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善于开会

时间:2019-05-12 12:3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领导干部要善于开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领导干部要善于开会》。

第一篇:领导干部要善于开会

领导干部要善于开会

领导干部与开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会一般都是领导干部主持召开的,没有领导干部的牵头召集和积极参与,很多会议是开不起来的,即便开起来了,也很难开好;反过来,如果不开会,我们的很多领导工作也很难做好,因为离开了会议,很多认识难以迅速提高,很多思想难以有效统一,很多意见难以集中听取,很多问题难以深入研究,很多举措难以全面部署,很多工作难以及时安排和切实推进。

反对文山会海,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文山会海劳民伤财、误人误事,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也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必要的会不仅要开,而且要切实开好。不说国外的,也不论古代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上,一个会议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的情况并不少见。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我们既不能文山会海,又不能不开会议,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开会、深入研究开会、真正善于开会。

通过开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听取意见,理清思路,部署举措,凝心聚力,推动工作,我们各级

领导干部,总体上是做得好的和比较好的,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会议的筹备不充分,会议的议题不集中,会议的要求不明确,会议的组织不到位,会议的精神不落实等问题。我们领导干部要做到善于开会,就必须切实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学习,改进作风。一是会议的筹备要充分。预则立,不预则废,开会尤其如此。没有充分准备的会议,坚决不能开。要做到善于开会,必须首先要做到善于筹备会议。要善于把筹备会议的过程变成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过程,变成集中民智、集思广益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变成理清思路、完善制度的过程,真正把会议的筹备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做到位。二是会议的主题要集中。就主观愿望而言,一个会议把所有问题最好是把所有主要问题都一次解决掉,但是,客观上无法做到。我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有追求大而全的问题,在召开会议时也有追求大而全的问题。我们一定尽量集中会议的主题,尽可能找准问题、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对症下药,一个会议分析透、研究清、解决好一两个重要的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逐个击破,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实实在在,不求规模规格,但求切实有效。

三是会议的要求要明确。开会时无论是讲思想认

识,还是讲具体的工作,我们都要极力倡导少讲套话、多讲实话。我们现在的不少会议,之所以质量不高、反映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会议上无论是讲大的理论方针政策,还是讲具体的工作部署,都不够清晰、不够明确、不够实在、不够到位,总有大而空、大而虚、大而浅的感觉。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楚、政策说明白、要求提实在,以便贯彻落实。如果眼前还讲不好、说不明、道不清,就先不要匆匆忙忙开会。四是会议的组织要到位。要开一个会风很好、质量很高的会议,必须把文件讲话的起草、会议日程的设计、参会人员的报到、餐饮食宿的安排、交流讨论的召集以及参观考察的组织等工作都做得细致、周到,真正做到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五是会议的精神要落实。开会是为了研究工作、部署工作、推动工作,简言之,开会是为了工作。如果会议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那么,开会的目的就没有达到,开会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文山会海之所以久治不愈,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很多会议的精神不落实,因而需要反复开相近甚至是相同的会议,不断加以重申、不断加以强调、不断加以督促。有一位党外高级知识分子曾跟我讲:‚当前的中国,看上面的要求

喜人,看下面的执行愁人;看会议的精神喜人,看具体的落实愁人。‛他怕我听不明,还继续解释说:‚也就是说,在电视上看、在广播里听中央和省委开的会议,讲得都很好,提得都很实,都深得人心,但下面在具体抓落实时,往往实度不够、力度不大,有的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根本谈不上认真贯彻落实。‛我听了这位与我党多年肝胆相照、合作共事的党外高级知识分子的这段话,倍感亲切,深受教育。我们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有的会上表态很好,会下落实很差;有的自行其是,你开你的会、我做我的事;有的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对自己和局部有利的就抓落实,无利的就当没事。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普遍存在,更不是主流,但是,危害不小,影响很坏。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没有落实就没有一切‛的观念,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落实,行动中要切实体现落实,工作中要着力推动落实,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开会很难离开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也很难离开会议。但是,正如天天见的人、我们未必很了解,时时做的事、我们未必很精通一样,虽然有关会议的工作

占去了我们领导干部的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未必我们所有领导干部都真正懂开会、会开会、善开会。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切实把该开的会开出亮点、开出形象、开出实效。

第二篇:领导干部要善于破解难题

领导干部要善于破解难题

领导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难题,善于破解难题,既反映了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也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更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其位而不愿担其责,不想、不敢、不会创造条件解决难题。有的满足于当“传声筒”、“收发员”,浑浑噩噩,遇到难题绕道走;有的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群众的意见,只限于作批示、提要求,不敢一抓到底;有的不敢面对矛盾,“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实践证明,敢不敢直面矛盾、破解难题,是一个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强弱的具体表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领导干部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负责的态度,知难不畏,迎难而上,排难而进,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切实做到善于破解难题。

破解难题,要敢于直面矛盾。“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任其职,就要尽其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解决难题必然要触及各种矛盾,甚至会得罪一些人,受到阻挠和责难。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敢于碰硬的精神,没有一身正气和坚定信念,是难以做到迎难而上的,也是解决不了难题的。特别是那些久拖不决、积重难返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在那些各种利益盘根错节、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影响难题解决的因素就更多。倘若领导干部不敢碰硬,听任问题发展下去,难题就会越积越多,遗患无穷。其实,对于难题越是回避,就越是会陷入被动;如果真正敢于碰硬,直面矛盾,反而有利于攻克它、解决它。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敢于正视难题的勇气和早日破解难题的决心,以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破解难题,要长于果断决策。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顾虑重重,怕这怕那,往往会贻误时机,后悔莫及。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地方出现矛盾和问题后,由于当地领导议而不决,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酿成震惊社会的群体事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疑虑拖延是决断的大敌。有些决策,特别是一些非常规性的决策,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风险,何况有些问题来得急,需要当机立断。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决断的魄力,勇于承担责任,果断下定决心,切不可畏首畏尾,议而不决。

破解难题,要善于凝聚群众力量。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破解难题犹如一场攻坚战,单靠领导干部的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领导干部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群众力量,形成解决难题的合力。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这些办法和点子都是我们破解难题的有力武器。领导干部只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集中群众智慧,特别是注意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就一定能够早日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破解难题,要勇于开拓创新。破解难题,特别是解决改革发展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不能光靠老经验、老办法、老套路,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分析和把握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开拓创新的本领,善于解决发展中的复杂问题,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善于抓落实(模版)

领导干部要善于抓落实

常言道,为政贵在行。抓落实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展现,也是对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那么,领导干部要如何才能抓好落实呢?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善于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

一、要善于在抓“重点”上下功夫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分清主次,有所取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加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作为领导干部,要对一个阶段内上级所作出的各项安排和指示予以统一考虑,分清轻重缓急,明确工作重点,集中主要力量紧抓不放、一抓到底,力求实现突破。同时,要注意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并兼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在工作落实中,要努力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最后,要牢牢抓住基层这根主线。上面千根线,基层一线牵。无论落实什么样的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因此,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

抓强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实事,办群众提神鼓劲、要求迫切、反映强烈、拍手称快的事,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年来,蒸湘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区、争创一流”的目标,聚精会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探索符合区情的发展道路,在广泛调研、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战略任务、五大战略要点、五大战略举措”和“十个一”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与工作目标。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3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年均增长28.8%;完成财政总收入7.42亿元,年均增长33.1%。

二、要善于在抓“用人”上下功夫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好一个干部,就是树立一面旗帜,就会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如何培养一个敢抓落实、善抓落实、能抓落实的干部,是我们工作得以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领导干部终身学习制度。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我们有些干部,面对日益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上级的指示理解不深、领悟不透、结合不好,结果、高标准抓落实就成了一句空话,往往不是“无心”抓落实,而是“无力”抓好落实,不知从何抓起。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终身学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在

推动科学发展、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等方面的能力,做到在学习中抓好落实,在抓落实中学习。另一方面,要建立领导干部考核评估机制。对干部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干少要有明确的区分,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褒奖那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那些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问责和惩处那些因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干部,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工作氛围。今年的区、乡两级党委换届之所以能够取得圆满成功,班子候选人能够高票当选,就在于我们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将一批一心为民、埋头苦干、敢抓善管、长期坚守基层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拨到领导岗位中来,使得班子队伍年龄结构得到优化,知识层次更加丰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三、要善于在抓“细节”上下功夫

抓细节贵在善于举重若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抓起,由小中见大。古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抓落实最忌浮在面上、停在嘴上,有些部门和单位之所以存在工作推诿扯皮的现象,与目标责任不明确、工作任务没细化有很大关系。因此,只有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一细化就具体,一具体就容易落实。首先,要科学分解。对要落实的工作逐项细化、量化,落实到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

完成,形成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其次,要严格考核。实行奖罚制度,对按时完成任务的,及时奖励;对不落实、不完成任务的,追究责任。真正做到奖罚分明,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落实的成效。第三,要完善制度。进一步完善巡视督查、信息反馈、情况通报、重大责任追究等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小事抓起,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坚持推行了“三有两评”工作法、干部参加劳动”制度以及“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通过“三有”举措重构了干群“鱼水情”,通过“两评”促进了群众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劳动”和“大走访”让所有党员干部在劳动走访中感受群众的生活,加深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要善于在抓“创新”上下功夫

思路是否清新,准确,富有创造力直接关系到落实的方向和效果。创新的思路往往能够使得落实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着力提高抓落实的工作方法和水平。一是注重在务实中创新。抓落实,必须吃透“上情”、坚定不移地执行上级指示,但是不等于不顾具体条件,“不走样”地“照本宣科”,这就

要求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既不能强调自身情况特殊而不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也不能脱离自身实际而盲目照抄照搬上级的指示,而必须在寻找结合点上动脑子、做文章,这就需要我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整体工作的落实。二是注重从继承中创新。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难在有所创新。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活力,而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却是极好的继承。有些部门和单位所谓的抓落实,往往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的机械复制式落实以及只听雷声、不见下雨的遥控指挥式落实,这样怎么能把工作落实好呢?因此,抓落实,不仅要有所继承,更重要的还要有所创新,要始终坚持继承借鉴和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近年来,蒸湘区将打造“文明城区”作为改善群众生活,夯实发展基础的首选课题,探索实施了“以路招商”策略,通过城市路网建设,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实现了城市网络延伸到哪里,人气财气就汇聚到哪里的好效果。我们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以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子。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突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敢想敢干,坚持把创新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了发展先机。正是因为有这种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善于求变、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全区上下才突破了许多难点,干成了不少实事。

第四篇: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

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讲:“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通观全局,得以担当重任”。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学习是为政之基、为官之途,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就要善于通过学习扬弃旧义、探求新知,把学到的新知识转化成推动发展的新能力。

从人的自身发展看,善于学习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人的发展是一个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据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在7至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以后40年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工业经济时代,求学的时间延长为5至22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必须终身学习。否则,就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思想落后于时代,能力落后于他人,就不可能干出一番事业,最终也会贻误自己。

从世界历史看,善于学习是优秀民族自立自强的优良传统。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作为一国之君,化装成学生只身前往西欧诸国,潜心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守旧的俄国注入了生机与活力。19世纪中晚期的日本明治维新,通过“求知识于世界”,拉开了强国的序幕。有人讲,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而绵延不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崇尚学习、善于学习。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人数不胜数。孔子酷爱学习,不但深入钻研古籍,还曾经虚心求教于老子,同时身体力行,重教兴学,周游列国,总结了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等,直到今天我们还很受用。近代以来,面对着丧权辱国之痛,一批批有识之士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等发起的“洋务运动”、康有为等人推动的维新变法,都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中华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才不断发展壮大。

从我们党成长历程看,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取得革命胜利并长期执政的重要武器。毛泽东同志讲过,在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看到有些干部进城后浪费时日,把宝贵的时光浪费在打牌、搓麻将上,十分痛心,也十分着急,苦口婆心地劝告大家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并指出“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这三个字各有各的要求,“下”就是要把时间放在学习上;“苦”就是学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有刻苦精神;“功”就是要有办法、有能力真正学好。邓小平同志指出:“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学习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胡锦涛同志指出“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提出要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制度,五年间集体学习44次,平均40天左右就集体学习一次,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我有一套中央政治局学习的资料汇编,都是国内最高层次、最高水准的教授讲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央政治局学习是很有针对性的。比如,通过举行法律讲座,进一步强化了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理念;通过举办高新技术方面的讲座,更加坚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信心;通过举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方面的讲座,更加坚定地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我国城乡之间发展的“剪刀差”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出大问题。所以,中央提出“五个统筹”,特别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这几年中央作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都是根据国情提出来的。我讲这些旨在说明,中央在学习上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当好一名领导,首先就要加强学习,学习好了才能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才能明确我们的工作方向,才能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通过学习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水平、指导实际工作。有的干部本来是很有前途的,后来犯了错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加强学习改造。

学习是事业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干部成长的永恒主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注重学习、不读书、不看报,如何更新知识、获得信息,如何深刻理解、准确掌握上级的方针政策,更谈不上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当前干部队伍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有很多,但不学习绝对是个要害。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领导干部都要有学习的敏锐性和紧迫感,树立“挤时间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一种生活、一种追求,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不断开拓事业新境界。当前,各种新知识浩如烟海,改革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新的形势、新的使命迫切需要各级干部学习、学习、再学习,切实增强学习的敏锐性、责任感和可持续动力。

一是对理论的学习要更加自觉。要切实认识到,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成熟的标志。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善于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就会迷失前进方向,就会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可能把握规律、理清思路,推进改革发展。因此,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来落实。目前,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学习掌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更加敏锐。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我们现在正处于知识创新的时代,不懂得和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即便是过去懂得和熟悉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的问题,必须及时地“充电”、“加油”,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要全面学习掌握市场经济、金融、科技等各种有用的新知识,不断拓展视野,创新思维,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本领。比如,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价格、汇率、利率等基本调控手段的特点,对市场、财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不明白,就难免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驾驭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大家都知道,近期,美国爆发了百年来最严重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先后破产倒闭,引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增长造成不可估量影响。对此,美国实施了8000多亿美元救市计划,欧盟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共同对付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稳健运行,但开放的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影响。温家宝总理曾几次讲过,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现在这些困难都显露了出来,如股市、楼市都跌的很历害。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必须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三是对实践的学习要更加求真。汉朝刘向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南宋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古代的名言警句都阐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也启示我们,亲历方得真知,向实践学习是开拓新知、提高本领的捷径。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没有上过学,但通过带领群众发展蔬菜大棚、创办集体企业、规划建设新村,在闯荡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改变自己,他现在无论是讲话,还是面对媒体,语言尽管很朴素,道理讲得却很深刻。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与之相对应的新创造、新探索、新经验也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各级干部,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研究,不断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找到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

第五篇:领导干部要注重并善于反思

领导干部要注重并善于反思

陶建平

【摘要】强调要注重反思,是因为时常内省自反,自身才德必然增长;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毫无疑问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平顺和心气的平顺。善于反思,就是要注意反思的方法、途径:挫败之余,认真反思;得意之际,加意反思;由他人毛病反求诸己;面临非议,先行自反;与人相处,不妨示弱;善用日记为反思助力。

【关键词】 领导干部反思重要性方法

对于反思,人们往往是听得多、想得少,知道得多、做到的少。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动的课题。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此问题略作阐述。

1.时常内省自反,才德必然增长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发展,这就离不开时常内省自反。明朝著名学者、官员吕坤指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1。他主张在工作、生活中不管是遇上“人不可我意”,还是“我不可人意”的情况,都应该多从自身去找原因:有时你觉得别人让你不高兴、不满意,也许原因并不在于别人而在于你自己,因为你器量不够大,如果器量大一些的话,就能够包容别人的某些不足、缺陷或过失,不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甚至为此发脾气、不满意;相反,你不能让别人满意,很可能是因为你能力不够强,没能把事情做到位,不要动辄归因于外,而要时常反思自己,一次次反思经历下来,自身的才德必然会获得长进,从而变得更加优秀。“所谓优秀,就是男人或女人愈来愈反求诸己而不苛求他人”2。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把反思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一个注重反思并善于反思的人,势必会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琢磨的。反思是我们从以往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增长能力的主要方式。任何东西,没有

1.[明]吕坤《呻吟语》卷二.岳麓书社1991版第103-104页。

2.吴瑾、李澄怡《有效管理座右铭――管理大师谈管理》,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89页。

经过理解就永远不可能为你所拥有,而真正的理解来自对自己经历的反思。“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能从中吸取点经验教训„„一个人如果不对自己的经历加以思考、分析、审视、质疑、反思,并最后理解,那么这些就并不真正是他自己的经历”1。不要让以往无痕消逝,要从经历中寻求有益启示!

2.涵养反思良习,有助平顺无疑

俄罗斯教育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曾经比喻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他强调的是,良好的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而领导者最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就是反思。因为涵养反思良习,能够有助于领导干部实现平顺。平顺有两层意思,一是路途平顺。正如明人吕柟所言:“人能反己,则四通八达皆坦途也。若常以责人为心,则举足皆荆棘也”2。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总有责怪别人之心,动不动就怪这怨那,所有被责怪、被埋怨的人都有可能对你有负面的看法,甚至导致你障碍重重、寸步难行。有人主张,要判断一个人的前途,不必给他看相、算命,就观察他在工作、生活中是习惯于反思自己还是归咎于人。动辄归咎于人,他必然树敌很多,必然障碍重重,因而就必然谈不上有多好的前途。二是心气平顺。许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闹不愉快,往往双方都会愤愤不平、气鼓鼓的。但是,一旦开始反思自己,想到自己在此问题上的过错、责任,往往就变得相对地心平气顺。正如清朝名臣陈宏谋所说:“仕途顺逆,百凡皆有定数,只能尽其在我,自求无愧,不必尤人,亦不可尤人也。平心而论,虽或事出意外,亦必所处不善,有以招之。返观内照,其理自见,其气自平”3。而能够做到“见理平气”,就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看待别人,就有助于自己的发展进步和人际协调、合作。美国学者梅尔•吉尔在《非常识》中说:“怨恨是一只危险的气球。如果你一直向他吹气,那么怨恨就会像所有气球一样不停地膨胀、膨胀,最终‘嘭’的一声爆开。怨恨的起因是我们对身边的人和我们所关切的事不切实际的期望。多数时候,我们认为其他人才是问题的原因,所以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便会十分愤 1.[美]华伦•本尼斯《怎样成为领导》。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2.【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语录》。

3.[清]徐栋《牧令书》卷1.恨„„我们往往把95%的注意力放在我们之外,放在别人身上,而只有5%放在自己身上。所以实际上,我们把最终发生的恶果归咎于别人,让自己跟它毫不相干。„„如果我们能把这一比例对调,把95%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把5%放在别人身上或者别的东西上,那么‘怨恨’这个危险膨胀的气球、这个将近要爆炸的定时炸弹就会自动放气、自动拆除”1。要让怨恨这一“危险膨胀的气球”自动放气,就得多些自责自怪,少些归因于外。惯于归因于外,会让我们持续受害、悄然受害,让我们最终变成水煮的青蛙。因为惯于归因于外,实际上就是习惯于向外找借口,而“找借口的最大问题在于,一旦你习惯了找借口,你就不愿意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你变成了一个受害者”2。这番话尽管是一个美国人说的,但对于中国的领导干部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说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有些人往往习惯于归结到体制、客观条件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固然是起作用的,但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在同样的体制下,在同样的客观条件当中,不同的干部的表现、作为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干得有声有色、卓有有效,而有些人则长年累月没有什么作为,没有什么出息。这种差异恐怕在任何一个地方、单位都存在。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真的不能什么都归因于外,因为那说不过去。

3.把握反思要妙,求得利好实效

第一,挫败之余,认真反思。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反思就是成功之父。仅有“失败”这个母亲,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生下“成功”这个人见人爱的“后代”。只有父母亲结合起来,失败-反思,失败-反思,才能生个一个个“成功”,因为成功的种子来自于反思。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才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个肯于反思的组织才是值得合作的组织。在一个组织里,不怕出现问题,就怕不能正确对待问题。学习型组织一定是这样的组织:出了问题,这个部门首先要反思自己,我哪里没有做好,以后要如何改进;那个部门要反思,我们支持不够,今后怎么避免;其他部门也反思自己,我们配合不力,以后怎么调整?经过不断的反思,修正不妥之处。在此过程中,组织和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这

1[美]梅尔•吉尔在《非常识》,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2[美]杰拉尔德•W•福斯特《责任制造结果》,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个意义上说,“事后诸葛亮”也不妨当一当:未卜先知固然妙,事后诸葛也必要!悟出成败关键时,亡羊补牢不算迟!

第二,得意之际,加意反思。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指出,“经常是失败促使人们去反思。而当人们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时,很少坐下来反思。而越是得意的时候,越应该坐下来进行反思。要是总等到犯了重大的错误之后才反思,那往往会流于两种结果:其一,因为你正是灰心丧气的时候,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其二,你容易只见错误,不见成绩”1。完全否定过错、失败之后的反思未必可取,主张得意之时更加注重反思则不无道理。唐人杜荀鹤《泾溪》所谓“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表达的正是此意。小心谨慎,多加防范,过激流、闯险滩也能一路平安;疏忽大意,思想麻痹,在平流无石之地也可能身陷悲剧。这是沉思历史和大自然所得出的真知灼见。这对于一些正处在上升时期的中青年干部尤其具有警醒意味:有些人就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时候,不注意反思,产生膨胀的心理,似乎荣誉、地位、职称、职务、金钱、美色都该自己得到,似乎全世界都欠自己的,最终把前途断送在自己手上,导致“坦途沉沦”的可悲下场!

第三,由他人毛病反求诸己。如果你与别人相处,觉得别人身上的某些东西让你难以忍受甚至极度愤慨、不安,那么,你“用笔记下别人身上那些使你感到被严重冒犯了的特点,那些你不能容忍的东西,那些你感觉极度愤慨、极度不安的东西。在这些人格特点上多花一些时间,并且诚实地在自己的人格中认真地审视和寻找它们的踪迹。几乎毫无疑问,这些特征往往就深藏在自己身上,藏在你的人格阴影里。如果那些自大的人让你感到非常恼怒的话,就要在自己的人格阴影里好好找一找自大的影子”2。也就是说,如果别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自大,让自己难以忍受甚至非常恼怒的话,就得好好反思,很可能自己也是一个自大的人,甚至正因为自己自大,才会觉得别人自大。由别人的自大,反求诸己,进而发现自己身上潜藏的自大,这对于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是有好处的。

第四,面临非议,先行自反。面对别人的批评、异议,要“回应”而不是“反

1.[美]华伦•本尼斯《怎样成为领导》,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页。

2.[美]大卫.M.特拉弗斯《领导力的源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应”。反应就是本能的、下意识的反应,就像是一只狗只要听到另外一只狗在叫,它就会叫„„当你被情绪控制时,别人怎么对你,你也怎么对别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你觉得别人冒犯了你,你也会还击对方:别人批评你,你就批评别人,别人讽刺、责骂你,你就讽刺、责骂别人。而回应是指你会后退一步,仔细思量别人言语背后的含义,然后就此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当你感觉受到冒犯时,你可能会问:“我能听出来你情绪不好,你怎么了?”或者,“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能帮你做点儿什么吗?”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别人的话仅有下意识的反应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通过运用换位思考的技巧对别人的行为做出恰当回应,则能够使矛盾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1,这对于自己的成长、进步和人际关系的协调都是有益处的。

第五,与人相处,不妨示弱。毫无疑问,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有不示弱的一面。不示弱应体现在自身层面上,即强烈的进取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战胜困难的勇气,等等。这种“不示弱”是每个干部都必须有的,面对困难、挫折、阻力,我们甚至要有一种不被一切所压倒的气概,不能轻易地低头、认输、示弱。但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又应有示弱的一面。示弱主要体现在关系层面上,即待人谦逊、低调,听取别人意见,坦承自身不足,为失误道歉、承担责任。要做好这种意义上的示弱,必然需要认真的反思。比如,当我们写年终工作总结的时候,绝对不应当通篇都写自己的优点、成绩与贡献,还应当认真想想工作当中存在的缺陷或薄弱环节,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水平提升的空间。

第六,善用日记为反思助力。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指出:“在日记中记下你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你会发现,在你追寻智慧的探索过程中,这个简单的习惯是无价的”2。彼得•凯斯特鲍姆也说:“看看你是怎么工作的,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把它们写下来。要意识到,书写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思考、内省、探询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做出回应的方法,有着不朽的价值。日记仍是一种最有效的自我解救的途径”3。可见,他们是把日记看得很重的。在时下中国官场,提倡写日记似乎已经成为一 1[美]托马斯•D•兹韦费尔《管理就是沟通》,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页。

2[美]本尼斯《领导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3[美]彼得•凯斯特鲍姆《领导者的内心修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种笑话。广西来宾市烟草局原局长韩峰陷入“日记门”之后,人们往往片面吸取其中教训,对日记不屑一顾、畏而远之。某著名教授在一次讲座中也告诫领导干部们:“你们现在连日记都不能写,你们回去赶紧把日记全部删掉,要写(就)写假的,我告诉你,你一定要听我这句话”。我的主张恰恰相反:领导干部都应该写日记,不要让韩峰把全中国的日记都毁了!广西的韩峰因日记而出丑入狱(根源其实不是日记),全中国的领导干部从此不再写日记,这会对我国领导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在我看来,写日记其实是留些时间“自言自语”,让自己在沉静中沉淀、成长。我们经常抱怨这个时代很浮躁,抱怨现在的人很浮躁,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很少抽出些时间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去思考、总结,而是一直忙忙碌碌、忙个不停。一味忙碌,势必盲目!“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这句话值得领导干部三思。“没有停顿就没有沉思,没有沉思就没有远见,没有远见就没有领导。停顿与沉思是通往更加广阔的眼界与更加高效的领导的必经之路”1。不静下来就无法看得长远、走得久远,而写日记正是让人静下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写日记还是一个梳理心绪、滋养内心的过程,是一个帮助自己清醒头脑、明确走向的过程,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发展也是有益的。

作者陶建平,系广西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广西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1[美]凯文•卡什曼 杰克•福雷姆:《元神是领导的灵魂》,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现代领导》(月刊)2004年第4期第22页。

下载领导干部要善于开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领导干部要善于开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领导干部要重视和善于向群众学习

    领导干部要重视和善于向群众学习 2011年06月23日 06:51:46来源: 人民日报“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要善于和敢于创新

    为人民服务要善于和敢于创新 ————学习“三敢精神”心得体会 许玉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

    要善于总结经验

    要善于总结经验 忘了在那本教育杂志上看到:“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也是一种资源’”。是啊!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当班主任多年的我更是深有体会,班级建设是多么需要我们......

    领导干部要作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表率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意见》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应当“坚持领导干部作表率......

    领导干部应善于“弹钢琴”

    领导干部应善于“弹钢琴”作为党的一名领导干部,必须找准角色定位,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做实,这样才能上不愧于党,下不愧于民。党委办公室主任这个角色,在工作中位居承上启下、协调......

    党员干部要善于联系群众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如何完善这一制度呢? 一、要分清楚联系的对象,是群众,不是其他 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第一个问题,就是要......

    职场要善于倾听

    职场要善于倾听 做领导的,往往希望多多听到下属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是给公司带来丰厚效益的建议。但这类建议确实太少了,可以称得上凤毛麟角。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平台不一样,下属......

    工作中要善于沟通

    工作中要善于沟通 在自然界的舞台上,狼是最善于沟通的动物,它们的沟通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对团队的热爱,它们之间很少相互攻击,更多是坦诚相见、绝对真诚,正因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