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营企业更要提高企业文化力
民营企业更要提高企业文化力
民营企业更要提升“企业文化力”
企业文化力是作用于企业内外部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它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它可以起到统一员工思想,激发员工斗志,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难以自立自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样,作为民营企业,如果没
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作指导,也很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生存。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民营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培育和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营企业文化,是保证民营企业进入市场、驾驭市场的战略举措,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就会成为时尚,并日益注重其个性特色。因此,企业的性质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除经济功能外,还承担了更多的文化的社会功能。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属约束型模式,未离开人们传统的跟踪型的被动思维模式,适应市场变化的程度较低,难以使物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尽管某些民营企业,特别是较大型民营企业对自身的文化系统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了整体文化素质,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连接度有所增强,但从总体看,企业文化力量仍存在根本的不足。如今,民营企业从计划经济状态进入市场经济状态,特别是要和国际市场接轨,文化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塑造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民营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企业管理的需要。西方学者曾把企业管理称为“行为科学”。按生物学角度分析,行为受大脑的支配,而大脑指令又取决于意识。在日本的企业文化理论中,学者们反复讨论三个问题,即企业管理中如何对待人、集体和精神因素。这三大因素可以概括为“精神力量”。因此从本质上说要加强企业管理,就要重视精神因素,只有使员工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企业发展所需的其它必备因素,企业内部组织才会更加一体化,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将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要结合本地、本企业、本行业的实际,大力弘扬不自满、敢于争创一流的精神,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冲天干劲,以振兴家乡为己任、致富不忘回报国家、家乡的精神境界。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当前,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各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新路。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是相通的、互补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内容、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作贡献。
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此要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必须提升民营企业文化力:
一是围绕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文化支撑。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企业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承接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任何企业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保障体系都不能超越大环境而独立生存。当前民营企业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围绕黄金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要落实“三全”:面向全员,即面向所有的员工,取得员工的认同;贯穿全程,即贯穿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全面,即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方面。从而激发职工热情,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深入推进诚信建设,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创建诚信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民营企业领导者应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已经到了品牌革命时代,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激活员工的创造力,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中国的知名企业“海尔”认为:一个企业如果不把创国际名牌作为出口的目标,仅仅是卖货,没有品牌意识,货就越来越卖不动。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加入wto后,名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因为今天的市场是品牌竞争的市场,谁拥有名牌谁就拥有了市场;而我国企业由于没有世界名牌,因此许多企业只能为跨国公司打工,为人家生产世界名牌产品。故此,如何让自己的突破过去那种零散、不成规模的“一篮子士豆”现象,打出自己的品牌,成为民营企业努力的目标。同时,要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
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
三是着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培育和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培育企业精神首先要培植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民营企业要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
导,赋予企业价值观以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诚信观念、创新观念等新内容。其次要突出特色,结合企业的实际,形成自己独有个性的企业精神,并使之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如:海尔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美国的惠普公司“自己就是企业”的精神都很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是树立典型引路,确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优秀企业文化一般都较注意发现和推崇身边的典型、树立榜样。这样可以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魅力,使企业文化人格化、模特化,使员工能看得见,学有榜样,比得上,效仿有型;另一个关健在于,所确立的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如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信守的诺言、制定的制度,领导者必须带头严格遵守,身教胜于言教,“桃李不言,下自为蹊”。如此才能得到员工的敬佩和支持,才使企业文化的推行得以顺利进行。另外,企业文化是务实而不是务虚,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而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措施。企业文化的推行结果,要为企业发展、员工利益和社会带来物质和精神利益,这是检验其绩效的标准。为此,民营企业文化在实施中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含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通过激励调动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企业文化开展得生动活泼,蔚然成风,取得实效。
第二篇:民营企业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内容提要
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建设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竞争力,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美誉度、知名度,是民营企业当务之急。
然而,民营企业没有足够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存在着片面性、简单化倾向;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结合相对较少;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
民营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途径:一是要杜绝企业文化中的狭隘观念;二是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三是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四是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营造人才兼容环境;五是发挥民营企业家在构建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途径
目 录
一、企业文化概述„„„„„„„„„„„„„„„„„„„„„„1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1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1
二、建设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2
(一)成功的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2
(二)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有效率„„„„„„„„„3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三、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4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4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片面性、简单化倾向„„„„„„„„„5
(三)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结合相对较少„„„„„„„„„5
(四)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6
四、民营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途径„„„„„„„„„„„„„„„„„6
(一)杜绝企业文化中的狭隘观念„„„„„„„„„„„„„„„6
(二)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7
(三)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7
(四)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营造人才兼容环境„„„„„„„„„7
(五)发挥民营企业家在构建企业文化中的作用„„„„„„„„„8
五、结论„„„„„„„„„„„„„„„„„„„„„„„„„„9 参考文献„„„„„„„„„„„„„„„„„„„„„„„„„„9
民营企业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其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0%。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竞争力,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美誉度、知名度,是民营企业殛需探讨的课题。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源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由此对美国的冲击。美国的学者在反省和对比中发现,理性的科学管理缺乏灵活性,柔性的人本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对企业业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美国人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追求卓越》一书中,研究了美国80家成功企业后得出结论,特有的企业文化是通用、IBM、3M等著名企业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进而把企业文化视为企业的精神和灵魂。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来看,企业文化主要的功能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教化功能、辐射和渗透功能等。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应当根据其基本特征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完整地理解。尽管企业文化内涵丰富,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总的来说,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特色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微观文化,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氛围,必然会产生具有不同风格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魅力,这种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并能够有效激励企业的员工,团结员工队伍,铸就企业的文化竞争力。
2.共识性
尽管企业中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需求也有所差异,对企业的文化理念不能 达到完全的共识,但仍可以通过努力,针对员工的需求和观念,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追求相对的“共识”,达到多数人的“共识”。企业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不仅是员工对于企业发展方向、前途和目标的共识,也是对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所采取的方式的共识,共识的达成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率。因此,应当尽可能地追求最广大员工的“共识”。
3.人本性
现代企业文化提倡精神激励,追求管理的灵活性,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对传统理性管理模式的突破和创新。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企业即人”的名言以及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人单合一”理论的积极应用,充分揭示了人是企业盛衰的决定性因素,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将企业管理的效率更多地诉诸于人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性,这更适应未来企业发展模式。只有重视人的因素,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使企业强盛。
4.变化性
企业在建立之初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文化,但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变化、前进的过程,随着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成长,企业会学习和形成适应新形势的企业文化,在新的企业背景下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有选择地发扬和摒弃,这符合企业文化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建设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近年我国民营企业良莠不齐,一部分发展得越来越好,大有追赶世界大公司的趋势,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出现“昙花一现”的状况,如巨人倒下、三株枯萎、飞龙落地、标王折翅、小霸王别姬„„。有关人士预测中国民营企业有60%在五年内破产,有85%将在10年内消失,就目前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有人认为,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构建,没有建立职业化的管理队伍;但追根究底,民营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与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企业员工在经营活动中没有与企业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作为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的东西,注重人对企业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企业文化就显得分外重要。
(一)成功的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就短期影响来说,它所造成的对员工士气的鼓舞作用会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回升;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常常看起来并不是很直接,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效用,是企业发展最持久的决定因素。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士气。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企业无形的约束与支柱,当企业管理趋向团队化时,它就是企业内部团结的纽带、沟通的渠道,是团队之内或团队之间相互默契的“共同语言”。因此,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确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的深层结构中“装”上了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企业创新、进步的精神动力。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等,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或服务理念往往产生于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有效率
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诞生而产生的一种与物质基础相适应的微观上层建筑,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所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也可以称它为企业的灵魂,对企业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规范、引导、凝聚和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非常强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在企业中形成强大的综合力,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良好的企业环境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对企业员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企业人力资源调配、考核等方面,培养企业员工的企业精神,形成一个和谐向上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自我实现相一致的利益、文化、精神共同体。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是企业品牌的内涵。
在现代经济中,消费者选择某个企业的产品,某种程度上也是选择该企业 的文化,表示他对某种文化的认同。比如选择麦当劳就是选择一种美国式的开放、自由、快捷、轻松;购买索尼产品的人,认同的是一种日本式的精巧、创新;而喜欢奔驰的人所倾慕的则是德国式的严谨、精细、气派和古典。因此,企业文化相当于企业的标签。受欢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赢得了客户,也就赢得了竞争。
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通过研究发现,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三大方面:一是顾客忠诚度的高低和忠诚群体的大小;二是员工忠诚度的高低和忠诚群体的大小;三是品牌影响度的高低和大小。而决定企业这三方面状况的正是企业文化。受欢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赢得了客户,也就赢得了竞争。
三、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民营经济总量约为经济总量的30%,但民营企业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20%。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是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不是在于引入的人才少,而是有很多进来后不久便走了。其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除了森严的等级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较差,难以使得企业对人才产生有效的凝聚力,我们经常不无遗憾的看到一批批满怀热忱的人才在一些民营企业干了两三年后怅然离去。人才凝聚力的缺乏和人才的流失,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原因是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有很多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却“全盘西化”,抛弃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有错位,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是全体员工习以为常的东西,但现在许多企业存在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理解错位问题:
1.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
许多企业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没有先反问一下自己“这些价值观是否是自己真正的价值观?自己是否已经有了要落实这个价值观的决心?”。
2.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不符合企业大环境的需要
许多企业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前,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满足顾客、员工及社会的需要。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片面性、简单化倾向 1.企业文化表象化
有些民营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有优美的、特别是绿化较好的工作环境,要求企业外观、服饰的整洁统一;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口号化;有些民营企业 的企业文化变成了文体化,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唱歌、跳舞、打球。
2.企业文化僵化
有些民营企业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的文明礼貌,道德,知名度等。
文化强调的是要有底蕴、有根基。每个企业自己发展的轨迹和创业途径不同,由此便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从而使每个员工无论企业是兴旺时期还是在衰退时期,都会万众一心,用企业特有的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看待企业的发展,以维护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结合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三存在着全盘西化的现象,他们一味地迎合西方的现代的管理思维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借鉴国外的经验较多,却少有结合了自己最擅长的最精髓的优秀的传统的古代思想文化。
1.许多民营企业出现了“企业文化洋装化”
许多民营企业主认为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一定是先进的,于是乎对国外企业文化理论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理论照抄照搬。实际上美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差距很大,简单照搬势必让人有削足适履之感;就是同出东方文化圈的日本文化也与我国文化有较大的不同。日本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美国以“科学”为本,我国以“精神”为本,就反映了这种区别。其实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巨大的文化宝藏,企业文化的底蕴丝毫不逊于国外,关键是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来开采、挖掘。
2.许多民营企业出现了“企业文化庸俗化”
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赶上国外企业文化水平,早日与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急于求成,于是乎“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把理论简单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搞的各项活动,或仅仅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一项赶时尚的任务来抓。企业开展的各项活动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决不是全部。歌咏会、运动 会等各项活动对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与热情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一种统一的理念为指导,就往往流于形式,导致一阵风、一阵热。再如厂歌、厂训,大同小异,自以为便是企业文化,造成无谓的资金浪费和人力浪费。企业文化仅仅成为口号,是不可能引领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
(四)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
企业文化是有共性和个性的。它共性的一面就如强调职工的积极性、争取顾客的信任、创造好业绩等。但企业文化更强调个性,由于各企业所处的行业、社区环境,历史传统及经营特点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文化。然而在中国,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却同出一辙,企业间只知引用而忘了要跟自己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缺乏个性化建设。企业只有突出自己鲜明的特色,才能使本企业有别于众、起到树立企业特色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品牌战略上胜出的作用。因此,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势在必行。
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原本应该是建设一种共同的文化和氛围,把公司员工团结起来,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为公司的利益服务,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却不顾现实,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了员工,得不到员工的认同,其所谓的公司文化不但没有团结员工,反而分化和加速了公司的离心倾向。
四、民营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途径
有些民营企业主一提到“企业文化”,就振振有词的说,他的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是如何如何的投入的,是如何如何的有“文化”的,比如有多少篮球场,有多少文艺汇演,有多少文体人才,有多少文娱项目的投入经费„„。然而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精神风貌,更应该蕴涵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因此,民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路径选择应为:
(一)杜绝企业文化中的狭隘观念
企业文化固然成型于某一企业,但也要与民族优秀的文化相结合,更重要的是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前几年的保健品市场涌现了一些大型企业,但其中很少有能够站在民族和社会的高度来建构企业文化,很少有能够将企业文化与“全民健康”、“社会保健意识”等问题相连。这些企业中可能有一些已经形成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企业文化,并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但它们的企业文化是狭隘的,仅仅实现了企业文化有关增强企业效率的内部职能,却远 未实现用文化体现企业形象的外部职能。这样的企业难以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而长久的美好形象。
(二)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
我国许多企业家都存在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互不相关的错觉,有些企业家抱着“理想主义”甚至“空想主义”的心态去建设企业文化,完全脱离企业制度的要求,最后的结果是企业文化自我创新能力的丧失和企业制度运行的低效率,文化与制度发生了内耗。事实上,企业制度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现代化制度本身是一个空壳,人的执行使其具有了客观和实际的意义。而人在执行过程中的心理、态度、行为方式正是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没有文化的制度是僵化的,没有制度的文化也是不合实际的。
(三)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研究市场、研究顾客,迎合顾客的心理,实现产品的本地化。取之于本地,用之于本地,才能得到当地顾客的认同,更深一层地融入本地,得到更丰厚的回报。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这一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共识。员工是企业产品的生产者,企业产品要做到真正本地化,人才的本地化应首当其冲。公司文化的当地化包括建立清晰的公司目标和招聘规范,建立培训和整合体系,提供公司内部支持。
塑造企业文化要注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位”准确,形成独具特色的模式。
我国的企业一直有着学习楷模的好传统。因此,很多企业开始学习国外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学习到企业的精华,只是学习到表现的华丽用语。不仅仅是模仿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而且国内企业也是互相模仿。所以也就出现了我国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大都拥有大同小异的词汇:“团结、求实、创新„„”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塑造企业文化至少要考虑以下因素:行业特征、企业家特质、国内国际企业文化新潮、追求独特模式、长期形成等。最忌流于形式、趋于雷同。要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时而异。
(四)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营造人才兼容环境
营造人才兼容环境,可以规避风险,激活竞争,创造效益。反之,人才兼容环境的缺失,会造成人为的厚此薄彼,影响企业协调,从而危及全局。就拿联想 集团来说吧,联想让产品开发者上主席台介绍产品,担任形象代表。给每个员工都压上略重于现有能力的担子,并经常性地变换工种,让最好的工人来搞技术,让最差的技术人员去当车间工人,打破界限,能上能下,使每一个员工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实现人尽其才。
重视人力资源,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公司的报酬决策有三个要点:一是重视职工需要安全感和职业保障的心理需求;二是报酬必须有很强的刺激性和鼓励性;三是对特别值得嘉奖的职工一定要锦上添花。公司要建立一个自下而上了解职工工作情况,并结合职工工作性质、职位、工作经验等合理作出正确评价的系统。这个系统用以衡量职工的工作绩效,然后据此给予适当报酬。公司不但注重物质鼓励、还要注重精神鼓励手段。
企业文化要注意在延续中整合和发展。延续指的是企业文化在企业领导者更替过程中保持稳定,防止企业形象不稳定对企业造成的伤害;整合指的是企业文化要随变化着的社会环境、文化气息、企业制度而变化;发展指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充实,追赶甚至领跑于社会文化。在这一个过程的三个特征中。要坚决杜绝企业文化的内部冲突。
(五)发挥民营企业家在构建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家的文化素质类型,往往决定着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与企业生死攸关;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形象的雕刻者和塑造者,“是任何企业最根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知道,文化是多元化的,因此评判企业文化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尤其不可能简单用“好”与“坏”衡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的个人信仰往往与企业文化的定位有着密切关系。“儒商”陈荣珍就是一个典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海中,他将儒雅的人格引入了“荣事达”集团之中,使“荣事达”形成特有的“和商文化”。他说:“都认为现代市场如同战场,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市场经济如同球赛,总会有输有赢,输了有什么关系?练好内功,还有下一场比赛。”“荣事达”在他的带领下坚持“和气生财”的经营理念,1997年推出《企业竞争自律宣言》,1998年推出了《市场竞争道德谱》,1999年又首倡设立“中国企业公平音竞争日”这些行动的核心就是不仅要处理好“荣事达”与上游企业和经销商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行业企业的关系,避免恶性竞争。
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柳传志就十分重视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联想文化包括:讲贡献、讲效益的价值观;跻身于国际市场的共同理想;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求实进取、拼搏创业的公司精神;高技术企业的社会形象。尽管联想文化在企业战略中体现的力度还不够,但其全面性已经值得我国很多企业学习。类似像荣昌集团总裁倡导的荣昌“五自”企业文(自主、自律、自觉、自勉、自信),海尔张瑞敏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 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这些企业文化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民营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在构建企业文化中的作用,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独具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必须在延续中整合和发展。延续指的是企业文化在企业领导者更替过程中保持稳定,防止企业形象不稳定对企业造成的伤害;整合指的是企业文化要随变化着的社会环境、文化气息、企业制度而变化;发展指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充实,追赶甚至领跑于社会文化。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方能令民营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参考文献
[1] 牛士红.企业文化建设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 于风雨.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商业经济,2006,(1).[3] 许德明.企业文化新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4] 著名民营企业文化案例
[EB/OL].http://hi.baidu.com/china5000/blog/item/a836ee36d1cae2370a55a9b3.html 2008-09-13 [5] 周清.论民营企业文化再造[J].商业文化,2002(6).
第三篇:企业文化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企业大小都对此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而且是各有特色。而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力建设,却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如何挖掘企业的文化力,如何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
据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国营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但是%的民营企业、%的国营企业却不知道企业文化力的概念。目前只有%%的企业对文化力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和建设,真正达到良好效果的不到%。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企业的文化力呢?简易的理解就是把企业的文化建设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一、老板文化——企业文化力的基础
《哈佛商业评论》主编、美籍华人博士忻榕指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企业文化取决于老板,尤其是创业老板,不仅在中国,西方也是如此。在企业的创业初期,企业文化力就是创业者个人能力的文化,这个时期企业老板或创业者在企业的决策中起到了舵手作用。例如万科王石的理性赌博带来了超前的制度设计;华为任正非的“君主立宪”使得权力结构半开。
时代的特色、行业的特色,更要求带有企业的特色和企业家的个性,因而它不能从书本上抄来,只能从企业的实践,从企业家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
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万员工,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齐声朗诵公司的“七精神”,即“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虚,顺应时势,感恩戴德”。这“七精神”构成一种独特的价值观体系。而这样一个价值观体系是由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出后,以理念的形式,升华为一种企业的精神,然后注入到每个成员的精神中,使大家愿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我国创建于年的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经百年而盛名不衰,与其独特的经营观念有关。其营业厅高悬的“戒欺”横匾,写着“药业关系生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正是胡庆余堂在行业中争雄的诀窍,也是该企业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这也是企业创始人的个人色彩,是企业的精神之所在。
第二,老板要身体力行,忠实地严守企业的价值观。企业老板的行动,对下属成员起着无声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老板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从而使广大员工也关注价值观体系的实现。有个公司以服务作为经营的宗旨,公司的董事长从不放过任何机会强调服务。你从来听不见他谈论产品,他总是谈论客户。甚至连平时的用词都非常注意,他经常说:我们不是“认资产为中心的企业”,而是“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我们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服务”。
这种企业领导以身作则的贯彻理念,实践企业精神的方式对企业文化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因为在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力形成的初期,榜样楷模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企业文化力形成的第一要素。
三、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力的雏形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领导开始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的发展也要求统一企业的价值观及各种发展理念,来组建自己的团队,统一服务于企业的共同经营目标,使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规范力。
一个现实中的企业,其企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与产业文化等交相作用的结果,企业家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些去建设某种“理想国”,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务实、实用、有内涵,要形成价值观,形成环境,力戒口号化。更不必按图索骥,非要按某本书或某位名人谈话去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够用之于无形,见效于实际。进一步说,就是企业文化力是工作中能够体会得到、见得到、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空洞的玄学。这也是企业文化力的显著特点。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力的效果。
四、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力的初步发展
企业精神与老板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是企业文化力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但老板精神仅仅是企业文化发展期的表现,而企业精神的形成则是企业文化的高级表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全体人员活力的集中体现,是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是企业文化力的初步发展阶段,也是企业利益于文化力的开始。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不但能对内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对外也能提升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企业日益成为社会重要细胞的今天,企业精神实际上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精神将成为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优秀的企业精神形成以后,企业的规模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了相当完善的考核、培训标准和流程,基本上完成了从物质行为、制度行为到精神行为的转化,也就是企业文化力的初步发展和表现。
第四篇:浅议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议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作
者: 严彪
这是一个老话题,许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以期指导民企正确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但事与愿违,可能是受传统消极理念文化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根深蒂固的缘由,现实实践中,民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每出现问题。就其他人员高离职率不说,单从专职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频繁跳槽、辞职就可见一斑。而另一方面民企又在不断地招聘员工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两相矛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民企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经济角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当初的单打独拼或家族化的作坊式经营,到如今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从最初的单一的派工式或靠亲缘为纽带式管理,发展成今天的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管理,甚至人力资源的文化管理,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民企对人才的渴求不可谓不激烈,甚至不惜重金。然而,固有的传统习惯和陈旧的价值观念难以突破(有些是不愿突破),仍然制约着不少民企人力资源的管理,以至成为民企再发展的瓶颈,甚至是一种管理顽疾。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和体会,对一些经常发生,但又视而不见,或见多不怪的现象层面,就这种顽疾之利弊谈一下个人观点。
1、正确认识和善待人力资源管理者
如今,民企纷纷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惜高薪聘请这方面的人才或专家,似乎只要这样的部门一设立,企业“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但往往事不如意。究其原因,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企业对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不重视和不尊重、不信任。这里的不重视分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往往认为人力资源部和其人员不创造效益,仅是一个招聘部门,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二是所用人力资源专职人员过于年轻(30岁不到就做民企人力资源主管的很普遍),最起码的对人对事的阅历都没有,面对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如何把握好这项工作?这里的不尊重不仅是指对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人格不尊重,还指对职业的不尊重——支撑人力资源工作的环境机制缺失。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核心任务就是协助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环境,塑造一支优秀的员工团队,最终通过人的创造活动为企业带来效益。其任务的方向与企业主的希望是一致的。但实践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员工的频繁离职,企业不
1从机制上——即从企业的文化氛围、福利待遇、员工职业发展、信任与尊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平台、制度的公平与公正、职业道德水准、企业价值观、用人部门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等上分析找原因,而一味责怪人力资源人员水平差,留不住人、招不到人才,就算招到了也不是企业所要的那种全才,甚至直接对人力资源人员进行谩骂、人格侮辱,下达指令,招不来人你就走人等。岂不知,首先人力资源部的效益是通过选择和培育正确的人,再通过正确的人去发挥其潜能创造价值,是一个间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过程。其次人才真正看中的或是留与不留的不是人力资源经理或及其人员,而是你的企业值不值得留下来,值不值得与你共同奋斗。所以,一味地责难人力资源人员,不给予相当的重视、尊重与信任,不给予职业环境上、机制上的支持,要做好人力资源工作是不可能的,要招到理想中的人才也是不可能的。就连人力资源人员都不安心工作,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还指望他们能为你找到什么样的人才呢?要留人,先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留才,先留人力资源人才。只有人才,才能为你找到人才。一味地在外寻找人才,不如善待身边的人才。
2、建立规范管理体系,突破血缘、地缘、亲缘管理思维
早期的“三缘”管理,即家族管理模式,确实让大多数民企找到了成功的感觉。但这种以“三缘”为纽带的管理方式已完全不适应现代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发展模式,更不适应现代人才竞争的要求。但因其早期成功经营经验的习惯性心理,这样的“三缘”管理模式仍顽固地存在于不少民企中,以至于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顽症(其弊端、危害这里不赘述),成为民企建立规范管理体系的一大障碍。可以说,规范管理体系的建立,从某种要求上会制约、冲击了有“三缘”关系人员的利益,约束他们的行为和特权。因此,为维护自身利益与特权,他们不愿建立或不愿接受这样管理体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特殊身份加以阻挠和压制。而企业要上层次要规模化、规范化的经营,在管理上又必需要建立这样的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获得企业的生存。如何调和这个矛盾呢?一句话,打破狹隘心理和小农经济家族思想,以开放、接纳、平等、信任的心态吸纳各方人士,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心态认识规范管理体系的本质作用——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使人力资源管理由家族化下的“人治”向制度化下的“法治”过渡,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规范人,用制度激励人,用制度留住人,用制度指导人。物种进化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杂交才能孕育出优良的下一代,才能生存至今。近亲繁殖,结果如何,不言而喻。
3、惩罚有余,激励不足
这是民企存在的一个通病。许多民企在建立制度之初或之中,其着重点往往局限于或热衷
于惩罚性的制度建立,而激励性的制度建立滞后或干脆没有。也就是负激励有余而正激励不足。笔者曾经接触过一家民企公司(员工年流失率达90%以上),奖惩制度中惩罚性条款有183条,可以说很细,很具体。而奖励性条款仅有6条,且原则性规定,很概括,根本不知道员工要具体做了什么才可得到奖励。这样的奖惩制度能让员工真正换发出工作的热情与激情吗?能真正体现负激励与正激励的本质和作用吗?古人在管理事务中,历来崇尚重奖轻罚,尤其重视激励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然而,现实中因其功利思想严重,不少民企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尽管一些民企已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以高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并没有真正以“人”为本,给予员工晋升、培训、尊重、信任、荣誉等精神上的激励,最终因激励手段的单一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之,激励评估没有统一的标准,员工的好坏一般都是企业主说了算,员工缺乏持续进行绩效改善的动力和能力。民企中大量高收入的中高层骨干员工辞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激励的随意性、短期性、无绩效依据,缺失公平、公正、公开评价机制,仅有的激励也就成了摆设。所以,要学会激励,预设愿景,长效持续,要重奖轻罚,让良好的激励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大象长出翅膀,让笨鸟也会在蓝天翱翔。
“有经验的管理者,总是通过多用正激励,少用负激励的方式,来最大化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通用汽车公司管理理念
4、树立科学发展观,破除经道玄学思想
人力资源的管理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导致得不偿失。不少民企企业主,当企业管理失调,业绩下降,责任不清,组织混乱,人才流失,员工散漫,工作激情低下,经营出现危机,内部矛盾升级时,不是去分析、研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所在,诊断是否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出了问题,或是背离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规律。比如,以往的制度是否过时;员工的责任意识是否下降;工作流程是否有缺陷或需要再造、优化;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否已不适应新条件下的管理要求,需要再培训再学习;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已陈旧;职权分配是否出现交叉混乱等等,而是一味地奇希望于经道玄学。不惜重金看风水,做道场,换门庭,更有甚者请风水大师为企业甄别“人才”等可笑而滑稽之行为。岂不知企业经营有其经营的规律,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规律。笔者曾亲身经历过一个被“风水大师”称之为“北水环绕,兴旺宝地”的一宗地产,老板在决策之初就因“风水大师”的一句屁话不加论证而匆忙上马投资,结果最终因严重违反现有土地政策而遭禁用损失惨重的事例。人活则财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人的运行规律,回归人力资源的理
性管理,建立科学的事务论证机制、用人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激励、奖惩机制、流程与责任机制,最终才能盘活人。人活则企业兴,人聚则财聚。
5、培训应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
员工培训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应是企业经营的一部分。企业经营最终是人的经营,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人与事的管理。企业的利润是靠人来创造的,经营好人就是经营好了企业的效益。培训是一种投资,投资就必然要经营,经营的好就可能带来无限的利润,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企业主。但现实中,不少企业主普遍缺乏挖掘和培养企业自己人才的中长期计划,没有系统进行培养开发人才的工作,人才严重青黄不接。企业不愿意培养人才,或是勉强开办培训,也是仅限于普通员工,企业的高管、元老、近亲不愿参加培训,造成上下观念与价值取向的严重脱节,反而冲突不断。另外,企业总认为,自己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去培养人才,万一人才走了怎么办,岂不是人财两空,不如在市场上找“现成的”人才。这明显是一种短视行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更注重其进行开发。培训是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通过培训,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提升员工技能和员工知识结构,提升团队凝聚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员工劳动效率,达到人与“事”相匹配效果,使企业直接受益,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互动。国外统计数据表明,持续开展员工培训的企业与从不做员工培训的企业相比,其生产效率提高了35%以上,每1美元的培训投入可创造3.5美元的效益。现今,企业人才的争夺史正在从“抢人”变成“育人”。因此,员工培训应成为民企经营或管理的常态,变为一种持续性的工作,切实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做好员工培训规划,不分职位高低、资格轻老、远近亲疏实行全员培训(尤其是涉及管理理念、价值观念、职业化观念等方面的培训),使员工在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和谐。
6、正确理解企业文化建设
现在不少企业热衷于搞企业文化建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倒退现象。究其内中原因,其一是对企业文化的片面理解,将企业文化搞成吃、喝、玩、乐文化,或将企业文化建设搞成企业奴化建设,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二违背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规律,急功近利,指望请个教授、专家之类的人士来讲两堂企业文化方面的课,或是拼凑罗列出一堆制度、行为准则、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或编一个精美的所谓员工手册,再或者不加消化地照搬一套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为我所用,企业文化就建成了。这是对企业文化建设本质的一大误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张的是“以人为本”,实现企业与员工双
赢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以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为内容的人文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而激发人的工作激情与潜能,产生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愿意与企业共兴衰。其实,上述所讲五点内容都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民企管理者要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循序渐进,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出、提练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并有企业自身特色的选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
7、树立三维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许多民企把人力资源管理简单化为人力资源部门及其人员的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作为一个领导者或是管理人员,无论你在不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或是否是人力资源经理及其人员,只要你在管人在经营,你有形或无形中客观地就已充当了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就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着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就有义务去做好员工团队的建设工作。所以,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中,要树立、实践和推行以企业主、中高管人员、基层主管人员为主体的三维一体的全方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让各级管理人员都参与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之中,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功效,实现员工由“企业的人”转变为“企业人”的升华。
效益和利润是人创造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民企在走过了创业阶段,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必须走规范化的道路,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并尊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内在的本质规律,企业才能规范地运行并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人是一切企业竞争、发展的控制因素。”——<美>管理学教授劳伦斯·S·克需曼
2012-8
第五篇: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小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点思考
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是从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发展起来的。受创业的环境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成功与企业主锐利目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但在企业自身不断的发展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缺陷。这时期多数小型民营企业采取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成为企业凝聚力主要来源,这对保证决策高效率和企业初期凝聚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初始阶段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非程序化、管理非制度化、执行非理性化和随机性构成了初创期中小企业管理的基点,而转轨期的众多商机支撑企业迅速成长,其自身内部管理的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和多样化,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仅仅依靠机制灵活而获取大量市场机会的时代不复存在。相反,中小企业原有的管理痼疾日益暴露并成为制约其成长的桎梏。面临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扩大与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产权不明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一股独大导致发展风险增大,员工凝聚力下降;决策随意性与企业追求长远利益最大化需要理性决策的矛盾;亲情纽带与科学化制度化规范管理的矛盾。这些矛盾突出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小型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小型民营企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为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管理,不少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都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资源规划。从这点来看,小型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同感正逐渐从意识上转到实际中去。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源投资理念也往往不一致,导致企业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并不协调。科学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成为当前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而由于在初创和成长初期,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向生产和销售倾斜,而在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步入稳定成长期后,人的因素的作用日益重要。小型民营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如制度照抄照搬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较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正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虽然以人为中心理念已被大数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所接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更多的是将“人情”与“人性”混淆。同时,由于人才流动性大,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比较慎重,再加之企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也较大时间急,所以人才更多地是从人才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看待。相应的,这些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未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二、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许多企业主认为,企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经营管理”。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避免代理人的“通往风险”和“逆向选择”、减少代理成本等。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局限性可表述为:①企业并没有足够信得过的亲人可用,如果靠熟人介绍来扩大网络,使得关系趋于复杂,信用度偏低。②人才的压力不断增大。现代企业受技术专业
化和管理专业化挑战,民营企业仅仅依靠原来的家庭成员已难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③近亲繁殖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④由于家族成员在企业里掌控较多的资源,在企业里无意间容易形成排挤外来人才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引进的管理“空降兵”在企业的存活率往往较低,外来人员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很难真正溶入团队。
三、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专业化程度偏低。小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不足。虽然小企业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有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其职能却是类似的,必须有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测评、培训、激励、考核、薪酬、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等一系列职能。目前不少小企业人事管理的职能正步原国有企业中人事工作仅承担行政人事事物和劳资福利的后尘。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界定不清,尤其是对核心员工激励不到位,将会影响士气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在高科技民营企业更是如此。其直接后果是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和人员配备不合理,仍由人事行政部门承担或直接由行政后勤部人员兼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人员配备而言,不仅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很少,分工也不明确,即使有也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大多停留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中,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因此,要改善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重要的一点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了解企业现状的较高层次的人才,同时,科学设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也是必需的。
四、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由于知识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与迅速更新,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企业要谋得在竞争中创新发展,就必须对职工进行终身教育和培养,以保证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技能的更新。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只使用不培养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固定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亦难保证,培训方式也多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内容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仅有的培训也成为一种短期行为。许多民营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迅速增长,认为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认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越高,人才流失的越快。所以他们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造成了人力资源的贬值。另外,有些企业虽然较重视人才培养,但只重视对新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旧人的培养。小型民营企业即没有像摩托罗拉那样的财力用于培训,也没有完善的薪酬设计与良好的劳工关系作依托,因而为了规避因培训后员工流失而造成的培训投资风险,多数小型民营企业宁肯从市场上现招相关专业人才也不愿花钱自行培养。殊不知,外招与内部培训之间,除了有培训成本之外,还存在人员任用风险问题。从企业长远发展和企业安全及培养员工忠诚度考虑,企业内部培训是符合成本核算原则的明智之举。
五、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在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如考虑合理地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公开同样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增加额外的保险与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休假以及员工娱乐等。此外,小型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的目标、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其方式多为员工对上司命令的执行和服从,其标志主要是即时的工作效率。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企业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企业采用物质激励时,如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分配时更多是凭主管的个人判断,会导致分配不合理,缺乏依据,往往是企业花了钱却收到激励的预
期效果;许诺不兑现,有些企业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承诺,甚至签订了目标责任制的奖励合同,但是最终部分甚至完全不兑现,结果不但挫伤了职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了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采用非规范化的“救火”性激励政策。有些企业某一个部门出了问题,为了激励该部门的职工,就发放特殊的奖金。这种政策,非但不能真正起到积极作用,实际上是奖罚不明,还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混乱。在缺乏良好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的情况之下,员工缺乏积极性,甚至缺乏归属感,往往不会专心工作,更不会对企业“一心一意,白头到老”了。这些问题,在目前的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中都存在,并且也逐渐认识到了,也在积极引进一些科学的考核机制或考核软件,并大胆尝试一些新的考评方法,如360度考评、目标考评(MBO)以及关键指标考评(KPI)等等。
小型民营企业具有相当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如组织层次少、对市场反应灵敏;机制灵活,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等,如能合理解决上述五大问题,将会极大地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成为企业赢取竞争力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