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调查报告(写写帮整理)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并从组织部、市外经贸 委、市乡镇企业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调研组,于 8 月 20 日至 28 日深入舒城 县、霍山县、金寨县、霍邱县、寿县以及市直有关企业,采取点面结合、座谈讨 论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 68 家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召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 7 场次,计 62 人参加; 发放调查问卷 449 份。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市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 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新形 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 工作,任务仍然艰巨。
一、基本情况 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在全面推 进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经营 管理者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 是发展工业经济的第一资本、企业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切实 把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积极措施,调优配强了一 批国有工业企业的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者队伍。金寨县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 加强国有工业企业领导人员培养、选拔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该县的国有 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培养以及管理提出了具体措施。舒城县、寿县借鉴 “三讲” 教育经验,开展了国有困难企业领导班子集中整顿教育月活动,增强了困难企业 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霍山县重视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明确规 定“凡年纳税 100 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纳税额的 1%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 金寨县、舒城县、寿县、霍邱县也提出了奖励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具体办法。霍邱县、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等从乡镇选拔优秀的党政干部到企业任职,从 县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企业挂职,促进了企业干部的交流,改善了企业干 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增强了企业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调查的 68 家不同类型不 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中,从年龄结构看,35 岁以下的 561 人,占 29.7%;36-40 岁的 529 人,占 27.96%;41-45 岁的 328 人,占 17.3%;46-50 岁的 253 人,占 13.4%; 岁以上的 219 人,50 仅占 11.6%。从能力结构来看,具有专业职称的 1107 人,占 58.5%;非专业型 586 人,占 30.97%。从 449 份问卷评价看,认为企业领
导班子总体水平好的占 25.2%,较好的占 48.3%,一般的占 20.7%,差的仅占 2%; 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强的占 16.03%,较强的占 64.4%,差的占
15.4%。由此可见,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年富力强者占大 多数,专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加,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三是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用人文化正在确立。各地在重视发挥党委政府选 拔、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宏观职能作用的同时,因地因企制宜,重视经营管理者 的复合素质培养。舒城县龙津啤酒集团提出了“等腰三角形”的用人理念,即政 治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经营管理者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等 腰三角形的两边,良好的知识和文化素质则是人才的底边,四者缺一不可,不能 偏废。霍山县提出了“能人兴企”的用人文化,做到不拘一格发现能人,千方百 计引进能人,实实在在培养能人,大胆放手使用能人,真心实意爱护能人,对工 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权益上给保护,生活上给关 心。在良好的用人文化导向下,全市涌现了一批以倪永培、康舒怀、桑世林、杜 应流为代表的优秀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先进典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市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 1.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全市 68 家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文化 素质抽样调查显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 133 人,仅占 7.03%;专科学历的 411 人,占 21.72%;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 887 人,占 46.88%;初中及初中以下 文化程度的 369 人,占 19.5%。2.队伍发展不平衡。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个体素质较高,但由 于企业的负责人多是通过组织手段调配的,一些人缺少市场的磨炼和摔打,往往 管理经验不足,经营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受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佳 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限制了队 伍整体功能的发挥。民营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多为创业者,经过市场激烈竞争 的洗礼,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一定的市场经营管理经验,队伍的整体功能作用发挥比较充分; 不足的是有的文化水平偏低、理论知识欠缺,限制了企业向更深层次发展。3.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些企业多是老企业,负担重,技改慢,市场小,效益低,加之企业干部成 长难、流动难,社会对他们尊重不够,待遇低,保障差,一部分经营管理者思想 不够稳定,“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跳槽到行政单位吃“安稳饭”。有的认 为企业发展前景渺茫,感叹企业就像国歌唱的那样“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知
“路在何方”;有的对企业发展失去信心,消极等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 有的虽有较强的组织原则性和敬业精神,但疲于应付,充当“维持会长”,把全 部精力放在保企业稳定上,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职工不上访就是成绩,无心 考虑企业深层次解困发展问题。4.企业后备人才缺乏。由于企业受市场影响波动大,效益不稳定,社会保 障能力差,一方面企业自己培养的经营管理后备人才留不住,另一方面具有一定 专业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党政机关干部不愿意到企业工作和任职,致使企业的 领导班子后备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总的来看,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精神面貌、战斗力和凝聚力要强于国 有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我们认为,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者管理者队伍建设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长期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 点:
1.体制问题。尽管近年来各地在深化企业改制方面下了不少气力,但成效 不明显。这些企业股份制改造不彻底,国有股本仍占绝对优势,企业资产没有实 现人格化,经营管理者主体严重缺位,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资产名为国有实际上 无人负责,保值增值成为泡影。由于经营管理者与企业的资产没有形成真正的利 益共同体,一部分经营管理者认为干好了是公家的,干坏了还有政府兜着,对政 府抱有依赖心理和“等靠要”思想,遇到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面前往往表现为开拓精神不强,有畏难情绪,反应迟钝等。2.机制问题。一是缺乏灵活的用人机制。目前的企业领导班子配备主要还 是依靠组织和行政手段,市场配置尚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往往组织上选派来的 干部未必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内部用人由多年积习形成了能 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造成了企业中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不高。二是 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他们在领导企业发展时付出了很多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但他们所得的报酬、社会认可度以及政治地位与劳动付出往往不能相称,经营管理者缺乏合理的必要 的利益驱动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两样”,工作积极性不高也就在 所难免了。三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现有工业企业多是困难企业,经 营状况不佳,有的甚至连职工的基本工资按时发放都难保证,员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用的交纳问题很难得到落实,不少企业的经理厂长苦心奋斗了 一辈子,最后甚至连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都难以解决。3.环境问题。一是社会尊重不够。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困难企业的经营管 理者得不到社会的应有尊重,普遍感到在社会上低人一等,有的不禁感叹:“企 业再大还是企业,政府再小还是政府。”二是工作环境不优。一些部门以各种名
目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疲 于接待和应付。部分国有工业企业由于企业负债过重,待岗分流职工过多,其主 要精力都放在应付债权单位的追债和维持职工的稳定上。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建设高素质的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要 有新的思路和对策,必须从制度上着眼,从机制上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提高思想
认识,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良好 氛围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确定后,企业 的经营管理者就是决定因素。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 工作,首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能人兴企的观念,真正做到对企业经营管理者 与党政干部在关心、培养和使用上一视同仁。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工业发展先进典 型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先进人物,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召开一次高规 格的全市工业发展表彰大会,对各地学习霍山经验、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 总结,隆重表彰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在社会上积极营造重工强工、尊重创业者的 舆论氛围。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市、县两级有必要成立高规 格的经济环境保护委员会并设立办公室,赋予其调查权、通报权、建议处罚权和 督促检查权,未经经保委同意,不得随意到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积 极协助企业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 经营管理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制定优惠可行的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各阶 层的优秀分子、党政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去建功立业。例如,对党政干部 到特困企业任职、到民营企业帮助工作的,可以考虑“职务不免、工资不转、待 遇不变”;对大中专毕业生到特困企业工作的,可采取政府财政拨一点、企业自 身拿一点的办法解决其工资待遇问题,以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鼓励优秀人才向 企业流动。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帮助企业募资融资,寻找合作伙伴,加 快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升级步伐。
(二)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营管理者工 作积极性不高问题 企业改制,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调动企业员工和经营管理者工作 积极性的关键之所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首先要以实现企业资本人格化为目标,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重要形式。在具体实践中,股份制改造要彻底,不能 流于形式,要严格按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努力实现股权多元化、人格化。
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规范的公司治理结 构,明确“三会一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三)拓宽成长渠道,进一步深化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要深化用人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 源,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来使用。在国有工业企业的干部 选拔、任用上,应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引入竞争机制,努力使组织配置与市场 配置,即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在 449 份问 卷调查中,70.2%的调查对象主张采用组织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任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见群众对用人管理体制的改革呼声也高。二是要加快 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
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要树立“大人才” 观念,拆除藩篱,铲低门槛,对企业法人代表要打破党政干部、事业干部、企业 干部的身份界限,不受地域、空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之间的限制,鼓励和促 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流动,形成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的人才市场。要逐步 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尝试建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实行企业经 营管理人才资格评审和认证制度。三是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后备人才建 设。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把那些既有市场经验又有具体专业能力的优秀年轻员 工确定为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企业挂职锻炼和企 业内部干部轮岗、企业与机关干部交流等形式促进后备人才成长。四是要加强企 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和教育。要把现代管理和科技知识培训作为重点,全面提高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政治教 育和法制教育,鼓励他们争做有为的合法经营者。此外,还应积极做好推荐民营 企业、个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参加高水平的现代管理知识学习和培训工作。在我 市工业企业多数困难、拿不出培训经费的情况下,建议市县两级设立政府培训基 金,市级每年 20 万元,县级每年 10 万元,专题用于培训企业厂长经理。
(四)加强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保障和 约束机制 合理的激励机制,对调动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重视精神激励。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经营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发 展信心,激励经营管理者自觉地投身到企业的发展和建设中,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其次,要重视物质激励。一是通过派送、奖励股权的形式,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持大股;二是积极推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年薪可由基本年 薪和效益年薪两部分组成,基本年薪按企业经营规模大小、经营难易程度等因素 确定,效益年薪与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利税等指标挂钩; 三是推广霍山经验,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按企业纳税额 1%奖励法人代表,从物质待遇上吸引人、留住人。再次,要重视职位激励。对有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敢于在政治上 给地位,让他们兼、挂一定的社会职务,提高对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在重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的同时,还应重视与其工作环境、条件相关的 保障因素。对特困企业的厂长经理,各级政府要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入手,舍得 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帮助他们解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 之忧,让他们安心生产和经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和约束,一是要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规 范经营管理者行为。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重要的是加强国 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懂法、守法。二是要 加强经营业绩考核,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针对企业实际状况,细化考核标准,对企业不稳定到实现稳定、亏损的到实现减亏或扭亏的、资产贬值的到实现增值 的、以及创造高额利润的经营者要视情分别予以奖励;对那些没有实现既定目标 的经营管理者,要予以调整或经济利益惩罚。要严格控制对企业的考核频度,建 议对企业可进行年终一次综合审计,以完成对企业的考核和评价工作。三是要重 视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积极推行厂务公开、财务公开,加强对企业 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方面的监 督。要建立企业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由于违法违规等 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调研组成员:王家俊 余子文 王宜贵 张金全(二 00 一年九月五日)
第二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并从组织部、市外经贸委、市乡镇企业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调研组,于8月20日至28日深入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霍邱县、寿县以及市直有关企业,采取点面结合、座谈讨论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68家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召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7场次,计62人参加;发放调查问卷449份。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市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任务仍然艰巨。
一、基本情况
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在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发展工业经济的第一资本、企业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切实把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积极措施,调优配强了一批国有工业企业的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者队伍。金寨县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国有工业企业领导人员培养、选拔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该县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培养以及管理提出了具体措施。舒城县、寿县借鉴“三讲”教育经验,开展了国有困难企业领导班子集中整顿教育月活动,增强了困难企业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霍山县重视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明确规定“凡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纳税额的1%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金寨县、舒城县、寿县、霍邱县也提出了奖励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具体办法。霍邱县、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等从乡镇选拔优秀的党政干部到企业任职,从县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企业挂职,促进了企业干部的交流,改善了企业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增强了企业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调查的68家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中,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561人,占29.7%;36-40岁的529人,占27.96%;41-45岁的328人,占17.3%;46-50岁的253人,占13.4%;50岁以上的219人,仅占11.6%。从能力结构来看,具有专业职称的1107人,占58.5%;非专业型586人,占30.97%。从449份问卷评价看,认为企业领
导班子总体水平好的占25.2%,较好的占48.3%,一般的占20.7%,差的仅占2%;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强的占16.03%,较强的占64.4%,差的占15.4%。由此可见,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年富力强者占大多数,专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加,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三是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用人文化正在确立。各地在重视发挥党委政府选拔、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宏观职能作用的同时,因地因企制宜,重视经营管理者的复合素质培养。舒城县龙津啤酒集团提出了“等腰三角形”的用人理念,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经营管理者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等腰三角形的两边,良好的知识和文化素质则是人才的底边,四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霍山县提出了“能人兴企”的用人文化,做到不拘一格发现能人,千方百计引进能人,实实在在培养能人,大胆放手使用能人,真心实意爱护能人,对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权益上给保护,生活上给关心。在良好的用人文化导向下,全市涌现了一批以倪永培、康舒怀、桑世林、杜应流为代表的优秀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先进典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市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全市68家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抽样调查显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133人,仅占7.03%;专科学历的411人,占21.72%;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887人,占46.88%;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69人,占19.5%。
2.队伍发展不平衡。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个体素质较高,但由于企业的负责人多是通过组织手段调配的,一些人缺少市场的磨炼和摔打,往往管理经验不足,经营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受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限制了队伍整体功能的发挥。民营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多为创业者,经过市场激烈竞争的洗礼,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一定的市场经营管理经验,队伍的整体功能作用发挥比较充分;不足的是有的文化水平偏低、理论知识欠缺,限制了企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3.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些企业多是老企业,负担重,技改慢,市场小,效益低,加之企业干部成长难、流动难,社会对他们尊重不够,待遇低,保障差,一部分经营管理者思想不够稳定,“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跳槽到行政单位吃“安稳饭”。有的认为企业发展前景渺茫,感叹企业就像国歌唱的那样“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知
“路在何方”;有的对企业发展失去信心,消极等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有的虽有较强的组织原则性和敬业精神,但疲于应付,充当“维持会长”,把全部精力放在保企业稳定上,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职工不上访就是成绩,无心考虑企业深层次解困发展问题。
4.企业后备人才缺乏。由于企业受市场影响波动大,效益不稳定,社会保障能力差,一方面企业自己培养的经营管理后备人才留不住,另一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党政机关干部不愿意到企业工作和任职,致使企业的领导班子后备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的来看,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精神面貌、战斗力和凝聚力要强于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我们认为,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者管理者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长期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制问题。尽管近年来各地在深化企业改制方面下了不少气力,但成效不明显。这些企业股份制改造不彻底,国有股本仍占绝对优势,企业资产没有实现人格化,经营管理者主体严重缺位,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资产名为国有实际上无人负责,保值增值成为泡影。由于经营管理者与企业的资产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一部分经营管理者认为干好了是公家的,干坏了还有政府兜着,对政府抱有依赖心理和“等靠要”思想,遇到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往往表现为开拓精神不强,有畏难情绪,反应迟钝等。
2.机制问题。一是缺乏灵活的用人机制。目前的企业领导班子配备主要还是依靠组织和行政手段,市场配置尚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往往组织上选派来的干部未必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内部用人由多年积习形成了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造成了企业中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不高。二是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他们在领导企业发展时付出了很多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但他们所得的报酬、社会认可度以及政治地位与劳动付出往往不能相称,经营管理者缺乏合理的必要的利益驱动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两样”,工作积极性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三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现有工业企业多是困难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有的甚至连职工的基本工资按时发放都难保证,员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用的交纳问题很难得到落实,不少企业的经理厂长苦心奋斗了一辈子,最后甚至连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都难以解决。
3.环境问题。一是社会尊重不够。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困难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得不到社会的应有尊重,普遍感到在社会上低人一等,有的不禁感叹:“企业再大还是企业,政府再小还是政府。”二是工作环境不优。一些部门以各种名
目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疲于接待和应付。部分国有工业企业由于企业负债过重,待岗分流职工过多,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应付债权单位的追债和维持职工的稳定上。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建设高素质的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要有新的思路和对策,必须从制度上着眼,从机制上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确定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是决定因素。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首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能人兴企的观念,真正做到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党政干部在关心、培养和使用上一视同仁。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工业发展先进典型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先进人物,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全市工业发展表彰大会,对各地学习霍山经验、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总结,隆重表彰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在社会上积极营造重工强工、尊重创业者的舆论氛围。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市、县两级有必要成立高规格的经济环境保护委员会并设立办公室,赋予其调查权、通报权、建议处罚权和督促检查权,未经经保委同意,不得随意到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制定优惠可行的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党政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去建功立业。例如,对党政干部到特困企业任职、到民营企业帮助工作的,可以考虑“职务不免、工资不转、待遇不变”;对大中专毕业生到特困企业工作的,可采取政府财政拨一点、企业自身拿一点的办法解决其工资待遇问题,以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鼓励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帮助企业募资融资,寻找合作伙伴,加快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升级步伐。
(二)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营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不高问题
企业改制,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调动企业员工和经营管理者工作积极性的关键之所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首先要以实现企业资本人格化为目标,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重要形式。在具体实践中,股份制改造要彻底,不能流于形式,要严格按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努力实现股权多元化、人格化。
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三会一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三)拓宽成长渠道,进一步深化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要深化用人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来使用。在国有工业企业的干部选拔、任用上,应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引入竞争机制,努力使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即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在449份问卷调查中,70.2%的调查对象主张采用组织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任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见群众对用人管理体制的改革呼声也高。二是要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要树立“大人才”观念,拆除藩篱,铲低门槛,对企业法人代表要打破党政干部、事业干部、企业干部的身份界限,不受地域、空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之间的限制,鼓励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流动,形成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的人才市场。要逐步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尝试建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格评审和认证制度。三是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后备人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把那些既有市场经验又有具体专业能力的优秀年轻员工确定为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内部干部轮岗、企业与机关干部交流等形式促进后备人才成长。四是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和教育。要把现代管理和科技知识培训作为重点,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鼓励他们争做有为的合法经营者。此外,还应积极做好推荐民营企业、个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参加高水平的现代管理知识学习和培训工作。在我市工业企业多数困难、拿不出培训经费的情况下,建议市县两级设立政府培训基金,市级每年20万元,县级每年10万元,专题用于培训企业厂长经理。
(四)加强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保障和约束机制
合理的激励机制,对调动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重视精神激励。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经营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发展信心,激励经营管理者自觉地投身到企业的发展和建设中,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其次,要重视物质激励。一是通过派送、奖励股权的形式,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持大股;二是积极推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年薪可由基本年薪和效益年薪两部分组成,基本年薪按企业经营规模大小、经营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效益年薪与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利税等指标挂钩;三是推广霍山经验,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按企业纳税额1%奖励法人代表,从物质待遇上吸引人、留住人。再次,要重视职位激励。对有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敢于在政治上给地位,让他们兼、挂一定的社会职务,提高对他们的社会认可度。
在重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的同时,还应重视与其工作环境、条件相关的保障因素。对特困企业的厂长经理,各级政府要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入手,舍得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帮助他们解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生产和经营。
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和约束,一是要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者行为。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重要的是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懂法、守法。二是要加强经营业绩考核,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针对企业实际状况,细化考核标准,对企业不稳定到实现稳定、亏损的到实现减亏或扭亏的、资产贬值的到实现增值的、以及创造高额利润的经营者要视情分别予以奖励;对那些没有实现既定目标的经营管理者,要予以调整或经济利益惩罚。要严格控制对企业的考核频度,建议对企业可进行年终一次综合审计,以完成对企业的考核和评价工作。三是要重视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积极推行厂务公开、财务公开,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方面的监督。要建立企业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由于违法违规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调研组成员:王家俊余子文王宜贵张金全
(二00一年九月五日)
第三篇:市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报告
**市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报告
企业创新是企业保持稳定发展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市统计局对全市16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的2017年创新调查显示,全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成功率高,创新成果显著,但企业创新面较低,创新遇到的人才和资金短缺问题值得关注。
一、规模工业企业创新主要特点
1、创新成功率高。2017年,调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82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35.2%。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均超过了四成),有创新活动的企业覆盖面处于较低水平。而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覆盖面为17.8%,在全省也是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创新覆盖率较低,但企业创新成功率却处于较高水平。在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扣除中止、失败或尚未完成的情况,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达82.1%。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第一,自主创新费用超过六成,企业创新以自主创新为主。2017年,调查的规模工业企业投入创新费用51.81亿元,平均每个企
业313.3万元。其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研发经费支出31.61亿元,在创新费用中所占比重达61.0%。另外,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19.27亿元,占37.2%。企业委托外单位研发和用于购买技术的经费支出占比相对较低,分别各占0.9%。第二,创新活动形式以企业独立开发为主。调查发现,在开展产品创新的企业中,高达91.7%的企业为独立开发;在开展工艺创新的企业中,进行独立开发的企业也达到了86.9%。除独立开发外,企业也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境外企业或机构合作。在开展产品创新的企业中,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占12.9%,与研究机构合作的占0.5%,与高等学校合作的占7.8%,与境外企业或机构合作的占2.3%;在开展工艺创新的企业中,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占17.2%,与研究机构合作的占1.0%,与高等学校合作的占8.3%,与境外企业或机构合作的占0.7%。
3、大中型企业是创新的中坚力量。调查的460家大中型规模工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有229家,占大中型企业的49.8%,表示有一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远高于小微型企业的29.1%。从创新费用支出看,大中型企业创新费用支出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的85.1%。
4、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主要选择。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创新模式看,调查的规模工业企业中,开展了产品创新或者工艺创新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有446家,占调查企业的27.2%;开展了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非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有388家,占调查企业的23.7%。技术创新企业比重高于非技术创新企业比重2.3个百分点。
5、企业创新成果多。一是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增长。2017年,规模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569.51亿元,同比增长3.6%,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比重为17.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创新企业竞争力提升。在开展产品创新的企业中,64.4%的企业推出了对于国内市场全新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17.6%的企业推出了对于国际市场全新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有71.4%的企业申请了专利,23.3%的企业申请了注册商标,6.8%的企业申请了版权登记,16.5%的企业形成了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三是创新企业盈利优势明显。2017年,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比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高0.8个百分点。
6、创新活动城区高于县域。2017年,规模工业企业中城区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比重为52.2%,县域为47.8%,城区高于县域4.4个百分点。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与经济发达程度呈现较高正相关性,全市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最高是天元区,占比75.4%,最低的是茶陵县,为17.9%。各县市区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依次为:天元区75.4%,醴陵市63.9%,石峰区56.9%,云龙示范区55.6%,荷塘区41.9%,攸县30.3%,炎陵县28.7%,芦淞区28.1%,**县27.8%,茶陵县17.9%。
二、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1、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高素质人才
调查显示,认为“高素质人才”对企业创新获得成功影响程度大的企业占76.4%,居创新成功因素第一位。认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内部的激励措施”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对企业创新成功影响大的企业占比分别为72.5%、70.6%和68.6%,居创新成功因素第二、三、四位,表明人才和资金的因素对企业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2、阻碍企业创新发展主要因素是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阻碍企业创新的第一因素。按阻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因素重要程度统计,有38.3%的企业将缺乏资金支持视为阻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排在各因素之首,比第二因素高
20.9个百分点。在缺资金的企业中,有58.8%的企业表示缺乏企业内部资金支持,41.2%的企业表示缺乏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支持。
人才缺乏是阻碍企业创新的第二因素。有17.4%的企业将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视为阻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排在各因素第二位。
创新成本过高是阻碍企业创新的第三因素。有15.8%的企业将创新费用方面成本过高视为阻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的最主要因素
缺乏信息是阻碍企业创新的第四因素。有14.9%的企业将缺乏信息视为阻碍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排在各因素第三位。在缺乏信息的企业中,53%的企业表示缺乏技术方面的信息,47%的企业表示缺乏市场方面的信息。
此外,不能确定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6.6%)、很难找到合适的创新合作伙伴(3.1%)、市场已被竞争对手占领(2.2%)、创新成果易被竞争对手低成本模仿(1.7%)等也被部分企业视为阻碍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
3、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政策支持
为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国家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调查表明,在享受了优惠政策(只列出了10种优惠政策)的调查企业中,超过六成企业认为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效果明显。按调查顺序,认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效果明显的占76.1%,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9.4%,认为“企业研发活动专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效果明显的占69.8%,认为“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1.4%,认为“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0.8%,认为“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效果明显的占68.1%,认为“金融支持相关政策”效果明显的占69.6%,认为“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5.2%,认为“优先发展产业的支持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4.1%,认为“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1.9%。
调查同时表明,有部分企业未能享受国家这些优惠政策,而未享受的原因,认为“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排在第一位(在10种政策中均排在第一位),认为“吸引力不足”排第二位,认为“不知道此政策”排在第三位。另有少数企业认为未享受的原因是“办理手续繁琐”、“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表明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建议
1、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要全力打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扎根**创新创业,着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企业自身高素质创新人才。
2、加大企业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为企业提供财政、税收、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要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确保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修炼内功”,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形成企业盈利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3、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要扩大优惠政策的惠及面,让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二是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和企业了解国家有关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第四篇:大中型工业企业调查报告
大中型工业企业调查报告
“十五”以来,市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以努力打造“一城两基地”为目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全市工业发展迅猛,工业企业进一步壮大。尤其是通过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培育了一批产值过亿的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显著提升,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最重要的支柱,强有力地拉动全市经济平稳增长。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现状
1、大型企业数量增加。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工业企业规模划分标准》,2012 年市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法人企业数量为 41 户,占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 26.6%。其中,大型企业 6 户,比 2011 年增加 3 户;中型企业 35 户,比 2011 年减少 4 户。其中,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法人企业有 35 户,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
2、大中型企业资产增长。截止 2012 年底,市规上大中型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 908.2 亿元,同比增长 15.3%,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 84.2%。其中,大型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为 414.7 亿元,同比增长 12.3%,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资产的 38.5%;中型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为 493.5 亿元,同比增长 18%;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资产的45.7%。
3、非国有经济贡献显著。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 2012 年底,市非国有经济大中型企业已发
展到 33 户,占全部大中型企业户数的 80.5%;产值达到 206.2 亿元,占到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30.2%;实现增加值 113.5 亿元,同比增长 11.1%,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 31.3%,对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2.2%。
4、以能源生产为主。2012 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覆盖了市工业六大主要行业,但主要以能源行业为主。原煤开采、炼焦及火力发电大中型企业共有 29 户企业,占大中型企业的 70.7%。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特点
1、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2012 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443.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 65%;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261 亿元,同比增长 16.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增长 11.1 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67.8%,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6.4%。占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 26.6%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了近7成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近半的地区生产总值,产值总量逐渐向大中型企业集中。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的高度集中化,体现了我市规上工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骨干企业带动整体经济正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2、成效率较高。2012 年,市规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产值 407.1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销总值的 63.7%,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产值 229.5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销总值的35.9%;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产值 177.6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
业产销总值的 27.8%。大中型工业企业销售产值过十亿的有 11 户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销总值的47.2%。这 11 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全市的工业发展起到了主导性的影响。
3、市场份额较大。从产品生产情况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部分主要产品在全市工业产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 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 15 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的六成以上,5 种产品更是达到了 100%。PVC、洗煤、焦炭等产品在自治区同类产品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分别达到 47.1%、31%、34.9%。
4、提高了社会就业率。我市多数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属于资源生产型企业,就业容量大,工资福利较为稳定,吸引着大量劳动者到大中型企业就业。2012 年,我市规上工业共有从业人员 7.05 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25.7%。其中,大中型企业从业人员 5.76 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21.1%。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从业人员 3.56 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13.0%,占全部规上工业从业人员的 50.5%;中型企业从业人员 2.2 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8.0%,占规上工业从业人员的31.2%;小型企业有12828人,占规上工业从业人员的18.2%。
三、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我市工业经济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结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行业结构较为简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强。大中型工业企业更为明显,企业生产皆依靠资源和能源,且企业门槛低,产品多属于初级产品,技术相对简单,缺乏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现有的产业链不长,企业缺乏增长动力,受市场影响严重。
2、应收账款增幅较大,企业资金回收困难。截止 2012 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到 82.8 亿元,同比增长 45.3%,存货达到78 亿元,同比增长 16.6%。这两项资金占到企业流动资产的 42.1%,对企业生产现金流影响较大,对企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负债经营,企业偿债能力降低。截止 2012 年,全市大中型企业的负债合计 664.7 亿元,同比增长 36.6%,资产负债率高达 73.2%。负债率偏高,将影响到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科技投入力度还不够。企业的科技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一个企业科技创新程度的指标。2012 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为 4.9 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 1.2%,按照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如果企业科研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 1%的,企业将很难在市场中生存,2%方可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5%以上才有市场竞争力。据此表明我市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市的大中型企业主要是大型集团在我市的能源生产基地,缺乏自己的研发基地,科技投入的不足,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四、促进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建议对策
1、推进集团化发展,加强企业交流合作。要充分认识集团化发展的重要性,集中优势培养和壮大一批产品过硬、技术领先的、具有优势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以支撑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培育大中型企业集团的过程中,要遵循工业企业的发展规律,加强企业间的资源互
补和优势互补,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减少企业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正确处理好企业间的效益关系,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打造名优名牌产品,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直接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经过多年培育,我市拥有了蓝星玻璃、草原水泥、黑猫炭黑等一批名牌产品。大中型企业不仅要保护好现有的名优名牌产品,还应该不断创新,大力打造更多更强的名优品牌产品。只有树立企业的优质形象,保证品牌的质量和信誉,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
3、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推动和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用各种政策措施吸引工业大中型企业加大研究和开发投入的力度,提高科技投入在企业销售费用中的比重,提高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强度。并且要重点引进一批成长潜力大、技术含量高,对我市发展形成良性增长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如华油天然气等项目,对我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大投入,优化产业结构。要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行业之间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推进大中型企业的产业升级。对企业落后产能和设备等进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和全面的技术改造及行业重组,延伸企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五篇:消费品工业企业现状调查报告
消费品工业企业现状调查报告
为真实反映我县消费品工业企业现状,按照市局有关要求,我局抽出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全县消费品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消费品工业企业现状
1、农副食品加工业:全县共有农副食品加工企业22家,从业人员5674人,2011年实现增加值41497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36806万元,利润总额9440万元。规模较大的有:**粮业公司、**公司、**公司…
2、纺织业:全县共有纺织企业1家,从业人员632人,2011年实现增加值4622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5237万元,完成利润总额1051万元。
3、纺织服装业: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7家,从业人员1805人,2011年实现增加值13200万元,完成营业收入43517万元,完成利润总额3003万元。规模较大的有:**公司、**公司…
4、食品制造业:全县共有食品制造企业3家,从业人员1032人,2011年实现增加值7548万元,完成营业收入24844万元,完成利润总额1717万元。规模较大的有:**公司…
5、家具制造业:全县共有家具制造企业3家,从业人员1032人,2011年实现增加值7548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
24844万元,完成利润总额1717万元。
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全县共有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企业28家,从业人员7224人,2011年实现增加值52832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74176万元,完成利润总额12019万元。
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全县共有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企业5家,从业人员1289人,2011年实现增加值9427万元,完成营业收入31082万元,完成利润总额2145万元。规模较大的有:**公司…
8、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全县共有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1家,从业人员2618人,2011年实现增加值19146万元,完成营业收入63120万元,完成利润总额4356万元。
9、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全县共有水的生产和供应企业1家,从业人员289人,2011年实现增加值2118万元,完成营业收入6984万元,完成利润总额482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二是发展不平衡,限上企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三是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张;四是消费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影响消费持续增长;五是我县的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消费品工业企业发展要围绕产业开发,推动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15年全县消费品工业企业总数发展到130个,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增加值达到24亿元。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
四、工作措施
1、大力培植消费品主导企业。把粮油加工企业和纺织服装企业作为主导产业,不断增加限额以上企业数量,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提高规模经营效应,加快我县已有消费品企业的规模扩张,促进整体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2、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消费品市场发展。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帮助引导城乡居民增加就业机会,积极落实各项社保政策,努力提高全社会各方面人员的收入水平,增加消费能力。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证农民收入的长效增长,释放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加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提高餐饮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开拓旅游购物、餐饮消费市场,激活游客购买欲,促进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做强,培育更多的限上企业,扩大我县的消费品市场规模。
3、要进一步培养更多的限上企业。商务、旅游、文化、医药、粮食部门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实施规划引导,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支持所属领域企业做大
4、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清理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各部门要对涉及消费品工业企业的现有各类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
5、推进企业科技进步
大力引导、推动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企业申报科研项目,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鼓励消费品工业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对企业创名牌产品实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