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耀州区“十二五”房产开发思路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2:5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铜川市耀州区“十二五”房产开发思路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铜川市耀州区“十二五”房产开发思路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铜川市耀州区“十二五”房产开发思路的调研报告

铜川市耀州区“十二五”房产开发思路的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办上下、鼓足干劲,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的顺利完成,特别是住房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使全区人均住房面积在全省位次前移,且已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我办依据工作职责,主要就房地产开发建设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方法措施等工作做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据2009年底统计数字,全区住房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104.69万平方米,年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71平方米(含陈家山煤矿、下石节煤矿,不含新区),较2008年全区住房建筑面积增加15.0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3.43平方米。预计到年底全区住房再增加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增加1平方米,达到28.71平方米。全区现有城市人口68198人,27554户,现有成套住宅19930套,其中单院住宅8757套。全区仍有7624户无住房或住房比较困难。其中: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1914户,现正在建设和筹建的廉租房共1326套,其中正在建设的裕民小区、柳园小区可解决700户,正在筹建的欣佳园住宅小区可解决626套,尚有588户需新建廉租房解决。因此,全区住房建设的任务还比较重,若按“十二五”规划基本解决全区居民住房困难的目标,还需新建住房76万平方米。

1、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央调控政策,为了解决全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不断加大全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共建住房35万平方米,主要建成了全区具有规模的裕华园住宅小区、华园小区、天际小区和正在建设的海上苑小区。其中裕华园小区目前已投资13118万元,建成多层住宅14幢588户,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和1号、2号高层2幢480户5.87万平方米;华原小区已投资3900万元,建成9幢343户,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天际小区133户14678平方米,正在建设的海上苑小区,已开工1.7万平方米。随着这些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建成,大大地缓解了我区居民的住房困难。

2、单位集资建房

随着国家住房新政策的出台,2008年已全面停止单位集资建房制度,在“十一五”期间,全区一些单位以集资的名义建房,有些单位建房的相关手续属国家新政策出台前申批的,手续较全,有些是新政策出台之后建的,手续不全,据初步调查全区共8家,3.91万平方米。

3、商品住房建设

全区商品房开发比较滞后,截至目前全区无商品房开发项目,我区虽有6家有开发资质的房产地开发公司,但都无开发业绩。“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商品房开发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全面发展,目前已规划了几个片区的商品房开发,主要有:城南1号住宅小区、文景苑小区、机械厂小区、花园饭店小区和解放市场改造项目。

4、廉租住房建设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及省、市文件精神,我区认真落实《铜川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区2008年起动了廉租住房建设,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依据国家扩大内需政策,2008年、2009年全区廉租住房建设(裕民小区)已开工1.4万平方米,296户,争取到国家资金840万元,2010年项目柳园小区已审批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600万元,建成廉租房404户,已争取到国家省补助1000万元。欣佳园住宅小区正在筹备申报2011年项目,该小区规划3.13万平方米,626户,投资5115万元。

5、棚户区改造建设

(1)2010年中央为了进一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控制房价增长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棚户区改造。目前我区首家棚户区改造项目耀县水泥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启动,该项目规划用地27公顷,建设用地21.46公顷,建成后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2010年开工,现已建成4幢204户,建筑面积18459平方米,完成投资3000万元。现正在申报2010年国家棚户区改造项目。可争取国家补助2700万元。

(2)耀县水泥纸袋厂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申报立项,目前在进行前期摸底等工作,预计可争取国家补助资金939万元。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

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居的目标”。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环境,我区房地产业迎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调整和挑战,无论是对扩大内需还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首先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是必需的,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和顺利渡过调整期,都需要政府的积极措施,同时也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积极配合,如何促进全区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调查,在我区的一些违规建筑中,主要存在开发企业盲目开发,不够重视,只办土地、规划建设手续,在房管部门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导致住房已建成入住,房产证手续无法办理,而引起上访案件,引起社会不稳定,纠其原因,一是房地产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监督不力;二是相关执法部门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缺少沟通。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存在,我局将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政策的宣传,其次建议必要时可由政府协调各相关单位定期进行业务工作沟通,坚决杜绝部分开发企业再建项目手续不齐全,盲目开发,违规建设现象,才能使全区房地产建设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2、全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建设比较顺利,但在销售过程中个别项目未完全依照《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执行,销售对象未实行资格审查,销售价格未完全实行政府指导价,整个销售环节不够透明,在今后的管理中有待加强,另外,从全区居民收入现状调查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都属于中低收入家庭,需要以购买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住房困难。从住房市场来看,除海上苑主要面向职工销售外,目前全区无房可售,也无在建项目。目前在两个比较大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中,前期征用的土地还有部分空置,为节约土地资源,建议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以高层为主。“十二五”期间,规划在这三个小区中再加大投资,力争再建22.21万平方米住房,进一步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

3、近年来,国家加大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以扩大内需来调整房地产市场,稳定

房价,并给予建设单位适当的资金补贴,目前,我区此项工作属于起步阶段,进度比较缓慢,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项目选址中,牵扯私人房产的房屋较多,拆迁安置工作困难,导致拆迁难度大,影响项目进展,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资,实行奖罚。严格按照拆迁管理条例,实施计划拆迁,以尽快解决全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俗话说“安居才能落业”,如果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以解决,他们就将全身心精力,转移到发家致富上去,那么全区的整个居民经济收入很快就得以增加,人们奔小康的念头更加强烈,干劲更足。

三、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

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对我区的房地产开发起到应有的效果。“十二五”期间,全区房产业开发将达到高潮,并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全区住房开发建设工作,切实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构建和谐社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以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以强化房产业政策宣传为动力,全面推进全区住房新体制的建立,以满足多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到“十二五”未基本解决全区居民的住房困难,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居”的目标。

四、主要目标

“十二五”主要目标是新建各类住房66.21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35.8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22.21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13万平方米,公租房1万平方米。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加大住房建设力度,推动房地产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产地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不断加大商品房开发管理力度,加强商品房市场管理,不断提高商品住宅建设质量,使商品房管理进一步规划化。“十二五”期间,配合城中村改造,新建商品住房35.87万平方米,主要项目有:南城1号住宅区,占地面积

1.14公顷,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350户;文景苑小区,占地1.19公顷,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355户;药王路机械厂建成占地3.5公顷的住宅区,建筑

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580户;花园饭店建成占地2.8公顷的住宅区,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500户;解放市场拆迁改造后建成2.7万平方米,90户住宅,水岸花庭小区,占地2.75公顷,建筑面积7.72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700户。

2、“十二五”期间,建成经济适用住房29.93万平方米,配合棚户区改造,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主要项目有:海上苑住宅小区建设(水泥厂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2.8亿元,建设16.5万平方米;河畔家院住宅小区(西北耐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6000万元,建设成4.6万平方米。

3、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步伐。全面建立全区廉租住房制度,继续抓好廉租住房补贴的发放工作,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同时为进一步解决全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建设廉租住房7.13万平方米,主要项目有:柳园小区、欣佳园小区。其中柳园小区2万平方米,404套,欣佳园小区3.13万平方米,626套,海上苑小区、河畔家院小区各插建廉租房1万平方米,另外还计划建设公租房1万平方米,解决160户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

“十二五”期间,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开展“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活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住房新体制建设,使住房建设成为拉动全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基本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困难的目标。

第二篇:铜川市耀州区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铜川市耀州区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铜川市耀州区农业局 作者:乔振伟 席耀玲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我局安全工作的重点,他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影响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局立足职能,坚持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线,以抓好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生产环节为重点,始终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强化生产投入品源头治理,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区位于关中平原北部边缘,面积161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6.91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盛产粮食、干鲜果品、畜禽产品、蔬菜、水产品、中草药、花卉等十几类100余种农产品。2008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万亩。播种面积、总产均位居铜川市首位。全区奶牛养殖小区12个,存栏14000头,生猪养殖场(大户)51个,存栏32156头;羊场2个,存栏1213只;千只以上家禽饲养大户(场)98个,存栏42万余。近年来,围绕农业标准化建设先后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0多个,推广地膜覆盖、设施种养、病虫害综防等常规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等高新技术20余项;全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企业(户)达到10个(户),有3件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有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常年对全区农资经营市场实施不间断的动态监管。围绕农产品质量监管,申报并获批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项目。在全区基本建立起了以农业综合执法为主的农资监管、以抽样检测为主的质量监管、以实用技术推广为主的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初步实现了对农产品产前投入品治理、产中科技服务、产后安全上市流通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架构。

二、主要工作方法

1、组织领导。近年来,我局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成立了由区农业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畜产办主任任副组长,执法队、畜牧站、农技站、种子站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并在执法队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措施的落实、协调、信息发布等工作,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始终处于严密的组织领导之下。同时,执法办对农药经营业户逐一进行了登记备案,指导各农药经营店建立健全了经营台账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签订了“五不准”质量承诺责任状,积极推行农药经营质量追溯制度,从源头上有效封堵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销售渠道,规范了农资市场经营秩序。

2、肉品检疫。为保障畜产品安全,进一步规范我区肉品市场检疫,我局组织全县检疫人员对辖区内所有屠宰场(点)和肉品交易场所进行拉网式检查,对上市肉品进行严格检疫,严防病害肉上市。一是抽调人员,组成肉食品安全检查组。为加强检查力度,确保人员到位,区农业局共抽调精干畜牧兽医执法人员17人组成肉食品安全检查组,对全区的所有肉食品市场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不留死角,重点检查经营者有无《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所销售的肉品是否具有检疫合格证明、来源是否正当合法,是否存在销售病死等不合格肉品行为等。二是加大定点屠宰场的检疫力度。定点屠宰场的所有检疫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在工作中严格、认真落实各项检疫技术和措施,具体操作过程中,严把检疫关,严格按照检疫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检疫,并做到有宰必检,严格检疫,精细检查,坚决杜绝不合格肉品出场。三是加大肉品销售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过去一年,区农业局共出动3374人次,检疫猪肉182040公斤,牛羊肉8360公斤,鸡蛋961000枚,蜂蜜1200箱,查处不合格肉7起350公斤。通过整治,经营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不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畜产品安全形式开始好转。城区的肉品检疫力度的加大和强化使我区的市场检疫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良好的监督氛围,严格的执法环境,强大的打击手段,净化了全县肉品市场,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3、对全区挤奶站进行了全面检查。牛奶是奶牛的主要产品,也是奶品加厂重要的原料。牛奶原料的质量好坏不仅关系着奶制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因此,我局对全区挤奶站卫生及检验设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共排查挤奶站14个,基础设施到位,卫生合格。

4、开展普法专题培训。坚持把提高农药经营者从业素质作为加强生产投入品源头治理的有效措施来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以及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开展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为重点的普法宣传工作,共发放各类法律法规明白纸1万余份,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0册。每年都邀请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有关专家,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法培训活动。

5、强化投入品源头治理。抓好农产品源头控制,实施投入品无公害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我局本着“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并举、综合治理”的监管原则,实行专项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在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重点2大农产品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对违规销售、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销售不合格农业投入品、销售病害肉及白条肉的行为进行严查、重罚。今年来,共出动车辆20余辆次,检查人员80余人次,检查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农药经营户14个,查处无证经营业户1户。彻底封堵了假冒伪劣农资流通渠道,规范了农资经营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为我区瓜菜等农产品生产营造了良好的农业投入品经营环境。

6、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提升。一是将科学使用饲料、兽药、化肥农药、降低农药残留的措施具体化、规范化,使农户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促进了全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目前,全区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了10000亩;二是建立生产档案。以农产品专项整治为契机,按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积极引导企业(农户)建立生产档案,指导农民把日常田间管理情况记录档案,特别是饲料、兽药、农药、化肥使用情况、采摘间隔期,做到有记录可参考、可查询,督促农民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规范操作,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三是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坚持把试验、示范、推广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的新型农药作为杜绝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销售、使用的有效途径,总结出了以高效氯氰菊酯、功夫、安打、甲维盐、联苯菊酯等替代久效磷、磷胺防治蔬菜的菜青虫、甜菜夜蛾等害虫;以毒死蜱、辛硫磷替代甲拌磷、3911防治生姜、大蒜、韭菜田的地老虎、韭蛆等地下害虫,指导农户科学用药,节约用药;四是培植农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是有效解决农民技术应用难、管理难、引进难、销售难和种植效益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合作组织为载体,对生产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播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采收、统一销售、统一结算,有效防止了农户购置饲料、盲目用药、无序管理的现象,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持续提升,农村合作组织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7、健全质量检测体系。我局坚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来抓。目前,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项目已获省上审批。

8、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近年来,我局以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载体,通过“阳光工程”及聘请市农业局的专家,开展以饲料、农药使用、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农民科技培训,全方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科技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亟需加强。人才缺乏、经费紧缺、没有标准检测设备成为农产品检测头号障碍,建议拨付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水平不高,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农产品全程监控有一定难度。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种植模式,为生产管理措施的记录增加了难度,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还不规范。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具有特色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一村一品”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开发意识不强。

五、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全社会的多个层面、多个系统,需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全民支持、共同参与,各尽其责,全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水平。

四、下步打算

一是农业执法与普法宣传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要内容的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专题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群众举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禁限用农药的销售、使用查处工作,依法从严控制生产投入品,坚决杜绝销售、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行为,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是质量检测与源头治理有机结合。定期对市场检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定期对肉品和收获前及上市的蔬菜进行抽样检测,坚持每天对入市肉品、瓜菜进行抽检,根据检测结果,对不合格肉品及农残超标产品实行产地追踪,指导监督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生产,严格控制用药时间与安全采收间隔期,健全生产档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是科技推广与安全流通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户用沼气池、奶牛养殖小区、生猪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建设,积极推广安全饲料、兽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沼液沼渣循环利用等农业实用新技术,促进农业内部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指导农产品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报告制度和不合格产品公示栏,积极探索“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加强对上市肉品、蔬菜的质量安全追踪,划定无公害、绿色蔬菜、肉品专营区,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我区已基本奠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性发展模式,而农产品安全工作是一项范围广、任务重、责任大、反复性强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大意,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工作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篇:耀州区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指出:“发展小城镇对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明确指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基于上述认识,我就耀州区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耀州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铜川市耀州区位于关中北部渭北高塬南缘,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含铜川新区),辖8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219个行政村,17个社区,人口31.75万,其中城镇人口7万人。目前,耀州区共有10个乡镇中建制镇8个,省重点镇2个(照金、董家河),建制镇率为80%,全区城镇化水平为58%。近年来,我区通过大力实施“果业富民、工业强区、文化兴耀、城镇化带动”战略,使得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小城镇规模扩大,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完善,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编制更加科学。我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通过加强规划编制管理,适时修编调整规划,明确小城镇功能定位,做好各类配套规划衔接,落实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引导小城镇科学、规范建设。在编制完成•耀州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11—2020)‣、•耀州区小城镇建设规划2011—2020‣的基础上,从2010年起,我区先后投入2000万元编制经费,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区、景区、镇区等各类规划,实现了三级规划全覆盖,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相应规划指导。

(二)重点镇和试点镇建设取得成效。耀州区采取了典型引路,试点带动的工作方法,选择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有一定优势的镇进行扶持。加快照金、董家河重点镇建设。按照“抓点示范、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把照金—香山景区沿线五乡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区域,做好沿线村庄连片治理。加快坡头、庙湾等6个中心镇水、电、路及绿化亮化美化项目建设。完成照金陈家坡、瑶玉等5个中心村的搬迁、两室、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是构建城乡交通网。乡镇柏油路通达率达到100%,村庄柏油路(水泥路)通达率达到90%,基本形成了快捷便利的城乡交通网络。二是构建城乡供水网。通过加大投入,加快供水管网铺设,推进自来水管道向农村延伸,有效地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了人畜安全饮水。三是构建城乡清洁能源供应网。在城镇,加快了天然气管道铺设,使集中供气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四是构建城乡信息网。自然村通电率达到了100%,乡镇和公路沿线的中心村已实现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的通达。广播覆盖率达到96.9%,电视覆盖率达到98.4%。与此同时,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区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规模偏小,分布不均,经济基础薄弱,辐射能力有限。从整体上看我区小城镇规模偏小且分布不均。目前,除城区所在地外,除小丘镇外其他建制镇总人口均不足3万人,规模普遍过小,而在城镇分布上,我区南部的建制镇分布较为密集,北部的建制镇分布较为疏散,南密北疏特征明显,城镇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和公路沿线,分布不均匀。距离城区较远的集镇凝聚力和辐射能力较差。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各城镇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各乡镇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建设及使用管理上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各乡镇都无法形成规模,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同时,由于小城镇规模小,人口少,社会需求不旺,没有消费群体,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市场,对厂商的集聚效应并不明显,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

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发展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 靠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筹资都十分困难。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是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随着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此类现象正在逐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资金、技术的严重短缺。财权向上集中后,乡镇自筹建设资金渠道萎缩,很大程度上依靠向上级争取,而上级财政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小城镇建设进度。除城区和个别小城镇外,大多数小城镇的环卫、园林、公厕、停车场等公用设施缺乏,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也未能跟上,绝大多数小城镇缺乏环保设施,特别突出的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一些乡镇企业没有“三废”处理装置,工业废水等污水较为严重,这些都与现代小城镇发展要求相矛盾。

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我区小城镇普遍存在产业化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和现代加工业、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层次、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够明显,缺乏竞争力,一些小城镇由于产业发展滞后,功能不配套,后劲 不足,城镇经济对周边农村的支撑、辐射、凝聚作用较小,仅仅是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很难形成有力的拉动作用。

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些乡镇虽然编制有规划,但是相对比较简单、粗糙,当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发生变化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修编,导致规划落后于实际,使用难度大。另外,•建设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应当设置专门的机构或配备专门的人员从事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特别要加强乡镇一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的建设”,而我区乡镇普遍没有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和专门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直接导致这些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规划、建设等专业知识,村镇建设规划得不到高标准执行,部分居民自发建设,导致房屋密集度高、街道狭小,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缺少特色,严重降低城镇品位。

发展特色不明显。虽然我区各乡镇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人文环境也有别,但由于没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没有充分注重差异性发展,致使重点大镇不大、工业重镇不重、旅游名镇不名,小城镇格调不新,缺乏个性和特色。

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健全是衡量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城镇各项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从我区小城镇的现状看,交通、供水、供电、电视、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镇区的污水排放处理和垃圾清 运处理设施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乡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同时,由于集镇管理缺少机制,缺少人员,难以实施有效管理,摊点随处摆、垃圾随处堆、车辆随处停等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集镇居民生活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

以上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制约了我区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引起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加快我区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区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区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缩小城乡差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从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地位,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项资源。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确定科学的小城镇发展战略。我区范围不大,总人口不多,10个乡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发展程度各有特点,所以对小城镇建设不能等同要求,同步发展,否则,势必会造成投入不足,人口分散,互相制约,都难以形成规模的局面。发展小城镇应从全区城镇化发展的大局出发,突出发展重点,立足产业特色,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聚集效应,保持小城镇均衡布局,稳步发展。小丘、关庄、石柱、演池等乡镇要继续抓好果业生产,以打造优秀果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推动果业增效、果农增收。照金、庙湾两镇要依托煤炭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我区北部以旅游和工矿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旅 游。董家河、孙塬镇、坡头镇要利用辐射范围广、人口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优势,发展建设成小城市。

(二)统一规划,建管并重,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必须真正把规划放在首位,一方面加快规划编制,一方面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规划编制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规划要有超前性,起点一定要高。二是要保持连续性,贯彻“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三是规划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四是规划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切忌千篇一律。应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规划的实施管理一定要严格,规划需要调整的,要按照程序进行审批。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各乡镇应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步实施,要建一片,成一片,提高投资效益,不得盲目拉大城镇框架。同时,要严格规划执法,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一定要认真查处。

2、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市场、对外交通要优先发展,园林绿化要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要统筹规划,力争同步配套建设。要抓住国家对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交通部门对过镇公路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城市道路的标准,同时修建排水、交通护栏、绿化等设施。电信部门要积极支持小城镇邮政、电讯事业发展。各重点镇应发挥示范作用,加快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 7 搞好镇政府、司法机构、商贸中心以及旅游点等重点建设,树立小城镇整体形象。

3、搞好小城镇住宅建设。小城镇住宅建设主要是以集资建房或个人建房为主,鼓励成立建房合作社,统筹资金,统一征用土地,并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应搞好房地产开发,促进商品房建设。要贯彻“紧凑、合理、适用、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提倡建多层单元公寓和商业住宅楼房。主要街道还要特别重视居住环境和街景设计。建筑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不求高大但求各具特色、新颖别致。

4、要加强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要尽快建立健全小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要像管理城市一样管理小城镇,健全和完善与小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要按小城市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小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市农村的城市化水平。

(三)强化经营城镇的理念,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要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结合小城镇特色和优势,充分运用有关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得到国家的扶持,积极向上级争取用于小城镇交通道路、排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和教育、医卫、文化场馆等公益性项目建设的专款。二是根据各乡镇建设的现状和规模,适当加大财政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 步加大统筹发展力度,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三是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本到小城镇投资创业。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金转移的机遇,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把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等措施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进一步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把基础设施做优,吸纳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壮大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实力。四是宣传和落实好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农民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流通经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水平

(四)培育产业,壮大镇域经济,夯实小城镇建设经济基础。一是以工业为主导的乡镇,要搞好小城镇的各项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产业定位等,实现镇区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对接,促使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提高集群整体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二是以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镇,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主导果品为资源,延伸果品加工产业链,加快培养和扶持果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要推行大企业战略,扶持和培育一批贸工农一体化、资本结构多元化、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工业企业集团,切实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形成一批专用、优质、稳定的果品加 工原料生产基地。三是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乡镇,要锁定打造全国旅游名镇目标,彰显旅游特色,紧扣项目建设、环境建设和三产发展三大重点,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延长和壮大旅游相关产业链,以旅游促三产,以三产促镇域经济发展。

第四篇: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调研报告

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调研报告

铜川市农产品质检中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在省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了“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

一个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我市优势农产品(苹果)特色明显,初级农产品(肉、菜、蛋、奶)自给率差,农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份额虽低,但地位相当重要。近年来,我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为增强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04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地市一级成立了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同时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市级农产品检测室。2007年9月,市政府第20次专题会议研究,要求“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切实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努力构筑农产品消费安全网络”,并原则同意“市财政安排20万元为全市较大的农产品贸易市场配置检测仪器,具体由市农业局组织实施”。2008年6月,市编委正式发文,在我市的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和宜君县均成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全额预算事业事业单位,编制人数分别为4人、3人、3人和5人,这些机构正在抓紧组建中。近期,我市又为全市10个主要农产品市场(超市)配备了农产品快速检测仪器。目前,我市以市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区县质检中心为骨干、主要农产品市场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已初具雏形,多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位列全省前列。

(二)、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促进安全生产。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强化了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禁投入品排查清缴力度和替代产品的宣传推广,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近年来,全市共开展农资市场大检查40多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例530起,查扣伪劣玉米种子5800公斤,蔬菜种子6425袋(筒),没收各类假冒伪劣农药4266公斤、兽药1860瓶(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60余吨,总货值近15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保证了农业生产安全。特别是在去年开展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我市一次性销毁假冒伪劣农药2.1吨,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由于工作成效明显,我市获得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先进单位。在抓源头整治及投入品监管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支持、指导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农产品生产大户,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落实质量控制措施,健全完善生产过程记录档案,积极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认证。截至目前,我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个,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为本地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质量保障。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实行市场准入,确保放心消费。从2005年开始,我们对我市主要农产品市场销售的蔬菜、水果进行例行监测,截止2007年年底已抽查2400多批次、25000多个样品。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由2005年的92.3%提高到2007年的96.3%,省农业厅安排的集中抽检,我市被抽取19个样品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列全省第一。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连续多年为零。为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从2007年开始,我们着手在耀州路果蔬批发市场进行了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该市场占地62亩,安置剩余劳动力30人,2005年获得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5亿元,日蔬菜交易量占铜川地区蔬菜交易量的60%以上,是我市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后,该市场建立健全了农药残留检测制度和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每天抽取20多个蔬菜样品进行检测,对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不允许进场销售,目前已检测蔬菜1600批次19850样品,处理不合格农产品11批次6.4吨,有力地保障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通过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我市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做为为全市人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市政府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长袁丁兴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万民、市农业局局长戎河山为副组长,工商、质检、商务劳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2008年5月,市政府以铜政发〔2008〕18号文件印发了《铜川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管理暂行办法》,该文件明确规定:“各检测点由各区县负责日常管理。检测点的检测人员由各区县自行组织招聘,工资由区县财政负担,统一由市农畜产品质检中心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接受市农畜产品质检中心业务指导;检测点仪器设备购置费、市级检测室检测费由市财政负担;检测点检测室由市场、超市提供,并负担日常水电费、检测费。”市财政列出专款,由政府统一采购了10台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配发到新区长丰市场、耀州路果蔬批发市场、海星超市等10个主要农产品市场(超市),5个区县共招聘了30名检测人员,其中,新区的3个、王益区的13个、印台区的2个工作人员工资由公益性岗位解决,耀州区的8个、宜君县的4个工作人员工资由区县财政予以补贴。市质检中心对检测人 员进行了统一集中培训,培训合格的发放了合格证,做到了持证上岗。目前,有8个市场建成了监测室,已开始对蔬菜、水果类产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另外2个市场正在抓紧筹建,近期将陆续建成投入运行。

(四)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促进市场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力度,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宜君县、印台区、耀州区2003年被国家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列为国家出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2004年印台区绿色食品鸡蛋、宜君县地膜玉米被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5年“印台区无公害反季节菜标准化示范区”、“宜君县优质地膜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印台区绿色食品鸡蛋标准化示范区”、“耀州区药材—黄芩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为了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管理水平上新台阶,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我们把王益区黄堡镇孟家塬村作为种植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制定了农药统一使用标准,定期指导修剪、施肥等技术,该基地的姜女红无公害桃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农产品;把印台区大匠公司作为无公害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完善了公司的各项免疫、消毒等制度,指导修建入场消毒池,入场紫外线消毒室,现场培训免疫技术员、饲养员,修改饲料配方,制定科学饲养管理方法,在生产环节中真正做到规范化、标准化,该公司的“春蕾”牌鸡蛋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名牌农产品。

在农业标准制定方面,我市依据苹果标准综合体,结合地理优势、群众的管理水平和文化程度等因素,按照苹果栽、管、施、防等管理要求,组织农业、果业等部门专家制订了《出口苹果标准化操作规程》。此外,我们积极组织民间参与农业标准化工作,支持市绿色食品技术协会申请陕西苹果原产地域保护标志的使用。通过组织技术人员培训,帮助该协会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工作标准,使协会组织会员按标准规范组织生产,这是全国首家以协会名义申请地域产品标志的使用。该标志的使用推动了我市苹果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印台区九州果业基地由于实行了标准化生产,该基地获得了欧盟EURPE GAP认证,礼品苹果被作为全国“两会”等国内外多种大型活动礼品用果,受到了称赞和好评。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社会氛围。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社会氛围,我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采取印发宣传材料、以会代训等形式,多次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活动,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有三次。一是按照农业部及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要求,于二00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四月二十九日,开展了以“安全生产、放心消费”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后,于2006年5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宣传活动;三是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等五部门关于在全省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意见的通知及市政府《铜川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管理暂行办法》下发后,我市有关部门深入市场、超市、社区街道、农产品基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共发放资料20000余份,张贴标语500多条,悬挂横幅200余幅。通过宣传增强了企业和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责任,增强了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度,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农产品量安,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工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式总体好转,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式依然比较严峻,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地环境污染严重,增加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的难度 不安全农产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危害的直接性。即不安全农产品将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二是危害的隐蔽性。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或程度仅凭感官往往难于辨别,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三是危害的累积性。即农药、兽药残留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四是危害的多环节性。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对农产品产生污染。众所周知,我市是个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城市,造成的煤尘、粉尘和烟雾等非常严重,前些年只注重了经济建设增长的数量和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导致了我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南部地区粉尘排放严重超标,污染加剧。加之化肥、农药、兽药及地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市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两个蔬菜基地——耀州区寺沟镇阳河村和董家河镇冯家桥村蔬菜基地未能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就是因为大气环境检测未能过关。

(二)农业投入品监控手段单一,“打假护农”亟待加强

按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农业部们管源头(初级农产品生产),工商部门管市场(流通),质监部门管加工,看似各负其责,实则形不成合力。因此,我市每年在重要农时季节开展的“农资打假”活动,由于缺少有关部门的强力配合,对发现的假冒伪劣、禁用的农业投入品不能严肃查处,许多案件不是放弃查处,就是久拖不查,导致“年年打假年年假”、“前查后乱”现象的发生。

(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滞后,影响到市场竞争力

我市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比为:1:1,食用农产品(肉、蛋、奶、菜)相对较缺,主要从外地购进,因而在一些决策者(领带者)和生产者中出现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导致在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特别是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方面。无公害农产品是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的产品,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显著标志。目前,全省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700多 个,而我市仅有35通过认定,无论从数量、规模、品种等各方面来说,都处于全省落后状态,且发展不平衡。我市优质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但认证的少,进入不了超市,认证滞后势必影响到市场竞争力。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还比较薄弱。我市虽然早已建成了市级农产品检测室,但未通过计量认证,且只能对两类农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残留进行检测,对畜禽类产品中的瘦肉精、磺胺、激素及水产品中的甲醛、氯霉素、重金属含量都没办法检测,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检测更无能为力,现有的仪器设备种类、数量、功能和精度满足不了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的要求,急需补充、完善和增添先进仪器。此外,在经费安排上,市级每年尚可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但远远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县区一级几乎没有专项工作经费。

(五)、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速度缓慢。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是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前提。由于许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缺乏按标准生产经营的理念,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采用新标准,吸纳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造成标准化实施的力度小,实施面窄,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加大产地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控制源头污染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首先要加强产地环境监管。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制定有效的农产品生产环境管理规范和污染防治措施,做好耕地和养殖场所的保护工作,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和倾倒工业“三废”或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其次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划清监管范围,密切协调配合,全力抓好对农药、兽药、饲料、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专项整治,依法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无证和擅自更改标签的行为,严格控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渠道,逐步形成统一有序、协调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格局。

(二)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使农民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发投入品,推行产业化经营,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三)实行市场准入,引导生产和消费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禁止质量安全不合格农产品入市销售,既能充分保障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安全,更能体现优质优价,有效的引导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抓不住市场准入,就抓不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键。要在全市主要农产品市场(超市)实行市场准入,对经过认证或检测,符合质量卫生安全指标要求的农产品,准许进入市场经营;对未经认证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进入市场经营销售的管理制度。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从产品、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标准化生产到市场准入管理的重要技术执法手段。要多方争取,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的投入,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训。要整合农业系统相关的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建成以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主体、区县为补充,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及主要农产品市场为网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五)加快农产品认证步伐,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对通过国家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实行资金扶持,提高我市农产品的整体水平。

第五篇:铜川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铜川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的全局,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动园区建设,使园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园区建设情况

工业园区建设是我市经济工作的一项新内容。目前我市的专业性园区已基本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一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2008年年初,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通过了我市园区整体规划,7月份召开了全市园区建设及项目推进工作会议。二是园区机构不断完善。到目前,全市各工业园区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了机构、人员和职责,把园区的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三是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工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一)宜君科技工业园区。该园区设立于2004年8月,位于县城北12公里、清河川中游的彭村,紧邻包茂高速公路和210国道,是彭镇政府所在地。规划控制范围,南北宽约400米,东西长约3500米。总用地面积214.49公顷,一期建设规划面积160、66公顷。园区对外交通主干道园区至210国道,已铺筑混凝土公路4公里,已建3.5万千伏高压变电站1座,自变容量600千伏/安。园区电信光缆、广电网络建设到位,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全区,通信畅通。目前正在加紧实施彭村——清河村的水泥道路工程和河堤加固工程。园区骨干企业初具规模,陕西方舟制药公司、陕西棋智核桃饮品有限公司、宜君县现代园林科技示范基地和铜川瑛基量生物技术能源公司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2007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1.94 亿元,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2项,开发新产品30个。

(二)陶瓷工业园。在市陶瓷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印台区结合实际,撤销了原有的两坊工业园区,新规划了印台区顺金工业园区。园区南起顺河铜川桥,北起金锁何家坊,占地3000多亩,已入住企业50多家,2007年实现产值2.8亿元。2008年以来,印台区成立了顺金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了铜川市印台区开发投资公司,建设了园区管理机构办公大楼,还在园区储备工业用地520亩,为项目建设创造了条件。投资100万元建设了明瑞果汁环厂道路,园区水、电等基础设施管网已整体规划。

(三)声威水泥产业集群区。电力、通讯基本可以保障集群区需要,目前拥有110KV变电站一座,电石厂、新川水泥厂各自备35KV变电站一座,城区有110YKV变电站一座,可以满足集群区内生产及生活用电需要。集群区工业用水来源为王益区污水处理中水利用,生活消防用水采取打井取地下水防水解决。目前,道路交通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二期、三期建成以后现在的交通就不能满足需要。园区集中了声威、建秦、华龙等10家水泥生产企业,年设计生产能力485万吨(其中声威建材、华龙水泥、秦兰水泥3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生产能力210万吨,其余产能均为水泥粉磨生产能力,共计400万吨)。2007年生产水泥熟料330万吨,工业总产值6亿元,2008年1-9月份,建材业共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8042.81万元,生产水泥103万吨,水泥熟料131万吨。

(四)秦岭水泥产业集群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已经建成35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内已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形成大小企业362家,水、电、路、绿化、通讯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投资830万元,完成东塬供水工程,建

成中心水站1个,加压站2个。主水管道62Km,配水管道97Km,日供水量达6000立方米。电力设施在原有基础上新建110KV、2×5万KVA变电站2个:投资1500万元,进行园区道路改造和桥梁建设,建成了园区工业大道,园区主干道孙慧路正在建设之中,涧沟大桥主体已完工,孙塬——文明塬道路已开工建设,七号跨铁路桥已纳入实施计划。园区新开工建设两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即:满意水泥公司日产4500吨和耀州水泥集团公司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目前两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均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五)铝产业集群区。位于董家河镇西北,规划面积2.39平方公里,已建成1平方公里。目前,入住园区企业是铜川铝业公司。铜川铝业公司在园区内已形成年产16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和年发电3.6亿KWH能力。园区投入达到14亿元左右。园区基础设施情况好,项目建设主要围绕铜川铝业公司发展规划展开进行。

(六)现代墙材产业集群区。位于坡头镇内,规划面积1.496平方公里,已投入资金45亿元,建成面积1平方公里。园区内重点支撑企业是华能铜川电厂。园区产业定位是依托华能铜川电厂粉煤灰资源,发展利废、环保的粉煤灰空心墙体材料、粉煤灰加气制品等。目前,华能铜川电厂一期(2×600MW)工程建成并网发电,形成了年产粉煤灰120万吨能力。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筹划准备之中。耀州区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已于2007年3月成立了水泥集群区管理机构,2008年8月成立了铝工业、坡头墙材两大产业集群区管理机构,专门协调指导园区建设工作,解决存在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七)新区工业园区。位于新区南部,交通环境便利,国家级、省级交通干道西铜高速公路和210国道由园区东侧穿过,高速路出口与新纪元大道、华夏路相连形成城市主干道穿越园区中部直入新区中心,210国道与园区共有4个接口。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6.8平方公里,目前已进行了详细规划,已开发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五通一平面积可达3平方公里。截至2007年底,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已累计完成1亿余元(含南部工业园区110KV变电站)。新区工业园区目前已入住企业22户(其中有台湾台湾旺旺集团铜川瑞麦食品有限公司、铜川旺旺食品有限公司、陕西莎啦啦食品公司、陕西金荞食品有限公司、陕西秦泰宠物食品有限公司、陕西佰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星材料园、陕西大秦铝业有限公司、陕西安川机电设备公司、陕西科达环保设备公司、江苏兰芝集团陕西兰芝实业有限公司等),已投产企业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个。2007年新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亿余元,就业人数达到1200余人。目前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业、先进材料业、机械加工制造业、电源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以旺旺集团铜川瑞麦食品、铜川旺旺食品、佰度食品、金荞食品、凯维葡萄酒为农头,大力发展发展绿色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特色食品和葡萄酒制造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产业,形成新区集农副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品产业基地。以西安建大中星材料园和陕西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耐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发展双金属复合材料、超硬难熔材料、多晶硅材料、镁合金材料、铝型材材料等。以陕汽汽车配件新区生产基地、陕西安川机电设备公司、陕西科达环保设备公司等为龙头,发展机械设备加工制造、管件制造、零部件制造等。以兰芝和平动力电源为龙头,依托麟字特种电源等,重点发展环保、高新技术电源、节能电源、太阳能电源、LED光源制造及产品加工。打造西部电池生产基地和LED光源生产

基地。

二、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园区设比较乱。例如秦岭水泥集群区的规划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以原有水泥企业的分布范围作为园区设置,区内单位众多,成分混杂,不利于规划管理。坡头工业园区面积过小,规划面积只有1.94平方公里,也不符合园区发展的实际。

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一些园区的供水、供电、排污等管网还没有达到园区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发展。

二是资金问题仍然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园区建设与项目实施同步进行。另一方面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项目由于资金的问题迟迟不能按时完工。

三是园区管理还比较粗放。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统计、考核、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四是工业用地储备不足。在资金制约工业发展的问题还没有缓解的同时,土地对项目建设的制约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园区规划面积偏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一些虽在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还没有从耕地调整为工业用地,只能看不能用,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落地实施。

三、对策和建议

1、高标准高起点发展工业园区,不断理清园区发展思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高效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水和原材料消耗,实现节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坚持工业园区发展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与推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建材业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增强园区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以优势产业链为纽带,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品牌。形成定位明确、产业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园区产业布局,对园区道路、供电、电信、天然气、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积极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尽快组织实施,推动园区建设。

3、全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对已经开工的工业项目要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督促企业开足马力,加快进度,早日达产达效;对未开工的项目要查明原因,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企业尽快开工,确保完成投资任务。

4、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科学规划和调整园区面积和产业布局,促进园区向专业化发展。建立健全园区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引进和培养园区管理人才,努力打造工业发展的新平台。

5、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项目实施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对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确定明确的工作思路和确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新机制,为我市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铜川市耀州区“十二五”房产开发思路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铜川市耀州区“十二五”房产开发思路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房产中介调研报告

    关于房地产中介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2014年5月8日二、调研地点:桂东县城 三、调研人员:陈爱珍、罗诗民、李志华四、调研背景及目的:近几年,由于房地产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联......

    孝昌县十二五专题调研报告

    湖北省孝昌县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调研告——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学院;机械与材料学号:2010105143 姓名:魏思未摘要:自1978年我在我所在县对农民进行了走访,并通过问答调研等形......

    调研报告撰写思路

    目录 一、背景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查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查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调查时间............................

    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要求,这是文化为民,服务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关于“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和“十三五”发展思路的调研报告

    关于“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和“十三五”发展思路的调研报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指标,是耀州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固定资产......

    “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研究专题调研报告

    “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研究专题调研报告崇信县“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研究专题调研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

    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北坡村供水工程改扩建工程竣工报告

    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北坡村供水工程改扩建工程竣工报告 一、 项目区概况 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北坡村供水工程改扩建工程,位于耀州区关庄镇北坡村,距县城21公里,项目区所处地理位......

    县区“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思路调研提纲[大全五篇]

    县区“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思路及重要事项调研提纲一、 本县区“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初步思路。 二、 本县区现有优势产业有哪些? 三、 本县区“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