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
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
姓名:吴师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0909201009教
21浅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本文将从佛教对茶文化,中国文人的影响和佛教伦理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佛教茶文化中国文人佛教伦理
一、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与佛教, 亦可谓因缘深长, 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西汉末年, 佛教传入我国, 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 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本意是佛陀的教诫,因而非常重视戒律,禁止僧侣饮酒,但对于具有清心作用的茶不但不排斥,而且大力提倡世人饮用,有香客来朝圣,都会请香客品茶,加之大的寺院多建于山上,山上适合种茶,因而对中国茶文化的开发和发扬有非常大的贡献。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
第一, 僧侣大量饮茶、植茶, 为普及饮茶、推动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要使茶成为社会文化现象, 首先要有大量的饮茶人。唐代佛教发达, 僧人云游天下, 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载: “南人好饮茶, 北人初不饮。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皆许饮茶, 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僧人饮茶,获清心保健之功效, 故其多长寿。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 年)时,东郡进一僧年120岁, 唐宣宗召问其长寿之秘,僧对曰: “臣少也贱, 素不知药, 性本好茶, 到处唯茶是求, 或出亦日过百余碗, 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佛教寺院多建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 那里生态条件优越, 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这就为爱饮茶的僧侣们植茶提供了条件。《庐山志》记载, 早在晋代, 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僧人植茶十分讲究精耕细作, 故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 如“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 僧人们种植相传不断。“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 反映了名茶与佛教的天然因 缘。
第二,“茶禅一味”, 创造了饮茶意境, 佛教茶文化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贡献。僧侣们饮茶如果只停留在养生提神、清思助谈的阶段上, 则佛教远谈不上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随着禅宗及中国茶文化的兴起, 僧侣们饮茶开始由茶的养生医疗物质功能向佛理与茶道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功能过渡, 通过对饮茶意境的营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道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茶禅一味。在我国历史上精于茶事、工于茶艺、乐言茶道的高僧不乏其人。唐代著名诗僧皎然, 一生爱茶, 作有许多茶诗。他特别推崇其十世祖谢灵运, 中年参谒诸禅师, 得“心地法门”, 把禅学、诗学、儒学三位一体来理解。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咏道: “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清尘;三碗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所谓道者,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也。得道, 即把握本质规律。皎然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在饮茶中求美妙的韵律, 精神爽朗。这与禅宗的“静心”、“顿悟”思想相一致。在饮茶中得到一种精神寄托, 也是一种“悟”,故言饮茶者可以得道, 茶中有道, 佛理与茶道即合二为一。宋代的南屏禅师, 深通茶事, 自称对茶“得之于心, 应之于手, 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能对茶“得心应手”者, 必是精于茶道之人。因为饮茶成了寺院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所以, 到唐宋时期, 我国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在僧侣多达千人的茶宴上, 要坐谈佛经, 也谈茶道, 并赋诗。茶宴有一定程式, 先由主持僧“调茶”, 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僧人一一献给宾客, 称“献茶”。宾客受茶后闻香品尝, 再评茶,称赞茶叶好, 主人品德高。这样把佛教清规、饮茶礼仪与佛学哲理人生观皆融为一体, 开辟了中国茶文化的新途径。
第三, 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茶文化在唐宋以后不仅占领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而且在15 世纪以后逐渐传到欧洲, 传向世界各地。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并把茶种带回日本的是唐朝时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个把中国禅宗茶道带回日本的又是日本僧人荣西。其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奠定了日本茶文化的基础。元明时期, 日本僧人仍不断来华, 继续将中国植茶、制茶、饮茶技术和茶道精神等方面引进, 并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加以改造, 形成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约在公元7 世纪的新罗时期, 在朝廷的宗庙祭祀与佛教礼仪中运用了茶礼。
二、佛教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佛教是最能体现东方文化虚静尚柔的宗教。它将现实世界的“无常”之苦归纳为人的主观“业”、“惑”所致,而摆脱苦难唯有依据佛法进行修炼,以达到最高目标即“涅槃之境”。佛教弥补了中国文化中过于世俗的一面,使汉魏以来士人在信仰深处找到归宿,纷纷信奉钻研;唐宋以来士大夫又能在中国化的禅宗中感受到世俗乐趣和心境超越。儒学修理,道教炼形,佛教炼神;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佛教对于中国士大夫的心灵铸造较之于传统的儒
道其实更为深邃。早在魏晋时期玄学的兴盛中即可一窥佛教对中国文化渗透之端倪。
首先,所谓玄学之“玄”就取自《老子》,《老子》、《庄子》、《周易》在当时合称“三玄”。而佛教刚一传入中国,它就在老庄哲学中找到了知音,依附于道家黄老神仙方术使自己得以流布。所以当玄学一兴起,佛教就自然与玄学声气相通。于是士族与有高深理论的佛教相结合,造成了这一时期士大夫时代奉佛不辍的现象。这一时代的佛教兴行般若之学,名士们又尚清谈祟玄理,般若学与玄学的某些相通之处,又造成了士大夫们以玄学释般若、僧侣们以般若附玄学的风气。由于士族与佛教的结合,般若与玄学的相融,使得这一时期的名士如支道林、谢灵运等多奉佛教参佛理,且世代相袭成风。当时思想界把般若学看作玄学,特别是在上层门阀士族中,名士如不懂得一点般若学,就被认为不够名士的派头;名僧如不能谈玄说理,也有失名僧的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尚未形成独立的宗派,但是有些作品中已经充满了对禅理的思考。如晋人王康琚《反招隐》诗中就有“推分得天和,矫情失至理;归来安所期,与物齐终始”,更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之句。诗中明显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若要隐逸超脱,遁迹于山林只能是表面的肉体上的“小隐”,真正的超脱隐逸是一种心境,是即使身居“朝市”仍能神思高妙、清心寡欲,这才是“大隐”。这与禅宗“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的主张本质是一致的。而陶渊明则更是深悟禅理,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正合“释祖拈花,迦叶微笑”之神韵吗?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所反映的心理中国文人在此时已可谓与状态是何等的虚静圆融,顺应自然!中国文人可谓与禅佛结下了不解之缘,已经从一种形式的结合渗入到血脉、到灵魂,从此再也化解不开。
唐朝为了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主张儒道释三教并重,故李唐士大夫与僧人交游甚众。虽然如此,但他们的交往多在诗文相投,甚至出现了如王维、白居易那样真正奉佛且深体佛义者。还有些作家如杜甫,虽然受儒家熏陶最著,但还是抵制不住禅的诱惑,说“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杜甫《宿赞公房》)。所以,禅佛情结已成了中国文人内心深处一个不解的结。
中国佛教到宋代之际走入以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宋元两代统治者仍然支持和利用佛教,但主要是禅宗的天下。进人明清以后,佛教进一步加深与儒学的融合,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民俗进一步调和,从而某些教义更加深人人心,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三、佛教伦理的影响
佛教伦理提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人本性和生态性伦理观。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 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本文将主要阐释佛教因果思想中善有善报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人本性伦理, 从世俗的善恶伦理关系中,提出“ 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教义。认为现实生活的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现在业力与果报的关系上, 这种关系的表现就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力图以此来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佛教用业报来表达德性与命运的因果关联性, 过去的业决定现在的人生, 现在的业决定着未来的命运。业的理念起到重要的警告作用: 那些功德圆满者将进入极乐之境, 那些不修德而作恶的人将来必遭报应。从伦理教化的功能方面说, 中土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起了既安顿人心, 又策励人心的作用,成为中土道德教化的主要理论武器。善恶因果报应把行为善恶与其祸福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 即使不愿意为善者也会在这种强大的道德压力面前产生道德自觉和行善的动力。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体现了德福一致的原则, 对形成一种好的道德风尚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如果“德与福”、“恶与祸”本有的善恶因果链被割裂, 造成“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 善良成为善良者的墓志铭”, 那么, 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便不可避免。“善应当有善报, 恶应当有恶报”, 善恶因果律是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 正是这一规律确保了道德的有效性和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 一旦人们行为善恶与其福祸的因果链条长期中断或错乱乃至颠倒, 善行贬值、善者罹祸, 恶行增值、恶者得福, 人们必然弃善从恶、趋恶避善。这就是不幸的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的典型征候。
因果报应思想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业力而发, 都是前世善恶的因果, 而现世的一切善业、恶业, 也必然会在来世中表现, 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它总是给一切善良的人以心灵的期望和诱导, 永远向着善。所谓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业力果报学说与因果轮回联系在一起, 在生与死的轮回之中, 是以爱欲为本源。达不到欲望的要求, 因而生起憎怨的妒忌, 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言行, 成为报应后生于地狱和饿鬼、旁生的原因。知道了欲望的可厌之处,在爱欲这个根本原因上, 舍弃恶念乐为善行, 就可以进入天界与人间。佛教认为面对轮回是一切众生平等, 轮回到何处, 由现在之因, 得未来之果,从而在道德上有预告、预示的作用, 因人的身心活动而引起能力的潜在业因, 势必会招致未来苦乐的人生。是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最大恩人也是自己, 自己可以开创人生光明美好的一面, 亦可把自己推堕苦恼的深渊。佛教与一般宗教的不同, 即在否定外在的主宰神, 重视自己的净化。把生命的层面显示在六道轮回之中, 把这些层面与人的善恶行为联系到一起, 督促人们去改恶从善。
季羡林先生曾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已有漫长的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可以说一直常盛不衰。直至今日,特别是在港澳台三地,西藏青海,佛教依然相当兴盛,可见佛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并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曼涛.《佛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
[2] 黄德贤.中国茶道的本质及茶文化的发展[J].茶业通报, 1996(18): 46-49.[3] 茶人之家.《茶与文化》[M],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0
[4] 赖永海, 王月清.宗教与道德劝善[ 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5] 魏道儒, 国学精华读本·坛经[M].内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6:
第二篇:中外文化简史论文
中外文化简史期中论文
姓名:吴师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0909201009教
21浅谈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它的萌生、勃兴、鼎盛期,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体验品味茶的芬芳,或为生活实用,或为怡情养性。它由文人雅士发掘升华,与儒道佛三家思想相结合;又走向寻常巷陌,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主张天地人的统一。在雅俗交融中贵和求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雅俗共赏的魅力,也是它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雅与俗传统文化历史
一、茶文化简述
茶的根源在中国,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茶被利用的历史有 4000 多年,种植史和饮用史也有 2000 多年。数千年来,中国一直稳居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中国茶文化酝酿于隋朝之前,在唐代初步形成,到了宋代、明代已经达到鼎盛。唐代创立的中国茶文化,不仅对华夏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做出了贡献。永泰元年,也就是公元 765 年,陆羽完成了《茶经》,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也是一本讲茶文化的书,《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所以,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茶文化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如茶史、茶诗、茶画、茶道、茶艺、茶树栽培学、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核心部分当属茶道和茶艺。可见,茶文化包含茶道,两者是从属关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以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词典歌赋等内容。茶文化是一种“中介”与“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手段。
二、茶文化发展中的雅俗纷呈
(一)以生活实用为特征的茶文化萌生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的发现出于偶然,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主要当做药材使用,是一种能解百毒亦可提神醒脑的灵药。也就是说,在中国茶文化萌发的初期,茶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当时缺衣少食、物质极其匮乏的先民们的生存需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
关。至于后来由此衍生出复杂精细的制茶工艺、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当时的神农氏也始料未及的。可以这样理解,茶文化的萌发始于俗世实用的需求。
春秋之前,人们习惯生嚼茶叶,茶叶的味道苦涩中带有清香,让人得到感官的快乐。春秋以后,在茶由药用转为日常饮品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茶当菜,以茶作羹的过渡时期。《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茗”字初始义为茶之嫩芽,后泛指茶);《尔雅》中,茶的注释为“叶可炙作羹饮”。此时人们对茶的使用仍然以生活实用为主,一是为了增加营养,二是作为人体解毒的一种食材和其他食物搭配。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基诺族人至今有吃“凉拌茶”的食俗,他们采摘茶树鲜叶,揉碎后放入碗中,与大蒜、辣椒、盐等配料拌匀,最后与清澈的泉水调和食用,也是基于以上目的。
(二)与贵族名士志趣相结合的茶文化勃兴期
同样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庄无为主义、孔孟仁爱思想等也逐渐渗透到茶文化领域。茗茶清香、淡雅、质朴、飘逸的气质与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人生志趣不谋而合。而后,经历了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的全盛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道教逐步形成,茶文化就此开始与儒、道、释思想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魏晋士族名士清谈玄学蔚然成风,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儒、道、释殊途同归,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提倡坐禅与顿悟,于是尚酒的奢靡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此消彼长,嗜酒遁世、醉酒浇愁的士子们纷纷转而与茶结缘,一时形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西晋人杜育曾这样描述,采茶初秋,水中漂洗,放在东瓯产的陶瓷器中,用匏去盛岷江之水,象公刘(周之先祖)那样于松下泉边,当炉煮茶,在文人学士看来,整个过程甚为儒雅,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之感。这套生煮羹饮程序,说明当时煮茶有了一定的规范,茶事活动开始与用茶人的精神追求结合,士人从关注茶的实用功能转为更多地品味茶的意境之美。久而久之王侯将相、地方官吏纷纷效仿,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晋书》就曾记载,谢安、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用茶果招待宾客,可见在魏晋的上流社会,人们开始用茶进行礼仪交往,传达心意,这为茶文化在唐朝的兴盛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雅俗共同发展的茶文化鼎盛期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兴于唐代,这与佛教禅宗在这一时期大行其道密不可分,也和唐人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多姿多彩的社会气象相辅相成。深山古寺的僧人潜心研究种茶制茶,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皆出自佛寺。僧人饮茶悟道,讲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茶文化与佛学哲理融为一体。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杜
阳杂编》记载有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此外,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由此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对他们而言已经是普遍的饮料了。而在茶文化走向大众的同时,自唐兴起的贡茶制又使宫廷贵族饮茶走向等级化、礼仪化、精细化、程式化,茶艺之四要素“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高品位”。更有陆羽所撰《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两宋时期,茶文化发展登峰造极:一方面,饮茶习惯深入平民社会的各个场所、各项事务,小至待人接物,大至婚丧嫁娶;另一方面,宋人积极热情地探究品茗艺术,尤其是盛行于文人学士中的斗茶风俗更使饮茶过程格外情趣无限、韵味无穷,成为中华茶艺的发端。及至明清,出现了六大茶类,饮茶方式亦出现了巨大变革,由煎煮团茶、饼茶转为冲泡散茶为主,茶事过程因此逐渐删繁就简。另外,清代茶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轰轰烈烈地发展,各色人等皆可在茶馆茶肆边饮茶边纵横国事、闲话家常,这标志着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所创造的小圈子里走了出来,真正踏进寻常巷陌,走入了千家万户。
三、茶与儒道释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 这在陆羽《茶经》以后的茶学著作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 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 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 儒道释三家的哲学理念都与中国茶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儒道释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 又曾综合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可以说, 没有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与凝聚, 也就没有中国的茶文化。事实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 儒道释三家逐渐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水乳交融, 难分难解的整一状态。我们注意到, 作为茶文化成型期的唐代, 正是儒道释三家集成融合的时期, 这在陆羽的《茶经》以及后来的茶学著作中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分析这些茶学著作的思想特点时, 很难断然指出作者所奉行的是儒, 是道, 还是释。就如“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的观念, 儒家用之取其人格的“自修”;道家用之合其生命之“虚静”;佛家用之悟其精神之“空灵”。因此, 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 是儒道释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茶是儒,沐日月之光辉,呈中庸之和气,汲天地之精华,表仁义礼智信;茶是道,吐阴铸纯阳,复水号长春,玉露表清和,神韵致真静;茶是佛,孟臣沏彼岸,玉露醒迷顽,净空悟大道,三杯心生莲。所以茶是健康的饮料,文明的饮品,和谐的载体,让我们通过对茶的品饮,喝出健康,喝出文明,喝出和谐,体悟宇宙人生之大道。
参考文献:
[1]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2] 黄德贤.中国茶道的本质及茶文化的发展[J].茶业通报, 1996(18): 46-49.[3] 王旭烽.中国茶谣与文学[J].农业考古, 2008(5):28-35.[4] 蒋栋元.试论茶的文化功能[J].西华师范大学:哲社版, 2004(5): 90-93.[5] 贾红文,赵艳红.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M].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
社,2010.
第三篇:建筑简史期末论文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 筑 装 饰 简 史
班级:装D1401 姓名:夏铜飞 学号:31420040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明清建筑装饰特点及进程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性,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气氛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就是和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的美学意蕴除了呈现在它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还有屋顶、彩画、藻井、色彩和均匀的平面布置。下面简论之。
明清时期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在于曲线形,无论品味最高的垂脊四面坡的庑殿顶,宋时称四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等,莫不如此。古希腊那样的平定式极为罕见。这种屋顶全部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美丽的冠冕,是其他的建筑所没有的特征。这翼角翘起在结构上是极合理极自然的布置。看似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但在美观上不知增加了多少种神韵。宗白华认为,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起一种动态的作用,而很早就趋向飞动之美了。
彩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汉族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坛,赤红的门窗和金黄的琉璃瓦。雕梁画栋这句成语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汉族建筑雕饰彩画的发达和辉煌。古建筑上色彩之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色”,如青蓝碧绿,略加金点。柱、门客和墙壁则以丹赤为主色,与檐下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格调,与白色的台基相映衬,给红墙黄瓦一个间断。在建筑上画彩画不单是美学上的要求,而且党政军民学有社会礼制和保护木质构件的实际意义。早在《论语》中已经有“山节藻榈”的记载,《礼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考古上能确切证明古代汉族建筑上有彩画的是陕西咸阳三号秦宫,曾发掘出画在墙的车马壁画。《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青与白想次也,赤与黑想次也”,这可能是有关绘画的最早理论。从这些绘画的色彩关系到取材内容,都可以看出中国彩画的传统是很古老的,甚至连秦始皇陵发掘出土的灰陶兵马俑,当初也是五彩缤纷的。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藻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建于984年,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八根角梁组成的八棱锥顶)。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设一圆井,当中为一突雕蟠龙,垂首衔珠,称为龙井,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
色彩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木料表面涂上油漆是为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颜色分配得当,所以又收到美观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上色彩的分配是非常谨慎的,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丹赤为其主色,于檐下幽冷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其格调。有时庙宇的廊柱竟以黑色为主,与台基的白色相映衬,显得黑白分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效果。
明清时期建筑在平面布置上大都采用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落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院布置。房屋以间为单位,落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这种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个特点,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不可及的企盼心理,这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加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该建筑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代建筑已延续了两千多年,且流布范围极广,虽杂收外来影响,但却保持了独立的结构体系,且已积淀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蕴含了极强的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好好体味。
我国明清建筑装饰风格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宫式建筑由于斗拱比列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宫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居民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居民则是中国居民最成功的典范。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完整的保留有明清两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明代帝陵在继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檁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位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现存人们可以见到的中国传统建筑及室内设计遗物,绝大多数都是明清两代留下来的。有时是明代原建,有时经清代沿用,虽有重修或部分重建,总的规划布局仍形成与明化。明清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城市建设得到空前发展,这个时期建筑的类型也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中外教育简史
中外教育简史-阶段测评1 1.单选题
1.1 5.0
孟子的人性论是(a)。您答错了 a性善论 b 性恶论 c 善恶相混 d 性无善无恶
这是常识,必须掌握。1.2 5.0
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c)。您答错了 a 博士弟子 b 太学生 c 博士 d 祭酒
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1.3 5.0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a)您答错了 a 《学记》 b 《中庸》 c 《孟子》 d 《大学》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作为常识必须了解。1.4 5.0
(a)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您答错了 a 《学记》 b 《大学》 c 《中庸》 d 《礼记》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1.5 5.0
(c)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您答错了 a 孟子 b 商鞅 c 孔子 d 墨子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同时要加强教育。1.6 5.0
明代在科举考试中采用(c)的形式,这种形式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专门形式。您答对了 a 誊录 b 糊名 c 八股文 d 武举
这种结构体裁有一套固定格式,并有文字限制。后来严重限制了士子的思维。1.7 5.0
(d)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您答错了 a 韩非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巫师
巫师担负着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和执行等任务,是知识分子的前身。作为常识必须了解。1.8 5.0
(c)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您答错了 a 法家 b 道家 c 墨家 d 小说家
墨家的自然科学有很高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等许多方面。1.9 5.0
(d)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 您答对了 a 韩非子 b 商鞅 c 庄子 d 墨子
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墨子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1.10 5.0
隋朝设置的(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您答错了
a 国子寺和录事 b 太学和博士 c 国子监和主薄 d 国子寺
隋朝设置的国子寺和国子祭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1.11 5.0
(c)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 您答对了 a 韩非子 b 商鞅 c 庄子 d 墨子
墨子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1.12 5.0
(a)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您答错了 a 《学记》 b 《大学》 c 《中庸》 d 《论语》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1.13 5.0
《大学》中的(a)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几个组成部分。您答对了 a “八条目” b “三纲领” c 为学之序 d 学习过程
《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是常识。1.14 5.0
西晋除继续兴办太学之外,还创办了(a)。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您答对了 a 国子学 b 鸿都门学 c 四门学 d 算学
西晋设立国子学。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于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这两所学校在学历层次上并无区别,仅仅只是学生的出身不同。说明了封建学校教育的等级性进一步加强。1.15 5.0
东汉时期,(c)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兴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您答对了 a 太学 b 公邸学 c 鸿都门学 d 书馆
基本常识,必须掌握。
2.多选题
2.1 5.0
明清时期私学蒙养教材流行最广的有(bcd)您答对了 a 《急就篇》 b 《三字经》 c 《百家姓》 d 《千字文》 e 《凡将篇》
《三》《百》《千》因对偶押韵,很符合儿童阅读,直到现在也很流行。2.2 5.0
以下教育名句出自《学记》的有(acd)您答对了 a 教学相长
b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 c 不陵节而施 d 相观而善
B是在《论语》中。2.3 5.0
智者学派的“三艺”教育有(acd),它和柏拉图提出的“四艺”教育成为西方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您答错了 a 文法 b 天文学 c 修辞学 d 辩证法
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人,因而,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 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2.4 5.0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为(abcd)您答对了 a 《论语》 b 《春秋》 c 《大学》 d 《诗经》
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2.5 5.0
我国选士制度大致经历(abcd)几个阶段。您答对了
a 西周“乡举里选” b 汉代“察举”制度 c 魏晋“九品中正”制度 d 隋唐科举制度
我国古代选士制度,从西周开始萌芽,经历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等,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而废止。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中外教育简史-阶段测评2 1.单选题
1.1 4.0
百日维新中设置的(a)不仅成为全国最高的学府,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您答对了 a 京师同文馆 b 万木草堂 c 天津中西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开我国近代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先河。1.2 4.0
(a)强调培养实用人才,因而其内容亦强调“实学”:三事.六府.三物。您答错了 a 颜元 b 王安石 c 胡瑗 d 朱熹
颜元强调培养实用人才,主张学习实学,创造了颜李学派。1.3 4.0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a)取代教育部制。该制是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制度。您答对了 a 大学院制 b 学部 c 国子监 d国子寺
大学院制是借鉴法国教育行政制度的产物,是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制度。1.4 4.0
(d)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您答错了 a 恽代英 b 鲁迅 c 蔡元培 d 康有为
康有为创造性的描绘了一幅“大同”社会的蓝图。并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从母亲受胎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育婴院,然后再进入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1.5 4.0
在革命根据地中,毛泽东直接创办的教育机构是(c)。您答对了 a 日军政大学 b 上海大学 c 湖南自修大学 d 延安大学
湖南自修大学是毛泽东1921年在湖南长沙创办的。1.6 4.0
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a)诞生。您答对了
a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b 上海幼稚师范学校 c 集美幼稚师范学校 d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1940年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成立,1943年改名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部,抗战胜利后升格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1.7 4.0
(a)首先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中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您答对了 a 胡瑗 b 王安石 c 范仲淹 d 朱熹
胡瑗的“苏湖教法”对后世影响很大。1.8 4.0
(a)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您答错了 a 抗大
b 陕北公学 c 华北联合大学 d 鲁迅艺术学院
抗大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1.9 4.0
(d)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您答错了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张之洞 d 严复
严复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来培养智、德、力等发展的真国民。1.10 4.0
(c)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您答对了 a 陶行知 b 鲁迅 c 陈鹤琴 d 李大钊
陈鹤琴的“活教育”适合中国国情,其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1.11 4.0
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是a 您答错了 a 五育并举 b 党化教育 c 三民主义
d 七项教育宗旨
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是以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做指导。1.12 4.0
我国大学最早招收女生的是a 您答对了 a 北京大学
b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c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d 南开大学
1920年秋,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1.13 4.0
()的颁布,使得幼稚园被纳入到初等教育阶段,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您答错了c a 壬寅学制
b 1912-1913年学制 c 六三三学制 d 癸卯学制
六三三学制即壬戌学制或新学制,规定在初小之下设幼稚园。1.14 4.0
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b)。您答错了 a 手脑并用 b 敬业乐群 c 做学合一 d 知识和技能并重
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敬业乐群”作为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1.15 4.0
______a__提出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即“乡村建设”理论。您答对了 a 梁漱溟 b 黄炎培 c 晏阳初 d 陶行知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主张用乡农学校去实行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和生产知识等的教育。1.16 4.0
(d)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您答错了 a 梁漱溟 b 黄炎培 c 陶行知 d 晏阳初
这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定县实验区实验。1.17 4.0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c)。您答对了 a 《诫子书》 b 《诫外甥书》 c 《颜氏家训》 d 《曾国藩家书》 《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最早系统编撰成书的家训著作,被誉为中国家训之祖。1.18 4.0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b)您答对了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戌学制
d 壬子—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近代学制。1.19 4.0
(c)成为继孔子后的又一位大教育家,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您答错了 a 董仲舒 b 荀子 c 朱熹 d 孟子
朱熹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著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教科书。1.20 4.0
有“汉代孔子”之称的(d),首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您答对了 a 贾谊 b 王充 c 郑玄 d 董仲舒
董仲舒应汉武帝之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多选题
2.1 4.0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abcd 您答对了
a 教育为中心工作服务,坚持干部教育第一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依靠群众,因地制宜 d 多种形式办学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是我国建国后教育发展的依据。2.2 4.0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建议有abc 您答对了
a 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b 行选举以选拨贤 c 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d 改革科举
这是董仲舒的三大对贤良策内容。2.3 4.0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abcd 您答错了 a 方言学堂 b 军事学堂 c 技术学堂 d 外国语学堂
这些新式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4 4.0
()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您答错了abd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张之洞 d 严复
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2.5 4.0
()被列宁称为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改革太学,创立了“三舍法“。您答错了c a 朱熹 b 苏轼 c 王安石 d 范仲淹
王安石于熙宁四年十月进行了北宋第二次兴学,颁行太学“三舍法”。
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a)的倡导。您答对了 a 容闳 b 黄宽 c 曾国藩 d 丁日昌
1867年,容闳向曾国藩建议派留学生赴美,开办留学教育。
陈鹤琴提出“五指活动”课程有(abcd)。您答对了 a 健康和社会 b 自然 c 艺术 d 文学
陈鹤琴为了实现“活教育”,提出培养现代中国人,并实施“五指活动”课程。
中外教育简史-阶段测评3 1.单选题
1.1 5.0
美国学者班克罗夫特认为(a)是普及教育之父,是免费学校的创始人。您答对了 路德 b 加尔文 c 罗耀拉 d 斯图谟
路德主张,人只要有信仰,在上帝面前就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基于这样的观念,路德明确提出,应当使每一个儿童,不分性别和等级都受到教育。与此同时,他又提出强迫入学的观点,作为普及教育思想的补充。1.2 5.0
1806年,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a)。它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而是全国教育行政最高的权力的部门。您答错了 a 帝国大学 b 大学区制 c 新大学运动 d 中央集权制
1806年,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所谓帝国大学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而是全国教育行政最高的权力的部门。帝国大学的总监为主管教育的最高首脑。由拿破仑直接任命.1.3 5.0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是(d)。您答对了 a 毕达哥拉斯 b 德谟克里特 c 普罗塔哥拉 d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存在主义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所推崇。1.4 5.0
中世纪的巴黎大学主要以研究(c)著称。您答对了 a 文学 b 法学 c 神学 d 医学
“北方型”大学代表巴黎大学是从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的。1.5 5.0
最早的、真正作为教学机构的学院是巴黎大学的(b)您答错了 a 神学院 b 索邦学院 c 医学院 d 法学院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1258年,巴黎大学的索邦学院成为最早的、真正的教学机构。1.6 5.0
(b)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您答错了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智者
柏拉图反对雅典私人办学传统,主张国家应把教育事务当头等大事,他精心设计了一个教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1.7 5.0
(a)首先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您答对了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各邦国陆续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令,把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由国家管理,开始了初等教育世俗化的过程。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1.8 5.0
莫斯科大学是由(a)创办的。您答错了 a 罗蒙诺索夫
b 叶卡捷琳娜二世 c 彼得一世 d 乌申斯基
18世纪中期,俄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成就是1755年莫斯科大学的建立。这所大学是在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倡导下设立的,具有世俗性的特点,不设神学系。1.9 5.0
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您答对了
a 军事体操教育 b 政治科学教育 c 天文数学教育 d 全面发展教育
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目的在于,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优越性”,并有利于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1.10 5.0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c)中。您答错了 a 《政治学》 b 《伦理学》 c 《理想国》 d 《法律篇》
柏拉图的《理想国》对整个西方社会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1.11 5.0
古代印度的古儒在学校教学时,常常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由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给一般儿童。这种方法后被英国教师贝尔所袭用,19世纪在英国成为盛极一时的(a)。您答错了 a 导生制 b 道尔顿制 c 学徒制
d 班级授课制
导生制又叫相互教学制,就是学生教授学生的一种方法。1.12 5.0
教育活动强调培养具有“理智聪慧和公正”等品质的公民的是(a)您答错了 a 雅典教育 b 斯巴达教育 c 美国教育 d 英国教育
与斯巴达单一的军事体育一道德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更注重多方面的教育和陶冶。1.13 5.0
教育活动强调培养“身心既美且善”公民的是(a)您答错了 a 雅典教育 b 斯巴达教育 c 美国教育 d 英国教育
雅典教育倡导和谐教育。1.14 5.0
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是(d)。您答对了
a 《巴尔富教育法》 b 《费舍教育法》 c 《哈多报告》 d 《福斯特法案》
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的初等教育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1.15 5.0
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您答对了
a 军事体操教育 b 政治科学教育 c 天文数学教育 d 全面发展教育
斯巴达实行全民皆兵,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所以重视军事教育。
2.多选题
2.1 5.0
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被称为(bc)。您答错了
a 第一所新式学校 b 快乐之家 c 幼儿园 d 幼儿之家 常识,必须了解 2.2 5.0
柏拉图提出的“四艺”教育有(abcd),它和智者学派的“三艺”教育成为西方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您答对了 a 算术 b 天文学 c 几何学 d 音乐理论
柏拉图为哲学家的教育开列了众多的教育科目,其中包括:阅读书写体育军事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这后四项科目通常称为“四艺”或“后四艺”,它与智者倡导的“三艺”一起,构成了“七艺”)。
2.3 5.0 1833年,法国基佐法案颁布后,法国(bc)得到较快发展。您答错了 a 中等教育 b 初等教育 c 师范教育 d 高等教育
1833年,法国教育部长基佐颁布了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法案,规定在每一所乡镇设立一所初等小学,在5000人以上的市镇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在每一省设立一所师范学校,为小学培养师资。基佐法案颁布后,法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2.4 5.0
以下教育名句出自《学记》的有(acd)您答对了 a 教学相长
b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 c 不陵节而施 d 相观而善
B是在《论语》中。2.5 5.0
智者学派的“三艺”教育有(acd),它和柏拉图提出的“四艺”教育成为西方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您答对了 a 文法 b 天文学 c 修辞学 d 辩证法
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人,因而,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 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2.6文艺复兴时期,(a)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您答对了 a 维多利诺 b 蒙天 c 伊拉斯谟 d 拉伯雷
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被称为“快乐之家”。1.9 5.0 2.7(a)颁布,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化三项原则。
您答对了
a 《费里法案》
b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c 《富尔法案》 d 《哈比改革》
1881年和1882年。法国两次颁布有关初等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教育法”。费里教育法体现了法国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性的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14 5.0
(a)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您答对了 a 智者 b 诗人 c 医生 d 音乐家
智者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外教育简史-阶段测评4 1.单选题
1.1 4.0
(d)在弱智儿童和幼儿教育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您答错了 a 裴斯泰洛齐 b 夸美纽斯 c 福禄培尔 d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继承和改造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运用医学.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原理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1.2 4.0
(a)提出了一个“包括人类知识总和”的课程体系。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他们提出让学生读伟大的.古典的世界名著的计划,即“读百本名著计划”。您答对了 a 永恒主义 b 要素主义 c 新托马斯主义 d 存在主义
永恒主义非常注重完备的课程体系设立,更重视古典学科的学习。1.3 4.0
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智育.德育和体育概念,并把包括智.德.体三育的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论述的是(c)。您答错了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斯宾塞 d 杜威
这是常识,必须掌握。1.4 4.0
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a)您答错了
a 《普通教育学》 b 《教育过程》
c 《民本主义与教育》 d 《教育学》
1806年,赫尔巴特完成《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诞生。1.5 4.0
在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把(a)作为教育目的加以论述。您答对了 a 绅士 b 淑女 c 哲学王 d 政治家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探讨了绅士的培养和教育问题。1.6 4.0
(b)首创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幼儿园。您答对了 a 欧文
b 福禄培尔 c 赫尔巴特 d 蒙台梭利
这是常识,必须掌握。1.7 4.0
(a)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您答对了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教育学》 d 《教育原理》
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的完成,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他被后人称为最注重教育实践的人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1.8 4.0
(b)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尝试,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您答对了 a 费舍法案
b 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c 新大学运动 d 巴尔福法案 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的初等教育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1.9 4.0
教育家(d)提出“公民教育”对整个德国教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您答错了 a 赫尔巴特 b 第斯多惠 c 福禄贝尔 d 凯兴斯坦纳
公民教育是凯兴斯坦纳办学的指导原则,企图训练人成为爱国.忠君的顺民。1.10 4.0
(a)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您答错了 a 赫尔巴特 b 裴斯泰洛齐 c 夸美纽斯 d 杜威
赫尔巴特试图把心理学的尝试工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创造条件。1.11 4.0
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c)您答错了
a 《教学与发展》 b 《教育过程》
c 《民本主义与教育》 d 《教育学》
这是常识必须了解。1.12 4.0
在世界教育史上,(a)第一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您答对了 a 赫尔巴特 b 裴斯泰洛齐 c 夸美纽斯 d 杜威
赫尔巴特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1.13 4.0
(d)首先提出“白板说”。您答对了 a 亚里士多德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洛克 在哲学观上,洛克在反对“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白板”说,认为人心如同一块白板,理性和知识都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经验获得的。1.14 4.0
(b)被有的教育史家称颂为现代初等学校各科教育法的奠基人。您答错了 a 赫尔巴特 b 裴斯泰洛齐 c 夸美纽斯 d 杜威
从要素教育论出发,裴斯泰洛齐研究了初等教育的语文、算术、测量等学科的教学,认为数、形、词完全适合这三科的教学。1.15 4.0
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提出“绅士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c)您答对了 a 夸美纽斯 b 卢梭 c 洛克
d 裴斯泰洛奇
洛克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1.16 4.0
(c)主张教育学应当成为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您答错了 a 夸美纽斯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学应当成为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西方,他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1.17 4.0
1947年3月31日由日本国会颁布的()是战后日本的一项根本教育大法。a 您答对了
a 《教育基本法》 b 《教育敕语》 c 《学校教育法》 d 《帝国大学令》 基本常识,必须掌握。1.18 4.0
()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b 您答对了 a 欧文
b 福禄培尔 c 赫尔巴特 d 蒙台梭利 这是常识,必须掌握。1.19 4.0
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最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是(a)。您答对了
a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b 固性原则 c 量力性原则 d 系统性原则
在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指导下,夸美纽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彻底巩固性原则。1.20 4.0
卢梭认为可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是在(d)。您答错了 a 婴儿期教育 b 儿童期教育 c 少年期教育 d 成年期教育
卢梭认为,在青春期阶段,人的情感的道路较快的发展,需要加以引导,应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要回到城里去进行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2.多选题
2.1 4.0
裴斯泰洛齐提出的和谐教育内容是(abcd)您答对了 a 体育
b 劳动教育 c 德育 d 美育
裴斯泰洛齐提出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2.2 4.0
赫尔巴特强调课堂教学的“三个中心”,即(bcd)您答错了 a 学生中心 b 教师中心 c 教材中心 d 课堂中心
赫尔巴特作为传统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主张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作为常识必须了解。2.3 4.0
斯宾塞认为教育内容包括(abc)您答错了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的概念,并包括智、德、体三方面的教育作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进行充分的论述,丰富了人类对教育本质和内容的认识。2.4 4.0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c)您答错了 a 杜威 b 莫伊曼 c 拉伊
d 赫尔巴特
“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主要代表有德国的莫伊曼、赖伊和美国的桑代克。2.5 4.0
1947年,法国颁布的《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以(ac)为目标。您答错了 a 现代化 b 科学化 c 民主化 d 制度化
法国政府于1947年正式提出了“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
杜威强调教育的本质是(abc)您答对了 a 教育即生活 b 教育即生长
c 教育即经验的积累 d 课堂中心
这三句话是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
第五篇:中外教育简史
杜威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有: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增长;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4、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其主要教育观点:
1、论教育的本质。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在教育即生活方面又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教育即生长则是指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2、教育的目的。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指“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转化的过程”。
3、从做中学。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要求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同时,从做中学也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和探究的方法。
从以上不难看出杜威的理论过于强调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其理论主张带有狭隘经验主义的色彩。因此现在的教学需要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其指导者。教学内容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基础之上,当然也需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目的,只是强调教育的目的存在于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迁移到课堂评价方面,我们就不应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探索的过程,在过程中学生所习得的方法,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