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会展旅游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云南会展旅游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摘要: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会展旅游业发展飞速,云南的会展旅游业也跟随着国家发展的趋势在不断进步。近年来云南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及云南本身优良的旅游资源不断深入发展会展旅游业。这些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而我们从这些成绩和问题中也可看出云南会展旅游的一些发展趋势。
一、发展状况
(一)成绩
1.会展旅游做的越来越大已初具规模。云南会展旅游不管是次数还是规模从上世纪90年代后,都不断增大,云南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昆明为龙头,向周围辐射的形式。1999年昆明世博会后,云南跃升为我国发展会展旅游经济的热点地区,进入2000年以后,云南的会展形势越来越好,各种节庆会展活动不断,形成了云南会展的高峰期,并且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近几年每年在昆明地区举行的100人以上的中型会议近千个,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节、会、展每年都有10个以上,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0多个亿,拉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占云南省GDP的百分比越来越大。除昆明这云南龙头老大外,云南其他州市地区的会展旅游业发展也很迅速,如腾冲、普洱、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都以当地的民族节日和特产等丰富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会展旅游。
2、办展设施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以昆明为首的云南各大主要城市在能源、交通、通讯、城建等方面取的了飞速发展,宾馆、酒店、餐饮等设施也逐步完善。专用会展会馆数目规模都在增大,酒店可利用的会展中心也越来越多。大型的会展中心有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世博会场馆、云南省科学技术馆等。其中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更为云南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直接保障,因为其隶属于云南省人民政府。会馆占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展场面积达7万平方米,可搭建3000个国际标准展位。拥有当今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单位大空间展厅以及可容纳2000人宴会、3000人会议的大型多功能厅;可容50-3000人的各类国际国内会议;拥有多功能厅、写字楼、商务酒店、健身中心以及1000余个泊车位。而中小型展会更是众多,如:茶博会、物流博览会、能源展、电力展、冶金展、保健品展、教育展、婚庆展、工业用品展、花卉展、酒店用品展等等。
3.办展人才积淀到一定人数,办展经验越来越丰富,云南会展旅游的名声也越
来越响。云南举办过许多大型会展,截止2011年末,已先后举办的7届“昆明国际
农业博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5届昆明石博会、6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
易会、第三届泛珠论坛、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9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6届亚洲民间艺术节、99世博会、19届昆交会、5届中国
昆明国际旅游节、6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首届中华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首届中
国舞蹈节、首届马铃薯大会、.世界烟草展、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东亚城市市长论
坛等数百个国际性.全国性活动,极大地锤炼和提高了云南举办大型展会的能力和水
平,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举(承)办各级各类大型展会的专门人才,也更增添了举办
展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特别是2005年7月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六国首脑及亚行行长聚首昆明,这是云南历史上最高规模的一
次盛会,云南省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充分展示了云南办展办会的高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会展旅游中心地形象不明晰,对会展旅游尚缺乏认识。对于国际国内市场而
言,云南的旅游产品仅只是自然山水景观和民族风情,并没有树立起知名会展旅游
中心的形象。多数人把会展活动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活动、文化交流,认为旅游
活动仅仅是个副产品,因而常常只重视会议或展览活动本身,而没有将其与旅游活
动相联系。
2.会展市场运作机制、统一管理体制等组织管理方面存有缺陷。在发达的市场
经济国家,会展旅游在运作上有一套成熟的市场化机制,而在我国,这种机制还远
未建立起来,在云南则仅仅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手段,使云南在发
展会展旅游时更多依靠政府介入,这与旅游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不相符。尽管自2000年以来,云南越来越多地依靠市场运作举行会展活动,但离成熟的旅游
市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云南本省会展从业人员大多数总体业务水平不高,会展教育跟不上,特别是专业研究会展的理论研究人才更缺乏。国外会展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开发会展旅游市场,关键是要有一批整体素质高的会展旅游人
才。就云南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会展组织者、管理者还是从业人员或是为会展
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云南还没有专业的会展服务队伍,很
难满足会展组织和接待的特殊需求。
4.全世界知名度大的品牌会展不多。在云南除世博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较高外,能长期发挥效应,其他的会展都还不具有品牌优势,品牌会展的数量少,多数会展的档次低,吸引力有限。品牌的缺乏,加上一直存在的市场不规范、低水平重复办展等不良现象,必然会制约云南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云南会展旅游的竞争态势。
5.会展场馆存在很大问题。
(1)数量过多,规模小。云南较大的会馆就只有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世博会场馆、云南省科学技术馆。其他的会馆其规模都不大,基本上都处于一个展馆的规模,且部分展会以会养会的目标很难实现,云南省中小型展会存在的问题在于规模小、档次底、投入少、招展难、招商力度不够(参观观众少)等等。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很难提高云南省展会的档次,另外礼品、家具、珠宝,还有玉器、服装等好多种不相干的东西往往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展览会上,把展览会变成了大杂烩,降低了展览会的专业性。现在连本应是书画展示的艺博会,也挂上个什么工艺品、珠宝的头衔。珠宝展上卖皮包、小百货、服装等等让专业参展商忍无可忍。
(2)布局不合理,展馆使用率低。自云南会展业兴起起,有许多投资商盲目投资,大家一哄而上兴建展馆,致使展馆建成后造成后闲置浪费。出现大型展馆少,而小型的会馆却很多的现象,致使大型会馆不够用,小型会馆使用率低的局势。
(3)配套设施不足,服务水平低。云南省目前的会展场馆从硬件上来看,展会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先进完善。一个会展中心不仅需要与展会规模相适应的展厅,还应具有一定容量的停车场、会议中心及餐饮服务场所。而目前云南省的大部分展馆都没有停车场,大量的车辆都停在展馆附近,影响道路畅通。展馆内的设施智能化水平还比较低,使用的电子登陆系统的场馆很少。从软件上看,云南省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经营经验都与广上海及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
6.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近年来全国各地相出台了针对会展经济发展的专门法规、意见。但由于缺少国家级别的统一法律,地方立法正逐步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地方政府“各自为营”。
全国范围内的市场缺泛统一的标准规制,会展经济正面临着“无法可依”和“有发不依”。的双重困境。云南会展旅游业也一样不能列外。
(1)会展市场的运作无法可依
1)云南省地方的立法环节遭遇瓶颈,数据表明,在缺乏全国性会展法律的情形
下,地方立法在2005年达到高峰后,颁布的数量明显减少
2)市场运行缺乏有效规制。云南的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市场在高速膨胀,而有效的运行机制没有及时配套。主要体现在:会展缺乏对主办方资格、参展标准、会展展馆资质认证等方面的明确的规定。
3)市场主体法律责权不明。现今的会展有许多都政府的影子,办展主体有着不
对等的权责,甚至不明确的权责关系,往往随意解释权责关系。
(2)会展经济的管理有法不依。
1)市场监管“严进宽出”,展会内容良莠不齐。云南会展出现多而杂、重复办
展、办展过热扥的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落后。
2)知识产权保护“有法无律”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3)会展合同“一纸空文”,法律纠纷难以解决。会展合同没有引起重视,订立
水平还不够高,考虑的问题还不够细致,很多问题没有事先做好约定,以
致会展纠纷难以解决。
二、趋势
(一)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云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济的重要枢纽,处在中国西南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三大圈区域交汇的中心处。近年来云南省积极参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印缅孟区域”和“泛珠三角区域”等区域合作,主动参与昆(明)河(内)、昆(明)曼(谷)、昆(明)仰(光)3条经济走廊建设,是区域性的国际城市,有较强的向外辐射的能力。
近年来在云南举办了一系列中国一东盟之间的国际会议与论坛,以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节和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为平台的国际商务活动在云南举行,为国际和区域商务活动搭建了平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云南会展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加上云南政府的引导,如:昆明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不断提升会展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超区域性国际会展城市迈进。所以说云南会展旅游的国际化趋势会越来越强。
(二)云南将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建立较完善的会
展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制度。云南省乃至全国会展业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重复办展、多头审批,展会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没统一的、权威性的会展管理机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会展业形成了行政色彩浓厚、多头审批等特色。这制约了云南省的会展旅游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的会展旅游的发展。所以云南将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建立较完善的会展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制度。
(三)会有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参与进来。目前会展旅游的主办方一般是政府和会展策划公司,而旅行社只是会展的一个供应商,旅游活动仅仅是个副产品,为会展后提共旅游服务,因而常常只重视会议或展览活动本身,而没有将其与旅游活动相联系。会展这是一块大蛋糕必定会吸引更多的旅游企业参与进来,今后旅游企业将会成为会展的主要主办方,而政府将会转变职能向服务和管理转变,退居二线。这也将是旅行社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潜力点,所以会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参与进来。
(四)会展会馆建设将呈现大型化、智能化。随着云南举办越来越多的大型的全国性国际性的会展,会展展馆的建设也将会大型化、智能化。
(五)办展将更加专业化。专业化不仅指会展项目更专业化,办展操作人员也更具有专业化水平。在国际上,专业性的会展已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主流,代表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云南也将会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因为与一般会展旅游相比,专业会展旅游将更具有针对你性、参观的观众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对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更有利。在人员上,云南也将会培养、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
(六)会展旅游将品牌化。参加会展的人员作为会展旅游的潜在旅游者。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者的特点,他们的商业意识强,强调舒适性,文化素质高,消费力度大,且时间观念强。他们参加旅游活动,通常有很强的独立性,旅游也只是发生在参展之后,放松身心的一张方式,休闲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辅助目的。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把握住这个特点,将休闲与会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补性发展。
云南独特气候优势,造就了休闲的的生活气息,多元的文化,发达的旅游业,众多的娱乐场所和设施,为云南城市休闲与会展的结合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云南在会展业和休闲业都相对发达,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开发会展旅游产品。包括康体休闲会展旅游产品,放松娱乐休闲会展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休闲会展旅游
产品,度假休闲会展旅游产品。
云南省会展旅游品牌的建设,可依据云南的丰富资源开发相应的会展旅游品牌,比如,凭借云南的“植物王国”、“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的美誉,推出绿色经济会展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会展旅游品牌,开发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和民族节庆等的会展旅游活动。
(七)会展公司将并购、联盟、重组趋向集团化。当前,购并、联盟已席卷了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会展业业不列外。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会展企业将很难生存,而大型会展旅游公司也为了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而进行收购重组小型会展公司。所以会展旅游公司集团化趋势将日益加强。
结束语:
云南会展旅游业初具规模,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场馆规模也在扩大,会展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在进一步得到重视,加之云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内部因素都为云南会展旅游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外部因素中有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还有国内外会展旅游城市的竞争威胁,这些机遇和挑战对云南会展旅游的发展起到外部的助推作用。云南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前途一片大好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宏伟.中国会展经济报告. [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2】崔益红.会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3】游海斌.2011年昆明展会发展概况浅析——以第十九届昆交会为例.[D].2009
【4】王干湘.云南会展经济发展及评价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
【5】王华、韩斌.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研究_以昆明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0.3
第二篇:我国会展旅游状况范文
一、会展旅游的内涵
会展旅游是通过举办会议、展览、博览等各类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产品。国际上,会展旅游已经是商务旅游市场中份额最大的旅游类型。国际上会展旅游的定义MICE(即: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意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二、会展旅游开发条件
会展旅游涉及到各方面的相关因素,同时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会展旅游开发的不同条件。
程雪梅(2005)认为发展会展旅游,首先应该考虑其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较强的可进入性及人员疏散性是搞国际性会站的先决条件。其次考察硬件环境,包括会展场馆、相关设施,以及城市技术设施城市环境。再次,成熟的经验和经营理念是开发会展旅游的软环境。最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展会展旅游不可或缺的条件。
史本林(2005)从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发达的城市经济和完善的城市功能是发展会展旅游的先决条件。
戚能杰(2006)全面总结概括了开发会展旅游应具备十个方面的条件: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企业竞争力、产业管理状况以及相关辅助产业状况,如宾馆、商检、金融、税收等。
三、我国会展旅游现状
我国会展旅游业的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
(一)会展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近年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1999年举办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展览会总数达到1326个,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近年来,每年接待的超过千人的国际会议有十个以上,30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30多个。会展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新亮点。
(二)各地政府积极参与主导会展业的发展
由于会展业本身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的局面。北京市组建了副市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对会展业进行全面研究,包括组建课题组,撰写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责成北京市统计局会同有关单位制订一套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等等。上海、杭州等地也在政府的主导下,制订了会展业发展的规划。
(三)各地开始建立自律性的行业协会
各地会展企业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组建行业自律性的会展协会。1998年6月由北京市贸促会发起,组建了我国第一家国际会议展览业的协会——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2002年4月上海成立会展行业协会,2002年2月山东成立国际展览业协会。
(四)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硬件优先发展。“九五”期间我国的展馆迅速增长,全国室内展馆面积,“九五”前不足80万平米,但截至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内展馆面积增长了一倍,场馆面积达到516万平米。目前在建或已经建成的大型展馆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总展览面积为室内20万平方米,室外5万平方米。杭州西湖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会议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有大小会议厅30余个,配有10路同声传译系统和7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北京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国际会议中心、商务酒店、写字楼、参展商公寓、大型购物中心、仓储中心、办公接待、动力中心等为一体,甚至包括主题公园,是以展场为核心的展览综合体。建筑面积28万平米,展场面积20万平米。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9.3亿元,总建筑面积12.7万平米,其中展厅面积5万平米,会议厅面积1.5万平米,会议厅40间。
总之,此次会展场馆建设的特点是,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根据目前统计的20家场馆,平均每个场馆建筑面积达到127000多平方米。
(五)主要会议接待单位纷纷加入国际会议组织
各地经营会展的公司和一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纷纷加入相关的国际会展组 1 织。截止到2002年5月,我国有14家单位加入ICCA组织,他们是: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市旅游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民间国际旅游公司、中国会议及奖励旅游组织、浙江中国世贸中心、中国世贸中心、中旅国际会展公司、华亭宾馆、春秋旅行社、山东国际旅行社、上海国际会展中心、锦江会展公司、上海旅游委。此外,中青旅参加了国际航协IATA、美国旅行代理人协会ASTA、亚太旅游协会PATA,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了国际博览会联盟UFI、国际展览会管理BIF等。
(六)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等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发展国际会展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这些大城市在接待国际会展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现有会展场馆多
北京市目前拥有大型展览场馆12座,总面积近14万平米(见表六),拥有500座以上的会馆25个以上,此外北京市共有旅游定点饭店554家,星级饭店506家,客房数达到9.3万间,其中很多饭店的会议场都达到了国际标准。同样,上海目前展馆总面积为14.5万平米,与北京相当,此外,上海市拥有饭店354家,客房5.6万间。由于饭店和会议、展览场馆比较健全,这些大城市开展会展业具有较好的基础。
2、会展外部条件相对成熟
会展旅游业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而且要秋较高的城市总体环境和国际交往的综合能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如:地铁、城市道路状况等比较好,接待国际国内旅游者人数在我国名列前茅。此外,北京已与7个国家的23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147个国家在京有驻华使馆,外国金融机构在京的代表机构近300家,17家外资银行在京设立了分行,众多的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办事处。
3、举办会议展览总数多
1999年以来,在京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可观,有万国邮联大会、世界建筑师大会、联合国保护大气臭氧层签约国第十一次会议、世界数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以及汽车展、电子展等国际展览。按照ICCA的统计口径,2000年北京接待了 2 16个大型国际会议,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排名第十七位,比1999年的二十九位上升了十二位。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上海2001年举办各种展览278个,会展直接收入18亿元。
(七)会展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国际会展业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接待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会展业也正在形成自己的服务体系。如:会展组织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正在建立中,很多经营会展的公司,都开始培训自己的PCO。
此外,会展业的教育培训也开始步入正轨。为顺应国际展览业发展的大趋势,使中国的国际展览业业务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在8月底举办了培训班,专门为展览业中、高级经理和从业人员开设培训课程,以促进国内展览业务的发展和展览水平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展览专业人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将与国际特殊事件学会(ISES)、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HOJONSON WALES大学联合开办“节庆会展管理”培训,解决会展人才不足的问题。
(八)网络参与
现代网络技术在我国会展业起步中就开始介入。目前,仅展览业的网站就有43家(见表七)。这些网站有的介绍会展,有的已经开始直接经营网上会展业务。这说明我国会展业起步的科技含量较高。
(九)会展旅游业引起旅游业界的重视
我国的会展业一直是经贸部门管理和经营的,旅游部门是最近几年才开始介入的,比较早介入的是北京市旅游局,从1995年就开始了会展旅游业的研究,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政府主导会展业的发展中将会展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在一起,其中北京市举办了几次大型国际会展业研讨会都有北京市旅游局和首都旅游集团的参与。旅游业界(如《旅游学刊》等)最近也多次召开会展旅游方面的研讨会。
(十)我国在国际会展业中的地位比较低
目前我国在国际会展业中的地位还非常低。根据ICCA统计,1999年中国(包括香港)举办的国际会议在全球排名15位,接待国际会议占全年全球总会议的1.68%,其中香港地区占0.9%。大陆仅占0.78%。这说明,我国展览业在国际展 3 览业中的地位较低,除广交会等有一定的影响外,大部分展览还仅仅是国内的展览和临时性的展览。
四、我国会展旅游市场定位与开拓
在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过低。傅向阳、姜海涛(2007)提出,在会展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骗展、重复办展和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法律规范,展馆建设过热,市场竞争无序,行业组织建设滞后等等。对此,国内专家学者提出具有针对性地措施来增强会展旅游的市场化,明确会展旅游市场定位,使得会展业和旅游业实现有效对接。
蒋海萍(2004)会展旅游目的地市场开拓的角度研究认为,会展旅游目的地定位模糊,管理不畅。全国各旅游地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目标市场,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会展旅游目的地。总体来讲,会展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是基础设施发达,市场活跃的地方。中国真正能搞展览的城市并不多,除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带外,其它地方条件还不很成熟,要适当控制展览目的地及展场的建设,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和会展大战的发生。
从会展旅游企业市场开拓的角度来看,王春雷(2004)提出首先要以特色产品制胜。旅游企业在进行产品组合的时候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结合时代特征和流行时尚,使之成为别具一格的特色产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将产品和服务个性化是旅游企业在会展旅游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其次,选择灵活多变的促销方式和适当的销售渠道。由于会展旅游活动打破了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定律,企业的产品促销和流通方式可以在不同时间和条件下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周彬(2003)则认为要制定有层次、多样化的价格策略。旅游企业参与会展市场的运作,最明显的获利就是可以避开大众旅游市场普遍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转向更新、更有活力的市场。针对会展旅游市场的价格策略,提出旅游企业必须参照会展公司的营销计划和服务接待计划量身定做。
综合上述研究,可见会展旅游企业在市场化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经营观念,优化企业市场营销手段,从产品、价格和销售各种渠道开拓市场。参考文献:
[1] 程雪梅.会展旅游的发展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4).[2] 史本林.会展旅游的系统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5(4).[3] 戚能杰.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2006(1).[4] 傅向阳,姜海涛.浅谈会展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战略[J].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2007(1).[5] 蒋海萍.我国会展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4(8).[6] 王春雷.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7] 周彬.会展旅游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一、会展旅游的效应分析
会展旅游是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和博览会、奖励旅游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会展旅游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是在良好的经济背景下,随着会议、展览的日益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其对会展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被称为“城市的面包”和“触摸世界的窗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会展旅游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效应好.关联带动性强
1998年,美国所接待的国际旅游者中,6%为会展旅游,人数近300万,它们的消费总额达850亿美元以上。根据香港展览业协会所提供的数字表明,I999年展览业为香港带来的收入已经达到10亿美元以上,估计其中仅2亿美元是展览业本身的收入,8亿美元是由展览活动带来的其他行业的收入。国际上会展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在I:4到I:9。由于会展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连带功能,当今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议举办权的竞争日趋激烈。
(二)能提高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知名度
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大大提高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如上海成功地举办99(财富》论坛,使全世界商界人士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里。而APEC会议的召开,使世界首脑人物云集上海,更使上海声名远播,成为世界级的安全会展旅游目的地。这一切又为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埋下了伏笔。位于海南省东部万泉河海口的博鳌,过去是一个在地图上都难找到的小镇,虽然开发商在这里做了近lO年的努力,但小小的博鳌仍然是默默无闻,然而“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大会使其一夜成名。
(三)能促进举办城市设施的全面改善
国际会展旅游对举办城市的要求比较高,必须具备现代化的会展设施、便捷的交通,要有不同档次的住宿、接待服务设施、购物娱乐场所等,从而推动城市设施的全面改善,为城市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能促进举办地文明程度的提高
会展旅游能起到传播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的积极作用。因为作为一种带有明显集合性特征的知识性活动,会展旅游能集中和直观地体现出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这些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一经现代通讯手段与媒介的传播和宣传,便 在社会当中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泛的影响,使新知识、新观念传播开来。进而开拓人们的视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总之,国际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将极大地促进各国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举办地文明程度得以不断提高。
二、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会展旅游是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世纪9O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陷入低谷。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支独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01年我国GDP增长达到7.3%,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为中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
1999年8月I 1日,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主席及执行董事访华,标志着国际会议已开始瞄准中国市场。执行董事汤姆·霍尔顿先生发表了自己对中国会展旅游前景的看法: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国际市场,我们决定从高层次上进人中国会展市场,以协助中国成为世界上新的会议目的地。中国于2001年I 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各行各业的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和经贸往来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来华商务旅游者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 往来更加频繁,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这一切为中国的会展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人数1.37亿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中国的香港也将排名第五,接待游客5930万人次,占世界3.7%的 份额。从出境旅游来看,2020年中国也将成长为世界第四大客源国,出境旅游人数1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2%(世界旅游组织,1996)。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会展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会展旅游又为旅游业提供了新的 增长机会。
三、中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会展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
据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若徽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展和国内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北京在2000年举办的展览拉动了北京相关产业产值增长10亿元。上海2001年举办的展览直接收入18亿元。会展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
“九五”期间我国的展馆面积迅速增长。全国室内展馆面积在“九五”前不足80万平方米,但截止200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内展馆面积成倍增长,场馆面积达到516万平方米。中国会展场馆如上海中德合资建设的新国际博览中心,杭州西湖国际会议中心,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等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功能齐全。这些场馆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会展业的主角。
(三)中国主要会展接待单位已相继加入国际会展组织
加入国际会展组织能使我国会展界迅速、准确掌握和传递国际会展的信息和发展趋势,还可以学习国际各旅游会议局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办会办展的水平。截止到2002年5月,我国有14家单位加入ICCA组织,这意味着中国会展旅 游将均分世界会展市场。
(四)北京、上海、广州等已形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会展旅游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会议、展览场馆、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还要有较好的城市总体环境和国际交往的综合能力。我国的北京作为首都、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后经 济发展迅速的大都市具备了发展国际会展业方面的优势。
(五)我国在国际会展旅游中的地位还比较低
据ICCA统计,每年全世界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ENTERPRISE ECONOMY 2005.5 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达40万次以上,会议总开销逾2800亿美元。中国却未占到应有的市场份额。中国在1998年接待国际会议排名中仅列第34位、在亚太地区列第12位,落后于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韩国、泰国;2000年在接待全球国际会议最多国排名中,中国排第37位,这种现状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
和旅游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
四、中国会展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际管理的会展旅游市场运作机制
我国国内会展旅游的管理机制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征。目前,我国仍保持着国际会议和展览主办单位的资格认定制及立法的政府审批制,许多展会实质上都是政府部门主办的,或者是由相关部门的下属公司操作的。这种审批 制度造成了行业管理的低效率和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日本等国因为发展会展旅游曾颁布了《通过促销和举办国际会议等振兴国际旅游法》,但在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从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角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我国国内办展的法律法规也十分不健全,目前,仅有1995年9月22日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关于出国(境)举办招商和办展等经贸活动的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导致目前我国会展旅游比较混乱。
(三)重展轻会现象严重
在会展旅游的发展中,展览旅游由于一般规模较大,人数众多,短期经济效益明显,因而受到国内普遍关注,而会议旅游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展览旅游的发展需要举办地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良好、商业环境优越、信息辐射迅速等条件。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城市也纷纷把它作为经济的助推器,盲目兴建展馆,致使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四)国际化品牌的会展少
品牌是会展旅游发展的灵魂,也是中国会展旅游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上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如米兰国际博览会、巴黎博览会等。我国除了广交会等会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响外,绝大多数都是国内的、临时性的。国内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如深圳的高交会、珠海的航空展、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国际汽车展等。这些品牌企业或展会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这些民族化的会展品牌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国际性公司或展览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名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五)专业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目的地必须有三个要素:一是综合吸引力;二是会议中心、展览场馆、高星级酒店为代表的硬件建设;三是专业会议组织策划者(PCO)为代表的软件条件。这里第三个要素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会展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就难以改变我国目前在国际会展界的落后地位。
五、中国会展旅游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设立全国性会展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f3~-I-对会展活动的管理机构,这对于指导和审批会展活动的进行是极为不利的。全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无序性急需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指导会展活动的开展。鉴于国外会展旅游的管理是被纳入旅游业的管理机制下,我国也可以考虑在国家旅游局下设置会展司,统一对中国的会展活动进行管理。
(二)会展场馆的建设应具有超前性
就总体而言,中国会展场馆规模偏小、设施落后、功能单
一、低层次重复建设现
象严重,难以满足目前日益发展的会展旅游的需要。在这方面,应吸收国外场馆建设的成功经验,注重场馆规划设计的专业性、智能化、功能的多样性。
(三)全国各旅游地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目标市场,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会展旅游目的地
会展旅游的开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它牵涉到许多经济部门及其他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它的顺利进行。会展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是基础设施发达,市场活跃的地方。就目前国内各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方面因素而言,中国真正能搞展览的城市并不多,除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带外,其他地方条件还不很成熟,要适当控制展览目的地及展馆的建设,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和会展大战的发生。
(四)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在我国会展旅游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和先进的会展管理手段已成为我国会展旅游持续发展的一大症结。我国会展教育严重滞后于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五)饭店业应重视会展旅游市场的开发
饭店业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支柱之一,饭店业利润率的下降,又导致旅游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下滑,这一系列状况在传统旅游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饭店业有必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休闲旅游者代表着饭店业的较大消费群体,但是那些旅行费用可以报销并且经常出差的会议代表才是为饭店业带来最大利润的客源群,他们为饭店带来的好处决不仅仅是填补空房和充当口头宣传员。因此,利润丰厚的会议市场正在变成饭店业越来越重要的争夺激烈的目标市场。
(六)增加促销投入,对中国主要客源市场做有针对性的促销宣传旅游者选择去或不去某个特定的目的地的重要标准是该目的地的形象,即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各种预期的总和。而这种预期是来自于口碑和各种媒体信息。
1,要想成为会展旅游举办地,我们必须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向会展决策者宣传促销。可以采用的宣传促销方式有:在相关的专业杂志上做广告,向会展组织协会策划者邮寄宣传品,邀请主要人员考察旅行和通过互联网展开宣传攻势等。中国上海能申请到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是与我国强大的宣传促销分不开的2.我们还应注重与客源地的旅行商联合促销。我国在澳大利亚的宣传促销是一个很好的范例。2000年1月至8月,澳大利亚旅华人数为18.0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驱使旅行商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宣传中国旅游。中澳之间巨大的商业潜力,越来越多 的公司和协会挑选中国为其会议和奖励旅游的目的地,中国2001年被澳大利亚著名的会奖杂志“The Quorum”的读者评为2001年最受欢迎的奖励旅游目的地。我国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新的会展旅游市场。塞尔维亚世博会对外宣传投入6000万美元,里斯本世博会用于宣传促销的投入高达1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政府的宣传报道和赞助广告商的投入。我们能从这些成功的世博会宣传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_
第四篇: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坚实的栽培基础。食用菌栽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可消化现代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让其变废为宝成为人类的健康美味食品,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下脚料又是种植业、畜牧业的优良肥料与饲料,在现代大农业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一、食用菌发展状况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工厂。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年来,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1982年总产量约15万吨,在掌握选育优良品种、改进制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
(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食用菌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目标,将向以下方面发展:
(一)特色菇业
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引进或开发1—2个适合当地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实施产业化开发,形成从菌种生产、商品菇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和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并组建科技、信息以及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远销组织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规模特色。
(二)生态菇业
无公害种植技术,把保护菇业资源与环境和菇产品的卫生安全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菇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发展生态菇业技术,只有实现无公害种植,才能生产出安全的菇产品,这样,我们的菇产品就更易打入国际市场。
(三)创汇菇业
瞄准国际菇菌产业市场,充分挖掘本地菇菌产品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种植一些创汇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真姬菇、杨树菇、茶薪菇、松毛菇、牛排菇、金福菇以及优质花菇、蘑菇、滑菇、木耳等。四)休闲菇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对菇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用,而且要满足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应将菇产业种植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观赏、盆景等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建立一批环境优美的休闲菇业基地,通过食用菌观光旅游,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了解一些菇业基本知识,欣赏购买新特菇菌,采摘鲜菇菌子实体,体会一下收获的喜悦。与之相关的设施菇业,盆景制作技术,珍稀品种栽培技术和配套相关产品开发技术将得到发展,成为菇产业中的一项新型产业。
(五)保健菇业
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菜肴,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誉称为“山珍”,如洁白肥嫩可口的草菇、味如鸡丝的鸡腿菇、黏滑多胶的木耳、清嫩可口的竹荪、香郁诱人的香菇、肉质细腻的口蘑、鲜美质脆的羊肚菌、水果清香的鸡油菌、鲍鱼海鲜风味的侧耳等,都是享誉古今中外的美味营养食品。但近几年来部分品种发展过快,出现供大于求,深精加工没有跟上的现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类的菇产品情有独钟,把食用菌所具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糖成分等渗透到各种糖果中,或把食用菌直接制成风味食品,使消费者在食用这些产品时,一方面获得美味享受,一方面又获得食用菌提供的营养和免疫保健功能。如木耳糖、灵芝糖、平菇花生糖、香菇软糖、猴头牛皮糖、奶耳蛋白糖及香菇松、香菇笋豆、金针菇干、油浸金针菇、蜜银耳、桔瓣银耳、冰糖樱桃银耳、银耳果冻、咸辣菇条、菇类豆酱等。另外,食用菌还有经过精加工的口服型和外用型的美容制品以及灵芝胶囊、菇菌片、密环菌片、云芝多糖片、健肝片、舒筋散、云芝肝肽等产品。总之,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第五篇:兰州发展会展旅游之我见
《兰州发展会展旅游之我见》
【摘要】会展旅游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因其具有的社会经济效应,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文章从兰州发展会展旅游的可行性出发,综合考察了兰州发展会展旅游的机遇,条件以及面临的不利因素,然后提出发展兰州会展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兰州
会展旅游 旅游产品
一,兰州市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
(一)兰州市甘肃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是我国西北的商贸。物流网络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位于中国陆域板块的几何中心,在西北处于‘坐中联四’的独特为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兰州市已经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一是交通便利。陇海,兰新等4条铁路交汇于此,是西北铁路交通枢纽和欧亚大陆桥的联结点;312,310等五条国道,兰临,兰白等7条高速公路,西兰,兰新等25条公路干线通往全省各地及邻近省区,兰州机场39条航线可直达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及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二是通讯发达。京呼银兰。兰西拉,西兰乌,兰成4条光缆在此地汇聚,电信通讯,电视差转及移动电话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三是商贸服务体系完善。
(二)会展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兰州市大型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三)兰州市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冲,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和大自然为兰州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全市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白云寺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南湖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兰州是驰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夏秋季节更具有避暑和品瓜果的旅游特色。
(四)兰洽会全称“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的投资贸易洽谈会之一,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大型展会。会议每年一届,自1993年举办以来,兰洽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18届。十几年来,兰洽会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在专业化、多元化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展会规模和水平每届都有新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兰洽会的品牌形象已经确立,成为甘肃,兰州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甘肃规格最高、成就最大的经贸盛会,兰洽会促进了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兰州市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我市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现有的旅游产品零星散落,尚未形成合理的产品体系和空间格局,缺乏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品牌产品。现有休闲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同时,由于资源整合开发的力度不够,经营范畴狭隘。目前我市市郊乡村休闲旅游主要还只是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茶园”乡村旅游范畴,缺乏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如:对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特有风俗文化和兰州历史文化的挖掘深度广度不够。休闲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二)是经营理念落后,配套不齐、整合不力,网络建设不利。而面向日渐增长的休闲度假市场,我市及所属县区所提供的休闲度假产品,无论规模和档次,都很难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如,部分景点道路条件差、接待设施规模小、旅游景点基础建设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壮大。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休闲旅游业特别是各风景区内,由不同的管理机构和企业集团进行多头管理,会带来旅游开发和管理上的混乱和矛盾,制约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进行旅游宏观规划、开发、管理和规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管理办法在重要的营销和吸引投资方面也缺乏灵活性和行动力。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需求较大的产业。目前兰州市的旅游投资,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社会投资,投资份额总体偏少,使得一流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一流的产品。我市休闲旅游民营资本有一定基础,投资也较为活跃,是我市休闲旅游发展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同时因为旅游投资政策上的限制,造成了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门槛过高,影响了民间旅游投资热情。这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的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水准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地制约了依托旅游景区发展休闲旅游模式。
三,兰州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是把休闲旅游事业的发展放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盘规划之中,把休闲旅游业确立为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产业来大力扶持、作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
(二)是组成市级发展休闲旅游业领导班子,研究制定发展休闲旅游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发展目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全区休闲旅游工作上新台阶。
(三)是充分利用青藏文化、西部地理旅游、我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强化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四)是建议加大多种综合性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形成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多样化的格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和宣传。大力引导企业和经济能人、民间艺人和外企参与开发、经营,做到多渠道融资和吸引各方人才参与的局面。
(五)是建议以旅行社、宾馆、餐厅、农家乐、旅游景点、旅游协会及相关行业为基础,充分开展网络化建设,要共同发展,不能单打独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