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钢文化的建设与思考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2:0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重钢文化的建设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重钢文化的建设与思考》。

第一篇:新重钢文化的建设与思考

新重钢文化的建设与思考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优秀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进行管理。五十亿规模的企业关注管理,上百亿元规模的企业关注文化,这是国际大型企业管理的基本定式。也就是说一家在五十至百亿规模的时候,主要依靠管理来要效益,而企业在超过百亿元规模的时候,依靠的是企业的文化来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因此,重庆钢铁集团(简称重钢)目前阶段管理的主题应该处在依靠文化获得发展的时期,并且应以钢铁文化的管理创新作为主题,参与市场竞争。

一、目前重钢文化的整体描述。

重钢作为三朝国企,我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在重钢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文化积淀中,总结形成了“三峰无限、攀登不止”的重钢精神,“钢铁品质、表里如一”的重钢形象和“报效国家、发展自我”的企业宗旨,受到职工的广泛认同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不断转化为建设重钢、发展重钢的强大动力。在实施环保搬迁的重要历史时期,重钢又形成了“建设精品基地,再造百年重钢,构建和谐重钢”的共同愿景,充分表达了重钢人的美好追求和赤子情怀。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铸就了重钢人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扶贫济困、惩恶扬善的鲜明个性特征。重钢这片热土培养造就的革命英烈、劳模先进、杰出领导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重钢人的形象代表和重钢文化的生动写照。不断丰富发展的重钢文化是重钢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钢人世代传承、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二、新重钢文化的建设和思考

环保搬迁是重钢人百年不遇的重大历史机遇,带给重钢的是脱胎换骨的发展,是企业的全新再造。企业的振兴发展必然伴随企业文化的繁荣兴盛。环保搬迁广泛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管理必然会对重钢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职工素质、行为准则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带来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理论突破必然会为重钢文化的繁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钢文化要在环保搬迁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重钢文化建设的成果要在重钢环保搬迁的伟大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总结、不断扬弃、不断创新,才能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新重钢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突出“人”的地位,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一切政策的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企业文化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灌输熏陶,通过制度文化的激励和约束,使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发展者,成为企业发展的主体,最终成为企业发展成果的享受者。科学

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指明了努力方向。因此,在新重钢文化建设中,无论是提炼企业理念,还是建设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自始自终都要关注员工的感受,把关爱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作为新重钢文化建设的核心,注重职工能动性的发挥,把职工认同不认同、职工喜欢不喜欢、职工满意不满意作为建设新重钢文化的前提和根本,作为检验新重钢文化成功与否的标准。这样,才能得到职工的认同、接纳、拥护和支持,新重钢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持续发展。

2.新重钢文化建设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

传承和弘扬优秀老重钢文化固然重要,新重钢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样重要。海尔董事会主席张瑞敏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尔17年来做的一件事就是创新。”创新成就了海尔,造就“海尔文化”。市场在不断变化,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也在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等也要随之而变,不断适应市场、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而不能是“山哟还是那座山”。否则就只能是别人吃肉,我们连汤都喝不上。同样,处于信息时代,各种观念、理论和价值观层出不穷,不断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员工思想动态化明显,而且重钢环保搬迁后年轻员工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力,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思想更加多元化。如何让他们成为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倡导者、执行者和体现者,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一个极为现实的课题。那么,作为统领我们的精神和灵魂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也要因时因人而变,不断吸收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进行补充和完善;企业愿景(企业目标)也要不断调整更新,使之对处于各种思潮泛滥中的青年人更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给他们以憧憬和

力量,激发他们奉献在企业、成才在企业、建功在企业的能动性和勇气,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这样,我们的企业文化才会更有生命力。

3.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全面持续可协调的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物质文化,如我们的企业视角识别系统、场容场貌、产品等,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最外层的,是能听得到、看得见的,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涉及制度文化,即我们的各种管理制度等,这是企业文化的内部约束体系,它是企业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涉及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企业为达到总体目标而一贯倡导并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同心圆”。我们要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具有其核心和灵魂,即先要树立起精神文化;为了保证精神文化的影响力与渗透力,还需建设制度文化;而正是有了精神文化的核心,加之又有制度文化的保证,再有物质文化的显现,那么,我们企业就必然会产生影响力强大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要统筹兼顾,全面建设,不能偏废。同时,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这样,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才会常青,才会转化为企业制胜市场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培养“五感”,构建“和谐重钢”,让职工自觉融入建设新重钢文化构建“和谐重钢”我个人觉得应该从符合企业和全体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把着力培育职工的“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自豪感、责任感”作为建设“和谐重钢”的主要内容,使企业与员工成为荣辱相连的共同体,形成“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内部良好关系,使团队具有强

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从而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赢局面。下面我将浅析一下如何培养职工的“五感”。

“归属感”源于企业“家”的环境氛围。家在人们心中应该是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体谅的的地方,企业应该全面关心职工的心理反应,因为这是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反应,企业可以从中发现职工的各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那么职工会因为得到尊重、关心、帮助而心存感激的,那么企业在他的心里开始扎根。

企业职工的“成长感”表现在自身努力和团队协作下,实现个人与团队不断进步的过程。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就必须要提高员工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鼓励全体职工在企业平台上、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通过组织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奋斗得到持续成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不断进步,让成长感看得见、摸得着。如举办专业知识讲座、职业规划讲座、技能培训、竞赛等,让职工在学习中成长。

企业职工的“成就感”体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十分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向激励。通过即时激励,充分发挥职工潜能,鼓励职工追求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使全体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业绩、体现价值、赢得尊重。如举办重钢内部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比赛,歌咏比赛,组织职工运动会等等,让职工在各自的专业中得到价值提升。

企业职工的“自豪感”表现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源泉。我们要让全体职工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成就而自豪。这不仅要让全体职工知道企业要创造“百强企业、铸就百年重钢”的宏伟愿景并且要鼓励职工参与到创造“百强企业、铸就百年重钢”的行列中,以参与建设企业文化品牌而自豪。

企业职工的“责任感”体现为企业和员工履行各自义务的一种价值取向。责任感要求企业和每个职工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对社会负责,表里如一,襟怀坦荡,为经济发展甘做奉献。责任感使员工对待工作的任务,能够主动、自觉承担更多责任,体现的是企业职工的使命感,反应的是工作激情、动力、压力和价值。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与生俱有、不断发展变化的,指导与约束企业整体以及职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对钢铁企业发展、经营业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钢铁企业的重视。钢铁企业开始用战略的目光来审视文化。我们新重钢的企业文化也正被当代重钢人不断地完善、创新,锻造成打造精品重钢的优秀文化,为重钢下一个百年仍然保持“常青”倾注生机和活力。

铸钢厂:徐兴国

2011年7月 1日

第二篇:街道纪工委新年廉政文化建设新思考

高起点谋划 深层次拓展 全方位推进

——试谈街道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XXXX街道纪工委书记XXXX

加强街道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街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XXXX街道纪工委在认真分析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腐败新形势的基础上,坚持多措并举创新廉政文化载体,丰富廉政文化内涵,实践廉政文化建设,通过街道纪工委坚持之不懈地“引”,社区与企事业单位互为联动地“推”、居民群众热情高涨地“促”,相继打造出许多富有街道社区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廉政文化新品牌,全街道的廉政文化建设初步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势态。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存在起点不高、标准不

一、认识不足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如何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推进街道廉政文化建设上新水平、出新精品这一课题,笔者进行了多层面多方位地探索,认为应从 “高、深、全”上多一些新思考。

站在高起点谋划构建街道廉政文化新机制

针对街道廉政文化建设已由最初的“自发”阶段上升到目前的“组织化”阶段的良好态势,在廉政文化建设实践中,对街道廉政文化建设在载体创建、内涵挖掘上应加以规范和引导。首先,加强街道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应把街道

1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工委的宣传教育工作之中,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实施街道廉政文化建设责任制,将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庭院、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的“六进”活动分别落实到牵头社区和配合单位。各社区各单位应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实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一把手”工程,发挥各级党政“一把手”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作用。其次,注重搞好纪工委系统外的组织协调。建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街道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发挥组织、宣传、党校、文化、教育、电教、工青妇等部门、单位的职能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第三,加强纪工委内部的组织协调,街道纪工委要经常听取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由主要领导负责抓,把廉政文化建设贯穿于廉洁自律、案件查处、纠风正纪、执法监察等各项工作之中,重大活动应协调纪检全体人员集中开展,形成工作整体合力。第四,健全街道廉政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廉政文化建设应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进行考核,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由纪工委一家“独唱”转变为各级党政组织“大合唱”,建立党工委统一领导、纪工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配合、干部群众支持参与的运行机制。第五,高起点谋划街道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在全街道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步创建一批廉政教育基地和廉

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打造廉政文化建设品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应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街道的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下去,克服一蹴而就思想和短期行为,抓好建章立制,形成有章可循的规范化运作机制,确保廉政文化教育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重在深层次拓展打造街道廉政文化新品牌

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是街道廉政文化建设重要基地,也是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从XXXX街道的情况分析看,各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形态。应在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有建设规划、有活动场所、有专门载体、有活动内容、有建设成果的“五有”标准,广泛开展创建活动。街道应在社区层面致力于搭建廉政文化展示平台、文艺活动渗透平台、社会宣传舆论平台、廉政党课教育平台、电化教育平台,创建自己的廉政教育基地。街道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既应有文化广场、书画长廊、活动展板、清风墙(亭)等传统形式,又应利用电子显示屏、网站等现代传播形式,做到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报刊有文章、路旁有标语、墙上有专栏,把廉政文化渗透到最基层单位,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通过挖掘各层面的廉政文化内涵,特别是进一步发扬“红色廉政文化”功能,进而体现出廉政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最佳表现形式。应依托城区的烈士陵园、纪念场馆以及古塔、运河等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挖掘其蕴含的廉政文化资源,突出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教育,推出具有街道社区特色的廉政教育“品牌”基地。建成富有自己特色的廉政教育“品牌”基地,无疑将使街道社区廉政文化的品牌更加突出,廉政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效果也将更加明显。

活在全方位推进提升街道廉政文化新水平

街道的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实践表明,在街道的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紧密结合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庭院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全方位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浓郁的“崇廉尚廉”氛围。应在“活”字上做文章,全方位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在社区,开展送廉政节目、电视、教材的“清风三送”,访贫困家庭、离退休干部、领导干部家庭的“暖心三访”,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筑德三教”、建活动室、宣传栏、文化角的“宣廉三建”等系列活动,将廉政文化渗透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形成“同唱廉政歌曲、共建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在机关,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和“三优一文明”机关创建活动,通过建立廉政书屋、设置廉政桌、签订廉政承诺、公开述廉评廉、开展记民情日记、建民情联系卡等活动,广泛进行宗旨教育,转变机关作风;在庭院,按照“一室一栏一景”的廉政文化阵地建设要求,通过组织居民廉政文艺演出,设置廉政公益广告,建立“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文化墙”,将廉政文化融入整个庭院文化建设之中;在校园,坚持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家庭,通过评选廉内助、敬老孝子、星级文明家庭等活动,组织家属与干部一起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干部家属争当贤内助,常吹廉政风;在企业,以廉洁文化进部室、进车间、进班组为载体,组织反腐倡廉演讲、服务标准承诺、廉政文艺表演等活动,加强企业廉洁文化的实践,引导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通过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使“一街一品”、“一居一特”的廉政文化建设在街道蓬勃兴起,促进街道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第三篇: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思考

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思考

长宁县政府副县长王文华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出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安全与资源、环境并列提出来,强调“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列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列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第一次把安全生产定位在社会管理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全社会对此已经形成了共识。

(二)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现实需要。2011年11月10日国家安监总局印发了《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着力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富有特色和推动力的安全文化,为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是一项惠及职工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工程。通过推安全文化建设,使企业领导和员工真正形成“安全第一”的意识、“生命高于一切”的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思维定势、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方式和自觉行动,并切实加大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经费投入,杜绝“三违”(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纪律)、“三超”(指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行为的发生,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安全发展。

(三)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2007年8月10日卫生部首次发布的《中国伤亡预防报告》显示,我国内地每年约发生各类伤害二亿人次,因伤害死亡人数约70万到75万,占伤害死亡总人数的9%,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之后的第五位死亡原因。但是伤害是可以被认识、预防和控制的。对于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可以通过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让“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理念广为普及,从而改善人群和环境的安全状况,实现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的根本好转。特别是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安全社区(即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建设,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方式,是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不足和现实困难

(一)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还未真正体现。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但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还没有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一是对安全生产的规律重视不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往往是就事故分析事故,忽视了对安全问题的深度把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将事故原因从现场向外作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延伸。对安全生产的规律研究得不深、不透,对安全本质问题缺乏深度的、系统的思考,安全工作措施治标而不治本。二是安全文化建设盲目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解决安全工作的实际问题,但有的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现状不了解、不分析,安全文化建设蜻蜓点水,华而不实,很难起到实质效果。就拿我县来说,近两年来已有5家企业成功创建为市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但仍有大部分企业对安全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在上级部门要求时才勉强应付,没有将安

全文化建设当成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已经创建了的企业,其基础性工作还不扎实,虽然进行了创建工作,但是离目标要求和实际效果还存在明显差距,工作还缺乏宏观性、综合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政府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还未完全到位。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牵头,系统组织实施,但现实情况离此还有明显不足。一是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要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经社会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融入安全生产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安全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安委会各部门的职责,做到工作有人抓。二是经费投入还未切实保障。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支持的安全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实施安全文化精品工程,开展重大安全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做到经费有保障。三是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有序进行,要扶持和奖励为安全文化创作和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打造优秀的安全文化创作和宣传队伍。

(三)员工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能动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员工是企业中最为活跃分子,是安全文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员工作用发挥不佳。一是企业对员工的个性重视不够。如在教育方面,所有职工都使用同样的教材、接受同样的教育,千篇一律,职工个体智商、情绪、观念、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往往被忽视,没有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等实行有差别、个性化的教育。二是企业对培养员工行为规范重视不够。生产中一些员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违章就没法干、安全生产是领导的事”等错误思想,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以及侥幸、蛮干、习惯性违章等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员工素质不高增加了安全文化建设难度。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

加剧和用工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用工难现象,由于召不到正规学校毕业的专业人员,只有大量使用农民工、轮换工、临时工。这些人大多是从农民中直接招收而来,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安全素质较为低下,对企业生产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其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都与从业的基本要求相差很远。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对策建议

(一)深入开展“三大宣传”,着力营造安全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要把安全文化宣传摆在与生产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和形式,深入开展“三大宣传”,在全县形成“人人重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安全文化建设浓厚氛围。一是突出重点时段宣传。坚持每年重大假日、“百安活动”、“安全生产月”等重点时段,由县安委会办公室牵头,相关成员单位、县内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分别在县城或企业,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中小学教材等多种媒介扩大安全生产宣传覆盖面,采取咨询热线、公益广告、专题栏目、事故案例等多种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基本常识的宣传,从整体上促进全民安全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二是狠抓基础工作宣传。安全理念和意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政府要将安全理念纳入各级、各类教育环节中,形成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作业、应急救援等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理念。政府、企业、员工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要明确政府监管监察、企业主体和员工自律三者间各自的分工和责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措施上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三是把握重点区域宣传。坚持对乡镇、街道(社区)安全工作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乡镇根据辖区内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宣传工作计划和安全

文化建设计划,年复一年持续推进,从范围上促进安全工作以“区域安全”保障“整体安全”。

(二)全面推进“五进活动”,不断提升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效应。安全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就要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广大群众中去,让安全文化覆盖全县各个层面,构筑更加坚实严密的安全防范网络,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文化“五进”活动。一是开展安全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校,重点抓好每周至少开设1节安全教育课,提倡安全从我做起,安全从小抓起,达到教育学生来带动家庭的良好效果。二是开展安全文化进农村活动。利用村级党员活动室这一阵地,建立健全村、社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利用社员大会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教育群众“不坐超载车、不乘违规船”,普及了防火、防电、防中毒等生活安全知识;借助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例教育群众,倡导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开展安全文化进企业活动。要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积极建立“三全”(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机制。要指导和督促企业深入开展“三级”(指厂级、车间、班组)安全教育,帮助员工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努力做到“三不伤害”(指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要利用会议、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群体效应的引导作用,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开展安全文化进社区活动。要积极开展“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安全管理网络(即加强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深化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探索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下的农村安全社区建设),充分发动居民参与社区安全管理。要依托社区居委会,将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社区、楼院和家庭。通过集中学习、上门宣传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安全用电、用气以及防火、防爆、防中

毒等安全知识。要积极开展群众性安全文艺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市民的安全防护意识,实现“安全进社区,人人同安全”的目标。五是开展安全文化进家庭活动。各部门、各企业在开展好安全文化建设的同时,不只是自己学习,还要将安全文化带回家庭,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三)坚持“五个结合”,真正确保安全文化建设的引领效果。在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中,我们要坚决打消脱离安全生产来抓建设的孤立作法,把握“五个给合”把建设活动融入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中。一是坚持与安全生产“两基”建设有机结合。狠抓安全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办公场所“五落实”,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将安全生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坚持与“安全示范乡镇”建设有机结合。已经创建安全示范的乡镇要继续保持,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要将 “示范乡镇”注入新的内涵,同时建立、健全联系帮扶制度,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分别联系乡镇,帮助和指导乡镇安全文化建设,形成“联系一镇,牵动一片,带动全面”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机结合。我县已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中小型水力发电站、白酒生产企业等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其中,促进企业逐步建立起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四是坚持与“安全培训”有机结合。要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企业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以及工人参加安全培训,在培训中增强安全知识,有力促进全县安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坚持与“依法行政”有机结合。坚持文明执法,严格队伍管理,狠抓依法行政,在全县形成安监部门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建筑工程项目文化建设与思考

建筑工程项目文化建设与思考

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机,同时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伴随着建筑企业之间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传统建筑企业向现代化管理型企业脱变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而且还能使企业提高品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不断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遗憾的是,建筑企业虽然在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但是他们却没有没有引起对建筑工程项目企业文化的足够重视。

建筑企业文化是伴随着建筑企业成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积累。它既体现着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及其规律性。我国的建筑企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其主要任务不仅在于完成一项具体的工程,而且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负有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保护文化发展连续性,创造新的文化形式的历史责任。

建筑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特性,表现在:①建筑企业投资较高。建筑企业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比起一般工业部门,其资金的投入量非常高。如果出现投资失误,就很可能陷入资金窘迫之中。②建筑企业劳动密集。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比例较大。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都直接对产品的质量构成影响。建筑企业存在大量的隐蔽工程,这些工程除了靠有限的检查把关外,主要靠员工的负责精神和自觉性。③建筑施工现场分散。建筑企业大多临时用工多,异地施工多,工作强度大,现场分散,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大,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④建筑施工周期长。建筑产品由于造型庞大复杂,位置固定不可分割,比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要长得多。⑤生产环境及条件变化大。每次的建筑施工都是在全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各具特色,各不相同。新条件、新要求、新设计、新施工方法、新施工组织决定了产品生产的不断变化。⑥各类制约因素较多。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自然、技术、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均能对工程施工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企业必须在不断协调各种矛盾中前进。

同样充分认识建筑企业的特点,有益于理解建筑企业文化的特殊内涵。我们可以综合前文观点,将建筑企业文化的含义表述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建筑企业个性和特色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习惯习俗、规章制度和精神风貌等。建筑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元、动态、综合的概念,它贯穿于建筑企业内外部因素之中,贯穿于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迄今为止,我国许多建筑业企业仍然未摆脱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粗放经营、技术陈旧、集团化发展、机构臃肿、包袱沉重、工作效率低下等状态长期存在。同时由于与国外市场长期隔离,有相当多的企业不熟悉国际承包市场的经营方式,不了解国际竞争规则,缺乏与国际大承包商在同一环境竞争的经验,因此大多数中国建筑企业还不具备在国际建筑市场上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同时我国传统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往往是竞争双方势不两立,存在一定恶性竞争,从而客观上不仅降低各自的赢利水平,而且还可

能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这些迫使我国的建筑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真正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问题。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一种更高的要求,难度很大。

竞争压力之外,我国建筑企业文化受人才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队伍大部分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受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人才奇缺。同时,由于企业用人机制不合理,对高素质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优秀人才进一步流动到优秀企业中,包括一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跨国建筑集团、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使得相当多的建筑企业的面临人才危机。

根本而言,我国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最大影响因素是管理机制。我国建筑企业大多观念落后,体制、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和规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与国际通行模式不接轨。,企业的功能不完善,工程总承包能力比较薄弱,同时缺乏先进技术的来源,难以得到先进的技术参与国际招标竞争。在运行机制方面,也存在项目管理水平低,运作起点不高,方法不多,创新不够的问题。与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或者说其企业文化建设未能伴随着生产力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了市场与资源整合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管理日益明显的作用,促使我国建筑业人士逐步重视文化对管理的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

第一、无形的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无声的号令、无形的管束作用。在工程项目的日常管理中,虽然建立了比较严格且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将项目的所有活动包入其中,不能从根本上规范项目每个员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约束力,它可以引导项目全体员工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员工自觉地接受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遵守企业规范,弥补了制度上的不足,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第二、强大的凝聚作用。企业文化使员工们都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达成了一致,这就增强了他们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也加强了自我的控制能力,从而使员工们的情感、行为和整个项目乃至企业的目标凝聚在一起,凝聚成强大的整体效应,促使大家众人一心为企业,形成强大的为项目努力工作地动力。

第三、巨大的辐射作用。在工程项目中,企业文化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高尚道德境界的项目员工群体,从而保证了项目员工的整体素质,较好地向社会大众展示着项目及企业的价值体系和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形象,逐步扩大企业的影响,不断为企业储备巨大的、无形的信誉资产。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和其它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作进一步深层的研究和思考,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因此,特提出以下加强工程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全员参与。在项目的企业文化建设中,项目领导起着带头模范作用,所以项目领导一方面应该组成一个达成共识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集体制订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例如怎样搞好项目驻地及现场的标准化建设、如何加强项目的人本文化、质量文化和安全文化等;另一方面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对本项目文化

建设有独到的见解,对本项目的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指导项目企业文化的设计,提出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潜力,推动项目科学发展。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场群众运动,只有项目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得到真正落实,无论是项目部还是施工队的员工,都应该发动他们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大家一起才能建设好工程项目的企业文化。第二、规范项目驻地和现场建设。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是构筑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不论工程规模的大小、工期的长短,都要真抓实干,坚持使用统一的企业标志、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歌曲,优化美化室内室外及施工现场的环境,向社会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

第三、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之源,而塑造企业良好诚信形象的关键就是向业主拿出高质量的精品工程。这就要求工程项目要积极培养高品质的质量文化:无论工期多么紧张,无论施工环境多么恶劣,质量始终第一,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无论在哪里施工,都要摆正位置,端正态度,树立质量为先理念,坚守打造精品工程的承诺。工程项目只有建造精品工程,才能取得业主的信任,为以后的工程中标打好基础。

第四、加强人本文化建设。人本文化建设,不仅能营造出项目的和谐氛围,而且还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工程项目的企业员工,施工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而且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野外施工。针对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不高的特点,工程项目必须培育项目员工对企业、项目、管理者相互之间的感情,营造一种民主、友好、和谐、团结、互助的家庭氛围,用人本关怀温暖员工。如果工程项目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每一个员工都找到家的感觉,减少思念亲人的痛苦,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工作性质,决定了安全文化在项目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高危作业,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把“安全第一”的理念固化到项目每个员工的思想中。要健全和完善劳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作业现场等的安全治理;要强化对职工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宣贯,强化对标准化作业及知识技能的学习,强化对潜在危险的认识和控制的灌输,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全面掌握安全技能及安全知识,提高标准作业能力。拿我们的公路施工来说吧,隧道施工、桩基施工、梁板张拉等施工环节,危险系数都较高,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职工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随着安全事故的的不断发生,企业、项目、员工都已经普遍认识到安全高于一切,对安全的认识、对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为了让职工安心工作,项目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并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工程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安全有保障,生命才有保障,工作才能有保障。

总而言之,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不仅仅要提高生产管理经验能力、施工能力等水平,更要不断提高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文化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必将经历发育、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深入实践,把握文化建设的核心,为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整体水平,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下载新重钢文化的建设与思考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重钢文化的建设与思考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摘要: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讨论了关于新时期下大学的文化内......

    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

    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突出的意义、地位、作用,已被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构成要件,得到了......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占建斌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 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的......

    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

    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大全)

    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福海县福海镇党委书记 戴卫国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优势战略资源和内在精神动力,是开展基层群众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一、课题的产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

    班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班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完成企业生产经营各项任务的执行团队。班组文化是班组成员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

    班组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5篇)

    班组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关键字: 企业文化 实践 基层文化牵引靠高层,文化推进在中层,文化落地于基层。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优秀高效的班组是企业成功的基石。只有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