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超常规战略
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超常规战略
西双版纳州生物产业办 薛红忠
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从宏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实力提升,从而壮大国民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国本经济。从微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解决辖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又是发展民生经济。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这个既关乎本国经济,又关乎民生经济的县域经济,其发展战略客观上不得不面临超常规发展战略。在当前区域竞争几近白热化的背景下,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实质上是选择亦步亦趋的跟进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将会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我们只有选择超常规的发展战略,才可能给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带来前景和希望。我们在选择和实施超常规发展时,应当明确以下几个战略思路:
一、“拿来主义”的战略思路
“拿来主义”就是对外开放。这是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首要思路。众所周知,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最大劣势是资本匮乏。由于资本匮乏,使得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无法结合成现实生产力。因此,要使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结合成现实生产力,并推动其快速发展,就必须首先着力解决好资本的来源问题。解决资本来源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获得资本,另一种是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获得资本。前一种是小农经济思维支配下获得资本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资本获得的规模小、速度慢。依靠这种方式来解决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其目的是无法达到的;后一种则是市场经济思想指导下获得资本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只要能够创造出适宜的条件,资本就会受利益的引导,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将沉睡的自然资源和劳动魔术般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其他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已证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
二、“创造优势”的战略思路
优势就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具体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等。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把优势仅仅看作是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实际上,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是优势,现实没有的,通过主观努力创造出来的有利条件也是优势。这后一点,对于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同样至关重要。那么,缺乏既有优势的不发达地区,如何能够创造出优势?
首先要辨证地认知优势。在一种情况下是优势,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劣势。比如,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靠近”是一种优势。但这种“靠近”可能会阻挡其成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靠近”又是一种劣势。而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远离”是一种劣势。但这种“远离”可能会促成其作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远离”又包含有优势。优势与劣势的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必须用辨证的视野,来选择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
常规发展的道路。在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靠近”的优势,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资本梯度转移的规律,一开始就直接从推进工业化切入,用工业化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则可以充分发挥“远离”的优势,从创建商贸集散地入手,进而推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如果不是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可能在始终找不到最佳切入点的情况下,一再丧失发展的机遇。
三、“重点突破”的战略思路
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不仅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还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产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突破原有的停滞状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跃迁,就必须按照“重点突破”的思路分阶段开展工作。
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计通过实施“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来尽可能多地引进资本和项目,而无需过多地考虑单个资本和项目的规模大小。大量的招商引资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的条件。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结果必然会延缓不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的形成。不能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无从谈起,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有些同志认为,不发达地区缺乏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正好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这是一种缺乏经济工作操作实践的看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大都需要一定的产业平台,需要相关的产业与之相配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没有这些条件,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就如同在无水的沙漠里种植莲藕一样,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创造引进高技术含量资本和项目所需要的条件,就必须尽快不分大小、从无到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综上所述,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要想成功地选择和实施超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应当认真落实好“拿来主义”、“创造优势”、“重点突破”这三大战略思路。尽管落实的过程会有许多困难,但却是我们最终摆脱当前及未来发展困境的现实选择。
第二篇:关于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思考
作者:朱丽萌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强调,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区位条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可忽略,它能加速或延缓县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的存在状态及其变化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影响;发展基础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这些基本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成反比关系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些基本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商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技术替代能力越来越强,资本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县域的区位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基础等基本要素,已经不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重视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等高等要素,才是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我省的县域经济需要挖掘或者创造核心竞争力,需要积极参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发挥本地优势,挖掘或者创造核心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不在于“今天已有什么”,而在于“明天会有什么”,“明天会有什么”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县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不是源自区域,它最早来自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就是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从区域的视角来看,区域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使整个区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在一定的自然历史基础上经过演变而逐步形成的超越其他区域的能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区域很难通过模仿在短期内获得这种能力。县域经济要壮大,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依靠这种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以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是县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立足点。
从全国来看,凡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的县(市),都是与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挖掘分不开的,都创造出了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相继出现了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比如,在江苏出现的以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苏南模式”;在浙江出现的以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温州模式”、以兴办专业市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义乌模式”;在广东出现的以中外合资为发展起点,以出口加工为主导的“珠江模式”;在福建出现的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外向型特征为主的“晋江模式”,等等。这些经典模式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地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县(市)的经验总结。这些县(市)的发展之所以成功,归结到一点,无不是凭借各自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的强势,进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齐头并进。当然,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几乎每种模式在经历了辉煌以后,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发展的弊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市场、企业、产业等各种要素的推动,经典模式正在悄然发展演变,如过去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已经演变为“新苏南模式”、“新温州模式”和“新珠江模式”,以使其继续保持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县域经济只把注意力放在目前看起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项目上是不够的,要更加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不断使县域经济具备超越其他地区的独特能力,县域经济才能呈现出又好又快发
展的势头。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既可以依托地方文化特色,又可以依托地方资源特色,也可以依托产业特点或企业实力等。关键是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不断创造出具有地方文化和特色的,可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产品或项目。而这些产品或项目既可以是文化领域的,也可以是经济领域的。正如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创始人平松守彦关于“品”的阐述,任何地方都有可以挖掘的“品”,甚至一首民谣也可以成为具有本地区标志性的产品或项目。我省的县(市)经济社会基础、自然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如能各自寻找到自身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创造出核心竞争力,县域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发展将成为现实。积极参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从中分享由此带来的“红利”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节点,仅凭“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参与区域合作与分工,才能从中分享由此带来的“红利”。县域是一个稳定、完整的基础地域单元,构成了我国的基层政治、经济和生态实体。县域经济则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是我国经济中处于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划型经济。从全国来看,县域经济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其竞争力明显不足,而且很难与城市经济抗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县域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参与城市经济的合作及与周边县(市)的协调,通过组团式的发展和壮大来促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城乡之间、县与县之间相互协调、互相包容、借助外力、弥补不足、共同发展才是明智之举。我国发达的县域经济绝大多数是依靠与城市经济的合作、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共同创造了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奇迹,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内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就是很好的例证。只有参与合作与分工,才有机会
创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县域才能在区域分工中分享比较优势带来的丰厚利益。
首先,县域经济可以从科技合作、产业分工与协作、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与外界展开广泛交流入手,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避免恶性竞争,主动消除妨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降低生产要素流动和交易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投资洽谈、产权交易等合作平台,鼓励企业通过相互投资、兼并重组、缔结联盟等方式,实现区域产业重构。
其次,县域经济可以利用市场的力量配置资源,使通过市场形成的分工成为“主旋律”,以此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县域经济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禀赋特征,合理确定其在更高区域层次上的地位,通过功能合理定位促进分工的形成,在较高层次上实现与外界对接互补、协同发展。
再次,县域经济可以依托大中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积极融入大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群、城市带的孕育与崛起之中,使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形成以价值链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比如,争取与城市经济形成类似于总部加基地的方式,借助城市群或城市带崛起的力量参与地域分工,成为国际区域经济竞争网络格局中的一个真正节点,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等。
最后,县域经济可以依托各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区或试验区,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参与经济区或试验区的合作。从全国来看,目前无论是沿海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大量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区域规划各具特色,是站在全球和全国的高度对我国不同区域进行的功能定位,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各地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县域经济参与其建设与发展,既是区域功能定位的使然,也是县域经济借助国家经济区或试验区实现腾飞的必然选择。我省各县(市)尤其要牢牢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目标。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低端。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第二产业低端化、第三产业低级化的特征也难以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招工难、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正在日益影响县域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唯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产业层次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内涵式发展。
首先,县域经济应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把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我省已经把培育新兴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市)应创造条件,依托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引内联,围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在部分具备条件的领域取得突破,以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其次,县域经济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的有利时机,及早做出规划,通过改善金融、物流等配套条件,完善产业配套服务,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第三,县域经济应采用先进的、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使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并支持本地原有优势产业延伸
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第四,县域经济应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全民创业、满足消费需求等多种途径,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化,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传统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明显增多,县域经济服务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工业化、城镇化等又将推动现代物流、投融资等新型业务的不断涌现。县域经济应充分抓住这些有利时机,进一步细分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多元化发展。
最后,县域经济应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缓解县域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紧紧围绕科技进步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这个核心,选准产业领域,确定发展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组织科技力量进入县域经济主战场,形成科技兴农、兴企、兴县的强大动力,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发展中的我国经济
第三课 发展中的我国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掌握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重点与难点:公有制经济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视频教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具体说来,这是由于: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
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充分的经济手段引导个体经济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支配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总量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的手段,而是用以不断发展生产,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它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又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能简单地从数量和比重上衡量,而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质“的优势上,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经济规模,资产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C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应当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3.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性:
A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
B大力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支配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
1).原因:
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的需要。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决策的分散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可以与公有制经济形成一种竞争态势,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外资经济的进入,可以为探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发展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提供空间和机会。第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很多困难和矛盾,其中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难题。因此,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非公所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及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2.)作用:
第一,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经占GDP的1/3。
第二,它们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它们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到2001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已达38。5%,2000年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28%。
第四,它们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到2001年底,城镇非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达4329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9。3%。
第五,它们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此外,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2)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第一,努力促进公的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化在大生产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第二,大力推进它们在更广泛的领域公平竞争
第三,积极推动它们在实现形式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并不与其他分配方式根本对立,而是可以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
2.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3.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说生产要素要创造价值。
第四篇:发展中的丹东经济
关于丹东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我们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诗如画的丹东在祖国的东方让世人瞩目。而我的家乡就是这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
正在建设中的丹东是中国东北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有过很多的美誉——丝绸城,汽车城,电子城,轻工业城等等,有一些叫得很响的工业产品,如黄海牌大客车,奔驰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千万条公路上。在这里,我将逐一介绍我的家乡丹东的工业风采,服务完备的第三产业,以及生机无限的农林牧渔畜业的发展和丹东农业经济所独具的特色。
一.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
在近年的改革调整中,丹东的工业已形成新的产业结构雏形。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两个支柱产业的竞争能力逐渐提高;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两个传统产业在改革、重组中蓄势待发;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两个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此外,丹东的电力建设及输变电设备生产、专用设备生产、仪器仪表生产近年发展迅猛,此前已成为丹东工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丹东汽车制造厂制造的“黄海大客”不但享誉全国,直销海外,而且由于“黄海大客”自身的需要以及“黄海大客”的影响,带动起周边一个相关的庞大产业。与之配套的厂家相继出现,一批有潜力的人才借助丹东汽车业的影响,瞅准机遇,又开辟出新的汽车零部件的工厂。丹东的汽车零部件厂家在全国汽车行业中的影响几乎不小于汽车制造业,其中最有名的是曙光车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上市公司,它是中国轻型的车桥的龙头老大,全国小型汽车厂一半以上的厂家,特别是具有较大规模的汽车集团,都使用该公司的产品。还有县级市凤城市生产的增压器、半轴等,长春一汽集团许多外购的零部件都出自这里,而凤城市也正努力在朝着汽车零部件城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丹东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大中型客车为主体,以底盘类、曲轴类、增压器等汽车零部件为支撑的汽车工业发展格局。目前,丹东的各种车桥产品占据全国车桥市场的首位,而黄海客车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丹东还有许多国内知名的优秀企业,例如,东方测控有限公司曾承担了国家诸多工业计划的研制工作,为丹东经济乃至全国的经济都做着越来大的贡献。
二.极具特色的农业生产
丹东是块宝地,既有省重点产量区,又有木材储量丰富的林区:既有广阔无垠的渔
业作业区,又有饲草茂盛的畜牧业生产区。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物产的多样性,形成了很多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构建具有丹东特色的区域农业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丹东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省内居先进地位,现已初步形成了滨海平原的优质稻米,在凤城、宽甸两个县级市山区的林业,中部丘陵地带的板栗,鸭绿江、大洋河沿岸和城郊的果蔬,沿海沿江的水产养殖和凤城、宽甸山区为主的畜牧等六条特色农业生产带,此外,东港作为丹东的附属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粮县之一,晚粳稻种植面积达70余万亩,年产优质商品稻米20万吨,畅销北京,上海等各大都市,并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这一切,都初现了丹东农业的产业优势。
丹东还是辽宁省重要淡水鱼生产基地。全市淡水总面积168万亩,其中有大型水库5座,25万亩:中小水库42座,近6万亩;池塘,泡沼4.3万亩。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东港市为主的池塘养殖、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主的大水面增值、网箱养殖等三大淡水渔业基地。
三.朝阳似火的第三产业
丹东不仅是一座文明遐迩的旅游名城,是一座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还是另人羡慕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人居佳地。在工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切现代化城市该有的丹东都有了,在有些方面在我国的城市群中还是独占鳌头的。丹东作为旅游城市、港口城市,边境城市,服务完备的第三产业又是诸多城市不可比拟的。
随着丹东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购物专卖店越来越多,旅游购物已成为丹东旅游的重要活动之一。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商业企业2000多家,有集贸市场170处,其中城市区49处,有商业网点9000多个,主要景区都有专门的购物场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丹东知名度在国内外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走进丹东,乐购超市、家世界超市、肯德基专卖店等纷纷落户。作为一座国家级旅游名城,丹东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加快物流中心和商贸重镇建设。未来目标是成为东北部乃至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北亚的物流、资金流中心。
由于物产丰富,丹东的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在省内首屈一指。满族饮食系列,朝鲜族饮食系列,回族饮食系列等别具一格。各种地方风味小吃,独具特色,深受游客青睐。由此,再加上一批高档次的游乐城,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等等娱乐服务设施,丹东的吃、住、行、游、购、娱、不仅完善地具备了旅游的六要素,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丹东人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丹东城市的文化品位。
位于东北亚枢纽中心的丹东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呈
现在世人面前。如今,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政策的陆续启动,丹东港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加快港口建设步伐,最近,丹东市委市政府不但在大力发展其他的支柱产业,而且,就在目前又提出“依托港口优势,发展港口经济”的政策,决心更进一步挖掘丹东经济的潜力,大力发展丹东经济,以造福全市人民。
第五篇:发展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地委、行署“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我区“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2004年与5年前的1999年相比,产值由2.6亿元增加到20.7亿元,增长8倍;增加值由1.7亿元增加到15.1亿元,增长9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7提
高到27.3,同比提高23.6个百分点;税金由2.265万元,增加到6.646万元,增长3倍,占区总税收的35,占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的58;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近9万人,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连续多年名列前茅。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业日趋活跃,民间投资幅度增加。
“十五”期间,全区非公有制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入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130多个,总投资额高达7.6亿元,仅2005年投资数额就高达1.8亿元,如筑安集团新建绿岛大市场等项目投资数额就高达1,300万元、大山科工贸有限公司新建大豆食品加工企业,今年累计投入达2,000多万元。
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增长加快,出口贸易呈直线上升趋势。“十五”前夕,非公有制经济出口不足50万美元。今年仅前9个月,非公有制企业出口额就高达430万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90以上,仅松岭一木雪条棒厂今年出口创汇额就高达120万美元,年末可突破150万美元,兴安木业有限公司出口创汇65万美元,漠河宜加木业公司出口创汇55万美元。
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质量管理意识明显提高。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联姻”之路,几年来我区非公有制企业与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中医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研发高科技产品达28项,其中:获得国家专利产品6项,8项填补国家和省空白,仅今年就与哈尔滨商业大学联合开发了12个品种的保健类食品,如:大山科工贸引进商业大学大豆多肽9项功能食品、富林公司与商业大学联合开发了珍宝软胶囊、兴安有机食品公司与商业大学联合开发的黑尔软胶囊等产品,均为国内领先科技开发产品。今年我区与省内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创办了3个非公有制企业科研机构,如:塔河的食用菌科研所、北药科研所、绿源蜂业有限公司创办的绿色食品科研所。目前均已投入科研生产过程中。加大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目前我区非公有制企业经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已达19户,尤其是筑安集团已通过“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52户。
非公有制企业招商引资效果显著,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按地委提出的“全党抓经济,全民搞招商”的战略部署,制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招商引资实施办法》,今年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共引进资金达3.1亿元,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林区,引进我省木材精深加工企业盛兴集团,引资额达1亿多元。加区非公有制经济总引资额也超过1亿元。今年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省组织的各类经贸洽谈会。如: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在哈洽会上充分展示了新开发的产品,还签定了5.1亿元的招商引资合同和产品订单;我区在牡丹江“全国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暨对俄贸易洽谈会”上,组织呼玛县与俄罗斯签定了6,000万元的赴俄种植蔬菜合同;齐齐哈尔绿博会上我区非公有制企业绿色食品独占鳌头,为我区绿色产品销售增添了光彩;广州全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我区非公有制企业产品以其品种全、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名列全省榜首。几年来,在各类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上,我区的产品不仅赢得了广大客户,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素质不断提高,引进人才渠道不断拓宽、各类培训踊跃参加。在引进人才方面引起了非公有制企业的高度重视,今年有华洋集团等10余户企业参加了全省网上人才招聘活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还组织绿源蜂业等6户企业参加了省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在哈尔滨举办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我区与360多名大学生签定了合同,实现履约率达10%。积极参加了省中小企业局举办的中央党校、青岛海尔现代企业管理培训班、全省银河培训班,仅今年以来参加省以上非公有制经济高层研讨班人数就达56人,因此使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和优化。优化了法制环境,取消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不平等待遇,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意见,正在修改我区扶持非公有制发展的实施细则;优化了政务环境,提高了服务效率,简化了办事程序,地县两级主管部门分别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制度,还设立了企业投诉热线电话,加大了监督力度;优化了政策环境,各项专项资金打破了所有制界限,如: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以及科技开发、经贸委的改扩建项目等政策
性资金投入,重点转向非公有制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党政领导积极扶持突出了重要位置。今年地委重新调整了我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行署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将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区还实行了地县两级领导包扶非公有制企业制度,目前我区地级领导干部对26户非公有制企
业实施了包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尽管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企业规模小,经济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企业融资难,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等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谋发展、优化环境促发展、依托科技快发展、提高素质保发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精神,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实现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