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考试作弊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13:3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考试作弊的现状、成因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考试作弊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第一篇:浅析考试作弊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浅析考试作弊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检验方式,成为学生不断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当前大学生对待学业和考试的态度让人担忧。虽然高等院校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考风考纪一直严格管理,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对考试作弊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个人作弊、群体作弊,利用通信手段作弊等方式层出不穷,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的清楚认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分析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完善考评制度,强化质量监督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的新特点

1.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普遍现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存在于各类高校,作弊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作弊现象渗透在大学各种类别的考试中,无论在结业考试还是各种取得资格证书的考试中都能发现作弊现象。另外,作弊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成绩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存在作弊的行为。曾经是低年级的大学生作弊比例较大,现在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作弊行为也有增多的势头,甚至一些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和人情关系也参与作弊。

2.大学生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认为作弊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就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更有甚者,则在公开场合议论作弊手法,津津乐道地介绍自己作弊成功的经验,视作弊为一种“技能”、一种值得炫耀的“本领”,全然不把作弊当作丢人的事。作弊纯属个人事情,并不损害社会利益以及他人利益,更谈不上违法或个人道德问题,没必要小题大做,折射出作弊者心理上对作弊不应有的“认同”。

3.大学生考试作弊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大学生的作弊手段朝着多样化和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夹带纸条、交头接耳、换卷子等传统的作弊手法,没有因为高科技的运用而消失,而是不断地翻新。利用现代复印技术将答案缩小复印后折成手心大小的纸条,不易被监考老师发现。委托其他同学冒名顶替进入考场代考或者二人同在一个考场,由成绩好者做完试卷写上成绩差者的姓名,将试卷交上,差生则反之署名,反正成绩好的学生下次补考还能通过。有的学生为了保证考试过关,雇用“枪手”考试,因此大学的校园里随处都有“枪手”的广告。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各种高科技的作弊工具不断涌现。例如,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中,很多大学生使用只有黄豆大小的隐形无线耳机,这些工具无一不是科技与作弊的完美结合。还有的学生一起凑钱上网买答案,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转卖。

二、分析大学生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

1.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局限性,诚信意识不强,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将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产生了投机行为,非但不以作弊为耻,甚至炫耀作弊方法的高明,以作弊成功为荣,这就助长了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增多的不良风气。

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感觉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所学专业有很大差距,产生了“学非所用”的思想。因为他们的学习

兴趣不高,所以将主要精力转向了社会活动、谈恋爱等学习以外的事情,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考试时只能采取作弊的手段过关。

3.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考核的方法单一。标准化考试在高校中已很普遍采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单一化,以标准化答案作为衡量答题内容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造成整个教育价值观只在追求一种一元价值,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被淹没在这种考试方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逐渐形成了学习目标就是为了考试过关的思想,着重死记硬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不注意学生对内容的全面掌握,而将讲解重点放在考试范围内会出现的问题。考试形式单调,考试内容呆板,命题教条,仅凭一张试卷和分数就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应付的心态。

4.学校确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不合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主要标准。很多本科院校规定,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学校不授予学士学位。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英语基础较差、多次考试通过不过的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不惜铤而走险,雇佣“枪手”或花钱买答案,虽然学校对作弊的处理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将不授予学位,但学生都存在侥幸心理,妄想用作弊手段通过考试。

在学校对学生的激励方面,一般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发展党员、选拔学生干部、保研、评定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直接挂钩,忽视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造成了对学生价值观的误导,导致学生为了获得这些精神和物质奖励而想方设法得到高分,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和得与失的选择中选择作弊。因为学生重视考试,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工作后未必能成为单位的骨干,但学习成绩一般而素质较高的学生却成为行业里的精英。

5.社会激烈竞争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带来的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社会竞争加剧,就业紧张,优秀毕业生倍受社会青睐。各类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将用人单位迷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首先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在招聘人才时只选用成绩好、证书多的学生。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造成了很多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用作弊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能在找工作时胜过别人,也加入到作弊的行列。

三、预防大学生作弊的对策

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有序竞争环境。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平时要加强考试纪律的教育,考试前组织诚信考试动员大会,举行诚信考试签名活动。学生是作弊的主体,考试作弊与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低下和集体舆论错位有关,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作弊及其危害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原则,形成良好的品格,启发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齐抓共管,在各方面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高校中形成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的文化氛围。

2.科学地进行考试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应打破原有考试方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平时测验、写论文、课堂表现、口试、开闭卷结合等相结合,在试题考核内容上,应减少记忆性的题目,将重点转向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在题型上应当尽量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试题的比重,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高校任课教师应加强教学基本功的练习,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提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把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3.积极深化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大学生们为了给自己镀金,为了考公务员或以后晋升增

加砝码,努力地参加各类文凭考试,而考试又以分数的多少为合格标准。“以分数定终身”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唯文凭是举”的用人制度是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高校应改变目前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评奖学金、三好生、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除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综合德、智、体、美等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改变学习成绩好就意味着综合素质高的陈旧观念。

4.健全并严格执行考试制度,加强监督与管理。学校应制定并健全关于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考场规则,对命题、印刷、存放、组织考试、评卷、登分等各个环节周密部署,严格把关,防止试题的泄露和工作失误。应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督,把重点放在防止作弊和抄袭上,比如考试前清场、排座位、宣布考场规定、提醒学生将手机关掉等措施,将作弊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此外,还要加强监考教师的管理,使他们正确履行监考职责,对考试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必须按照学生管理规定严肃处理,一视同仁,必要时应开除学籍,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

浅谈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

摘要:考试作弊与考试制度相生相伴,学生生涯个阶段,似乎只要有考试,就一定有作弊现象。然而,就作者个人经历而言,大学生作弊是个阶段最严重的,似乎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为此,本文欲从内外(考试制度本身,大学文化垃圾,以及相关社会诚信危机;大学生自身对大学生涯定位)两方面,浅谈成因。

关键词:考试制度文化垃圾大学生涯定位

因考试临近,漫步大学校园,我们会看到各种为考试而忙碌的身影,同时零落校园边边角角的小抄比比皆是,考试作弊逐渐蔓延,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成为大学生不得不适应的“生活方式”。这群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考林诗雨磨练出的“圣斗士”,为何对大学里的阶段性考试表现出如此不淡定——纷纷作弊,这不仅引人深思。

一、大学考试制度本身缺陷

大学阶段性考试存在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是对自身这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检验,集中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和总结。尤其是考前的复习零散知识整合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任课教室而言。阶段性考试可以作为评判其数学成果的一种手段,反映学生接受或理解其教学风格、理念的一种形式。从考试制度本身对学习、教学来说,考试存在着合理性和必然性。当学校将考分化为学分,必把它作为领取学位证书,评定各种荣誉的唯

一标准时,“分本位”置上,各种考试作弊方式便大行其道,作弊手段更是从出不穷。

另外,考试设置不合理。大量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充斥其中,存在“标准式”答案,便于考生小抄制作。惰性是惯出来的,学生作弊,老师降低试题难度出基本性、概念性题目来防止作弊。殊不知,大量基础性题目反而刺激学生作弊,答案的唯一式更适合作弊。

二、大学文化垃圾

近来年,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扭曲的大学精神,滑坡的大学文化建设水准,恶化的学风和校风,大学生文化垃圾处处可见。大学生,特别是管理层办学目标太过功利化,沾染官僚化风气,教室特别是教授不以教书育人为已任。不以学术创新为荣,耐不住寂寞,热衷于短期名利,出现学术造假行为……

大学聘请作弊的“前辈”做教室,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淤泥而不染,需要勇气的魄力,而大部分人都向现实妥协了。作为一个社会人,人总是需要各种利益的满足。考试作弊现象只是大学文化受污染,大学文化垃圾的一种表现。与学术造假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但精神导师洋洋得意于作弊取得的辉煌成绩时,徒子徒孙更是摩拳擦掌,将其奉于圭臬。大恶不除,小恶难止。

三、社会诚信危机

大学早已不是一方净土,“象牙塔”里的人们盛自愿或被迫走出那封闭的环境,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社会的复杂影响这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诚信危机,我们并不陌生。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早已见识各种无量商家的种种劣迹;流着道德血液的字样似乎只能从总理的美好期待中发现。说到底,那是社会诚信危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表现。社会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诚信缺乏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就以考试作弊的形式呈现。

四、大学生自身对大学生涯的定位

考试作弊是一个个集体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受个人不同思维、情绪支配。作弊的原因便纷杂无章。其中,最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自身对大学生涯定位的不同。这部分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单纯就为了拿毕业证。他们不在乎在学校到底学了什么,目的明确,手段越简单越容易当然越受欢迎。作弊正好适应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懒散、松懈是他们生活的常态。有时他们自己都怀疑“大学是自己当年考进来的吗?”当一次作弊取得成功后,便很难抑制这部分学生作弊的步伐。

此外,由前期作弊者引出一批人从众者。这部分人可能明知作弊不好,但为了尝试新奇而做出叛逆行为。为了那么多年听话的考生,期待这越规发生。也可能是为追求自己内心的心理平衡,他们作弊了,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不当的竞争观和从众心理双重作用下,部分学生很容易地走向作弊。

最后,个人基础问题。有的人认为学校扩招,招进学生质量参差,基础薄弱的人只得走向作弊。当然不排除个别关系生,我个人认为学习基础差在作弊中的因素比重微乎其微。鉴于个人经历,大学的考卷,只要是读读课本,背背概念,拿及各是不成问题的。归根结底,是投机心理在起作用。

第三篇: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1、土地荒漠化定义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1996)

2、土地荒漠化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国家林业局,2011)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国家林业局,2011)2.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国家林业局,2011)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国家林业局,2011)

3、土地荒漠化危害

3.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荒漠化使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中国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多样。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2010)3.2、对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

4、土地荒漠化成因

4.1、脆弱的生态环境为我国荒漠化形成提供了基本的背景条件

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因为气候干旱,降水有效性非常低,使得植被对地表防护作用减弱。同时风力强劲,加重风蚀情况。地表大多由疏松沉积物组成,易于风蚀。而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大部分草原区的表土下覆盖着形成于第四纪的古风成沙,它们为沙质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沙源。(吴波,2001)4.2、人类活动是影响荒漠化发生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

(1)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荒漠化发展的催化剂,滥采、滥樵、滥垦、滥牧等是造成局部地区荒漠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挖药材、发菜等,严重破坏草场。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程。

(2)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可导致荒漠化迅速发展。在人口不断膨胀、人均水资源量减少的形势下,对水资源的大规模不合理利用在没有法规制度约束或者有法不依的情况下就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康锴,2013)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区,河流中上游绿洲超量用水,或者在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使河流下游或冲积扇边缘植被因缺水而衰退,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4.3、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1)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由降水量的变化引起土壤中的含水量和含盐度变化决定着这些地区荒漠化发展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多年的持续干旱,内蒙古-坝上高原地区土壤中水分含量极低,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牧草长势差、覆盖度低,荒漠化迅速发展。

(2)内陆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发展取决于周围山地的水资源多寡和变化。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盆地,由于上游来水减少,依靠大量开采地下水维持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使地下水水位下降,令局部地区几乎没有淡水资源。造成荒漠化迅速发展,大片土地撂荒,村民外迁。

(3)河流改道促使冲积平原生态环境变迁。阿拉善高原西部,在长约300km、最宽处达160km的黑河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古河道。每一次河流的重大改道,均影响着下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变迁。居延海地区索果淖尔、嘎顺淖尔沉积物中夹有多层石膏晶体,不仅反映了湖水的咸化过程,而且也是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4)不同地区地下水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类型和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影响荒漠化的恢复。以干旱荒漠气候地区为例,天然绿洲中不同类型乔木和灌木的生长需要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水位:怪柳2-3m,沙枣2-4m,胡杨<4m,白刺<5m。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干旱绿洲地区植被的自然恢复,最佳的地下水水位就须维持在2-5m。(康锴,2013)

5、针对土地荒漠化解决方案

5.1、预防荒漠化

(1)创建一种预防文化,长期地保护旱区,使其免于荒漠化的发生或加剧。“预防文化”的创建,需要完善激励机制,使政府和公众转变观念,在此青年人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旱区居民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积极创新,通过可持续的方式不断改进农业耕作习惯和提高放牧的流动性,可以达到预防荒漠化的目的。如在非洲萨赫勒区域的很多地方,土地使用者通过调整劳动力配置结构、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矿物与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以及创造新的市场商机等手段,使得当地的土地生产力正在不断提高。

(2)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防止土壤侵蚀、盐碱化以及其它退化形式的所有措施,都可以预防荒漠化的发生。过度放牧、过度开发植物资源、践踏土壤以及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等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都会加剧旱区的脆弱性,对此应该使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加以替代。这方面的管理策略包括分散人类活动压力的各种措施,比如对牧场和水源地进行季节性轮换利用、保持与生态系统承载力相适应的牲畜存栏率,以及提高物种组成的多样性等。此外,改进水资源管理方式,比如采用传统的集水技术、水窖以及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等,将会提高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在降雨量集中的季节进行蓄水将有助于防止地表径流,减少表层土的流失。通过保护水土、恢复上游植被和分流洪水等措施改善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可以为旱期提供储备用水。

(3)保护植被,用植被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的影响,是预防荒漠化的一项关键措施。维持合理的植被盖度,可以防止旱期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相反,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集药用植物、伐木或采矿等则会造成植被丧失,导致降水减少、地表蒸散量下降和反照率增强等影响,进而促进荒漠化的发生。

(4)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对放牧和农耕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整合。在干燥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域,放牧和农耕是两种同样适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应该把二者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而不是彼此排斥,将更有利于预防荒漠化的发生。在这些地区采取混合型的农牧方式,即每个农牧家庭集放牧与农耕于一体,可以使耕作系统中的养分得到更为有效的循环利用。放牧与农耕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利用种植的草料和收割后的作物秸秆,来补充因气候变异造成的年内或年际草料匮乏期的饲料需求,从而减轻牧场的牲畜压力;另一方面,在干旱季节,夜间将牲畜留在农田放养,牲畜所留下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农田肥力。目前,将放牧与耕作融为一体的这种管理方式已经在非洲西部的许多农场开始使用。

(5)综合利用传统技术和适合当地特点的技术转让。对于面临荒漠化风险的旱区居民来讲,利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技术引导而非对抗生态系统过程是预防荒漠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许多习惯行为,比如不可持续的灌溉方法与技术、不可持续的牧场管理方式,以及种植不适合在当地农业气候区内生长的作物,它们即便不会直接引发荒漠化,也往往对荒漠化过程具有加速作用。因此,在进行技术转让时,必须对其影响进行深入评估,并让受让社区积极参与该项工作。

(6)加强当地社区的能力建设,把管理旱区资源的有效方法付诸实施。依靠拥有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知识和经验,加上科学技术的支持,当地社区是制定预防荒漠化方法的最佳群体。但是,当地社区要把管理旱区资源的有效方法付诸实施,却常常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因为他们在机构能力、市场准入和资金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因此,为了确保当地社区预防荒漠化的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必须制定必要的政策,改善当地民众的参与状况和社区机构,同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准入状况,使当地的土地管理者能够了解这些方法进而不断创新。例如,游牧社区的季节性迁徙是一项关键的传统适应方式,但是目前许多旱区的牧民社区都不具备这种条件了。这种生计方式或者相关的当地知识的丧失,已经限制了当地社区应对生态系统变化的能力,从而加大了荒漠化的风险。

(7)创造新的生计方式。创造不依赖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并且降低对当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但能够提供可持续收入的其它生计方式,也是预防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8)在城市和旱区之外的其它地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通过在旱区的城市中心区和旱区之外的其它地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也能避免荒漠化的发生。改变总的经济与制度环境,为旱区居民创造新的谋生机会,将有助于缓解当前引发荒漠化的压力。(张永民,2008)5.2、修复荒漠化

修复荒漠化的目标就是恢复因荒漠化而丧失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发生荒漠化的旱区进行有效地修复,需要政策和技术方面的保障以及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具体的修复措施包括建立种子库、增加能够促进高等植物定居与生长的土壤有机质和生物、重新引入部分物种等。此外,通过修建梯田和防治土壤侵蚀的其它措施、控制入侵物种、补给化学和有机养分以及重新造林等也可以对荒漠化区域进行修复。对于以上措施,在政策方面需要创建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加强能力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和设立支撑机构等。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构思、设计和实施荒漠化修复途径的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永民,2008)结语:

由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当前情况下,无论是从世界层面还是从仅从中国层面来看,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都已超过了1/4,土地荒漠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而从《荒漠化综合报告》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预测表明,如果不对土地荒漠化加以阻止,土地生态系统的荒漠化和退化将威胁到将来人类福社的改善,还可能使有些区域经济上入不敷出。因此,荒漠化在当今环境挑战中位列前茅,是土地满足人基本需求方面的主要障碍。(波恩,2006)而针对我国土地荒漠化产生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依然是最活跃的因素,人类的人口增长、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近年来土地荒漠化情况加重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还是应以预防为主修复为辅的策略,尽可能的防止土地荒漠化,而不是寄希望于后期修复,来亡羊补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治理荒漠化。

参考文献:

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国绿色时报,20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2-3 李星.世界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世界林业研究,2000,5:1-4 吴波.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林业科学研究,2001,14(2):199-201 康锴.我国土地荒漠化环境问题研究.科技信息,2013,6:79-80 张永民.全球荒漠化的现状、未来情景及防治对策.地球科学进展,2008,3:309-310 波恩.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荒漠化综合报告:针对决策者.世界环境,2006,4:14-15

第四篇:基层干群关系现状成因及对策

基层干群关系现状成因及对策

——关于泾河镇干群关系的情况调查

刘贵志

基层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一线,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干群关系问题则是基层干部所面对客观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以及今后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谋求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干群关系的根源

当前基层干群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一是关系和谐融洽。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能够较好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二是关系若近若离。这一类型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泊、自律意识不强。三是关系互不相融。个别村的干部素质低,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怨声载道。特别是第三种表现,导致干群关系疏远、互不相融,究其成因有其深刻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能力素质缺乏,群众信任度不高。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的中个别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有:一是现代知识的缺乏,本领上服务不了群众。在基层工作的广大干部由于知识陈旧,特别是在管理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二是思想动机不正,观念上背离了群众。存在着“三观”的现象:第一,就业观,认为当个基层干部如同进工厂就业一样,拿份工资养家糊口;第二,地位观,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当上干部地位提高了,把自己临驾于百姓之上;第三,发财观,认为升官意味着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三是自律意识不强,利益上伤害了群众。一些同志没有职务千方百计谋职务,谋了职务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益,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见好处就上,一有机会就钻,一遇难题就让。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四是服务观念淡泊,感情上偏离了群众。一些同志认为职务是自己奋斗来的,是上级给予的,与群众无关,因而感情上、态度上偏离了群众。出现了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群众困难视而不见。五是方法简单,意识上渺视群众。少数同志认为自己是个干部,群众就得服从,不让群众讲话,不顾群众感受,不了解群众实际,武断下结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群众,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2、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是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其战斗力凝聚力高低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率先垂范做得不够。首先是怕接触矛盾,个别基层组织的“一把手”,遇到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总是在回避,给其他同志做出了不好的样子。其次是怕到一线接触群众,尤其是怕接触对自己工作有意见的群众,其他同志跟着效仿。再次是要求身边同志做到的,自己却未做到。二是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主要是驾驭不住一班人,一班人不仅是工作精力分散,思想精力也分散,无心做群众工作,却无办法和对策去改变。驾驭不住重点工作,重点工作重点抓凸现不出来,显得平平淡淡。驾驭不住复杂的矛盾。针对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显得束手无策。三是责任、考核不够明确。分工虽明确,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着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追究任何责任,年终考核你好我好大家好,长此以往埋头苦干的同志也就丧失了工作信心。四是班子成员合力不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协调不够,核心合力形不成。五是工资收入较低。一些同志由于工资不高,往往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自己收入,没有精力考虑群众利益;一些同志千方百计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增加自己收入,经济上损害了群众利益;还有一些村由于债务重,年终不能及时兑现一年的工资,干部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3、任用、教育、监管缺位,制度约束力不够。一是选拔任用时,未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由于基层后备干部匮乏,在选人时往往只注重某些方面的工作能力,而忽视了德的因素。二是教育培训引导得不够。从宏观上讲,目前还没有针对基层干部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计划、内容和方案,从微观上讲,上级组织对新上任的基层干部用谈话代替教育培训,一些同志能将谈话铭记在心,不断用来警示自己,而一些同志根本就未听进去,谈话一结束,脑子里空空如也,开展工作时,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监督管理不够。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原有的监管机制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存在着监管主体不明朗,责任不明确,监管内容不全面,时效不及时的现象,以至于让一些同志钻了空子,做出了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来。

二、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群众公认,在选人上下功夫。首先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可以通过培训、实践锻炼提高起来,而品行品德不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就能改变的,改变一个人的品德品行的成本往往要大于一个人的能力提高的成本,所以在选人用人时,既要注重能力,更要注重品德品行。其次是到群众中去听。选拨任用干部不能只局限在现任干部范围内,要到广大党员、群众中听取意见。扩大视野来选人。三是让群众来选。把选拔干部要求、标准交给广大党员和群众,让他来参加推荐、测评,要充分相信并依靠群众的力量来选拔任用干部。

2、围绕群众满意,在育人上下功夫。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是与身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培训和引导。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在教育的内容上重点强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学习,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家头脑。在教育的形式上做到集中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突出问题剖析与诫勉谈话教育相结合;典型引路与后进整顿相结合。要加强廉洁自律的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让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并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不该拿的拿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钱物,失去的却是群众信任;不该做的做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所得,失去的却是群众支持;不该去的去了,得到不该属于自己的享乐,失去的却是群众威望。要加强服务群众的教育,树牢群众观念。要大力提倡和引导干部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3、紧贴群众期盼,在考核上下功夫。群众期盼的是办事实在的干部,处理矛盾公道正派的干部,期盼的是不占不贪的干部。期盼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干部。政绩考核也应紧紧围绕群众期盼来进行,做到三个明确,干部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明确。政绩考核采取三挂钩:即与工资报酬挂钩,与奖惩挂钩,与任用挂钩。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让那些群众信任支持的干部得到应得的回报,让那些不捡点自己,群众不信任、不支持的同志退出干部队伍。

4、关注群众心声,在监管上下功夫。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和期盼是能干事、不出事。为此在监管上,要抓住主要方面,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管理。监督重点要突出。首先是突出工作作风的监督。作风好才能发展好,重点是围绕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矛盾和困难,主动接受群众批评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跟踪监督。其次是突出工作成效的监督。工作成效既是监督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最关心的内容。工作成效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让群众来评判,目前就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述、询、评”活动。再次是突出重大事项的监督。对一些村办重大事项,如修桥、铺路、增设泵站、资产出售、资源发包、惠农政策落实等,事前邀请群众共同决策,事中聘请群众跟踪监督,事后恳请群众视察评价,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监督主体要明确。重点抓好上中下立体监督。所谓上: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抓好监督管理,镇民政科重点负责村务的规范操作和公开监督管理,镇农经站重点负责财务规范公开的监督管理,镇财政所负责惠农政策公开、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明确各自职责,防止推诿扯皮。所谓中:就是班子成员相互监督,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不个人说了算。所谓下:就是发挥好村民监督委员会以及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搞好监督。监督形式要互补。重点抓好公开栏监督与专题会议专项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互补的效果。同时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有效监督提供依据。

5、维护群众利益,在惩处上下功夫。党员干部违纪违规问题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把案件查处与解决基层干部作风,改善干群关系结合起来,重点对上访村、后进村,问题较多的村认真剖析,严肃查处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监督,严肃查处大事小办,多筹少办,巧立名目,偷梁换柱等违规行为。要坚持“有案必查,有案必查好”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认真把握办案的各个环节,将每个案件办成铁案。要加大对办案成果的运用,通过典型案件的剖析,分析原因,完善制度。同时用发生本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广大基层干部,以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人民政府

第五篇:李岗小学教师现状的成因与对策

李岗小学教师培训现状调查

实施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需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万丈高楼从地起”,小学又是这一切的基础。那么,我们的小学教师现状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能不能承担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李岗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目前的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就形成这种状况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现就调查中发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报告如下:

一、李岗小学教师目前的现状:

1、结构极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现象已经异常严重了。教师总数 人,30岁以下教师只有8人,所占比例仅为5.7%,30~45岁有43人,所占比例为31.2%,45岁以上教师多达87人,所占比例为63.1%,50岁以上接近60人,约占43.5%。全镇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6岁。

教师老龄化,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一是教师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工作创新性不够,主动性不强;二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习惯于在家门口“安营扎寨”,不愿意背井离乡。他们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延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使当前正在进行的535高效课改举步维艰;三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后顾之忧颇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是知识结构方面,教师相比城区学校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学历水平低,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正规学习,往往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学历水平低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中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分配只有21人,其余基本上都是通过近年来民转公充实进来的,教师职前获得合格学历只约占15.2%,2、新鲜血液补充难,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补充不够,造成教师异常紧缺,连开展教研活动讲公开课的教师都找不到,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已经是青黄不接了!

3、编制过紧、教师负担较重。

我镇所有小学都是严格按照师生比1:25配置教师的(但教学点学生数少但是程度多的问题从来都不能考虑),这样就出现初小和大部分完小低年级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一般约在10科左右)。如此一来,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了,参加培训。

4、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目前小学教师很不配套,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今年,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镇所有小学三年级都必须开设英语,我们包括教学点共有27所小学,而只有6名小学英语短训班教师,一个人必须承担近5所学校的教学任务,并且校与校之间距离较远,最远的有40多里路,这样能有怎样的效果?

5、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偏低。

由于农村小学学校经费来源单一,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他们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回报相比城区学校教师却少得可怜,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县直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中学好于小学,乡镇直小学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基本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感觉极不公平。

二、目前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教师老龄化的根源何在呢?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新教师难以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尽管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而由于种种原因,县财政紧张,能保住现有教师的工资就不错了,无力再承担新分配教师的工资,因此,县政府就拒绝(或尽可能少的)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致使农村小学教师虽然十分紧缺,却无法补充新鲜血液。

二是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使很多优秀青年教师纷纷外流(主要是到县直学校)。

三是由于教师紧缺,我镇便只有采取“先保初中后顾小学”的策略,初中缺教师了就从小学调,近三年,我镇从小学调到初中任教的教师总数达35人,年复一年,小学的青年教师便基本被调光了。

新教师进不去,年轻教师又外流,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便不可避免。而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这一问题不马上着手解决,不光会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加剧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若干年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将出现老教师退休、大批青年教师被迫顶岗的青黄不接现象和中青年教师的断层现象,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更是严重失调,那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就更大了。

(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差现状成因分析:

1、没有新鲜血液补充。近五年我镇基本没有分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再加上有些优秀教师又留不住(到县直学校),造成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不能得到良性改善,教师整体素质差,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2、师资严重不配套。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都是民转公教师,当时为了能转正,通过短期突击培训获得的中师文凭,学历虽达标了,但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其质量可想而知。

3、教师编制过紧。目前农村小学实行的师生比1:25,并且严格按照纯数字操作,没有考虑教学点、学科配套等实际问题,造成农村教师缺编严重,教师所教学科极不稳定,少则一个教师同时教学几个学科,多则包班,甚至是一个人带四个班的课!头绪多,任务重,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致使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水平提高不快。

4、由于时间不能保障,学校经费困难,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培养的机会不多,“充电”较少,吸收新鲜东西不够。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务虚的多,务实的少。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状况的对策:

当前,尽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路子,就能够解决制约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发展的问题,实现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1、保证教师足额编制是关键。

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保障。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考虑采取四点措施。一是招聘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聘用一批素质高、年纪轻的代课教师缓解一下当前师资紧缺的矛盾;三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四是改革教师内退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内退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

3、依法治教加大投入是根本。

应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使农村青年教师安心从教,遏制农村青年教师外流。

4.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是必需。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小学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数学教研员

齐凤娟

为了提高教研水平和质量,切实发挥好教研工作的先导性和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研究、服务的作用,根据县教育局2009年工作总体安排,现将会松南小学数学学科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如下:

一、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1.松南乡小学数学教师总人数:

松南乡小学数学教师共43人。女教师有30人,占总人数的69.8%,男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30.2%。2.年龄情况: 50岁以上的12人,占总人数的27.9%;40---49岁的21人,占总人数的48.8%;30—39岁的8人,占总人数的18.6%;29岁以下的教师有2人,占总人数的4.7%,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3.93岁。从这个年龄结构上看,这是一支年龄偏高的数学教师队伍。3.学历情况:

大学本科2人,占总人数的4.7%,专科16人,占总人数的37.2%,中师25人,占总人数的58.1%,学历基本达标。4.专业技术职务情况:

小学高级教师25人,占总人数的58.1%。小教一级的教师是15人,占总人数的34.9%。无职称的教师仅有3名,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从职称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成熟的教师在增加,近几年,我们县里聘用新的毕业生较少,所以,年轻的教师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教师大多数是有一定教龄的并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5.骨干教师比例

据统计,到今年为止,全乡的数学学科县级骨干教师7人,乡级骨干教师2人,这些教师,在全乡的数学教师中,起到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但骨干教师的数量是不够的,没有形成一定的梯队,不利于学科教师的发展和队伍的建设。

综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们松南小学数学学科教师是一支年龄偏高、专业素质、文化底蕴较低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的工作业绩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一)内容:

1、学科、年级、课节数

2、每天辅导时间、备课时间、批改时间。

3、作业批改、面批次数及详批所需时间。

4、开展教研组活动、效果、备课的方式。

(二)结果:

1.教师的工作繁忙沉重。

(1)教学工作量大 老师的课时多。每周的数学课是5节,再加上早自习和课外辅导,平均每天有2到3节课;所以,每周要上十至十五节课;

老师的备课量大。每天都有课,每天都要备新课,而且备课的范围大、内容深,涉及到的知识广;

教师批改作业任务多。大部分教师都是双科教学,批改任务相对大一些,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积累知识,教师还要随时检查学生练习情况,所以,老师每天最基本的批改及辅导时间基本上要用去两个小时,多的要三四个小时;

(2)教师还要参加一些其它的活动。比如周一早上升旗;下午学年例会;放学后全校大清扫;班主任会议;语文组、数学组教研活动;每周各备课小组活动,辅导学困生,全校教职工大会等等。

2、备课情况

各校备课有所不同。多数学校备的都很好,很到位的,能够组织教师,积极进行研讨、反思、交流等,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借鉴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大多数老师备课的渠道是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参看教学参考与发行的教案,或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只有个别教师备课不细,应付。

(三)主要工作业绩情况:

在我乡现任数学教师中,有1名教师获得过省级教学设计奖励;有2名教师在市级教学设计活动中获奖;有3名教师在县级教研活动课中获奖;有7名教师成为县级学科骨干。撰写各级各类科研论文三十余篇,分别获省、市、县级奖励。有80%的教师获得过县级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有30%的教师获得过市级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有30%的教师曾多次获得过市、县级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三、教师岗位技能情况:

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舞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把更多的目光投放在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在充分地读背写的训练中,体验文本,认识文本,在感知的过程中进行理性的升华和飞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贯彻课标的新思想新理念。

四、教师科研情况:

2008年春,我乡有7名教师参加了县级科研课题《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的研究》课题组,其中有一名数学教师,这名老师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过程中,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抽样调查掌握了学生的具体情况,接着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有价值的数学,理解数学的社会地位和重要作用,讨论交流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及过程。同时课题组成员撰写了七篇相关论文,不断强化教学心得并写成体会共同交流,相互学习。总结了科研经验,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从目前情况看,教师参与科研的人数少,积极性不是很高。

五、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优点:

1、教师能比较充分地做好上课的准备,事先做好简单的课件,便于在教学中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重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师生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大多的课能通过及时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足之处:

1、教师普遍缺乏自主钻研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2、我们的教师还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到第一位。而是把他的成绩放在第一位。

3、课堂实效。

4、虽然新课标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一眼就能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

六、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情况 :

大多数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作为教研员,努力带领全体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的理论文章和经验总结,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把理论教学视为实践教学。研究教学策略,活用教学手段和技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努力搭建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突出训练主线的原则。努力夯实数学训练的基础,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能力及运用能力。教师坚持读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文化底蕴,提高综合素质;学会反思,用思考的大脑从事语文教学,在实践中践行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在反思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强调理论教学的实践性,还有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这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应当说,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从形式上讲,似乎是周而复始的,而从内容上讲,则是日新月异的。一个志存高远的数学教师,应当以教科研开路,把数学教学与数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不断总结经验,是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也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与数学科研水平的过程,更是不断体现自身价值和为社会作更大贡献的过程。

总之,在学科分析中我们既看到教师能够坚守课改的主流方向,树立正确的研究取向,积极开展教研工作,扎实推进课改,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作为教研员,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努力的尝试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自身的专业视野问题,提高专业能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与挑战,我坚信只要我乡全体教师端正态度,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明确责任,我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下载浅析考试作弊的现状、成因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考试作弊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形势下路政管理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新形势下路政管理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作者姓名】:戈雄伟 【作者单位】:武英路政第一大队 【摘 要】笔者通过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的工作实践,就湖北 省高速公路黄黄路政支队路政......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社会经济现象。......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构建支农保护体系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启示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启示 摘 要 如今中国的地方政府所担负的债务越来越多,可以说十分的危险,这不得不让很多人越来越关注,并予以重视。 本文提出致使地方政府所担负的......

    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

    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近几年来,各地医疗纠纷冲突案件不断增加。不少地方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演变成暴力事件,医患之间冲突已经成为一场两败俱伤的对抗,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成因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贫困群体”与社会保障 城市贫困已经并越来越成为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 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保证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