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浅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本文简略概述了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分析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从提高硬件建设、强化培训宣传、加强制度约束、拓展活动形式、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全员参与、创新安全理念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安全文化意义建设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企业逐步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由此涉及的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安全文化?下面我就简要地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概述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安全文化的内涵在不断的优化,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内涵。我认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安全行为规范,是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尊重员工生命、实现员工价值的文化,是最终得到企业每个员工自觉接受、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共同安全价值观。
企业安全文化一般分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首先是表层文化,即物态的安全文化。包括生产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现场的本质安全化以及各种安全技术和科研成果;其次是中介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安全工作规程、安全规章制度、运行规程,以营造一种强制力,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危险动作给予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第三是深层次的文化,即观念文化。它包括了安全方针、安全目标、安全理念及对员工行为的安全引导,培育“三不伤害”观念,强化“我要安全”意识。这三个层次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精神层是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安全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资载体。
在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高科技的运用在给企业带来效益、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环境污染,给企业和员工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新观念。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奠定了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看,他们为了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也把企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想安全文化建设上倾斜;作为企业主体的员工,需求早巳超越了解决温饱的时代,他们对获得尊重、实现价值、自身发展及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非常重视,他们需要企业提供更加宽松、舒适、安全的软硬件工作环境,而现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培养、留住人才,是关系到企业盛衰存亡的大事。为确保安全生产,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但企业安全
文化作为一项新的安全管理方法,目前,由于没有系统配套的理论作支撑、典型成功的经验也很少,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进而直接影响了企业安全文化的进一步建设。若想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我们应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找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2.1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的高效健康发展也包含了人的素质的提高,要保证企业高效健康发展必须从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出发,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依法治企、以德治企的管理思想,不断创新安全管理与教育形式,注重培养职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品德、修养,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和企业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安全思想作风和安全价值观。这既为员工健康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又相应地提高了员工的素质。
2.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安全管理由经验型、事后性的传统管理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安全管理转变,是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转变中,没有先进的安全文化做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这种新型的管理形式能将安全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上来,转移到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上来,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树立职工新风尚,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企业新形象。
2.3 创造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安全文明生产是最为可靠的保障,而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将安全教育摆在一个较高的位置,牢固树立安全出效益,安全本身就是效益的理念。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间接的投资,是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和持续地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的必要条件。简言之,安全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
2.4实现管理规范化
企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可分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类。其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管理者的态度。如果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不安全行为上,而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必然导致事故发生。但安全管理人员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监督每一位作业人员遵章守纪,这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而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
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从而使职工从被动执行管理制度转变为自觉地按章操作,进而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提高管理绩效,实现管理规范化。
2.5 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文支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特的“现象”,不仅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指导着每一位员工的心路历程和行为方式,而且对企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巨大的能动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要制定一个个战略目标,而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通常内含着企业生产管理所必需的理想、目标、方式途径、精神动力和员工认同等要素。由于企业的生产运行离不开一定的人文基石的铺垫和支撑,而这种人文“支撑”需要借助企业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并去逐步强化员工对企业理想的心理体验,更加坚定实现理想的态度。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提供安全的硬件环境
人们在进行工业生产时,不停地同自然环境和机械设备打交道,一个企业是否安全,首先表现在生产现场,现场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要搞好现场文明生产、工程质量标准化工作,保证作业环境整洁、安全,使职工干标准活、正规活、放心活。这就要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不断采用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向技术创新要安全。总之,加强现场管理,搞好环境建设,确保机器设备安全运行,可以为文明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
3.2 加强培训宣传,营造“安全文化环境”
安全思想教育要面向全体员工,不断进行引导、教育、宣传,唤醒人们对安全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觉悟和安全文化水平,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企业各部门应紧紧围绕“安全就是品牌、安全就是保障、安全就是责任、安全就是效益”的主题,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栏等舆论工具,建设安全文化长廊、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园地,积极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故事演讲赛、技术比武、劳动竞赛,邀请同行或专家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实行安全事故经验分享等,多开展一些形式新颖、寓教于乐、职工参与面广的培训宣传活动,优化环境和浓厚氛围。
2.3 拓展活动形式,强化安全文化行为建设
枯燥的、单调的教育会导致麻木或者厌烦,而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会增强教育效果。因此,拓展活动形式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点。比如,开展安全竞赛、危急事故演练活动;对违规事件召开现场会;张贴安全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举办安全论文研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事故安全展览;建立光荣台、违章人员曝光台;评选最佳班组、先进个人。总之,要拓展活动形式,努力让员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感官体验领会安全文化,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境界。
3.4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安全文化制度建设
人行为的养成,既要靠教育,也要靠约束。约束就必须有标准,有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健全安全管理法规机制,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其次是要在管理上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各个部门要认真贯彻和执行QHSE体系,建立一套层层检查、鉴定、整改的预防体系,企业成立安全检查鉴定委员会,对重点装置进行定期检查,并对隐患项目进行鉴定,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奖罚切合实际、注重实效,使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提高安全文化的持久性。
3.5 深化理论研究,形成全新的安全文化理念
目前,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没有建立较完整的企业安全文化理论体系。因此,必须发动广大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工作者,深入开展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研究。这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新举措,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要树立安全就是企业最大效益的观念,只有实现安全才能确保企业稳定的生产秩序;最后是要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观念。
3.6突出“以人为本”,抓好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方法,因而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提倡以人为本。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员工是最积极的因素,他们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要在管理中发挥员工的作用,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尽力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能够使安全工作从被动变成主动,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质量。
3.7 实现全员参与,共同致力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培训等各项工作,只有职工广泛参与,各级组织齐抓共管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抓实抓好,这就需要领导重视,企业各层次人员要学习和掌握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提高认识水平,并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力求实效的方针,使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一致的认识。三者合为一体,相互制约和监督,全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要把安全文化从理论上、实践上真正成为广大企业员工自觉接受的一种观念,成为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灵魂和内在动力,惟有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能不断推进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意义和途径
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意义和途径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完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日常管理和工作执行的贯彻落实。就我们朝阳烟草而言,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固本强基,追求管理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企业内部管理的要义在于内部管理的制度化,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
实行制度化管理对于现代企业意义十分重大。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以及规范性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等因素较其他企业成功。而且是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优化过程中,循环性升级式地提高规范性管理制度的实施质量,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也就是说,在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或在某一段时间成功的企业,其内部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的总合一定也是具有较强的优势。企业之间如果在某一方面存在差距,一定是与此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其所含规范、规则等的总体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之间如果在同一产品、市场领域里的竞争存在优、劣势之分,一定是企业之间在整体企业管理制度及其规范、规则因素的总体表现方式、表现效果存在差距。谋求生存、希望形成与保有竞争优
势、追求成功的企业家及企业管理工作者有必要充分认识并合理运用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创新性的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来保证与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规范性地实施,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制度化管理不仅对于企业当前效益和社会形象起到积极作用,还对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企业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性。
1、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
2、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大多情况下,规则=规范+程序。从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讲,企业管理制度主要由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的编制形成过程、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
3、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
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二、企业管理制度要实现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导致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动态变化时的因素一般有三种情况:
1、企业经营环境、经营范围、全员素质等是要经常发生变化的,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会引发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岗位及其员工队伍、技能的变化,继而会导致使用、执行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中规范、规则的主体发生变化,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必然须因执行主题的变化而相应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2、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的变化,生产流程、操作程序相关的岗位及其员工的技能必然要随之变化,与之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等
因素必然须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3、因为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原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当原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成为限制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的主要要素时,就有必要重塑企业机制,改进原有企业管理制度中不适应的规范、规则、程序。
三、企业管理制度化建设要遵循的原则。
一是,严密性原则。理想的制度应当在出台前后可能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与因素,措词严密,无懈可击;二是,可行性原则。即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脱离实际,只图书面上的科学、完整,在实际中无法贯彻落实,到头来反而成为负担;三是,无偏袒原则。管理制度一经公布,就对企业组织内部任何人都具有约束力,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四是时效性原则。任何奖惩制度都应讲求时效,特别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在通常情况下,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就会模糊正确与错误的界限,随之出现接二连三的效仿者,以致法不责众,骑虎难下。
四、关于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须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已成共识。只是人们对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关于激励机制问题。说到激励机制相当部分员工首先想到的是工薪、福利待遇或是职务的提升,其实这只是激励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激励说透了也就是三层东西:一是给做
事的人充分的权力;二是给做事的人提供成就感满足的机会;三是给有功者提供必要的物质满足。激励机制可以概括为薪资激励、股权分配激励和企业文化激励三个方面,而企业文化激励又可以概括为理念共鸣激励、企业目标激励、企业形象激励、发展前景激励;作为机会激励和文化氛围激励六项。也许这样对激励机制的理解还不够,但对完善激励机制也许能成为启发。
关于报酬,我认为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应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定位和企业发展状况以及有利于企业经营者稳定三个因素。第一,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必须有体现企业经营市场价值的起码基本薪金,这与企业的盈亏没有必然联系,这是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所决定的。第二,企业经营者的报酬还取决于企业发展状况即对企业的贡献。企业发展状况除了利润外还要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包括制定科学可操作性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第三,企业经营者的稳定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经营者走马灯式的轮换,企业的发展无从谈起,这是确定企业经营者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
其次是约束机制问题。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应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约束,即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以及社会专业机构如审计、监管。二是来自内部约束,我们烟草实行内管。只有将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员工才会真正关注经营者的行为,企业经营者也才能真正正视员工的建议与
要求。三是经营者自我约束。要让企业经营者感到在经营者位臵上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其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
实现企业制度化管理需要一个过程,不仅取决于员工的自身素质和认识水平,还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企业决策者的前瞻眼光和领导力度。只有企业全员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
李玉昌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浅析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与意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析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与意义
浅析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与意义
【摘要】如何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关键词】产品成本;途径;意义
工业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创造着巨大的财富。加强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多创税收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对降低产品成本的意义和途径作以探讨。产品成本的概述
1.1 产品成本的含义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如材料耗费、工资支出、折旧费用等)。
1.2 产品成本的内容
按产品成本的内容可将产品成本分为狭义成本和广义成本。
1.2.1 狭义成本包含的内容
(1)直接材料。是指用来构成产品主要部分的成本。直接材料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2)直接工资。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直接加工时期变成产成品所用人工的工资。直接工资包括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3)其他直接支出。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职工福利费等支出。
(4)制造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能归入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的各种费用。制造费用包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生产用厂房及设备折旧费、运输费、修理费、保险费、劳动保护费、机器的物料消耗费、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以及其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间接生产费用。
1.2.2 广义成本包含的内容
广义成本除了包含狭义成本的内容以外,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质量成本。是指报废的半成品、产成品所耗费的成本和变卖收入的差额。
(2)延期交货成本。是指由于迟于规定的交货期交货而多发生的直接工资、其他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以及因此引起购货方提出的索赔和违约金,还包括由于延期带来的订单减少引起的无形损失。
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
2.1努力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材料采购成本是指企业在供应过程中为采购材料而支出的各种费用,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必须从控制材料买价和采购费用开始。
2.2精减管理人员,降低费用支出
生产单位组织和管理生产的人员普遍过多。如某企业动力车间共有200人,一线工人占60%,其余都是管理人员。由于管理人员多,工资费用支出就多,这样就势必影响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所以精减管理人员降低费用支出是十分重要的。
2.3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减少低值易耗品消耗
生产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工人,加工产品耗费的低值易耗品少,所以要想大幅度节约工具的费用,就要不断地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竞赛,调动职工钻研技术的积极性。
2.4控制生产损失的发生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一些损失,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对于大部分损失是列入产品成本的。因而,不断地减少生产损失也可以降低产品成本。
2.5开展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管理
作业成本计算,是把成本更精确地分配到成本对象(即产品、服务和顾客)的程序,其首要目的是提高盈利能力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成本管理,是利用作业成本信息使销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合理化,认清改变作业与工序以提高生产力的机会在哪里。作业管理,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把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非成本问题管理结合起来,包括生产周期、产品质量、交货及时性和顾客满意度等,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2.6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的设计
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利用价值工程等方法提高产品的功能成本比率。创新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如效益的源泉。科技进步使先进内设备、工艺及材料应用于生产领域,依靠技术创新,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降成本、增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生产出竞争力强并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提高了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人力、能源及原材料消耗,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降低企业成本的经济意义
企业生产经营追求的根本目标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怎样才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较少的耗费获得更好的收益呢?加强成本管理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价值分析、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为内容的科学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的成本管理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效益保值增值,加快国家经济建设速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1降低企业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代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最大利润,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在运营中应重视成本管理,建立成本管理战略,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成本控制措施得当,企业利润就有可能成倍增加。利润上去了,企业就能大刀阔斧地利用资金进行再生产、再投资,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系统。在员工福利方面,利润的增加也会使员工的福利待遇提高,从而有效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3.2降低企业成本可以节约资源并增加收入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对现有资源没能充分利用、资源浪费较严重的现象。企业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成本控制目标管理,准确测算生产加工定额,使物料消耗控制在定额以内,从而降低企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成本,同时把剩余材料资源经过加工销售,增加企业收入。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还遏制了资源的浪费。
3.3降低企业成本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
成本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成本水平较高的企业,将会因为成本的原因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因此,降低成本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也被多数企业用作击败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瑛.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6
[2]童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3
[3]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蒋德明.浅谈降低工程成本的途径[J].会计之友,2008
[5]江希和.成本会计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谈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要求和途径
1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要求
1.1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撑,需要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创新行动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奢谈技术创新就好比是盖空中楼阁。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克服一切困难,勇于解决任何复杂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科技成果;要求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掌握各种新的知识;创新还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技术创新才能脚踏实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主动行为。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的创新者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它包括企业的研发人员、企业家、一般管理者、技术人员等。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意识、管理素质和组织才能的一种综合表现,本质是一种锐意进取、勇于挑战的创业冲动。
1.3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构思的形成、开发设计、中间试验直至生产管理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它要求企业必须按技术创新的目标建立快捷、高效、既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又能实现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及最佳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的管理方式。所以,创新的机制和管理是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1.4开展技术创新,要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我们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上主要以应用为主,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方式,共同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节约技术创新的成本。
另外,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谨防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脱节。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资源,防止不切实际的“变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收入。
2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
2.1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创新意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位员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明天的饭碗”,形成人人关心科技进步的氛围。
2.2面向市场,结合实际开展技术创新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主要应该在施工技术集成化等方面进行努力。应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引进先进技术,为把我公司建成综合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而奋斗。
2.3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使用中,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到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并通过科技研究和攻关,锻炼科技队伍。给科技人员在生活、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制订有关职称晋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加强现代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途径(定稿)
加强现代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加紧培养大批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公司党支部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以创新型技术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统筹兼顾,狠抓落实,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一、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384页)。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努力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这对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培养好一个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或复合化的通才,就可以带动一个人才群体。
目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众多的人才队伍是构建
现代化企业的当务之急。总的来说,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还刚刚起步,从公司现有的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能力素质与现实需要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必须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切实把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摆上日程,大力培养使用人才,切实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企业发展上来。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高起点、树立新观念和构建大格局
始终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起点。在人才队伍建设谋划规划、宏观指导上,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企业实际,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要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因素统筹起来,通盘考虑,注意抓住重点和急需人才工作,带动和促进整个队伍的壮大与发展。要长远规划、综合安排,根据长远需要与眼前需要、总体目标与阶段要求,对人才队伍怎么建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有什么要求,都应考虑得很周密、计划得很具体,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牢固树立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观念。要树立人才队伍是和谐企业建设主力军的观念,把人才队伍的培养作为一项战略
任务来抓,以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树立超前培养的观念,制定人才培养选拔的目标、任务,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舍得在培养人才上出思路,下力气。要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切实把培养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统一起来,想方设法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搭梯子、铺路子,使人才在公司里能才尽其用。要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和谐企业、学习型、现代化企业建设的总体规划,找准定位,明确思路,努力形成重点推进、协调发展、整体提高的局面,不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施所长,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形成整体合力。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完善教育体系,拓宽育才渠道,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机构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选送院校培训的具体专业、目标和单位的实际需要,切实选送那些综合素质好、有发展后劲和培养前途的人才入读继续深造。要积极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譬如坚持开放式育才,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协助区,把教育资源用足、用活、用好,逐步使育才模式向基地化、正规化、现代化发展,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2、立足本职工作,加强岗位锻炼,充分发挥实践对人才队伍培养的基础作用。实践证明,本职岗位是人才成长最实际、最有效的舞台。一要强化在职学习,引导大家深入学习政治、历史、社会、哲学、管理、科技方面的知识,提高理性、辩证和创新思维能力。二要大力开展岗前培训活动,着力提高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素质。三要注重实践提高,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各类人才,要适时进行交叉任职和换岗锻炼,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实现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
3、坚持正确导向,凝聚吸引人才,不断强化人才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一要坚持德才兼备、用人唯贤原则。什么是德才兼备的标准?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状况;我们所说的才,既是指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指胜任岗位职责的才能。因此,用人必须选拔品行好和学问见识高的人,也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二要注重工作实绩。必须坚决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观念,打破“身份框框”、“文凭框框”、“资历框框”,树立“从实绩看德才”的用人导向;三要注重群众言论。要充分征求征求群众的意见,善于借助群众的慧眼,破除唯心、唯贿、唯吹、唯上的“四唯”不正之风,真正把那些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三要注重发现、培养、宣传在本职岗位上奋发成才的典型,切实让优秀人才成长进步的步伐快起来。反之,对那种工作马虎、能力素质提高不快的,该调整的调整,该诫勉的诫勉。
4、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必要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要优化政策环境。注意增强政策法律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制度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要优化人文环境。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教育活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使人才具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要优化成长环境。主动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交流、培训、服务等措施,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努力营造重才爱才舆论氛围,积极为人的成长创造条件。
5、创新机制体制,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规范岗位分类和职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手段;二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积极探索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与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和方法,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三要不断建立健全全方位培养机制,如
效能强化、配置优化的选人用人机制,氛围良好的引才聚才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