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3:3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和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该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的优劣。可是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导致作文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认真剖析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认为学生在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写作态度存在问题,抄袭现象严重。很多学生视写作文为一种负担和苦事,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写作时,要么东拼西凑,要么随意抄袭。

第二、无话可写。写作资源匮乏,一提笔便觉无话可说,不知所云。

第三、不知咋写。有些学生头脑中虽有不少的材料,就是不知道怎样运用,怎样安排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这就是缺乏必要的写作常识与表达技巧。

第四、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矫情造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说真话,没有用笔抒写自己的心灵。

第五、审题不准,写作随意。无论你要求写哪一种文体的文章,在结构上和表述方式上都是大同小异的,几乎没有差别。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一、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学生一看题目就未饮先醉,产生倾吐的欲望。比如《我的家庭》、《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老掉了牙,学生哪有写作欲望。但如果换为《晚饭奏鸣曲》、《家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或《一个不和谐的小音符》,往往能使学生愿意拿起手中的笔。可见,作文命题也得讲究艺术性。

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阅读感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把经历的一切都当成一种享受,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在作文中反映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关心生活、品味人生。

阅读是作文内容的另一重要来源。通过阅读,学生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可以开阔视野,加深对生活的品尝,增加知识积累。所以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读书,读报,读杂志,读生活。边读边摘抄精彩语句,边读边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三、加强写作指导,增添文章美感。

作文要写好,“知识积累靠学生,技法指导靠教师”。这就是说,写好作文要靠这两方面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精彩文章,传授技巧方法,进行实践演习,领悟写作绝招。

一是巧拟题,让文章标题更美一点。

二是巧选材,让文章内容更美一点。

三是巧构思,让文章结构更美一点。

四是巧表达,让文章语言更美一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改变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不利局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大胆实践,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图——生成问题的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统领性问题,但在具体的课文中各有侧重。

对策:不管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东西交给学生。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该加深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4: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发展非常不平衡,课外积累几乎成为一个空白。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是课内课外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有了阅读的广度,才会有阅读的深度,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大量阅读。

问题5: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对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问题6: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对策: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7: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对策: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问题8: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策:认清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意义:它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

问题9:重阅读教学轻识字教学

对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识字写字的训练,从低年级的握笔姿势、坐姿、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书写知识,加强写字训练。

问题11:对新课标准解读过于绝对化

例如新课标中对中年级阶段教学不再提“分段、归纳段意”,有的教师就绝对地服从,不加以自已的理解,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一律不采用分段的讲解方法。其实,有些文章学生在初读时的分段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梳理的。

对策: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行动准则,但理论应是服务于实践,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要。

一、汉语拼音教学

(一)存在问题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地拼读音节,强调背诵默写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直呼音节。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分开,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教学耗时长,效果差。

(二)对策

1、降低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相比,汉语拼音教学不再要求背诵与默写,也不再要求直呼音节,把“熟练拼读音节”改为“准确拼读音节”。所以,我们教学时要熟读课标,降低拼音教学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2、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与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放在“识字与写字”中,不再单列出来,规定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是认读汉字的工具,是儿童识字的“拐棍”。因此,拼音教学离不开识字,只有在识字中,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拼音的作用,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也只有充分利用汉语拼音与识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识字中巩固汉语拼音,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练习,从低段学生的“准确拼读”达到中高段学生的“熟练拼读”,从而实现“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目标。

3、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班学生特点,充分运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在有趣味的娱乐活动中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采用各种教学策略,省时高效完成拼音教学任务。

二、识字教学

(一)存在问题

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会认”的字和“学会”的字一视同仁,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缺乏情趣,学生参与教学兴趣不高。

(二)对策

1、“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分层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求在这个年龄段多认少写,具体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提出了“学会”和“会认”两种不同的要求,“学会”的字要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而“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所以,在教学时要转变以往固有的识字教学观念,即教学大纲对识字的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不能以同一标准教学,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负担。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时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教学时须遵循“三个规律”:遵循汉字构字规律、遵循儿童识字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大至归纳了以下识字方法:数笔画识记法,部件分解法,字形分析法,比较识记法,猜谜识记法,儿歌识记法,熟字带生字法,偏旁识字法,看图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联系生活识字法等。

3、强化生字的巩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时发现: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为33.3%,第三天为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这就提示我们要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生字,巩固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课堂上以多种形式呈现要识记的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教师在教学时相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已学生字多次出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过到巩固识字的目标。(2)在课内外阅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教学大纲规定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提前阅读,学生同时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3)在现实生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现实生活有许多学生识字的学习资源,如校园内黑板报、名人名言、宣传栏,电视的字幕、街上的广告牌、门上的对联、同学老师的姓名等,只要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这些亦可当作学生巩固识字的课堂。

三、阅读教学(一)存在问题

阅读教学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但目前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且很多是无效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学生实际,还不能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出发,甚至于直接照搬教参书上的目标;学生阅读量小,教师忽视学生积累等。

(二)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走出“满堂灌-满堂问”的怪圈。应让学生通过与教师对话、与学习伙伴对话、与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2、联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目标即是指挥棒,所以制定教学目标犹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首先熟读课程标准,特别是本阶段目标,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只有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做好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其次,了解本班学生实际,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按照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实际情况,单纯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再次,目标的制定要具有一定弹性,要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制定一个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班级教学又始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因此,应确定教学目标的最低下限,并使目标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3、重视积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重视阅读,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达145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些要求在我县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远远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仅只是为了多读几本书,增加阅读量,重要的还在于通过阅读掌握自学和积累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口语交际教学

(一)存在问题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有些学生因为从小胆子就小,或已经有了自卑的心理定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有些学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交流。课堂教学中缺少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激发不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忽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

1、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鼓励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言语交际过程,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前提下,解放学生的思想,打消学生顾虑,畅所欲言。其次,建立一种真诚、理解的朋友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2、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中交际的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途径。

3、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在学生的交际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同样不容忽视。教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训练学生倾听能力,如复述、转述他人话语,归纳、总结他人语意等。

五、习作教学

(一)存在问题

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怕写作文,习作时感觉无话可写,结果形成“编”作文现象。从教师习作教学情况来看,习作指导与讲评实效性不强。

(二)对策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我认为,文章应是在生活中想说时才写的,是心声的表露。只有当有真情可表、有真感可发时,作文才是需要。我们进行每一次习作教学时,都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使学生想写、有东西可写。这既是教师习作教学时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2、提倡学生自由表达。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上淡化了文体,提倡自由表达,在习作教学时,我们要改革作文“命题”,不要用题目去为难学生,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命题”成为学生作文的“诱因”,“我手写我心”特别是低中年级更应鼓励自由表达,不受文体、篇章的束缚,有创意地进行习作。

3、注重发挥批改和讲评的诊断与激励功能。要用素质教育的评价观,用热情洋溢的话语鼓励学生,让他们从教师的赞赏话语中得到满足,激发他们下次写话的欲望。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真诚,武汉一位语文老师用铅笔书写学生习作评语,告诉学生:“你觉得老师说得不当的可以修改,认为老师写错了的,可以把评语擦去,自己重写。”这样的评价态度,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又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指导的习作?另外,批改和讲评可以是教师行为,也可以是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

综上所述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除了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尚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靠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努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著名教授杨再隋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崔峦痛批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①。所以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虚泛性、被动性、模糊性”是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科学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天马行空,拓展泛滥成灾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学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缺乏辩证思维。一些教师以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使阅读教学的改革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比如,以往忽视人文性,而今加强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而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忽视其他课程资源,而今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引进,又忽视了文本;以往每篇课文都要分段,归纳段义、中心思想,而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有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二)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

制定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时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二是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不能把学生的实际当作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四是制定的目标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顾此失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②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③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这三个目标都是体现本课的人文感悟的,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造成教师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学习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组课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不甚明确具体,全靠教师个人盲人摸象。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控②。由于不易把握,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

(三)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语文常识课、语文练习课等,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训练只注重结果,不重视优化训练的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式主义较多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扎实。

(四)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生怕有哪个生字、词语、句子没有讲到,学生考试做不出来;教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缺乏针对性、启发性,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位教师执教《养花》,一堂课提了96个问题,教师讲文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

(五)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

评价阅读课目前尚无科学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看印象,看评课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说这节课好,那就是一节好课。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对策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辩证指导,科学发展

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的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对古今中外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要加强阅读教学的各个专题研究,使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课堂,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只有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阅读教学才有出路。例如,我们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分析内容”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运用”等。

(二)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如何来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七个目标体系。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七级,即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④因此,教师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认真分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把课文放大单元中、放到整册教材中,甚至整个年级、年段中去考虑,从语文学习的知识,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升华等多方面考虑。此外,目标的设定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目标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明确了自己教什么,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什么,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就有了依据。

(三)强化训练,重在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训练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强化语言训练,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突出读和背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手段。读书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2.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要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加强小练笔。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教了《晏子使楚》之后,让学生夸夸晏大夫。教了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后,仿照教材了“说他„„吧„„可是„„”的句式,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段话。

3.要重视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听写、读写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熟记语言材料,把课文的语言尽可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积累写作的素材;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读、思、议,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讨论。

(四)点拨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要克服当前阅读教学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现象,必须引导教师“精讲善问”,把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上遵循“三不讲”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

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落实“先学后教”。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应当提出学生学习的要求,应给足时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的放矢地学,走过场。先学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了,后教之教应当是教学生先学中的疑难或问题,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主导而不是主宰课堂。教师的主导体现在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把握目标、优化教法、营造氛围、引领感悟、破解难点、梳理质疑、调控节奏、启发小结、适度拓展等方面。

(五)全面评价,正确引领

如何评价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重点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效果。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评价。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就是好课,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机制。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好每一堂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但现实并非如此。有的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用心去上好课;有的因为不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上岗不久的新教师、非本学科毕业的兼职教师多是如此),面对上好每一堂课的要求束手无策;有的因为自身的素质能力有限,对新课程不适应或力不从心而上不好课,等等。

1.课堂预设形同虚设。

有效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课堂预设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现在一些学校过分地强调集体备课和格式化备课,使得一部分教师在共享资源的同时,放弃了有思考、有特点的个性化备课,导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情景相差甚远,难以达到有效生成。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预设的有效性,要预设有效,教师就不能“一厢情愿”,必须以生为本,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预设,在研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能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其次要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预设,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与要求,又要突出教学重点,不要让一堂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与要求;再次要从教师自身的教艺特长和课的基本类型出发进行预设,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和个性化。

2.教学目标雾里看花。

例如:有一位教师上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其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请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西藏,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一人朗读,众人找出易写错、读错或不明其意的字词;请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修路中遇到的困难和建设者克服困难的办法,其中穿插对一些重点词语的解析。

整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教学要求,你不能说没有,都有那么一点体现,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堂课着重要解决的或提高的是什么不够明确。

虽然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就具体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可以有多维,同一维度上也可有若干个目标,但主要目标不能过多,否则就等于没有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3.教学重点凸现不够。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它是教学设计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课堂重点讲解、练习的内容之一。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具体落实到一堂课,一篇课文,一节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应该会有所差异。听课中主要发现三个问题:一是没有重点;二是不同的学生重点相同;三是重点不落实。

4.教学内容照本宣科。

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不能整合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教学内容脉络不清,纲目不明,只是依据教科书上显性内容照本宣读(讲),上课变成了教材内容的解读(或宣讲)。

例如,一位教师上五年级的科学《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除开始时,由复习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等引入新课,接下来便是课文内容的逐段解读,连提问也是课本上的思考题。

实际上,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教材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的依据。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至少要经过这样几方面的处理: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教材的隐性内容通常包含在图示中、实验中、习题中、思考题中,但往往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对教材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三是根据学生的知能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5.教学手段墨守成规。

主要表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一是许多教师只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使用甚至不用。一次,在2所学校连续听6位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课,结果没有一位教师使用多媒体;二是运用的时机把握不好;三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必须要会用,而且要能经常使用并运用自如。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具体地讲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技能服务的,因此不能随便用,要有机、有序、有度地运用。

6.教学过程重教轻学。

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过“火”,给人以装腔作势、作“秀”的感觉。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用“过去式”教学,即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活动、教师评价的模式。而且,教师的注意力、观察对象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不能有效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是学生的随堂练习多数也是“信手拈来”,设计不精。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1.优化备课环节,提高课堂预设的针对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后,一度强调集体备课,其目的是集思广益,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一部分教师能深刻理解课标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进行课堂预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备课特别是过分强调后,也显现出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部分教师失去了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的动力;二是使教师的备课因格式化、程式化,而变成为一种“形式”;三是影响了课堂预设的针对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强化备课管理,做到集体备课与独立备课相结合,以独立备课为主;格式化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相结合,以个性化备课为宜;常态化备课与研究性备课相结合,以研究性备课为重。要强调备课的针对性、指导性、预设性,充分发挥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2.研读课标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调研的情况看,普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包括新分配的师范类毕业生对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不熟悉;二是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方法理解不到位;三是对教材体系不熟悉,对有关课程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不甚明了。所以,为了进一步推进与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有考核地组织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的再研读,把它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3.制定教学范式,保证学科教学的基本质量。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虽然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已不像从前那么强调,但不强调不等于不要。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总结经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与范式,使广大教师不但明确上好一堂课应包含哪几个步骤、基本环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还要让教师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常规与范式去做,使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4.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清概念讲明原理,使复杂的方法简单化等等,都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艺。一方面,现在师范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后,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被弱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被忽视,导致新教师上岗的“入格”准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随着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老”教师也显得不适应,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熟练的过程;再有像科学这样的课程,由于缺乏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规范地独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课堂实验,所以教学微格技能的培训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5.重视课堂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风向标。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运用评价时,要防止二个倾向:一是用优质课、比赛的标准、要求来评价教师常态课的质量;二是评价标准程式化,不分学科、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素质机械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以评促建”,通过评价,促使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以评促改”,通过评价,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评促学”,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不断凸现,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要“以评促优”,通过评价,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范式、课堂常规达成共识,为广大教师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标准,从而使多数课堂的教学更有效。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提问设计有一定的技巧性。精当的提问,可以起到疏导作用,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把智慧之源堵塞,当然不能“开其意,达其辞”,学生智能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向学生提问呢?下面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如果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乐意求知,甚至乐此不疲,那么他们获取知识的进境就不可估量。

如《开国大典》一课,没有什么所谓的优美语言和惊人的句段。因此,要想把课文讲得生动感人,可以通过那些普通而闪光的词语,进行兴趣提问。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有意将“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话中的 “直奔”换成“走向”,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分析这句话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很多学生认为这么平常的语句,有什么值得深究?后来有一位同学发现黑板上写的不同,就举手提问:“老师,黑板上这句话换了一个词,应该是‘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个提问,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大家认真辨析“直奔”“走向”的含义。通过辨析,大家一致认为,“直奔”比“走向”好,“走向”是指人们有目的的,但却是漫不经心的,而“直奔”却可以体现人们激动急切的心情。

二、提问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随意发问,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总之,课堂提问要问得恰当、巧妙,切中要害,即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又要有条理,一环扣一环,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生的心理。广泛吸取各方面教学经验及优良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博众取长,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最终版)

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图——生成问题的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统领性问题,但在具体的课文中各有侧重。对策:不管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东西交给学生。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该加深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4: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发展非常不平衡,课外积累几乎成为一个空白。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是课内课外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有了阅读的广度,才会有阅读的深度,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大量阅读。

问题5: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对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问题6: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对策: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问题7: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对策: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问题8: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策:认清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意义:它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问题9:重阅读教学轻识字教学

对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识字写字的训练,从低年级的握笔姿势、坐姿、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书写知识,加强写字训练。

问题10: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

教学中有些教师发生专业知识传授的错误或对语文常识性知识模糊不清。

对策: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读专业书籍,不断学习,加强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

问题11:对新课标准解读过于绝对化

例如新课标中对中年级阶段教学不再提“分段、归纳段意”,有的教师就绝对地服从,不加以自已的理解,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一律不采用分段的讲解方法。其实,有些文章学生在初读时的分段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梳理的。

对策: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行动准则,但理论应是服务于实践,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要。

第四篇:幼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幼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幼儿教学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幼儿教学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学;问题;对策

1、前言

幼儿教学主要是指针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学校教育工作,其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的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由此可见幼儿阶段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幼儿教学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2、幼儿教学中常见问题

根据本文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幼儿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幼儿教学小学化现象严重。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2、3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这样的幼儿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让孩子(尤其是男孩)从一开始就畏惧学校、讨厌学习。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这会让他们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

3、提高幼儿教学水平的措施分析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提高幼儿教学水平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第一,选择合适的教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裨益,必须先要让他喜欢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启蒙阶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将给兴趣的激发提供良好的客观对象。教师在选择儿章启蒙教材时既要考虑到某一入门法的特点和局限,更要全面衡量教材编写和使用中反映出来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第二,在幼儿教学中坚持一个原则,突出一个中心。即坚持“教得无意,教得随意,学得乐意”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幼儿主动获得对其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工具性机能为中心,使幼儿的学习有利于其智能的提高,有利于其学习兴趣、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及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幼儿教学中要注重三个选择。三个选择即最佳时机、最佳方法和最有用的机能选择。什么时候教最好?即能教会的时候教最好;最有意义的时候教最好;最有效的时候教最好。怎样教最好?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讲授方法最好;适合幼儿心理承受能力的讲授方法最好。“因材施教”、“玩中教,教中玩”、“愉快式”、“无意式”、“随意式”等,都是幼儿园教学的最佳方法。教什么最好?幼儿能够主动获得对其一生可持续发展最有用的机能最好。第四,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幼儿园教育的发展,需要男性教师的介入。为此,要做好宣传工作,转变世俗观念。勿将幼儿教育误认为是“带孩子”,更不要将幼儿教育看作是婆婆妈妈的事情。还要克服封建式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实幼儿园男教师力量,挖掘男女教师不同的潜质,实施全面平衡的早期教育。幼儿教育是奠定一个民族心理素质的关键,只有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才会塑造出完整的当代儿童。第五,要正确的对待幼儿所发生的错误。在教学中,孩子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当孩子一出现错误,教师如果马就打断其学习,指出问题,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表现欲望甚至产生不满和逆反情绪。教师应当让他们像表演一样,充满信心,完整自如地做完一件事情然后再作评论。也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教师指出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让孩子在比较中找出问题。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运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和引导型方法对培养和发展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极为重要。第六,要按照无过错原则处理幼儿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无错原则认为:这是幼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幼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幼儿的淘气、损坏物品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他并没有主动犯错误的动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幼儿。幼儿的对、错的观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人的。比如,在课间做游戏的过程中,在跑动中冲撞另一个幼儿,其实他这样做不是为了把别的幼儿撞倒取乐,这是他与其他幼儿交流的一种手段,也许他只是希望另一个幼儿同他做追逐游戏。所以,当幼儿出现一系列错误的时候,要用引导的方式,而不能对其进行不恰当的批评。

4、结尾

本文以上内容首先对幼儿教学中常见的幼儿教学小学化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高幼儿教学水平的措施,表达了观点,提出了见解。但作为一名教育系统的人员,我认为幼儿教学必须要针对幼儿这个特殊时期进行合理的安排,不能违背其发展的规律,那样会过早的抹杀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时期的教学中应多培养幼儿的差异性、主动性、团队精神和分享精神,以完整的人格培养为目标,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管理》丁昀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幼儿园管理》邢利娅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管理》焦健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五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台前县马楼乡中心学校李德斌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可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是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正如煤的形成,师生都付出许多,但成果却很少。结合农村语文教学现状和我的工作实际,现总结如下:

一、写作兴趣缺乏

有人用“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来形容现在的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此话不假。一提起作文,学生们无不头疼。布置一篇作文,别说学生如临“灭顶之灾”,教师也仿佛“如临大敌”。布置完后,不知道要追讨多少个“若干天”,才能上交,质量则是一片“惨淡”。不少学生是谈“文”色变。兴趣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质量的下降,不少学生小学毕业后,连一些最基本的记叙文都不会写,搞的初中语文老师直抱怨;他们不得不挤出时间来查漏补缺。

二、写作内容单一

由于农村生活比较单调,环境相对封闭。学校藏书基本没有,学生们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导致他们视野较窄;积累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加上老师们作文命题老套,学生们作文内容惊人的相似。《我的同学》个个都是“三好学生”,《一件好事》大家不约而同都“拾钱包”;《家乡的风景》都有“清澈的小河”“弯弯的月亮”……

三、写作基本功差

随意使用标点符号、书写潦草、语句不通、错别字多、写不

出一些常用成语中的字,如“揠苗助长”的“揠”、“沧海桑田”的“沧”、“礼尚往来”的“尚”等。不能正确分辨文体,分不清记叙文、应用文的语体差别,日常使用的请假条之类的便条写不好,甚至连检讨书都不会写。

四、训练、指导方法缺失

现在不少的语文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往往是黑板上写个题目,念个范文。剩下时间学生自己写。布置假期作业时,也是作文、日记写多少篇。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写作时,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写,更不知道怎么写人,如何状物,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精彩,中心突出。学生们稀里糊涂的写出的作文,老师马马虎虎的批改。作文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应对措施和改进方法

一、激发兴趣 加强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时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老师还可以通过办手抄报、好作文推荐到报刊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不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老师们要有长期的计划和准备。

写作文需要不断地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经典文章等。让学生在背诵经典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美文中积累

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时间长了,学生们写作的素材有了,写作水平也上去了。新课标还对每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做了规定,就农村现状来说,能完成的学生几乎没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夯实基础 加强训练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书写汉字、如何辨别改正病句。为作文教学夯实基础。新课标规定,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其实这样的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写作资源,通过小练笔等形式加强作文的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追求个性 加强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说实话、说真话。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多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现代社会是个标新立异的时代,现代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的个性。所以《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创意的表达。” 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做好这些,就能解决学生作文内容单

一、说空话、说套话的毛病。

在作文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方法指导,通过讲授、批改等形式,教会学生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谋篇布局。使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有“法”可依。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厌烦,写起文章来也就轻松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有了。

下载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人物素描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中职人物素描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 要】人物素描教学是中职美术教学中重要的基本功训练项目,文中通过当前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找到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五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

    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 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问题直接决定......

    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电子白板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去年,我校斥巨资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或触摸电视,给每一位任课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用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新设备......

    中考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

    中考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 ——河北省中考作文简评 我们先看一下河北省中考作文试题(60分)。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一位智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

    中考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

    中考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 我们先看一下2007年河北省中考作文试题(50分)。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一位智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

    小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最终定稿)

    小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难点问题。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之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扎实......

    中考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

    中考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 每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都会涌现不少形式独特、内容新颖、语言亮丽的创新佳作,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文不对题、语言苍白、立意陈旧等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