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今时代,品牌是企业和产品品质、信誉、文化的标志和结晶,是科技、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综合优势和价值的集中反映。提高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世界著名的品牌,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提高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的历史机遇,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出引领世界潮流的高新技术和著名品牌,提高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自主创新品牌经济集聚之地,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合作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要想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也都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作为企业,应加大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为各类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
第二,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必须妥善处理好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商投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调控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创新和提高。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第三,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今后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把技术政策纳入政策系统,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例如,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主创新。但是,它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要体现在各种配套政策和市场环境中,落实在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个有关部门的工作中。还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以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四,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
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第二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湖北经济学院 项投Q1142 刘玲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另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各行业需要思考并采取一些对策来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企业 自主创新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科技创新,企业是基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我国虽然是DVD激光视盘机生产大国,但因不掌握核心技术,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视盘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专利使用费20美元。我国已成为PC机生产和消费大国,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核心技术却掌握在Intel和微软手中。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的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他们赚取了高额利润,而中国的生产厂商利润极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体制约束,动力不足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创新无可替代,只有各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多年来,一些企业未能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对引进技术和吸收创新能力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以致出现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的模式,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更落伍”的恶性循环。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技术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各部门的政策措施上还存在不少不明确、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使企业的创新行为无所适从。
2.企业缺乏创新的社会环境
首先,我国缺少一部有关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目前的科技进步法已经不能适应自主创新活动对法律的要求。其次,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最后,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他们是绝不会出卖和转让的。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的最大问题。
3.研发投入不足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开发力度,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正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我国企业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在同期财政支出中的比例,1992年为5.5%,而到了2002年不增反降,为3.7%;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我国只相当于美国的4%,人均科研经费只相当于日本的1/12和韩国的1/8;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2004年我国为1.23%,而美国为
2.9%,日本为2.83%,韩国为2.79%。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最新数据显示,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为2.47亿元,仅占平均销售收入的1.05%;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2%。200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9亿元,只占相关企业销售投入的1.88%。可见,即使是中国500强企业,其研发投入尚未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而事实上,在我国的大企业中,仍有30%的企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对于引进技术,我国企业的“内生技术能力”还不强。
4.企业家素质总体不高
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企业基于市场的竞争能力,衡量技术创新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是否给企业带来利润。国内外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客户是导向,市场是机制,政府是环境,院校是支撑,而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企业家是灵魂。纵观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比较好的创新型企业,都有一批创新新意识强烈的企业家。但就目前国内企业家队伍的总体状况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企业家队伍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队伍,多数是从销售人员转化而来,他们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风险意
识不强,只重视跟踪模仿,不重视自主创新。企业的自主创新说到底要有人带领,在人的因素里,不得不说企业家处于最重要的甚至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地位。企业家队伍素质不高,不能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1.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对于科技创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更多地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但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比如,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飞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等。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建议国家将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纳入即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之中,使政府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易操作的实施细则。三是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议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此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也应该有技术创新指标。
3.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
一是对特殊人才要给予特殊待遇。湖北化学研究院等企业实施“二八制”或“三七制”,即把80%或70%的奖金提供给20%或30%的技术骨干,对吸引和留住尖子人才产生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此外,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也是企业稳定和吸引尖子人才的很好办法。二是建议国家像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那样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可以挂职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三是规范人才流动秩序。有的国企科技人员被民营企业挖走,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也带走了,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建议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在鼓励人才流动的同时,更要加以规范。
4.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国家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建
立技术中心,并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对中心人员的培训。二是产学研结合模式必须以企业为主。“产学研”,“产”在前,没有“产”,“学”、“研”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建议国家组织的产学研项目,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来牵头。三是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建议政府设立产业研发基金,通过支持企业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以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
5.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一是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基金,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一起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三是国家在重点产业领域要制定限制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
6.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产业自主创新
作为政府部门,首先应该转变职能,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要“积极有为”,而不是“无为而治”,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服务机构发展作正面的引导,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努力构建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强有力的支撑。其次,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法律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保证市场的统一、公平、开放和有序,努力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政府把支持自主创新技术开发放在比支持技术引进更重要的位置,对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科研经费支持重点,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作企业自主创新强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专题研究组.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14-16
[2]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
2[3]张荣峰.章利华自主创新的理论、国际经验和模型构建[R].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4):64-66
[4]徐冠华.始终把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N].经济日报,2006-01-09
第三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09-6-
4信息来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07年6月底,我国的中小企业数已达42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68.3%、50.2%,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以上,而且还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目前在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中,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中小企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融资难、人才缺、竞争力不足等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过去的20年,虽然我国经济以平均9.5%的速度增长,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较大,大部分中小企业仅限于简单的组装和来料加工,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如果不能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无法突破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可以说,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国家安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一、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我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企业自身人员素质较低,中小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数不足10%,初中以下的职工占60%左右,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2.创新资金来源不足。中小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融资难,使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
3.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41%,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4.信息不畅,创新服务能力弱。中小企业获取信息途径少,不及时等,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产品少,服务面窄,服务缺乏深度,还不能完全承担起沟通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与市场的重任。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时期,国家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因此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我国中小企业的总体情况看,传统产业中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仍占主导地位,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步伐加快,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产业分工的细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科技创新的速度,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也提出了挑战,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从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看,谁掌握了世界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谁就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赢得竞争优势。否则,就只能处于产业链低端,成为别人的“组装车间”、“加工基地”,获取低微的加工收入。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必须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最大问题。中小企业也存在着低水平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生产不安全等现象。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安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三、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对策
1.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小企业的立身之本。要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战略选择。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科研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我们要不断探索符合市场规律、体现企业优势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通过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的步伐,将技术成果以专利形式推向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
2.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我国今年即将实施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25%,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只有15%。微型企业,就是微利的中小型企业的所得税是20%,此举体现了财政税收方面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特别是对拥有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当前国家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的有效政策环境,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跨越式的发展。
3.企业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国家许多部门都有一些支持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每年财政专门有一项资金是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许多行业协会每年组织会员参加各种国外博览会,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这样企业可以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比如中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中心,在这个公共服务平台里就有许多咨询项目,包括法律、国情、产业方面的一些咨询服务。另外还提供对外经贸的促进往来和技术交流方面的服务,目的就是促进我们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4.加强企业自主研发队伍建设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条件。高素质人才是自主创新、科技开发的最重要资源。企业应着力培养和吸纳研发人才,特别要重视牵头人、领军人才的发掘与培养。通过国家、企业、个人等多种投资方式培养科研人员,尤其是通过企业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等再教育形式培养,建立一支熟练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自主创新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国内外选拔、招聘、再培养或者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培养等方式,建立一支专业研究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运用社会资源弥补企业自身不足,增强依托社会资源联合创新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就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配套政策》提出,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大学、院所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并引导和规范大学、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支持企业为大学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引导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和吸引优秀人才可不受户籍限制。
5.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主要是因为企业最贴近市场,既了解市场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又有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科技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只有企业通过市场才能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企业只有掌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缺乏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就推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开拓新的市场需求等环节都将长期处于劣势。此外,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科技创新体系都以企业为主导力量,而企业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如果高校和企业联动,对企业来说,可缩短创新的流程,降低创新的成本,让创新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对高校来说,这也是学生实验的基地,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人尽其才,防止创新成果流失。因此,以企业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各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可以优化配置国际、国内优秀的科研资源,为企业创新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企业整体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会最终带来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信息化的到来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我国企业要改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打工者”的角色和形象,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必须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再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共同跨越式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院士座谈会上,曾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进一步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造就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这实际上就是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给予关注给予支持给予信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国家竞争力给予支撑给予提升给予引领。自主创新在带给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会使中国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和跨越,带动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参考文献;
[1]王 洪: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J].经济学家,2006(5):124~126
[2]黄宇峰 蒋 丹:从国际经验看政府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的角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33(4):41~44
[3]陈乃醒 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第四篇: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对西部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剖析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7-0014-04
西部地区是解放后中国工业化战略和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布局区,通过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方式的扶持,在50多年的时间内建立了一大批以钢铁、机械、化工、电子、航空航天、建材、能源为主的规模比较宏大、门类比较齐全、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改变了西部工业落后的生产方式,为西部及全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尽管如此,西部大中型企业与东部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仅体现在产量差距上,而且体现在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的差距上,更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部署的提出及国务院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西部大中型企业尤其是电力、钢铁、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将面临国家更为严格的环境控制要求和来自全社会增进环境保护的压力,以自主创新推动工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将成为西部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出路。
一、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4年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出的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我们对2005年西部各省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评价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的具体指标如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人)A1;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A2;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亿元)A3;(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B1;研究和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B2;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C1;拥有发明专利数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C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C3;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D1;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D2。
从上表可看出,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从潜在创新能力资源看,西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企业工业增加值和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低下。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工业增加值和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60542人、7085.22亿元和19687.2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5.57%、14.74%和11.63%,远远低于东部。从西部内部看,西部各省潜在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四川创新潜力最强,陕西次之,青海最差。第二,从技术创新活动看,西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虽较大,但R&D活动经费明显不足。2005年,西部科技活动经费为3428815万元,R&D活动经费为1216792万元,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74%,高于东部(1.56%)和全国平均水平(1.58%),但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62%,低于东部(0.78%)和全国平均水平(0.73%)。从西部内部看,重庆、四川和陕西三省的技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第三,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看,西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下,西部各省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差别悬殊。2005年,西部申请专利数量和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6681件和2726件,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2.09%和11.90%:西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和东部3.26和4.57个百分点。从西部内部看,重庆、四川和陕西在科研能力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但新产品转化能力不强。第四,从技术创新环境看,西部技术创新环境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2005年,西部由财政支出的科技活动经费为233389万元,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6.81%,远远高于东部(2.19%)和全国平均水平(3.07%),由金融机构贷款的科技活动经费为158344万元,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4.62%,低于东部(6.64%)和全国平均水平(6.36%),表明西部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经费主要由企业自筹,企业融资渠道非常有限。
二、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改革不到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若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企业便会失去自主创新的内在冲动。西部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经过50多年的发展,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占相当大比重,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结构极不合理,运行机制十分僵化,大大抑制了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由于自主创新内在动力不足,企业内部极少设置科技机构,得到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更是寥寥无几。据统计,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所办科技机构(国家认定技术中心)共67个,仅占全国361个的18.56%。而这些数量极少的科技机构还经常处于闲置状态,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创新资源稀缺,制约自主创新的深入发展。西部大中型企业创新资金和人力资源都十分稀缺。首先是创新人才严重缺乏。西部科研人才的配置与全国一样,主要集中在政府设立的研究机构和院校,特别是高级科研人才多滞留在科研院所中,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极少。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仅为160542人,相当于100人当中仅有2名工程技术人员。这极为有限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往往由于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不尽合理,其潜能未能充分得到释放,甚至导致人才流失。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其次,企业研发经费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国家对西部大中型企业投资逐年减少,而西部大中型企业由于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负担,自身积累能力和引资能力较差,加上缺少正常畅通的融资渠道,创新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的科研经费仅为3428815万元,其中88.57%为企业自筹资金,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仅占4.02%。
(三)对外部技术的吸收能力差,形成低水平的自主创新局面。西部大中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重引进、轻消化、少创新的倾向十分明显。据统计,2005年西部大中型企业引进国内外的技术支出额为487237万元,可消化吸收经费仅为49474万元,消化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为1:0.102,这不仅大大低于同时期东部地区消化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1:0.204的比例,更与工业化成长时期日本和韩国消化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1:5至1:8的比例相差甚远。重引进、轻消化的后果导致用大量资金引进的先进技术却不能得到
很好的推广应用,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只能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
(四)产学研严重脱节,抑制科研成果的转化。西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功能定位、目标的差异使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且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停留在以发表论文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阶段。企业由于从建设初始就有明显的国防化特征,已形成封闭性的自主创新模式,排斥与其他部门合作。另外,由于科研机构、院校、企业进行联合创新的体制尚存缺陷,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往往由于缺乏信任而导致合作的破裂,造成科研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大大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四川为例。2005年四川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达4445项,其中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项目仅为900项,仅占项目总数的20.2%,有205家企业在项目合作中对国内的高等院校及料研院所投入R&D经费支出2.87亿元,仅占R&D经费支出的3%。
三、提高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制定激励性政策,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提高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增强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为自主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快捷的信息通道、充裕的资金来源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制订产业政策为手段,引导、支持、鼓励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运用税收、信贷、财政等经济杠杆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企业的科研资金瓶颈问题;大力发展各类信息服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投融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维护创新企业和创新者的权益;实施有效的政府采购政策,激励企业不断自主创新。
(二)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西部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消除科研投入的体制性障碍,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投资和收益主体;切实加强企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力争在数量上和科研项目上要有所突破,改变传统的以单项技术为主的自主创新活动,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自主创新战略,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由于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光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仪表为代表的行业在企业管理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处于西部大中型企业的领先地位,西部可在这些领域首先实现突破性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向其他领域推广。
(三)加大创新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自主创新投入增长机制。经费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主创新活动的空间规模和时间的持续性,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科技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贷款为补充、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自主创新投融资机制。四川、重庆和陕西等科研强省可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上,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新疆、内蒙古、云南和贵州等科研资金短缺的省份,国家可用财政补贴和财政担保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首先,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多种分配方式取得合法收入,激发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创业激情和活力。其次,不断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制定和实施对科技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再次,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培养和发现一批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
(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追赶型的自主创新之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绝不是排斥先进技术的引进。西部大中型企业由于原始创新能力低下,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所以,应将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加强后发优势的发挥。要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引进技术和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转变;提高有效组织各种技术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吸收和集成多方面的知识、技术和产品,实现最终产品自主创新;把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依托重点工程打造集成创新平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机制。政府要积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机制。包括: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实现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的互动;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构建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服务平台;通过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形式,对产学研合作的风险予以补偿;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多种政策工具的有效配合,对产学研形成强大的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服务平台和联合创新机制,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展技术项目的联合攻关,形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有机结合的产学研自主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高技术攻关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
第五篇: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分析
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分析
摘要:
一个企业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中,行政部门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以说,行政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然而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难题,有些是制度问题,有些是人员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企业运作的效率,为了改革弊病,与时俱进,讲求产效,因此我们要开辟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方向。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体系;制度革新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
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行政部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依靠一定的制度、法律、方法及原则对企业进行智能性管理的统一。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服务、管理、协调三大功能,作用于企业建设和发展,其意义十分深远。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行政管理的范围很广,总的来讲就是企业的吃喝拉撒。我们要认识到,其包括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会议管理,印鉴管理,日常办公事务管理,行政采购管理,办公用品,文具管理,后勤宿舍管理,保安管理,车辆管理,外部联系以及与组织,相关部门的和谐关系的建立等。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1、企业行政管理是为经济效益服务的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内容和实质
通常,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形式、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省时、省钱。
3、企业行政管理讲究实效
虽然我们不能说要直接用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也就是说,不能直接对某个具体的行政行为问“你这种做法能为企业赚多少钱”。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还是比较直接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企业行政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
4、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经常进行变革、增删、剪裁、变通,因而带有很强的灵活性,比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公司实际。
三、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1、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适应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大大加强。为促进我国更快更好地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被提出,这不仅是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
用。而我国企业要想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些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并以此为指导来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通过企业行政管理来实现,也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换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适应能力。
2、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经济实力以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体现为能否紧密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学习。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服务和保障的作用。
3、有助于保证我国企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它们会碰到一些困难,其职工也会存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目前我国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需要同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以争取项目和资金。而企业行政管理的任务就是努力同政府部门打交道,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企业职工思想上的和实践中的难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为企业发展取得良好的内部环境。由此看来,企业行政管理有助于保证我国企业健康发展。
4、有助于保证我国企业实现生存发展目标
一般来说,企业行政管理通过开展如下工作发挥作用:一是计划工作,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二是组织工作,即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工作的内容,并将其按性质分类,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三是指挥工作,即采取具体措施,调动和协调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四是控制工作,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在我国企业的运作中,以经理或厂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运用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联结成一个有序运行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手段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四、目前企业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工作主观随意性太大,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科学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在企业行政管理的操作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完全凭借主观意愿进行管理的“游击作风”忽视规章制度建立,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开展工作。企业没有完整可依的规章制度,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没有具体流程,分工不清楚,责任不明晰,这样就会造成企业运行没有秩序,职员工作积极性低,办事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造成极大资源浪费。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仍放在文书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具体行政事务当中,这一形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对行政管理的要求。此外,企业为了同国家政府机关相协调,亦会在其内部设置相应的管理机关,通常称为管理部,而对这一机关的管理就成为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行政管理活动受到局限,研究范围集中于事务性活动,陷入反复庞杂的事务中,也正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着一些具体性的失误,导致了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欠缺。这样的一种管理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匹配,从而也忽视了行政管理本身所能发挥的重大的作用。
2、企业的行政管理不被重视,带有一定的教条主义,甚至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
理模式。
在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中存在着官僚思想,忽视公司的实际需要和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立形象工程,把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完全独立于其他各个部门,这样就会极大浪费企业资源,降低企业工作效率,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建设和发展。管理中完全凭借负责人或老板的意愿,缺乏科学的决策、研究及落实程序,这种运气主导下的管理形式,使得部门、机构、各级责任人形同虚设,严重影响着员工的势气和行政管理效率,导致了人、财、物资源的巨大浪费。
受计划经济惯性思维的影响,我国行政管理操作中,行政管理干部仍存在着一些机关习气、机关作风,这些干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不加考虑,而照搬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按部就班,繁文缛节,官样文章,文牍主义,笔墨官司,公文旅行,咬文嚼字,纸上谈兵,不讲实效,颐指气使,这样的管理形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直接导致员工士气不足。权利集中,缺乏制约,这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民主化以及决策的科学化,行政管理缺乏事实基础,行政管理效率自然不高,企业效益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于一种比较新兴的发展阶段,过多地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把生产和销售发展主要的地位,其他部门几乎可有可无。尤其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当中,在管理方式上非常教条。有些企业甚至不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没有系统的管理体系。而其他的部门也忽视行政制度的管理,认为行政制度是可有可无的制度,甚至将行政部门当成是企业发展的障碍。还有一些企业甚至照搬我国党政机关的现成的管理模式,而不去具体地分析自己企业所具有的基本状况和基本特征,导致有些方面的管理被忽视,而有些方面的管理又被重视的过紧。
3、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
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企业本身的业务不了解、不关心、不熟悉,管理时往往脱离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布一些根本无法推行和实施的规章制度,不注重决策的可行性,引起其他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反感和排斥。于是造成其他部门心理上总觉得行政人员碍手碍脚,巴不得他们永远不要在自己的部门露面,不要干扰自己的工作;除非是有什么必须要行政管理部门帮助解决的事,否则宁愿与行政管理部门老死不相往来。尽量减少与行政管理部门的交流,而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也往往或是很知趣地尽量不去打搅其它部门,或是对其它部门有一种抵触情绪,干脆大家有事说事,没事散伙,相应减少开展对其他部门的各类相关工作,双方的隔阂和抵触就更深。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接触越少,就越不了解情况,其管理就越脱离实际,行政管理脱离了实际,就不能制定正确的、科学的、切合要害的政策,处理问题只能是隔靴搔痒,另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越脱离实际,就越遭受各业务部门的排斥,从而也就越不了解各业务部门情况。
五、企业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创新对策分析
1、进行企业行政管理的制度革新。
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所有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基于行政 管理制度展开的,而制度恰恰也是实践中矛盾最为尖锐的集中点,因此,如何在 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制定适合企业当前运营状态、提高人员工作效率的行 政管理制度就成了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问题。行政工作办事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带来很多的障碍,这不仅仅是多年遗留下来的官
本位作风问题,制度才是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行政制度的制定,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不但要确保制度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能否有很强的执行性,是否可以容易地为员工所习惯,这是企业行政管理制度革新的关键。由于行政制度是关系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基础制度,是每个员工每天都会接触和必须遵守的规范,因此,让当事人参与制度的制定是制定制度时一个重要的原则,这也是制定好的行政制度能为所有员工接受良好执行的关键,如日常工作的考勤制度等。也同样由于制度是针对大面积的受众,所以制度本身的语言描述应该尽可能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且要注意语言的描述要尽量避免有歧义的产生,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员工都可以轻松地理解。
当然,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拟定的,由于他们并 没有实际参与到企业的所有工作流程中,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难免会与相应的工 作习惯有一定的冲突,这也是很多企业的员工抱怨行政制度不合理的原因所在。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制定制度时,就一定要深入了解各个流程的员工的需求,认真分析他们现有的工作习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改造的制度意见,这样既能保证制度的可执行性和高效率,也能避免制度和现实脱节的矛盾。
此外,一个良好的制度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否则就失去了制定行政制 度的意义。新制度的执行过程就是改变员工工作习惯的过程,管理者应该很清楚 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执行会带来哪些工作习惯的改变,这种改变员工是否可以接受,接受的程度是多少。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管理者必须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来加强对员工工作习惯的改造,以保证新制度的顺利执行,同时也让员工顺利的度过新制度的适应期。
2、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
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三方面内容: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咨询机构为补充,建立有相应的行政监督部门。这些都要逐步改进,以加强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及其质量。定期评价业绩,择优使用行政管理人才。企业人事部门虽一直以业绩评价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晋升的标准,但长期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人为因素干扰太多。我们经常听说某某老总特别偏心于经营、技术或财务等等,却从未听说有一个特别偏心于行政的老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老总们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缺乏长远眼光、重经营轻管理的普遍倾向之外,对企业行政及其在企业中的地位缺乏认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企业的管理、经营、技术、生产、发展、财务以不同的程度伸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的一个个网络。在公司领导的分工问题上,应当从管理体制上保证公司领导之间的分工不分家,这样才有利于打破部门分割,加强企业内部协调,调动员工积极性等。按照这样一种分工体系,企业的行政系统就能克服原先的分工体制造成的部门分割、行政无力等问题,充分、有力地发挥其全局性、统摄性的管理功能,较大地提高企业的行政效率和行政素质,真正体现其在企业中应有的作用。
3、重视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地位,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
从企业的上级部门到下级部门都有一个完善的流程,这个流程不仅要十分健全而且要十分明确。主要是哪个部门应对哪个部门负责,隶属关系一定要明确。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企业领导的一言堂的现象,从而导致管理上的混乱,二是明确责任制度以后,可以清晰地建立起问责机制,可以明确部门责任,如果企业的运行出现问题,可以由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问责。
4、开展工作联系实际。
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反对“为管理而管理”;必须坚决摈弃形式主义,切实讲究实效;必须大力讲究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必须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方法,一切以企业利益为最高原则,反对泥古不化、因循守旧。同时,要联系实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忠诚感,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使他们以身作则,带头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深入各业务部门了解情况,制订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建立业绩考评制度,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根据日常实际工作的特点,选拔有耐心的、有服务意识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
廖仲汝,简述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和科技,2010年第10期 龙筱茜,国有企业中的行政管理改革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06-6月
王晓波,加快企业行政管理改革,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总体方向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12期
侯永胜,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浅析,【N】文化时报2007-08-21(003)
邓集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J】改革与战略,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