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是指说话者、写作者(叙述者)根据需要,采用的特定的叙述视角。记叙人称主要有:
第一人称(我、我们),即“我”称;
第二人称(你、你们),即“你”称;
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即“他”称,文中直接以某人的名字进行叙事,也是第三人称。
看下面范文:
1.养花(节选)
老舍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功夫去做研究与实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儿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给予的故事
(台湾)林云青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饿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东西南北(节选)
沈静
你说婚期就订在九月,新郎在美国等你。我们跟着你忙碌起来,母亲忙着为你裁嫁衣、添首饰,小妹开始为你刻双章,我这做姐姐的虽帮不上什么忙,也跟着东奔西跑,瞎出主意。大大小小的礼物堆满你的房间,金的珠、银的鞋、白的衣、红的花,生活一下子变得富丽堂皇起来,好像有一个嘉年华会正等着我们。你说结婚就想参加比赛得了奖,周围的人纷纷送你奖品,看来你得的是大奖呢!为了这个喜讯我们开心了好几个月,只是在欢笑背后我们几乎忘记此去是长长的别离。
这三篇文章最明显的不一样在哪里?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如果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在转换人称的地方,一定要注意用过渡的语句交待清楚,提醒读者。如:
《勇气》
狄斯尼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一○一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约摸二十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缓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拘束消失了,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二十四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于是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情况而学的。
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人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德国人命令他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了。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士兵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不过对于如何处臵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野边缘的那片树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悉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的时候,碰上了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说出来了: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他说,“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个勇敢机灵的孩子。不过,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幸福?”我惊奇地望着他。
“对,幸福。”将军重说一遍,“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点评:开头交待“我坐在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表明全文将主要采用“我”称叙述;用“他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一句过渡,表明将变换人称;“……这个年轻人(美国伞兵)……她(法国妇女)……”表明转入到用“他”称叙述;“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表明又回到了“我”称进行叙述。由于过渡语句交待清楚,人称变换了,读者也不感到混乱。否则,读者就会不明脉络,一头雾水。
[练习]
一、讨论:下面这段话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太难了。我苦苦地思索看,还是一道题也不会做。豆大的汗珠顺着面颊流下来。我的头发胀,觉得天旋地转——咕咚一声我摔倒在地上,昏了过去。监考老师急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全班同学也都停住笔吃惊地朝我这里看。一时间教室里乱了起来。”
二、星期三下午放学,我忘记把作业本带回家。吃完晚饭我到学校去取作业本,一进教室门,看到张华和刘明同学正在抄写黑板报。他们抄完黑板报,便兴冲冲地回家,消失在溶溶的月光底下。
以上是某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文章出了什么毛病?
三、我到浙江湖州老家去过暑假。一天,表弟李伟要我和他一块到水塘摸螺蛳。我们来到水塘边,表弟对我说,我自个先试试看。我摸了好大一会,一个也没摸到。他笑着说,我来摸给你看。他一伸手就摸一大把。我问:“你怎么如此顺手?”他说:“熟能生巧,我开始也摸不着,时间长了,他就摸到一些窍门,原来螺蛳一般都附在沿岸的石块下或枯木腐草上。”我就专门往这些地方摸,一摸就摸好多。我望着满盆的螺蛳,心里高兴极了。
讨论:这段文字令人费解,毛病出在什地方? 如何修改?
四、《千尺幢救险》是第四军医大学一位同学讲述自己在华山抢险救人的情况,用的是第一人称。请你用第三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千尺幢救险
五月一日这天,我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游览西岳华山。大约早晨七点,来到了“太华咽喉”的千尺幢。这里的奇险名不虚传,仰面一条裂缝,从上到下镶嵌在陡壁上,上面开凿了一级一级的台阶,很像悬挂在云彩里的天梯。游人手抓索链,艰难地向上攀登。我们爬到千尺幢中段,突然听到一声惨叫,霎时,数不清的帽子、鞋子、提包、照相机漫天飞舞。我脑子里“嗡”地一声,意识到出事了。周围的一些游人,趴下身子,低下脑袋,双手紧紧地抓住索链,躲避这场突然袭来的灾难。突然有人大声呼喊:“快把人截住!快把人截住!”我什么也来不及想,放开手中的锁链,挺身站出来,伸出手臂挡住向下跌落的人。这时,一个中年人砸到我的头上,我只感到一阵疼痛,但我顾不得这些,急忙和另一个同学一起,把这位中年人紧紧抱住,沾了我俩一身鲜血。接着又传来一声惨叫,只见一个女青年又头朝下跌落下来,眼看就要撞下山崖。我失声大喊:“快抓住!”一边顺势抓她的脚,另一位同学抓她的头,总算把这位同志拉住了。
(这些文字没把出事原因交待清楚,改写时允许通过想象加以补充)
第二篇:记叙文中的人称
记叙文中的人称
记叙文中的人称是指文章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和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文章的人称有三种类型:
1.第一人称
⑴第一人称单数“我”,复数“我们”,比较傲常见。
⑵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使故事的叙述真实,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有亲切感;便于抒情;便于抒写“我”自己的心理活动;便于“我”对文中主人公的烘托;有利于串联文章的内容。
⑶运用第一人称的不足:局限于“我”(“我们”)自己的见闻,不便于抒写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很难反映“我”(“我们”)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⑷第一人称的作用: 根据“我”(“我们”)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我”(“我们”)是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如《羚羊木雕》中的“我”。②“我”(“我们”)既是故事的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的人物,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之一。如《祝福》中的“我”。
③“我”(“我们”)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④“我”(“我们”)是主人公。如《墙上的斑点》中的“我”。2.第二人称
⑴第二人称单数“你”,复数“你们”,比较少见。
⑵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能拉近叙述人与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⑶运用第二人称的不足:
不具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好处。
严格地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的角度,暗含的叙述角度还是“我”(“我们”),但这个“我”(“我们”)不在文中出现罢了,一旦出现就是第一人称了。
3.第三人称
⑴第三人称单数有“他”、“她”和“它”,复数有“他们”、“她们”和“它们”。第三人称属于“全知角度”,最为常见。
⑵第三人称的好处:
①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张弛自由。
②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心理描写等均可自由开展。③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有很大的跨越性,反映现实生活比较灵活自由。⑶运用第三人称的不足:
不具备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好处。
第三篇:记叙的人称开窍训练
记叙的人称开窍训练
(一)下面出示三篇例文片段:
例文: A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丛维熙《裸雪》 例文: B 每当穿行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们爱慕的目光。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支慑人魂魄的歌声„„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奇妙得很!季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 ——路遥《平凡的世界》 例文:C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的人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盛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你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因此,你没有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片段)》
小组合作讨论:上面例文运用了那种叙述的角度?这样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二)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大作,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像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1号床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就埋怨他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都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来。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点过数,非要给对方27块钱不可。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并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找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上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
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找,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精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都留给了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
地接受了。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 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儿,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
地笑了笑:“买得太多了„„”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性格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本文运用了第几人称?有什么好处?
(三)阅读散文 《阅兵之后 》
①儿子,你以前是个多听话、多懂事的孩子。可自从看了阅兵式之后,你就变了。就拿那天下午来说吧,咱爷俩上街,你掏出“国旗红”贴在老爸脸上。在步行街,平时,总是老爸瞅美女,那个下午,全是美女瞅俺,她们那个眼神呀,比女民兵方队的向右看还齐刷刷。
②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走路了。你一改过去的小兔子步,走起正步来了。在你一连踢破两双球鞋以后,就成天嚷着要老爸给你买高跟鞋:“人家三军仪仗队的叔叔们都穿着高跟鞋,多威风啊!”俺差点跌掉眼镜:“嗨!那哪是高跟鞋呀?那是高帮鞋,军用品,上哪儿去给你买去啊!”你说老爸数落你孤陋寡闻的表情,比灰太狼还难看。
③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说话了。平时你说话,总是轻言细语,童声悦耳。那天你做完作业,老爸跟往常一样摸着你的脑袋说:“儿子,辛苦了!”谁知你蹭地从凳子上立起来,啪地敬了个军礼,炸雷般地吼道:“为人民服务!”惊得老爸差点扑倒在地。说实话,过了这么多天,俺还在回味那会儿当首长的感觉。还有,那天去外婆家的车上,你嘴里轰隆隆个不停,自言自语“99式”坦克好厉害。我问你为啥这样喜欢“99式”,你忙里偷闲的回答让一车人哗然:“你忘了,我是99年出生的嘛!”
④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睡觉了。或是换句话说,阅兵之后,老爸就没有好好睡过觉了。每晚,俺总是被你的梦话吵醒。你不是嘟哝着群众游行的口号,就是哼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你不是粉拳像巡航导弹无比精确地击中我的眼睛,就是大腿就像战略导弹排山倒海地压在我的身上;你不是像驱逐舰在床上劈波斩浪地踢掉被子,就是像核潜艇钻进被窝蒙头大睡。早上醒来,看到你的个头越来越高,镜子里,老爸的眼袋越来越大。
⑤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玩耍了。你把兵器玩具统统翻出来,摆满了一地,俨然天安门广场。害得老爸老妈在自己家里走路都得小心地雷。那天吃完午饭,你把油不拉几的碟子架在俺的头上,对你妈说这是“空中预警机”。你甚至连你妈也不放过,那天晚上,你先是要俺背着七十多斤的你在客厅转悠,又让你妈跑在咱们前头,一家人气喘吁吁地演习“空中加油”。你这一闹腾,老爸的颈椎病就提前光顾了。这还不算啥,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你拽着那杆红缨枪,追赶那只无辜的老母鸡,惊得整个村子里的鸡都互相打鸣。我前去制止的时候,你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是雪豹突击队,追击恐怖分子!”嗨!人家雪豹“突击”是你这个“偷鸡”吗?多丢人现眼呀!
⑥儿子,老爸不仅担心你的现在,而且更担心俺的将来。想一想,要是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国家更加强大了,阅兵的规模更加盛大了,你老爸背部不太宽阔的甲板,哪能容纳你几十架舰载机呼啸地起降呢?
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
(四)《唤醒生命》
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开着自己的车子四处游历。
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驾着他的帕萨特远赴两千多公里外的西藏。
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域,人声、炊烟都不多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沙丘的道路两旁连成活的草木都没有。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邻居一路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他赖以行进的车子却出了故障。他赶忙查了一下,竟然没找到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谈到过,那种情况下惟一能做的处理办法——等待过往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拖着坏了的车子离开这里。
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发现。那是怎样一个世界啊,死一般地沉寂、空旷。他准备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他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险恶。如果,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又过了两天,一场雪已将他的帕萨特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他的食物已完全用尽了。
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惊醒。爬出车来,他看见他的车顶上站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纤弱地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涌出泪水——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生命的声音!
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鸟儿,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中。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反复检查车子,他终于发现了故障原因,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修好了,他用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终于驶抵一个牧民聚居区,得救了。只是,那只惊醒他的鸟儿在他疾驰途中死去。
这个经历,邻居常常谈起。邻居说;“是那只鸟儿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今天,那只已风干的比拳头还小的鸟儿被邻居作为纪念,保存在他的壁橱里。
但我想说,那是一只误入高原的小鸟,它不曾想到过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鸟儿的叫声点燃了他求生的欲望,他的生命因此得到唤醒、呼应。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创造,才能够征服无望的困境和厄运。
文章用第几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作文训练
(一)1、写一段描写老师的文章,赞颂老师的精神品质。
要求运用不同的叙述角度。(分小组完成,第一、第三、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2.写作感悟
A小组交流写作成果。B写作收获交流(方法小结)
课堂练习
(二)(运用上面讨论、写作获的的经验,迁移练习)以“肩膀”为题,运用第三人称写出你理想的老师。(片段)
第四篇:记叙文人称
记叙文中人称的作用
(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
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进行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孙振兴
【技法讲解】
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一文。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
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较少。
用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向读者叙述故事。第三人称的写法非常灵活,被称为全知全能的写法。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自己不露面,而是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语言叙事或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把事件的变化和人物的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什么内容都可以反映,而且写作时什么表现手法都可以运用。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
二、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学即练】
阅读《青菜》一文,回答问题。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会,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绝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力。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摩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选自《现代文阅读》)1.本文是用第几人称来写的?
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举一例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即学即练:1.第二人称。2.(1)便于感情交流;(2)起拟人化的作用。例如:“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
把握记叙文中的人称 李永兵
【概念阐释】
我们要把握好记叙文中的人称,首先要搞清楚人称的概念。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阅读技法】
在阅读或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叙述的角度和人称的优劣方面来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一、把握叙述的角度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述。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二、明白各种人称的优劣
1.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其次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自然,如《皇帝的新装》。
阅读时我们要看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心理、表现主题的。在阅读中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思考作者对人称的安排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法。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我们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更有利于学习和考试。
【例题讲解】 零点降生的女孩 乔叶
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母亲怔住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八年之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是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
(选自《幸运之泉》,有改动)
阅读思考
1.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用第几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解题指导]这道题意在对记叙的人称进行考查,因为文中是以“我”的口吻来叙述的,所以是第一人称。
[参考答案]第一人称。
2.第五段中“我哭了”的原因有(1)________(2)_________
[解题指导]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要从“我”在学习上的表现和“我”对母亲的不理解中去体味。
[参考答案](1)为自己对母亲的怨恨而哭。(2)为自己在学业上的无所事事、自暴自弃而哭。
3.有人说,第九段中作者一会儿用“我”一会儿用“你”的人称,使人称发生了变化,这样做不仅造成了人称的混乱,而且使读者不易理解。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解题指导]记叙文中的人称是可以转换使用的。这一点,在解题时应该明白。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记叙文中,人称是可以转换使用的。作者从第一人称“我”变为第二人称“你”使得说理更宽泛了,不仅警醒了自己,还包括看到文章的人——读者。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拓展训练】 倔犟的仙人掌 白小云
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的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地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她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得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得有点南腔北调了。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得絮絮叨叨,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仙人掌。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只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探究练习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女人挑了两盆嫁接仙人掌,准备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人付钱买下,老头儿把扯断的仙人掌送给了她。
2.请你细读文章第八段的开头“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一句,根据女人的表现猜测其心理,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写一段文字来表现她的内心感受。
3.为什么文中女人觉得“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
4.文章最后两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文中的人称》
1.示例:女人怀疑仙人掌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老头儿扯断仙人掌证明给那个女人看。2.示例:我怎么能因为上过几次当,就对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呢?太不应该了。我今天竟然因为自己的疑虑而伤害了那位大爷。唉!我以后一定要用心去呵护这种美好的情感——信任。3.因为女人误解了老人而感到自己粗俗与渺小,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4.最后两段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写出了女人的愧疚心理,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我们应该坚守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第五篇:人称代词[范文模版]
人称代词
一、人称代词的宾格有:me(我)、him(他)、her(她)、it(它)、us(我们)、you(你、你们)、them(他们、她们、它们)。
二、人称代词的宾格在句中作宾语,往往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例:1.Listen to me,Dad.2.Peter is sitting behind me.3.Let me got here now.4.Give me an orange,please.三、you既是“你“或“你们“的主格,又是它们的宾格;her既是“她“的所有格,又是它的宾格。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它们属于主格、所有格还是宾格。
四、and是一个我们常用来连接两个词的连接词。它虽然与介词with有同样的意思,但它的前后可以是人称代词的主语,也可以是人称代词的宾格,而with只能跟人称代词的宾格。
如:You and I are going to school.You are going to school with me.五、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
单数形式:I-me,you-you,he-him,she-her,it-it(共5对)复数形式:we-us,you-you,they-them(共3对)
六、人称代词在句中的作用
1)主格作主语。如:
I am Chinese.我是中国人。
2)宾格作宾语,放在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还可以在口语中用作表语。如:
①I don‘t know her.我不认识她。(动词宾语)
②What‘s wrong with it?它怎么了?(介词宾语)
③-Open the door,please.It‘s me.请开门,是我。(表语)
七、人称代词并列用法的排列顺序
1)单数人称代词并列作主语时,其顺序为:
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
即:you and I;he/she/itandI;you,he/she/it and I
2)复数人称代词作主语时,其顺序为: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即:we and you;you and they;we,you and they
为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英语人称代词,请记住下面的口诀:人称代词分主/宾,只有八对要区分。
你(们)、它主/宾同一形,其余主/宾须分清。
谓语之前主格填,动/介之后宾格跟,口语运用最灵活,表语也可用宾格。
人称代词并列现,注意顺序礼貌见,二一、三一、二三一,第一人称最谦虚,若把错误责任担,第一人称须当先。
你问的题目还牵涉到物主代词的问题:
用来表示某人或某物属于“谁的“的代词叫做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有:my(我的),your(你的、你们的),our(我们的),his(他的),her(她的),its(它的),their(他们 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具有形容词的特性,常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表明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是“谁的“。
1.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形容词,在句中只能用作定语,后面必须跟名词。例如:
Is that your bike? 那是你的自行车吗?
2.如果名词前用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就不能再用冠词
(a, an, the)、指示代词(this, that, these, those)等修饰词了。例如:
这是他的书桌。
误:This is his a desk.正:This is his desk.3.与形容词一起修饰名词时,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要放在形容词的前面。如:his English books他的英语书,their Chinese friends他们的中国朋友。
4.汉语中经常会出现“我妈妈“,“你们老师“等这样的语言现象,虽然代词用的是“我“、“你们“,但实际意义仍是“我的“、“你们的“,所以在英译时,注意要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your“。例如:
你妈妈在家吗?
误:Is you mother at home?
正:Is your mother at home?
5.it‘s与its读音相同,he‘s与his读音相似,但使用时需注意它们的区别(it‘s和he‘s
一、人称代词的概念及形式 表示我/我们,你/你们,他/她/它(们)的词叫做人称代词。人称代词用来指代人、动植物及无生命的物体。根据它们在句中的作用,可分为主格和宾格两种形式。人称代词主格有:I, you,he, she, it, we, you, they;宾格有:me, you,him, her, it, us, you, them。由此可见,you和it的主格和宾格形式相同。
二、人称代词的用法 1.人称代词作主语时用主格,在陈述句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如: You are a good student.你是一个好学生。2.人称代词宾格用作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构成动宾或介宾结构。有时在口语中还用作表语。例
如: Let me help you.让我帮助你。(动宾)-Who is it? 谁呀?-Its me.是我。(表语)
三、使用人称代词时应注意的几点 1.单数人称代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复数人称代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例如: She is over there.她在那边。They are under the tree.他们在树下。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称代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例
如: You, he and I are all Young Pioneers.你、我、他都是少先队员。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称代词并列使用时,一般的排列顺序是: 单数按二、三、一的顺序。例
如: You,she and I are right.你、我和她是对的。注:第三人称单数he, she或表示男女的姓名并列时,一般遵循男先女后的习惯。例如: He and she are in the same class.他和她在同一个班级。复数按一、二、三的顺序。例
如: We, you and they are good friends.我们,你们和他们是好朋友。但如果表示承认错误或承担责任时,英语习惯上把I放在最前面。例如: I and he are wrong.我和他都错了。4.能者多劳,这一家人中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it,he和she还有特殊的使命呢!你瞧: ① it可指代时间、天气、气候、距离等,还可指代上文提到的人或事物。例如: Its half past ten.十点半。(时间)It is fine today.今天是晴天。(天
气)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It is Wang Taos.书桌上有本书。它是王涛的。(指上文提到的事物)② 用she来代表国家、小动物、太阳、月亮等以表示亲切和爱抚。有时也可以用he。例
如: We love China very much.She is very beautiful.我们非常爱中国。她非常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