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制度改革背景

时间:2019-05-12 13:0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制度改革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制度改革背景》。

第一篇:佛教制度改革背景

中国佛教到了清末民初,早已衰败不已,子孙庙盛行,法派流弊,可以说用一盘散沙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个衰败的景象已有多人描述。事物的发展正如《周易-系辞下》中所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中国佛教发展到近代以来,面临着不变则亡的危险境地。始有杨文会,欧阳竟无抗起改革复兴佛教的大旗,杨文会大师力主刻经讲道,创建金陵刻经处,从传播流通的角度努力复兴佛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佛教的复兴和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欧阳竟无大师继承杨文会遗志,并 于1922年在南京创办了支那内学院,努力培养僧才,营造讲经学经的氛围,造就了一大批僧才,吕chen等都是。还有早期的苏曼殊。

早期的佛教复兴派所做的努力,大都是从教理的角度出发来整顿佛教的,但是面对当时佛教的整体瘫痪,仅仅通过教理的感化是不能挽救佛教于危亡之中的。必须从根本上整顿佛教,就要从制度上整顿废弛的丛林制度,因为当时的佛教衰败和丛林制度的废弛有很大的关系。丛林制度是传统佛教二千多年以来形成的,不断完善的管理僧寺和寺僧的制度,“法(制度)久生弊”,这个规律也适用于丛林制度,经过两千多年的运作,丛林制度到了近代,对僧寺和寺僧已经没有多少的约束力,所以才出现了各种违背教理的佛教的衰败现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就是寺庙之间的鼓励隔绝问题以及整个佛教界的力量分散问题。

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应该首推寄禅大师了,才有了组建中国佛教会的奔走,因而卒命。才有了太虚三大革命的提出。太虚大师正是意识到单从教理方面难以根治佛教的衰败,才有了教理、教制、教产革命的全面对症下药式的改革主张。复兴佛教,制度先行,已经成了以太虚为代表的佛教革新派的共识。在创新的基础上用丛林制度整顿僧寺与寺僧,以此为出发点,打破寺庙间的隔绝状态,建立佛教会加强寺庙之间的联合,整合整个佛教界的力量,重视在家众的力量建设与联合,走向佛教的教团组织的发展之路。太虚用教团组织的力量来革新佛教,这与民国时期的社会潮流有很大的关系。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组织日盛,各行各业都组建自己的组织来参与社会,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也必须有自己的组织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了。

当然,佛教改革的迫在眉睫,还要外因的推动,那就是近代以来的庙产兴学运动和基督教在华的传播,逼迫着佛教在制度方面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来适应近代社会的转型,跟上时代的潮流。

第二章当时对如何改革佛教的大讨论,当时对寺庙制度的革新,在创新丛林制度上的革新

一是太虚作出的改革

二是他人对寺庙的整顿与创新(需要收集相关材料),体现出李导倡导的当时是怎么变的,变成什么样子了。

第三章教团组织的组建

太虚 园瑛

震华 虚云

第二篇:浅谈佛教

浅谈佛教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象之一。佛教之在东方,亦同基督教之在西方,无论在一般的历史演变上,抑或是在社会生活上以及人类的精神上,都曾起过巨大的作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一直到现在,它还影响着东方千百万计的生活和灵魂。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2年前(一说3000年左右)左右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二、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槃。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是为有余涅槃;《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槃,是为无余涅槃。大乘还分性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槃;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净涅槃,亦称修得涅槃。法相宗综合了大小乘涅槃学说立四种涅槃:①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②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③无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④无住处涅槃。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此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槃,名为无住涅槃。大乘佛教认为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

三、佛教的重要节日

①佛诞日即释迦牟尼诞生日。由于说法不一,世界各国佛涎日期也不相同,中国汉

族地区和日本均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蒙、藏族地区为四月十五日;傣族地区 为清明节后十天。佛诞日各佛寺一般都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

佛身”的传说,教徒要以香水洗释迦佛像,故又称为浴佛日。

②佛成道日;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口子。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届时佛寺要举行纪念仪式,并煮“腊八粥”以供佛。为什么要供“腊八粥”呢? 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苦行多年,饿得几乎死去,后遇一牧女送他乳糜,得免

于死。释迦牟尼成佛后,人们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腊八

粥”。后来民间也逐渐形成吃“腊八粥”的习俗,用以庆贺五谷丰登,驱逐鬼邪瘟 疫。

③佛涅架日;即释迦牟尼逝世的日子。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日。但是释迦牟尼 逝世的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相差59年,南传佛教认为是公元前545年;北传

佛教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后者是我国公认的年代。

④世界佛陀日;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把佛诞、成道、涅槃三个节日合并起来,称作“维莎迦节”,时间是五月中旬的月圆日。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

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规定为“世界佛陀日”。在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这是一个全 国性传统节日,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

⑤观音的纪念日。在中国有三个: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日;农历六月十九 为观音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涅槃日。届时善男信女便举行盛大的庙会,被

看作观音道场的浙江普陀山,更是摩肩接踵,香火旺盛。

⑥其他佛或菩萨的纪念日;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佛的诞生日。农历二月二十一 日是普贤菩萨的诞生日。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

萨涅架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诞生日。农历七月十五是僧自恣日,即

孟兰盆会。何谓自恣:就是佛教徒每年安居期满之日举行检举忏悔集会,请别人尽

情(恣)揭发自己的过失,自己进行忏悔,同时也检举揭发别人的过失。此日称“僧 自恣日”届时以百味饮食供养自恣僧,据说如此能使现生父母和七世父母都度脱苦 厄。

四、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汉魏之际,佛教虽已传入中原,可在史料中,关于佛像的记载却极为鲜见。在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有四川乐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内发现的陶制佛像,这些据考证都是汉代的作品。但是这时的佛教文物遗留下来的为数极少。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的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

中国佛教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绘画方面,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等画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汉画的技艺和风格,一方面又受到了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绘画表现手法的影响,在绘画理论和表现手段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相,大多面目清瘦、褒衣博带,神采飘逸,这基本上是南朝士大夫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的“秀骨清相”的风格,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南朝画风的代表.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以东晋戴逵为代表的佛像雕塑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戴逵的创作态度认真,据说有一次他为了制作一尊佛像,曾潜藏在帐中,倾听众人的褒贬议论,然后加以详细研究,积思三年,才得以完成。因此他所作的佛像,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像,包括塑像和画像,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西方传来的佛像图样,而是融合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开始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遗憾的是这一时期佛教寺院的各种塑像以及画像,现在大多都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传世或出土的一些金铜佛像以及当时开凿的一些石窟寺中,来了解和研究当时佛教造像的一些情况。

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338)造的释迦佛铜像。此像现藏美国旧金山市博物馆。像通高 39.4厘米,身着通肩大衣,衣纹以身体胸部为中心,向左右对称雕出作平行下垂状、两手在腹前作禅定印,肉髻较大,脸部轮廓清楚。佛座为四足方座,这是大多数早期金铜佛像所采取的形式。整个佛像身体略向前倾,衣纹形式化,左右对称,略显呆滞,带有早期还不成熟的佛像制作风格。

南朝佛像,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例如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所造的佛坐像,其衣纹、手印、背饰等基本上还保留着较早的传统手法,但其面部表情则安详柔和,与其他一些显得强有力而充满感情色彩的佛像相比,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发展,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金铜佛像数量很多,此外,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国家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空前绝后,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大同古称平城),对当时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的大佛像,历来被视作云冈石窟的代表、由于这一洞窟的顶部和前壁已揭,佛像成为露天,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瞻仰这一大佛的雄姿。佛像高13.7米,面部丰满,高肉髻,鼻梁挺直,嘴部轮廓清楚,嘴角处略带微笑、眉眼修长,眼睛瞳孔部镶着黑釉陶器,看来炯炯有神。双耳垂肩颈部肥短,两肩宽阔厚实、双手作禅定印,手肘外张,显示出力量和威严。造像整体看上去端庄凝重。身披袈裟,偏袒右肩,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当时生活于北方寒冷气候中的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也具有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某些特点。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并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因此,标志着这一时期艺术水平的龙门石窟,具有更加浓厚的中国风味、其中如古阳洞、冥阳洞、莲华洞等,都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隋唐的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像,显得雍容华贵,颇似唐代宫廷贵妇的形象、衣纹皱折也是线条流畅,富于节奏变化,同时显出衣物的质地轻薄、紧贴身上,更显得肉体的丰腴和体态的婀娜多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以及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和塑像等等。

五代宋以后的佛教造像,以四川和云南各处的石窟中保留得较多。这时的像有许多是密宗的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密宗的流传情况。元代盛行藏传密教,藏密寺院中,也塑有不少密宗的造像。此外,杭州飞来峰的摩崖石刻造像,也多为佛教造像,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其中又以笑口弥勒(布袋和尚)的像最为著名。它那憨厚质朴、纯真无邪的笑容,看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吸引着一群群的游人和朝拜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代宋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罗汉像以及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有些完全是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创造出来的。这些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佛教艺术的表现内容。从造像的风格上看,则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也更浓,这样也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特别是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大多从唐以前的面部留有蝌蚪形小髭的男相,转变成风姿绰约、美丽端庄的女性形相,而且更具有世俗的风韵。这时的佛教艺术,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来看,都已是地道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

五、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包括佛教哲理、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佛教诗歌、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以及寺院里的庄严器具、坛场布置、佛事仪轨、丛林规制等等。佛教是中国化的宗教,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与中国人的民族特征息息相关。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对西洋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基督教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希望大家对佛教文化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六、佛教信仰

信仰是宗教本质的部分、核心的内容,相当于我们常讲的“思想”、“精神”,而佛教提倡的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皈依”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

七、佛教的影响

从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就文学而言,这对于丰富文学思想以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是使中国文学作品想象更丰富,故事性更强。天竺声韵理论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诗歌格律的形成。佛教还丰富了中国语言与词汇,丰富了文学观念。同时,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从盛唐开始,佛教与儒家、道家并列,成为人们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组成,佛教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稳定了社会,使人们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广泛的被国人用于外交领域,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融通,总之,其深远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97.htm

http:// http://www.newsmth.net/bbsanc.

第三篇:佛教(范文模版)

一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中国四大宗教指那些教?

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园六世纪发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众生不等”、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每个人靠自己修行得道求来世灵魂进入“极乐世界”

2基督教:公元一世纪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是耶稣,宣扬耶稣是上帝的使者,是基督即“救世主”,是为拯救贫苦人民而降生的,宣传世人应忍受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即忍受苦难的人死后都会升入天堂,3,伊斯兰教:公元622年,发源于阿拉伯(麦加)创始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主张伊斯兰教徒部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

当前中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后称中国四大宗教 二,我国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宗教在社会主义将长期存在,我们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它,宗教信仰自由受宪法保护,无神论者与宗教信仰者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汉族宗教信仰有何明显特点?

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接受不同的宗教

2外来宗教必须在中国地方化、民族化后,方能被汉族所接纳,并在汉族地区扎根、发展 四,中国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方法的状况如何?

中国西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的藏、蒙、裕固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白、壮、布依、侗、纳西、满、朝鲜等10个民族信仰大乘佛教,俄罗斯、鄂温克族信仰东正教,另有部分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五,我国著名的宗教场所有哪些?

佛教寺院有:北京的法源寺,洛阳的白马寺,上海的龙华古寺、立佛禅寺,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陕西西安大 思寺,嵩山 材寺,成都的文殊院,西藏布达拉宫等

基督教堂有:北京南堂、北京的北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国际礼拜堂,天津的老西开教堂等

伊斯兰的清真寺游:广州的怀圣寺,浙江的凤凰寺,泉州的清静寺,北京牛街礼拜寺,东北的清真寺,上海松江的清真寺,西安化觉寺、西宁东关清真寺等

道教道观有:陕西楼观台,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太清宫,成都青年宫,福建莆田妈祖庙,苏州玄妙观,山西芮城永乐宫,河南登封中岳庙等 六,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以信仰佛为中心的宗教,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王国(今尼泊尔南部)净 王得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他宣扬苦\无常,无我,缘起,解脱等教法,并强调无论任何阶级均可信奉其教说都可以成佛,后世佛教徒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家族的圣人,佛教曾经长期广泛流传于南亚、东南亚及东亚等众多国家,近代以来,已流传到欧美等地 七,印度佛教发展的三部曲是什么?

1,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时期,称为原始佛教阶段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1世纪,佛教内部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称为部级佛教阶段

3,公元1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教阶段,乘即教义,大乘佛教宣扬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发展到13世纪初,受外来侵略扼杀,才在印度衰落

八,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它主要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三法印’以及它的‘无我观’‘众生平等观’和僧伽制度,这些也是释迦牟尼首次传法的内容

九,何谓‘四圣谛’

‘四圣谛‘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法之一,谛是谛理即真理的意识,它的核心是讲世间、人生都充满苦难,‘四圣谛’(又称‘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讲造成痛苦的原因和根据,灭谛讲佛教可以帮助人们灭断根源,而达理想的无苦境界(即涅槃),道谛讲断灭痛苦的具体八种正确途径与方法 十,什么叫“八苦”?

“八苦”是指佛教的基本教义的“四圣谛”之苦谛中的八苦:①生苦 诞生时的痛苦②老苦 老年时的痛苦③病苦 生病时的痛苦 ④死苦 死亡时的痛苦 ⑤怨、憎痛苦,指不由自主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或物离别时的痛苦⑥求不得苦 指有所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⑦五盛阴苦 指人生之色、爱、想、行、识五种基本因素生灭无常,满是痛苦

十一,什么事“十二因缘”和“八正道”?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是“四圣谛”中苦集二谛的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因果关系,三世轮回

“八正道”则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发挥,它具体指出八种解脱诸苦,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当的职业)、正命(正确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正确勤修善行)、正念(专心修正确的思想)、正定(按以上七阶段修持,进入涅槃解脱的境界)十二,何谓“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意即“佛法之特征”是判断思想是否合佛教之理得三条标准,第一条是“诸行无常”这里的‘诸行’指一切事物的运行与变化,主要是生灭变化;第二条是“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指一切事物都处于刹那生灭,事物主体“我”是不存在的;第三条是“涅槃寂静”是通过对物,我的透彻理解,而达到的最高境界,此时一切烦恼、痛苦均已消失,精神进入永恒的安乐状态 十三,“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唐三藏法师”是什么意思?

所谓“三宝殿”是指佛教寺院里的三个活动场所,“三宝”即佛、法、僧,“佛”是指僧人,“大众登场办事”的地方;“法”是指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僧"是指和尚”燕息(睡觉)的“寂静禅房”,这些地方是不准随便登门游览的

“三藏”是对庞大浩繁的佛教有关经籍的统称,它包括佛经、佛律和佛论三大部分,经也称经藏,凡佛所言(一一般都是由佛的弟子复述出来的,所以经的开首都是由“如是我闻”起首,即是“经”“论”(论藏)是对经加以解释和阐发的各宗派学说、论著,“律”(律藏)是佛教僧侣行为的规范和宗教仪式的规则,三藏法师是法师的最高的尊称(头衔),是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唐三藏是对唐朝高僧玄焋的尊称 十四,我国一般佛寺的大雄宝殿里供奉的三尊是什么?

这三尊佛称三世佛,三世佛又分为竖三世佛和横三世佛两种,竖三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过去佛是燃灯佛(也称迦叶佛)传说他是释迦牟尼前进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定成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指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继承人

横三世佛指三个世界的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正中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十五,佛教的丛林、宝刹、迦兰有什么区别 丛林:通常指佛教禅宗寺院,也称禅林、丛林的原义是取喻草木之不乱生乱长,表示其中有一定的规矩和法度,丛林起初规模不大,不设佛殿,只立法堂、建立佛殿是后世的事,另设方丈、僧堂、茶舍、僧人均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生活

刹:指佛塔顶部的装饰,由大寺院中多建有塔,因此以“宝刹”指代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伽蓝即僧伽蓝,原为梵文的音译,异译为‘众园“僧园”原意为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群在内的寺院

十六,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是怎么回事?

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是指修者得到证悟和果位,据佛经载,佛有十六弟子受佛之嘱,“不如涅槃,常位人间”以助众生,十六罗汉的尊称为十六尊者,这些已在《法住记》一书中(作者为公园2世纪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此书后被唐玄奘译成汉文,唐末著名僧画家始画十八罗汉即在原十六罗汉之外加上庆友和玄焋,后则被世人接受成十八罗汉之说,而五百年之说有三:一说是释迦牟尼的五百个弟子,二说是参加第一次或第四次集结(佛教会议)的五百罗汉,其实“五百”在古印度只是形容众多的意思 十七,佛教的五欲供是什么?

佛教认为人生有五欲(色、声、香、味、触),而戒除五欲可以减轻烦恼、安然自得,故寺院前供品尝有:鲜花(或明镜)琵琶(或其他乐器如钟)香、水果天衣(或帐幔)、鲜花象征视觉,乐器代指听觉,香则喻为嗅觉,水果为味觉,天衣为触觉,这些称为“五欲供”即象征五种感官引起的各种欲望,劝引人们放弃欲望,一心修佛 十八,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灭佛”是怎么回事?

由于佛教势力的扩张,严重影响到封建社会王朝的赋税收入和兵力、劳动力的来源,佛教同最高统治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中国佛教史上出现过“三五之厄”的皇帝灭佛运动,三武指的是①北魏太武帝拓跋寿②北周武帝宇文邕③唐武宗李炎,以上三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下令灭佛,尤其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以灭佛运动是最严重的一次,称为会昌法难,它给佛以严重打击,使佛教从此由盛而衰 十九,中国佛教产生宗派的原因是什么?佛教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佛经逐渐出现各种译本和不同的理解,并受印度部派佛教影响,在南北时期已发生了各种不同观点的学派,但未成宗派,隋唐时期,佛教各宗派开始形成,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寺院经济高度发展,这样,佛教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具有各自理论体系和宗教法规的佛教宗派便开始建立 二十,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

中国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寺、法相寺、华严宗和禅宗这四个各自理论体系的宗派以及律宗、密宗、净土宗这三个在民间广有影响的宗派,其中天台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在唐代以后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并在那里建立了各自或互相结合的宗派 二十一,什么事密宗

密宗又称密教、瑜伽密教等,此宗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据,以真言(咒语)、手印、仪轨等方式,达到即身成佛,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宗要,故名密宗,它是7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结合而产生的,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在唐代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在长安译经传播,曾极盛一时,五代后衰微,现在西藏多密宗和唐代所传的部系不同,一般称为藏密和喇嘛教,而后唐代长安的密教为唐密

二十二,为什么密教要修持“三密加持”

密教认为,世界万物、佛如众生皆由地、水、风、火、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识”为“公法”二者统摄宇宙万物,而又皆众生之心中,佛与众生修性不同,众生如果依法修持“三密加持”-----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心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静,与佛的身、口、意相应,这样就能即身成佛 二十三,喇嘛教是什么样的宗教?

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因其主要在我国的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故藏传佛教或藏语系佛教,它是印度密教在公园8世纪时传入西藏并与当地原始宗教(本教)斗争结合而形成,它以藏文《大藏经》为主要经典,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至13世纪,由于元朝统治者得大力扶植,上层喇嘛教开始掌握政权,在西藏逐渐形成“政教合一”的制度 二十四,喇嘛教有哪些教派?

喇嘛教在不断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教派,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后演变为格鲁派、俗称黄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和格鲁派(即黄教)等,以格鲁派影响最大,而且它目前仍是喇嘛教中最主要的教派 二十五,喇嘛教僧人的教阶(僧阶)制度是什么?

喇嘛教的僧侣俗称为喇嘛,藏语中意为上师,只有地位学问有修养且能为人师表,领人修行的僧人,其僧阶制度;最低级为僧侣(所谓闲散喇嘛)格西(有一定学位的僧人)、扎萨克喇嘛(僧学院或中小寺院主持人)、**(大寺庙的主持人,藏语俗称“ 古”是神化现的肉身,是喇嘛教的五级僧侣)大**(称为“呼图克图”,是蒙语中“有寿之人”的意思,具有世任西藏地方政府摄政为贵格)、**和** 二十六,喇嘛教首领的转世相承是怎么回事? 喇嘛教依据灵魂转世,生死轮回的教理,规定自**以上高级僧侣的产生,采取转世制度(即灵童转世制),喇嘛教首领原本是父死子继,至13世纪,由噶举派的噶玛已支系开始实行转世制,15世纪格鲁派兴起并禁止喇嘛娶妻,转世制度更为流行,**死后。寺院上层集团通过古卜,降神等活动,寻找**圆寂时出生的婴儿,将其名字写于纸片,从若干纸片中选出一张,这个婴儿就是上代**“转世”的灵童,迎来寺中继承**的地位 二十七,何谓金瓶掣(抽)签?

1727年,清廷设置驻藏大臣,规定与**、**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后又由清朝皇帝----金瓶(即金奔已瓶),专供寻认灵童之用,该瓶口内插有签筒,筒内放置如意头像牙签五支,凡寻认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牙签上,放入瓶中,选派有真正学问的**、祈祷七天,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如果找到灵童只有一名,亦需将一个有该灵童名字的象牙签同放瓶内,如抽出没有名字的牙签,就不能认定已寻得灵童,而需另外寻找,**喇嘛和**额尔德尼的转世也一样,须经瓶挚签才能确定 二十八,喇嘛教的主要寺庙有哪些?

在西藏地区当今喇嘛教最大有影响的是格鲁派,俗称黄教,其寺院也最有影响,黄教有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寺一般均由当时**担任“池巴”(住持),札什伦布寺不列入“三大寺”,但也是西藏地区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青海的塔尔寺,是西藏地区之外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在世界佛教界也享有盛名。

另外还有噶举派(白教)的止贡寺、萨迦派(花教)的萨迦寺、宁玛派(红教)的多吉扎寺等

二十九,什么是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就是用静坐思维的方式,以期彻悟用心故名禅宗,主张用“禅定”作为宗教的全部修行方法。

第四篇:第七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及佛教艺术

第七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及佛教艺术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魏晋风度及石窟艺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佛教美术传承的文化轨迹

教学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各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质探求的继续和深入。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本体终极的思想。原因在于哲学思辩的逻辑起点已经不是在某一具体的概念之上了,而是转向了“存在”与“存在”的关系之中。

玄学是较早的成体系的以“存在”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哲学思辩。首先,玄学将世界之本元归纳为“有”“无”之间,“玄而又玄不可道也”。对“有”“无”之关系进行审视,晋而推泛至“生”与“死”、“本”与“末”等等。同时,玄学思想又是游弋于先前诸家学派之间的哲学:“以儒释道”、“以道释儒”、“儒道释佛”。这分明就是基于不同思想之“关系”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哲学思维。对于思维活动本身的关注取得了与对思维结果同样的重视,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最显著的特点——终极概念的缺失使得思维活动本身得到彰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除了**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另外也是玄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结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同思想、不同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更重要的是,思维起点始自“有”“无”之间,实质上就是允许了用一种已在的思想或哲学去对另一种待解释的思想或哲学进行全方位的解构与重组,使之纳入已在的思维框架之中,并最终实现同化。因此可以说,玄学不仅仅是魏晋时代的显学,而且又是各种哲学思想之“哲学的哲学”。

伴随着玄学清谈对“有”“无”的探讨,出现了对于“形式”问题的讨论,具体是指“形式”与“内容”之关系的讨论,如王弼关于语言本身的表达能力与人之精神的关系的讨论。在这种氛围下,美术自身的问题成为自觉,出现了大量的绘画理论的著作,正式探讨美术形式与美术内容之关系。于是,在此基础上各画科之间也对相互之间 的关系进行讨论,并初步萌发出相互独立存在的各画科。

第一节

社会背景

公元220年,曹操的长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22l年刘备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帝,建都建业,国号吴,史称吴。三家鼎峙,互相攻伐,史称三国。经过几十年战争,至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同年灭蜀,改国号为晋,建都长安,史称西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三国混战的局面,统一全国。晋室经八王之乱于317年被迫南迁,建都建业,史称东晋,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南方历宋、齐、梁、陈之更替,北方经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之变迁,史称南北朝。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建隋,589年攻灭南方最后一个王朝陈,统一全国,建都长安,结束长达三百多年的混战局面,为唐代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大混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不依附于权势而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宗教迷信大泛滥的时代。当时的思想界极为活跃。科学文化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魏晋世道混乱,武人弄权,多务实际,礼教束缚遂被打破。曹氏父子推波助澜,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义,文人思想随之解放,清谈之风大兴,魏晋风度成为时代思想解放之标志。南北隔江对峙,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人们心情苦闷,急需精神寄托之所,佛教乘隙而兴,开窟造像活动相继而起,翻译佛经、研讨佛理形成风气。注重自我心灵净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学士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

与汉代文人相比,魏晋六朝文人淡漠世事,隐居之想颇浓,其思想由外用变为内省,影响于艺术,则表现为艺术已不全为称扬礼教而作,陶冶性情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两汉之载道文艺观变为魏晋六朝之缘情文艺观。载道强调文艺的从属地位,缘情则突出文艺本身的特性,文艺的独立性得到增强。山水诗画的兴起,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山水、花鸟呈现出独立发展的趋势。山水被视为卧游之景、畅神之具。人物画由两汉的重外形变为重神韵,以形写神说、气韵生动说应运而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

其一、是产生了帝王画家和专职的文人画家。帝王带头搞书画,极大地提高了书画的地位,文人画家深得最高统治者的宠爱和社会敬仰,提高了书画和书画家的身价。文人登上画坛,专职文人画家出现,打破了皇家垄断画坛的局面。绘画进入独立发展的新时代。

其二,宗教美术题材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想象的余地,加之有外来佛教美术可资借鉴,画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艺术水平的提高极为有利。

其三,产生了系统的文艺理论和画论。以形写神说的理论成为画家自觉的指导思想。

其四,中外艺术的融合,提高并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疏密二体绘画风格产生。

其五,绘画技巧有明显进步,刻画形象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设色更加丰富,人物画开始有丰富的背景。水墨与丹青开始有独立迹象,对色彩提出的“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表明画家对色彩冷暖性格已有明确认识。

第二节

魏晋风度

一、魏晋风度的概念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的演讲。晋人在我们印象里轻裘缓带,不鞋而屐。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那种名士风范确实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正如曹操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弥漫了整个魏晋的天空,当是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世说新语》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风度的最好画像。

在这里,即刻的感受超乎一切,人们在这一分钟里颖悟,超脱,放纵,这一分钟里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切都直逼本心,超然物外。令人叹服。这个时候的追求感观,心灵享受绝非堕落淫靡,而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窃以为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世大夫文化便发轫于此。就像山水画一样,我们的士大夫空灵而隽逸。

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错过魏晋,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错过魏晋,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也没有陶潜悠然菊花香。错过魏晋,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再也不敢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这一切都如千余年前在洛阳东市刑场上,嵇康奏响的广陵散一样,都是千古绝响!

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的淡定,是处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这一切的至情至性无不让我们深深震撼和景仰。这就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四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二、“魏晋风度”的社会体现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鸡”要来得更为爽利,司马懿宰了何晏,司马师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断了两根弦。至于前前后后而遭殒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泽厚、余秋雨都曾列过清单加以追悼。原来篡位者竟是这么振振有词,原来杀人者真是这般有恃无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种种独特的风度。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同志”一词最初使用于东汉末年,可见当时的文人对著名的东汉宦祸是何等的同仇敌忾,这种传统也使魏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不文人相轻的时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于是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

窃想,药使人死,酒使人活,无非因为药越吃越笔挺,酒越喝越摇晃,正的都得杀,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纸黑字是《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不与司马氏谈婚论嫁是因为连续醉了两个月:正的杀以示严厉,歪的留以示宽宏,司马昭的两手,不亚于曹阿瞒的两手。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就这样弹完了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第四代清谈核心是谢安。倘若说,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成了晋人攀升的依据,著名的王导谢安就是因为清谈而成名而当官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三国·魏〕嵇康

【作者小传】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为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学问渊博,而性格刚直,疾恶如仇。因拒绝与当时掌权的司马氏合作,对他们标榜的虚伪礼法加以讥讽和抨击,直接触犯了打着礼教板幌子的谋夺曹氏政权的司马昭及其党羽,结果遭诬被处死。他临刑的时候,有三千名太学生请求以他为师,可见他在当时社会上的声望。他的散文长于辩论,思想新颖,析理绵密,笔锋犀利,往往带有愤世疾俗的情绪。有《嵇康集》。

【题解】山巨源,名涛,河内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与嵇康等友好,为“竹林七贤”之一。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消极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全文奋笔直书,说理透辟,文词犀利,字里行间洋溢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兀傲情绪,具有鲜明个性。

当然,满肚子淝水战略的谢安是一贯抵制“清谈误国”的说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谈名士本质上是更为务实的。魏晋风度的极致,是陶渊明提出桃花源的设想。知识分子是社会上信仰最为虔诚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骨子里也不敢忘掉忧国,陶渊明“归去来兮”最后还是充满政治热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结。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三、魏晋风度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自东汉明帝(58-75年)时传入中国。佛教于东汉方兴之时,所谓术士养生之道,与道教的道术颇和。此间,大乘、小乘都已传入并有所发展。名僧多宗大乘。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静矣。——《四十二章经》

魏晋南北朝僧侣多好老庄,议论时多以老庄解佛理或以佛教解老庄。此时的名僧亦是名士,于佛于道,颇入其微。此间名僧以支盾、慧远、僧肇、僧璨为代表。

1. 心无义。

“心无者,无心于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僧肈《不真空论》(破三家之说:本无、心无、即色)

2. 即色义。

“夫色之性也,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支盾

3. 本无义。

“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昙济《六家七宗论》

4. 不真空义。

僧肈的《不真空论》,其主旨于印度的般若学颇近。“非有非无”,即有即无,“不落二边”。物无自性,皆随姻缘生灭。

四、魏晋风度的基本主题或特征

1. 自然的发现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83页。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 《晚登三山还忘京邑》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言语》

“以玄对山水”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

2. 深情的发现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陆机《文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诗》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晋书·阮籍传》

3. 玄谈

或称之为清谈。以三玄为宗:《周易》、《老子》、《庄子》。魏晋真名士,非于世无涉,在其放达归隐之际,心怀家国、人事,然世道不济,才无所用,故多为出世之流。清谈,一则因其社会,一则因其情节清逸。所论者,皆为老庄之言,志在玄远高洁之境。

4. 越明教而任自然

越明教者,任自然。放达无羁,不事权贵,既于入世之时,亦心怀出世之志。所谓“形在庙堂之上,而心怀江湖”是也。此间真名士,性真情纯,形容俊逸飘洒,常为越礼之姿势仪态。后人多垢之。然真名士者,非为作态效颦,率性之举也,以成就一潇洒之人生境界。

魏晋间,名士多为文学艺术名流,其作情真、自然,如出水芙蓉,一反错彩镂金之俗美,佑军之书清洒飘逸,一反隶书之厚重之气。陶诗亦清纯淡雅,入于悠然之境。明教多入世之志,虽有入世之志,然多以礼教、名实束人,况乎其间家国之乱甚矣,故魏晋之流多退而任自然。

魏晋之风,可谓人、文自觉之肇始,思想解放发端也。

5. 音容笑貌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惟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时人目王佑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同上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同上

第三节 石窟艺术

一、佛教东渐与石窟艺术大发展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说法不一,多数专家认为,西汉末传入中国,东汉时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南北朝时期大发展,唐时达极盛。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为佛徒提供崇拜对象,历代统治者都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石窟,绘制壁画。中国石窟造像,最初是摹仿外国的,或是由外国艺人直接制作。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崖刻舍身饲虎图像,为我国现存佛教造像中最早的实物,系东汉末年即公元二世纪所作。中土僧寺之建始于东汉明帝的白马寺,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大盛于隋唐。我国现存石窟主要有: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士拉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甘肃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南北石窟寺、马蹄寺石窟、水帘洞石窟拉硝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以及河北响堂山石窟等(唐以后者另计)。其中保存壁画较多者,主要有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此外,龙门石窟内有一些精彩的浮雕线刻画。

二、重要石窟寺 1.新疆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七公里处,凿建于木札特河河谷北岸悬崖上,现有洞窟236个,是天山南北最大的石窟群。开窟年代约在公元三世纪,至唐代吐蕃废弃。

克孜尔壁画以其带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和鲜明的龟兹风格著称于世。壁画手法取凹凸法,注意烘染,富立体感。壁画布局统一中有变化。壁画内容大同小异,但形象多样。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性格刚柔,神态各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栩栩如生。如224窟顶部的《子母鹿图》画子鹿正在吮奶,母鹿回头爱抚地嗅子鹿,线条简练,色彩单纯,母子之情,真切感人。

克孜尔千佛洞中的独幅画主要有焚棺图、涅槃图、说法图和娱乐太子图,多画在洞窟的显要位置。其中“娱乐太子”是克孜尔千佛洞中反复出现的题材。所谓娱乐太子是指净饭王夫妇为了不使太子出家,用美女笼络太子的情景。如118洞北壁《娱乐太子图》(图5-2)将释迦绘于画面中心,四周围以伎乐、舞女和露出妖淫媚态之宫女。在女色诱惑面前,太子无动于衷,面带愁容,表现了释迦为实现远大理想不为女色所动的高尚品质。画面四边以二方连续的缠枝莲为饰,显得富丽堂皇。

克孜尔石窟118洞北壁《娱乐太子图》

《说法图》在克孜尔千佛洞中是更为多见的题材,多画在洞入口上方半月形壁面上或中心柱正壁上方半月形壁面上。画家巧妙地利用这块半月形壁面,把释迦画在正中,显得高大而突出,再围以弟子,造成了众星拱月的效果。如80洞正壁《说法图》(图5-3),释迦身着薄衣透体袈裟,稳静端坐正中,其左侧弟子们皆头戴宝冠作女相,衣装华丽耀目,表情均作微笑状,气氛温和静穆;其右侧弟子们则多着龟兹时装、作男相,表情激烈,面容威武,有的蓝胡子满腮,有的红胡子遮面,作出不驯服的姿态。画面一刚一柔,一温一烈,动静各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克孜尔石窟80洞正壁《说法图》

2.敦煌石窟

在晋废帝太和元年(公元366年),有个对佛教很有修养的乐尊和尚,从远道西游到沙洲(今敦煌)东南角一座有三个耸立危削的山峰,名为三危山的地方。太阳快要沉入无边无际的沙漠里了,和尚还未找到住处,四顾苍茫无着落。正在这时,眼前忽然出现奇景,迎着夕阳,那三个高耸的山峰发出灿烂的金光。当时在和尚的幻觉中,好像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虔诚的和尚被突然的奇景惊呆,情不自禁感叹道:“这是圣地呀”,欢喜之极,顶礼膜拜,便许下了造窟的誓愿。其实,和尚看到的是三危山含有矿质的山石在夕阳反射下的效应罢了。从此,他到处化缘筹资,请来工匠,在这沙漠上开凿起石窟来。这就是后来被称作第一石窟的乐尊窟。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许多善男信女来顶礼朝拜。建造石窟者也随之多起来,开始从和尚到王公贵族,又由地方大小官吏、有钱商人到普通百姓。根据自己不同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在那里布施不同功德。到唐朝武则天时已成为拥有1000多个石窟的佛教圣地了。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而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以艺术形象宣传思想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敦煌石窟是敦煌郡内诸石窟的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莫高窟建窟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其余诸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

莫高窟在今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断崖上,开凿于苻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说开凿于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一千多年间凿窟建寺活动从未中断。现存洞窟492个。木构建筑多已毁灭,仅存唐宋木构窟檐5座、彩塑2000余躯,壁画45000余平方米。

彩塑及其艺术特征。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石,不适合雕刻,故大多为泥塑,现存者包括圆雕、浮雕、影塑,大小3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的1400余身。但大多已经后代重塑或装銮,有的已失原貌。早期(北凉、北魏、西魏)彩塑的主要内容有弥勒像、思惟像及表现释迦生平事迹的苦修、降魔、成道、说法等像。其形像组合,北魏、西魏多为一佛二菩萨,北周多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形像风格明显的分为两种,一种是西域式,圆脸、直鼻、体壮、半裸披巾,衣纹密集,如曹衣出水,有犍陀罗遗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禁穿胡服。此后敦煌所建窟之塑像及壁画,均为中原汉式,面目清秀、褒衣博带,高冠大履,风流潇洒,俨然南朝士大夫风貌。

敦煌石窟 北凉《交脚菩萨》

敦煌石窟 北魏彩塑一铺

敦煌石窟 北魏彩塑佛苦修像

敦煌石窟,北魏《思维菩萨》

敦煌石窟 彩塑菩萨

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①佛、菩萨及天神像;②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及与此有关的因缘故事;③中国传统的神话题材故事;④经变故事;⑤佛教史迹故事;⑥供养人;⑦装饰图案和建筑图。早期(北周以前)壁画主题侧重宣扬忍辱、苦修、无原则的施舍和自我牺牲,即以“六度”为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萨埵那舍身饲虎”(图5-4)、“尸毗王割肉贸鸽”、“虔者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沙弥守戒自杀”、“须者提搬兵复国”等,系佛教本来的传统题材,与隋唐壁画以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变为主,宣扬欢乐和幸福的主题大相径庭。

敦煌石窟《萨埵那舍身饲虎》

壁画的表现形式,早期简单粗率,后期复杂严密。北凉多采取主体式单幅画并列的组画形式,如275窟的“尸毗王割肉贸鸽”。北魏和北周多为横卷式连环画,画面出现几十个情节,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构图多变而巧妙。画面布局主要有四种形式:其一,从一头向另一头按顺序横排下去,如296窟(北周)的“五百强盗成佛”(图5-5);

敦煌石窟《五百强盗成佛》

其二,波浪式构图,如296(北周)的“微妙比丘尼现身说法”;其三,从两头开始,到中间结束,如257窟(北魏)的“郯摩迦深山奉亲”;其四,是螺旋形(或曰S形)构图,如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图。

敦煌壁画技法的演变过程大致是:隋代以前铁线描,土红线打轮廓,赭色晕染明暗面,再赋色,最后用墨线提醒。隋代画面趋于细致繁丽,把西域的凹凸法与中原的染色法结合起来,孕育了唐代的新画风。唐以后出现兰叶描,土红线打轮廓、墨线提醒,着色浓重,丰富华丽,画面显得金碧辉煌。也有以线为主体的,充分显示线描本身的美感。宋元出现折芦描和钉头鼠尾描,线描的适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宋元壁画的色彩趋于冷瑟单纯,突出线描的表现力。

3.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北崖上,现存洞窟53个,现存造像5l000余尊。

石窟寺初建于北魏中期,由皇室直接经营。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由盛乐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方佛教曾一度兴盛,太武帝灭佛以后暂时受挫,不久文成帝登基又恢复佛教。从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开始,云冈的造像活动与北魏政权相始终,从未中断。

北魏在云冈从事造像活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从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献文帝皇兴五年(公元471年)为第一阶段。此间北魏政权稳固,社会比较安定,造像活动也处于兴盛状态,有名的昙曜五窟就是这个时期造建的。昙曜五窟中第18、19、20三窟在全云冈石窟中开窟最早。19窟为这一组的中心窟,内容为三世佛。主尊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偏袒右肩。另二身倚坐佛雕在左右耳洞中,均高8米。第20窟正中雕释迦坐像(图5-6),着右袒袈裟,结跏跌坐,高13.7米。两侧雕二立佛,构图呈金字塔形。第18窟居中主尊立像毗卢舍那,身披千佛袈裟,偏袒右肩,右手按衣结于胸前,左手自然下垂。第17窟正中雕交脚弥勒像,高15.6米,着偏袒左肩袈裟,薄衣贴体。第16窟雕释迦立像,高13.5米,褒衣博带,施与愿印。昙曜五窟的开凿,主要目的是为皇帝祈福,因此追求皇权与神权结合的艺术境界,成为五窟造像的突出特点。

云冈石窟 第20窟释迦坐像

孝文帝继位后至迁都洛阳前的20多年间(公元465-494年)是北魏营建石窟最兴盛的时期。中期造像的目的主要是为僧徒和上层官僚提供禅观对象,因此明显趋于中国化和世俗化。与内容相适应,中期造像在艺术手法方面也灵活多样了:技法进一步成熟,形象个性鲜明,内心刻划入微。如第5窟明窗左下的菩萨(图5-7),面相清秀,双目微启,头略低垂,口含微笑,表情异常温静恬美,俨然一位纯真俊俏的北方少女形象。此像雕造手法洗练,眼、眉、口、鼻大胆的用线处理,清晰明快。

孝文帝迁都(公元494年)之后,营建石窟的中心转移到了洛阳,云冈的开窟活动进入末期。目前发现最晚的纪年题记为延昌五年(公元516年)。

4.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之南25公里的龙门山。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年(公元494年)由平城迁都洛阳,于是龙门继云冈之后而成为皇室贵族开窟造像的活动中心。孝文帝元宏(公元467-500年)推行汉化的结果,使得龙门北魏的造像一改云冈一期形象特征,除古阳洞中个别龛像和魏字洞造像因系迁都前所建,尚保留一期特征外,其它均明显汉化。古阳洞主尊及胁待菩萨,宾阳中洞、火烧洞、莲花洞、石窟寺等都是这个时期开凿的。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在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是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南北两壁各凿三层像龛,龛内雕像(佛或菩萨)。窟中列龛大小数百个,雕造装饰十分精美华丽。特别是在额和龛额的设计上,诡形奇制,变化多端,刀法圆润流畅。雕像背光及龛楣雕以火焰纹、缠枝莲、飞天、伎乐、佛传故事,供养人等,亦极精雕细刻之能事。龛间之礼佛图、飞天、佛传故事等更是雕绘结合的精品,如北壁二三层间的一幅礼佛图浮雕,描写了北魏上层贵族妇女礼佛的行列,画面人物体态修长,衣纹流畅,有迎风飘舞之势。

河南龙门石窟古阳洞礼佛图浮雕

宾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北部,是龙门石窟中继古阳洞之后开凿的第二大窟,由皇室直接经营,在北魏龙门石窟中具有代表性。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北魏政权即已覆灭,南北二洞由隋唐续毕。宾阳中洞造像组合为正面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二壁各为一佛二菩萨,洞门外两侧各有一力士,整体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有很强的感染力。正壁主尊体积最大,通高8.4米,几乎充满正壁。繁复的头光组成灰色背景,衬托着主尊头部。主尊面容端庄,大耳轮,眉高而长,形如初月,双目广长微下视,神情严肃而慈祥,手足指短而厚,严格按照佛教规定的“八十种随形好”塑成。在北魏石窟造像中,宾阳中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无论从整体设计,形象布局,性格刻划,或从雕琢技法等方面看,都是十分成功的。

河南龙门石窟宾阳洞正壁主尊

莲花洞位于龙门西山中部偏南,开凿于北魏晚期,洞中最有特色,最有艺术价值者是窟顶莲花图案藻井和龛楣浮雕伎乐天及龛内佛传故事。

5.巩县石窟

位于河南巩县西北7.5公里的洛河北岸,石窟开凿在邙山岩层上。创建于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现存大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崖造像龛238个,总计造像7700余尊,铭刻186方。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至唐宋。此处造像风格与龙门近似,但规模小。其中之飞天、帝后礼佛图艺术价值较高,堪称佳作。

河南巩县石窟飞天

6.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现存洞窟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据今存第115窟张元伯造麦积石室一区并发愿文墨迹,此处造像始于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九月,但从造像风格看应始于十六国。大致可分三期:一期为前秦至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前(约公元384-494年),塑造手法接近云冈昙曜五窟。二期自太和年间至北魏亡(约公元495-534年)。此间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民族间进一步融合,南朝文士风度直接影响到北朝艺术。三期为北周至隋统一(约公元557-581年)。此间出现了麦积山凿窟以来规模最大、结构最宏伟的崖阁式大窟,如位于东崖最高处的第四窟(俗称七佛阁、散花楼)。北周时期更多地是流行中小窟龛,北周造像特点明显,完全摆脱北魏以来流行的那种秀骨清相形,代之以敦厚壮实的崭新风格。隋继承北周传统而更趋简化。

麦积山石窟雕塑,充分发挥泥塑的特点,塑绘结合,线面结合,较之石刻变化丰富。有的外表朴实无华,内涵丰富,以“写意”取胜,如123窟(属二期)右壁坐佛两旁之童男童女,虔恭侍立,面庞圆润,表情淳真,女童头梳双髻,穿厚圆领束胸长裙,衣纹只以阴线刻出,整体感颇强。有的以华丽繁褥见长,如 85窟(属二晚期)右壁的坐佛。

麦积山石窟123窟北魏雕塑《女侍童》

综观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可以明显地看出,作为外来艺术,初被引入中国时,开始总不免带有生吞活剥的成分,但很快就中国化了,从洞窟形制到形象服饰乃至精神气质,都换成了中国人熟悉的式样。佛教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美,它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倾心向往的彼岸世界,佛教形象是可敬可亲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群体,佛教石窟圣地几乎都无例外地选择在远离闹市、山清水秀的幽僻之处,因为环境本身容易引起人们对另一世界的联想。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可是佛国世界却等级森严,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中心位置,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侍立两旁,如众星托月。主尊一般个体大,型体厚、表面平、形式稳,与其严肃的表情相一致,而弟子或菩萨一般则个体小,型体薄,表面圆,体态富动感,与其轻松的表情相统一,构成了主次分明、动静相间的整体,取得了感化人心的效果。

原文:

嵇康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尝谓之知音。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功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飧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以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驰之阕;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庭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注1]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其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始终,真相知也。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为轮,曲者不可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忄良忄良liang),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共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1〕,吾常谓之知言〔2〕。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3〕,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4〕,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5〕,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6〕,多可而少怪〔7〕;吾直性狭中〔8〕,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间闻足下迁〔9〕,惕然不喜〔10〕,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11〕,手荐鸾刀〔12〕,漫之膻腥〔13〕,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14〕,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15〕。老子、庄周〔16〕,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17〕,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18〕!又仲尼兼爱〔19〕,不羞执鞭〔20〕;子文无欲卿相〔21〕,而三登令尹〔22〕,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23〕。所谓达则兼善而不渝〔24〕,穷则自得而无闷〔25〕。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26〕,许由之岩栖〔27〕,子房之佐汉〔28〕,接舆之行歌〔29〕,其揆一也〔30〕。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31〕,殊途而同致〔32〕,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33〕。且延陵高子臧之风〔34〕,长卿慕相如之节〔35〕,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36〕,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37〕,母兄见骄〔38〕,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39〕,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40〕。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41〕。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42〕,不攻其过。又读《庄》、《老》〔43〕,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44〕。此犹禽鹿〔45〕,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46〕,则狂顾顿缨〔47〕,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48〕,飨以嘉肴〔49〕,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50〕,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51〕。至为礼法之士所绳〔52〕,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53〕。吾不如嗣宗之资〔54〕,而有慢弛之阙〔55〕;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56〕;无万石之慎〔57〕,而有好尽之累〔58〕。久与事接,疵衅日兴〔59〕,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60〕,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61〕,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62〕,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63〕,性复多虱〔64〕,把搔无已〔65〕,而当裹以章服〔66〕,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67〕,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68〕,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69〕,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70〕,则诡故不情〔71〕,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72〕,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73〕,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74〕,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75〕,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76〕,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77〕,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78〕,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79〕,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80〕,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81〕,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82〕,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83〕,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84〕,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85〕。不可自见好章甫〔86〕,强越人以文冕也〔87〕;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88〕。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89〕,去滋味〔90〕,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91〕,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92〕,令转于沟壑也〔93〕。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94〕,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95〕,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96〕,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97〕,无所不淹〔98〕,而能不营〔99〕,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100〕!若趣欲共登王途〔101〕,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102〕,不至于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103〕,欲献之至尊〔104〕,虽有区区之意〔105〕,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106〕。嵇康白。

嵇康谨启: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前年我从河东回来,显宗和阿都对我说,您曾经打算要我来接替您的职务,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知道您以往并不了解我。您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多而批评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罢了。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象厨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所以向您陈说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

我从前读书的时候,听说有一种既能兼济天下又是耿介孤直的人,总认为是不可能的,现在才真正相信了。性格决定有的人对某些事情不能忍受,真不必勉强。现在大家都说有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能忍受的通达的人,他们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两样,而内心却仍能保持正道,能够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没有悔恨的心情,但这只是一种空话罢了。老子和庄周都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人,他们的职位都很低下;柳下惠和东方朔都是通达的人,他们都安于贱职,我哪里敢轻视议论他们呢!又如孔子主张博爱无私,为了追求道义,即使去执鞭赶车他也不会感到羞愧。子文没有当卿相的愿望,而三次登上令尹的高位,这就是君子想救世济民的心意。这也是前人所说的在显达的时候能够兼善天下而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失意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而内心不觉得苦闷。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尧、舜做皇帝,许由隐居山林,张良辅助汉王朝,接舆唱着歌劝孔子归隐,彼此的处世之道是一致的。看看上面这些人,可以说都是能够实现他们自己志向的了。所以君子表现的行为、所走的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但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顺着各自的本性去做,都可以得到心灵的归宿。所以就有朝廷做官的人为了禄位,因此入而不出,隐居山林的人为了名声,因此往而不返的说法。季札推崇子臧的高尚情操,司马相如爱慕蔺相如的气节,以寄托自己的志向,这是没有办法可以勉强改变的。每当我读尚子平和台孝威传的时候,对他们十分赞叹和钦慕,经常想到他们这种高尚的情操。再加上我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身体也比较瘦弱,母亲和哥哥对我很娇宠,不去读那些修身致仕的经书。我的性情又比较懒惰散漫,筋骨迟钝,肌肉松弛,头发和脸经常一月或半月不洗,如不感到特别发闷发痒,我是不愿意洗的。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发胀得几乎要转动,才起身去便。又因为放纵过久,性情变得孤傲散漫,行为简慢,与礼法相违背,懒散与傲慢却相辅相成,而这些都受到朋辈的宽容,从不加以责备。又读了《庄子》和《老子》之后,我的行为更加放任。因此,追求仕进荣华的热情日益减弱,而放任率真的本性则日益加强。这象麋鹿一样,选自鲁迅校本《嵇康集》 如果从小就捕捉来加以驯服养育,那就会服从主人的管教约束;如果长大以后再加以束缚,那就一定会疯狂地乱蹦乱跳,企图挣脱羁绊它的绳索,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顾;虽然给它带上金的笼头,喂它最精美的饲料,但它还是强烈思念着生活惯了的茂密树林和丰美的百草。

阮籍嘴里不议论别人的过失,我常想学习他但没有能够做到;他天性淳厚超过一般人,待人接物毫无伤害之心,只有饮酒过度是他的缺点。以致因此受到那些维护礼法的人们的攻击,象仇人一样的憎恨他,幸亏得到了大将军的保护。我没有阮籍那种天赋,却有傲慢懒散的缺点;又不懂得人情世故,不能随机应变;缺少万石君那样的谨慎,而有直言不知忌讳的毛病。倘若长久与人事接触,得罪人的事情就会每天发生,虽然想避掉灾祸,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还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都有一定的礼法,国家也有一定的法度,我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但有七件事情我是一定不能忍受的,有两件事情是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我喜欢睡懒觉,但做官以后,差役就要叫我起来,这是第一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喜欢抱着琴随意边走边吟,或者到郊外去射鸟钓鱼,做官以后,吏卒就要经常守在我身边,我就不能随意行动,这是第二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做官以后,就要端端正正地坐着办公,腿脚麻木也不能自由活动,我身上又多虱子,一直要去搔痒,而要穿好官服,迎拜上级官长,这是第三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向来不善于写信,也不喜欢写信,但做官以后,要处理很多人间世俗的事情,公文信札堆满案桌,如果不去应酬,就触犯礼教失去礼仪,倘使勉强应酬,又不能持久,这是第四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不喜欢出去吊丧,但世俗对这件事情却非常重视,我的这种行为已经被不肯谅解我的人所怨恨,甚至还有人想借此对我进行中伤;虽然我自己也警惕到这一点而责备自己,但是本性还是不能改变,也想抑制住自己的本性而随顺世俗,但违背本性又是我所不愿意的,而且最后也无法做到象现在这样的既不遭到罪责也得不到称赞,这是第五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不喜欢俗人,但做官以后,就要跟他们在一起办事,或者宾客满坐,满耳嘈杂喧闹的声音,处在吵吵闹闹的污浊环境中,各种千奇百怪的花招伎俩,整天可以看到,这是第六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生就不耐烦的性格,但做官以后,公事繁忙,政务整天萦绕在心上,世俗的交往也要化费很多精力,这是第七件我所不能忍受的事情。还有我常常要说一些非难成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的话,如果做官以后不停止这种议论,这件事情总有一天会张扬出去,为众人所知,必为世俗礼教所不容,这是第一件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事情。我的性格倔强,憎恨坏人坏事,说话轻率放肆,直言不讳,碰到看不惯的事情脾气就要发作,这是第二件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事情。以我这种心胸狭隘的性格,再加上上面所说的九种毛病,即使没有外来的灾祸,自身也一定会产生病痛,哪里还能长久地活在人世间呢?又听道士说,服食术和黄精,可以使人长寿,心里非常相信;又喜欢游山玩水,观赏大自然的鱼鸟,对这种生活心里感到很高兴;一旦做官以后,就失去了这种生活乐趣,怎么能够丢掉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而去做那种自己害怕做的事情呢?

人与人之间相互成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掩饰子夏的缺点;近时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以上这些人才可以说始终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所以士、农、工、商都各有自己的专业,都能以达到自己的志向为快乐,这一点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理解,它应该是在您意料之中的。不能够因为自己喜爱华丽的帽子,而勉强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自己嗜好腐烂发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来喂养鸳雏。我近来正在学习养生的方法,正疏远荣华,摒弃美味,心情安静恬淡,追求“无为”的最高境界。即使没有上面所说的“九患”,我尚且不屑一顾您所爱好的那些东西。我有心闷的毛病,近来又加重了,自己设想,是不能忍受所不乐意的事的。我已经考虑明确,如果无路可走也就算了。您不要来委屈我,使我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

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的欢爱,时常感到悲伤。女儿才十三岁,男孩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就十分悲恨,真不知从何说起!我现在但愿能过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友好叙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淡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倘使您纠缠住我不放,不过是想为朝廷物色人,使他为世所用罢了。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如果以为世俗的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唯独我能够离弃它,并以此感到高兴;这样讲最接近我的本性,可以这样说。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象我这样经常生病,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正好缺少上面所说的那种高尚品质,怎么能够看到宦官而称赞他是守贞节的人呢!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是不会到此地步的。

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然出于一片至诚,但却太不切合实际了。希望您不要象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第五篇:佛教歌曲歌词汇总

佛教歌曲歌词汇总

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顺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

愿修一切善,愿断一切恶,誓度一切众生。贪嗔痴慢远离心田,拥有明净的心灵。人生无常,及时行善,让生命散发光芒。发挥真性情,慈悲喜舍,心中常存爱心。把握当下,把握今天,净化那心灵。

感恩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已注定将会往西方而落。当众生相遇的那一刻,早已伏下了离别的宿命。缘起时,我们要懂得珍惜。缘灭时,更要懂得感恩。

因为,万物的一切皆理所当然。其实,都深藏着大地无尽的悲怀。

只是,无知的我们都从未发觉,原来自己一直是如此地幸福,一直是如此地被呵护。以致于失去了欢欣,以致于不懂得感恩。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蜀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三宝歌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逼,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任席众生,功德莫能明。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绩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解脱道

茫茫的沧海间,何处是尽头?苦难的人生,似永无止尽。何时才能得解脱? 自性佛净土,存在你我心中,依靠弥陀愿力的引入,即得契入其中。心、佛、众生,本无丝毫分隔,只因执迷分別,觉悟只需念弥陀。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启发自性。南无阿弥陀佛,唤醒自性弥陀。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启发自性。南无阿弥陀佛,依靠自性弥陀。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启发自性。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当下即佛。

极乐歌

让我为众生唱一首极乐歌,让我为众生唱这首极乐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您永远在我心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让我欢喜每一天。

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极乐歌,让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极乐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您永远在我心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伴我度过每一天。

让我们一起无悠无忧唱这首极乐歌,让我们一起同唱这世间最快乐的歌。阿弥陀佛,您永远在我心间,让我总是欢喜每一天。阿弥陀佛,您永远在我心间,伴我唱著这首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会欢喜每一天。

忆儿时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抓。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笑看人间

人生本是昙花一现,无人能改变。

匆匆岁月,沧海桑田,甜酸苦辣,在所难免。常言道,人生犹如南柯一梦,无人能改变。放下所有,欲望和名利,幸福就在眼前。

念一声佛号,灭一切杂念,平常心,去笑看人间。念一声佛号,除一切妄想,往生极乐,笑看人间。

人生总是变化无常,无人能改变,平安乐道,知足常乐,有失有得,才是人生。常言道,人生仿佛命运弄人,无人能改变,脚踏实地,随遇而安,幸福就在眼前。

佛陀的爱 在心中,有一份爱,那是佛陀的关怀。

它指引着我的心,让我更坚定,去面对每一天。在心中,有一种爱,来自佛陀的关怀。

让我们把这份爱,用心来灌溉,一起去散播开。让每个人都分享这份爱,让每颗心都能够平静。用这份爱感动每颗心,将这世界变得更有情。让每个人都分享这份爱,让每颗心都能够安宁。用这份爱抚平每颗心,将这世界变得更和平。

梦幻人世间

梦幻人世间,匆匆过一生。究竟有何物,可寄于永恒。梦幻人世间,茫茫过一生。究竟有何事,可显示真常。

快快看破,快快放下,寻找真实的生命。掌握当下,释放出光芒,让此生真正拥有过。快快看破,快快放下,创造充实的人生,回归自性,通达无障碍,让极乐真爱永常在。

世间苦谁知道

世间苦,谁知道,只有佛陀最明了。生老病死无人幸免,只有佛陀最明了。世间苦,谁知道,只有佛陀最明了。相爱之人终须别离,只有佛陀最明了。世间苦,谁知道,只有佛陀最明了。所求违愿烦恼无尽,只有佛陀最明了。

浮沉苦海已久远,如今我已真的觉悟了,祈求佛陀不舍弃我,引我回归清净,回归极乐的安邦。

只有佛陀不舍弃我,引我回归清净,回归极乐的安邦。

阿弥陀佛在心间

阿弥陀佛在心间,他教我不贪不厌,阿弥陀佛在心间,抛开红尘多杂念。不管路艰辛,我愿意去,迈开大步勇向前。不管路遥远,何时到终点,我会完成这心愿。

阿弥陀佛在心间,快乐在人世间。阿弥陀佛在心间,快乐在人世间。阿弥陀佛在心间,逍遥于人世间。阿弥陀佛在心间 我坚守这份信念。

佛光永远照耀您

如今您已别离,可是在我心里,您的恩惠将永难忘记。

纵然不再相聚,我再也不哭泣,因为您会到更好的地方去。

虽然我们不同信仰,我愿佛光来照着您。

衷心的感激您,含辛茹苦数十载,无怨无悔为我阻挡风雨。

若有一天再相逢,我会像从前一样,关心您,照顾您,爱护您。

今生无法再相聚,我依然会继续,祈求佛光永远照着您。

弥陀天堂

越过西方约十万亿佛国的地方,有世界名曰极乐净土的故乡。

人们都向往快乐无忧的天堂,弥陀光明照耀十方,我向往。

无量光,是天堂,是净土的地方。

我们有佛菩萨陪伴,不彷徨,不惆怅。

无量光,是方向,是迷途的希望。

我们要念念都不忘,永不推转在弥陀的天堂。

无量光,是光芒,有弥陀的温暖。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念佛

念一声阿弥陀佛,心静如水。

念两声阿弥陀佛,无忧无愁。

念三声阿弥陀佛,胸怀磊落。

念四声阿弥陀佛,平易近人。

念五声阿弥陀佛,反璞归真。

念六声阿弥陀佛,乐善好施。

念七声阿弥陀佛,饮水思源。

念八声阿弥陀佛,感恩图报。

念九声阿弥陀佛,安份守己。

念十声阿弥陀佛,有志竟成。

念百声阿弥陀佛,尽善尽美。

念千声阿弥陀佛,皆大欢喜。

念万声阿弥陀佛,庄严净土。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谢谢您

阿弥陀佛,谢谢您,给众生的净土,让众生得解脱。

阿弥陀佛,谢谢您,给众生的希望,让众生不彷徨。

感恩您,我愿意,献出一生弘扬佛法,这条路一直往前去。

感恩您,我愿意,献出一生普渡众生,生生世世走下去。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会生生世世追随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会不断念下去。

有心人

在这繁华世间,有一群平凡的人,总是无为自己,永远拢为别人着想。

无论是好天时,无论是大风雨,无推辞,无计较,无怨叹,完全为了众生来奉献。

有心的人,淡薄名利,一世人付出,无求回报,为了众生,无怨无悔,甘愿每日来帮助。

有心的人,无求金钱,拢为了众生的幸福,带来快乐,带来希望,就觉得满足,不再有所求。有心的人,谢谢你。

和平钟声

山谷间回荡的晨钟,是佛陀内心的呼唤。

呼唤着离家的孩子,回归到温暖的家中。

放下自尊和骄傲,放下争斗和不安。

让这和平的钟声,消除那迷惑和慌张。

让这和平的钟声,抚平那疲惫的身躯。

让这和平的钟声,引众生回归极乐的故乡。

呼唤着离家的孩子,回归到温暖的家中。

让这和平的钟声,引众生回归极乐的故乡。

珍惜

珍惜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天。

珍惜每段缘份,每个相遇,每一天。

珍惜每个悲观,每次离合,每一天。

珍惜每个众生,每一份爱,每一天。

世间万物,无永恒。一切无常,难预料。

世间无不散的宴席,总有一天会离去。

人生多变幻,一切不常在,拥有的一切将会不复存在。

生命的规律,试着去明白,至少曾珍惜过它的存在。

人生多变幻,无人能更改,拥有的一切终会烟消云散。

就从今天起,试着去珍惜,你会体会生命的真爱。

信念

秉持者坚定信念,念念弥陀,念念西方世界。

放下万缘,放下对娑婆的眷念,回到弥陀身边。

秉持着深信切愿,念念清净,念念真诚恳切,放下万缘,放下烦恼万千。

把握今生,勿再蹉跎岁月。

一门深入,一心专念,心不离佛,口不离念。

念念弥陀念念觉,念念相应念念觉。

让爱的力量散发光芒

爱能推动一切,爱就是力量。

爱是不分国界,爱永不退灭。

爱能包容一切,爱是慈悲心。

爱是不留给自己,爱是去分享。

爱能克服一切,爱就是希望。

爱要真心真意,爱要尽所能。

爱是忘了自己,爱是不自私。

爱是不计较回报,爱是全付出。

心中有爱,无处不万暖,敞开心怀,你就不孤单。

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温暖,让爱的力量散发出光芒。

心中有爱,无处不温暖,你就不会孤单。

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希望,让爱的力量散发出光芒。

省悟

心中皆是尘沙,从来不曾省悟,身在苦中不知苦,也以为那是乐。

心中皆是尘沙,从来不曾省悟,一生伴着贪嗔痴,也懵懂无知。

直到有一天,听到佛陀教诲,如梦中初醒。

佛陀大慈大悲,唤醒了沉醉的幻影。

佛陀大行大愿,净化了污染的心灵。

面对坎坷人生,不觉顿个然省悟。

从此依教奉行,追求真正的幸福。

不二门下歌

青山如我骨,绿水似柔肠,绕山千转去,出山向海洋。

猿声啼不住,重门遮欲挡,无语暮回首,千峰云飞扬。

出山泉水浊,河流宽且长,历历经湖海,日夜流沧桑。

云水几度身,或恐归无望,化作天上雨,迢迢还故乡。

忏悔歌

我们一起来忏悔,远离那世间是与非。

我们现在来忏悔,放下烦恼与怨狠嗔恚。

我们用心来忏悔,愿弥陀擦干我的泪。

我们真诚来忏悔,愿弥陀洗涤我心扉。

往昔所作诸恶罪,皆因贪嗔痴所累。

我今皆忏悔,不愿再违背,弥陀无怨无私的教诲。

不管身心有多疲惫,求生净土愿不退。

我今皆忏悔,念佛不怕累。断烦恼,弥陀永相随。

辗转流通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灭除,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乐,先亡获超生。

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誓愿

长大成人放是我,来时又欢喜,多少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时能清闲。

人人能修善业行,方能了生死,众生愿发菩提心,佛国是净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回向文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时世常行菩萨道。

再团圆

以往充满慈祥的笑颜,时间无法冲淡的思念,所有您说的金玉良言,如今依然珍藏在心田。

把我抚养成人的恩惠,教我做人道理的苦心,长年累月的任劳任怨,我将永远牢记在心田。

我真的很想念,我真的很想念,我只能在西方极乐与您相见,我会诚心念佛,我会诚心念佛,永无止尽直到那一天。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让我们再团圆。

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出家容易守戒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嗑破也徒然。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难免有顺逆起伏。

如果要逆来顺受、顺来看破,有时候不妨学习小丑,随时能收起伤悲。

把握人生舞台,演出的每一个当下。

虽说小丑是在演戏,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演久了,就像人生。

人生久了,那也只不过是一出戏。

顺治皇帝出家自叹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自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伽半日闲。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末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伽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口中吃的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累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也披如来三尺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禹疏九河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让生命展翅高飞

与时间赛跑,分秒不空过,步步踏实做,日日踏实过。

让生命展翅高飞,潇洒走一回人生路,破茧而出,自在飞翔。

心清净,所学皆成智慧。心不净,所学皆成知见。

以心转境,以念转运,事来即应,应过即放。

看不到重点

每一个人都想多做一点,多赚一点,看看日子会不会好过一点。

比较少人会思考,少做一点,少赚一点,欲望降低一点,日子可能会更好过一点。

在滚滚红尘中,庸庸碌碌过一生,就像一个没有导游的旅行团,不知何去何从。

只能漫无目的的四处闲逛,虽然可以走马看花,但却永远看不到重点。

快乐人生

人生就像一条船,要行于幸福美满的航道。

需以智慧,用心定位。

一旦定位,偏差不必慌张,只要转换跑道,从心起飞,那么每个日子都可以快乐出航。

航向碧海蓝天,飞向不可名状的快乐人生。

一念心转万境专

一念心转万境专,环境无法改变时,情境会牵动人的心境,感性的人比较有赤子的心。

一念心转万境专,环境牵动人心转,容易触景动情境,情生则情境成比较感性。

常常接触苦难,见识不幸,会让我们启发同情心。

有悲悯心的人,心地柔软,境随心转,以心转境。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谗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但念阿弥陀佛

一刻又一刻,命光如过客,寸阴流水去,欲住何能得。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存想摄心法

若问念佛法,摄心自有方。

每念一声佛,口作莲花香。

因我心清净,所以有此香,花从口中出,多多向西方。

一佛花一朵,有色复有光。

念到一声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黄色放黄光。

念到三声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白色放白光。

如是轮转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计其数,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乱,决见大愿王。

古德嘉言

人生多事多烦恼,百年长寿恐难保,忙里偷闲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好。

旷劫难逢无上宝,眼前灭罪除烦恼,他年功满到莲池,与佛长生同不老。

猛切持名如救头,娑婆那更可迟留,即今撒手便归去,已较前贤输一筹。

中峰和尚劝念佛诗

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

众生反以苦为乐,甘住其中多所失。

臭皮袋里出头来,长养无明病成蛊。

暮然三寸气消亡,化作寒灰埋下土。

五趣迁流不暂停,百劫千生受凄苦。

诸仁者,何如及早念弥陀,舍此娑婆苦。

西方乐,西方乐,西方之乐谁能觉。

人民国土总殊胜,了无寒暑并三恶。

莲花胎里出头来,时听法音与天乐。

琉璃地莹绝纤尘,金银众宝成楼阁。

化衣化食自然盈,寿命无量难筹度。

诸仁者,何如及早念弥陀,取彼西方乐。

梦幻人世间

梦幻人世间,匆匆过一生。

究竟有何物,可寄于永恒。

梦幻人世间,茫茫过一生。

究竟有何事,可显示真常。

快快看破,快快放下,寻找真实的生命。

掌握当下,释放出光芒,让此生真正拥有过。

快快看破,快快放下,创造充实的人生,回归自性,通达无障碍,让极乐真爱永常在。

一心求觉悟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悟?

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

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

做得胜如前,依然空懡罗。

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

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

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

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

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

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第一愿国无恶道愿。第二愿不堕恶趣愿。第三愿身悉金色愿。

第四愿三十二相愿。第五愿身无差别愿。第六愿宿命通愿。

第七愿天眼通愿。第八愿天耳通愿。第九愿他心通愿。

第十愿神足通愿。第十一愿遍供诸佛愿。第十二愿定成正觉愿。

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第十四愿触光安乐愿。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

第十六愿声闻无数愿。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

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临终接引愿。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

第二十二愿国无女人愿。第二十三愿厌女转男愿。第二十四愿莲花化生愿。

第二十五愿天人礼敬愿。第二十六愿闻名得福愿。第二十七愿修殊胜行愿。

第二十八愿国无不善愿。第二十九愿住正定聚愿。第三十愿乐如漏尽愿。

第三十一愿不贪计身愿。第三十二愿那罗延身愿。第三十三愿光明慧辩愿。

第三十四愿善谈法要愿。第三十五愿一生补处愿。第三十六愿教化随意愿。

第三十七愿衣食自至愿。第三十八愿应念受供愿。第三十九愿庄严无尽愿。

第四十愿无量色树愿。第四十一愿树现佛刹愿。第四十二愿彻照十方愿。

第四十三愿宝香普熏愿。第四十四愿普等三昧愿。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愿。

第四十六愿获陀罗尼愿。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愿。第四十八愿现证不退愿。

大回向观相文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倾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活在感恩的世界

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因为他们使你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所以要,感激伤害你的人,感激欺骗你的人,感激鞭打你的人,感激遗弃你的人,感激绊倒你的人,感激斥责你的人,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多念一声佛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欲海茫茫不迷惑。

与世无争,与世无求,随缘自在多快活。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苦海浮沉不堕落。

深信因果,信愿念佛,今生今世不蹉跎。

人生如朝露,生命稍纵即逝。

与其执著于得与失,不如摆脱尘世的枷锁,老老实实地念佛。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心中有佛,心佛不二,今生今世友寄托。

慈悲

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

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诚来感化谎言。

阿弥陀佛来接引

每当辽望无际的天空,在那遥远的西方,有一个我很向往的地方,那里没有苦只有乐,一切的众生都平等。

每当回想人生的旅程,这段漫漫的路途,尝尽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娑婆世界乐少苦多,一切的众生都受苦。

佛陀在净土三经中,细说极乐世界,只要一心念弥陀,临终得往生。今生一心一意念弥陀,不负佛陀的苦心,等待阿弥陀佛來接引。今生一心一意念弥陀,不负佛陀的苦心,临终阿弥陀佛來接引。

有一天梦会醒

世间红尘梦,几人能看透。

漂泊轮回路,浮沉在梦中。

人生似梦,梦似人生,难分清。

这场梦不知何年何月才苏醒。

六道轮回苦,佛陀最清楚。

唯有离六道,才是得解脱。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得觉悟。

这场梦唯有勤修佛法能觉醒。

有一天梦会醒,不再徘徊梦幻中。

学佛之路有成果,这就是真解脱。

有一天梦会醒,不再轮回六道中。

往生净土了生死,这才是真解脱。

结缘歌

无论天涯海角,近在咫尺,只要有缘,它就会回荡在你耳边。只要细心凝听,随着节奏,不知不觉,它已经走入你的心田。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只要有缘,它就会回荡在你耳边。只要细心凝听,随着节奏,不知不觉,它已经走入你的心间。有缘你就会听到这首歌,有缘就一起来唱这首歌。无量光佛,无量光佛,永远照耀着众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永远温暖着人间。

心愿

希望有那么一天,弥陀在每个人的心间,世界不会再有争斗,战火不会再绵延。

希望有那么一天,众生的贪嗔痴都不见,世间不会再有烦恼,离苦得乐就在眼前。

这是佛陀的心愿,这是菩萨的心愿,只要不断宏扬佛法,就会有那么一天。

不在乎需要多少年,不畏惧路途多遥远,只要佛法尚在人间,世界有一天会改变。

希望有那么一天,弥陀在每个人的心间,人间不会再有是非,仇恨不会在绵延。

希望有那么一天,众生的贪嗔痴都不见,世间不会再有执著,离苦得乐就在眼前。

世界是个大家庭

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来祈祷,愿这世间一切吉祥平安。

怀着一颗真诚心来祝福,愿每个众生都快乐。

世界原本就是个大家园,但愿众生都能够结善缘。

活在感恩世界,让爱洒遍世间,创造快乐美满家园。

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来祈祷,愿这世间远离诸多灾难。

怀着一颗慈悲心来祝福,愿众生能离苦得乐。

世界原本就是个大家园,但愿众生都能够结善缘。

活在感恩世界,让爱洒遍世间,创造快乐美满家园。

世界原本就是个大家园,但愿众生都能够存善念。

祈求诸佛明灯,照亮娑婆世界。

风调雨顺,岁岁年年。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园。

西方回向偈

让我此刻回向,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

愿众生往生西方,莲花化生,见佛了生死,永不退转。

让我此刻回向,给十方三世的众生。

往生西方莲花生,见佛了生死不退转。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极乐世界

弥陀经典佛说道,极乐世界殊胜地,圣鸟说法宝树排,七宝池中功德水。

池中纯金沙布地,楼阁皆是金银饰,朵朵莲花殊胜开,大如车轮放光彩。

微妙香洁圣庄严,国土昼夜奏天乐,无有众苦只受乐,阿弥陀佛今说法。

众生闻之悉念佛,佛土更无三恶道,圣鸟皆是变化现,十方诸佛所赞叹。

一切诸佛皆护念,佛说众生应发愿,善根福德善男女,因缘具足持名号。

临终清醒心不乱,弥陀圣众来接引,往生净土受诸乐,聆听佛法得解脱。

往生净土受诸乐,证道佛果乘愿来。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慈云忏主净土文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倾,生极乐国。花开见佛。

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念佛疑问浅答歌

为什么你一天到晚都念佛,难道念佛能填饱肚子?

为何不将空余的时间来赚钱,让生活享受更好一点?

人一生的受用都是前世果报,要知足才能真正快乐。

念佛能够消业障灭烦恼,还能增长智慧修福积德。

为什么来来去去只读那几本佛经,难道佛经就只有这几本?

其他的是不是不那么重要,只念这几本难道不闷?

每部佛经都是指引同样的路,每一部都同样的重要。

每个修行人都要一门深入,最后才会真正受益。

为什么说念佛好处这么多,为何总有人无法受惠?

烦恼妄念还是依然那么多,念佛功德好像不太殊胜?

因为佛号如珠,念头如线,分则各离,合则成串。

心若清净,真诚念佛如法,诸佛加持,必然有求必应。

人生难得,世事无常,切莫将岁月蹉跎。

佛法难闻,把握当下,我们一起来念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一起来念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家一起来念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众生一起来念佛。

四季念佛乐

春光明媚万象新,百千花儿艳丽。

蜂飞蝶舞聚装来,缤纷多姿彩。

心花儿能体会极乐的清凉,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念佛更清净。

夏天艳阳照大地,鸟语花香诗意,稻田里勤忙栽种,收获靠耕耘。

心花儿真赞叹九品的殊胜,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念佛更积极。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秋高气爽金黄里,雁儿南飞天意,万物生存靠群力,不因秋丧气。

心花儿真领悟珍惜生命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念佛更专一。

冬风狂吹洁白地,雪花纷飞随意,一年又将要过去,教诲须牢记。

心花儿真感恩诸佛加持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念佛更持续。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年年如风随飞逝,命亦随之减去,月月悄悄的流逝,有如少水鱼。

日日当勤精进,如救头燃,时时刻刻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修行道

得人身,遇佛法,苦难中福田里,偏偏要愚痴的,寻痛苦找刺激。

缘生聚,缘灭离,惜福随缘欢喜,偏偏要无谓的,执著于名和利。

佛陀千万劫等待,众生回归的到来,苦苦的没离开,慈心直到现在。

勇于放下,不迟疑,务把命运转积极,修行念佛,资粮积,诸佛菩萨皆欢喜。

悲欢离合,不哭泣,务把命运转积极,修行念佛,资粮积,回归极乐世界里。

修行道,不停息,坚持就是勇气。守戒律,考定力,境界现,要警惕。

学看破,学放下,挣扎也是学习。断诸恶,修诸善,善知识,不舍离。

佛陀千万劫等待,众生回归的到来,苦苦的没离开,慈心直到现在。

善根福德,因缘具,务把命运转积极,修行念佛,资粮积,莲花遍开法界里。

不再沉沦梦幻里,务把命运转积极,修行念佛,资粮积,清净就在娑婆里。

修行道,要努力,不回首,看过去。直奔西方莲池海会里。

知足是幸福

多少人在今天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成了残疾。

多少人在今天要面对饥荒,多少人在今天已失去了家。

还活着是种幸福,有健康是份礼物。

饱暖时要懂知足,有家归应感满足。

要知足才会幸福,会随缘路更好走。

顺境时不起贪念,逆境时不起憎恚。

多少人在今天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成了残疾。

多少人在今天要面对饥荒,多少人在今天已失去了家。

人生本来就是苦,不知足只会增加痛苦。

最后会发现,原来平凡就是幸福。

还活着是种幸福,有健康是份礼物。

饱暖时要懂知足,有家归应感满足。

要知足才会幸福,会随缘路更好走。

果报现随遇而安,种善果念弥陀。

知足就是幸福。

我开始懂了

回首以往的我,太放纵了,要向你来告白,我决定悔改。

我行我素,好胜倔强,凡事自以为是。

那目中无人的嚣张,令我得意忘形,我从不省悟。

自从我接触佛法以后,生活已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彷徨,对人对事,都要慈悲喜舍,和随遇而安。

佛法教导三福修:

孝顺奉养父母,时时尊敬师长,慈心不杀生,广修十种善业,是在修人天福报。

皈依佛法僧三宝,还要具足众戒律,更不要再犯威仪,那是修二乘福。

发菩提心持四弘誓愿,深信因缘果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就是大乘福的修行。

我都铭记于心,要努力实践,要努力实践。

除了三福,共修戒条,决心遵守,那是六和敬。

用戒来断悭贪,用定来服憎恨,用慧来除愚痴。

以戒定慧来治贪憎和痴,那就是三学,戒定慧三学。

自从我接触佛法以后,生活已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彷徨。

六度,普贤菩萨十愿,都要修。我开始明了,我开始懂了。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bbs.foyuan.net/thread-33688-1-1.html

解脫道》 唱诵/合肥辣姐

作曲/编曲:王家耀

茫茫的沧海间,何处是尽头?苦难的人生,似永无止尽,何时才能得解脱?自性佛净土,存在你我心中。依靠弥陀愿力的引入,即得契入其中。心、佛、众生,本无丝毫分隔。只因执迷分别,觉悟只需念弥陀。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启发自性。南无阿弥陀佛,唤醒自性弥陀。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启发自性。南无阿弥陀佛,依靠自性弥陀。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启发自性。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当下即佛。南无阿弥陀佛。

千年一叹

百年姻缘一线牵,一世英豪淼如烟,天涯海角,苦苦寻觅,情仇已逝去。千年古刹永屹立,晨钟暮鼓音有余,苍海桑田,已过经迁,佛法永相传。相聚时难别亦难,百年浮华转瞬间,聚散终是散,千年一叹,叹息百年随风转,千年一叹人啊,唯有佛法永流传。

下载佛教制度改革背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制度改革背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典佛教名言

    经典佛教名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佛教调查报告

    清明节,让我走进佛寺,了解佛教。一时间顿觉大彻大悟。 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

    佛教知识

    认识佛教 名词解释,对于初机很重要,很多的同修不仅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也许是对名词不理解所至,我和同修们一样都是初学,所以我遵照净空法师、佛学大辞典上的解释转抄给同修,帮......

    佛教知识

    佛教知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0分) 1. 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 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为了求得解脱之道苦修悟道。 2. 释迦牟尼佛的第一次说法称为(初转法轮)。 3. 第一位皈依佛陀的......

    佛教经典语录大全(模版)

    篇一: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

    佛教节日

    佛教节日 诸佛菩萨圣诞(阴历)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盘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

    佛教体系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佛教简介

    佛教简介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无数人的弘扬提倡,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