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亿安科技案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报告
对亿安科技案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报告
一、案例背景
“亿安科技”前身为深圳市锦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它于1992年5月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1999年3月,广东民营企业亿安集团收购了深圳商贸控股公司持有的深锦兴超过四分之一的股权,成为深锦兴第一大股东。同年8月深锦兴公布更名为广东亿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锦兴”股票随之正式更名为“亿安科技”。“亿安科技”股票从1999年10月25日到2000年2月17日,在短短的70个交易日中,股价由26元左右不停歇地上涨,到2000年2月15日,“亿安科技”股价突破百元大关,成为自沪深股票实施拆细后首只市价超过百元的股票,引起了市场的极大震动。
广东欣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中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百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金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4家广东投资顾问公司自1998年10月5日起,集中资金,利用627个个人股票帐户及3个法人股票帐户,大量买入“深锦兴”(后更名为“亿安科技”)股票。持仓量从1998年10月5日的53万股,占流通股的1.52%,到最高时2000年1月12日的3001万股,占流通股的85%。同时,还通过其控制的不同股票帐户,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进行不转移所有权的自买自卖,影响证券交易价格和交易量,联手操纵“亿安科技”的股票价格。截至2001年2月5日,上述4家公司控制的627个个人股票帐户及3个法人股票帐户共实现盈利4.49亿元,股票余额77万股。
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情况
自1720年在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就成为了投资人和债权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由此催生的现代审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世界各国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财务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未如投资人和债权人所希望的那样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案件还时有发生。在中国,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据有关资料披露,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在2000年度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这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深沪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挤掉利润水分达15.9%。其中,审计调减利润317亿元,审计调增利润128亿元,调增调减利润总额445亿元;审计调减资产903亿元,调增资产842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调增调减资产总额1745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同时在上市公司中也发生了如红光股份欺诈上市案,琼民源、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这些舞弊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会计的诚信基础受到了严重挑战,而且也严重损害投资者的投
资信心。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响,同时还存在道德层面的问题。我国处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综合考察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我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存在着市场机制缺失、市场结构单一与市场行政化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低,企业融资渠道少,具有“壳资源”属性的上市资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依据现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会计盈利能力作为标尺,为了满足上市或配股的条件或避免退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从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余管理或会计造假活动。同时,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人为分割,流通阻滞,“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加之国有股一股独大,小股东所持股权较少,较少关心企业经营实际,投机风气严重,很容易引发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产,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如“郑百文”在自身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为获得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虚构财务赢余以获得上市资格;“银广夏”为维持和重获配股资格,虚构交易、夸大利润以哄抬本公司股价;“蓝田股份”采取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套取银行贷款;以及在2003年1月9日国家颁布《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之后,以锦州港、大庆联谊为发端,掀起了一股证券民事赔偿的高潮。这些事件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具有较强的政策拉动的特征。
(二)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动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信息。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赖”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目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起码应该达到以下目的: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来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的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等。所以从理论上讲,一切的错误和舞弊是能够被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着缺乏,则很容易发生发生会计舞弊。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控制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地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发挥作用。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过会计系统最终形成财务报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已极不正常,这才使得会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
(四)外部监管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
在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及监督实施。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按理说,我们的监管应该是有效的,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但是,实际上监督乏力、监管手段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证券监管、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监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各个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没有达到各家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就拿受到监管比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讲,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企业上市后,经营不善的,就采取各种手段,虚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获得增资配股的资格,进一步套取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还配合庄家,违规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亏损得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就进行债务、资产重组,出卖手中的壳资源。这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道风景线。
王艳
1234001207953
第二篇:会计信息失真开题报告定稿
一、论文研究意义及背景
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核算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谨慎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其最根本的要求。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的规定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知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核算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或实际情况不符。
在这一方面,中外的定义是有差异的。在国外,会计信息失真就是财务报告舞弊---通过重大误导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或贷款人)并可能损害投资者的一种故意的管理舞弊。他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从属于舞弊,因此他们用舞弊理论来分析会计信息的动机和原因,侧重于从管理当局方面分析。而我国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工作各个环节中出现的作假、疏漏行为,侧重于从各个会计工作环节分析。
近年来,由于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各方面原因,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趋严重。它已经成为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国民的一大毒瘤,已到了非治不可之时。据国家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已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秩序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决策产生了误导,同时也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甚至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此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当务之急!
由此可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课题,同样也是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正是本篇论文要研究的中心。
本文以会计信息失真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了解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国内外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索出我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措施。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与预期效益
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预期能探索出关于加强我国企业会计的信息处理工作,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培养方法。即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健全会计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一系列强化措施,尽量杜绝虚假会计信息,提高会计行业的诚信度。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现状的分析调查,在总结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会计行业的状况,分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加强内部控制、健全会计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一系列强化措施。
主要内容:
一、绪 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二、分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三、分析国外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四、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
(二)会计制度本身有局限性
(三)社会监督不健全
(四)我国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够完善
(五)企业的绩效考核和利益驱动
(六)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五、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关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
(二)健全会计制度
(三)完善社会监督
(四)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五)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六)完善法制建设
(七)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本论文研究拟采用理论分析法,对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对问题及建议措施部分进行解释。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手段来分析资料,通过对背景和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形成本篇论文。
五、主要特色
本论文在理论探讨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的实际情况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对我国企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解决途径即加强内部控制、健全会计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一系列强化措施。
六、完成本篇论文研究的有利条件
1、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保证。
2、国内外对会计信息失真研究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
3、目前已掌握本论文研究的大量资料和有关文献,还将进一步通过调查、文献搜集等途径获取更多最新国内外资料。
七、论文研究实施的步骤、时间 1、2012年9月3日—9月11日,收集资料,阅读国内外刊物,确定选题后完成任务书。2、2012年9月12日—10月29日,运用所搜集的资料完成开题报告。3、2012年10月30日—12月31日,完善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完成论文初稿。4、2013年1月1日—3月15日,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进一步分析完善。5、2013年3月16日至3月26日,对照要求认真检查,完成论文定稿,并写出论文写作总结,提交所有材料申请论文答辩。
6、按学院规定时间参加论文答辩。
八、论文研究范围、成果形式
1、范围
选取我国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以及国内外相关刊物资料为参考。2、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论文调查报告。
(2)最终成果:论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九、参考文献
[1] 孙庆伟.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的研究[J].财会探析,2012(04)
[2]董梅青.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9(06)[3] 刘碧珍.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大原因[J].现代企业教育 , 2011(05)
[4] 邱颖山.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 , 2011(01)[5] 龚莉.论会计信息不真实的原因和治理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 2009(10)
[6]王世海.浅析“五粮液事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责任[J].Commercial Accounting , 2010(06)
[7] 徐林松.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J].财务会计, 2012(07)
[8] 李晶,张天楠.委托代理理论下的会计信息失真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 2010(13)
第三篇: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与应对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与应对
摘要:真实的会计信息是国家对企业加强监督和调控的依据,也是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等进行决策的依据。就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含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治理结构;独立性;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6-0102-02
0引言
多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屡禁不止,会计信息弄虚作假层出不穷,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科学管理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也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依据。所以,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灵魂。
1会计信息真实性及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会计数据,它反映了特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信息真实性是在真实的经济交易基础上,对企业经济行为客观、及时、准确的记录和反映。体现在会计核算上为内容真实、要素完整、数字准确、时间及时、手续齐备、资料可靠,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帐户设置规范,会计确认合理,会计计量准确,会计记录完整,会计报告充分,这样就可以认定其产生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据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外部监管乏力等。
1.1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了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取决于股权结构,多数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央企的股权结构是流通股比重小,国有股一股独大,但国有股主体缺位。因为国有股通常是政府通过授权投资机构或职能部门代表国家来行使国有股股权的,这个机构并非实际的委托人身份,仅是委托代理链中的一个环节,结果形成“代理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现象。正是由于股权结构的畸形才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畸形。(1)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大股东在公司拥有控制权,许多中小股东因持股数量限制而无法参加股东大会,更谈不上行使股东权力。而大股东委托的代理人控制下的股东大会不一定真正为股东利益进行决策。(2)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失效。在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主体缺位条件下,国有股董事实质上只是代理链中的一环,很容易与经理层合伙共谋私利以至损害全体股东的利益。(3)董事、监事对自己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多数董事、监事以为自己的责任就是表决时举举手就行了,不过是个摆设,在公司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中根本发挥不了作用。(4)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发挥。在现实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股权结构的畸形,独立董事的来去实质上由公司经营者决定,独立董事津贴的多少也由经营者决定。如果非要坚持对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制约,他们的报酬是要受到威胁的。况且,大部分独立董事都是兼职的,自己有繁忙的本职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根本无暇对受聘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所做出的判断大多依据企业向他提供的财务资料,如果企业在向他提供材料中有所隐瞒,那么他所得出的结论也就失去了真实性。
1.2单位内部监督未充分发挥作用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从企业内部监督的主体看,企业的内部监督部门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内部监督人员的工资报酬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内部监督人员依附于企业,听命于企业负责人,这就意味着内部监督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会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所以内部监督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1.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使会计信息在源头上失去真实性成为可能
有些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执行国家各项财经法规的能力较差,在工作中抵制违法行为的自觉性不够。甚至一些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或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1.4审计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使会计造假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防范企业财务造假、治理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外部防线。然而,注册会计师既具有经济警察的身份,又具有经济人的身份。经济警察的身份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必要独立性,而经济人身份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广泛的经济业务关系,它所进行的社会审计是一种有偿服务。在一个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聘请审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应该掌握在所有者手中。但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治理结构缺陷,公司的经营者实际上掌握着聘用注册会计师的生杀大权。如果注册会计师坚持原则,审计意见与管理层的期望差距较大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则有可能遭到解聘,所以,一些不能坚持原则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容易妥协,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
1.5政府部门监管乏力也是财务造假的的根本原因
目前,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等行政部门,但由于监管部门分散,分工不明确、职责重复,甚至相互冲突,弱化了政府监管的职能,加之部分监管部门缺乏应有的专业人员,也影响了政府监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多年前“银广厦”事件,经过了政府多部门多次的例行检查,都未曾发现问题,被记者曝光后造假的丑闻才曝光于天下。
2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2.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独立董事职责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股东的持股比例,分散大股东的股权,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互相制衡,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良好举措。比如,2001年实施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就使部分企业成功分散股权,引进其他投资主体,形成真正的多元投资主体,有效地解决了“一股独大”问题,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职责和权力,使“内部人控制”受到有效遏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会计信息真实化。
另外,为了让独立董事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真正独立行使职权,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证:第一,在独立董事的产生程序上进一步独立。在选举和聘请独立董事时,采取大股东回避的方式,由中小股东推荐选举独立董事,这样,独立董事在惠及全体股东利益的同时,就会强调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保护。第二,独立董事应职业化,由兼职董事转变为全职董事。这样,独立董事就能深入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并及时对财务决策进行审核。
2.2强化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财务造假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因素。要从源头上解决财务造假的问题,首先要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制观念。《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从法律上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资料、财务报告的责任主体。企业单位负责任人有义务采取措施防止会计信息造假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其次,会计人员是企业经济业务的直接核算者,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人员有权拒绝、纠正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纠正违反法律、制度的事实,有权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独立处置会计事务。因此,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应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责任,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为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把好源头关。
2.3改革外部审计的聘任主体
改革外部审计的聘任主体,可以进一步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比如,可以实行审计机构委托聘任制度,由被审企业委托政府监管部门聘任审计机构,每年向监管部门交纳合理的审计费用,监管部门通过招标等方式为其选择合适的审计师事务所。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审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状况,为审计师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业务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强化外部监管职能
目前,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等监管部门由于部分监管职责重叠,缺乏专业人士,造成监督乏力,所以,要强化外部监管责任,首先应改革监管部门的体制。例如,对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等部门的类似监管职责进行业务合并或重组,聘请社会上专业的会计、审计人员对监管人员进行补充,由一个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形成纵向的链接监督关系或横向的互助监督关系,监督做到无缝对接,从而及时发现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2.5引入民事赔偿制度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造假成本与收益不对等。会计造假几乎不涉及物质成本,只需要玩弄数字游戏,便可获得巨额利润。只要造假收益大于处罚成本,企业就有造假的动机和需求。因此,除了对那些蓄意造假者加大处罚力度外,还应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对那些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而给广大投资者或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由造假企业通过规定途径给予受害人相应的经济补偿,这样,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一定的补偿,又给造假者形成真正的压力,从而抑制其违法造假的冲动,从根源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
3结论
虽然国家多次启动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专项行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全社会一个共同的长期的任务,各级监管部门应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改革监管体制,从根源上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能给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使国家经济更快更稳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2000-07-01.[2]王成秋.独立董事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J].财务与会计,2001,(9).[3]章树新.浅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财务与会计,2002,(8).
第四篇: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分析及对策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结课作业
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分析及对策
姓名:和衍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08 级金融学 学号:08600144
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分析及对策 和衍
摘要: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各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不同情况的会计 信息质量失真现象,不仅损害了金融企业信誉,扰乱了会计秩序,还破坏了金融 机构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基于对这样 一种情况的思考,进而分析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原因,以及制定一 系列相关的 对策去克服,从而改善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状况,提高金融企 业的信誉,规范会计秩序,稳定国家经济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 失真 经济秩序
(一)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及我国现状 众所周知,信息,顾名思义,是指对人有用的,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表 征,也是客观事物状态经过传递后在人脑中的再现,从而可以对人产生指导。任 何信息只有经过传递才能被人接受和利用。金融会计信息是指从事金融业的会计 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 揭示该金融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因此,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特别是客观真实与否关系重大,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不管是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还是在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局部利益,短浅的眼前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等原因的 驱动,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乱设乱用会计科目,擅自更改会计帐表,甚至设置联外 账、隐藏资金的现象,严重早晨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样,不仅仅损害了金 融企业的信誉、扰乱了会计秩序,并且还破坏了金融机构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及时发现和辨别金融企业会计信息 质量的优劣真假以及对于这种失真情况发生的因素认真分析及提出对策,对于经 济的发展,会计秩序的维护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财政部不断加大对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力度,对整顿和规 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金融企业会计作假行为,维护国家、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 益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 年,我国财政部对部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农业发 展银行部分省分行检查的结果显示,被查的大部分企业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 度,会计核算较为规范,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财务状况
逐步改善。但仍 有部分企业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内控制度执行不力、违规经营而导致会计信息 失真等问题。为全面反映检查情况,督促被查单位认真整改,《会计信息质量检 查公告》除披露查处的问题外,对被查单位截至 2009 年 11 月底的纠正整改情况 也进行了披露,对内部管理规范、会计报表基本真实、公允地反映经营状况的企 业予以肯定,对少数未落实财政部处理决定的企业逐一列示,以引导和鼓励企业
合法合规经营,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将更加重视对金 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继续加大对金融企业监督检查和公告的力度,促进 金融企业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可见,国家财政部不断加大对 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力度说明,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所存在的问 题还是比较多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金融企业会计信息主要用来处理金融企业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 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把他们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 和其他经济信息。具体地说,它包括:反映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即有关资金的取 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等;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如各种财务分析 报表,对未来具有预测作用的决策信息,计划,规划,金额等。会计通过信息的提 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是金融行业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金融企业 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金融行业以及各金融机构的有效运行要求金融企业 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 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筹资困难 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 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二)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类别及表现 金融企业会计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可观的真实性原则,不 能正确反映金融企业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其中无意失真的内容包 括:一,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二,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三,对会计政策的误用。传统核算技术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纯技术层面的 原因,如会计核算进程中的重记,漏记,串账,笔误,借贷方向错位等错误造成的会计 信息失真。有些
些错误与会计人员练程度有关,如果其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较低,就 会发生较多的错误; 也有些错误与其熟练程度并无直接联系。从人的生理角度看, 财会人员在大量的业务面前,难免会由于疲劳或大意而发生一定比例和一定数量 的差错。而故意失真则包括:一,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二,侵占资产;三,隐瞒 或删除交易或事项; 四,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五,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研究故意失真,必须弄清谁是故意失真的实施者,即会计造假的主体。会计造假主 体是指会计造假的策划,组织,指挥,参与和具体实施者,也就是假账的涉案人和后 果承担者。假账是会计人员直接制造的,但造假既需要综合知识,做假技巧,胆量, 更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背景,因而一般决不是一个会计人员能完成的,会计造假主体 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准确界定会计造假 主体对追究造假责任,杜绝造假行为十分重要。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表现为: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 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 和专项基金的界限。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
3、
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 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 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 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 成本,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费用,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 实亏或虚亏实盈; 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 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6、设置账外账,帐外搞经营。这主要是大帐以外另开新帐,高利吸储,高 息放贷,搞帐外经营,谋取小团体利益。一是商业银行相对独立核算单位,二是 非银行金融机构。
7、逃避税收,隐匿利息收入,私设“小金库”,个别金融机构为逃避国家税 收,采用转移利息收入办法将利息收入直接转成存款,形成“小金库”,这不仅 造成偷税漏税,也是金融部门产生腐败的一个“温床”。这部分资金往往掌握在 极个别人手里,开支比较困乱,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甚至出现贪污、挪用 等违法行为。金融企业会计信息
失真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日趋严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 金融市场的秩序稳定产生了重大的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 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金融企业会计 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涉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 问题。第二,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仅仅是一种表 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从一项虚假的购销经济业务分析,若入账价值 大于实际价值,其中只能包含有不正当的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好处。第三,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 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账”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 金库”等这些行为,使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企业亏损倒闭,职工待岗或者失业。第四,导致国家政策出台的方向性错误。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根据吴联生(2001)的统计和估计,1984 到 1999 年共 16 年中有 15 年估计总体违纪金额超 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其中 7 年超过了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1998 年 总体违纪金额更是达到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3.45 倍。而其中会计信息失真的 主体绝大部分是国有公司。具体表现为:
1、经济交易失真。指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将 换,从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核算失真。指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 务。具体可分为原始凭证失真、会计账簿失真和会计报表失真。
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指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应及时披露 的会计信息。其手段主要有:
1、操纵利润。公司通过多计收入、少计成本、提前确认收入或滞后确认成
本的方法来虚增利润或通过相反的操作手法来虚减利润,或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 润。
2、调节资产。包括通过虚假的资产评估和虚拟资产的方法虚增企业资产和 通过加速折旧、隐瞒债权的方法虚减企业资产。
3、其他方法。如为了逃税虚减应纳税所得和增值税销项税额,虚增进项税 额等等。由以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公司中虽然存在着地方政府和企业经营 者两个会计信息失真主体,但是由于只有企业经营者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地方 政府是通过人事任免权等行政权力控制经营者从而间接控制会计信息的,所以必 须有企业经营者
的合作才能达到目的。我们这里从企业经营者单方面入手建立一 个会计信息失真模型。企业经营者相对于地方政府和其它利益相关方来说拥有控制会计信息的优 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现“内部人”控制,通过会计信息失真达到以下目的: 一是掩盖违法行为;二是增加不正当的在职消费;三是骗取政绩和地方政府的资 金、荣誉;四是偷逃国家税收。
(三)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对策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求 如下:
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 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 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 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 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 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 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编制一定要根据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而进行。然而,对于整顿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秩序,解决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 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力度对会计工作者的培训,以期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坚持客观公 正的原则,做好对企业经济活动和相关事项的会计记录,依法生成和提供会计信 息,加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管理,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依法查处。第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制定内部会计业务操作规程。这样做,不仅有
利于保护财产资金安全、方盒子经济案件发生,更能作为顺利里进行会计核算的 保证。第三,外部会计环境应保持良好。外部会计环境的优化包括:完善会计行为 规范,高会计职业团体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树立诚信的良好风气。
这样,才可 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讲诚信的氛围,让会计诚信深入人心。第四,加强对金融会计的监督。首先,各金融企业应该把会计检查当作加强 内部审计的核心,监管各分支行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和制度,确保各类会计信息的 真实性;其次,金融监管机构(三会)要加强对金融会计的领导和监督。当前,应当继续整顿金融会计工作秩序和开展会计“打假”斗争,清除存在于金融会计 工作中的各种不良习气,营造自觉遵守会计法规的氛围,严格会计核算,诱惑金 融会计信息质量。第五,增强会计法制观念。对于一个金融企业而言,单位会计工作秩序的好 坏,领导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带头遵守并引导全体人员遵守会计法规,把保 持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当作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严格会计核算,在保证会 计信息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便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 用。第六,加大对会计造假处罚力度。鉴于金融会计的特殊性地位,国家相关部 门应当进一步规范金融会计核算,约束违规行为,加大对金融企业会计造假的处 罚力度,进而确保各项会计法规和金融会计制度、规定的顺利实施,保证金融会 计信息的客观真实。
参考文献: [1] 徐 仁 艳 金 融 会 计 信 息 必 须 保 持 真 实 [J] 金 融 会 计,FINANCIAL ACCOUNTING,编辑部邮箱 1997 年 07 期 [2]郭世勇,杨振坤 金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探究[J] 金融理论与实 践,FINANCIAL THEORY AND PRACTICE,编辑部邮箱 1996 年 10 期
姓名:和衍 专业:08 级金融学 院系:经管院 学号:08600144
第五篇: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
对策建议思考
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市场经济社会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顽疾,无论对企业自身、政府还是公众个人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也阻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文章将通过分析探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寻求防范或解决的相关对策及措施。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概述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社会经济信息,记录的是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健康发展及相关方,如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及个人决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不断活跃,会计信息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上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无论在真实性、充分性还是及时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失真情况,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及危害。
(一)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而言,信用都是基石,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将会造成国家财政税收损失、政府宏观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影响国家决策机构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而在这种偏离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各部门、各企业及公众个人的行动就会有所偏差,最终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阻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会计信息失真从结果上看,它隐藏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的自动配置。会计信息失真阻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制造困难,从而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三)损害投资者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状况,导致相关方无法获知一手资料,从而误导投资人、债权人的投资决策,不但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甚至可能造成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损失,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损害企业自身利益,阻碍企业长期发展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大受害者其实是企业自身。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将会降低企业管理水平,制造了经济犯罪的漏洞,对会计从业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会给企业带来经济纠纷,也会因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而影响企业资金的筹集,最终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企业外部原因
1.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影响
国有成分比例较大的企业存在政企分开执行力薄弱的情况。近年来,财税政策更新频繁,对于政策的理解、执行往往存在偏差;对于上市公司,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及会计制度本身还不尽完善。
2.法律环境影响
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常出现,企业可能利用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权钱交易来躲避和减轻相关法律处罚;同时,由于惩罚力度不够,企业违规成本小,也不足以形成对企业管理者的威慑。会计舞弊行为本身就比较隐蔽,即使被发现,操作者也只是承担一定的经济处罚,而刑事处罚制度本身不完善且力度偏弱,也间接纵容了会计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3.外部监督的影响
主要表现是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监督不给力。存在长期合作关系的情况下,难免会造成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够,严谨性方面弱化,审计流程和取证过程简化,甚至以牺牲执业水平为代价换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增加,严重损害审计工作的质量。另外,不重视审计连带责任等原因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企业内部原因
1.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由于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主体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就会编造出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粉饰业绩、夸大效益,使会计信息偏离真实情况,或期待资本市场的回报,或为自己谋取私利,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对企业造成了长期的伤害。
2.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影响
一方面,会计人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近些年,新的财税政策不断出台,会计准则不断修正,而会计人员未能对这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地掌握和了解,业务水平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会计业务,整理出的会计信息在准确性、有效性方面存在瑕疵,非主观性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高低不同,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在个人利益驱动下,都有编造、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
3.企业规模和内部各项管控机制的影响
对于规模大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完善、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较高,内部核算体系严密科学,监控机制较强,个别会计信息造假能够被及时发现纠正;规模小的企业,其会计、出纳一人兼任,约束性差,制度不健全,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即使是大中型企业,有些管理层中职责划分不清,由此导致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时相互推诿,或在与审计机构协同工作时消极对接、配合不佳,最终造成会计信息披露偏差。同时,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没有做到真正地贯彻落实,实际的使用效果不佳,或者只关注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没有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对事前控制的前瞻性及预防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降低了内控的监督力度,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断出现。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及监管力度
完善会计准则、会计规章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量化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全方位、深层次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化外部监管力度,一方面通过行政法律强化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对中介机构本身也应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中介机构对信息披露连带责任的重视。
(二)加大法律法规惩处力度
对于屡禁不止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要加大法律法规惩处力度。除经济处罚外,还应完善刑事处罚方面的建设,加大因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相关方发生损失的追偿力度,同时,加大审计机构连带责任的处罚力度,真正体现法律的威慑力,发挥审计机构防火墙的作用。
(三)改善公司内部治理规范
完善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和治理模式,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权限;建立健全高效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流程管控;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培训,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教育,加强相关人员法律法规宣贯力度,从根本上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建设,结合大数据的整理加工功能,充分识别风险与机遇,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并通过信息共享及时分析、纠正偏差、调整策略,降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概率。对企业在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加强保障的同时,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保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建立涵盖工商、税务、银行、质检等各部门综合评价披露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全方位、综合性、立体性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无论是工商部门的年检记录、信息变更,税务部门的纳税信用评级、近年纳税情况,还是银行对企业的资信等级、授信额度、政策倾斜,以及质检部门的信用报告、专项检查等,应充分披露这些财务数据外的企业综合信息,其有助于相关方了解被披露企业的综合信誉度,引导各方决策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