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企管理改革(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2:0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国企管理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国企管理改革》。

第一篇:浅析国企管理改革

浅析国企管理改革

通过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对国有企业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中央已有明确的措施,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改革思路和方针政策已经明确。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一些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困境,可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在危难之中,有的濒临倒闭。原因何在?是资金问题,还是人才问题?是管理问题,还是科技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经营企业之魂——管理。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管理上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

一、管理是一种很难量化的巨大的现实的生产力,管理兴国、管理兴企不可忽视。

在企业的资源中,有一种资源是我们所长期忽视的,这就是管理资源。科技和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现在我们已经比较重视长期被忽视的科技这个轮子了,但对管理这个轮子却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这大概因为科技是硬科学而管理是软科学,管理这个软科学的收益是间接的和很难估量的,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科技兴国、科技兴企无疑是正确的,管理兴国、兴企也不可忽视。

应当承认,管理和科技涉及的是不同的事务范畴。科学技术研究的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管理科学则侧重的是客观事物的社会人文属性,是把握社会人文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为统筹、规划、调配、使用自然物质的东西,使其更合理配置,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因曾说:“将我们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以后,我们又将是一个钢铁大王”。说明管理这种资源的重要意义。

管理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管理就是要产生一种力量,使国家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而我们多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到企业不太重视管理问题,导致整个社会的管理都相当差。我们面临着管理的危机,这一点并不是耸人听闻。就我们的企业改革来说,从改革开放至今,始终在企业外部管理体制上做文章,从简政放权到企业承包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而很少从企业内部管理上做文章。好象只要企业制度建立好了,企业效益自然而然就好了,经济就发展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制度是前提,必须进行真正的改革,但制度改革不能代替管理的科学,这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

二、在建立起权利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有步骤地改变国企中干部和职工的国有身份。

目前,在推进国企改革的进程中,难度最大的不过是解决干部和职工的国有身份问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职工一进厂就不担心丢掉饭碗,企业亏了可以吃国家,国有资产吃空了还可以吃银行,在这种管理机制下,人们怎能会有生存危机?没有生存危机,职工的积极性何来?国有企业的活力又从何来?所以不管前进中困难有多大,改变职工国有身份的改革是坚决不能动摇的,这是国企管理改革的关键所在。

如果员工工作不努力,或自身素质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经理就要砸掉员工的饭碗;企业的经理如果经营指挥失误,或者经营业绩差,董事会要砸经理人员的饭碗;董事会人员的饭碗掌握在股东们的手里;股东们的饭碗却端在“市场”的手里,如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股东的饭碗就砸了。在西方企业百年来所形成的这种权利制衡的企业制度,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在权利制衡中的高效运作。这是我们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借鉴的,也是必须学习的。现在,我们在积极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很多国有企业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企业的产品市场除了问题;二是没有按照中央的精神建立起真正的权力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贯彻落实上出现了偏差,走了形式。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在坚定不移地解决职工的国有身份这一难题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大锅饭使不劳而获的行为成为“天经地义”。要打破“天经地义”这种观念所产生的矛盾,必定会产生稳定问题,要注意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区别对待,妥善安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时刻注意不要激化矛盾。

三、培育和造就一批企业家队伍是国企管理当务之急。

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许多企业所处的大环境都是一样的,但有的企业发展了,而有的企业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领导人的问题。考察那些成功的企业,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有一位勇于奉献的、能够铸造一个团结拚搏集体的卓越领导人。考察那些处在危难之中的国有企业,亏

损的原因虽多,其中主要原因还是领导者问题--这些企业根本没有企业家。在国有企业许多应该由老板来扮演的角色,却由企业经营者来扮演,或者根本没有老板行为,企业不是他个人的,他不会在上面投入很多精力。这种角色的错位和缺位,导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的短期行为、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企业家必须有一定的发展眼光、有胆量、有组织能力,并且能够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把企业作为自己的归宿、能够也乐于为企业当家作主、以创造财富为更多的顾客提供产品、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领导人。在我们国有企业领导者中能算上企业家的人为数不多。为什么我们众多有思想、有能力的国企领导者不能成为企业家?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领导者的本身,而在于中国缺乏造就企业家的土壤和机制。这种土壤和机制的关键是责任与利益的统一。如果说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是企业领导者应该解决的问题的话,领导者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与利益的回报问题,以及弱者下,能者上,并且能者长命的问题,这些应该由国家和政府通过立法手段予以解决。要让国企领导者多面临一些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压力,中国的企业家将会多一些,国企才能谈到发展的问题。在那些没有企业家的中国国有企业,从长远来说就不仅仅是今天的百分之六、七十的亏损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是抓紧立法保护国有企业领导者的权益。利益问题不能再没有说法了,千万不能把那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的企业领导者当成神仙。首届20位全国优秀金球奖企业家,弹指10年间,仅有4人坚守在原企业,其余16人产生五大流向:升迁、离任、免职、辞职、叛逃。红塔集团总裁所犯下的错误令人心痛!这些我们不能不深思!在商品经济下的西方国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总经理不能轻易离开企业,企业破产的时候他个人也要受损失。反过来个人利益也会水涨船高。哪怕这位总经理并没有在任职企业时投入创业资本金,但他会拥有股份。股份表明了他对企业承担的责任与享有的利益。在新加坡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可以各获得企业利益的12.5%收入,这表明了企业家对本企业的贡献。在日本的大公司职位提升到了什么级别,就必须补充其相应职位的股份,把你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到一起。责利原则相当清楚。

而我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总经理与企业没有这样的关系,盈亏无益损。我们的国有企业总经理只要任职中没有转移国有资产、没有贪污、没有无视上级领导,最坏的前途就是可以调到另外一个企业或政府部门去任职;好的前途可能被提升到政府去做官,或者到一个更大的企业去做总经理;业绩平平也无明显错误的,依然可以做下一任期的总经理。我们几乎找不到哪位国企总经理因为经营企业失败而丢掉乌纱帽的,当 然,我们也很难找到有哪位国有企业总经理因为经营企业成功,个人也获得了很好的回报。这种机制必将造就了那些总经理不为企业做长工,而是短工。如此状态,中国国有企业怎么能够有长期战略,怎么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解散或砍掉国企中笨重的官僚机构和整个形式化的组织结构,重构运转灵活的、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协调一致的组织运作体系。

长期以来国企的组织配置是政府或上级有什么机构,下级就有什么样的机构,并且条块非常明确。实际上更多的机构不是企业的腿脚,而是政府及其上级的腿脚。形式上,目标是一致的,其实不尽其然。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它不是社会的福利机

构,也不是专门的培训机构。不赚钱、吃饭问题解决不了,谈什么大道理都不会凑效。组织机构的革命是企业活动的源泉和根本。没有一个有活力的组织、一个不断创新的组织,企业的其他活动就不会是有效的,也不会是持久的。组织机构的革命就是要把企业内部的机构统一到效益、效率上,把企业造成一部赚钱的机器,铸造成能持续赚钱的机器。

企业中,每一个新组织学会创造一份工作很可能比学会怎样做一份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作点什么,实现点什么,无所事事会废了一个企业。目前首先要破坏原有的、僵化的、人浮于事的组织机构,为这些机构鸣起丧钟,并把推倒的组织按照企业的目标和独立精神重新组合起来。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本着“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位都是由一种迫切需要而产生的,即这个岗位必须要有一个特别合适的人去做不可。”的原则进行。否则企业就会失去生命力。二是组织要根据发展不断的创新,使其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空转的机构没有,让瞎转的人没有,这样国有企业也就富裕了。赚钱的人多了,赚钱的企业多了,国家自然也就富裕了。

组织的革命一方面要打破“等、靠”思想,等待政策,依靠政府给您调整是不可能,也是不对的。“等、靠”就是死路一条。企业在组织建设上如果在企业奄奄一息以后再动,企业大伤原气可就活不过来了。另一方面,没有千篇一律的组织机构形式,并且组织的形式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组织机构必须抓紧、提早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这正是为自己的企业打开一条生路。

五、破除平均主义,建立起责、权、利统一的运行机制,激活国企发展的内在力量。

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是没有止境的。欲望的无限性是人性中永恒的主题。人们都希望吃得更好,穿得更美,住得更宽敞、舒适,玩得更萧洒,生活得更丰富、更有价值。实际上,人的生命是在这种欲望追求中显示出价值与意义。社会是在这种欲望追求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人有欲望,本身不存在邪恶与善良的问题,它是很正常的人性体现。人的欲望与道德本身并无联系,与道德有联系的是满足欲望的手段。在管理上,对此要充分认识,了解人的需求(物质的或精神的),不断地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但不是无度地满足,激励和引导人的欲望向合理方面、健康方向发展,并与之建立起相适应的责任机制,这是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需要,也是调动职工内在积极性的本质所在。

如果说合理的满足人的欲望是企业管理精髓的话,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责任利益机制,这是管理的根本问题。国外的很多成功的做法,不是我们的员工做不到这一点,不是我们的员工不愿意这么做,也不是我们的企业搞不出这样的制度,关键是我们没有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劳资”关系。没有这样的关系,我们的员工就不认为自己就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在优秀的企业里,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责、权、利的统一是保持一个企业有长期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和大多数国有企业忽略了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导致了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我们一直在培养雷锋式的管理者和职工队伍,用发扬风格来建设一个企业,其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主体思想也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雷锋精神固然可贵,在现今,真正的雷锋太少了。我们的管理不建立在大多数普通人身上,其结果必定失败。况且中国人的价值观不同于日本人,接近于美国人,工作具有被动性,恰恰需要管理使责、权、利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特别重视这方面工作,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或奖金与各自的工作效果挂钩,采购员与采购成本挂钩,没有效果就没有相应的报酬。实践已经取得实效。解决了温饱问题是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骄傲,干活的人和能干活而不干活的人都享受温饱,恰恰是我们的悲哀。在干活的人旁边放上一群不干活的人,让不干活的人和干活的人拿一样的工资,享受一样的待遇,最终的结果是谁都不干活,所有人的生命都开始浪费,所有人的潜能都被深深的埋葬。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和企业缺乏健全的责任利益体制的必然结果。

什么叫责任体制?一是给做事的人以充分的权力。从领导到员工做好了怎样、做不好又怎样,要搞清楚。二是给做事的人提供满足机会,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总之就是给每一个人当家作主的机会。只给责任不给权力不行,只给责任不给利益也不行。这就是责任体制。应该让所有员工明白,只有认真负责,讲究效率,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才有工作的权利,也才能获得需要的满足,才能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国有企业要发展必须给职工主人翁的责任也要给主人翁的利益。一方面不能把人当神仙,另一方面不能把人当做“有奶便是娘”的赚钱机器,把他们当成鬼。要建立一种“责任与利益对等”的激励体系。只要谁能产生效益,谁就能获得高收入,谁就应该受欢迎。

要敢于触动分配制度的雷区,特别是要敢于触动那些不劳而获者的工资待遇。什么样的员工挣什么样的钱,自己干了多少挣多少钱。通过政策明确树立“劳动获得的钱也是一种荣誉”的管理思想,鼓励员工通过劳动致富。同时还要使每个人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而不应由企业和别人承担。要树立起“多承担责任光荣,而不是无事光荣,更不是逃脱责任光荣”的优良风气。逐步形成能有效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激发各类人才智力潜能的运行机制。

六、划小核算单位,调动积极性,释放发展企业的能量。

中国人有“和尚多了没水喝”的独立性强、协作性弱、自我意识浓厚的特点。根据这种现实情况,在考核方式上不能笼统,而应具体,必须划小核算单位,要鼓励层层划小,直到考核到个人。千万别以为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外国也有。笔者考察过日本,日本大企业一般是一个独立法人,比如与我们合作的NK

K公司下面有很多企业对外都不是独立法人,但是下面的企业都独立地进行经济核算,并且核算的很细、很具体,每一个部门在自己职责范围内都有能够发挥创造作用的自由空间。我们的企业也在下面搞了许多公司或“独立核算”的单位,但是他们不仅没有成为企业赚钱的工具,反而成为销耗企业资源的机器,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划小,而是败家划“了”。

我们国家现在搞集团就是要发挥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大企业战略是正确的。但是企业大了以后效益能不能也相应大?能不能聪明起来?这一点是根本。在具体运作上不能走极端。比如,我知道的某企业兼并某厂之后,使亏损面增大到几个亿人民币就是反面的例证。如果说兼并是一件欠考虑的事情,那么兼并以后没有划小核算单位就是在管理上犯下了一个大错误。教训是及其沉痛的。划小核算单位有利于增强人的责任心和利益分配,有利于在疲软的市场上重新获得竞争能力,规模经济则有利于资源配置和做大事。应该说两者的矛盾不大,实践中只要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就会带来国企的大发展。

七、降低劳动力成本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恢复活力。

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产品成本里有很大一部分成本是劳动力成本。所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是构成产品成本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做为发展中国家,尽管劳动者的收入与发达国家比,总体水平不高。但是由于我们劳动力浪费严重,使劳动力成本大大加大,与其他浪费相比,这种浪费根本是无法估量的。某单位每年都要打报告向上级申请大、中专毕业生,而每年分配来的学生大多数又都被该单位闲置一边而无所事事。某企业有1万多人,真正直接创造利润的也只有3千多人。3千多人养活1万多人,这个包袱太沉重了。尽管他的经营规模不小,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要比别人高,怎么会有竞争能力。造船业就是这种典型。韩国、日本和中国接船价格相当,人家造船精美,重信誉,自然就赢得了客户。我们把应该有的优势都浪费进去了,如何还有竞争力。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把一些传统产业大量转向第三世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成本问题。这些传统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底,劳动用工量大,而西方劳动力成本高,相对效益就差,所以他们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轻纺工业、一般加工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家用电器等,由于劳动成本无法承受而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自己则集中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以便获得高额利润。

我们的国有企业不把劳动力的总体成本降下来,不发挥自身劳动者价格低的优势。连这个优势都丢掉了,我们还有什么!人家转移的传统产业不会落入你的手中。所以减少劳动力浪费、降低劳动力成本非常重要。

八、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认同本企业价值观念的职工队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证。

管理不是去管理一个企业,而是去塑造一个企业,就是塑造企业的人。提高企业的水平就是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企业来说,通过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激励人,然后获取利润。这就是取财“有道”,不懂得关心人的工作去赚钱,就是“无道”。“无道”就无利润,就不能发财。对一个企业和一个人来说,不劳而获、索取都是“无道”的表现。索取不能使一个企业富裕,也不能使职工振作。只有创造才是企业发展、个人发展的正路。而能否创造关键在于企业中的人是否有忧患意识。今天表现优秀的中国企业,例如海尔、联想、长虹、小天鹅等等,我们可以从诸多角度去探索他们成功的原因。其中表现在这些企业以及企业家身上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传达出一种危机意识,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也成为他们创造的原动力。所以,激发职工的忧患意识,唤起职工的劳动思想是对职工教育的头等大事。

职工的工作安全感取决于他的可雇用性,也就是自身价值——在市场中的价值。如果你不能为本企业做的更好,就会被扫地出门。职工如何在企业这个环境中避免被淘汰,最好方法就是设想自己将被(或者已经被)永远地辞掉。企业必须制造“每个人工作安全感已经消失,事业的驱动力只能来自个人”的氛围,要让每个人都爱护企

业,企业的成长就是自己的前途所在,增强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我国目前社会是信誉危机,很多企业和人没了信誉,这是可悲的事情,也是危险的事情。因此,对职工教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要培养每个职工成为一个守信誉的人。人活一辈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取信于人的过程。作为企业里的一个头头,要取信于上司、副手和部下,要让他们相信您,是敬业的、是真诚的、是有能力的;作为朋友,要让别人相信您是值得信赖的;职工要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表现来取信于自己的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就要取信于它的客户,取信于社会。应允了就能做到,这就是信誉。“天下事最难的是挣信誉”。企业抓质量、抓交货期、抓产品的服务这都是在挣信誉。一个人信誉有了,就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企业的信誉有了,赚钱就天经地义了。

企业在人员的培训和使用方面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是要把人当人。“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这种思想不能有,人是最珍贵的财富。第二是不能投机。培养人的过程不能走捷径。溺爱人才,毫无原则的迁就,要什么给什么,等等都是投机行为。我们如果总是“临时抱佛脚”,“有钱能使鬼推磨”,“卸磨杀驴”,最后企业肯定办不好。第三要把那些守信誉、有培养前途的人,放到各种岗位上去锻炼。对于员工应尽可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放到他喜欢的工作中去磨练、去成长。佣工制度、用人制度必进行彻底的改革,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和制约制度。必须让干部和职工有压力、有动力。没有压力和动力的人不会进步、企业也不会发展、社会就不会有希望。多给积极进取的人一些发展的机会,给那些不求进取的人少几条出路,要敢于触动人事制度的雷区,建立起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我们的企业发展就有了人力资源了。

九、不断的扬弃、永远变革管理,国企发展才有生命。

管理使企业的事物发展变化,发展变化的企业事物又客观地要求管理的方式、方法也要适应更高层次的要求。管理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它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工作。它是动态的、无止境的。毛泽东主席说过“教条是些狗粪不如的东西”。教条误国,教条也搞不好一个企业。围绕发展经济、创造财富这个中心目标,坚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核心管理原则,找到一条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的路子,就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今天的继承,明天的批判”这种“永远的不平衡”状态,充分的认识企业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和合理性从来都是相对的。变革、打破传统管理障碍,永远变革,学会拥抱变化,在变革中求胜,并珍惜每一次变革。敢想敢干,无视阻力,立即行动去变革。因循守旧下去,国有企业困难会越来越多,那么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国有企业的困难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计划经济的结果,是历史所形成的。国企的困难既是包袱,又是潜力。改革使企业发展有了机遇。只有进行一次彻底的国企管理的革命,大多数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才有希望。

第二篇:国企国资改革

深化国企改革要着力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这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找准着力点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加紧出台,改革重大举措陆续实施,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有力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要清醒地看到,国企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有些还相当严重。尤其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重大障碍。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活力不足,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对国企的管理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等问题,央企母公司层面改革步伐相对缓慢,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制度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等。下一步要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就必须着力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简政放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认识到,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不是行政单位,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增强国企活力的前提是简政放权,把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落实到位。国资监管机构要加快向管资本转变,有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是公司制,而以企业法注册。要加大股权多元化,推动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合格的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混改促进国有企业机制创新,推动形成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建设,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使经营自主灵活、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动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加快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的用工用人和薪酬分配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法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机制。此外,还要加大正向激励作用,抓紧研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领导人员放手改革、大胆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把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国企改革还在路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性。改革中要大胆创新,改出新体制、改出新机制、改出新经验、改出新局面,尽快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看法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整个改革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很大的分量,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发力点究竟应该放到哪里?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大,我认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发力应该放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搞活机制,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搞了三十几年,到底目前为止,我们的国有企业的机制与民企、外企来比较,机制不活的问题已然存在。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国际化,我非常赞同,但是,目前的这种机制,适应不了市场化,适应不了国际化。

所以,“十三五”规划里头,包括三中全会搞的确立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来看,我觉得现在应该出台的很多文件,应该好好的考虑,国企的机制怎么搞活它。让它充满活力,让它在国内国外的市场的竞争当中,有一个好的高效运转的机制。恐怕这个方面,应该需要多下点工夫来考虑,机制不活,可能国有企业将来的问题很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搞活机制,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力点,不管混改也好,参股也好,叫职工股权激励也好,各个方面,都要围绕着怎么样来把机制搞活,这是一个发力点。

第二个发力点是激励约束,现在我感觉到激励也是一个问题,不能光讲激励,也不讲约束,也不能光讲约束,而不讲激励。激励的问题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竞争力。不管什么企业,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人才,留不住用不好,国有企业搞的好,那才是怪事。所以,现在任何的企业不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管还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核心的点都在人才的竞争上,所以激励机制实际它起到的作用就是怎么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怎么样凝成一批优秀的人才,使企业发展壮大。约束就是怎么样依法办事,怎么样不能乱来,适当的做到有效的监督。所以,我觉得第二个发力点应该在激励约束上,既要激励,也要约束,不能光讲一点,而不讲两点。所以,激励约束这一课应该好好的做做文章。

第三个发力点应该是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大多是传统产业,而且是很多还在重化工业,现在传统产业、重化工业,在实体经济里头,已经是碰到了难题最大的,问题最多。如果转型升级实现不了,国有企业的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将会碰到一个大问题。所以,围绕转型升级,我们的所有政策的都应该形成合力,推动它,推进它,引导它。当然,这里边有企业自身的问题,自身能力的问题,也有一个外部政策支持的问题。

第四个发力点,就是卸掉包袱。现在历史包袱还是非常沉重,现在像民企、外企,要想裁员非常简单,国有企业裁员非常难。现在你这些职工还那么膨大,都还得备着,企业办事备着,尽管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中央企业利用不到300亿,到了12000亿,给国家交税交3000多亿,但是,它自身的历史包袱还非常沉重。十几年来,并没有解决掉多少历史遗留问题,报复还沉重,背着100斤跟背着1斤的来比赛跑,怎么跑。所以,我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发力点,我认为就应该放在这四个方面,要搞活机制、激励约束、转型升级、卸掉包袱。如果这四点做到的话,我相信,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国有企业将来可持续发展我估计会大受影响。这是我讲的一个,考虑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应该弄清楚它的发力点放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当前推进国企改革中,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权责不一致,有一些什么都想管,管得又没有责任,有责任的又没有赋予这个权利,将来我就不知道,如果所有的改革权责不一致的话,最好搞失败以后,板子打到谁,打谁的板子。你也敢,他也敢,我觉得像这种改革,将来是改不好的。所有改革几十年的,都要经历过。从三中全会以后,所有改革我都经历了,我觉得一事一门,一权一责,这种对于搞好改革最为重要。

给你权利,你就要承担责任,你要承担这个责任,就必须有这个权利。所以改革当中的权责不一致,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这个改革,你也改一点,他也改一点的,到处都改,我不知道最后改坏了以后,改错了以后,谁来承担。这个问题,改革当中恐怕是要好好注意的。

第二,有些改革的决策,还是充分认证不够,听取的意见也不够,因此有些改革措施推出以后,就造成了决策与实际脱节。每一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做起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个,是能不能把普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能普遍的激发出来,第二个标准,就是在你出台的政策,是不是得到了普遍认可,大家认为都好。第三个,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三点标准应该是检验一个改革政策好或不好的最基本的标准,所以,现在有些改革决策,我觉得可能除了以后感觉到大家还引起广泛的负面,这次我们就想一想,这个政策是不是充分的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是不是符合企业的实际,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注意的。

第三个,要注意的就是横向不够协调,上下齐发联动,未能形成合力。有些政策你也出一个,我也出一个,甚至政策之间就有矛盾,上面说要这么干,下面不一定就这么干。所以,现在改革到了深水期,到了攻坚期,如果我们的横向之间、纵向之间,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之间要形成不了一股合力,我们推进的改革也会大打折扣。

第四个,就是改革的方向,以政策措施,有些也是有点矛盾的,方向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方向,但是,我们有些措施不一定是能够促进它走向市场化、国际化,所以,这个矛盾实际上它是市场化与行政化之间的带来的矛盾。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可能考虑很多这些政策、措施、决策的时候,应该好好的按照我们中央国务院对党中央提出的,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围绕这个来做。

第五个问题,就是以专项改革相配套的其他改革跟不上,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绝对不是本身国有企业自身能改革的了,它不是单一的改革,国企改革的背后涉及到政府官员、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其他诸多方面的改革。那么,这些改革要往前推,但是其他的配套改革又跟不上,所以,有一些改革可能弓都拉开了,箭发不出去,像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要好好的考虑,在考虑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时候,其他综合性的改革,配套性的改革,系统性的改革,相关的这些改革,也怎么改。我觉得,这个工程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国企改革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所以,要考虑国企企业,也要考虑其他的改革。

第六个问题,我觉得要注意的是,出台的改革政策,如何增强它的操作性。现在我看了出台的一些政策,三中全会方向提出来了,在这个方向的前提下,在细化一点。但是真正的要一落地,要一推进,好多政策还是很原则,这个企业,说老实话,企业现在好多政策不明朗的前提下,国企是不太敢去改。所以,出台的改革政策,怎么样的具体一点,要增强它的操作性,现在我觉得操作性还是不够强。

“十三五”规划里面,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那一步,我看完,坦率的讲,讲的很全。但是,我感觉到还是有点缺乏一点力度,因为有些话我看到那里边写的话,好多都是非常原则的话。因为“十三五”规划,总是比三中全会比以前出的指导意见,可能要更细一点,更实一点,恐怕这里面恐怕还得再做一些修改。

文章转载于求是网 原文链接:http://

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调研。这是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同现场职工交流。新华社/图

关键词之一:两个不动摇

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

关键词之二:做到三“力”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

关键词之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去改,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推动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和效率,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之四:三个“有利于”

习近平就国企改革提出三个“有利于”重要论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语境】6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要求“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关键词之五:党建和改革同步

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

关键词之六:坚持党管干部 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承担好从严管党治党责任。

关键词之七:防国资流失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加强对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决策环节的监督。要权责分明、协同联合,清晰界定各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增强监督工作合力。要放管结合、提高效率,改进监督方式,创新监督方法,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完善制度、严肃问责,依法依规开展监督工作,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语境】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关键词之八:改革薪酬制度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中央企业负责同志肩负着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的使命,要强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正确对待、积极支持这项改革。

关键词之九:根除“职务消费”

习近平强调,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要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除了国家规定的履职待遇和符合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业务支出外,国有企业负责人没有其他的“职务消费”,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

【语境】2014年3月9日,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关键词之十:防谋国资暴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4日在京召开,习近平做指示,李克强做批示。这暗示一个信号,国企改革N个方案中剩下的9个,在短时间内不会全部出台,因为很多问题还需要讨论。

不过,解局君想聊的是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六次重要发声。

2014年10月24日,经习总批准,中央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在国务院设立,马凯任组长,王勇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国资委,张毅任主任。习近平给的指示是“领导班子要把国企做强做大,挡住私有化逆流,请不要辜负人民的殷殷期望!”自此,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4年11月13日,国资委党组书记张毅传达学习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指示,会议提出了八项措施:一是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二是集中力量做好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和有关专项改革文件的修改完善工作。三是全力攻关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加快推进“四项改革”试点工作。五是全面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六是抓紧开展对各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改革意见或方案的审核把关提醒工作。七是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八是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正面宣传力度。

2015年1月5日,国资委党组再次学习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指示,这次会议披露习近平的批示大致内容: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高度肯定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明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加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5年6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并表示,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表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三个有利于”的出现,成了判断国企改革成败的标准。

时隔一年,习近平4日再次对国企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从这六次发声中,解局君看到三个共同点:

1、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2、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不断国企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3、全面加强国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不过,这一次的批示出现了两个新提法:一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各类人才指的是哪些人,值得关注;二是首次将国企改革与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

一、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基本情况

培训班开班以来,第一组在组长庄树新、副组长邬红兵两位局领导的带领下,按照机关党委计划和要求,认真学习丹华同志的动员报告,仔细研读《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广泛收集习总书记各类讲话,通过收看辅导报告和研读读本相结合、集中研讨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紧密结合本局、处的工作实际,积极勇跃发言,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增进相互了解。

通过学习和交流,大家认为习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习总书记讲话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立场性,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富国强军之路,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动摇,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二是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已形成一套成熟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一脉相承,包括党的建设、治国理政、国计民生、生态环境等等方方面面内容;三是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全局性,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未来发展作出谋划,提出了两个100百年的中国梦。习总书记讲话体现了三种意识,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强烈的自信心。习总书记讲话语言朴实、生动形象,接地气,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充满着合党心、顺民意、鼓士气的巨大感召力。

这次培训,机关党委精心组织和策划,打破了原来以厅局为单位的分组形式,采取不同部门人员交叉混合分组的办法,我们第一组成员来源广泛,基本涵盖委内各业务厅局,大家在组长和局领导带领下,积极发言,气氛热烈,极大促进了各厅局间的工作交流,增进了了解,密切了联系,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培训目的。

二、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

习总书记讲话内容涵盖广泛,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既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动力。我们小组通过学习和研讨,围绕国资国企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体会和理解: 一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而国有企业又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实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要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资国企业改革将会大有可为。

二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推动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实现世界一流战略目标的信心和决心。企业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国家较量实际上体现在企业间的较量。2011年当我们国家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当年我们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排名仅次于美国,近年来我们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其中中央企业已达到45家,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央企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坚强支撑。

三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继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壮大的活力之源和动力之本。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尤其是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国资监管的重新定位、混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的重大调整,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等事关国资国企业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啃硬骨头、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条条框框,推动国资国企业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四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推动中央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扎实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企业降本增效难度加大,经济运行质量下降,债务风险不断累积,投资拉动的规模效益和投资边际效益逐年递减,企业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中央企业要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控风险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五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中央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近期央企主要领导违纪违规违法等重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发人深思。权力失去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必须通过加强监督、加强检查、加强巡视,才能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相结合,不断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才能确保中央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习总书记上述五个方面的论述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存在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对过去发展道路的全面总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对未来发展愿景的描述和勾画, 改革开放是实现愿景和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科学发展是实现愿景的思路和方法,党的建设是关系改革成败的根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三、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思考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习总书记讲话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学习习总书记讲话、领会讲话精神,将永无止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在路上。大家表示要把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扎实实地把讲话精神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为促进深化国资国企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月5日,国资委召开党委会暨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重要批示、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主持会议,国资委领导出席会议,国资委秘书长、各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会议再一次原原本本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国资国企改革问题的重要批示、讲话精神,结合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批示、讲话站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高度肯定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明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加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批示、讲话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要反复学,逐字逐句学,每次学习都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在新年伊始再次学习,感到肩上担子重、责任大。

会议强调,学习总书记重要批示、讲话,关键是抓好落实。要结合实际认真梳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管用有效的措施,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资监管。当前,要重点突出抓好国资国企改革、保增长、反腐倡廉三件大事。要千方百计提质增效保增长,在提高国企实力上下功夫。尽快把2015年经济运行指标落实下去,做到早抓、抓早,为今年经济运行提前做好准备。要凝心聚力、大刀阔斧抓改革。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动其筋骨甚至脱胎换骨,并不是一句口号,要真正变、真正改,在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等方面都要有深刻的变化。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定不移、深入持久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层层抓好“两个责任”的落实,将反腐倡廉与国资国企改革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的土壤。要抓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制度建设,抓好重点环节、重大项目的规范,抓好企业重大信息公开公示,抓好外部监督作用的发挥,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党组(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批示和系列讲话精神,把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第三篇:国企薪酬改革

国资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2014年着力做好四项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

12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研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部署2014年工作。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作重要讲话,国资委领导黄淑和、黄丹华、徐福顺、金阳、孟建民、强卫东、王文斌、杜渊泉等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着力保增长、抓改革、调结构、促转型、强管理,完善国资监管,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二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三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四是国资监管进一步加强,针对性有效性不断提高;五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1-11月,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利润1.8万亿元,同比增长6.7%;上交税金2.7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8万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利润1.2万亿元,同比增长7.5%;上交税金1.8万亿元,同比增长5.4%。

会议强调,要把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逐项研究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任务。着力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事关国资国企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下功夫。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必须做到坚持原则、把握方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加强领导、务求实效。

会议提出,2014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质增效升级为重点,以加强党建为保障,深入落实“一五三”战略和“两新”目标,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会议要求,2014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企业运营管理再上新台阶。全力抓好经济运行,持续推进管理提升,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二是着力增强企业活力竞争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再上新台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推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是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四是着力发挥政治优势,推动党建科学化再上新台阶。扎实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会议还对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同志提出明确要求,一要政治坚定,头脑清醒;二要敢于作为,勇于担当;三要廉洁从业,一身正气。同时,要求各单位负责人在元旦、春节两节期间,要深入基层、深入困难企业,走访慰问老同志、离退休人员和困难职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高度重视安全、维稳和信访工作,认真开展事故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和维稳事件发生。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主要负责人、国务院国资委巡视组组长、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各厅局以及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在26日举行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说,国资委和国有企业要逐项研究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任务,特别要着力在一些事关国资国企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下功夫。

首先,要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下功夫。张毅说,目前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企业经营机制没有得到真正转换。“我们要改变观念,消除‘国退民进’‘国进民退’的争论,扫除思想上和体制上的障碍,积极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有利条件。要进一步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更多地引入非公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重大项目建设,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其次,国有企业要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上下功夫。要加快建立规范董事会,进一步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形成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第三,要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上下功夫。要围绕国资委的职能定位,认真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内容、方式和手段,在管控资本投向、强化资本成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效益上加大探索创新;要针对所监管企业所处不同行业和领域,以及承担的不同功能等特点,探索实施分类改革、分类监管,不断提高国资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张毅还特别强调,国资国企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要坚决克服事事求安求稳、时时患得患失、处处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不怕担责任,不怕担风险、不怕得罪人、不怕遭非议,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

中新网12月26日电 据新华视点微博消息,国资委主任张毅在26日举行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说,今年以来国有企业发生的严重腐败案件和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影响恶劣、教训深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年8月,蒋洁敏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职,副主任张毅暂时主持全面工作,国资委主任一职一直空缺至今。国资委官网24日晚间更新了“委领导”一栏,张毅正式成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

国务院国资委在26日早间举行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表示,要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

为规范企业管理人员薪酬,张毅在会上强调,探索采取业绩股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岗位分红权等激励方式,进一步完善与业绩考核紧密挂钩的任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

机制,健全与激励机制相配套的财务审计、信息披露、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同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绩消费。

在用工制度上,张毅称,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治理结构,合理增加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比例,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法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逐步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市场化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国资委主任张毅26日早间在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表示,明年要全力抓好经济运行。

张毅称,从总体上判断,明年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有利条件来看,世界经济发展虽然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呈缓慢复苏态势,国内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有企业仍然具备稳定发展的大环境。

但张毅也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企业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要素价格刚性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企业控本增效难度加大,总体看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与压力并存”。

张毅提出,中央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加强运行分析,牢牢把握主动权。对预示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分析原因防范于未然。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张毅要求,要创造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深耕细作传统市场,加大高端市场能够开发和销售力度,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据悉,在2013年,中央企业境外经营单位资产和利润总额占比已经达到总量的10%以上,营业收入占比接近20%。

张毅还强调,明年要加快清理低效、无效资产,对长期亏损项目、前景不明项目、缺乏控制力的项目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止住“出血点”。地方国资委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稳增长目标,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26日上午在北京表示,明年将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国资委主任张毅在会上强调,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对于针对性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加强国资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毅表示,要根据国有企业所处不同行业领域、不同业务属性,不同目标责任、不同市场地位进行科学分类,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探索分类推进改革、分类调整结构、分类实施考核、分类加强监管等措施。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发展不同情况、所监管企业的不同特点,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有针对性的推进国企改革。

前一阶段,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地方已经根据三中全会的部署推出了国资改革方案。张毅表示,改革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敢于打破条条框框。

“在这方面,要学习借鉴上海等地全面深化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张毅说。

国资委主任张毅今天上午在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表示,2013年1至11月,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利润1.8万亿元,同比增长6.7%,上交税金2.7万亿,同比增长4.4%。

“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处于过程中,国资委接下来将重点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推动国企提高效率。”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昨日在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这是继上周在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三中全会精神后,国资委再次重申国企改革重点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许岩)

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26日在北京举行。与往年不一样的是,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首次国资系统会议会,会议根据三中全会的要求对国资国企改革进行了细致安排。根据会议的部署,2014年国资国企改革将在界定国企功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改革、完善监管体制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五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混合所有制改制:高潮将出现

在各界广泛关注的发展混合所有制问题上,国资委主任张毅明确表示,鼓励民间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积极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重组整合、国际并购,在有条件的企业和领域加快向非公资本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合资合作项目。

“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来看,现在已经非常清晰了,就是以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化原则实现国有资本有序流动、与非公资本共同发展。”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混合所有制改制的高潮,出现民营经济组团式与国有企业相融合的现象;国有企业将退出一部分竞争领域,转型升级到产业链更高的层次去。

他特别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做到产权明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这就需要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张毅也特别强调,要切实依法规范操作,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界定国企功能:国企改革的基础

张毅在会上提出,要根据国有企业所处不同行业或领域、不同业务属性、不同目标责任、不同市场地位进行科学分类,准确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探索分类推进改革、分类调整结构、分类实施考核、分类加强监管等措施,有针对性地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李锦说,界定功能是国企改革的基础问题,牵涉到国企改革的性质、标准、目标、途径和社会资源分配、效益分配。“你是哪一类国企就应该用哪一类办法,哪些垄断是该有的、哪些是不该有的,混在一起容易造成混乱和社会误解。好了挨骂,不好了也挨骂,大家一起被骂,就是分类这个基础问题没有解决。”

李锦表示,分类界定清楚以后,改革的路线便清楚了,下一步应该根据分类情况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围绕调整和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进行配置资源。

企业内部改革:引入市场化机制

岗位能上不能下、薪酬能增不能减、激励约束不到位„„长久以来,国有企业内部的诸多痼疾,饱受社会诟病。

合理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比例,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探索采取业绩股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岗位分红权等激励方式,健全与激励机制相配套的财务审计、信息披露、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市场化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会上,张毅对明年的国企内部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而这些改革举措无一例外都是要求以市场化机制解决企业内部的痼疾。

“只有运用市场化的办法去解决这些内部问题,才能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说。

监管体制改革:用好两把“刀”

“应该由企业管理的工作事项全部交给企业,彻底解决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积极探索改组或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能,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行监管”„„

深化国企改革对国资监管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毅对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办法。

李锦认为,完善监管体制,关键要用好两把“刀”:一把“刀”用来切断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让政府部门和国资监管部门回归本位,不要再越俎代庖去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另一把“刀”用来切断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让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分离。“目前国企高管腐败大多是窝案,这与制度设计有重要关系。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关系紧密甚至一人身兼数职,纪检书记也是企业内部产生的,非常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李锦说,要通过监管制度改革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也就是把党政干部和职业经理人分开、把政治家和企业家分开,并授予董事会更多权力;董事长只能干出资人代表的事,企业经营的事应该由总经理说了算。

历史遗留问题:抓紧卸“包袱”

据统计,目前仅中央企业就有医院、学校和管理的社区等办社会职能机构8000多个,对这些机构的费用补贴每年多达几百亿元;离退休人员523.6万人、困难职工100多万人,企业为此需要承担大量管理工作和其他负担„„

张毅说,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问题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企业改革发展,必须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抓紧解决。

“随着企业市场化步伐加快,解决历史负担的任务更为迫切;实际上企业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已承担了相当的市场成本。应该把这些问题纳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政府与企业协同解决,以利企业卸掉‘包袱’轻松走向市场、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明年是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关键一年,各地及重点企业要抓住政策机遇,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力争在政策期限内完成改革任务。”张毅说。

第四篇:国企薪酬改革

国企薪酬改革

国企高管该拿多少钱,这个标准究竟是参照同级别政府官员,还是参照同等规模民企?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等文件,一场深水区的高管薪酬改革悄然开启。

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60项改革决定之一,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有一块就是:“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不过,国企高管薪酬的改革一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一方面要兼顾社会的公平感受,这些相当于国家干部的人拿着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薪酬,尤其是一些金融类国企高管,其曝光的收入往往让公众感慨不公;另一方面要考虑市场的人才供求关系,偏低的薪酬不容易招到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人才,这会妨碍国企的长远发展。

尽管国企高管薪酬的改革是难题,但是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根据中纪委公布的案件查处信息统计,十八大以来,国企系统因各类违纪而“落马”的高管已超过50人,其中,今年以来超过40人,国企俨然成为反腐主战场。然而,国企反腐不能仅仅依靠高压态势,揪出一批蛀虫也不能代表今后不会再有或者少有腐败现象,反腐说到底还是要依靠釜底抽薪的改革之策。

如今最高决策层推动央企薪酬、待遇等制度改革,就是这样的改革之策。它既要扭转当前国企领域腐败多发、高发的局面,也要追求国企治理结构的改善。就国企尤其是央企薪酬、待遇而言,改革策略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日前有报道称,薪酬制度改革可能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对主要的央企特别是金融和银行企业的负责人薪酬实施调整,某些企业可能面临50%左右的削减;第二步是逐渐改变央企负责人的职责,政府任命的人员将被纳入到央企董事会中,确保企业能代表出资人的意见,而日常管理将由经理层主导完成,经理层的待遇也将同国际接轨。

如果“两步走”确为最终方案,我们持赞同态度,但是改革方案不能简单等同于降薪方案,而是要形成一个国企高管薪酬与业绩的联动机制。全球的企业管理层薪酬,都不太可能出现企业治理一塌糊涂或者连年亏损,而高管却拿着雷打不动的高薪。另外,企业如果业绩蒸蒸日上,高管也少不了激励机制,在薪酬、奖金、期权乃至休假方面都会有所收获。遗憾的是,这方面正是中国国企比较匮乏的,值得庆幸的是,未来正在朝这个方向改革。

目前的“两步走”方案是在构建一套国企管理层的人才与薪酬的新型“双轨制”。一方面,改革试图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格局,将原来金融和银行企业的高薪酬作为改革重点区域,对其高管施行适当降薪,这有助于强化国企领域管理层薪酬的公平性,同时也能缩小普通职工与高管之间巨大的薪酬差距。毕竟国有金融和银行企业具有某种垄断性,哪怕它们的业绩相当可观,这也未必全是管理层的能耐,何况我国金融服务水平与国际上还有相当差距。另外,一些遭遇转型升级压力的国企,管理层可能呕心沥血,但短期内业绩提升并没那么明显,他们的报酬也不应该完全没有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国企的日常管理人才需要参照市场化的标准去招聘,要建立良善的治理结构,尤其是形成职业经理人制度。由于当前国企的体制,一些高管既获取较高的企业薪酬,也享受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这种错位的体制让国企严重缺乏企业家精神,国企高管中“官”与“商”的面孔模糊不清,又增加了些许官僚、衙门气息。所以,对国企的管理层实行双轨制就能有效解决这类问题,一部分政府任命人员可以行使监管职能,履行出资人的责任,薪酬和待遇可以参照行政序列管理;另一部分管理人员则在市场招聘,在严格的内外考核后实行业绩与薪酬绑定,同时,经理人必须摒除所有“官”味的待遇。

只有这样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改革方案,才可能逐一打破当前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路上的坚冰。(田享华)

第五篇:异化的国企如何改革?

【异化的国企如何改革?】

国企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领域之一。有消息称,国企改革的顶层方案经过数轮讨论和修改,有望在今年“两会”后出台,国企改革混改门槛将进一步放宽,竞争性领域所有制资本参与的股权比例限制也将进一步放宽。国资投资运营机构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根据投资收益最大化引入战略投资者,不要求绝对控股。除央企改革外,地方国企改革也在升温。31个省份在地方“两会”中都提出了2015年地方国资改革的蓝图,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组”、“分类改革”、“整体上市”、“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等内容。

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中央要求推动国企改革的决心很大,推动很强,但国企改革仍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不明确。我们认为,在最新的国企改革方案制订之前,需要把一些前提性的问题搞清楚:

第一,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国资委曾总结中央对国有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的看法有“四论”:一是命门论,即国有经济是“命门”。二是“基础论”,即国有经济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三是“加强论”,国有企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四是“防流失论”,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此有人认为,国企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做大做强,强化国有经济的支柱性地位。

不过,如此理解国企改革过于偏颇。“命门”固然重要,但命门也很脆弱,捅破了就一钱不值。如果把国有经济视为执政基础,那占中国经济60%以上的民营经济就更是国家经济基础了。此外,加强国企并不等于继续做大国企规模,收缩规模、提高质量、转换国有资产形式,也是做强国企的重要方式。国企改革更重要的任务是配合市场化改革,如果国企改革不能给中国的市场化带来好处,那么改革的方向就错了。

第二,异化的国企应该如何改革?安邦的智库学者在多年以前就提出“国企异化论”,称国企已经异化为局部人的利益集团。中央巡视组对央企的巡视证实了这一点。仅2014年就有14名央企高管落马,而全国有超过70名国企高管落马。专项巡视发现,国企关联交易、利益输送链条层出不穷,触目惊心。部分央企领导人员背靠企业这棵“大树”,通过子女、亲属或其他关系人大行关联交易,“靠山吃山”、“靠船吃船”、“靠煤吃煤”、“靠油吃油”,只要手里有权力、有资源,都可以通过花样百出的关联交易方式,实现利益输送。2014年央企营业收入规模达25.1万亿元,实现利润1.4万亿元,负债超过66万亿元。

中纪委揭示的国企腐败和低效率问题,显示国企经营存在很大的问题和漏洞,成为重要的腐败源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国企的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体制性的--正是由于国企体制,国企才变成了谁都想咬一块的“唐僧肉”,成为利益输送的源头!对于“异化”严重的国企来说,现有的国企改革方案是否能治病救急?需要谨慎思考。

第三,国企改革的思路是什么?现在热门的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委提出,国企改革要打破“五种界限”,即所有制、层级、系统、产业及国界限制。但从现有混改的实际操作来看,混改的核心是希望把社会上的钱“圈”到国企那里,帮助国企发展。不过,社会资本对于为什么要进国企?能交换到什么利益?如何保障投资权益?仍然带有很多的质疑。在我们看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是增量改革,二是存量改革。在存量改革上应改变国企管理形式,尽早从管企业转向管资产。而增量改革应该放开市场,国企向少数行业和领域集中,不要再跑马圈地,新生的市场应该放开竞争。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国企改革是中央寄望的重点改革领域,但国企改革的核心应该有利于市场化改革,而不是简单的强化国有经济。(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给国内的PPP热泼一些冷水】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下滑背景下,PPP模式在政府推动下成为大热的投融资模式。浙江省财政厅日前公布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其中列出了浙江省PPP首批20个推荐项目名单,投资规模总计1176亿元,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机场、铁路、垃圾和污水处理、水利、文化体育等领域。在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最担心的项目收益受损的风险。在浙江省政府下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对项目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和合理收益的,可通过政府付费等方式给予适当补贴。政府应以项目运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产品或服务价格、实际收益率、财政中长期承受能力等因素,建立动态补贴机制。《指导意见》同时提出,除最低需求风险外,政府补贴不得承诺社会资本回报水平。作为浙江推广PPP的全程指导和监管部门,浙江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内部对PPP项目未设推进时间表,不会因“急于完成任务”而降低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门槛,确保每一个公共服务项目的合作都公开公正公平;PPP项目将规定合作纠纷协调处理机制、合作中途退出机制等系列保障机制,重在市场化运作。在政府融资平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际,推广PPP被视为化解现有债务、移植未来新债务的重要方式,从而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新宠;政府也倾向于认为,PPP模式给社会资本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不过,从浙江省推出的PPP项目来看,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对其前景并不看好:一是许多项目的投资量不小。在融资金贵的现在,社会资本是否愿意大量投入进来,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投资收益前景成疑。政府拿出的投资项目,基本上是公益类、政府服务类、大型基建类项目,这类项目的投资回报期长,回报率低,必须依靠政府补贴才能保证收益;三是PPP模式的市场化环境还不具备。从全国来看,PPP模式要成功运行,最关键的因素不在项目本身,而在于政府如何保证投资者利益、市场化环境如何,这方面国内各个地方都还存在很多不足。(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环保部官员批评地方政府推责与急于求成】

自2013年9月“大气十条”发布以来,中国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明显收紧。今年更是实施了号称“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令不少地方政府与企业压力陡增。在近日举办的国新办吹风会上,环保部副部长翟青直言不讳地批评,城市空气治理的责任在各个地方政府,虽然城市间的空气流动会有影响,但绝不能把空气污染严重的责任推卸给周边的邻居。翟青称,他最近看到一些资料和报道,有些污染比较重的城市,在分析污染原因时,首先是说受到其他城市的影响,有些说超过30%,有些说超过40%,有些甚至说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的污染是从别的城市过来的。翟青说,城市空气质量相互之间的影响是有的,有些地方甚至是比较严重的,但是,在现阶段,决不能把污染重的责任推给其他的城市。过分强调区域相互之间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地方政府自觉地去落实治污措施,都等着别人去治污。目前媒体上还有这样的报道,有的地方政府宣布,要大干多少天,让自己的城市退出空气质量的“黑名单”,翟青说,个别地方政府这样的表态是无视大气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他也注意到,社会上也有一些议论,认为大气治理见效速度太慢,成效不明显。翟青说,这种急于求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治理大气污染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我国当下的污染排放总量依然很大,与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密切关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急于求成,一定会影响到我们落实相应措施,而且还容易走偏,出现弄虚作假、数字造假等问题。翟青还强调,当下,各地一定要重视对重污染天气的应对。一方面,重污染天气危害极大,老百姓意见很大;另一方面,重污染天气的出现对完成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任务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严重污染天气席卷而来,需要几十个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才能消化掉。翟青建议,一旦有了重污染天气的苗头,一定要立即采取措施,启动应急措施,想尽办法把污染排放降下来。从环保部官员的表态看,今后地方官员若将大气污染归咎于兄弟省份,有可能被视为推卸责任,甚至可能遭至中央政府与有关部委的批评。各地都需要摆正心态,做好环境保护打持久战的准备。可能只有当经济结构调整见效,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才会变得十分显著。(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官员称保障房与棚改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

围绕保障房建设问题,近日住建部官员予以吹风。此前有报道称,经适房供应将逐步减少直至全国全部取消,公租房将成为住房保障的主体。对此,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表示,没听说全国要停止建设经适房的消息。根据住建部数据,从2011年至2014年,即“十二五”前四年,全国已经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3200万套,基本建成了2000万套以上。今年全国保障房新开工将超过700万套。从中央的层面上,过去四年,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共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安排了7100亿元的补助资金。同时,还发行了7000多亿元的企业债券,专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从金融系统来看,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求各银行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发放贷款,几年下来,累计发放了16000亿。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一家就发放了8800多亿元。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基本形成了财政投入、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用地保证、信贷扶持、多渠道融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齐骥透露,在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过程当中,住建部注意到一些地方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有些地方配套设施(水、电、暖、路、气)不能及时跟上,所以保障房或者棚改安置房建好了,但是不能马上投入运行。也有的地方出现了保障性住房的选址比较偏,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个别项目甚至出现了空置率比较高的现象。也有少量的地方反映,保障房的质量还存在缺陷等等。随着棚户区改造的深入推进,遇到的困难也是越来越多。困难可能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简单的、容易做的棚改项目以前已经先做了,比如在城里的、近郊的,容易拆迁的、密度小的,前几年已列入计划当中改造了。剩下来的项目,越来越多的是“硬骨头”,改造起来成本投入更大一些,安置也会更困难一些。另外,一些项目在推进过程当中,由于一些困难,群众非常期盼通过棚改这件事同时把他的其他困难,包括就业困难、教育困难等一并解决,这样就使得推进棚户区改造要捆绑更多其他的社会资源,这样推进起来,特别是在项目的拆迁过程当中,就觉得难度更大一些。(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核电快速发展的制约在于配套能力紧张】

当前推动核电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安邦(ANBOUND)“第一智库”网站转载的文章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范必指出,中国在建和拟建核电项目的规模已经不小,人才、装备制造、核燃料、运营维护、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配套能力绷得很紧。人才资源稀释严重。核电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有经验、专业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电站投入运营后,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要800~1000人的队伍,其中核相关专业需要约400人。近几年,随着大批新建核电项目开工,高端人才不断稀释,新人成长缺乏足够的培训和积累。核电装备制造水平不高。据核电装备企业反映,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拥有每年制造多套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装备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由于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标准不统一,设备拖期现象十分严重,每年连完成一套百万千瓦机组的成套装备都很困难。核安全监管能力需进一步强化。常规能源的安全责任主要在地方和企业,核安全责任则是在中央。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承担核安全的国家责任。但是中国核安全监督工作在机构设置、人才、经费、技术基础等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核燃料供应与后处理能力不足。核燃料循环工业包括前端(核燃料获取、铀浓缩、燃料元件加工制造)和后端(乏燃料的后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铀和钚的回收)。行业投资风险加大。核电企业超出自身能力和配套条件,争厂址、争资源现象十分突出。核电融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核电需要新增投资规模1万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在建的未投产机组。核电项目对资本金要求高,主要核电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而又无法上市融资的情况下,将主要依靠高负债扩大投资规模。加上受制造能力的限制,可能出现项目拖期,将大幅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目前中国核电建设还未进入高峰期,核电业主的资金链就已经绷得很紧,未来投资风险不可小视。(RSC)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官员称保障房与棚改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

围绕保障房建设问题,近日住建部官员予以吹风。此前有报道称,经适房供应将逐步减少直至全国全部取消,公租房将成为住房保障的主体。对此,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表示,没听说全国要停止建设经适房的消息。根据住建部数据,从2011年至2014年,即“十二五”前四年,全国已经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3200万套,基本建成了2000万套以上。今年全国保障房新开工将超过700万套。从中央的层面上,过去四年,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共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安排了7100亿元的补助资金。同时,还发行了7000多亿元的企业债券,专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从金融系统来看,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求各银行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发放贷款,几年下来,累计发放了16000亿。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一家就发放了8800多亿元。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基本形成了财政投入、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用地保证、信贷扶持、多渠道融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齐骥透露,在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过程当中,住建部注意到一些地方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有些地方配套设施(水、电、暖、路、气)不能及时跟上,所以保障房或者棚改安置房建好了,但是不能马上投入运行。也有的地方出现了保障性住房的选址比较偏,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个别项目甚至出现了空置率比较高的现象。也有少量的地方反映,保障房的质量还存在缺陷等等。随着棚户区改造的深入推进,遇到的困难也是越来越多。困难可能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简单的、容易做的棚改项目以前已经先做了,比如在城里的、近郊的,容易拆迁的、密度小的,前几年已列入计划当中改造了。剩下来的项目,越来越多的是“硬骨头”,改造起来成本投入更大一些,安置也会更困难一些。另外,一些项目在推进过程当中,由于一些困难,群众非常期盼通过棚改这件事同时把他的其他困难,包括就业困难、教育困难等一并解决,这样就使得推进棚户区改造要捆绑更多其他的社会资源,这样推进起来,特别是在项目的拆迁过程当中,就觉得难度更大一些。(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核电快速发展的制约在于配套能力紧张】

当前推动核电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安邦(ANBOUND)“第一智库”网站转载的文章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范必指出,中国在建和拟建核电项目的规模已经不小,人才、装备制造、核燃料、运营维护、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配套能力绷得很紧。人才资源稀释严重。核电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有经验、专业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电站投入运营后,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要800~1000人的队伍,其中核相关专业需要约400人。近几年,随着大批新建核电项目开工,高端人才不断稀释,新人成长缺乏足够的培训和积累。核电装备制造水平不高。据核电装备企业反映,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拥有每年制造多套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装备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由于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标准不统一,设备拖期现象十分严重,每年连完成一套百万千瓦机组的成套装备都很困难。核安全监管能力需进一步强化。常规能源的安全责任主要在地方和企业,核安全责任则是在中央。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承担核安全的国家责任。但是中国核安全监督工作在机构设置、人才、经费、技术基础等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核燃料供应与后处理能力不足。核燃料循环工业包括前端(核燃料获取、铀浓缩、燃料元件加工制造)和后端(乏燃料的后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铀和钚的回收)。行业投资风险加大。核电企业超出自身能力和配套条件,争厂址、争资源现象十分突出。核电融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核电需要新增投资规模1万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在建的未投产机组。核电项目对资本金要求高,主要核电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而又无法上市融资的情况下,将主要依靠高负债扩大投资规模。加上受制造能力的限制,可能出现项目拖期,将大幅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目前中国核电建设还未进入高峰期,核电业主的资金链就已经绷得很紧,未来投资风险不可小视。(RSC)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央企合并传闻已成市场上的“狼来了”】

去年合并的南北车掀起了新一轮央企整合大幕。据悉,央企数量要在这一轮改革中,由112家整合至50-60家,数量压减一半左右。这样的市场预期令央企合并传闻成为市场上的“狼来了”。不久前的报道称,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事宜已在近日获得最高决策层签字通过。目前国资委正在制定具体方案,近期官方将对外宣布两大巨头合并方案。日前则有传闻称,中国电信将与中国联通合并,中国移动与广电网合并。信息产业严重产能过剩是此次电信行业重组的主要原因。在电信行业整合的消息影响下,市场上多支概念股闻风而动。不过,这一整合传闻很可能子虚乌有。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对此表示否认。中国联通综合处有关人士回应称,没有从官方和公司内部听到上述说法,不予置评。中国移动有关人士表示没有接到相关通知。中国电信也回应称毫不知情。此外,工信部主管司也确认,该消息不实,目前没有电信体制改革的计划。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工信部仅仅是表示目前没有计划。由于之前南北车合并也是由传闻到最后真实上演,市场似乎也将这一思路用于本次信息产业整合上。特别地,在去年9月份市场传出“南北车”即将合并时,两家公司相关人士均表示,没有更多信息提供,但随后两家公司均因此事项停牌。在前车之鉴下,即使相关方面否认,市场对电信行业的整合依然半信半疑。目前来看,随着央企改革的深化,相关整合传闻可能还将继续层出不穷。这一方面,需要吸取南北车合并时的经验教训。相关传闻传出时,南北车官方予以“否认”,但高管及亲属却在大举买入,存在内幕交易的嫌疑。(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多省两会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精致型发展】

2月13日,吉林、广东、海南三省的“两会”闭幕,为2015年全国省级地方两会画上句点。吉林、河北、辽宁、黑龙江、山西等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增速排位最后的几个省份除了调降经济增速目标外,不约而同地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宁肯发展慢一些,也要告别粗放的发展方式,改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的局面。吉林省省长蒋超良在“两会”上坦言,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传统比较优势递减的背景下,吉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不少,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方式粗放,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脚踏实地调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辽宁去年一些经济指标下降幅度较大,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辽宁省省长李希表示,从经济结构来看,辽宁省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支撑经济发展的亮点不多。辽宁省提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山西省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化解钢铁、焦化及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黑龙江省提出以扩大增量带动工业结构调整,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增量。安邦(ANBOUND)指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约束型发展和精致型发展。所谓“精致型发展”,强调的是发展要注重效率、注重生态环境、注重创意创新、注重科技、注重品质和人的感受、注重特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告别粗放型增长正是精致型发展的要求。在资源型城市、工业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精致型发展的概念值得重视。(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未来两年零售市场潜力被看好】

普华永道12日发布《2015-2016年亚洲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前景展望》指出,虽然中国零售业的增长速度已较2009年15.6%的峰值有所放缓,但对全球零售连锁企业来说,中国仍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市场。在未来两年中,中国零售业销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仍有望达到8.7%。中国将于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该报告显示,2014年亚太区零售业销量预计将增长 4.1%,而今年的增速将达到4.6%。到2018年前,零售业销量仍将呈现上升趋势,而2018年的市场规模估计将达到10.3万亿美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亚太地区仍是全球大多数零售连锁企业的首选目的地。亚太地区的增长将得益于中国与印度的推动,尽管前者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而后者缺乏改革的动力。报告表示,面对中国市场增速放缓,零售商需要调整他们的经营策略--大部分以经营实体店为主的零售商,亦致力于拓展消费品电子零售渠道。2013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贸市场,其中移动支付占交易总额的比例由2011年的1.5%急升至2013的8%,预计这一占比到2016年还会上升两到三成。(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外商通过合资方式进军中国轨道交通市场】

在庞大的市场容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存的情况下,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外资的重要选择。近日,加拿大庞巴迪运输公司与中国的新誉集团完成了一份建立新合资公司的协议,新公司将在中国提供铁道交通建设中的信号系统,庞巴迪和新誉集团分别持有新公司50%的股份,公司将建在江苏常州。庞巴迪中国首席代表张剑炜表示,“庞巴迪曾积极为中国铁路运输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新合资公司是庞巴迪在这个庞大但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保证持续成功的战略之一。”庞巴迪运输铁路控制解决方案董事长皮特?塞德瓦表示,“庞巴迪在中国铁路控制系统有强大的市场,这表明我们公司在中国市场合作和技术上的成功。在中国各城市中的公共交通正在呈指数式增长的背景下,很看好和中国新誉集团合作。”庞巴迪一直给中国的铁路建设提供各种产品、系统和服务,包括铁路信号设备,这并不是庞巴迪第一次与中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拓展中国市场。据公开资料,庞巴迪与中国的合作开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目前在中国已经有4家合资企业和7家独资企业。(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美国地方政府正扩大优惠政策吸引中国投资】

与中国收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同,美国地方政府正扩大推出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亚拉巴马州就是一个例子。亚拉巴马州政府中国顾问赵颖表示,过去州政府在对中国招商引资方面不够积极,让周围的南卡罗来纳州等抢占了先机。但中国企业的强大实力和投资美国的强烈意愿吸引了亚拉巴马州的关注。为了吸引中国投资者,亚拉巴马州在全美率先通过关税补贴法案。这个法案吸引了一家来自中国河南的企业于2014年投资1亿美元来此建厂,并提供了300个就业岗位。亚拉巴马州商务厅厅长葛瑞秋?坎菲尔德表示,州议会正在酝酿新的一揽子投资激励措施。一旦实施,在亚拉巴马州投资的企业可在十年内每年享受总投资额1.5%的税收返还。企业在运营一年之后还可以得到发放薪金总额的3%的现金返还。据了解,亚拉巴马州是美国各州争抢中国投资的一个缩影。当前,美国约有一半的州政府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此为抓手开展招商引资,与奥巴马政府设立的“选择美国”投资推广项目相呼应。据报道,在美中资企业普遍感到了美国地方政府对中国投资者的热情。赵颖认为,美国联邦政府提出要大力支持招商引资,但其对现实问题的反应比较滞后,能做的比较有限,大量具体政策制定权限掌握在州政府手里。现在要做的是让州政府提供的服务与中国企业的需求更加匹配。长期跟踪研究中国在美投资的美国荣鼎咨询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约为120亿美元,连续第二年超百亿美元。随着中国国内成本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资加速出海,不少中国企业愿意赴美投资,美国各州都想从中国“金主”那里分一杯羹。(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高通在中国受罚可能引发多国连锁反应】

高通被中国的反垄断部门处罚近10亿美元正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据外媒报道,2014年8月,中国反垄断部门曾与韩国反垄断机构就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的违规问题取经,2015年2月9日,高通刚刚宣布已同意向中国发改委支付9.75亿美元(约合60.88亿元)罚款,了结为期14个月的反垄断调查。据路透社报道称,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KFTC)正在调查美国芯片商高通公司。据悉,KFTC是韩国的反垄断机构。报道称,该委员会将调查高通公司是否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高通是韩国手机巨头三星电子和LG电子的主要芯片供应商。此次对高通反垄断调查的理由依然是其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委员会还计划向韩国智能手机生产商如三星电子,以及高通的竞争对手如英特尔发出请求,并作为调查的一部分。2009年,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曾以违反韩国《竞争法》为由,向拥有韩国CDMA标准核心专利的美国高通公司开出史无前例的2.087亿美元高额罚单,以惩罚高通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获取不公平市场利益的行为。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在2009年发表的一份情况检验报告里表示,高通公司将集成多媒体功能产品纳入其芯片组并作为一种折扣提供给芯片客户,属于不公平的商业行为。据媒体去年11月报道,除了中国政府对高通进行反垄断调查外,美国和欧盟也开始对该公司的反竞争行为展开调查。(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三大过剩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前景】

当前的全球经济除了美国复苏势头明显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而在摩根士丹利前全球首席经济学家Joachim Fels看来,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前景取决于三大因素:储蓄过剩、原油过剩和流动性过剩。个人、公司、和政府宁愿把钱存入银行也不愿拿出来投资,原因有很多。高负债迫使很多家庭和企业主收紧开支。(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发达国家的民众退休后不得不增加储蓄,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和医疗支出做准备。不断增加的收入和财富不公导致总储蓄率上升,因为富人可以将更多的收入用来储蓄。很多发达经济对外输出储蓄,因为它们国内找不到安全的投资渠道。全球的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都在下降,因此对储蓄资产的需求也在降低。中国等新兴市场此前经历了一轮投资热潮,工业领域存在严重产能过剩。尽管服务业占整体经济的比重在上升,但服务业毕竟对资产依赖较低,所需的投资较少。不仅如此,快速的技术更新往往抑制了投资,因为大量此前投资的技术都被手机应用或类似的技术创新所替代。储蓄过剩导致的消费和投资的乏力,不仅抑制了周期性增长,还造成高失业率和存量资本扩张放缓,降低了企业潜在的产出。因此,不难理解,利率为何如此之底。这不是央行的责任,而是储户自己的问题。原油过剩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原油过剩总体是件好事,因为它暂时对冲了储蓄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低油降价使得收入从储备过剩的产油国转移到更有消费倾向的消费者手中,这样可以短期刺激需求。但是这也会让全球央行面临一个问题,即已经很低的通胀水平会降至更低,并导致中期通胀水平的预期进一步被下调。这就是为什么投资者应该为更大的流动性过剩做准备,因为这些流动性会推高很多金融资产的价格。那些还没有建仓的投资者应该赶快入场。(RSC)返回目录

下载浅析国企管理改革(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国企管理改革(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企如何推动薪酬改革

    A企业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内部薪酬制度改革办公室,具体负责领导企业薪酬改革工作。整个工作历经二年,截至2003年7月已经全部结束。从反馈的情况看,运行平稳,成效显著。下面以......

    国企需要新一轮改革

    国企需要新一轮改革2013-05-07国有企业改革在很长时期里被视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是,过去几年里国有企业改革似乎沉寂下来,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所谓“国退民进”的......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05人力资源管理胡峰内容摘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深入,国企事事依靠政府的时代一去不返了,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国......

    国企薪酬体系改革成功经验谈

    国企薪酬体系改革成功经验谈企业管理的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个严峻的挑战,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时刻考验着领导人的智慧和毅力,而在众多改革之......

    国企薪酬改革政策与方向

    国企薪酬改革政策与方向 课程前言 按照论坛的要求,我想就经济新常态下的国企薪酬的问题跟大家共同地作一些交流。就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如何评价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的现状......

    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革的误区

    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的四个认识误区赵立纲2006年07月24日15:0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内容提要:股份制改造是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是破解国企发展......

    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体方案

    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体方案为贯彻落实中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二零一5〕2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

    改革是国企永恒的主题

    改革是国有企业永恒的主题2002年10月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向纵深方向发展,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国有出资主体开始明确,对经营者的考核和激励工作已经展开,股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