是很快乐。(因为漫长的暑假将要来临)那时,我们是天真的“白痴”;那时,我们是骄傲的无知。没有什么可以撼动我们发自内心的欢笑!即使是考试失利,我们笑过后就等待下次;即使是亲人离逝,我们哭过后仍记得彼此。小学是快乐的时代。
十六岁以前我们处在中学。身体的发育引发了我们情感的“发育”。在男女生频繁交往的同时多了一层的朦胧。我们会为与某个女生(男生)擦肩而过而快乐,也会为她(他)与某人的亲密而伤感。我们会为成绩的进步而快乐,也会为排名的落后而伤感。我们会为某次聚会而快乐,也会为毕业的分离而伤感。那时,们是快乐的迷痴;那时我们是忧郁的天使;情窦初开的我们会快乐会伤感会微笑会失落。初中是快乐+伤感的年代。十九岁以前,我们学在高中。这时的我们身体和思想近乎成熟。在学习上我们失败过,在恋爱中我们经历过,在内心里我们痛苦过。但是我们仍旧会为了某个电视的情节而落泪,但是我们仍旧会去思考在这场难以割舍的恋爱中到底是谁错谁对。一路走来,面对过太多的失败和挫折我们不快乐。何去何从,在这般迷茫的现实中我们伤感着。然后我们伤感地学会放弃,然后我们感伤地寻找代替,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可以„„我们应学会无牵无挂,我们应知道在现实面前谁都不是谁的谁。高中是伤感+感伤的时代。
十九岁以后,我们活在大学或漂流于社会。我们的理智使我们不再为千篇一律的失败而伤感,我们的无奈让我们学会了麻木。当金融风暴再次吹遍全世间的时候,我们在伤感我们生不逢时的同时,还得为就业,为生活而奔波忙碌。大学如同社会,是麻木+感伤的时代。
成长让我们伤感,成长让我们感伤。在快乐失掉的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孤单,越长大越孤单„„
第二篇:我们关心儿子成长 儿子带给我们快乐
我们关心儿子成长 儿子带给我们快乐
在我们父母眼里,儿子从小就聪慧。刚上幼儿园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把课本从头到尾背出来,不到读一年级的年龄,由于跟读时,期末语文、数学双百分而被允许升入一年级,小学毕业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在余新小学唯一获奖,初中毕业时,考取了嘉兴市最好的高中——嘉兴一中,如今又顺利地读到了高二„„看到儿子快乐地成长,我们心情无比喜悦,想起了儿子成长的过程。
一、我们为儿子有良好的品德而感到骄傲 1.儿子从小就体贴父母
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儿子的数学成绩有些退步,分析认为可能是年级高了,题目也难了。有一天,班主任杨老师给我家打来电话说:“他看了我儿子的日记,日记中写道,‘我的视力一天天下降,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只能用耳朵听,可惜成绩也差了,请老师千万不要告诉我父母,怕他们为我担心„„’”。听了杨老师的话,真为儿子小小年级,就能体贴父母感动得流泪。
2.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为人正直
儿子对老师都有深厚的感情,对任课老师尤为亲切,经常给我们谈起老师的辛勤工作,才换来他们优异的成绩。在读初中时,有位老师遭部分家长的反对,而被换掉,儿子回家后我们看到他愤愤不平,流露出对老师深厚的感情。
曾经在初中担任班主任的郝老师,一直以我们儿子的事迹教育下一任学生。在儿子班上,在一位学生有点弱智,同学们经常取笑他,儿子却和他玩得最好,以自己优异的成绩和正直的品质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保护这位同学不被欺负。
因此,儿子善良的心灵,正直的品质,朴素的生活,被我们铭记在心,使我们感到骄傲。
二、和睦的家庭使儿子感到温暖 1.父母没有不良嗜好
我们俩工作几乎年年出全勤,勤奋努力,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邻居之间,从不闹矛盾,我们俩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没有不良嗜好,给儿子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2.给予儿子无私的爱
我们和儿子在一起,总感到快乐,有说不完的话,嘘寒问暧,使儿子感到家庭的温暖。
三、学习上关心爱护,排忧解难 在儿子的学习生活中,经常给我们带来惊喜,给我们家庭生活带来了快乐。但我们深知儿子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加倍关心和爱护。
1.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学习成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属正常,不必一定要得第一名。例如,一次考试中总分10分之间的差距没有质的区别。但有必要提醒:还有没有发展潜力?有没有尽力?
2.成绩下降需找准原因
遇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成绩连续下降时,应该要为孩子排忧解难,找出成绩下降的原因,争取进步。我们儿子在读初三年级的最后关头,连续二次数学模拟考没有考好,我们和儿子共同分析失分的原因,最终发现做的题型还是不够新颖,跟不上时代
步伐。需要挑选一些适合时代热点的题型练习,补上这方面的知识。结果儿子在中考中考出了好成绩。
3.注意孩子的学习动向
如果一段时间里,孩子各科学习成绩全面下降时,要及时分析原因,提醒孩子改正。本学期第一次月考,儿子的成绩下降到第13名。原因很清楚:学校10月1 日放长假7天,儿子在家玩游戏,有时还玩到深夜。通过这次失败,我们及时对儿子进行教育,指出快乐是人的本能,寻找快乐也属正常,但要注意把握好“度”,要学会克制自己。经过教育,儿子认识到了不能荒废学业,贪图享受,期中考成绩也回升到第5名。
4.注意孩子的学习情绪
孩子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为考试担心,做家长要及时鼓励。譬如说,“我们相信你,只要你努力就行”之类的话,给孩子以信心和力量。
四、正确处理和女同学的关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各种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也是必然,但保持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最美好的境界。在初中阶段,儿子和女同学之间通电话,交流作业,互相借阅书籍,我们一般不反对,因为儿子还小。我们现在对儿子要求就不同,经常提醒儿子,高中生不能谈恋爱,要为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是啊,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我们做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才能使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劳动法带给我们什么
劳动法带给我们什么
199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转折性的一年,这其中就包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简称《劳动法》”)这一重大事件。《劳动法》一共13章,107条,不到1万字的规定完成了劳动关系所涉及各个方面框架性的搭建。据此,劳动者的就业权、获得报酬的权利、休息权、职业培训、社会保险以及福利等权利有了相应的法律保障。在《劳动法》之后的20年时间里,又进一步形成了以《劳动法》为基本法,由《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等专项立法共同构成的一个劳动法体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逐步深入,《劳动法》就诞生在那个改革的年代。改革的过程中,各种思潮都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台的《劳动法》不可避免的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而她的有些理念显得也有些游离,比如《劳动法》一方面严格限制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又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约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这样,《劳动法》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很容易被规避。
尽管有着种种让我们可以“挑剔”的地方,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劳动合同制度的推行让劳动关系从“行政分配”走向“市场配置”,从而开启了一个时代。从一名法律实务工作者的角度看,20年前,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律师群体当中都有一部分律师会把劳动方面的法律事务作为自己的专门业务,但现在确已成为现实。
概而言之,《劳动法》走过的这20年,可以说是个人作为劳动主体“去身份化”的20年,是用人单位管理权“自主化”和“规范化”的20年,是劳动者各项权利以及各项劳动制度落地的20年。
一、个人作为劳动主体的“去身份化”
“正式职工”、“国企职工”、“临时工”、“外资企业职工”、“农名工”曾在一定时间内适用不同的规则,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仍然也可以看到这种区分停留在一些人或者单位的意识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规则的改变与意识的改变并不同步。但《劳动法》设立了基本规则,开启了全新的“用工”意识。作为实务工作者,执业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遵守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所以,面对曾经有效的不同身份的人适用不同的规则,我们有过无奈。虽然,我们觉得以身份方式将劳动者加以类别化,进而实行不同保护政策的规则应当改变,但我们也理解,这种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欣喜的事情发生了。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的失效,以及《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等的生效实施,除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等特殊劳动群体的特殊保护外,劳动者在法律上不再有基于身份类别的区分。
这种“去身份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劳动关系的建立“市场化”的进程。伴随着“去身份化”,劳动者作为个体,可以告别身份的束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不断转换。同时,“去身份化”也要求用人单位招到和留住合适的人才,必须给出更优厚的待遇,此前通过“户口”、“编制”等这些“身份化”要素留住人才的方式已经渐行渐远。
二、用人单位管理权的“自主化”和“规范化”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是最能体现用人单位管理的“自主化”和“规范化”的维度之一。
1986年10月1日,《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以国务院规范性文件的方式介入到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的辞退管理,即用人单位辞退职工根据的是国家的规范性文件。
1995年1月1日,《劳动法》将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作为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情形。用人单位需要制定自己的规章制度,政府不再直接介入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管理当中,而是通过审核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间接方式达到规范用工的目的。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经过民主程序和公示程序,用人单位对人的管理权进一步规范。
实践中,不少用人单位对认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干涉了它们的内部管理,但这更多时候可能是认识的误区。实际上,《劳动法》走过的20年里,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利是扩大的,其边界仅在于合法合规。《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对用人单位不论是义务,亦或是发生纠纷时的举证责任,都远重于劳动者,但这些都是对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直接干预向间接调整转化的表现,是《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立法主旨所在。
同时,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管理不再是单向性的管理,劳动者有权通过合法渠道就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介入管理制度的执行。《劳动法》以及之后的《劳动合同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促使其不断向规范化发展。
三、劳动者各项权利以及劳动制度的落地
就《劳动法》各个条文的内容看,许多规定都过于原则,比如《劳动法》第16条规定,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权利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该条并未明确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到底是书面还是口头,劳动关系建立的时间起点是什么时候,不签订劳动合同有和法律后果。这些问题,在《劳动法》之后的20年里,逐渐得到改进。当然,我们必须理解的是,我们国家的现代劳动制度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不宜以现在的观点对20年前制定的法律过于苛责。相反,我们或许更应当看到《劳动法》搭建起的劳动法框架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梳理一下《劳动法》制定后这20年与劳动相关的立法,我们会发现,《劳动法》规定的各项内容,包括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特殊保护以及社会保险和福利等都分别有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工资支付暂行办法》、《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专门立法予以具体化。
20年只是《劳动法》生命的一个阶段。她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基本的劳动用工制度,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实属不易。但我们还有更迫切的任务。现代劳动关系的发展,迫使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劳动法》的具体规定如何落实,可能还在于如何重塑“劳动关系”、如何解决劳动关系中的各种利益争议。为此,我们或许应当真正地去理解《劳动法》的灵魂:在表面的劳动关系背后,《劳动法》在契约精神、权利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实现着最大可能的平衡。我理解,一部法律,就是一个生命。作为一名劳动法律事务的从业者,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每天陪伴我们工作的法律是有温度的《劳动法》。
第四篇:春节带给我们什么
——春节带给我们什么?情况调查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所有家庭在新春到来之际都会忙年,然而春节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我通过对长辈的询问,和查找多方面的资料得出了结论。
下面是一些网友对“春节带给我们什么?”这一问题的见解:
发展财是硬道理:小时候盼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糖吃,有炮仗放.....现在想起来还很怀念。现在很多人都说没年味了,以前的盼头都没了,每天过得差不多。不过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最隆重的节日,在外的人都匆匆忙忙往家赶,在家的人都盼着亲戚朋友来相聚,这是老百姓的年味。可你想过春节的副作用吗?好单位突击花钱,想升的送礼在前,办事的舍尽笑脸,当给的再多不嫌。
胜利金融帝国:我们没让春节带来什么啊。春节就图个团圆。忙了一年了就图个热闹。人家有钱送礼。人家有亲戚要维持关系。关春节什么事儿啊?
左手上尉:不能因为失去了过节的乐趣,或因为官府收礼就取消春节,不能因噎废食吧。没有信仰的中国人已经很可怕了,你再把为数不多的精神归宿寄托灵魂的春节取消掉,岂不是让国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空虚啊。其实,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基础,也是取消不掉的。也没有谁愿意去当这个文化罪人。
pll470824:
一、几乎浪费掉一个月的工作日;
二、物价借机上涨,而且涨后大多不会降回来,影响中低收入民众生活;
三、贪官乘机“合法”聚敛,助推社会风气败坏;
四、民众被动人情往来,互送礼品多不实用,既增添个人负担,又浪费社会资源。
根据以上回答,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里的年味应经不浓了,甚至网上“是否取消春节”“春节该不该留”之类的字眼也频频出现。然而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那些认为应该取消春节的人,春节对于另一部分人还有一些“不一样”的意义。
清晨寒意:传统节日,不可去掉!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国际青年联合会:不能取消,取消了还有什么意思啊 嘉祥下岗工人:春节不能不过,假期不能没有,拿礼物走亲戚早该废除啦!比着花钱,没劲!暴饮暴食!浪费攀比成风!
苏羊年年如旧:春节三天挣平时九天的钱,取消干嘛。
从这些帖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春节对很多人来说形如虚设,不,应该也算一种放假,挣钱的工具,春节在他们眼中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失去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
春节带给我们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年之中与家人团圆的日子,是在布满烟尘的社会中一寸心灵的净土。但与此同时送礼,浪费等现象经常发生,春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还有我们对过去一年的回忆与反思,展望新的一年争取做得更好。认清事实,发现生活中的不足,努力改正。送礼,浪费等现象的发生给春节蒙上一层黑色的面纱,让一些人在社会和城市的“磨练”中已经忘却了这么一个中国人的传统。老人们看着儿女子孙欢聚一堂,享天伦之福;青年人展望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其实,春节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
第五篇:校本研修带给我们什么
校本研修带给我们什么?
冠冕堂皇的回答是实现了专业化发展。您的回答是什么? 可能的回答是:
1.确实对专业发展有帮助; 2.加重了我的负担;
3.我不知道什么是校本研修; 问题思考:
• “教师”是专业吗?如果是,我们目前处于什么样的专业发展水平?
• 什么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果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吗? • 什么样的校本研修能有效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是专业。
理由如下:
第一,国际上已广泛认同;
第二,我国早已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第三,我们每年都在填写《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表》;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专业的最本质的特征。)遗憾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还处于半专业状态。我们每天都在教书。但是,我们中是不是每个人都想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教?
实现专业化的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一个好教师在走进课堂前要明白三点件事,一要明白“教什么”,二要明白“怎么教”,三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
既然教师是专业人员,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成长定位,都应设法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竞争。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Beliner 教授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
专业成长=经验+反思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成长路径概括为: 有经历无经验→低层次的专业状况 有经验无理性→低水平的专业发展 有经验有理性→高水平的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育才干;
中老年教师需要反思自己多年以来在教学中的“得”与“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理性审视,实现经验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二、什么是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其出发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落脚点是教师专业发展。
从宏观上讲,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育科研和校本教师培训三大组成部分。
校本研修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总结升华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校本研修的基本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校本研修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
实践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校本研修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实践反思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修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育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
1.专业对话,包括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深度会谈(课改沙龙)、专题讨论(辩论)等
2.专业协作,包括听评课、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
专业引领是专业研究人员在教研与培训中的参与和引导,是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校本研修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需要教师:
• 把集体备课变为教学决策与教学设计的研讨 • 把教研活动变为替代学习与相互切磋的载体 • 把课堂教学变为行为学习和探索研究的现场 • 把阶段总结变为实践反思与经验提升的论坛 • 把管理督查变为建立规范和制度创新的试验
三、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
上海名师的三大特质是,“拥有一颗育人之心,一种坚韧之力,一腔学习之情”。这说明,有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成土壤。
教师学习活动的特点:
•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高级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探索的创新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
一线教师搞校本研修的着力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入手,改变和拓展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一个词:整合。把校本研修与日常教学活动整合,与教育科研整合,与新老教师的共同发展整合,把问题诊断与经验总结、经验提升整合。一句话,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
教师应在校本研修实践中锻炼成长。这里的“锻炼”有三层含义:第一,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常态课堂教学行为的无缝对接;第二,通过教育科研改善教学,形成研究能力;第三,注重 “三个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成为教育的“真人”。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就必须实现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洋思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借鉴。洋思的成功就在于学生学得好。洋思中学的老师们成功地实现了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讲得好→学得好)。
1、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2、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
3、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
校本研修之路,崎岖曲折,没有尽头;校本研修之峰,危崖突兀,盛气凌人。在探寻教育真谛的道路上,我愿与在座的各位同仁结伴而行,相互掺扶,去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放与雄奇,去领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无限风光,谱写人生的瑰丽和生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