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铸就企业魂 信义成就新儒商
文化铸就企业魂 信义成就新儒商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由原中国农垦进出口公司业务二部改制而成。10余年来,新禾丰人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推动了公司持续高速发展,在行业内知名度日益提高,并逐步形成公司的特色文化内涵,赢得了员工、合作伙伴及用户的认同。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佳绩,与公司领导团队重视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积极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密不可分。
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融入企业现代经营
新禾丰公司成立之初,公司领导团队并未急于着手复制西方国家优秀企业的所谓先进企业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将西方企业管理经营智慧、儒家思想以及儒家传统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结合企业发展现状,融入新的内容,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赋予了企业文化新的内涵,进而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新禾丰企业文化,并产生出了具有差异化的企业行为。
通过文化引领,可以摆脱靠制度规范言行的老路子,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企业文化入脑进心身体力行赢得人心
企业文化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使员工产生凝聚力、向心力,对企业中人的行为有引导教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核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应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分分秒秒、方方面面。新禾丰公司在企业文化的实施中特别提出展示文化内涵不仅是在手册、标语、口号中,还要将文化与制度结合,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并在每个员工的具体行动中得到体现。
公司在发展中重视“价值”的体现,从产品引进、方案制定、技术推广、销售运作等方方面面,处处突出价值观念,时时衡量所提供的产品、方案或服务为客户或用户创造的价值,公司上下人人为实现客户和用户价值最大化而努力。
文化指引前进方向创新助力企业腾飞
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实现了产品组合、作物解决方案、营销管理模式、厂商合作模式、员工培训方式、农技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了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企业得以健康成长,并在市场的红海中找到了属于自己企业的领海,保持多年屹立行业潮头。
公司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组建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高素质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农化服务,并整合国内农化服务资源,联合各级推广人员,将土壤信息调查、试验示范、农技培训、项目实施进行有机结合,总结出了符合当前农业发展阶段的新型肥料推广模式,并建立了“新禾丰多维立体农化服务体系”,其中农技培训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多渠道展开对经销商及用户的面对面培训,十年来,联合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学者开展全国范围的施肥植保知识巡讲,直接培训农民近百万人次。随着种植业主体的转变,培训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公司集中培训资源,聚焦培训对象,将以前的培训散户转向培训职业农户和大农户。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导航员工职业生涯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努力提高员工幸福指数,并在企业内部实施梯队人才培养计划,为每一位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努力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旨在培养懂理论,能实战,懂技术,会营销,下的了地头,上的了讲台的复合型人才,公司借助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大师资力量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培训,为了使员工能了解农业生产实际、亲身体验到农业生产活动,新禾丰已连续组织两期近50名员奔赴山东寿光美微蔬菜种植基地参加实践培训,公司每年都选派优秀员工赴清华大学农化研修班、中国人民大学农资研修班进修深造,经过深造,员工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管理水平。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传递企业正向能量
在十年的发展中,新禾丰公司始终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立身之本,热心公益事业,先
后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中向灾区伸出援手,奉献爱心。十年间,多次向贫困地区村民赠送农业生产资料。如今,公益已经在新禾丰扎根。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久高速发展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也更易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加油站”,更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础。未来,新禾丰将与时俱进,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
作者: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王国中
第二篇:用儒商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用儒商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商人】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是西方社会的文明产物,我们的传统文明本身没有这个概念。所谓的企业文化,无非就是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诚信度,提高人的责任感,提高人的事业心。这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中,是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教育,一直都很强调的这一点,尤其我们的儒家文化思想,几千年都讲一个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但现在学西方,早把这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完全忽视。几代人的应试考试,注重的都是数、理、化;语文教育,华而不实,内容西化;所谓的德育,讲的又十分空洞和虚假。因此,传统道德的灵魂构建,几代人从儿童时代就开始荒漠,久而久之,人们的头脑中就只有竞争和斗争。到了成人和成材之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个好职业,能够赚大钱,因此,灵魂上出现的空洞全被金钱所填塞,这就是现代社会人们都迫切盼望传统道德回归的根本原因。
西方文明中,几千年来都只讲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竞争和斗争,所以他们也活得很吃力,他们的祖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精神道德上的支撑,于是,就人为的创造了一个彼岸的世界,来规范做人的心理底线,这就是西方人头脑中的“上帝”观念。
今天,我们引进西方文明,西方技术上的东西一学就会,可是,西方道德价值观的东西,就跟A型血配B型血一样,是根本没办法融合的。所以,技术上的东西可以借过来用,灵魂上的东西却格格不入。这就是今天社会不诚信、不和谐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我们丢掉了传统道德的价值观。表面上看,人们的物质生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丰裕,可精神却十分空虚,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算计、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芸芸众生都活得实在吃力。
所以,企业不仅需要优秀的领导人,也需要心态平实的人才,需要吃苦耐劳的人才,需要能为企业增创效益和价值的人才,需要能与企业的壮大发展同心同德、共生共死的人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早在千百年前就被应用于商业,故有“儒商”的提法。早期儒商主要是指商人诚实经营,不把谋取利益作为唯一出发点,把“济世救民”放在自身利益之前。新时代的儒商,是不同于传统“儒商”的,它把儒家文化以及传统“儒商”思想创造性的应用于市场经济,成为社会营销的经营理念。概括地说,新时代儒商的内涵包括:具有现代人文道德、具有竞争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中国作为21世纪人类进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受到世界的尊重和敬佩。所有炎黄子孙都为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骄傲,儒商群体在世界上也因国家强盛而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豪,我也深感包括国内外儒商群体在“中国崛起”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儒商群体千百年形成的独特个性也受世人崇尚。“儒商之道”是儒商群体发财之道和商业道德的融合,也是儒商群体个性的集中体现。
儒商文化是以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来推动经贸领域的合作和经济体制的融合;儒商文化是一种讲究“诚信”、“中庸”、“仁爱”、“立人”、“达人”、“双赢”的哲学。在当代新形势下,儒学智慧创新和儒商文化如何贯穿经贸往来之中,增进文化交流、突出和谐诚信,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课题。如今中国在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儒商文化是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儒家智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有其现代无可取代的价值,儒商文化不仅没有过时,其中的一些观念与全球化伦理遥相呼应。
孔子的“义利之辩”、“见利思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中庸之道,求同存异,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方针和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都与儒学思想一脉相传,是对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而根植于儒家思想沃土又融合当代经济发展经验形成的儒商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重铸道德长城,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推动民族素质全面提高。
儒商文化是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儒商文化是经过历代儒商的成功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儒商文化的诸多内容,在今天的企业发展中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注重诚信,就是注重产品质量,信守合同,不逃废债务;重义,就是守法经营,注重环保,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仁爱”就是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实行以人为本管理:“人和”就是对内铸造团队精神,搞好协作,对外树立“顾客至上”的观念,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十七大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道德修养和智慧创新,树诚信新风。
诚信是生产经营的最高境界,没有诚信,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和谐是社会进步的理想追求,缺少道德没有和谐,社会便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条件。商务诚信和商业智慧是诚信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打造商务诚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放眼世界,瞩目全国,企业活、经济活,企业兴、经济兴,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自主创新、完善管理、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弘扬儒商文化,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对中国人及海外华人事业的成功历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孟的中庸、忠恕、仁义礼智等思想,扎根于一代又一代华人、华侨的精神中。中华文化主张勤劳节俭而致富,许多华人企业家从事经济活动崇尚以礼为先、以诚信为准则,信誉第一、义利并重。他们大都经历了拼搏、成功、奉献三个阶段,在逆境中能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从儒商的形成及其历史定位,我们可以看到儒商在精神价值上的一种导向性趋势:旨在寻求经济活动与文化精神间的沟通,推进商业和伦理的结合,借助儒家思想的价值效应,塑造商人的人格形象,以提高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名誉声望。总之,就其精神特质而言,儒商力图建构一种儒化的经济伦理观念体系。
就新形势下现代儒商如何成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诚信的中坚力量而展开论坛,突出“诚信”、“和谐”、“智慧”、“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古今中外历代仁人贤士孜孜以求的社会发展方向。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群体经营人材,优秀企业家群体的高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基本的一条应具有德性和功利完美结合的人格属性。企业、商业经营当然需要有效益、出产值,实现经营上的功利目标,同时,企业、商业经营以及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还须遵循“生财有道”原则,达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全面、持久发展,这又要求优秀企业家群体具有德性的人格。德性和功利的完善结合,在儒商这里是通过“义利合一”的经营价值观念加以实现的,这对现代经营者来讲,同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只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商业经营的“义利合一”观念充实了新的内容。
可以相信,当新时期的德性与功利兼备的优秀企业家群体大批涌现之际,也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用之时。
第三篇:文化铸就平遥 文化成就未来
文化铸就平遥文化成就未来
平遥县文化艺术中心李勇峰
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建设旅游和谐社区”,下面我着重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下建设旅游和谐社区的几个观点和认识,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平遥的魅力在古城,古城的灵魂在文化
“东方古城,魅力平遥”这是对平遥古城的科学定位。平遥的魅力在哪里?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名城,这是两块典型的文化品牌。正是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古老的平遥城魅力四射,闻名于天下。以日升昌为代表的票号文化、以县衙为代表的吏治文化、以文庙为代表的儒学文化和科举文化、以清虚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等。而且好多具有典型代表的平遥文化正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土生土长的文化已逐步形成完整的平遥文化体系,也正是这些极具魅力的平遥文化给有形的平遥古城附于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平遥古城的灵魂。平遥古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代表平遥的文化符号,是组成平遥文化的一个个元素,聪明睿智的平遥人已经正在将来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文化元素不断放大,释放出平遥文化资源潜藏的巨大能量,不断铸就平遥的辉煌。举个例子说,如果把平遥票号文化在央视十台的“百家讲坛”播出肯定会在文化学说界引发一场平遥文化暴动。回顾平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平遥古城的影响力已辐射到联合国总部。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平遥都走在前列。一直以来都是以文化打品牌,以文化吸引世界游客的眼球,所以说平遥的文化铸就了平遥古城的辉煌,是平遥文化支撑起了今天的平遥古城,是平遥文化震憾了平遥的文化旅游产业。大家可能都记得,早在十年前,山西电视台每天天气预报有一个地方就是“清徐三国城”,当时广告做的比
较凶。十年过去了,我还没有看到过哪个旅行社的推荐景点有这个景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座城失去了生命力?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内涵的缺失。它的生命力在哪?灵魂在哪?当初可能就是因为有罗贯中才建起了这座城。可前几年祁县清徐还为罗贯中籍贯的事争论不休。除此之外我看就没有什么底蕴而言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景区的灵魂,一个城市一个景区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人文的景区。只有不断挖掘文化,发掘底蕴,才能使旅游更加人性化,更和谐,更具生命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并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就没有和谐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谐社会的建立就失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营造必需的社会环境、氛围,用和谐文化培养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三、在建设旅游和谐社区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旅游、社区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决定。中共山西省第九次届一次全会提出了“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晋中市也提出了打造“活力晋中、魅力晋中、文化晋中、和谐晋中”的战略。文化在我们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突出地位。在和谐旅游社区的推动中,如何处理好文化、旅游、社区三者的关系呢?平遥古城原本是平遥人祖辈生息繁衍居住区,从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后,由原来单纯的生产生活的社区逐步向旅游景区发展,而旅游是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文化是卖点,这样就必然把文化、旅游和社区三者联系起来。如何建设和谐旅游社区。一是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是景区内社区人口比例问题,这个问题平遥人都知道,我也不多说了。另一方面就是提高旅游社区居民的素质问题。这是个核心问题,旅游社区的居民既是旅游产业的参与者,也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更是旅游形象的代言人。这样就一定要搞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广大居民认识到自己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平遥的旅游只是刚刚起步,旅游前景十分可观,是一个荫及子孙后代的阳光产业;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对旅游产业带来什么的影响。要以人为本,用身边的人身边事教育身边的人感动身边人;要突出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用高尚的文化塑造人,用优秀的文化鼓舞人;要用和谐文化去打造精明的平遥人开明的平遥人、开放的平遥人。二是解决社区内人口生产生活同旅游统一起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已经有了答案,不少居民已经开了饭店、民俗宾馆既是社区的生活人口也是旅游产业的直接参与者,但这
部分人毕竟是少数,那么其他大部人应该做些什么呢。大家知道,平遥的旅游是人文的旅游,卖点是文化,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体系。“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生活、经济及宗教发展完整的画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平遥古城的评价。在这些评价当中还有哪些没有挖掘到,或者说挖掘的深度还不够。李定武书记在欧中国际发展论坛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大会上的演讲中指出,“除了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城墙、街道、寺庙等硬件外,还有构成历史文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软件。它的文化怎么来挖掘,怎么来利用,怎么来使它延续,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还列举了一些生动的事例,“比如说,以日升昌票号为代表的明清时期22家票号,这个金融文化怎么来发展利用和延续,我们将日升昌票号作为中国金融博物馆,如何把它的管理制度、创新精神、用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展示给世人,通过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使这一套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广泛地汲取应用;再比如说,平遥县衙是一种吏治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县,怎么来管理,县衙里展示的功能非常完整;再比如说,古城的文化,平遥文庙大成殿有800多年的历史,比现存的山东曲阜大成殿历史要早300多年,4万平方米的文庙整体建筑,展示了整个科举和儒学文化的全部内容。通过全国唯一的状元卷,看各朝各代各个科举考试的展示,这些儒学文化、科举文化对平遥古城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双林寺、镇国寺,包括城隍庙、清虚观一系列宗教文化的延续和展示;还有古城的建筑文化,其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规划得非常好,周长12.8华里的古城墙上有三千个垛口、七十二个堞楼,象征着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极具历史传统文化。来访的国内外城市规划专家学者,都对平遥古城2700多年所形成的完整的历史建筑文化赞不绝口。同时,平遥古城历史延续的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甚至街谈巷议以及山西的面食文化等等在平遥展现得非常充分,这些方方面面体现时代地域传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例子给我们文化、旅游、社区今后的工作给了很好的启发,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近来,我们已做了大量工作,以品牌促开发,不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积极申报平遥弦子书、纱阁戏人、平遥牛肉传统加工工艺、平遥票号文化、道虎壁王氏妇科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将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另外我觉得生产生活文化旅游方面还没有完全得到展示,这就需要社区做大量的工作,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下一步我们还要将婚丧嫁娶礼仪等一些生活方式作为重点申报对象,这又是潜能巨大的文化资源,从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习俗全方位开发,使游客在平遥得到整体明清生活体验。
四、从建设和谐文化的角度建设和谐旅游社区就做好那些工作
1、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就是说,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让人们在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进一步形成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营造一个建设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社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重。借助平遥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社区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我们已迈出可喜的步伐,在今后建设和谐社区的进程中,还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快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从而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突出社区地域特色,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反映时代要求与建设和谐社区结合起来。针对我们平遥旅游社区景区化这一特点,不断挖掘社区所富有的人文环境和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对于建设旅游和谐社区和促进平遥大旅游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建设旅游和谐社
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特色文化,走社区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对社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结合起来,构建起发掘一项资源,整理一套资料,申报一个项目,打响一个品牌,开发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活跃一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区、名园、名人、名品,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和谐社区。
4、充分利用社区人文资源,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不断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方面,多出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食粮。
我相信平遥的文化会更加辉煌,平遥的旅游会走的更好、社区的建设会更加和谐。
第四篇:博爱铸就师魂平凡成就中国梦
博爱铸就师魂,平凡成就中国梦
麻栗坡县六河中学教师田 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老师。正如大家看到的这样:我呢个子不高,长相不坏,口才不错,歌声不赖。大名唤作田开,乳名也叫田开。来到这里不为别的,只为追求梦想所在。今晚,我会把我最真诚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因为我知道,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梦缔造者,只有最真诚的情感才能最打动人心。今天,我讲演的题目是《博爱铸就师魂,平凡成就中国梦》。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几番周折,几番思考,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除了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能创造奇迹,能创造出新的人类。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应该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教育学生。“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这种爱是稳固的、厚重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还记得2002年8月25日那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背着简单的行囊只身前往那个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骨子里洋溢着青春年华里特有的激情,带着稚气未脱的脸庞,带着对生活的向往,带着对事业的追求 1
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黄昏时分,我踏入人生第一个工作单位――南令小学。每天清晨,“老师,您早!”那童稚的问候,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每天傍晚,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曾被孩子们那稚嫩的话语所感动,“老师说我是好宝宝,我说老师像妈妈”。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做一名教师所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从那时起,“用爱撒播希望,以爱心浇灌智慧之花”便成了我无言的承诺。从此我将在充满童趣的少儿世界里描绘自己五彩的人生。
弹指一挥间,我历经了十一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出类拔萃,我从内心深处为他们高兴,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妙处!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苦在其所、乐在其中的幸酸滋味!
这——恐怕只有身在讲坛上的老师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吧!
人们常用这样四句话来概括老师的形象“一身粉笔灰、两袖儒清风、三寸不烂舌、四只老鹰眼”。虽有戏谑,却也生动。
记得2007年9月,我被调入六河中学,一来就接任八年级74班班主任,这是一个让所有科任老师头痛不已的班级。那段时间,我的意志被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活所磨垮,被班级事务的琐碎所拖累。曾经的豪情壮志与现实每天单调而重复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乎:心灰意冷、茫然无措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
然而有一天,我又重新燃起了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激情与执着,而那颗形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竟握在那群另人头疼的孩子们手里。那天上郭沫若的《雷电颂》,由于用嗓过度声音嘶哑得厉害,课只讲了一半,我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还不停地咳嗽。这时,班上最调皮的那个小男生搬了一把椅子走了过来,轻声地对我说:“老师您坐,休息一会儿。”“老师您怎么了?老师您怎么了?”一声声略带急切的问候此起彼伏,我刚想张开嘴让他们安静,突然角落里传来一声大喊:“不要吵!没看见老师的嗓子哑了吗?”顿时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端正地坐好,安静地看着我。当我张开嘴想继续讲课的时候,一个
女生说:“老师,您让我们自己练习吧!那样您的嗓子会好得快些,我妈说嗓子哑了要少说话!”第二天早晨,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纷纷从怀里掏出西瓜霜、金嗓子,还有甘草,争先恐后地叫个不停,“老师,你快吃我的西瓜霜”,“老师,你试试我的金嗓子”,“老师,还有我的甘草”……望着眼前的情景,我的眼睛湿润了。看着四十多张朝气蓬勃的脸庞,我的内心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刺了一下,那些被遗忘的热情正渐渐苏醒,四十多颗纯真的心抚慰着我渐感麻木的灵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甘心情愿为自己的事业奉献一生。
位卑未敢忘国忧。虽然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老师,但也深知作为教师吃的是良心饭,一年的疏忽,便会造成一代人的荒废,文革十年,荒废了整个中国几代人,不就是国家教育的失败吗?!因此,作为一位传道、授业、解惑者,只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求知、勤勤恳恳为工作努力,才能有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升,才能得到家长、社会的众多认可。
涓涓细流归大海,点点腋皮集成裘,作为教师,不需要谱写高昂的赞歌,不需要树起英雄的旗帜,那一篇篇作文辅导的改写、一个个题目诠释的审阅、一天天甘于寂寞的钻研、一夜夜甘于清苦的奉献,点点滴滴汇成的一片学生成绩的数字海洋,这便是我们作为教师洒满了艰辛和汗水的真实写照,宁让青丝熬成雪,我们无怨无悔!
身为一名党员,我时刻牢记: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我坚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大力崇尚爱的教育,始终以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立足三尺讲坛、躬耕半亩方塘,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崇高职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教学,只顾耕耘、莫问收获,回报我们的将是满天下的桃李,教育不是梦,中国梦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五篇:“文化”企业之魂
在中国历史上,汉民族曾经无数次被北方少数民族征服或战胜过,包括鲜卑族、匈奴、蒙古族、满族。但每一次被征服的结果,都是征服者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性、最终溶入汉民族文化体系中。原因很简单,北方少数民族拥有的只是战马和刀剑,而作为一个国家永续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哲学、政治制度、文字、历法、文化艺术和法律却十分缺乏。
汉民族有着成熟的文字体系、教育传统、科举制度、军事理论(《孙子兵法》),有相当深湛的农业技术、纺织技术及医疗技术(《本草纲目》),有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思想哲学体系――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哲学。这一切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不具备的,所谓“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旦马上得天下,真正治理天下时却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只好向被征服者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征服者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文化传统,融入到整个儒家思想文化圈中。在这一点上,满族的历史体现得最为典型。
一、文化力“化天下”
历史上匈奴帝国的扩张可谓是空前绝世、气壮山河,战马横扫欧亚大陆、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匈奴作为一个民族从此消失,从民族特性甚至血统上融入整个汉民族之中(一部分融入东欧民族之中)。原因何在?很简单:匈奴没有自己优秀的文化、没有哲学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没有内涵的民族,没有内涵的民族不具备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力和同化力,没有文化根基、没有意识形态、没有一整套社会管理体制,一旦完成了军事征服,自身也就开始瓦解。
匈奴在历史上曾经征服过很多民族,但是,从军事征服汉民族胜利的那一天开始,它自己就已经被汉民族征服了,被一种先进汉民族文化征服,这种比军事征服更彻底、更不可改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军事的征服可以亡国,但文化的教化是“化天下”亡天下。
二、“文化力”组织第一要素
是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两种思想的斗争,在刀光剑影、炮火硝烟的背后永远隐藏着两种对立的哲学。人类所有的政治、经济的变化,都是新哲学与旧哲学进行较量的结果。在人类社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自然法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人类一切法律和道德的根本来源。它汇集了人类一切正义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了一套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它有两大原则:一是道德原则,一是理性原则。自然法则就是人类的总道德法、总宪法,是由公道、正义、理性等一切有利于和平与仁爱的思想习惯而组成。它是永恒的,但又是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自然法则,谁也不能对这个自然法则勾勒出具体轮廓,但谁都明白它的根本精神——正义、理性、道义、和平、仁爱、平等、宽容、自由和公道。
因此,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文化的铸就企业主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文化是高于资金、技术、厂房和设备的第一要素。”必须在自己的公司确立起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必须有公司的企业文化信条、必须培养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经企业团队的心志砺练、经验沉淀,并靠智慧提炼与升华而成的企业文化内核虽已形成,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完成。
三、文化建设核心:教育与融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件必须长抓不懈的事业。这一建设也不是仅仅停留于宣导和灌输的层面,而应是在企业中深入人心,为企业提供滋养,成为企业与每个人息息相通的血脉,让企业文化变成员工的行为风格。惟其如此,才能达到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品牌和实力的目的。这就需要强调企业文化必须贯穿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过实践后再传递到每个员工。当然,可以编写《企业文化手册》,可以举办各种企业文化座谈会和读书会,也可以外聘讲师进行企业文化授课。但更重要的是老板本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传统道德、必须符合公司业已确立的企业文化信条。企业文化信条的确立和《企业文化手册》的编写都不困难,难的是真正把写在纸上的东西实际做到位。因此,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将企业文化信条、企业的经营理念,对组织的组员教育、宣贯,使“文”融而“化”入组员的骨子、脑髓、血液中。
四、文化永远是企业之魂
一个企业,所处的业态和环境也许某一天会改变,但企业文化却能永远灿烂,照亮企业的前途。我们期翼并相信,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能成就出百年基业。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想让自己企业走向成功辉煌企业主必须永远牢记这一点——“文化永远是企业之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终止的一天,而唯一可以永生的就是文化。文化力是组织第一要素,是组织之魂,组织做大时,且记:找回组织的“灵魂”,让魂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