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礼仪

时间:2019-05-13 07:3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礼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礼仪》。

第一篇:佛教礼仪

礼仪篇

《佛门礼仪》(视频,台湾海涛法师生命电视台制作)

三、修学标准:

1、合十的动作规范是怎样的?有何意义,一般用于什么场合?

合十即为合掌,是佛教徒日常生活当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合十是练心、修行的方法,也是威仪、礼仪的表现。当我们来到寺院参访或是在街上遇到出家法师,师兄师姐,只要自然地合起双掌,做出合十姿势,然后道声【阿弥陀佛】,即是一种最自然、也是最简便的问候方式,另外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的时候,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遇到一般人的时候,也可以用合十来问候及打招呼。

以下就让我们来了解合十的分解动作:

一、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及掌心并拢,手肘自然弯曲,贴于胸前。

二、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

三、尽量放松身体,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安定的作用

四、身体稍微向前倾,脸部肌肉、眼脸放松,身心合一、一心无二用。

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可以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是心浮气躁的时候,合十可以让我们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这个把双手合掌放在胸前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对平稳情绪是很有效的。

二、操手—操手即为放掌

二、操手作的规范是怎样的?有何意义?一般用于什么场合?

当我们在聆听长者大德说话的时候,除了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之外,如果谈话的时间比较长也可以把双手放在腹前,改为操手的姿势,操手能够让人摄心,不会散慢没精神。操手动作分解:

一、双脚成外八字,(比例前八后二)

二、双手结弥陀印,即双掌平放、掌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三、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时。

四、双手不要贴紧腹部。

五、不可弯腰驼背或歪头斜脑。

动作分解:两脚成八字,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结弥陀印,双手高度要适中,而且双手不要紧贴腹部,更不可以弯腰驼背或是歪头斜脑操手的姿势—双手就像捧着一尊佛,眼观鼻、鼻观心,后颈贴靠衣领不可东张西望,这样心才不会胡思乱想,这样才可摄心,仪态端正,内心默念佛号,站立了心气下沉,就不会生气、身心放轻松,头脑清醒就不会有烦恼。

三、问讯

问讯代表怎样的涵义?具体该怎样做?面对怎样的场景需要问讯?

问讯一是表示把佛菩萨,师长以及受尊敬的人供奉到顶门,有谦虚、诚恳恭敬的意思,当我们来到寺院的大殿或是来到佛堂要向佛菩萨顶礼、问候,除了顶礼的方式之外,问讯就是一种比较自在方便的方法,佛教徒在平日遇见师父正在行走,吃饭、讲话、或是演讲的时候,也可以用问讯的方法来表达虔诚的心意。问讯分解动作:

一、首先虔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着中指指尖。

二、肩膀放松,双臂自然下垂。

三、身体慢慢弯下躬身。

四、当身体慢慢弯下的时候,双手由合十的姿势慢慢变为操手的姿势。

五、当要直起身子来的时候,双手同时变换姿势。

六、双手维持姿势,经过胸前,双手十指接触处举高到眉心。

七、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双掌到胸前成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合十和问讯显然是佛教徒常用的生活礼仪,但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最终可以达到端正仪容的身仪之外,也是为了让心沉稳、安定达到向内收心的效果,也能以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与寺院的步调融合在一起。

四、礼佛

礼佛的意义是什么?礼佛与忏悔有关系吗?礼佛有什么效果?怎样做才是如法的? 效果—礼佛是以恭敬心来表示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和感恩,以忏悔心忏悔业障,承认自己在过去所造的种种罪孽,礼佛的意义,是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礼佛也代表忏悔礼拜,因为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正确的礼拜佛菩萨、可以带动身子只意虔诚庄严,功德无量。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联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礼敬感恩与忏悔,就好像稻穗一样,因为成熟而下垂,而佛拜的动作,而佛拜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以下就让我们来了解礼佛的分解动作。

一、在行问讯礼后,双手成合掌姿势。

二、双脚慢慢蹲下。

三、右手先着地。

四、左手再着地置于右手左前方。

五、右手再向前,与左手对齐,双手舒展齐平。

六、额头点地

七、双掌在头的近则,双手握拳翻掌,手心向上代表上求佛道,同时观想佛整天在我们的双手莲花上,接受我们礼拜。

八、双手再握拳翻掌,即手心向下平贴于地,代表着度化度生,礼受佛法,以平等心普遍布施。

九、额头离地。

十、右手退至膝前中间。

十一、左手当胸,膝盖离地,双手合十当胸

只要是在佛堂,或是安有佛菩萨圣象的客厅等处,都可行之,借由礼佛来忏悔,感恩或是舒展身心,特别是当你感到心浮气躁的时候,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另外如果我们到大殿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大殿正中间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我们只要虔诚的礼拜就可以了,所以礼拜的时候,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的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点,轻松一点,柔软一点,体验礼拜的每一个动作,在这种姿势和心态之中,自我的执着会减轻,心灵会更加澄明,问题会更加清楚,更快消失。

五、合十长跪

合十长跪的动作应怎样做?它表现了内心什么样的境界?

一、合掌后,先伸出左足,右膝微弯,右脚跟离地。

二、右脚顺势跪下,左脚弯曲。

三、左脚向后收回,与右膝平行一起跪下。

四、臂部不可置于脚跟,要伸直身体。

五、起身时,左脚先向薄团左方着地,左膝仍弯曲。

六、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于左腿上,双手放于左腿有助起身。

七、跪着的右脚渐渐站起来。

八、身体完全站立,收左足与右足平行,身体伸直后合掌。

可以净心聆听开示,或是诚心观想,观想佛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更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与感恩。(请净心的境界。)

六、请经

请经时应怎样做?参加法会或在家做功课时应该怎样持诵经本?

请经时,经书夹在食指与中指中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外三指置书下,持经者,持经书问讯,即将经书平等至眉心,此时请经者合掌即可,持经者持经书问讯后,将经书交给请经者,接过经书后,请经者持经书问讯,拿经书要持平在胸前,不可夹腋下,不可卷起来,不可折叠。

持课本虽然简单,但也需问讯,不可弯腰低头,当我们持课诵本,诵经的时候,除了姿势正确以外,更重要的应是收摄身心,洁身端正,再开始诚心诵经,借由诵经来了解佛法真理,回向法界一切有缘众生,长养恭敬与慈悲心。

七、上香

什么是供佛时最好的礼物?上香的涵义是什么?具体应怎样做?

供佛—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虔诚的供养心,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了。以香供佛,可以传达对佛菩萨的感恩,感恩为我们指出离苦得乐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净化心里的浮乱心念,希望能够学习到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持香的手势为:左手在外则,右手在内则,双手的食指及中指夹住香杆平等,两手的拇指轻轻相接触,顶住香的尾部。

第一支香插中央,心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

第二支香插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及冤亲债主。第三支香插右边,心中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八、念珠

念珠的用处是什么?应怎样持用?

主要是用于称名念佛,或是持诵咒语的时候,方便计数,以及帮助调心。只要开始转动念珠,烦躁的心就会逐渐的沉静下来。从外在纷扰的世界中,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一百零八颗佛珠,代表断除一百零八个烦恼。

持用

一、大多数先让右手拇指与食指指尖,一上一下的轻轻扣合着念珠,念珠主要是方便计数,以及帮助调心,因此选择最能让自己安心的方法就可以了。

九、海青

海青一般在什么场合下穿着了,有何涵义?应该怎样穿?脱海青?

海青是佛教徒共同的正式礼服,可以在参加法会、念珠、共修、助念或者参加佛教活动的时候穿着。海青是宽袍大袖的唐装,海青有一说法,是取意于海的浩瀚能容万物,而带有一层鼓励的意义。

第二篇:佛教礼仪

导语: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信佛,而烧香拜佛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了。随着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信佛,而烧香拜佛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了。随着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佛教的礼仪显得至关重要,很多人还不知道进入佛堂或是在礼佛时有什么讲究。

佛家礼仪是佛教弟子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它们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佛家礼仪可以分为修持礼节和仪式两大方面:礼节是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规矩,包括行、住、坐、卧、食、睡等各个方面,有着与一般人生活方式不同的特点;仪式通常则指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事、法会、典礼。佛教仪式通常也叫“做佛事”,广义地说,一个人凡是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如求佛、拜佛、诵经等等都叫“做佛事”。狭义的佛事则指佛教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会、仪式。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藏传佛教的基本礼仪

1、进入檀城(佛堂),或拜谒仁波切时,应先向上师及诸佛菩萨行三礼拜,要离开时则不宜跪拜,合掌(如扎西底类;吉祥如意)或问讯(如仁波切森加南;仁波切晚安)即可。

2、参加法会或拜谒仁波切,不宜迟到应提前到达。

3、不论何时,弟子的座位不宜高过仁波切,若仁波切席地而坐,为接受加持,或献哈达(放在哈达上的物品如红包等是供养仁波切的,哈达下的物品如念珠天珠等物品是请仁波切加持的),或敬送礼物,应一鞠躬以跪姿趋前,请示时,应保持一定礼仪距离,不宜贴身近前,退后时应面向上师后退,不宜马上转身。

4、仁波切之法像、佛像或法本不可直接置于地面,不可由其上跨越,应置于桌面或高处。

5、在佛堂听法、拜谒仁波切或在圣迹圣物前,不宜伸腿将脚掌朝向之。

6、会或闻法结束时,弟子可将供养金或小礼物奉上,代表感谢。当仁波切下座时,弟子应起立合掌表示欢喜尊敬。

7、供养仁波切喇嘛,或护持道场,是为自已种下福田,功德迥向法界众生,我们自己亦受加被,所获福报不因金钱多少,而是依清净的菩提心而定,然“所谓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若以三轮体空的发心供养更为殊胜。

8、仁波切经过身边时应起身致意,避免路过仁波切的影子,法衣,座位等用具。

9、为上师做事或长期亲近仁波切,不可自恃骄宠,视之为一般朋友应时时检点身口意。

10、法会与修法大体上来讲都会有主法者(如仁波切、堪布或喇嘛)、带头喇嘛、喇嘛及参与者或共修信众。参与者或共修信众切记于共修时修法之音量不可大过仁波切与带头喇嘛的音量。带头喇嘛为声音低沉带头修法之喇嘛。

第三篇:佛教丧葬礼仪

佛教礼仪--丧葬礼仪篇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民间延续着一种令人费解习惯,人死后出葬的时候,在沿途上,边走边洒一些用黄纸剪成形状像古币一样直径在10公分左右的“纸钱”,而且,在出殡的车辆所经过的桥头上,还要压上一张黄纸,叫做“买路钱”,据年纪大的人讲是为了打发“小鬼儿”,让逝去的人在通往黄泉的路上顺顺当当,不再有什么磨难,至于这种习惯是怎么来的,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类似这样的丧葬习俗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为更好地为广大信士服务,特别订定佛教礼仪——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

一、临终关怀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积极的拔济饶益。透过对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我们也希望家属对临命终人给予种种的协助,如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衣单,调和的饮食,乃至以庄严的佛号引导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无有遗憾,更拥有死亡的尊严,以及充满着移民的欢乐。

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

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幺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

(一)认识死亡

1、死亡的种类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死亡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

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坏,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就是说的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缘聚散及道法圆满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2、死亡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四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征候。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征候:

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陆沉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3、死亡后的情形

死亡是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因此,人死后的境况与生前有所不同,可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时要忍受病苦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的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4、死往何处去

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情形是怎幺样的,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神识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

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我们的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幺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静候判决。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只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幺也没有了,谈不上什幺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幺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是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念“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是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与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

日专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二)坦然面对死亡

佛经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一样,负担沉重,行止笨拙,而死 亡就是脱离了这个滞重的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过,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这时就好比乌龟脱壳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够认识佛法,能够放下自在,则死亡就像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

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

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在临终时对夫人说:“可别太伤心难过!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而在佛门中许多禅师大德的眼里,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

所以,当病人临命终时,应该告诉他,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现在大略说明其中的六种观念:

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象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

种种束缚,得到了自由一样。

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真人归灭”。

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陈代谢: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加珍贵。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最要紧的。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幺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

经典中有一段说:波斯匿王在母亲去世后,极度哀伤的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有生就会老。病了就容颜枯槁。死后神识就会离体。死后就要永别亲人。世间上凡事都靠因缘存在,缘聚则合,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三)病危须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

刻。因此,家里有人住院,当医疗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时,家属应依其指示办理,直至往生后移灵到殡仪馆或家里为止。

原本在家里养病者,若有回光返照的现象,通常会有“托孤”及立遗嘱的行为,此时应通知亲属及家人返家筹备后事。情况允许的话,应替病人沐浴净身,若已皈依三宝者,可为其着海青,并在身旁小声引导病人跟随念佛。若是意外死亡者,尽量在安顿好遗体后,不可以任意移动。

此外,并应注意下列数事:

1、在病重时,登门探病,与病者及家属谈论佛法,安抚身心,甚至可诵经祈福。若因此康复,则前往道贺,并且观机逗教,举事证理。

2、病人所讨厌的人,避免于临终时出现,以免引起困扰。

3、病人病危,可鼓励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怀有无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质。能心怀希望的往生,也是愿力的显现。

4、保持宁静,不可于病人前商讨事情,或发生争执。

5、病者若已药石罔效,可放弃插管、强心剂、心肺复苏术等急救处理,因为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医疗浪费。若此时主治医师不肯放弃,应会同其它医师及眷属做决定。

6、人一过世,不宜哀嚎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甚至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为此时亡者神识未离,会令其留恋不舍,增加痛苦。

医生宣布病人死亡后,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殡仪馆,或作其它处理。判断是否死亡:可请医生或有经验者诊断检视(瞳孔放大、无脉搏、全身冰冷)。

病人病危,可礼请法师前来助念,亲人亦应在旁一起助念,帮助亡者往生极乐净土。

可请病人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安慰开导病人,劝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请病人预立遗嘱,并为其布施行善。

准备后事,如:决定土葬或火葬?由何人具名印发讣文?是否成立治丧委员会?整理病人随身衣物、备购棺木等,一切准备就绪,免得往生后手忙脚乱。

临终是“升、沉”的最重要关头,眷属若在此时大声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却往生善道的机会,那是无益而有害的,此当切戒。

(四)助念须知

“临终助念”,是帮助临终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世间上的一切名利、荣华富贵,在无常到来时,任谁也带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恶业缘随身。所以一般民间佛道混合铺张丧仪对亡者毫无意义,唯有为亡者超度累积功德,才有益于亡者往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尤其,临命终时,身为佛教徒,更应该助亡者一臂之力,为其助念。

助念的功用

在临终乃至往生时,为其助念,使之安然离去。

有的人于临命终时,或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属悲哀哭泣干扰,或为恋念世俗舍不得,于是临终最后一念,竟随烦恼而去。所以此时需要有人为其助念,增加善缘。

有的人念佛只为求佛保佑、延寿,如念佛可祈求病愈,如临终害怕死亡,病人心烦痛苦,可为其助念安慰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临终之人听闻佛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注意事项

1、供奉佛像,使病人观见圣像,发菩提心。

2、助念的佛号声需高低适宜,快慢适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鱼为宜,能令亡者闻之心地清净。

3、助念人数多时,可轮班助念;人数少时,可用念佛机辅助。主要是令佛声不断,眷属亦应加入助念。

4、病人如出现各种不善的状态,或口出不善的语言,应随时善巧导正,勿使发生烦恼。

6、眷属切不可对病人说眷恋话,或临床挥泪,以免扰乱病人的正念。

7、若亡者挂念家人未回、心愿未了,眼睛不闭,家人应以手轻轻帮亡者闭

上。动手前先以问话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帮你完成,请放心。

一般有往生后必须助念八小时才入殓之说,这是过去农业时代,一般儿女在外求学、工作,闻讯后不能实时赶回,因此,定八小时是以等候亲人,使能见亡者最后一面。现今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执着一定要八小时后才入殓。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诀》载,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

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

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罣碍,不得解脱。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二、撰写遗嘱

生、老、病、死在人生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面对“死亡”时,很多人都会事先作好安排。其处理方式很多,有人喜欢土葬、火葬、海葬、空葬、或提供给医学界作解剖研究之用。在印度,还有一种习俗,是将往生后的身体放在荒郊野外,与鸟兽结缘。为达成这项与自己切身的最后一件事,又无奈的不能亲自完成,只好借着遗嘱来阐述心愿。

报载美国前总统布什夫妇立下遗嘱,愿于逝世后,将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学实验之用。贵为一国领袖,都要事先普告世人自己的意愿,可见大家对遗嘱的重视。

“遗嘱”,通常指人在逝世前所遗留的心愿言辞,或为使自己的最后意思,在死亡后能发生法律上的效力,而依法定方式所为之无相对人之单独行为。

现今社会上有许多遗产纷争问题,皆源于未在生前预立遗嘱,不懂得预立遗嘱的重要性。以下就民法有关规定,列出几点注意事项:

(一)遗嘱通则

无行为能力者及未满十六岁者不得为遗嘱。

遗嘱人于不违反关于特留分规定之范围内,得遗嘱自由处分遗产。

(二)遗嘱的种类

自书遗嘱:应自书遗嘱全文,记明年、月、日,并亲自签名,如有增减涂改,应注明增减涂改之处所及字数,另行签名。

公证遗嘱:应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在公证人前口述遗嘱意旨,由公证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由公证人、见证人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由公证人将其事由记明,使按指印代之。前项所定公证人之职务,在无公证人之地,得由法院书记官行之,侨民在中华民国领事驻在地为遗嘱时,得由领事行之。

密封遗嘱:应于遗嘱上签名后,将其密封,于封缝处签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向公证人提出,陈述其为自己之遗嘱,如非本人自写并陈述缮写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证人于封面记明该遗嘱提出之年、月、日及遗嘱人所为之陈述,与遗嘱人及见证人同行签名。

代笔遗嘱:由遗嘱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见证人,由遗嘱人口述遗嘱意旨,使见证人中之一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及代笔人之姓名,由见证人全体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应按指印代之。

口授遗嘱:遗嘱人因生命危急或其它特殊情形,不能依其它方式为遗嘱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为口授遗嘱:

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授遗嘱意旨,由见证人中之一人,将该遗嘱意旨,据实作成笔记,并记明年、月、日,与其它见证人同行签名。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述遗嘱意旨、遗嘱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见证人全体口述遗嘱之为真正及见证人姓名,全部予以录音,将录音带当场密封,并记明年、月、日,由见证人全体在封缝处同行签名。

下列之人不得为遗嘱见证人:

1、未成年人。

2、禁治产人。

3、继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4、受遗赠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5、为公证人或代行公证职务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雇人。

(三)遗嘱的效力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

遗赠无效或抛弃时,其遗赠之财产仍属于遗产。

(四)遗嘱的执行

遗嘱人得遗嘱指定遗嘱执行人或委托他人指定。未成年人及禁治产人不得为执行人。

遗嘱未指定遗嘱执行人,并未委托他人指定者,得由亲属会议选定之,不能由亲属会议选定时,得由利害关系人声请法院指定之。

有封缄之遗嘱,非在亲属会议当场或法院公证处不得开视。前项遗嘱开视时,应制作纪录,记明遗嘱之封缄有无毁损情形,或其它特别情事,并由在场之人同行签名。

人生本无常,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鸟出壳,进入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所以切莫过度哀伤,应该体悟人生无常,知及时修行,布施造福。

三、殡葬奠礼

“人死为大”,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一般民间对葬礼都极为讲究,认为葬礼办得风光体面,才能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与孝顺。其实,丧礼应以简单隆重、庄严肃穆为宜,若有需要,得成立治丧委员会,依佛教仪式举行入殓、火葬,而后奉安寺院纳骨塔。往生佛事则可至寺院参加随堂超荐,亦可自己在家

搭建灵堂、诵经念佛,实乃最值得提倡的丧葬典范。以下就佛教的丧葬礼仪,分往生佛事、告别奠礼、安葬仪式、安位洒净等,概略述之。

(一)往生佛事

病人往生后,入殓前,安放亡者之处应用布幔围起来,以区隔内外,以示对亡者的尊重。

此外,应于门口张贴布告:男众严制。女众慈制。佛教徒可用黄布条写“南无阿弥陀佛“,并张贴布告:“吾家信佛,严(慈)往生,承蒙诸位亲友莅临吊祭,但请上香念佛,可以不必问话,不烧纸箔,不用乐队,不用花车,不游街。

人往生后,若欲停灵于家中,或者迁移他处,家属应安详念佛,等待入殓。入殓后,择期举行告别奠礼,发引安葬。在此期间,应该处理的事项,依序列举于后:

入殓佛事→事前准备→为亡者整装→送往殡仪馆火化→准备纳骨宝函及内部陪葬用品→将亡者灵骨移入纳骨宝函内→封口检查。

程序:(列举三种,可依情况选择其一。如一时不方便邀请法师,亦可由家人自己念佛入殓。)

莲池赞→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阿弥陀经→往生咒→变食真言→赞佛偈→念佛(入殓)→三皈依→回向→赞佛偈→念佛(入殓)→三皈依→回向→莲池赞→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三皈依→回向

注意事项

入殓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书。

曾皈依三宝,受过五戒、菩萨戒者,入殓时可穿海青,披缦衣,亦可将缦衣折迭,与戒牒、皈依证、念珠放入棺木,陀罗尼经被应覆盖于亡者身上。

入殓时,不必看时辰,以眷属方便为要,不必忌讳犯冲,但不宜选在他人认为不方便的时间入殓。

往生后,在适当的时间可为亡者沐浴、化装、更衣,以方便亲友瞻仰遗容。更衣时,若身体僵硬,可用热水敷关节处。

入殓前可于灵前供鲜花、佳果。

入殓须通知亲友参加,尤其应礼请长辈主持入殓,以免事后纷争。亡者在银行存款,须要在开死亡证明书之前领出,否则会产生意外事故,土地财产则要缴遗产税。

亡者需要诸佛菩萨的接引,不必将厅堂供奉之佛像及祖先牌位遮掩。

牌位的写法: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往生莲位 阳上:○○叩荐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

显妣○母○○太夫人往生莲位 故妻 夫人 先夫 君

称谓类别: 佛力超荐

父:显考(先考)弟:亡弟、故弟 母:显妣(先妣)姐:先姐 祖父:显祖考 妹:亡妹、故妹 祖母:显祖妣 丈夫:先夫

外祖父:外祖考 妻子:亡妻、故妻、先室 外祖母:外祖妣 朋友:故友 兄:先兄 子女:亡子、亡女 阳上的称谓写法:

亡者为长辈时:阳上○○叩荐 亡者为平辈时:阳上○○敬荐 亡者为晚辈时:阳上○○荐

灵堂布置

事前准备:佛像或画像、灵桌、牌位、鲜花、烛、果、供菜(饭)、香炉、接引幡、遗相、印发讣文。

讣文称谓

年过六十岁者:女众:寿终内寝。男众:寿终正寝。六十岁以下用“享年、享寿”。三十岁以下用”得年、存年"。“恸于”,用于长辈。“悼于”,用于平辈。

车祸、意外身亡须用:死于非命、终于非命、卒于非命。未亡人:丈夫往生,妻子尚存。杖期夫:妻子往生,丈夫尚存。

七期追念法

七旬算法与种类:

七七:人往生当天算起 五七、七七;有的则七个七全做。

启建佛事所需时间,依诵经、拜忏、三时系念,乃至启建瑜伽焰口等各种佛事的不同,而有一小时、二小时、半天、一天不等。做七虽有超拔先人,表达孝思的深远意义,但因传统的作法费时耗财,实有改良的必要。例如:

诵经佛事宜庄严不繁琐,最好以半小时、一小时即可,不一定要半天、一天。做七不一定要放焰口、拜忏,只是上香、拜佛也可以,应视能力、时间而为,不要勉强。

七七日诵经是古老传统,不一定照办,可变通为: 可以集合家人一次做完,即算圆满。可在短期三---七天内做完七七。可参加随堂超荐。

简化七七佛事的意义,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具有教化社会之功,实有必要大力推动。最好是到寺院参加随堂超荐,或由家人在家中早晚诵经、念佛均可。

以下列举数种简单的课诵程序,以资参考: ●杨枝净水赞(或炉香赞)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开经偈

普门品(或阿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等)三皈依 回向

●炉香赞(或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阿弥陀经(或般若心经)赞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心经

往生咒、变食真言 赞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二)告别奠礼

“告别式”就是替别人解决生死问题,对“生”者安慰、节哀,对“死”者慰灵、祝福,就是了生脱死。功德佛事最能“度生”、“慰死”,是真正的了生脱死。了生脱死是心理的世界、精神的世界,能“广结善缘”本身就是了生脱死。

告别奠礼程序:

告别奠礼开始,奏哀乐→遗族就位→遗族上香→遗族献花果→遗族献供(饭、菜)→遗族复位→恭请法师诵经→法师退席→公祭→亲友吊祭→亲友吊电→亲友拈香→遗族致谢词→礼成,奏哀乐→起灵安葬

团体公祭程序:

○○团体公祭→奏哀乐→主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上香→献供→恭读祭文→向○○老先生(老夫人等)遗像行三问讯礼(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礼成→遗族答谢

事前准备

灵堂的布置:可依会场大小布置灵堂,以简单庄严为要。

灵堂布置相关事宜,如搭帐蓬、插花、灯光、音响、桌椅等,亦可联络葬仪社代办。

灵堂布置的佛像、遗像、“奠”字、横匾、挽联、灵旌、轴幛等,适当即可。每日可酌量拜饭,以表哀敬。

文具用品:讣闻、谢帖及帐簿、签名簿数本、礼簿数本、原子笔、签字笔、毛笔、墨汁、大小胶带与钉书机(挂联轴用)、浆糊、刀片、各色纸张与记事簿、识别证、白信封、红礼袋、零钞、出殡路线图、行程表以及工作人员名单。

奠礼用物:香(分线香与香末两种)、大烛一对、小花圈一只、水果一盘、遗像、拈香炉、亲友座椅、灯光与音响等。

答谢用物:毛巾或手帕、白纸花,协助奠礼人员(服务员)之礼品与服务费,或佛书、佛像、念珠。

可酌量供给餐点。酌量准备车辆。

3、安葬仪式

佛教东传后,僧侣多用火葬;日本在道昭和尚提倡下,也以火葬为主;在墨西哥,上层阶位以火葬为安葬仪式,下层阶位则用土葬;台湾因民俗文化,安葬仪式多为火葬。

火化:

所须用品:祭品、蜡烛、香、花、果。准备三份:告别式、火葬场、返家安灵位用。火葬场诵经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通知火葬场工作人员点火→回向

火葬的特点:

方便、卫生、干净,不占空间。奉安寺塔,专人管理。可避免日后捡骨等麻烦。于寺院中,亦可作随堂超荐。

4、安位洒净 先请孝眷整装。将牌位供奉在案桌上。

若告别式场的灵桌尚未拆除,可帮忙拆除。

除灵法语:接引先灵到西方,红莲台畔礼法王,仰仗三宝加持力,往生净土应万邦。

安位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大悲咒→变食真言→回向

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禅宗有谓“生死未明,如丧考妣”。生与死不仅是人生两件大事,也是一般人所难以解开的谜。当初佛陀出家证悟的,正是解答这两大谜题的真理,这也正是佛教的教义所在。今日的人间佛教,也不外乎解决生、死两大问题。生,就是养与教;死,就是丧葬事宜。谈到丧葬的礼仪,主要的是要做到下列几点:

1、不要虚荣:现在的人遇到丧葬事宜,大家竞以虚荣心处理,要作得比人家好,很多人家在互比虚荣心,其实,应当要尊重死者心愿才是最重要的。

2、不要铺张:丧葬事情,讲究你有多少乐队,我有多少花车,不一定要这样,丧葬是个人家庭的事,何必劳师动众呢?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3、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4、不要执着:中国社会里,一到婚丧喜庆的节骨眼上,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大家都执着不改。其实许多风俗都是人为的,如看地理、风水、日期,都是迷信,太过执着,于事无补。比方说:看日期,一定要什幺日子,日子不好就不吉祥,其实世间上哪有什幺一定的日子?我们这里是白天,美国倒变成晚上了,所以不一定迷信时辰,也不一定执着地理,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你心好,时时处处都好,诚意比虚节重要。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老曾经说过:“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喂鱼、喂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火葬最好:亲人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

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他摆在床头跟你一起睡,都没有什幺不好。脏的东西,水可以洗净;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化,表示尊重;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佛教自印度开始即主张火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林葬、土葬都好,当初佛陀涅盘后,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毘。目前火葬的观念已渐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后,将骨灰奉安在寺院的极乐宫内,这实在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

第四篇:佛教婚礼的仪式礼仪

佛教婚礼的仪式礼仪

如您是佛教徒 , 可以选择佛教的结婚仪式,近来很多名人都举行佛教婚礼, 所以亦成为大家的焦点。

一般以佛教形式进行婚礼 , 新娘可穿龙凤褂, 旗袍而新郎可穿中式长袍或一般西服, 以下是一般的仪式及程序, 可供参考:

1)婚礼开始, 全体来宾入坐.2)新郎新娘下跪于证婚法师前, 仪式准备开始.3)亲属及来宾全体起立并合掌, 佛前唱炉香赞.4)证婚法师上香, 新郎新娘随后上香, 唱香赞时, 随证婚法师拜佛问讯.5)新人受礼, 合掌恭听证婚法师开示.6)证婚法师为新人宣 读结婚证书.7)新郎新娘面对面站立, 新郎替新娘揭开面纱, 交拜三鞠躬.8)新郎新娘交换信物.9)全体来宾起立, 证婚法师为新人佛化及祝福.10)签署结婚证书, 新郎新娘用印.11)证婚法师, 主婚人及介绍人用印.12)新郎新娘各向证婚法师一鞠躬答谢并上香敬佛.13)介绍人及来宾致词.14)主婚人致谢词.15)新郎新娘顺序向证婚法师, 介绍人, 来宾及主婚人一鞠躬谢礼.16)唱佛化婚礼祝福歌.17)礼成, 可拍照留念.18)一般会备有素餐招待来宾或晚宴.

第五篇:佛教中礼仪小知识

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在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佛教中礼仪小知识,欢迎借鉴!

佛教的礼仪礼节

称谓

旅游接待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称谓的不同,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称谓,在接待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称谓也不完全一致。在我国寺院中的主要负责人称“住持” 或“方丈”,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物的称“监院”,负责对外

联系的称“知客”,他们可被尊称为“高僧”、“长老”、“大师”、“法师” 等。

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中出家的男性称“比丘”,简称“僧”,俗称“和尚” ; 出家的女性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僧”、“尼”,亦可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

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 等。

凡出家的佛教徒必须剃除须发,披上袈裟,称为“披剃”。僧尼一经“披剃”,即入住寺院,开始过与世俗隔绝的生活。

佛事仪式

佛教的佛事,又称法事,是佛教的宗教活动。它有一整套的固定仪式,为僧尼修行的主要有受戒、顶礼、功课等,为信徒、施主等修福的有佛诞法会、水陆法会等。在寺院中所举行的佛事,要以水陆法会为最盛大,以焰口施食为最经常,其次,是常常举行斋天和放生。

受戒

受戒是佛教徒接受戒律的仪式。受过戒的佛教徒应自觉遵守佛教的各种戒律。应遵守的戒律有三皈五戒、十戒和具足戒。

① 三皈五戒。三皈,即在家的男子教徒进入佛门时的一种仪式。在家男子进入佛门时必需求一位法师为他授皈依法。如果举行正式的三皈五戒,须两个小时左右。此外,还要受五戒,五戒指第一不可杀生,第二不可偷盗,第三不可邪淫,第四不可饮酒,第五不可妄语。佛教徒受了三皈五戒之后方能称为“居士”。

② 十戒。十戒是指沙弥、沙弥尼所受的十条戒律。沙弥、沙弥尼是指7 岁以上、20 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和女子,汉族地区普遍称小和尚和小尼姑。十条戒律除了五戒之外,还应不装饰打扮、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③ 具足戒。具足戒又叫“比丘戒”、“大戒”。当沙弥年满20 岁时,举行仪式,授予“具足戒”。信徒受具足戒后,才能取得正式的僧尼资格。

顶礼

顶礼为佛教最高礼节,即向佛、菩萨或上座所行的礼节。行顶礼时双膝跪下,两肘、两膝和头着地,而后用头顶尊者之足,故称“顶礼”。出家的教徒对佛像必须行顶礼。头面接足,是表示恭敬至诚,这就是俗语说的“五体投地”。

功课

在寺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暮课诵,又名早晚功课,或是五堂功课。

寺庙一般在早上4 时就打催起板(起床号令),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敬礼佛,端坐蒲团,听候大钟大鼓结束声。随后即起,随众念诵早课楞严、火悲、十小咒、心经等,这是二堂功课。晚课在下午4 时左右,僧尼立诵弥陀经和跪念八十八佛忏悔文、发愿、回向、放蒙山,这是三堂功课。回向的意思就是将自己念诵的功课回归向往,使大众都能亲证佛果。社会上流行的“晨钟暮鼓” 成语,就是由佛教寺庙里的早晚功课而来的。

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全名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也称“水陆道场”。因其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度六道众生,故称之。少则7 天,多则49 天。

佛诞法会

佛诞法会是佛教中最大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四月初八。在这一天要举行“浴佛法会”,就是大殿用灌佛盘,在盘中的莲花台上安置太子像(释迦牟尼诞生像)。这像是很小的童子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象征“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日各寺要举行纪念仪式。

佛教的礼节

合十

这是佛教徒的普通常用礼节,亦称合掌。施礼时双手手心相对合拢,手指向上,专注一心,口念“阿弥陀佛”,以示尊敬。一般教徒在见面时,多施合十礼。参拜佛祖或拜见高僧时要行跪合十礼,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眉心中间。

南无

南无念“那摩”,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致敬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名或经典题名之前,以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南无” 意思是“把一切献给× × ” 或“向× × 表示敬意”。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则表示对阿弥陀佛的致敬和归顺。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忏悔

佛教理论认为,只有心身清净的人才能悟得正果。但是世间是污浊的,即使出家人也可能随时身遭“垢染”,影响自己的功德。然而信徒不必因此而担心,因为通过忏悔可灭除以往所有的罪过。

葬仪

佛教的僧侣去世后一般实行火葬,其遗骨或骨灰被安置在特制的灵塔或骨灰瓮中。普通的佛教徒去世后,则实行或水葬。佛教信徒死后,每年的祭日要由其家人为之举行祈祷冥福的追荐会,并发放布施。

下载佛教礼仪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礼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教的宗教礼仪与禁忌

    饮食方面: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不过素食的范围也......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上供、普佛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上供、普佛 圣凯法师 上 供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佛教中必须知晓的六个礼仪

    1、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识不外的呼唤方法,合十的动作,不仅能够到达收摄表面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

    浅谈佛教

    浅谈佛教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象之一。佛教之在东方,亦同基督教之在西方,无论在一般的历史演变上,抑或是在社会生活上以及人类的精神上,都曾......

    佛教(范文模版)

    一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中国四大宗教指那些教? 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园六世纪发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众生不等”、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每个人靠自己修行......

    佛教礼仪与供佛宜忌[五篇范例]

    佛教礼仪较多,家庭供佛须要有一些条件具备,如果不具备一定条件的话,家庭可以不供佛像.每逢佛教节日,可以就近寺院参加寺院举办的佛事活动.家庭供佛,须要单辟净室.最好处于明......

    佛教歌曲歌词汇总

    佛教歌曲歌词汇总缘 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 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 顺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 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愿 愿修一切善,愿断......

    经典佛教名言

    经典佛教名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