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研究(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2:5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研究

摘 要:住房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人的基本权力之一。然而,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特别是在当前转型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发挥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作用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不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福利,需要政府干预来弥补。目前我国住房市场体系相对发达,住房私有化、商品化程度很高。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重视不够,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还相当严重。特别是近年来房价增长大大超过居民平均收入的增长,住房分配上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日益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早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本文章就关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我国城市住房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讨论同时不成熟的提出如何解决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有关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住房问题;中低收入人群;潜在需求;有效需求

正文内容:

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回顾

第一阶段:高福利住房政策下的完全公共住房(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住房政策。在这一阶段,中国采取的公共住房政策是完全福利化的政策模式,住房建设资金完全来源于国家基本建设基金。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一是公共住房由政府统一供应;二是公共住房的需求主体为企事业单位;三是公共住房无偿分配,采取低租金政策。住房作为福利,以实物形式分配给职工。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由于政府投入兴建的住房太多,每年支出的维修费用相当可观,城市住房租金政策和管理制度很不合理,公共住房的租金偏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没有住房交易市场,住房建设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住房商品化(1978-1992)。中国在这一阶段采取了从公共住房福利政策逐步向公共住房商品化政策转变得过渡模式。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出售公共住房、调整租金、个人买房建房的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构想,明确了住房商品化的道路

采取的政策模式为:一是开始公共住宅商品化政策的尝试;二是公共住宅福利化政策和商品化政策并重。具体措施有:一是以成本价出售公有住房;二是优惠出售公有住房;三是鼓励自建住房。

第三阶段:向市场经济转变后住房市场飞速发展(1992-1998)。199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房改的根本目的是:一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的新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二是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三是同时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

第四阶段:住房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转变后的公共住房(1998年至今)。提出了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新政策。这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使延续了近50年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终结,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住房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集团消费转向个人消费,从而带给房地产业一系列的变化。

二、我国城市住房存在的问题

(一)住房紧缺的问题

我国住房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于住房的供求不能达到平衡,这是由市场潜在需求大于有效需求量所引起的。

第一,潜在需求不断增大。潜在需求是指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可能对某物有一种强烈的需求,而现成的产品或服务却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了住房的潜在需求的增加:一是因住房的自然更新形成的需求;二是人口增长形成的需求。进入1990年代,我国城镇人口的出生率与自然死亡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1970-80年代人口相继进入婚育期,人口的年自然增长量明显增加,从而引致了对住房大量的需求;三是城市化进程形成的需求;四是生活水平提高形成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住房条件的要求逐步提高,从而对住房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我国现今土地征用的严格要求以及开发商资金来源的不足,导致了现有的住房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第二,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指在有支付能力的条件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尽管我国住房市场的潜在需求巨大,但因房价过高,存在支付能力的障碍,致使有效需求大大小于潜在需求。根据中国统计局2006年11月统计数据现示,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105.43,比10月份上升2.14点,比去年同月上升6.51点。截止到11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723万平方米,增长6.4%。商品房的空置并不表示我国居民的潜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而是因为中低收入者支付能力的限制导致的房屋的空置。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大量商品房空置的同时,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万平方米的住房特困户仍大量存在。

房地产开发商根据居民的潜在需求开发商品住房的同时,城镇中低收入者支付能力的限制导致的有效需求的不足,这种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间的较大的差距,使得我国住房供求不能达到平衡。

(二)住房的社会公平性问题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自1988年起启动到1998年新的房改政策出台历经10年。十年房改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住房分配不公、住房供应紧张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同时,在近几年的住房改革中又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仍然存在许多住房困难户的同时,大量新建商品住房空置。这是因为,在我国一部分人由于房价或者租金过高居住拥挤甚至无房可居,而另外一部分人却拥有豪宅或者房屋闲置。

住房问题的社会公平性不仅涉及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基本核心的制度价值取向,同时也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上述对于市场经济与住房问题关系的认识,如果不能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内涵理论高度给予回答,就不可能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

三、国外住房政策借鉴和解决中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政策建议

(一)国外住房政策的借鉴

住房政策是为了解决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一次浪潮下以住房为突出矛盾的城市社会问题而出台的。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解决不同社会阶层住房问题的办法是:中等收入及以上家庭的住房改善、更新等需求交给市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则指定公共住房政策来解决。本文以美国、德国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为例:

第一,美国。美国住房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建造低收入者住得起的住房;二是通过担保贷款、提供租金补贴以及实行租金优惠券计划等帮助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补贴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

(一般为市场租金的20-50%),这种补贴主要提供给家庭收入占美国家庭平均收入的37%,并申请居住公共住房的最低收入家庭;另一种是向低收入家庭补贴房屋租金,享受这种补贴的家庭必须租住符合政府规定要求的住房,同时要拿出家庭收入的25-30% 支付租金,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20 世纪70-80 年代,美国住房政策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即由补贴住房供应者转变为向住房需求者提供补贴。美国目前实行的住房补贴政策主要是一种直接补贴,即直接用于增加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补贴,其政策目标是减轻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负担,以达到政府提出的最低住房消费水平。

据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的最新报告显示,HUD在2004财政年度支出了240 亿美元用于向低收入家庭发放优惠租金券或者用于增加符合要求的廉租住房,全国约有480万户低收入家庭得到帮助。

第二,德国。德国的政策目标在以前以为人口的绝大部分提供社会住房为中心目标,现在这一目标正逐渐向为低收入、多子女、单亲家庭提供支持转变。“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国政府大力推动低价住宅建设,同时也支持建设了相当规模的福利性公共住宅。1951-1956年,住宅建设法规定建造住宅180万套,1953年修订为200万套,而实际建成住宅310万套,其中公共住宅为180万套。联邦法律规定,对于因经济收入低或某一民族、信仰某一宗教或孩子太多等原因导致找不到房子的家庭,政府有提供公共住宅供其租住的职责。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德国住房数量基本得到满足,但政府一直没有停止建设高质量福利房。目前,德国共有住宅3,400万套,有230万套是通过政府长期、低利率贷款等手段建设的公共住宅。联邦住宅法对这类住宅有供应对象(租户)、租金及供应面积等方面的限制,各州政府可以做适当的调整。目前,约14%的福利房租住家庭已经不属于福利房供应对象,是按照市场租金交纳房租的。房租补贴制度是目前德国对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由政府根据家庭人口、收入及房租支出情况给予居民以适当补贴,保证每个家庭都能够有足够的住房支付能力。住宅补贴法规定,居民实际交纳租金与可以承受租金的差额,由政府负担;其中,居民实际交纳租金要与家庭住房需要相结合,可以承受的租金一般按照家庭收入的25%确定。房租补贴的资金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承担50%。1986年,联邦德国共有170 万户,约占总住户的6%,领取共计33.8 亿马克的房租补贴。1998年,有300 万个家庭申请了住房补贴,仅联邦政府提供的房租补贴资金就达到70亿马克。

(二)完善我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的建议

相比较而言,我国自1994年实行住房市场化改革后,住房的私有化率目前已经达到80%左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美国这样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还要高出4%以上,比欧洲许多国家高出近30%左右。住房的私有化,不仅带动了住房市场投资消费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处理好我国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公平性,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方向、房改的目标应该基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城镇住房新体制,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显然,对各个国家而言,公共住房政策都是解决城市低收入者居住问题的核心福利政策。

第一,适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增加住房保障基金。一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适时推出“可支付租赁住房”,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这种方案的实施,一般需要委托有关机构(公房管理部门)或组建中低收入家庭购、租住房中心收购符合廉租住房标准、价格适中、户型较小的“二手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以存量住房配对作为中低价位租售房源,既可向居民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住房,又可按规定租金标准出租给廉租对象。其中,所购房屋交易主体应享受契税减免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层次丰富的住房供应体系。开发商为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提供标准较高、价格也较高的商品住宅;政府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标准适中、价格低廉的经济适用房,对收入超过申请经济适用房标准但又无力购置商品房的夹心阶层政府可通过担

保贷款、提供租金补贴以及实行租金优惠券计划等帮助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从而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三是在现有的住房保障基金的基础上扩大政府的房租补贴资金,根据家庭人口、收入及房租支出情况给予居民以适当补贴,保证每个家庭都能够有足够的住房支付能力,房屋补贴资金可考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

第二,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进入、退出机制,一是科学的划分家庭收入水平。一是不同地区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进行定量分类;二是根据当年的商品房价水平,计算保障型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不同层次的家庭收入线。二是建立严格的审查、登记及征询制度,防止住房保障对象认定出现偏差政府应对需要保障住房的对象进行严格的审查,其对象必须是以民政部门或房地产管理部门登记在册的家庭;同时还必须向社会发布公告,以征询社会的意见。三是建立现代城镇住房新体制是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提高住房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及居住条件的根本动力,也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

第三,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一是加强住房保障制度的立法和执法机制。居住权作为社会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家履行基本的保障责任,而以法律形式确定的住房保障是是国家必要的社会政策。二是当今世界各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尽管有许多差异,各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也有许多不同,但住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对市场经济良性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通过比较各国住房社会权利保障政策,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性和社会主义的内涵高度加以充分认识。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2]陈劲松.公共住房浪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厉以宁.中国住宅市场的发展与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4]林增杰.公房入市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万婷.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性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03).[6]姚玲珍.中国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J].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7]余南平.市场经济制度与住房社会权力保护[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05).[8]郑征.共同的责任 多样化的方式-国外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经验简介[J].中国经贸导刊,2006,(04).

第二篇:城镇新增人口住房问题研究

城镇新增人口住房问题研究

城镇化是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城镇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住房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转移到城镇定居面临的众多重要而现实的重大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城镇住房价格偏高、住房价格快速上涨趋势仍未彻底扭转、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整体偏低、农业转移人口个人储蓄和家庭财产偏少等大背景下,要妥善解决新增人口的住房问题,预防其对推进城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新增城镇人口、特别是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住房问题,为我国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镇人口的住房现状

(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过多个阶段,城镇人口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内地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50%。2013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3.73%,比2012年提高1.16%。我国成为近30年来世界上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根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2014年全球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其中2014年发达国家有8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比2011年的78%提高四个百分点。而最不发达国家2014年仅有49.5%居住在城市,比2011年提高两个百分点。非洲和亚洲是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大陆,2014年分别仅有40%和4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印度。该报告预测到2050年,发达国家将有8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欠发达国家将有63.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全球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6.4%。该报告还预测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人口高峰14.53亿人,之后逐渐回落,到2050年降为13.84亿。205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75.8%,将有10.5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仍有3.35亿人口居住在农村。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2年末,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国家统计局前副局长贺铿和现任总经济师姚景源都表示,按户籍人口计算,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远低于世界47%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全国非农业户口人口为384339361,仅占全国的29.14。我国城镇化的过程将是已经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和尚在农村的农民进入城镇,定居城镇,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根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2011年至2030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将增加3.29亿,2030年至2050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将增加5100万。我国城镇人口的增加主要来自农村人口的转移,并且城镇人口的增加主要集中于2010-2030这一阶段,其中2010-2015和2016-2020年间城镇人口各增加约1亿人,2020-2025年期间增加约7000万,2025-2030年期间增加约5000万,之后逐步放缓。

这些数据表面,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速度将处于世界前列,每年将有数千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大规模的人口向城镇转移给城市带来大量劳动力,也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管理水平、城镇承载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住房现状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房地产相关数据测算得,到2010年,全国积累住房存量179亿平方米,2.2亿套的住房,按2010年常住人口的家庭户来算,户均1.02套;2012年全国城镇家庭户的住房套数为2.31亿套,户均0.98套;“十二五”末全国城镇家庭户的住房套数是275683997套,户均套数为1.08套/户。从结构上看,一线城市存在缺房问题,部分三四线城市甚至省会城市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调查,调查范围为全国各级城市(含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中固定岗位就业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调查对象是年龄在16~65周岁的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包括被企业(单位)招用的在固定岗位就业的农民工和社区街道上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灵活就业农民工。本次共调查各类农民工29245人,年龄分布为16~25岁区间的为8954人,25~35岁区间的为10553人,35~45岁区间的为7516人,45岁以上的为2402人。调查数据表明,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有7.88%的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家居住。

国内部分部门和学者也开展了调查。2011年,河南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课题组就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问题开展了调查。对457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83人,1001~1500元的有130人,1501~2000元的有118人,2001~2500元的有70人,2500元以上的有56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18.2%、28.4%、25.8%、15.3%和12.3%。受访者中有127人在城市购买有住房,136人居住的是单位提供的住房,194人自己租房,分别占受访对象的27.7%、29.8%和42.5%。人均住房面积在5m2以下的有100人,5~10m2的有118人,10~15m2的有63人,15~20m2的有58人,20m2以上的有118人,分别占受访对象的21.9%、25.8%、13.8%、12.7%和25.8%。

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拥有1套房左右。根据很多城市常住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外地务工人员的现状,可以进一步推测具有本地城镇户籍的城镇常住人口户均拥有1套以上的住房。随着近年廉租房、经适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分配,城镇户籍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基本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具有本地城镇户籍的城市常住人口的住房问题基本已经得到解决。而与此相对的是,转移到城镇居住的农村居民拥有自有住房的家庭较少,租住带有厨房和卫生间的独立套房屋的比例也不高,多数仍然与他人合租,或者住在不具备独立厨房或卫生间的房屋,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居住条件较差。

二、新增城镇人口住房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有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在城镇居住和生活,产生巨大的住房需求。我国房地产在过去十多年间增长迅速,价格远超出普通居民承受能力,新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住房面临巨大的困难。

第一,农村居民收入低。大量农村人口和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普遍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小的多。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3.2倍、3.1倍和3.1倍。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家庭的居住支出占人均年纯收入的比重上升,与城镇居民在居住支出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第二,农村居民家庭财富普遍较少。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业生产收入较少,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支出负担较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时有发生,家庭储蓄较少。另一方面,受过农村土地位置偏僻、经营流转制度限制等因素制约,农村土地、宅基地等农民主要财长价值不高,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移居城镇,这些财产价值进一步下降,土地经营权流转等财产收益比较有限。

第三,城镇住房价格涨幅过快,价格高。2003年以来,全国住房价格大幅快速上涨的影响,房间收入比快速提高,农民收入增速不及住房价格增速,绝对差距不断拉大,购房压力加大。朱仁友等分析了2002年至2010年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房价收入比,分析表明西部地区房价收入比整体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空间非均衡性突出、区域差异明显,特别是部分省会城市房价收入比相对偏高。戴静采用按不同收入水平的房价收入比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得出2009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计算表明,对低收入户20%而言,房价收入比最高为28.1,高收入户20%的房价收入比也高达8.2,全是平均为13.3。同时,我国住房租赁价格涨幅也较快,房屋租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偏大。链家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北京房租绝对水平涨幅分别为18%、15%和14%。据估算,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部分城区房租与收入比高达40%,而南京等二线城市局部地区的房租收入比也已高达30%以上。

综上,移居城镇的农村人口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对住房需求最大的群体。然而,由于农村居民家庭储蓄少,家庭财产价值较低,移居城镇后,通常缺乏足够的资金在较短的时期内购置自有住房或者租赁具备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房屋。

三、应对新增人口住房问题的政策建议

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将有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而这个群体目前缺乏足够的资金购置或租住设施较为齐备的房屋,住房问题是其在城镇安居乐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条件,平稳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防范拉丁美洲等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贫民阶层固化等问题,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各级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促进区域全面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户籍制度及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城镇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资源的均衡分布;为中小型城镇发展设置优惠条件,促进中小城镇发展,加强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城镇劳动力吸纳能力;政策向中西部地区、集中成片贫困区等相对不发达地区倾斜,加大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这些地区的竞争力;吸引劳动力就近就业,移居到原居住地附近的中小城镇,使其可以较为顺利的融入城镇。

二是加大保障房、廉租房建设力度。政府可以建设新的保障房、廉租房,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存量住房,扩大房源,解决部分农村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为农村人口在移居城镇的最初时期提供过渡性住所,降低困难群体住房支出等经济压力,节省初期生活开支、增加储蓄,帮助其渡过暂时性困难,有利于其开展生活,为在城市长期立足奠定基础。

三是盘活存量住房。城镇原有户籍居民通常拥有多余的住房,通过税收、行政、法律法规等手段,鼓励城镇居民将多余的空置住宅在市场流通或进入出租市场。研究和探索向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征收房产税,向空置住房征收税费,以及强制空置一定时间以上的住房进入租赁市场。开放商

四是规范和限制房屋租赁价格。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经验,对房屋租赁价格进行评估并制定房屋租赁指导价格,规范租赁价格,抑制租赁价格过快增长。鼓励较长的租赁期限,保护租户的权益。规范房产中介的行为,努力形成透明、统一、稳定的房屋租赁市场。

五是坚决制止强制城镇化。要防止强制农民离开农村移居城镇的错误做法,尊重农民的意愿,使其能够进得来,留得下,也能回得去。要保留农民的土地、宅基地,使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流转土地经营权。

参考文献

[1]朱仁友,丁如曦.2002年~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房价收入比分析.价格月刊.2012(07)

[2]戴静.北京市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实证分析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12(5

第三篇: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的个人理财技巧分析

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的个人理财技巧分析

建议一:精打细算 开源节流

中低收入工薪家庭由于家庭资产较低,无法通过高投资来提高收益,因此,首先应精打细算,尽可能地节省每一分钱,为将来的投资存好本钱。低收入家庭可将家庭每月各项支出列出一个详细账单,逐项仔细分析。在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减少浪费,尽量压缩购物、娱乐消费等项目的支出,保证每月能节余一部分钱。

建议二:建立家庭理财计划书

中低收入工薪家庭如何实现生活中的“大项目”,例如结婚、买房、装修等,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家庭应建立一个家庭理财计划书,将这些“大项目”按重要次序排列,安排落实的期限,把钱向重要的,有可能达到的目标倾斜,必要时要下决心舍弃某些目标。

然而,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收入是有限的。另外,理财是一个长期规划,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所以一定要摒弃暴富心理,踏踏实实发挥每分钱的作用。

建议三:适当投资部分理财产品

中低收入工薪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因此不建议投资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一般适合中低收入工薪家庭的投资品种有:货币基金、债券型基金、基金定投等。市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构建一个稳健的投资组合,譬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平衡型基金,按照3:5:2的比例,这是一个比较稳健的组合。

另外,基金定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长期投资手段,不要小看了定投的威力,就算每个月定投300元,10%的收益率,10年后也能存个6万多元,能顶很多作用了,例如,针对子女教育,自身养老等长远目标,中低收入工薪家庭每月可节省200-300元进行基金定投,积少成多,可帮助家庭积累资金,以保障未来的生活质量。

建议四:考虑兼职和自我价值提升

中低收入工薪家庭要彻底改善生活水平,还要试着开创更多收入来源,如果目前自身水平不够,则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培训,尤其是技能型培训,利用一技之长为家庭增加收入。

低收入家庭理财也可如鱼得水

低收入家庭薪水不高,但如果平日多注重生活中理财的小细节,开源节流,持之以恒,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也可以很开心很快乐

地生活。记者采访的杨女士家庭,收入不高,大约在3000元左右,但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家庭理财也可如鱼得水。

心得一:养成记账习惯。对家庭的消费支出进行记账和统计,分析,看看哪些消费是必须的,哪些消费是可以适当压缩点的,对下月的支出进行筹划,明白自己家里每月有多少余额,只能进行怎样的消费。

心得二:勤俭节约。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很多事情是可以节省下不少开支的,比如说,自己做饭,有一次,我做了一桌的菜,一碗一碗端上来的,十道菜,朋友赞不绝口,我全是在菜市场买的,只花了70多元,若在饭馆,定要200-300元才能搞定。另外,像手机费只要你留心也可以省下不少钱,我常留意移动公司各种宣传促销活动,选择最适合我的手机套餐,每月也节约10多元,一年就是近200元,请别小看这200元,对于较低收入的家庭,就是月收入的1/10,能补上一年的有线电视费。

心得三:兼职增加收入。除了减少开支之外,还必须想办法增加自己每月的收入。可尝试寻找一些兼职,如果文笔好的话,还可以向报纸和杂志投稿,拓展其他收入来源等等。

心得四:实施储蓄计划。目前最为迫切的是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做好准备,因此有一个明晰的攒钱计划是很重要的,总是期待着一大笔

收入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是很不现实的。从平日积蓄小数目的钱做起,除了预留必要的开支之外,将工资的剩余部分存入银行,月底把节省下来的开销也存进去。积少成多,再定期地投入一些像基金这种“零存整取”的投资项目中,令资产逐渐“丰满”起来。

住房个人购买时代已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到来,贷款购房也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消费热点。中低收入家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房子。

借助银行贷款购房

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可以依靠银行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方式分为三种: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住房组合贷款。

住房公积金贷款具有政策补贴性质,贷款利率很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办理抵押和保险等相关手续时收费减了许多。如果购房款超过公积金可贷款的额度,不足部分应当向银行申请住房商业性贷款,两者组合即是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划算,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利息负担最重,居民在购买住房时,要充分利用公积金贷款,不足部分再利用商业性住房贷款,这样可以降低贷款成本。利用政策选择低价房

国家为了改善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在大力开发商品房的同时,还建设了经济适用住房,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所以中低收入家庭在购买住房时可以优先争取经济适用住房。

经济适用房是指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修建的普通住房。这类住宅因减免了工程报建中的部分费用,并且优先享受银行信贷,其成本略低于普通商品房。收入不高也可投资获利

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步更新,投资住房的诱惑力会越来越大。当然,这种投资一定要特别注意地段、区位、环境、设计、增值等因素,注重城市改造和城市发展方向,准确预测其发展趋势。

房产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房产周期长,盈利空间大。一般情况下,房子的寿命在60年以上,从举债买房的角度来看,投资住房不但赢得了产权,而且赢得了盈利空间。

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如果把购买住房不单纯看成是一种消费行为,而是兼顾其投资价值,考虑其未来的升值空间,则即使是负债购买的住房也不会被“消费”掉。相反,在未来通过出售或出租还会有较高的收益。

第四篇:我国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作者:赵智龙 李 钒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成份、经济利益、就业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文章对这一群体并对其所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城镇贫困人口;城市化;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温州市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温州市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实施细则(试行)

为进一步做好温州市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根据《温州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办法》(温政令„2014‟147号)规定,制定本细则。

一、申请对象

本细则适用于温州市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实施。温州市区包含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区、瓯江口新区。

申请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以家庭为单位。申请家庭成员包括:(1)申请人;(2)配偶;(3)未婚子女(离异人员的子女监护权归属以离婚协议或生效的司法文书为准)。

单身且年满35周岁的申请人可作为一个独立家庭申请。与申请人共同生活的父母可以作为申请家庭成员。民政部门出具的《温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救助证》、《温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残联出具的《温州市残疾人特困证》和总工会出具的《温州市困难职工家庭特困证》上载明的人员也可作为申请家庭成员。

二、申请条件

申请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户籍条件

申请人应具有温州市区城镇居民户籍。

(二)住房条件

申请家庭在市区无住房或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含)。

住房核定范围:

1、私有住房(包括按政府优惠政策购、建的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属于其所有的部分);

2、承租的公有住房(包括国家直管公房和单位自管公房);

3、实行产权调换的征收(拆迁)待安臵住房;

4、已签订购房合同并经房屋登记部门备案的期房;

5、申请家庭拥有的非住宅房产参照地税部门对该套房产的评税价格(无评税价格的,按申请家庭委托的专业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价格)折算成同地段住宅面积并计入家庭住房面积;

6、其他可以认定的住房。

(三)收入和财产条件

1、无房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市区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部门公布的鹿城、龙湾、瓯海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下同),其他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市区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含)。

2、购有12万元(含)以上(以车辆购臵税发票上计税金额为准)或两辆(含)以上非营运车辆(残疾人用于功能性补偿代步的机动车辆和普通二轮摩托车除外)的家庭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三、申请程序

(一)申请

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按规定如实填写、提交相关申请材料,签署家庭收入、财产和住房情况查询授权书:

1、《温州市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申请表》原件一式一份。

2、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的户口簿、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3、家庭住房状况证明的复印件:

(1)拥有私有房产的家庭需提供《房屋所有权证》;(2)承租公房的家庭需提供《房屋租赁证》或《房屋租赁合同》;

(3)原房屋已经征收(或拆迁)的家庭需提供《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臵协议书》;

(4)已认购期房的家庭需提供已备案的《房屋买卖合同》;

(5)承租市场房源的需提供《房屋租赁协议(合同)》。

4、家庭收入状况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1)《温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救助证》;(2)《温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3)《温州市困难职工家庭特困证》;(4)《温州市残疾人特困证》;

(5)不具备上述证明材料之一或证明上载明人员与申 请保障家庭成员不一致的,提供《申请家庭收入和资产情况表》。

5、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的婚姻状况证明原件及复印件:(1)已婚的,需提供结婚证;

(2)已到法定婚龄但未婚的,需提供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部门出具的无婚姻登记证明;

(3)离异的需提供离婚协议或离婚判决书,同时提供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部门出具的无婚姻登记证明;丧偶的需提供配偶死亡证明及无婚姻登记证明。

6、符合优先配租条件的家庭须提供以下相关证明或证件:

(1)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其申请成员中须持有民政部门或服役部队颁发的优抚证件之一:《革命烈士证明书》、《革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革命军人病故证明书》、《革命伤残军人证》、《定期抚恤领取证》、《定期补助领取证》等;

(2)持有残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

(3)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颁发的英雄模范证件;

(4)市级以上总工会颁发的市级劳动模范证书;(5)县级以上公安部门确认的见义勇为证明;(6)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相关证明;(7)劳动鉴定部门出具的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证 明或经医疗卫生部门出具的特殊病种患病证明。

(二)受理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核对。申请材料齐全且经确认无误的,应在复印件上注明“经与原件核对无误”字样,同时签署具体核对人姓名,当场予以受理并将原件退还申请人;申请材料提供不齐全的,向申请人退回申请材料并出具《材料补齐通知书》,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提供的材料。

(三)初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自申请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家庭成员情况的核对,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完成对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核实,完成对孤寡老人资格的确认等初审工作,并出具初审意见。将初审合格对象名单在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社区张榜公示7日;公示有异议的,应当自公示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出具意见;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应在公示期满或完成异议核查后的3个工作日内出具意见并将申请材料报送区住房保障部门。对不符合条件的,将相关材料退还申请家庭并书面告知理由。

(四)审核

1、区住房保障部门应自收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移交的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家庭住房情况的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申请材料转送区民政部门。

2、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区住房保障部门提供的申请 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公安、国税、地税、工商、车船管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发出协查请求。有关单位和机构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的7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查询结果并反馈给区民政部门,对确实无法查询的内容应出具书面说明。

区民政部门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相关部门的反馈信息,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的核对,出具核对结果报告,并反馈给区住房保障部门。

3、区住房保障部门对户籍、住房、收入和财产条件均符合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条件的申请家庭,在区住房保障网站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核准登记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并将名单报送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备案。对经审核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条件的申请家庭,书面告知申请人和所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并说明理由。

4、申请家庭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申请复核。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应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复核。复核通过的,在市、区住房保障网站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登记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复核不通过的,由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书面告知申请人。

四、实施保障

申请家庭被核准登记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后,按规 定对其实施实物配租或租赁补贴保障:

(一)实物配租

1、制定配租方案

市、区住房保障部门应根据房源和对象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配租方案,明确配租标准以及优先配租对象的具体范围和优先安排的办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配租方案应当包括房源的位臵、数量、户型、面积、租金标准、申请时间和配租对象等内容。

核准的保障面积为保障面积标准与保障家庭现有住房面积的差额。保障面积标准=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核准的保障面积不足18平方米的,实行租赁补贴保障。

2、实物配租顺序

(1)实物配租按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低保标准2.5倍以内家庭、其他保障家庭分4个类型,并依此顺序实施实物配租保障。

持有《温州市困难职工家庭特困证》或《温州市残疾人特困证》的保障家庭视同低保边缘家庭实施保障。

(2)同类型家庭中,符合优先配租条件的,依申请优先安排。

(3)同等条件的保障家庭按保障获准时间确定保障顺序。

(4)获得实物配租资格的保障家庭户数多于可供保障的房源数量时,采取公开摇号的方式确定实物配租对象。未摇中的家庭实行租赁补贴保障。具体摇号方案根据实际情况 另行制定。

3、摸文定位

获得实物配租的家庭,根据房源面积和家庭人口数量情况,参加“人房配对”摸文定位,确定具体房号并进行现场公证。摸文定位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4、签订租赁合同。

已确定房号的家庭应在规定时间内,由申请人携本人身份证等相关材料,与公共租赁住房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以下简称租赁合同),租赁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逾期不签订的或签订满3个月后无正当理由未入住的,视同自动放弃实物配租保障资格,但保留租赁补贴保障资格。

租赁合同应包含下列内容:(1)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

(2)房屋的坐落、用途、面积、结构、装修、室内设施和设备情况,以及使用要求;

(3)租赁期限、租金数额和支付方式;(4)房屋维修责任;

(5)物业服务、水、电、燃气、供热等相关费用的缴纳责任;

(6)合同变更、解除、终止情形;(7)房屋腾退及验收;

(8)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办法;(9)其他应当约定的事项。

5、办理入住手续

签订租赁合同后,实物配租家庭携公共租赁住房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出具的入住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内,领取钥匙并办理入住手续。

6、租金收取

(1)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低保标准2.5倍以内保障家庭承租实物配租房源的,在核准的保障面积内部分,按市政府公布的租金标准缴纳租金。超出核准的保障面积部分,按现行公房租金标准缴纳租金,但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租金标准。

(2)其他保障家庭承租实物配租房源的,核准的保障面积内部分,先由承租人按市政府公布的租金标准缴纳租金,再由住房保障部门给予租金补贴,超出核准的保障面积部分,按市场平均租金缴纳。

7、续租管理

承租人要求续租的,应在租期届满前3个月向区住房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区住房保障部门审核,仍符合条件的,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备案后,予以续租,续租合同期不超过5年。

(二)租赁补贴

租赁补贴对象为未获得实物配租或自主选择租赁补贴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

1、租赁市场房源

享受租赁补贴保障的家庭,由其自行或通过房地产经纪 机构向市场承租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以内的中小套型住房,与出租方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保障家庭将租赁合同报出租房屋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申报登记或备案登记,并取得证明。

2、签订租赁补贴协议

保障家庭的申请人持本人身份证、租赁合同及申报登记或登记备案证明等相关材料,与区住房保障部门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协议》。

3、租赁补贴标准

补贴金额按核准的保障面积乘以公布的单位住房面积的租赁补贴标准确定,超出核准的保障面积部分不予补贴。核准的保障面积为保障面积标准与保障家庭现有住房面积的差额。保障面积标准=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单位住房面积的租赁补贴标准=市场平均租金×补贴比例。以租赁补贴落实保障的,保障面积标准按家庭计算不低于45平方米。家庭月补贴金额低于200元的,按200元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1)低保家庭,每月补贴金额=(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现有房产面积)×市场平均租金;

(2)低保边缘家庭,每月补贴金额=(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现有房产面积)×市场平均租金×80%;

(3)人均收入在市区低保标准2.5倍以内的家庭,每月补贴金额=(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现有房产面积)×市场平均租金×60%;(4)其他保障家庭,每月补贴金额=(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现有房产面积)×市场平均租金×50%。

4、租赁补贴发放

申请家庭自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协议》的当月开始计算租赁补贴,并由区住房保障部门根据补贴协议约定按季度向其发放租赁补贴。

五、监督管理

(一)年审管理

1、保障家庭应于《租赁补贴协议》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载明的年审时间内,主动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如实申报家庭人口、收入及住房等情况,并提交《温州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年审情况表》及相关材料。

2、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自收到年审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报情况的核实工作,将申报情况、核实结果及申报材料一并报送区住房保障部门。

3、区住房保障部门应自收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报送的年审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住房情况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年审材料转送区民政部门。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区住房保障部门提供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公安、国税、地税、工商、车船管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发出协查请求。有关单位和机构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的5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查询结果并反馈给区民政部门,对确实无法查询的内容应出 具书面说明。区民政部门自收到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对并出具核对报告,反馈至区住房保障部门。区住房保障部门于5个工作日内根据年审情况,及时做出变更、停止或者继续给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决定,并书面告知保障家庭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及时将年审情况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备案。

4、保障家庭不按规定参加年审的,自《租赁补贴协议》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中载明的年审时间届满次月起,向实物配租保障家庭按市场平均租金收缴租金,租赁补贴保障家庭暂停发放补贴。待保障家庭补交年审资料,并经审核仍符合保障条件的,实物配租保障家庭按市场平均租金缴纳的租金差额部分计入后续租金;租赁补贴保障家庭补发相应的补贴。超过年审期限6个月仍未参加年审的,取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实物配租保障家庭应腾退房源并分情况缴纳租金;3个月的搬迁期内按原标准缴纳,超出3个月的搬迁期部分按市场租金缴纳;租赁补贴保障家庭停发补贴。

(二)变更管理

1、保障期内由于家庭财产、收入、人口等情况变化但仍符合保障条件的保障家庭,如实填写《变更申请表》并重新提交申请材料,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申请变更保障。

2、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自收到变更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报情况的核实工作,将申报情况、核实结果及申报材料一并报送区住房保障部门。

3、区住房保障部门应自收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报送的变更申请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完成住房情况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转送区民政部门。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区住房保障部门提供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公安、国税、地税、工商、车船管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发出协查请求。有关单位和机构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的5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查询结果并反馈给区民政部门,对确实无法查询的内容应出具书面说明。区民政部门自收到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对并出具核对报告,反馈至区住房保障部门。

4、区住房保障部门于收到民政部门核对报告的5个工作日内作出变更决定和调整相应的补贴或租金标准、变更《租赁补贴协议》或《房屋租赁合同》,并书面告知保障家庭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及时将变更情况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备案。

(三)互换管理

1、实物配租家庭在保障期间内需互换承租房源的,互换双方应在平等自愿、房源面积相当且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向区住房保障部门递交《互换申请表》,同时递交双方同意互换的协议公证书等相关材料。

2、区住房保障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工作。根据核查情况做出是否同意互换决定:如同意互换,由区住房保障部门收回原合同后分别与申请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及时将变更情况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 备案并告知相应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如不同意互换,由区住房保障部门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四)退出管理

1、实物配租家庭未按规定提出续租申请或提出续租申请但经审核不符合续租条件,超过年审期限6个月仍未参加年审的,应腾退公共租赁住房。

2、不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的,实物配租保障家庭应腾退公共租赁住房并取消保障资格;租赁补贴保障家庭则从核实的次月起停止发放租赁补贴并取消保障资格。

3、上述应腾退公共租赁住房情况的承租人应自收到腾退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搬迁并办理相关手续。搬迁期内租金按原标准缴纳。

搬迁期满不腾退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确无其他住房的,应当按照市场平均租金缴纳租金;承租人有其他住房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所有权人或其委托的运营单位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五)档案管理

各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档案管理规范,将城镇中低收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的申请、受理、审核、年审、合同、修缮记录等材料,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住房保障家庭档案。同时,对住房保障房源实行“一套一档”管理。

(六)诚信管理 对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申请人,并记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诚信档案;对以欺骗等手段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或领取租赁补贴者,责令限期腾退承租房源或退还补贴款并记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诚信档案,自腾退房源或退还补贴之日起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七)信息管理

各区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录入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信息,满足管理、查询、统计分析的需要。

六、附则

(一)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受理、审核、配租程序中的各类文本、表单格式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监制。

(二)本实施细则规定的住房面积均指建筑面积。

(三)本实施细则自2015年7月25日起施行。

下载关于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研究(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研究(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障......

    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商业保险有窍门范文大全

    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商业保险有窍门当前,商业保险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可谓锦上添花,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但中低收入家庭如何在有限的收入内规划设计保险保障计划?平......

    福利需要视角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改革研究

    福利需要视角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改革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因此,在福利需要理论的......

    我国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比较研究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改革过程中实施“区域差异改革”策略导致东中西部......

    为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为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根据《东平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东政发[2011]58号)和《东平县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东政发[2011]57号)及相关规定,从2011年11月28日起......

    关于海宁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调查问卷[最终版]

    关于海宁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在我国的经济改革中,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中低收入群体应运而生。这部分群体是由于企业改制成为了下岗职工,或是由......

    关于美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的情况介绍

    关于美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的情况介绍 一、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机构的简介 美国住房与社会发展部(HUD)的宗旨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服务对象是中低收入......

    我国城镇养老问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论我国城乡乡养老方式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预计二十一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老龄问题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