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中国化企业文化

时间:2019-05-12 12:0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与中国化企业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与中国化企业文化》。

第一篇:《论语》与中国化企业文化

《论语》与中国化企业文化

作者:爱维龙媒 段俊平

作为中国企业,在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时,一定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原则,脱离了这个基本原则,企业不仅不会走远,就连生存的根也没有。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使命的确立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和制定企业价值观时,一定要走中国化道路。企业的责任有多大,企业的市场就有多大;企业的理念有多高,企业就能走多远。企业文化中国化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并建立中国化的道德体系,从而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式伦理道德的集大成者,如果企业读懂半部《论语》里的伦理道德,并把它落实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上,就有可能避免三鹿和双汇的沦落。

孔子的《论语》告诉我们,企业道德经营必须注意三个原则:一是诚信原则,二是义利原则,三是仁爱原则。

1.诚信观

诚信伦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中国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论语》中孔子说 :“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企业道德经营的必备要义。儒家常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先决条件就是诚信。

诚信是我国传统的商业道德。早在战国时,对商业活动就有“市价不二,国中无伪”的要求。在商业发达的明清之际,商家无不标榜诚信,也大都“以儒道经商”。晋商与徽商就是中国古代以诚信经商势力最大的两股商业力量,梁启超说,晋商“笃守信用”,徽商亦“贾而好儒”,能够“以诚待人,以信接物”,良

好的信用文化成了商家们的成功之道。

诚信是现代企业的黄金品牌。时至今日,许多知名企业已经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海尔的高层管理者将不合格的冰箱砸掉,就是要实现对市场、对消费者的承诺——“决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海尔冰箱流向市场”。“诚信”是品牌,也是无形资产。国际上许多大企业都很重视诚信伦理。比如,IBM把诚实作为企业的座右铭;松下公司把“赢得人们的信任”作为企业的价值观;诺基亚把“科技以人为本”作为自己诚信的实质。

企业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基础,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确立价值观必须纳入的内容。当前中国企业一个突出问题便是诚信缺失。企业“诚信”缺失危害很大,可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许多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因为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作为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以及三鹿和如今的双汇就是最好的明证。加强现代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最基本保证。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确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已深入人心,对其再赋新意,让其再植灵根,对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大有好处的。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规范和开展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避免三鹿和双汇悲剧重演的重要法宝。

2.义利观

《论语》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取。由此延伸出来的义利原则也是企业在道德经营中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

孔子又在《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以坚持道义为快乐,小人以追逐财利为快乐。在经济关系上,义是处物质利益关系的最高准则,所有道德的人都要遵守,做到在物质利益前不做非分之想,不贪不义之财。《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义利观的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都是主张先义后利,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这里就包含了把义和利统一起来的思想,认为在义和利发生冲突、不可兼得时,强调义重于利,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谨尊仁义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顾客,后自己获利。“不义之财不可得”,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企业职业道德具有主观上的“利他”性和客观上的“利己”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利他”是“利已”的前提基础,“利己”是“利他”必然结果。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而去致富,其富才能持续下去。“义”是“利”的手段和途径。企业在实践中视顾客为上帝,对用户负责,必须会赢得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提出“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原则,就是指中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在孔子的伦理道德论述中,以“义”作为评判企

业和人的行为的道德原则,这里的“义”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企业若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考虑它所承担的“义”,没有履行它的社会责任,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抛弃。例如“三鹿奶粉”和“双汇事件”就是把利放在了第一位,而把义丢到了脑后。中国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伦理道德,是企业构建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哲学理念之一。

仁爱观

儒家伦理道德的另一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曾提出“与人乐乐、与众乐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企业道德建设中,如果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很重要的部分,如果秉承 “与人乐乐、与众乐乐”的价值观,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危害社会及人民利益的事件了。

孔子《论语》里企业道德经营必须注意的诚信原则、义利原则和仁爱原则是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原则,它是企业常青的必然保证。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当然是夸张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实践价值。然而,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的确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儒家伦理或嗤之以鼻,或束之高阁,或只从纯粹哲学的角度去发微探幽,而忽略其作为一种实践哲学的现实意义。儒家文

化不像人类历史上许多灿烂一时而终归湮灭的大文化一样已经失去了深度和存在的价值,而是有着辉煌的发展前景。

中国企业已融入全球化经济。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应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儒家伦理这笔文化遗产,探讨它与经济现代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在传统与现实、文化与经济之间建立起富有生机、富有新意的内在联系,从而使传统文化的优势真正服务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走一条中国化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第二篇:企业文化三要素与《论语》三句话

企业文化三要素与《论语》三句话

孔子的这三句话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意思就是学习、朋友和宽大的胸怀是人生三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做到这三点,就是个很有修养的君子了。那么我们把这话推广到管理中来,我们会问:为什么孔子认为学习是很快乐事,我们在这儿学习总是觉得很枯燥啊?为什么朋友来了,就要高兴得不亦乐乎?为什么人不了解我,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误解我,我还不埋怨他?

1.学而时习之,组织的学习

我们就要注意孔子那时的年代,还没有学校,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孔子那时也没有太多书籍,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认为学问不像现在人所理解的那样,是单纯的读书,学知识。孔子认为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中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做学问时,要随时思考,体验,反省,从生活中得到启迪。如果你这样做,使得自身的思想修养有所提高,这难道不是件很高兴的事吗?如果把孔子看作一个管理大师,从这句话上,他就是开宗明义交代了管理方法是从哪里来,管理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样去做的问题。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它植根于现实,植根于企业管理实践,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学习,要善于观察学习,要善于思考、体验和反省,做到“学习时习之”,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的发展。“学而时习之”不仅要求管理者要这样做,而且还要求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这样做,要求员工努力学习,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对公司的问题提出看法建议,从而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形象和无形资产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难道不是一件让董事长们高兴喜悦的事情吗?现在的组织管理问题一直是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建立一种更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形势的企业组织,就必须提倡企业不断探索,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以塑造竞争优势。这与今天浒的学习型组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www.xiexiebang.com,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

织理念是非常接近的。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早已提出“学而时习之”进行社会文化建设的几千年后,中国企业还要向国外去寻求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真理,这不能不让我们在遗憾之余,产生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的迫切性。

一代大师孔子一生追求着学问也弘扬着学问。他认为学问是要普及大众的。这对于我们在管理教育的工作上的意义也是深远的。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兴起是近年来的事,在教学方法上有许多方法。人们普遍认为管理是可以传授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教育的只是所谓的科学部分,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科学是可以教授的,艺术也是可以传授的。因为学问不只是知识,它是从实际工作中来的,是从生活中来的,孔子的一生讲究的是做人做事,而做人做事恰恰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孔子一生的光辉所在正是他以自身的身体力行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不可超越的艺术形象。管理的教育应该注重两方面的结合。

2.有朋自远方来,企业家的寂寞

孔子讲了学习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之后,接着又讲管理人员,尤其是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企业家和高层人同要准备的一件事,忍受寂寞。怎么说呢?一个人要创立一种事业,常常要忍受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提出新观念或要进行改革创新,通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会受到排挤。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有新观念的人总被视为怪人,除非他的想法有朝一日成功了”。创办一个企业也好,提出新观念新策略也好,进行新产品开发也好,都会碰到若干的阻力。有时候,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压力管理”。当人心中存在着巨大的压力时,他越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古来圣贤皆寂寞”,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决心要把企业做强做大的压力很大通常无人倾诉,是必须要甘于寂寞的。但是,“今天穿草鞋是为了明天穿皮鞋”,今天的寂寞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终有一天你能得到众人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做企业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去经营,合理地排解心中的压力,自然会有人了解你投奔你为你出谋划策。

一个管理者的新策略还未被别人了解,一个管理者正为企业的强大着想时,往往是他寂寞的时刻,这时刻,有个志同道合的人来了,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孔子的思想穿越了几千年得到

了多少人的研究,多少年来孔子是多么的寂寞又是多么的高兴呀。这样就懂得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3.人不知而不愠,追求组织内部的和谐

接下来孔子又说了,新的措施没被别人所了解,也不要怨天尤人,要有耐心地说服别人或反省自己,这才是君子、优秀企业的做法。例如,新产品刚投入市场,还未被消费者普遍接受或销售陷入困境之际,企业内部就会忧心忡忡,生怕计划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常会引起内部部门的争议。如产品开发部可能会指责生产部质量控制不力,而生产部又可能指责产品根本没开发好,销售部门则可能抱怨自己是冤大头。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会导致企业内部士气的下降。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难处,需要互相体谅,要了解别人做到知彼,又要反省自己做到知已,而不怨天尤人,先要使组织内部和谐稳定,积极地寻找原因进行改进和说服工作,使企业团队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努力使产品得到顾客的理解与青睐。即使产品最后不成功,也不要因此而使企业团队产生严重的思想包袱,而用一种建设性商榷性的态度去分析原因,鼓励下属,进行指导。这样企业才会真正地团结大家,增加团队凝聚力,这样的企业难道能说不是优秀的企业吗?“人不知而愠”还表现在企业管理人员对待员工的态度上,当企业员工不明白不了解管理人员的决策时,往往会把工作弄糟,这个时候管理者不能一拍桌子大加指责,也不能心存成见,影响员工以后的工作。这时候管理者要做两件事,一是反省自己的决策是否真的正确,反省自己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员工进行有力的指导工作。孙子兵法中曾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然员工不能理解你的指导,在这方面你是有责任帮助员工指导员工的。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不怨天尤人,而是采取积极的措施,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必须有很好的风度与修养,但是他却做到了,这难道不是优秀的君子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吗?由此看来,孔子的企业管理思想是追求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管理者素质,这在现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有人说东方管理注重追求和谐,西方管理注重追求卓越。这实在是不同文化背景在管理上的反映。孔子时代,国家动荡,诸侯兴起,民心思定,而正是这一现象奠定了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基调追求安定、知足和和平。而西方则受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崇尚竞争,以竞争配置社会资源,这种现象被亚当斯密喻为看不见的手而响誉全球。然而在中国人看来,竞争是痛苦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得企业和中国人不得不在“和谐”中追求“卓越’,东西方文化需要交流融合,以管理的趋势看,将来的管理必将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体,或在和谐中追求卓越,或在卓越中追求和谐。

连贯起三句话,孔子在这里所要说的是企业管理的三大要素:一是在组织内部构建浓厚的学习气氛,要有学习的精神,并要能坚持随时温习。二是要有企业家精神,要有毅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不半途而废。三是构建企业内部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家要有着良好的胸怀。这样才能得以顺利地推行管理。

第三篇:《论语》新视角之企业文化

《论语》新视角之企业文化

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里面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并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如:在困境中应该怎么做,怎么交友,怎样制止犯罪,怎么去努力实现自我等。在21世纪的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问题完全可以被企业吸收并运用,从而丰富企业文化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稳妥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营养来充实、丰富企业文化。

关键字:论语;企业文化;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

引论

《论语》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是备受推崇的。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人们的关注焦点不同。在以前《论语》这本书大家更加注重的是它的教化作用;在当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论语》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被称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倡导“经济道德合一说”,并著书《论语与算盘》来宣传自己的经营之道。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著则指出:“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由此可见论语对现代企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自企业文化诞生以来就一直有人讨论,总的来说分为“五、四、三、二、一”五类分法。企业文化专家刘光明在其著作《企业文化》当中把企业的文化层次分为了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国内学者大多把企业文化分为三层,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他们是把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合为制度文化的,即制度文化包含了行为与制度的内容。和刘光明先生相同分法的还有陈军、张亭楠等人。事实上,三层面与四层面的内容是一样的,都包含了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只不过四层面的划分更为大家所接受,国际上也通常承认并

采用四层面的划分,所以本文采用的也是四层面划分法。

本文主要讨论《论语》对打造现代企业文化精神的意义。应该说,《论语》

是一种人生哲学,以阐述做人道理为主,它和现代企业文化具体有什么关系呢?

它又是从哪些方面丰富了企业文化?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地论述。

一、对企业文化中物质层的影响

企业的物质层文化是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

质形态加以表现的表层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是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论语 为政》中说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不将就诚信,诚信的作用在古代就很被人们所重视。比

如,周天子属下各国之间举行会盟、订立合约,都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程序,国

君为了保证合约的实施或者表示自己的可信任,有时会将自己的儿子(一般是作

为君位接班长子)作为人质抵押到对方的国家,直到约定的内容完成。在市场一

体化的今天,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各种商品的层出不穷,什么才能使企业的产

品更加占据市场呢?近几年各大媒体不停的报道出假冒伪类产品,各种法律也相

继出台惩戒这种不良行为,现在甚至提出了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诚信经济,企业的产品想要更好的站稳市场,诚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好的品牌,好的质量,老百姓才会相信,产品才有市场。但是《论语》的诚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卫

灵公第十五》中说到,“君子贞而不谅”,这里的贞有两种解释:一,正;二,大

信。谅:小信,意思是不问是非地死守信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坚持正道

但是不固守小信,这也正好推进了当代企业的实际操作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可

看见手”与“看不见手”在变化莫测的具体体现。

《论语》中体现了很强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就其实质就是人本思想,《论

语·颜渊》中说到,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就是说,没有千千万万老百姓这样的小溪小河,大江大河就成了无源之水。一个

由于企业自身物质文化导致脱离老百姓的企业是失败的,没有老百姓,失去老百

姓,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销售界一直有这样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

这句话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它说明了客户的重要,企业应该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

基本出发点,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注重人的因素,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做老百姓需要的,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尊敬消费者,这样,企业就有了

活水之源,就有“天下谁人不识君”,就能越做越大。

二企业文化的行为层

行为层文化是指员工在生产经营及学习娱乐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员工对

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企业对员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企业与员工二者是

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企业,只有当二者的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中达到

一定的平衡,这个企业才是健康的企业,是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也才能在当前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论语宪政第十四》中记载写到,或曰:“以德报

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当然,这也不是一些人

所理解的斤斤计较,这是一种企业内部交流、互动,这种互动是建立在员工日常

生产经营与生活中,是在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它构建了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地基,它是由所有员工一起创造的。对于员工来说企业的行为文化如何是十分重要的,那是员工价值体现,如果在一个企业当中员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其看来,这是对其人生价值的一种否定,这样的话,怎么还能希望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尽心尽力的工作风奉献。同样,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行为文化也是不容忽视的,从企业文化的行为文化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员工创造了企业文化的行为文

化,离开了员工,谈一切的企业文化都是空洞的。故此,在企业中要讲究“德与

容”之外,德,就是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树立好的行为风向标,让员工有方向,有目标,在通过文化制度的管控,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人的双赢。容,这是企业行为文化的具体层面,在上级领导与普通员工的交流之间,在普通员工的彼此之间,要宽容,要理解,要在“德”的指导下,相互如血与水

一样的交融。一个企业,只有在“德”“容”的交融下,这个企业才是健康的,才能良性的发展,才能实现企的发展,员工的进步。

三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影响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与一定限制的文化,它

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论语》强调管理上的道德力量,要求为

政者正人先正己,在严于律己的基础上引导百姓向善。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道德的规约比起法律的威慑更重要、更有效。《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在回答季康子的问政时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谁敢不正?”意思是说政治就是端正。你

率先端正自己,谁敢不端正?他认为为政者以身作则才能获取信任,进行管理和

统治。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你搞政治为什么要用杀人的办法?你如果想做好人,老百姓也就跟着好起来。君子的道德象风,老百姓的道德像草,草随风倒。在此篇中孔子还提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就是

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歪邪的人上面便能够使歪邪的人也改正过来。《论语·子路》

篇中孔子在回答子路问政时说:“先之,劳之,无倦。”意思是说自己带头,大家

努力就不疲倦。另外在此篇中,孔子还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意思是自己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也办得通;自己行为不正当,发命令

也没人听从。在现代企业,如何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素

养显得至关重要。领导者自身行为端正,积极作出表率,以身作则率先成为企业

精神的体现者,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

在今天市场经济和法治的条件下,《论语》的礼治思想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论语》的礼治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要一方面要依法办事,依制度办事,讲原则、讲正气,另一方面,要讲人情味、讲人性。在《论语·八

佾》篇中孔子是这样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

人如果没有仁爱,哪还讲什么礼乐。也就是说没有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凭依,哪

还谈得上外在形式的礼乐。《论语》特别提倡“礼制”,在《论语·学而》篇中有

子是这样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从中可以看出,“礼”是对人对事的重要

衡量标准。“法”在这里是法则、法规的意思。公司员工的行为以及企业的经

营活动不仅要符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允许的范围之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认为:中国的企业应当“以法治企业”,“以德教化人”,坚持走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路径,而儒家以修身为本的人文

教化的资源对我们的企业建设便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④

四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

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论语·子路》篇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维护的是大目标上的一致,就算个别细节上显得有违

别人的情面但是大节不亏,终是有利于他人的,而小人则会刻意维护细节上的统一,将就肤浅层次上的义气,而放弃相互间的责任。“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

就是这个意思。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如果说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的精髓,精神层的好

坏直接决定着这个企业的生存能力,其精神层次是好的、健康的,那么我们可以

由此知道其文化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都是健康的,整体是良性的,就算可

能当前处于一种低迷期,但千万不要忽视这种企业的爆发力,因为它是一个整体,全体员工集体意志的体现,这种意志是遇山开山的,锐不可当的。良性企业的意

志是君子统一的意志,相反,小人意志的统一是非良性的,这种企业是兔子的尾

巴,长不了,垮台、破产是迟早的事,更不用说继续发展,实现员工的价值了。

结语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吸收其精华对于建构现代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这有利于企业诚信文化

建设,有利于企业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企业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有利于企

业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如,仁、义、礼、信。这些精华应该运用到企业的运作上面来,现代企业的运行更加注重其人文效

应,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十分重视人的因素,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认

为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在现代企

业中,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运用《论语》的智慧它可以为企业在改善领导、团结员

工、开发人才、服务顾客、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协调内外关系等方面提供

有益的启迪,做到真正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注释:

① 涩泽荣一(日).论语与算盘 [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②李宗红朱诛著.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1月1版.第7页

⑤包晓闻.宋联可编著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347页

参考资料:

[1]贺绥世.论语新识 [M].湖北:武汉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孔健.孔子的经营之道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3]潘乃樾.孔子与现代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4]蔡希勤.半部论语治天下[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者。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又不实际联系,那么,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以及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发生的教条主义错误,即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发生的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形象而生动地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心态和做法:‚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在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是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但是在统一个原则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地道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地原理和十月革命的经验,经过加工提炼而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善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体现出民族化的形式。毛泽东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继承。这种优势使得他能够充分地援引中国人熟悉的警句、名言与谚语,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使得毛泽东思想无论在表述方式上、语言方式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古语新用的实事求是,如两个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领导全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

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的思想从这种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明确要求全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之在中国具体化当作以项伟大的任务来抓。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务,‘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思想路线。

四.重大的历史成果毛泽东思想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毛泽东思想就在酝酿过程中,至其产生,大致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以及在形式上民族化的过程。体现于其中的本质是对中国国情和革命规律的认识,即在适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认识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整个过程始终体现着实践—理论—实践、个别—一般—个别、群众—领导—群众的基本规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等,标着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篇:周恩来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十

月革

命的伟

大胜

利极

大地

激发

了马

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广泛传

播,而西

欧又是

马克思

主义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的途径。留

学期间,他视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中国

实际

问题的强

大的思

想武

器而学习和

研究,在理

论和实

践上

对马

克思主

进行

了广

泛的传

播,为马

克思主

义在中

国的胜利

作出了

大的贡

献。本

文首

先分

析了

周恩来革命

民主主

义思想

形成的背景,在此基

础上对

留学期间

周恩

来的马

克思主

义思

想的形

成和

国后

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

义进

行了详细的分

析,为相

关研

究提供

参考

据。

关键词:

周恩来;马克思主义;留学

1.民主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周恩来生

于1898

年。这个

时代的旧中

国,其性

质是

半殖

民地半

建社

会,它

表明

了中

国人民

在饱

受旧

式的封

建主义的盘

剥之外,还

要苦苦

地承受被

强硬

输入的帝国

主义的压迫

。帝

国主

义和

封建

主义这

两座大

山的横

压,使

内阶

级矛盾

和民族

盾异常

尖锐,因

而使

民主革

成了

中国

人民渴

国家

独立

和自

身解

放的必

然选

择。这

样的国

情也

必将

定周恩

来在一出

生就要

感受国

破家

寒的气息。但

年的周恩

来被

过继

给叔父

家后,在嗣

母陈氏的倾心抚

育下,却受

到了的良

好的家庭

育。周恩

来十岁时

到表舅龚

荫荪的家塾寄

读。龚“是革

新派人

物,结

识同盟

会成员,赞

助革

命,常向

周恩

来介绍

些新思

想和时事

政治

知识”,他

里有很

多古籍

藏书,还

有一

些宣

传近代科学

和西

洋文明的新书

与报刊

;龚自

己在行

为上

头剪

辫子,不迷

信,主

张男

女同

学。塾师周先生学

识渊

博,思

想也比

较开

明。周恩来向

塾师

学了

许多

文化

知识,同时

学了不

少的社

知识,扩

了视

野,启发

了思

想。嗣

故后,周恩

来周围的生

活陡

然发生

了变

化。呈

现在周恩来

面前的局面

是,债

台高

筑,每次借

债饱受

鄙薄和

漠,可封

建家

庭好面

摆阔的陋习

仍旧。现

实生活

中一

切活生

生的惨痛事

实见

着封建

没落

家庭的腐朽和走

向衰

败的必然

势。

1913年8月,周恩

来入读天

津南开

校。这

里新的社会

生活和

近代社

会的空

气为周恩来的思想发

展提供

了肥沃的土

壤。但当

时的中

国是内

忧外

交织、民

族危

机深重,这诸

种因素的综

合作用

推动着

周恩来爱

国主义

和革命

民主主义思

想的继

发展。在南

开求学

时期的周恩来,思想激

进,自身的品

德修

养也为

人崇

敬。

这连同

他的卓越的组织

能力一

道,为他

今后实

现向

马克思

主义者的转变

准备了

必要的条

件。

2.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7年9月

到1919年4月,周恩来

留学

日本。日

本是亚

洲地区唯一

深受

中国传

统影响

而现在却

己完

全实现了

西方

式的工业化和

代化的国家。由

于在国内受

到抑制

和挫

折,中

国的年

轻人

把日本

看成是变

革的温床,在那

里可以

学到现

代自

然科学

和社

会科学

方面的知识。对

十月

革命

前中

找救国道

路的情

形,毛泽

东曾

作过这

样的描

述:“先

进的中

国人,经过

万苦,向西

方国家寻

真理”。“要

救国,只

有维

新,要

新,只有

学习外

国,日本

人向

西

人学习有

成效,中国人

也想

向日

本人

学。”20

世纪

初出现的这

一空前的留日

热潮,虽

然有

其深

刻的社会

背景,但

绝大

多数留

学生的一个

共同

目标

就是

着救

亡图存

。周恩

来也

正是

为了探

寻救

国道

路,在日

本开

接触

马克思

义的。

时的日本,社

会主义运

动风

起云

涌,马

克思

主义得

到了广

泛传

播。日

一些

初步

接受

马克

思主

义思

想的社

会主

义者

相继出

版了大

量介

绍和宣传

科学社

会主

义的著

作,如

片山

潜的《我的社会主义》、界

彦的《社会主义纲要》等。

这些

书虽

然还没有

完全摆

脱各

种非马

思主义的影

响,但

比较

正确的剖析了

资本

主义的种种弊

病及其

产生的原因,指出了

社会主

义必然

代替

资本主

义的客观历

规律

和实

现这一

规律的正

确途

径。十月

革命

利后,马

克思、恩

格斯的一些著

作、介绍

克思主

义及

反映十

月革

命的书刊和

其他进

步书刊,更是潮

而来。中

国的一些马

克思

义者先

驱,如

大钊,李

等人,也是先

于周恩

来在日

本接触

和学习马

克思主

义的。在这个

时期,周恩来的思想发

展历程

和李大

钊、李

达、毛

泽东等

人基本

上是

同步的。周恩

来是中

国共产

党内

为数不

多的最

早接

触马克思

主义的人

之一。

周恩

来在这

里主要研

究社会

科学

领域,热心

地研读

政论

书籍,对

于“新

潮尤

所切

望”。在此期

间,周恩来

以极大的热

情,研究

社会

主义

和学习

马克

思主

义。他仔

读了

德秋

水的《社

会主义

神髓》、约

翰·里

德的《震

动环

球的十日》、河

肇的《贫乏

语》等

作以

及《新

社会》、《

放》、《改

造》

进步

刊物。特

别是河

上肇

主编的《社会

问题研

究》,从第一册起

连载

了《马

克思社

会主

义的理

论体系

》,介绍

了《资本

论》等

马克思主

义名

著,在第四册上

还刊

载了《工

资劳

动与资

本》全

文,“马克

思的全

部天

才正

是他

回答

了人类

先进

思想已

提出

来的种种问

题。”周恩

来通

过认

阅读

和仔细

研究,对于马

克思主

义的基

原理

有了一

个比较

统的认

识。

在通过

对马克

思主

义学

说的接触

之后,又加以

对日本

下层人

民的切实

考察,周恩

此时的思

想有

了一

大转

变,“我以

前所

想的‘军阀

’、‘贤

治’这

两种

主义可

以救

中国的,现

在想

想实

在是

了。”1915年7月

到9月,日

本爆

发一

场劳

动人

民自

发进

行反

抗斗

争的“米

动”,这

场群众

动给

周恩来

刻的刺

激。一

方面,日

本社会

所暴

露出

来的各种

日益

烈的深

层社

会矛盾,加

深了他对

日本政

治制

度的怀

疑;另一

方面,运动中

所爆

发的人

民群

众力量的伟

大,使

周恩

来相信

民是

历史的主人。“元

老、军

阀、党

阀、资

家……从此

后‘将

何所恃’?”而这

正是马克

主义学

说中的阶级

斗争学说在现实社

会生活

中运用的真切

映。

周恩来从

研究

各种“新

潮”中开

始接触

马克思

主义,并

被这种

新的主义所

鼓舞。这

标志

着他

在思

想上

己经发生

了很

大的转

变,成了具

有初步

共产

主义思

想的革

命知识

分子。

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1920年11月,周恩来

赴法勤

俭学。虽然

在日本留

学期间

周恩来

就已经

接触到

了马

克思

主义,“在赴法国

之前,我从译

文中

读过《共

产党宣

言》、考

基的《阶

级斗

争》和《十

月革

命》。”但是

他在确

立自己的终

生信仰

问题

上,却

仍在继

续深

入细致地

思考

着。善于

思考,在重大的抉

择面前

保持

特别审

慎的态度,是

周恩

来一

贯的作风。五

四运

动期间

在被羁押的时

间里,周恩来就

重新认真

思考

了许多

问题,对严

酷的社会

现实

有了更清楚的认

识。周恩来在后来写的一封讲到

自己确

定走共产主

义信仰的信中

说:“思

想是颤

动于狱

中。”他还

说过:一种

生命意

识的萌

芽,“是

从这

个时候开

始的。”出

狱后,周恩来

便逐步

走上职

业革命

家的道

路。

周恩来

赴法

勤工

俭学的目的很明

确,就是

要到

欧洲

特别是

英国去

实地考

察,以便

从世

界先进

地区

发展的大

趋势中,把

握中国

未来的方

向,“主

要意

者,唯

在求

实学

谋自

立,虔心

考查以求

了解

彼邦社

会真相

决诸

道,而思

所以

应用

之于吾

民族间

者。”但是初

到欧

土极目

见却是一

萧条。欧洲社

会的现

状既

然是如

此的毫无

安定

所言,那么

当时中

国的思想

界中

那些

曾经想

效仿

西方

社会的演

进模

式以推

进中

国社会

进步的信念亦便

摇了。周恩

来也

同中

国多数

先进

分子一

在思

考着

究竟要

选择

一条

怎样的更加

合理的社

会制度

以指明

类社会

和中

华民族

前进的道路

。为

此,周恩来

采取

种方式广

读博

览,汲取

各种思

潮,在纷杂的思

潮中,以审

慎求

真的态度,“对

于一切

主义开

始推

求比

较”,寻

找自

己的方

向。他

在给表

哥陈式

周的信中也说

明这

一点:“弟

之思

想,在今日本

未大

定,且既

来欧洲

取学

术,初

入异

邦,更

敢有所

恃,有所

论列

”,“至若

定主

义,固

非今日

以弟

之浅

学所敢

定者

也”。此

时,摆

在他面

前的有

两种

可供

选择的社会

改革

途径,其一是

以英

为范的渐

进方

式,“不

改常

态,而

渐进的改

革”,以

“保守”之

法以

达到

成功

地改造

社会。其二

效法

俄国,采

革命的手

段,以

“迅雷

及掩

耳”之

势“一

弊”。当

时的周恩来

并没

有马上做

出结论,“躁

进与

稳健

之说,亦

难定”,“若

在吾国,则积

弊既深,似

非效法

俄式

之革

命,不易

收改

之效;然

强邻

处,动

受制,暴

动尤贻

其口

实,则

又以稳

进之

说为

有力矣。

执此

二者,取

俄取

英,弟原

成见,但

以为与

其各走极

端,莫

若得

其中

和以

国人。至

之时,奋进

力,则

弟终以

为勇

宜先也

。以今

日社

会之

麻木

仁,‘惊

物议’,虽

易失

败,然

必于

此中

乃能

求振

发,是又

弟所

深信

者也。”可

见,在俄英

两种

社会

造方式

中,周恩来虽

然没有

完全

择那一

种,但

是到真

正付

诸实

施的时

候,很明

显他是

倾向

于后

者。

当时的欧洲

在历经

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非

马克

思主义

潮泛

滋生。此

时周恩

来的思想尚

未定型

马克

思主

义,故而

也曾一

受到

无政

府主

义的影

响,相

中国

以走“地

自治”的道路,“中

央集权,本非

大国所

有,而

国民族性

之庞

杂,尤

期实

现,故

地方

自治

时也,亦

也”。这种

思想

和毛

泽东

早年

在长

沙时的“新

村自

治”的思想

乎一

致。毛

在1920年

冬已经

成长为

马克

思主

义者

了,可是

就在这

一年的10

月,他

还在积极

从事

湖南

自治

动。只

不过,毛

泽东表

现在实践

上,而

周恩

来此

时只

在思

想上有

主张

而己。周恩

甚至

还还

表露

出过

产业救

国、教

育救

国的思

想,认

为“吾国

今日

大之

患,为产

业不

兴,教

不振……产

业与教

育之

振兴

兼程

进,根

本方

面只

多着

一分

力,表

面上的军

阀资

政客

便动

摇一

块,此

种向下

宣传,吾

以为

较空言

哲理

造者

强多

矣。”在成长为

马克

思主

者之

前的周恩来,其

想比

较混

乱,这

是中

国大

数早期

克思

主义者

思想

转变

前所

经历的一个

共有的阶

段。毛泽

东也曾

说到他的“思

想成了自

由主

义,民主

改良

主义,乌托

邦社

主义

平等观

念的一

种奇

怪混

合物”,也

曾经

“赞

同许多

无政府

主义的主张。”可

见,这

是一个

人的世界

观转

变时

期的一种常

见的现

象,正

确的世

观的确

立往

往要

经历

思想上的一段

糊凌

乱的过

程。

周恩来在欧洲通

过实

地考

察以

及对各

种不同

思潮的冷

静观察

推求

比较之后,认

为:英国的基

特主

义“近

已见

衰”,并

且“在英

国始终

也没

有大

兴盛

过”;无

政府

主义的“自

由作

用太

限制,处

在这样

旧势力

盘踞的社

会里,而

要解放

一切

强迫,解

除一

切束

缚,所

以便容

易流

空谈”。最终

认定

有俄

月革命的道路

才是

正确的,“我们当信

共产主

义的原理

阶级革命

与无

产阶级

专政的两

则,而

实行的手

段则当

因时制

宜!”

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在思

想上树立了

共产

主义

念的同

时,周恩

来也

于1921年

经张

府、刘

清扬

介绍,加

入了

中国共

党组

织。周恩

来作出

这个决

定,决

不是轻

易的,“他

在日

本时

就接触

到马

克思

主义,以

后经过

五四运

动风

暴的洗礼和

半年狱

中的沉

思,又

到欧

行实际

察和

对各

种新

潮进

行比

较推

求,前

后经

三年

左右的深

思熟

虑”。正

因为

对于

马克

思主义

信仰的确

是基于

间之久的一

种审慎的态度

上,周恩

来在确定了

这种

选择

后便

亦没

有过

任何的游移

反复,毕生

为其奋

斗直

到最

一息。

1926年

底,周恩

开始

中央

书记。次

年夏进入

政治

局,之后

便一直

参与

领导

党中

央的各项

工作。在此期

间,党

发生

了多次路线斗争。面对着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

求是,对

党的历

史上的“左”

右倾

错误

进行

了科学的分

析与

批判,对

错误

线的扭转起

积极

作用。

民主

主义

时期,我国

始终处

在一种内

忧外患的状

态,内有

新旧

军阀、封

建欲

孽、买

办官

僚,外

有帝国

主义列

强。要想

摆脱

束缚,走上

独立

主的道

路,必须

根据

本国国

情,具体

问题

具体

分析,才能

更好

地解

决问题。周恩

来也

一直

认为要分

清敌

我,团结一切

可以

团结的力量。

然而,如

何团

结?则需

要对实

际情

况作

一步

考察。

革命

败后,中国

革命

进入

了极端困

了历

史时

期。面对

国民

党反动

建立的法

西斯

统治,中国

共产

从客

观实际

出发,领导

中国

人民在两种

不同的环

境下

取的不

同斗

争形

式之一。它即

是在反革

命力量

统治

严密的城市,不

怕敌

人残

酷的白色

恐怖,把

党的组织转

入地

下,坚持

秘密

工作,并利

用各

种渠

道,在国民

党反

动派

统治

区的“内

线”进

行各种

形式的斗

争。周恩来作

为白

区工

作的主要

负责

人之

一,他正

地分析

了当

时国

内的政

治经

济形

势、白

区的特殊工

作条件、党

组织的状况

和群众的情

绪、要

求,提

出了一

条从实

际出

发,紧紧

地依

靠群

众,利

一切

方法,机

警、灵活

地进

行革命斗

争的白

区工作

方针,对白

区工

作的开

辟、白

区的党的建设等

方面

都有

着重要的贡

献。

之,继

了五四

运动的科学

和民主

精神的周恩

来,在留法

工俭

学期

间经过

刻苦

学习、推求

比较

和具

体的斗

实践之后,思

想实

现了质的飞

跃:信

仰马

克思

义,确

信阶

级斗争

无产

阶级

政“两

大原

则”,明

确主

张消

灭资本主

私有

制,建

共产主

公有

制,为“共

产主

义”奋

斗终

生;创建

了中

国共

产党

欧支

部和

旅欧团

组织。

所有

这些,标志

着周恩来

已经成为一个

坚定

马克

思主

义者

了。

参考文献

[1]

姚桓.关于干部党性教育科学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

齐卫平.论思想革命意义上的延安整风运动——纪念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3]

叶后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01)

[4]

卢维良.论周恩来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2)

[5]

戴孝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07)

下载《论语》与中国化企业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与中国化企业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子》与《论语》

    读《老子》与《论语》 ——与先贤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 生命科学学院 陈峻松 1600012172 《老子》与《论语》分别是中国两大传统学派道家与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

    成语与《论语》

    成语与《论语》 学习语文,成语和熟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也是必考内容。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现代汉语词典......

    《论语》与做人

    《论语》与做人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纵观《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

    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5篇)

    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明日报·2011年10月08日)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成为中华民族走向......

    “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慧 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 20154911018 摘要 随着“四个全面”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中国漫长的革命与发展道......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邢校玲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贵州省 贵阳市 550001 摘要:红色象征着革命和社会主义,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内涵及重 要意义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