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眼中的2009中国文坛20100113

时间:2019-05-12 13:2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论家眼中的2009中国文坛2010011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论家眼中的2009中国文坛20100113》。

第一篇:评论家眼中的2009中国文坛20100113

评论家眼中的2009中国文坛

2010-1-12 阅读68次 本站网友 水中飞 发表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雷达:仍少有直指人心的力作

年终盘点是一种习惯,也有必要,但文学不是按年头突变的。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出端倪。但今年仍有几点给我印象深刻。

一是,我早指出过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分化问题,各类阅读井水不犯河水,这情况已有几年了,到近年尤盛。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类型小说,吸引了大量青年读者,类型化创作不但在网上也在图书市场上强势,比如悬疑,推理,玄幻,盗墓,穿越,后宫等等,传统文学读者的一些人也被拉过去了,整体上有减无增。这可能是网络和消费时代的普遍现实。这里也有好作品。但我认为,总体上看,这在科技手段上是进步了,在媒体传输甚至文明程度上提高了,但是在文化精神上并没有多大进步。主要是,快感阅读取代了审美阅读,消费性游戏性阅读所占份额过大,于是,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怎样增大魅力,扩大对读者的影响,是个重要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学必须有它的“塔尖”,在纯文学领域,如何创新以适应媒体化时代的读者,能以其原创性,深刻性,切中当代社会的精神,直指人心,就是突出问题。

目前传统文学中数量与质量不平衡的问题仍非常突出,所以文学界需要保护或维护有真正人文精神的作品,需要大量扶植和引导具有鲜明深厚的正面精神价值的作品。这样才能在热闹的图书市场中,树起精神的标高和塔尖,否则会被一些表面的繁荣所遮蔽。

二是,官场小说的流行或称为泛滥,成为一个重要现象,基本占据了大众阅读的重要空间。一方面,要看到,这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是反腐倡廉的社会需求刺激了官场小说的生长。但是官场小说的创作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作品成为升官秘笈或腐败展览会,有些热销书不是以思想艺术力量取胜,而是倾向于对官场的窥视,倾向于娱乐、消遣,缺乏精神力量和充沛的正气。如果说《苍黄》写得较好些,那是把官场作为平台,写了人性,写了日常,写了文化。现在官场小说实际上是最大的“类型化”,这种势头不利于文学表现广阔多样有机联系的当代生活。

三是,总体上看,2009年的文学,是平稳地波澜不惊地沿着前几年的轨道继续前行,出现了一些好的作品。在长篇上,比如阿来的《格萨尔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莫言的《蛙》、张者的《老风口》、高建群的《大平原》、苏童的《河岸》、刘醒龙的《天行者》、周大新的《预警》、王小鹰的《长街行》、钟求是的《零年代》、阿耐的《大江东去》、凌行正的《九号干休所》、王刚的《福布斯咒语》、里快的《狗祭》、樟叶的《晚春》、秦岭的《皇粮钟》、翟岱海的《辛家湾》、廖齐的《茶道无道》等等。纪实文学《解放战争》也写得很不错。去年海外华人的创作格外引人注意,取得很大的成绩,是他们的构思更精,心更沉静,汉语叙事能力更好?这是需要研究的。

回顾这一整年的创作,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很多作品中,精妙的细节、饱满的人物,有启迪力的思想,深邃的意境仍然匮乏。

张颐武:三足鼎立的结构仍然稳固清晰

《小团圆》的出版带有突破性,使读者对张爱玲创作生涯的理解有了新的深化。传统作家值得关切的,仍然是一线的主流作家,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莫言的《蛙》都是有趣的新作品,保持了他们的创作水准,声誉很高。他们的创作已经相对职业化了,跟西方的职业作家状态很像,两三年推出一部作品,轻易不失手,但是有重大突破也难。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创作也基本稳定,但尚未进入中国作家的“第一梯队”。70年代作家也做了努力,但是在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夹缝中尴尬生存,没有开拓出新的空间,呈现出萎缩的状态。80后作家仍占据着青春文学的市场。

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三足鼎立的结构仍然稳固清晰。《小时代》的第二部,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热捧,现在郭敬明和他的团队在青春文学中还是很有优势。

去年网络文学声势比前几年更为壮大,包括榕树下“复活”、重要的文学网站都归到盛大文学的旗下,一系列的活动使公众对网络文学有了更重要的认识,但是网络文学转化为纸质出版后,发行量明显不敌点击率。另外,《潜伏》、《蜗居》等影视文学作品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势头;应用性的图书,比如《杜拉拉升职记》以及官场小说,都是稳中放大。总体上看,虚构文学发展不错。

孟繁华:文学之花依然盛开

2009年,对文学现状的整体判断依然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但“三分天下”说似乎引起了一阵波澜: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被认为是一大转折。但事实远没有描述的那般可怕。

2009年长篇小说有两个“事件”性作品:一是张爱玲《小团圆》的出版,一是《废都》的再版。《小团圆》将经久不息的“张爱玲热”推向了2009年的高潮。张爱玲在坊间构建的神话持续多年,在即将消歇时《小团圆》犹如一针强心剂,重新起死回生。《废都》无论以哪种形式重新出版,都是一个重要的事件,都会引起读者和文学界极大的兴趣和关注。1990年代是社会大转型的年代,道德化标准还是文学批评的标准之一。《废都》中性描写的不合时宜是不难想象的。但是,经过十几年之后,这部作品的全部丰富性才有可能被重新认识。

在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我认为“新历史主义”、“祛历史化”和反映当下生活的作品表达多元现代性的冲突,仍然是2009年长篇小说创作的主体,它没有“断裂式”地另起炉灶,而是接续和发展了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方向。

长篇小说写人的命运,大多与国家民族叙事有关。宗璞《西征记》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把握,使之成为表达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作品;高建群的《大平原》是一部叙述家族史的小说,也是一部向乡土中国女性致敬的小说。《皇粮钟》再次证实了秦岭对历史的记忆和书写热望;当代文学对重大历史事件缺乏持久关注的耐心,李森祥、薛荣的《送瘟神》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防治血吸虫病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书写,显示了两位作家的眼光;李师江的《幸福之州》显示了年轻作家的艺术想象能力,也体现了70后作家文学探索的努力和态度;阿来以《格萨尔王》参与到全球出版工程“重述神话”;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再现了20年代旧武汉的生活场景;老作家张惟的《血色黎明》以闽西苏区作为主要背景,以闽籍出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主要人物,以革命历史事实作为基本材料,生动地叙述了自1919年到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书写历史是长篇小说的一个传统,今后仍然会产生大量的作品。2009年更值得注意的是一部“祛历史化”作品的出现,这就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小说的核心部分,是对现代人内心秘密的揭示,这个内心秘密,就是关于孤独、隐痛、不安、焦虑、无处诉说的秘密,就是人与人的“说话”意味着什么的秘密。

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与当代生活的关系在逐渐恢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生活是当下长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资源。有思想能力的作家总会在当下生活中找到自己创作的灵感。阿来在2009年出版了他的《空山》系列第三部,表达了经济大潮冲击下藏区价值观念的变化及作家的忧虑。刘醒龙的《天行者》关注的是教育的底层;周大新的《预警》具有强烈的警示的意味和意义;张学东的《超低空滑翔》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部反映民航生活题材特殊的作品,它的专业性决定了没有体验是无从下笔的。

2009年,反映当代生活、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当下公共事务的作品,最有影响的应该是曹征路的《问苍茫》。对“官场”的书写,应该是新时期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被坊间称为“官场小说”“二王”的王跃文、王晓方分别出版了《苍黄》和《公务员笔记》。关仁山的《官员生活》的发表,为这一文学现象添加了新的想象和理解。关仁山将这部小说命名为“官员生活”本身,似乎是有意为之的客观描述,同时也有一种同情、理解的意味蕴涵其间。这是一个“多元现代性”时代。现代性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在《官员生活》中我们发现:小说的主要矛盾并不仅仅来自权力争夺、权钱交易或情色演绎。

2009年,长篇小说创作的全部丰富性不可能在这简短的叙述中得到呈现,但我可以断言的是:文学之花依然盛开。

贺绍俊:突破处理中国经验的局限性很重要

我专门提一部大家都不太关注的作品:加拿大华人作家李彦译写的《红浮萍》。为什么特别看重这部作品?好多年以前我就盼望看这部小说。因为当时我看到有新闻说,李彦的《红浮萍》获得加拿大最佳图书提名奖,我很惊奇,这是他们主流文学的一个奖项。虽然80年代有很多中国人出国留学定居写作,还涌现出一些在内地非常有影响的海外作家,但他们只能对中国文学有影响,很难进入当地主流。这条新闻引起我的兴趣。

《红浮萍》英文名是《红土地的女人们》,写以女人为主角的一个家族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遭遇。李彦自己介绍说是译写,还有重写的意思。这部小说,放在中文小说里不会很出众,但李彦的长处是双语写作,她精通英语,把中国故事用英语表达,完全符合英语语言思维习惯。她在国外生活,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回头看经历过的这段历史,通过西方文化思维的调整,可能比较超脱,不会像我们那样急功近利,过于实事求是,在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上有所超越。同样的中国故事,用英语表达出来,就容易被西方主流文学认可。看她中文本时,发现她在回头处理她的经验时,其态度从容多了,更多地会在语言的典雅性上下功夫。这恰好是我们讲这段故事时最缺乏的。

李彦的写作,经过双语转化,摆脱了我们的思维习惯。这种信息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的作家未必掌握外语或到国外生活,但重要的是,怎么突破我们处理中国经验的局限性?李彦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盛世之争和衰世之争是去年重要的文学现象。新中国成立60年大庆也带来了对文学60年总结的话题,其中引出了很有意思的争议,就是关于盛世文学与衰世文学的争议。这个讨论虽然只是在一些人中间展开,它的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在这场争议中,有一个重要问题被我们忽视,却是以后需要解决的——我们怎样看待文学的自由。长期以来,西方有一种质疑,经常要问中国的作家:你们现在能否自由地写作?你很快就会发现,一些中国作家误会这质疑落脚点是在外部条件,于是会辩解我们没有那么多约束,这是最大的误解。从中外历史来看,优秀伟大的作品,并不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写出来的,关键在于作家有没有内在的精神自由。中国文学缺乏内在的自由。

陈晓明:长篇小说大年

相比2008年而言,去年可称为长篇小说大年,出现了几部很有分量的作品。我关注到的有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能够把有汉语言品质的文体表达充分,有很强的本土文学意识,在这部作品中,刘震云在西方现代文学的背景上看到现代汉语的意味,越写越往心里走去。刘震云写了很多人物,不断地写他人,但都和社会历史和农村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很了不起。他的小说就是家长里短,写农村的三教九流的生活,写农民怎么找说心里话的人,农民的现代意识是怎么崛起的。在这小说中,现代意识和传统千丝万缕联系在一起,又有作者独立的思考。书写是全新的,土得掉渣,但却是以中国方式呈现的。

在苏童的《河岸》中,我没有找到令人惊叹的、和他的才华名气相称的东西,《河岸》重新回到先锋派,回归到一种重新的出发。虽然是对历史重新书写,但有个人对自我历史的寻找和失败,整个叙事有节奏感自由感,人物活在语言的飞扬中。苏童的语言依然瑰丽纯净。

我也注意到一些作品是非常独到的,宁肯的《目光之城》就做了很多探索和文本实验,一方面是写西藏生活,一方面是对生活的敬畏和反思。另外,还想提到虹影的《好玩女花》,据说可以作为《饥饿的女儿》的下部,这部作品可能会引起巨大的争议,因为太写实了,写到爱和婚姻的巨大破碎,是对家庭伦理、对身体、对女人命运最彻底的审视,虹影把小说经验推到极致。我们不必忙着评判作品的好和坏,但是对极端的文学经验怎么看待值得讨论。我也注意到虹影的小说叙述显得非常老练,语言干净利落,她是颇为彻底的小说家,彻底到完全地写作她自身的经历。

莫言的《蛙》是非常有分量的作品。不是大作家一定会出大作品,但是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很厚重。“我姑姑”作为主人公,显示了莫言关注现实的态度。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文学作品中有一些表现,但像莫言这么全面表现计划生育的作品没有,反映中华民族在这样的经历中留下烙印的作品值得重视。

艾伟的《风和日丽》发表在《收获》的第三、四期,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写到对革命的反思,显示出作家的思考变得成熟大气。

还有一部作品必须要谈:赵瑜的《寻找黛莉》。作品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写出了大家庭在现代历史中的被破坏。山西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从近代进入现代,则开始衰败。这部作品通过寻找黛莉的身世,写出她背后的遭际,家族和阶级的覆灭,以及和她家族相关的山西那些大家族被破坏的命运。写得非常棒。

张翎的《金山》是非常大气的作品,小说叙事在一个时代的两个时空里自由变化。中国的家族小说非常发达,经历这些之后再关注个人,是漫长而必要的基础。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以他非常冷静的平易的方式写出和父亲的关系。阿来的《格萨尔王》在“重述神话”的作品中是出色的,有人没读就污蔑是旅游小说是荒谬的。

综合看来,作家回到本土的意识更加明确,更加深刻;先锋文学的经验在《河岸》这里得到更有力的提升;中国作家普遍运用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大气,艺术水准有很鲜明的提高。作家越来越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这表明作家本身也在寻求变化,显示了他们的勇气和觉悟。

李敬泽:海外华人作家占据重要位置

2009年的长篇小说中像《金山》、《一句顶一万句》、《格萨尔王》等都是比较突出的作品。在去年,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华语写作是一个全球性现象,大陆、港台和海外的作家,共同参与了文化生活,去年广受关注的几本集子,主要是港台作家的,张大春、梁文道、龙应台。

现在出现了一批“新海外华文作家”,《人民文学》在第12期专门为此发了一个专号,这包括旅美的严歌苓、袁劲梅、陈谦,旅英的虹影,写出《金山》的张翎在加拿大,还有加拿大的陈河,新加坡的张会雯等。过去我们谈到当代文学,主要是大陆文学,其他从港台到海外,都作为当代文学的边缘,他们可能是接续着现代文学的谱系和传统,但和大陆的当代文学基本上是分头发展,没什么关系。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大陆人在世界范围内迁徙,一些人在海外开始写作,他们的背景和文学经验都是从大陆带过去的,在跨国、跨文化、跨语际的处境中,他们对当代文学做出回应,带来了很多新的主题、观点、经验和气象。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有力扩展。也许今后我们再谈当代文学,就不能仅仅谈大陆,还要谈港台和海外,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场域。这一现象并不是始于2009年,但在这一年变得特别明显。

白烨:命运与时运的交响回旋

长篇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指标性体式,越来越为文坛内外所看重,但要在普遍阅读的基础上做出基本评估,却也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是出书的品种太多,数量太大。从传统批评的角度来看,长篇小说领域虽然越来越数量激增,面目不清,但其基本的构成还是两大类的写作,即以职业或专业作家为主的传统型或靠近传统型的写作,以业余或网络作家为主的类型化或靠近类型化的写作。在作了这样的区分之后,我们就会看到,传统型长篇小说以求在文坛内外留有一定印象为旨归,而类型化长篇小说以求在市场上获取最大影响为目标,这样一种隐性的动机区别,使得人们更为关注传统型长篇小说,并把它看做长篇小说创作艺术水准的更高代表。

就传统型长篇创作的情形来看,2009年的长篇小说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质量上也在不断攀升,在前行的平稳与收获的平实之中,自有一种内在的丰硕。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2009年的长篇小说中,不同题材的领域里,都有货真价实的佳作力构,而且都以自己独辟蹊径的艺术探掘,让人读时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悠长。还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涉及什么题材,描画什么人物,许多作家都强化了对于人的个性的索解,对于人的命运的追踪,并在个人与社会,人生与时代的密切勾连中,探悉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改变的生态与实情,使得命运走向与时代走势的交响回旋,成为了凸显于2009年长篇小说的主导性旋律。

涉及到现实与变革的作品,在2009年中为数不少,这既是改革开放已走过整整30个年头,一些有心的作家有意要为这个新时期以来的30年的辉煌巨变描影造形,更为主要的却是创作中一直存在的写实倾向,在2009年间又有了别求新声的切实成果。比较之下,这一类作品中,值得人们予以关注的,应该是阿耐的《大江东去》,曹征路的《问苍茫》,王小鹰的《长街行》,刘醒龙的《天行者》。

凸显个人的视角关护个性的成长,以探究命运的方式关注个体的生存,就成了许多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一再呈现的主题。徐贵祥的《四面八方》中,人物的悲情遭际揭示得让人触目惊心。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中主人公水上灯的人生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悲剧。苏童的《河岸》中异常的灰色记忆与隐秘的人生体验,将少年的青春骚动与成长困惑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社会的无情与政治的冷酷,个人的卑微与生命的顽强,都揭现得无以复加。

莫言的小说《蛙》,异乎寻常地回到了现实性的叙事,并经由“姑姑”这样一个典型人物,讲述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性格变异,“姑姑”的心理矛盾,当然也折射着时代与历史的矛盾。

对于乡土题材作品,2009年间一些实力派作家作出了自己饶有新意的探悉,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这种写作的一个典型代表。高建群的《大平原》、成一的《茶道青红》都有其独特之处。

眼下的官场小说领域,大多没有走出模写现实的窠臼。2009年,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这得力于王晓方的《公务员笔记》、王跃文的《苍黄》、张效友的《国家誓言》和周大新的《预警》等几部力作的联袂出现与明显出新。

第二篇:文坛新闻

文坛新闻

一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2011.8.20.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终于揭晓,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获奖。

获奖作家都是当代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除了莫言和刘震云是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外,其他三人都是省级作协主席或副主席。此外,当年,东邪余华,西毒马原,中神通格非等被称为文坛射雕五虎将,如今,新的文坛五虎将诞生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关注一下他们的作品,看看他们的作品是否真的很给力.......仿照财富家族“富二代”的流行说法,有人把文人家庭出身的青年作者称之为“文二代”,并使这一称谓也在一些媒体流行开来。而且近年来作家后人成为作家,文人后代再做文人,的确已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因此,“文二代”在现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近年来在当下文坛广有影响的笛安、那多、肖铁、叶子、蒋方舟,已是广为人知的“文二代”的代表。由《告别天堂》蜚声文坛的笛安,是著名作家李锐与蒋韵夫妇的女儿,她近年先后以《西决》、《东霓》两部长篇小说引人注目,并荣获了2009“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她在小说艺术上表现出来的老练与纯熟令人惊异,并被认为是超越了“80后”与青春文学的少数几个天才型写手。

悬疑小说作家那多,已出版27部悬疑小说作品。他的新作《清明幻河图》继承了自《山海经》以来的东方想象传统,创造了一个和现实重叠的虚拟平行世界,是一部充满智慧性与知识性的悬疑小说。

留学美国的肖铁,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儿子,他几年前就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转校生》,小说散文集《成长的感觉》、《树的回忆》。

著名作家叶兆言的女儿叶子,从中学时期起就不断发表作品,获取奖项,出版有《带锁的日记》、《马路在跳舞》、《苏苏的幸福开始》等多部作品

湖北作家尚爱兰在获得“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金奖”之后,在写作上一直没有新的进取与大的起色,倒是女儿蒋方舟在12岁时以一部《正在发育》一炮蹿红。

属于“文二代”的“80后”,远不止上述几位,在已成名的“80后”作家中,张悦然、马小淘、鲍尔金娜,都是不折不扣的“文二代”。

他们都是文坛的新兴力量,其作品深受广大青年读者欢迎,热爱阅读的你还不马上行动寻一

本值得陪伴自己的精神伙伴!

二“文二代”挺进文坛

三.韩寒方舟子激辩代笔门 韩寒称躺在地窖中枪

在龙年春晚中,除了这个热闹祥和的春节晚会,还有一件事情同样惹人关注,那就是方舟子与韩寒之间的论战。从1月18日网上发出的第一篇质疑博客至今,韩寒和方舟子已经打了好几个来回的口水仗了,关于韩寒是否有代笔的争论也是愈演愈烈,有网友戏称说,这个春节简直就是和韩寒、方舟子在一起度过的。

让我们进行事件回放

1月15日

IT博客作者麦田以一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的博文,质疑韩寒奇迹背后是他父亲和营销团队的功劳,引起微博轩然大波。

1月16日

韩寒发表博文,首次回应质疑。他称,“任何人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当晚,范冰冰微博表示愿意追加2000万元以支持韩寒悬赏活动。

1月18日

方舟子加入质疑阵营,并发布质疑韩寒作品由他人代笔的分析文章。此日起,方舟子在微博上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等多篇文章,指出韩寒作品有他人代笔嫌疑。同日,麦田向韩寒等人道歉。

1月19日

韩寒表示接受麦田道歉,并指出方舟子“五宗罪”。

1月25日

韩寒发布博客展示其手稿图,宣布出版《三重门》手稿。

1月29日

韩寒通过其出版人路金波正式对外宣布,他将在上海起诉方舟子侵犯其名誉,并索赔10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韩寒整理了1997年至2000年间的手稿、通信、素材本等资料,合计约1000页。

1月30日

一直充当韩寒媒体联络人角色的路金波宣布:鉴于前段时间自己的失态,将暂时退居幕后、戒网7天,媒体联络人替换为韩夫人,网络渠道联络人则是韩寒父亲。同日韩寒接受新华社和中国日报专访,方舟子也在第一财经节目谈韩寒事件。

1月31日

方舟子接受新华社专访。同日,韩寒和方舟子同时接受东方卫视专访。

至于结果如何,其实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们要明白,我们喜欢一个人,看好的是他的现在,不是过去,更不是未来......

第三篇:文学评论家名言

1.马尔克斯说:“真实是文学的最佳模式。”

2.这也许就是别林斯基所谓的“熟悉的陌生人”吧 3.别林斯基:美和道德是亲姊妹

4.别林斯基:不是事件支配人,而是人支配事件

5.别林斯基:文学是一个民族感性的本能的世界观,文学包含了一个民族的思想 6.别林斯基: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7.别林斯基:吝啬者在理想上只是一个, 但他的典型却是无尽纷繁的.8.别林斯基: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

9.别林斯基: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10.别林斯基:爱情之需要理性内容,犹如燃烧之需要油脂。

11.别林斯基:时代的真诚的、心爱的作品,总是那些忠实而正确地反映着生活和现实的作品。

12.别林斯基:扑灭丑恶的东西,如果没有完善的东西来替代,终是没有结果的,这样的扑灭将徒劳无功。

13.别林斯基: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14.俄国著名作家杜勃罗留波夫曾说:“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好像一个焦点一样,把现实生活的许多事实都集中在本身之中,它大大地推进了事物的正确概念在人们之间的形成和传播。”

15.杜勃罗留波夫曾说:“假如文学所唤起的利益最后能够渗透到人民大众中的心里去,文学就能成为伟大的东西了.” 16.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明朗的欢喜,近似在你亲爱的人面前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欢喜”。17.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18.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是生活” 19.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20.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特征”。21.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 22.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就内容而言,它和善相同。” 23.屠格涅夫曾说:“没有真正的平等,就没有真正的爱。”

第四篇: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1

雷雨的开篇就已经注定了故事是一个悲剧。向众多同一时期的作品一样,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劣性在一个人物身上得到细腻的刻画和充分的表现。

雷雨中的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般在心弦上缓缓划过,那抖颤尔出的馀音,久久不能平息。

一天,却牵扯一堆往事,一个误会,道出一个秘密,却害死了三个人。这就是人生。拥有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么吥使人心痛?历这样悲情的故事说得上是久演不衰,类似的故事如此之多,在这背景下的牺牲者不计其数。硪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已吧。同许多故事一样现实生活情况是故事的原型。在现今社会,人思想改变了非常多,女性变得坚强勇敢,不会再无声无息地受命运的压制。除了科技发达之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使时代向前跨了一大步。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之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美好。然而硪门更需要的是懂得运用前车之鉴。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2

“缘份灭了,前面是海角,还往前跳;手带上手铐,不想让拥抱再放掉。你一挣扎,我就呼吸不了,曾那么美好,不能到老,你何苦,连假戏真做都做不到……”这是一首悲悯的情歌。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地捉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爱情烧疯了心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过销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演绎了一场爱与恨、生与死的悲壮故事。

《雷雨》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周朴圆的人,为了追逐名利、而抛弃了妻子和小儿子,带着大儿子周萍,与一个富家小姐结婚。如他所愿,他得到了世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可那又怎样呢?最后周朴圆还是后悔了后悔当初所作所为,后悔就这样虚废人生,后悔就这样为了钱,为了名和利永远忙碌着,周朴圆所犯下的罪,还连累了那些无辜的人,最终他的前妻鲁侍萍带着小儿子投河自尽。

三十年后,周朴圆与死而复生的前期鲁侍萍重逢,但鲁侍萍已另嫁了他人,还有了一个女儿鲁四峰。人算不如天算,命运安排了出人意料的结果,周朴圆的大儿子周萍与鲁侍萍的女儿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样的现实活活拆散了两个情投意合的人,可现实终究是现实,即使想去改变它,也是无能为力的。在一声雷响后,一人在枪下自毙,而另一人则触电身亡。命运的不公,让这两个年轻的生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雷雨》对我是个震撼,看了以后,心中免不了有一些忧郁和暗涩,我并不能在我的想法中找出个头绪——故事发生到这样的地步,究竟是谁的错?是周萍和四凤吗?不,不是的!都是周朴圆的错,可他能预料事情会有这样的一幕吗?一切的一切仿佛在告诉我们:在当时的那个封建制度笼照下的社会,自己并不是命运的主宰者,而是被别人牵拌着。

《雷雨》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它的冲突设置。《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郁闷燠热,马云聚合,继而有琅琅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紧张的空气,随后又是一切静止,寂静的另人感到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我对《雷雨》一书的兴趣愈来愈浓。

周萍对父亲是欺骗,对后母是悔恨与懊怯,对周冲是谦然,对鲁四凤是希望,对生母宿命难逃。种种关系的冲突,让《雷雨》的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我想无论《雷雨》的情节冲突是怎样的,作者曹禺先生也只是想用一种极端的雷雨般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满,毁谤封建制度。

《雷雨》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到了今天,照到了如今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不会有包办婚姻,或是一些强人所难,违背良心的事。我们的父母不会专制,而我们拥有的是自主。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好好把握人生,千万不要迷失做人的方向。

在读《雷雨》之前,没有接触过作者曹禺先生的其它作品,可在读了《雷雨》之后,我想曹老先生其它的创作也应该和这部传世佳作一样,是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的收获,是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3

《雷雨》中周家人要搬新家了,几乎每个人的台词中都会有涉及到关于搬新家,但是每个人的态度却不尽相同。不过,在周家老爷看来,这是全家人的希望,也是曹禺给大家在人世间留下的希望。虽然说,周萍选择了逃避,蘩漪选择了坚持,周冲选择了追求,表面上看周家人都没有人为这样的希望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希望,但是周家老爷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家里每一个人的希望都是建立在这个希望之上的——就是摆脱现在的状况。

可是,就在搬家的前夜,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这样的希望根基破灭了,所有人的希望也就无从谈起,最后曹禺先生以一个大悲剧的形式为《雷雨》画上了句号。但是,我们总是会在心里描绘出一个喜剧的样子,在新的家中的样子,这也就是曹禺先生所谓的送观众回家。不过在这次改编剧中,搬新家有关的全部台词删掉,雷雨成为了一场挥之不去的阴霾,如果单从剧中看,我们找不到出路,整场话剧,观众始终陷入一种不可自拔的绝望当中,当编导除去了最后一根稻草的时候,雷雨变成了死亡的赞美诗,而不是灵魂的安魂曲。

首都剧院里完美的视听效果,给了我最初的震撼,但是,对于原著的“随意”修改,却让我带着些许的失望与无比的绝望,走出了那个充满焦躁与腐味望的周公馆。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4

读完整本书,觉得心中总带着一份酸楚,当时的曹禺是个大学生。很难相信他在1993年的时候就能把人生大悲剧写得如此入木三分。

这本书总的描写主人公在命运残忍的捉弄下的故事。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以及那个被爱弄晕头的女子——繁漪,所有人的命运都紧扯在一起,那么的息息相关。一直到文章的末尾才将秘密有高潮的跌宕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让文章的各种尖锐矛盾环环牵制,扣人心铉而且顺接得相当自然。

在剧里唯一带来的一丝纯净形成敏感对比的周冲,使我影响深刻的少年。他对四凤说的那些:“海——船——草——。”都表现了他一直被困在美丽的憧憬里,他是无辜的又是善良的人,最后却和四凤一起在雷雨天因一一根断了的电线而丧失了年轻的生命。仅仅是因为他看见四凤被电着而急忙伸手去拉电线的的冲动,就这样,如画的生命退去了色彩。

而鲁妈也是一个仁慈的悲哀角色。她的孩子们不明身份的互相相恋,()让他伤透了心,指导书中的结尾。高潮不分时,一直被她辛苦埋葬得秘密才被揭晓。“走,走得越远越好,再也不要回来了!”但看到自己亲身儿女的畸形恋是还是不忍心揭开真相与必须克制自己对儿子的乡人的冲动,她是一个坚强的母亲。

《雷雨》——一部当时社会背景的社会矛盾在笔下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是一部成功的话剧。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5

再一次读这篇巨作,我似乎对周繁漪这个人物,又有了新的感触。她至少为自己的幸福,追寻过,努力过,虽然她还是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吸引我的地方是她的不可爱,很多人对于她的看法,觉得她是阴险可怕的,只是我觉得她是一个不幸得女人,而她的不幸,在于她在周家这个大牢笼,在于她爱的男人,是个没有恒心的人。她是尖锐的,爱的愈甚,划得伤痕愈深。在这个年代,所有的女人,都是男人的附属品,这是女人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剧。繁漪是寂寞的,周萍的出现,让她的生命有出现了新的生机。于是,她放弃了伦理道德,甚至放弃一个母亲应有的责任。

她的热情与追求,他的逃避与冷淡,这是一对多么激烈的矛盾,在一个雷雨夜,终于它激化了,他死了,而她也疯了,用她的疯来祭奠她的爱情。

作者有一句话来赞美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干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她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6

《雷雨》描述的是二十世纪的旧中国,一个资本主义家庭和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发生的一段纠葛。文章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的纠葛,表现了旧社会的罪恶。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为了发黑心财,故意使承包的江桥出险,淹死两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又抛弃了她。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个妻子繁漪生了儿子周冲。侍萍留下的儿子周萍和后母繁漪产生变态的恋情并发*关系,又和弟弟周冲都爱着来周家做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儿四风。怀上了周萍孩子的四风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冲入雷雨中,不幸触电身亡,周平也拔枪自杀。

文中的周朴园可以说是一个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它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蛮横。他时常怀恋着三十年前年轻漂亮的侍女侍萍,甚至仍保留着与侍萍一起生活时的旧家具,绣着梅花的绸衬衣以及侍萍生病要关窗户的习惯;但是,当三十年后,他再次与侍萍相遇时,他表现出的不是重逢的喜悦,而是冷淡、愤怒‘面对年老色衰的侍萍,他想到的不是这些年来她过得怎么样,而是她为什么要来这里,是不是要用他们的'往事威胁他以及被她带走的儿子在哪里。他企图用金钱摆脱一切,为的只是自己的名利。

从周朴园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腐朽不堪的旧社会中那些带着伪善面具的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以及底层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7

要读《雷雨》之前,我就看了话剧版的《雷雨》,也是十分精彩。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我们高中生阅读的。

隆……要下雨了,闷热急躁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房间。闷级了。从开头到结尾,全文都突出了一种紧张的状态。

文章错综复杂的情节,并没有使读者感到无从下手。而是非常清楚,条理清晰。人物的内心独白,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时间在这里,没有了他的特殊功能。没有使人忘记那曾经的事实。时光弄人,有使人想起了那伤心的往事。现实总是很残酷。残酷的人,残酷的社会。人物对所处社会的反抗,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悲剧依旧重演。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

人物对所处社会的反抗,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悲剧依旧重演。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使我们更有了一种享受当下的时光。我们庆幸有这样的好时光,有这样和谐的社会。人们可以自由的追寻自己的美好,不再虚伪,不在为社会的束缚而寸步难行。

爱情,自古至今都是痴男怨女所追寻的。而以往封建社会摧残人的内心,腐朽思想侵蚀着人们。敢于反抗的人们,总是没有一个好的下场。社会总是在进步,我没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作者美妙的语言,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文学的修养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好书,多读大家之书,这样我们在自己的写作当中,才会有不断的提升。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8

为了看《雷雨》的话剧,我这两天做足了功课,重新翻看了《雷雨》原著,这个全长4个多小时的剧目,无疑是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的经典。但是为了观众和演员着想,一般会删去剧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情节,尽量压缩时间,本次整个剧目时间为3小时。看完的时候,我们刚好赶上最后一班会学校的公车。

《雷雨》的故事我再多说无用,评论更是谈不上了,只是想说说我看完之后的些许遗憾。

首先,删掉了序幕和尾声。如果加上这两幕的话,估计观众们就该在剧场里面打地铺了,所以也无可厚非。不过,正如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中说的那样,这两幕,即使让观众入戏,也是送观众回家。有了他们,观众可以更好的欣赏整个四幕戏,也可以更好的回家。确实,在全局的最后一幕,当曹先生把全部的矛盾和波澜向观众展示之后,我们的心是不能平静的,如果没有尾声感觉就是如鲠在喉,不上不下。不过,在戏院中,冗长的观众须知,代替了序幕,演员的谢幕代替了尾声,一部经典就这样去头去尾,让人不能尽兴,实在可惜得很。

如果说删掉序幕和尾声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对于作品主要内容的删减就让我十分失望。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9

静静的闲坐在书桌前,将一本曾经感慨万分的书从最底层抽出来回味。翻开《雷雨》,那一张张飞转的页码将我拉回到那堆积了灰尘的记忆里。

我读着读着,就来到了故事里面,我悄悄地行走其中。带着怜悯和惋惜的心情看着那些令我悲伤的画面。故事中的他们现在谁都不知道那个看似平静的表象到最后会演绎出一场“雷雨”般声嘶力竭的悲剧。

我犹幽灵般的带着我漂泊的心在充斥着悲凉的寒意的故事中游弋着,我从每个悲剧色彩的人物身边飘过。我像位先知者,知道着他们的命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虽然我疼惜着这里的每个人,但我不想改变故事任何情节和那让我悲痛的结局。也许我不想违背那本该属于悲剧的故事,不想傻傻的做些无谓的愚蠢的改变;也许我骨子里就是喜欢那带有刺骨“寒味”的“悲”,我向来不喜欢看那些为了迎合人们心里的安慰而编造的不真切的欢喜结局。我喜欢品味“苦”,有种诗意般的苦涩更能让我们拥有清朗的思想,进入真正的思考,也让我们更理智的明白什么是“真”。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10

一声雷劈裂了希望,一道闪电照亮了罪恶的绝望,一场雨洗刷着最后的死亡。

在人艺看过三场话剧了,昨天再次去人艺,这次看得是几十年来人艺的保留剧目——曹禺先生的《雷雨》。

轻车熟路,来到首都剧院时候尚早,于是就顺便在对面小馆子把晚饭解决了,以前有过饿着肚子看话剧的经历,那滋味可不好受阿。因为是纪念曹禺先生,所以在不大的大厅里面立着许多宣传板介绍这曹禺先生生平。走在人群中,我发现来看雷雨的大概分为三类人,一类是老人,他们年逾花甲,大多和老伴一起搀扶着,我们不知道他是第几次敢看《雷雨》了,也不知道这样的老人心中的《雷雨》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我发现在剧场内,最专注的就是他们;

还有一类是学生,其实这并不奇怪,比起动着几百元的演唱会票价,这里40元一张的学生票绝对价廉,何况物还这么美;此外,我还看到了好多的日本人,细细一想才发现,《雷雨》曾在日本上演,盛况空前,至今也影响着一代日本人,他们无疑是会场内最闹的一群人,也许日本是不会有这样的民族文化吧。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11

悲吗?鲁侍萍的儿女之间产生了亲情之外的爱情,两个孩子,无知天真地以为爱情跨过阶级门第,可最终还是跨不过亲情的鸿沟,这恋情,能继续吗?不能。那又该怎样结束?不能逃避,只能选择面对。死不是终点,我想也不会是逃避,起码它需要勇气。两个孩子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为不知者所犯下的错付出了代价,它,惨痛吗?

这算不算悲剧,至于孩子的母亲鲁侍萍,她有该用怎样的心情来收拾子女的残尸?

能不悔吗?悔不该当初……是无言,还是往事不堪回首?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母亲,是她种下了今日的苦果两个孩子的命运,因自己而过早地折断,要她如何不后悔?这世界没有绝对的错误,只是太多的不该拼在一起,才会铸成大错。在这出悲剧中,也许只要错开一个情节,它就不会发生。只是悲剧上演过后,再假设也许不免有些荒诞,可若可以谁都愿意错开这悲剧。它让所有的人都后悔不已:犯下了错,付出的就是血的代价。

她不该悔吗?只是悔吗?还有太多的恨夹杂其中,对周朴园的,对命运的,对世道的……

能不恨吗?若没有他的薄情寡义,若没有命运的捉弄,若没有所谓的门当户对,或许这出剧就会是另外的结局。可恨人的贪欲让生命不会安于平淡,而是把本该幸福的变成了遗忘,变成了痛彻心扉,变成了肝肠寸断。只是这遗恨该留给谁?

往事已成过眼烟云,生活还得继续,悲情还会上演吗?雷雨夜崩溃了一个家庭,它会留给世人的是什么呢?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12

今天,读完了曹禺所着的《雷雨》,感触颇多,现来小议。

故事是围绕封建家庭的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这本书写的很成功,可以说是我国改革探索时期的一个里程碑。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作者长吁了一口气,笔者用键入似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虚伪的烂好人----周朴园,心地善良的鲁氏母女,敢爱敢恨,似王熙凤似的富贵太太---樊漪,被封建制度所压迫剥削的供热让你代表鲁大海----鲁四凤的哥哥。

作者轻描淡写了每个人的行动和语言,但恰到好处,从侧面映出周平和周冲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鲁贵在权势面前的阿谀奉承,以及鲁大海敢站出来伸张正义,反抗旧社会,但最终是个悲剧。四凤和周冲相继被电击中,周平开枪自杀,最后尾声只是两个小孩在精神病院讨论疯了的四凤。

这本书给我的其实是争议是永远站在高处的,不是没有争议,而是争议太高了,我们必须努力爬高才能看到。

还有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冷静思考之后再做,要努力争龋读完之后,我突然觉得我应该从现在做起同黑暗战斗!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13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

这雷雨似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同时也注定着一场悲剧的诞生。

周朴园,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开启罪恶之盒的潘多拉。他深邃似湖的眼神,将自己永无边际的贪婪掩藏得不留一丝痕迹;他微微上扬的嘴角,让人看透他心中澎湃的可以夺去他人性命的滚滚波涛。他似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在人前虚伪地掩饰,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善良之人,他用脏肮的双手救力地在众人面前维护自己消逝的爱情,但事实上,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早已在心底蒸发,曾经的爱情早已化为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

鲁侍萍,悲剧的承受者,她的命运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韶华易逝,曾经的秋月春风,夏荷冬雪都已变为记忆中零散的碎片,无法重演。悲慽慽的三十年后,美丽如花的容颜早已不在,婀娜修长的身姿早已不在,只剩下一个老得连周朴园都不认识的佝偻的躯壳、期盼了三十年,守望了三十年的男人,最终留给自己的只是无尽的哀伤与痛恨。既然如此为何还苦苦沉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鲁侍萍将这一生的苦难都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又如何凄惨,紧紧抓住血红色的恨意,执拗的不愿放手。

一场命中注定的雷雨,一场无法回避的悲剧,将人世间一切的丑恶的揭露开去,但灰暗的色调终将抹去,雷雨过后,新的生活还要继续!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14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 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即如周朴园,曹禺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 间幻出的一点真诚颜色。而对周冲,曹禺也细心区分着单纯与痴憨,让现实的铁锤一次次敲醒他的梦。

当然,在《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 是蘩漪。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热情是浇不灭的火。上帝偏罚她干枯地生长在砂上,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她有一颗强悍的心,她满蓄 着受压抑的阴鸷的力,她不是所谓的“可爱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锐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15

生活就得由着迟疑将我们毁灭。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雷雨》中的周朴园大概是想不到吧,自己祭奠了三十年的人,已经死了的“周家太太”,竟会一自家仆人母亲的身份出现,这场丑陋的悲剧也渐渐浮现出来它的悲哀。

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例子,但痛击人心,引人唏嘘的也唯有这披着伪善面具的周朴园。

我是同情他的,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扭曲的社会门第观念下,尽管追求自由爱情。但这与现实比也唯有抛弃。屈服于现实,抛弃妻子,三十年沉默的赎罪,热血也得到沉寂,淀出的杂质凝成的膜隔着心,只留下人性的淡默。我可怜他,爱情也变得资本,没有感情只活在回忆。

但我不认同他,可怜他在德国学到的自由与爱情,竟抵不过一座空院,一座黑漆漆尽染人性丑恶的矿藏。昔日恋人的相见也变得利益,支票卖掉的良知,留下的无知让人憎恶,竟变得这般唯利是图,我鄙夷他,将这的浪漫也想的如此功利。

周朴园的一生成也在这社会,败也在这社会,他是一个成功的资本家,却也是一个失败的男人。

他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爱情与面包你只能选择一个,你选什么?我想我会做出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半生的悔悟也得知己承担,生活由不得我们迟疑,爱情经不起我们犹豫。

着戏剧的人生尽是悲凉,我只怀着怜悯来看待着场荒诞。

第五篇:眼中法治中国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学习中国法制

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在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直到近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才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不仅仅指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仅仅指司法体制改革、依法行政等问题,而是涉及到党、人民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问题。会上提出了:(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问题,落实“党在法内”;(2)正确解决依法治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不被颠覆;(3)全面解决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问题,推进人民当家作主落地;(4)全面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树立法治的权威;(5)全面推进改革“于法有据”的问题,保障改革不回潮。

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客观现实的存在,根本原因还是部分地方把党的领导凌驾于法治之上,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就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习总书记的讲话如金石之音,振聋发聩、使人警醒。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取信于民,赢得人心,凝聚奋进的力量。

身为预备党员,自己不断被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取得的成果鼓舞着。身在法制健全的国家中,作为一名研究生干部的我将学到的法治精神运用于指导实践过程中。在担任学院研会主席期间,我带领研究生干部从维护我院每个研究生的权益出发,制定了一套《研究生监考人员推选办法》,一举替代了以往的“人治”,实现了推选方案的制度化、推选过程的透明化。

该制度的建立过程是严格经历了民主意见采集、制度编制、民主讨论、民主表决、学院审批环节。在《研究生监考人员推选办法》的制定初期,我们广泛征求了研究生同学的意见,根据研究生的问题反馈提出了一套试行办法;在该制度建立的中期,我们做到了民主参与,一起讨论制度的修订;在完善制度后,并召开了研究生代表大会,并取得了一致表决通过的好结果,并得到了同学和学院领导的高度赞扬。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家肯定,关键在于该制度体现了人性化、客观化。不仅很大程度照顾到了贫困研究生的利益、激励了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还制定了公示及监督机制,使得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实现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性促进,保障了所有研究生的权益。

经历过这一次的制度建立过程,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制度维护方面,制度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必须动态完善。一方面要不断做好制度笼子的维护检修工作,对过去制定的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制度,对那些已经出现漏洞的制度,或摒弃或修正、完善,保证制度笼子始终能关住权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度,通过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促进制度完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专门机构监督与社会监督的紧密结合。

下载评论家眼中的2009中国文坛20100113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论家眼中的2009中国文坛2010011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技界呼唤科技评论家

    科技界呼唤科技评论家 (原载1994年10月21日科技日报“专家建议”专栏)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相继出现了两门新兴学科——科学学和技术学。然而这两门学科毕竟年轻,与一些经典学科......

    文坛魁首道德楷模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文坛魁首 道德楷模 作者:高国光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4期 多数读书人是通过读《师说》而认识韩愈的。韩愈作《师说》大约是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这年......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是这个历经沧桑,曾在世界无比耀眼后又在风雨中飘摇,在困难与曲折中自强不息,日益强大的中国。几千年来,无数的中国人为自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儿女而骄......

    演讲稿----眼中的中国

    我心中的祖国 7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11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再次迎来了她的辉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时的中国平穷落后,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一棵小树苗,在经历风风雨雨后,总会成长起来,长出新的许多绿叶,而这棵小树苗,总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题记“惨淡愁云不消,烟雾弥漫各地”,我感觉用于描绘过去的中......

    评论家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觉得这个会听得我激动得不得了。这部书看了以后确实很感人,是一部很有意义的自传,刚才大家说了不少,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个是个人的经验,就是中国人活着真是不容易。......

    世界文坛新生代作家调查

    世界文坛新生代作家调查:那些正在走红的作家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时间: 2010-03-25 14:02责任编辑: 小溪谁在走红? “欧美新锐作家很难脱颖而出,因为没有强......

    路遥文坛的硬汉子散文

    知道路遥的名字是在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出版后,先是在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来又根据作品改编成电影《人生》,作品里浓郁的陕北生活情趣,还有那一幅幅充满着黄土高原气魄的画面,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